❶ 五集系列紀錄片《國樂的側臉》正式播出,這是一檔怎樣的紀錄片
《國樂的側臉》,這是5集系列紀錄片,是勾勒出華夏文明的紀錄片,體現出了中國傳統器樂以及文化價值,悠然的古風,帶領著大家走進對中國傳統樂器和樂曲的了解,這是一種文化豪情,也是一種傳承,這是一部以國樂為主題的音樂文化紀錄片,非常妙哉。
也許這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更是高度濃縮的國樂大典
千古之音,何以難尋?
第一集“知音”,這一集的紀錄片主要就是在追尋漫長的歲月,在這個歲月當中,古琴成為了絕佳代言,琴聲,琴道,兩個有共同愛好的人之間這種精神共振,第二集“和鳴”,這一集又給觀眾們解讀了樂器以及樂器背後的歷史和奧秘,音樂工作者們在探索編鍾上所付出的努力,他們極具的表現力足以重現編鍾那永不褪色的輝煌,這5集紀錄片帶給大家的,就像是音樂和音樂的相逢,時空和時空的重疊,也是一場高手雲集的視聽盛宴,不管是國樂大師,還是那些不知名民間樂人,他們一起奏響了青春的國潮。
❷ 介紹幾部和古典音樂有關的電影~
相關主題: 巴哈
片 名: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拍攝年代: 1967
出品國家: 義大利
相關主題: 巴哈
片 名: Bach's Fight for Freedom
拍攝年代: 1996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亨德爾
片 名: Handel's Last Chance
拍攝年代: 1996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維瓦爾蒂
片 名: VIVALDI
拍攝年代: 1987年
出品國家: 西德、義大利、加拿大合拍
相關主題: 莫扎特
片 名: Amadeus
拍攝年代: 1984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莫扎特
片 名: NOI TRE (THREE OF US)
拍攝年代: 1984
出品國家: 義大利
簡 介: 莫扎特青年時代
相關主題: 莫扎特
片 名: MOZART
拍攝年代: 1976年
出品國家: 西德
相關主題: 貝多芬
片 名: Immortal Beloved
拍攝年代: 1994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貝多芬
片 名: Beethoven
拍攝年代: 1976
出品國家: 德國
相關主題: 貝多芬
片 名: Beethoven Lives Upstairs
拍攝年代: 1996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貝多芬
片 名: 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
拍攝年代: 1927
出品國家: 法國
相關主題: 貝多芬
片 名: Copying Beethoven
拍攝年代: 2006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羅西尼
片 名: Rossini's Ghost
拍攝年代: 1996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蕭邦
片 名: 即興曲 Impromptu
拍攝年代: 1990
出品國家: 美國
簡 介: 蕭邦與喬治·桑的愛情故事
相關主題: 蕭邦
片 名: La Note bleue
拍攝年代: 1991
出品國家: 法國
簡 介: 索菲·瑪爾索飾演喬治·桑的女兒
相關主題: 舒曼
片 名: Songs of Love
拍攝年代: 1947年
出品國家: 美國
簡 介: 克拉拉的故事 凱瑟琳·赫本主演
相關主題: 舒曼
片 名: Spring Symphony [春天交響曲]
拍攝年代: 1983年
出品國家: 德國
簡 介: 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故事
相關主題: 舒勃特
片 名: LEISE FLEHEN MEINE LIEDER
拍攝年代: 1933
出品國家: 德奧合拍
簡 介: 舒勃特未完成交響曲
相關主題: 舒勃特
片 名: Blossom Time
拍攝年代: 1934年
出品國家: 英國
相關主題: 舒勃特
片 名: Franz Schubert Notturuno
拍攝年代: 1987
出品國家: 奧地利
相關主題: 帕格尼尼
片 名: Paganini (克來默錄音)
拍攝年代: 1989
出品國家: 德國
簡 介: 克來默錄音
相關主題: 李斯特
片 名: Song Without End
拍攝年代: 1960
出品國家: 美國
簡 介: 李斯特的愛情故事
相關主題: 李斯特
片 名: Liszt's Rhapsody
拍攝年代: 1996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柴柯夫斯基
片 名: Tchaikovsky
拍攝年代: 1971
出品國家: 蘇聯
相關主題: 柴柯夫斯基
片 名: The Music Lovers
拍攝年代: 1971
出品國家: 英美合拍
簡 介: 導演:Ken Russell 片長:122M
相關主題: 比才
片 名: Bizet's Dream
拍攝年代: 1995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瓦格納
片 名: Richard et Cosima
拍攝年代: 1986
出品國家: 美國
簡 介: 瓦格納與李斯特的女兒Cosima愛情故事
相關主題: 瓦格納
片 名: Meeting Venus
拍攝年代: 1991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瓦格納
片 名: Ludwig
拍攝年代: 1973
出品國家: 法國、義大利、西德合拍
相關主題: 馬勒
片 名: MAHLER
拍攝年代: 1974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馬勒
片 名: Gustav Mahler: To Live, I Will Die
拍攝年代: 1987
出品國家: 奧地利
相關主題: 馬勒
片 名: Death in Venice
拍攝年代: 1971
出品國家: 法國、義大利合拍
相關主題: 馬勒
片 名: Bride of the Wind
拍攝年代: 2001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帕塞爾
片 名: England, my England
拍攝年代: 1995
出品國家: 英國
簡 介: 英國作曲家帕塞爾(Purcell)的生平記錄片
相關主題: 約翰·施特勞斯
片 名: The Great Waltz
拍攝年代: 1938
出品國家: 美國
相關主題: 約翰·施特勞斯
片 名: The Great Waltz
拍攝年代: 1955
相關主題: 約翰·施特勞斯
片 名: Strauss Family
拍攝年代: 1979
相關主題: 約翰·施特勞斯
片 名: Strauss: King of 3/4 Time
拍攝年代: 1995
❸ 古典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區別
一、特點不同:
1.古典音樂:
總體特徵是主調風格為主導,音樂語言精煉、樸素、親切,形式結構明晰、勻稱,音樂中的矛盾沖突得以加強並深化。
2.新古典主義音樂:
新古典主義在美學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也否定後期浪漫主義及其引伸出來的表現主義那種誇大的幻想和表現。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主張採取「中立或「藝術至上」的立場。
二、代表人物不同:
1.古典音樂: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
2.新古典主義音樂:
F.布索尼,I.F.斯特拉文斯基等
(3)古代音樂與現代音樂的pk電影擴展閱讀
新古典主義早期的典型創作是布索尼的《喜劇序曲》和《鋼琴小奏鳴曲》,但最典型的則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繆斯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詩篇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等。
這些作品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有的採用中世紀的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則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並以現代的技法與之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的音樂風格。
由布索尼和斯特拉文斯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對許多現代優秀的作曲家都有深遠的影響。法國六人團的A.奧涅格早期所寫的《弦樂四重奏》和《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後期的《室內協奏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阿卡依組曲》等作品,在音樂的觀念和結構上都有明顯的新古典派特色。
❹ 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區別
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區別為:概念不同、旋律不同、配器不同。
一、概念不同
1、古典音樂:指的是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
2、現代音樂: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非傳統作曲技法,非功能和聲體系作為理論支撐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樂理論、音樂語言創作的音樂。
二、旋律不同
1、古典音樂:具有優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真摯的情感。
2、現代音樂:旋律以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
三、配器不同
1、古典音樂:將各組樂器優化組合,音色強調平衡。
2、現代音樂:強調個別樂器常用極端音區、噪音,突出打擊樂,尋求新的聲音色彩和發聲器械。
❺ 有一部在音樂學院中西競爭用百鳥朝鳳對拼的電影叫什麼
我只記得是野蜂飛舞中西競爭的電影叫閃光少女
❻ 古典音樂和流行歌曲的對比
在歐洲藝術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時期,特別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前一個時期包括十八世紀最後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紀的前幾十年;另一個時期在法國大革命引起的社會和政治變動的影響下,於十九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中形成。當時的浪漫主義真可為無孔不入,在文學界,建築界,藝術界等各個領域中都涌現了一大批傑出的浪漫主義者。我這檔節目不想從文學、建築等領域來探索浪漫主義,只想對浪漫主義音樂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好了!言歸正傳,談起浪漫主義音樂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音樂范疇,用三言二語是不可能講清楚的,因此我將用數周的時間,來詳細地介紹浪漫主義音樂。
提起音樂,我們就會聯想到樂器之王——鋼琴。在浪漫主義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鋼琴也進行了改進,其自身採用了鑄鐵結構,琴弦也加粗了,這種鋼琴能獲得更濃厚和更輝煌的音樂,跟現在的鋼琴開始接近。
接下來,我用一個事實來證明這一點:如果李斯特的時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且還因為這個時代為他提供了能產生不同效果的鋼琴,這種鋼琴在較早的時期是找不到。但這種比較我們只能在音樂文獻中找到,在現實社會中已很難找到。以鋼琴為樂器而譜寫的小曲也形成了浪漫主義時期特有的風格,這種形式盛行於十九世紀頭幾十年,也可以認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
現在我將重點的談一談鋼琴抒情小品。這種小品相當於歌曲的器樂曲,它把抒情的和戲劇性的情緒安排在一個緊密的結構里。
鋼琴小曲最常用的標題是:即興曲(impromptu)、小曲(bagatelle)、間奏曲(intermezzo)、夜曲(nocturne)、新事曲(novelette)、音樂瞬間、無言歌、冊頁、前奏曲、浪漫曲、隨想曲,還有較大規模的狂想曲和敘事曲。舞曲類型有:圓舞曲、瑪祖卡、波爾卡、埃科賽斯(蘇格蘭舞曲)、波洛涅茲(波蘭舞曲)、進行曲和鄉村舞曲。
作曲家還有時會使用一些帶有幻想和描述性質的標題:如舒曼的《夜晚》、《翱翔》和《幻想》,李斯特的《森林細語》和《螢火蟲》。十九世紀的鋼琴小品大師有奧地利的舒柏特、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國的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以及他們的同代人——在發掘鋼琴技術上的可能性與戲劇性方面顯示了無窮無盡的獨創性。
總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現,作曲家就會認為樂曲的大小不是藝術批評的標准,一首優美的,精心的創作的小型樂曲也能和一部交響樂相媲美。
註:欣賞曲目:1、舒柏特《降A大調即興曲》(OP.90NO.4)舒曼《翱翔》(OP.12)是《幻想曲集》中的第2首。(OP.12NO.2)《升F大調浪漫曲》OP.28NO.)3、肖邦《升C小調瑪祖卡》(OP.6NO.2)《降A大調波洛涅茲》(OP.53《a小調練習曲》(OP.25NO.11)《e小調前奏曲》(OP.28ON.4)4、李斯特:《彼特拉克的第104首十四行詩》
浪漫主義音樂的另一種表現手法——短小的抒情形式的歌曲。
歌曲的曲目包括民歌、通俗歌曲和藝術歌曲,比所有其它類型的音樂都要豐富得多。這是因為歌曲結合了旋律和人聲這兩個具有普遍感染力音樂因素。歌曲是以詩歌為基礎,為獨唱而寫的短小的抒情小品。一般說來,人聲的旋律是在器樂伴奏下演唱的,器樂伴奏提供和聲背景和支持。一首完美的詩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像力。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創造者將歌詞與音樂結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於這些音樂作品,有許多抒情詩才能得以倖存下來。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歌曲。
歌曲的結構可分為兩大類。在分節歌形式(strophicform)中,詩的每一段或每一節都重復同樣的旋律。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見的結構。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講述一個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見到愛人時的歡樂,第三段姑娘的父親粗暴地將他們分離,第四段姑娘悲傷地死去,所有這些都用相同的曲調演唱。另一種形式德國人稱作「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創作的」,就是說作曲過程貫穿全曲,沒有整段的反復。還有一種中間的形式,它將分節歌中的反復和全創作歌曲的自由結合在一起,有兩、三段重復同樣的旋律,然後在需要時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來說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膾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這種結構的精彩範例。盡管在各個時期(代)歌曲都處於顯著的地位,但現在通過很多歐洲音樂文獻記載知道藝術歌曲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產物。
藝術歌曲是在十九世紀初由詩歌與音樂相結合而創造出來的。舒柏特和他的後繼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這種結合獲得了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以致這種新風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詞:Lied,聞名勝古跡歐洲。藝術歌曲隨著抒情詩的興起而繁榮。抒情詩的興起是德國浪漫主義出現的標志,藝術歌曲使浪漫主義時期將音樂和詩歌結合的願望得以實現,它包括溫柔的情感或戲劇性的民謠風格。
藝術歌曲中最常採用的主題是愛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暫易逝的幸福。鋼琴在十九世紀作為普通樂器出現在歐洲,使浪漫主義藝術歌曲能夠獲得成功。鋼琴的伴奏把詩中的形象變為音樂的形象。人聲和鋼琴共同創造出了富於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這種形式對於業余愛好者和藝術家同樣結合,也同樣適合於在家庭里和音樂廳里演唱。在短時間內,藝術歌曲就獲得了極大的普及,並對世界藝術做出了永久性的貢獻。註:欣賞(參考)曲目: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姑娘》《魔王》致西爾維亞》舒曼《兩個擲彈兵》《月夜》勃拉姆斯《要是我知道回頭路該有多好》《徒勞的小夜曲》在奧地利作曲家蘇佩的輕歌劇序曲的音樂聲中,開始今晚的節目。
在本次的節目中,我仍然接著上期的話題,繼續和聽眾朋友一起去領略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
上幾期節目,我已經介紹了浪漫主義的先驅音樂:鋼琴小品和藝術歌曲。今晚我將重點談一談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組成形式之一的「標題音樂」。 標題音樂是帶有文字或圖畫聯想的器樂作品,這些聯想的內容由樂曲的標題或說明性的注釋來提示的。「標題」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當時那個年代裡,音樂家敏銳地意識到了他們的藝術與周圍世界的聯系。這種意識促使用使他們的音樂更加接近於詩歌和繪畫,並且使他們的作品涉及到當時的道德和政治問題。還促使他們以一種新的方法來探討絕對音樂(純音樂)的形式。
關於絕對音樂,我現在不想多談什麼,我會在以後介紹十八世紀古典主義音樂中,會和聽眾朋友一起來探討。標題音樂在歌劇院中獲得了最初的推動力。序曲作為歌劇(或戲劇)的引子,是單樂章令人興奮的管弦樂曲。有許多歌劇序曲後來獲得了像音樂會樂曲一樣的普及,因而獨立出來。這樣便為一種歌劇沒有關系的新式序曲開辟了道路。
標題音樂中有一種是為戲劇寫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組在幕間及重要場景演奏的樂曲組成,這就是配樂。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創作出了許多這類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音畫法(tonepainting),性格化和劇場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樂作品,通常被改編成組曲。其中一些流傳得非常廣泛。例如,德國著名作曲家大師門德爾松為《仲夏夜之夢》所寫的音樂就是這類音樂作品中的典範。隨著十九世紀時間的推移,一種大型的管弦樂形式就越來越需要了,這種形式在浪漫主義時代將起的作用就像交響樂在古典時期起的作用一樣。到十九世紀中葉,交響詩的創造邁出了這期待已久的一步。
交響詩是十九世紀在大型器樂形式上做出一個有獨創性的貢獻。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這個詞。他的《前奏曲》是此音樂中最出名的範例。交響詩是為管弦樂隊而作的單樂章標題音樂作品,它通過段落之間的對比而發展詩意,使人聯想起某種情景,或造成一種情緒。交響詩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別稱:音詩。交響詩與音樂會序曲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音樂會序曲一般保留傳統的古典主義的構思,而交響詩在形式上則自由得多。交響詩的形式是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單樂章樂曲准備的「畫布」。
總之,交響詩在整個十九世紀後半葉中,成為標題管弦音樂的最精緻的形式。
最後介紹標題音樂進入到絕對音樂的神聖領土——交響樂中。作曲家一方面盡力保留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時又賦予它以文學內容。這樣就出現了標題交響樂。著名的作品有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三部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哈羅德在義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在以上的時間里,我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標題音樂的四個組成部分:音樂會序曲、戲劇配樂、交響詩和標題交響樂,它們構成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引人注目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強調描繪性的因素,推動作曲家努力表現具體的情感,並顯示了音樂與生活的直接聯系。
註:欣賞(參考)曲目: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序曲》、《一八一二序曲》門德爾松《芬加爾的山洞》、《仲夏夜之夢》(序曲和配樂);柏遼茲《幻想交響樂》、《哈羅德在義大利》李斯特《間奏曲》理查·施特勞斯《唐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托瑪斯《雷蒙德序曲》、埃羅爾德《澤姻帕序曲》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在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音樂聲中開始今晚的節目。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已是第四期了,
在本期中將介紹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的音樂。
民族主義者和民族藝術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義者以一種更自覺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傳統。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那時的政治條件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展,使之達到了在浪漫主義運動成為決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為自由的斗爭造成民族關系的緊張,使民族情緒上漲,這種情感在音樂中找到了理想的表達方式。
浪漫主義作曲家用許多方式表現他們的民族主義。一些作曲家以他們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為音樂的基礎,如肖邦以他的瑪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間傳說或以農民生活為基礎寫作戲劇性的作品,例如韋柏寫的德國民間歌劇《自由射手》、斯美搭納寫的捷克民族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同樣,還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寫的俄羅斯神話歌劇和芭蕾舞劇。還有一些作曲家寫作交響詩和歌劇,歌頌民族英雄的功績,歷史事件或祖國的美景。
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就是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納的音樂戲劇對德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頌揚,特別提到的是《尼伯龍的指環》(歌特式搖滾的先驅),這個劇本是以齊格菲的生死為中心題材的龐大史詩,它也是一個代表作。(話外音:這部作品還影響了以後一個世紀的音樂走趨)民族主義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樂與民族詩人或戲劇家的詩句結合起來,舒柏特為歌德的詩歌譜曲即屬此類,還有格里格為易卜生的《皮爾·金特》所作的配樂,及柴可夫斯基的為普希金的戲劇為基礎的歌劇。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還激發了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和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靈感。在這種時期,民族主義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負以激動人心的方式表達出來,像威爾第在義大利為統一而奮斗時所作的那樣,或是西貝柳斯在芬蘭於十九世紀末為反抗俄國統治者而斗爭時所做的那樣。
民族主義音樂的政治含義觸動了統治者。威爾第的歌劇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適合奧地利檢查官的心意。芬蘭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要求獨立時,西貝柳斯那帶有令人振奮的號角聲的音詩《芬蘭頌》被沙皇禁演。民族主義為歐洲音樂的語匯中增加了極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風格。由於把對祖國的熱愛注入到音樂中去,民族主義使作曲家能夠表達出千百萬人民的心願。總之,民族意識滲透到十九世紀歐洲精神的各個方面。沒有民族意識,浪漫主義運動是難以想橡的。
(接上期)在這期節目中,我接著上期的話題(音樂中民族主義的興起),和聽眾一起來探討民族主義音樂中的異國情調。在音樂、繪畫和文學中的異國情調顯現出遙遠國度里別致的氣氛和色彩。不同說,浪漫主義運動大大加強了這種傾向。在十九世紀,異國情調首先表現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溫暖和色彩,其次表現在西方追求東方那神話般的景象。前者推動德國、法國和俄國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轉而表現由義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靈感。在這類眾多作品中,有俄羅斯作曲家的幾個著名作品:格林卡的兩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主題隨想曲》、德國貢獻出門德爾松的《義大利交響曲》、沃爾夫的《義大利小夜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致義大利》、法國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門》也是這一領域中的傑作。俄羅斯民族樂派使東方的魅力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由於俄羅斯帝國與波斯接壤,這種異國情調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亞洲神話般的背景滲透進俄羅斯的音樂。里姻斯基一科薩科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舍赫拉查達》及其歌劇《薩特闊》,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和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萬諾夫的《高加索素描》,這些都屬於東方色彩的作品,這些作品至今還風行於全球。一些法國和義大利的作曲家也採用異國情調:如聖一桑的《參孫與達麗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馬斯奈的《泰伊思》,威爾第的《阿伊達》,以及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和《圖蘭多特》。註:欣賞(參考)曲目:里姆斯基一種薩科夫:《舍赫拉查達》《薩特闊》、《西班牙主題隨想曲》鮑羅丁:《伊戈爾王子》、《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伊萬諾夫《高加索素描》柴可夫斯基:《義大利隨想曲》;格林卡:《西班牙序曲》(兩首);門德爾松:《義大利交響曲》;沃爾夫:《義大利小夜曲》理查·施特勞斯:《致義大利》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比才:《卡門》瓦格納:《尼伯龍的指環》
捷克的民族樂派是由貝德利奇·斯美塔納(1824—1884)創立的。像其它幾個民族作曲家一樣,斯美塔納的一生是在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度過的。在奧地利的統治下,波希米亞動盪不定,掀起了民族主義熱情的浪潮,這股浪潮在1848年的起義時達到頂點。年輕的斯美塔納投身於愛國的事業中。革命被鎮壓之後,布拉格的氣氛對那些被懷疑是同情民族主義者的人來說是沉悶的。1856年,斯美塔納接受了瑞典的一個指揮職位。在國外期間,他追隨柏遼茲和李斯特而轉向寫作交響詩。1861年,他返回波希米亞,重新開始他的民族藝術事業,並為布拉格建立一個用民族語言演出的劇院而奔波。在他的八部愛國主題的歌劇中,有幾部仍在他的祖國上演。其中一部《被出賣的新嫁娘》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另一部同樣重要的,建立了斯美塔納聲譽的作品題名為《我的祖國》,這是一部含有六首交響詩的組曲,在1874年—1879年間寫成的。這些作品浸透了波希米亞美麗的鄉村景色,民間歌舞的節奏,以及壯觀華麗的傳奇。這組樂曲中最為著名的是第二首《沃爾塔瓦河》,這是斯美塔納在管弦樂領域里寫出的最佳作品。在這首音詩里,著名的沃爾塔瓦河成了充滿音樂想像的詩的象徵,引起了愛國的思想。寫在樂譜上的說明表明了作曲家的意圖。「在波希米亞的森林深處,湧出兩股清泉,一股溫暖而又滔滔不絕,另一股寒冷而平靜安寧。」這兩股泉水匯合到一起,形成沃爾塔瓦河。「經過波希米亞的峽谷,它變成一條大河。穿越茂密的樹林,那打獵的歡快聲音和獵人的號角聲離得更近了。它流過綠草如茵的牧場和低地,傳來了慶祝婚禮的歌聲和舞曲。入夜,居於山林水澤的仙女在它閃光的波浪上作樂。在水面上映出要塞和城堡,它們是往昔騎士的光渾業績和已過去的勇武時代之光榮的見證。」這條河奔騰地流過聖約翰灘,「終於變得壯麗而平靜,流向布拉格,受到歷史城維瑟拉德的歡迎,」傳說中古代波希米亞國王的城堡遺址在這里。「然後,它消失在詩人的視線之外。」斯美塔納的整部作品有《維謝格拉得》、《沃爾塔瓦河》、《莎爾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爾城》和《勃蘭尼克山》六部分組成。對於這部作品在以後的點評中作詳細的解說。
接下來,繼續今晚的節目,介紹另一位作家:芬蘭人西貝柳基和他的《芬蘭頌》。(1865—1957)西貝柳斯和德沃夏克一樣,他的一生是伴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度過的。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芬蘭為擺脫沙皇俄國的統治而斗爭。由此產生了西貝柳斯的藝術,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他的祖國的音樂藝術已經成熟了。西貝柳斯的名望主要建立腳在七部交響樂的基礎上。頭兩部具有浪漫主義的傳統,沒有特別之處。以後的幾部顯示出向思想的簡潔和結構的緊密穩定發展。在這些作品裡,西貝柳斯闡述了十九世紀音樂中的宏偉主題——自然、人、命運。他的音樂語言是少有的,避免了感覺上的美麗。他挖掘了管弦樂隊中的暗色彩和低音區,並採用短小、深刻而且適於交響發展的主題。他的音樂語言直截了當,精闢簡練。西貝斯柳在第一個時斯里寫的管弦樂作品及聲樂作品表現了最為鮮明的民族風格。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創作了一批交響詩,這些作品抓住了芬蘭的傳說和神話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有:《傳奇》(1892)、《死河的天鵝》(1893)、《列敏凱寧歸故鄉》(1895)和《芬蘭頌》(1899)。這些作品是在沙皇壓迫的年代中產生的,那時,愛國就等於是革命。尤其是《芬蘭頌》抓住了解放運動的情緒,觸動了當局。為了瞞過警察,這道樂曲在上演時曾冠以像《夜曲》或《即興曲》一類簡單的標題。《芬蘭頌》以銅管群在低音區的吼聲開始,Andantesostenuto(持續的行板)。這樣在樂曲開始就奠定了挑戰的情緒,接著是木管樂器模仿管風琴的段落,弦樂做出庄嚴的回答。它引出了以持續節奏為基礎的一段Allegromoderato(適中的快板)。小號激動人心的號聲像是在號召人們行動起來。民族驕傲的情緒持續下去,弦樂奏出欣喜若狂的樂句,銅管節奏鮮明的插入段予以強調。《芬蘭頌》中的著名曲調初次出現是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虔誠而安靜。這個曲調在作曲家的祖國實際上已成為國歌。在曲尾再現時,這個曲調變成凱旋的贊歌。《芬蘭頌》在芬蘭的地位就像《沃爾塔瓦河》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樣。這樣的音樂只有外界的人才能進行客觀的評價,因為作曲家的同胞是通過民族驕傲和民族熱情的霧靄去聽它的。西貝柳斯的崇拜者對《芬蘭頌》的流行感到不滿,認為它遮掩了西貝柳斯藝術中更加高尚的方面。盡管他們這樣認為,這道樂曲不論在芬蘭還是在國外都是大眾喜愛的經典作品。西貝柳斯是理查·施特勞斯這一代作曲家中的最後一位倖存者,這一代人的歷史作用是作為浪漫主義時代向二十世紀過渡的橋梁。雖然西貝柳斯的作品在近些年以不像本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樣大量上演了,但那些最好的作品還是在經常上演的曲目中牢固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西貝柳斯在芬蘭受到了特殊的尊敬,這是一個小國對成為世界人物的驕子給予的過分尊敬。約翰·西貝柳斯是一個真誠的,思想高尚的音樂家,他的藝術在史冊上佔有牢固的地位。
欣賞(參考)曲名:斯美塔納:《我的祖國》西貝柳斯:《芬蘭頌》協奏曲起源於義大利,原系指一種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區別沒有樂器伴奏的無伴奏合唱曲。協奏曲是為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而作的,有幾個樂章的大型作品(有時,獨奏樂器不止一個)。獨奏者是注意的中心,這種情況決定了協奏曲的風格。獨奏與樂隊之間戲劇性的緊張類似希臘悲劇中主角與合唱之間的關系。洪亮的鋼琴,溫柔的小提琴,或者是帶有雄渾共鳴的大提琴都用來與管弦樂隊競爭。這兩種力量的對立,形成協奏曲的基本本質。協奏曲的規模可以與交響樂相比。大多數協奏曲都有三個樂奏:戲劇性的快板,通常是奏鳴曲式,之後是如歌的慢板樂章和輝煌的終曲。就像在交響樂的第一樂章中一樣,協奏曲的首樂章陳述(呈示)對比的主題,將其發展和再現。但在協奏曲中緊張度是雙重性的:不僅存在於對比的樂思之間,而且也存在於對立的力量之間,也就是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每一基本主題都可由整個樂隊演奏,然後轉到獨奏部分。或者由獨奏者先演奏這些樂思,再由樂樂進行闡述。華彩樂段是協奏曲特有的,它是插在樂章中間,以即興方式演奏的富於想像的獨奏段落。華彩樂段是從即興演奏作為音樂藝術中重要因素的時候出現的,在現在的爵士樂中即興演奏仍是如此。在獨奏協奏曲中使用華彩樂段,可以造成戲劇性的效果:樂隊進入休止,而獨奏者開始以樂章中的一個主題或更多的主題進入幻想性的自由演奏。在十九世紀以前,演奏者往往就是作曲者,因此,這種即興演奏可以發揮最大的才能。隨著專業演奏家的興起,即興演奏的藝術走了下坡路,這種演奏家只闡釋別人的音樂,而不創作自己的音樂。於是,華彩樂段就變成由作曲家或演奏家事先寫好的了。協奏曲已成為一種「令人愉快」表達形式,它使演奏家能夠顯示樂器的能力和他的才能。炫技性的因素,加上感人的旋律,使得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形式之一。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將會給聽眾朋友帶來大家都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雖然在二十世紀生活了很大時間(1873-1943),但他是個傳統主義者,他的目光盯著浪漫主義的過去,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繼承人。他的音樂中有大量充滿感情的旋律,具有豐富的抒情意味,戲劇性的高潮和五光十色的音響。作為他那個時代的大鋼琴演奏家之一,他以極高的鑒賞力輕而易舉地為他所選擇的樂器寫作。
1901年,二十八歲的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他並把這部作品獻給了戴爾醫生。這部作品也開始了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國際生涯。這部作品帶有昂揚的旋律和強烈的個人感情,使得這部作品受到人們的歡迎。第一樂章,Moderato(中速)遵循了交響樂第一樂章中的三部分的型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鋼琴的八小節和弦引出了第一主題,一個寬廣流暢的旋律,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單簧管展現,鋼琴激動的琶音作為背景。這個樂思展寬,成為具有很大力量的抒情浪潮,在這過程中,鋼琴接過了旋律,有人給它配上適當的歌詞,在一段時間里成為最流行的一首歌。值得注意的是拉赫瑪尼諾夫延伸一個曲調的才能,他使一個曲調上升再上升,達到頂點,然後下降,構成寬廣的曲線。這是他從柴科夫斯基那裡繼承來的技巧。一個小結尾結束了呈示部。發展部是令人興奮的部分。它展現了第一主題和一個副題,隨著樂章的展開,副題越來越重要。拉赫瑪尼諾夫把他的素材重新組合成新的型式。他使鋼琴突出出來,用一個大漸強製造緊張性,引出再現部。樂隊再現第一主題,而鋼琴在高音區用強有力的和弦演奏副題。這一段標以Maestoso,AllaMarcia(雄壯的、進行曲似的),造成戲劇性的效果。第二主題再現時採用浪漫主義的配置——弦樂器以PPP的力度演奏震音,圓號獨奏旋律。拉赫瑪尼諾夫在這里表現了他強烈的內向性格。最後一段漸快、漸強、為ff的結束作了准備。拉赫瑪尼諾夫屬於這樣一代作曲家,他們比以前的俄羅斯民族派作曲家在觀點上有更多的世界性。民歌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中所起的作用遠不如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或里姻斯基——科薩科夫的音樂中的作用大。
實際上,這首協奏曲的慢樂章更接近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也就是舒柏特、舒曼和勃拉姻斯的傳統。這個樂章標記是AdagioSostenuto(很慢、持續的),是個大型抒情沉思曲。低音木管和加弱音器的弦樂很慢地奏出和弦,先引出了鋼琴的沉思旋律,然後出現長笛演奏的溫柔旋律,長笛過後,單簧管與鋼琴相繼演奏,以連續擴展的抒情歌曲形式逐漸地走向高潮——華彩樂段,然後主題再現。這個樂章的情緒是憂郁的、沉思的。最後一個樂章,Allegroscherzando(快板、幽默的),從兩個對比主題的對立中獲得動力。第一個是有推動節奏的主題,第二個是感人的旋律。在開始幾小節就建立了基本的節奏,它引入了華彩段,由鋼琴奏得有聲有樂。經過適當的擴展,雙簧管和提琴演奏旋律。這個旋律表現了拉赫瑪尼諾夫最開朗的性格。鋼琴接著演奏這個旋律,以極為寬廣的幅度展開,在富於表現力的和聲上,唱出了有感染力的起伏旋律。拉赫瑪尼諾夫在這里使用了他喜愛的手法:右手演奏和弦和八度音,左手在下面演奏寬音程的琶音和弦。節奏樂思詳盡地發展,然後旋律再現。經過組合和又一段華彩樂段,樂曲達到了浪漫的「頂點」,這一段標記著「Macstose」(宏偉的)。樂隊凱旋般地唱出旋律,鋼琴用鏗鏘的和弦作裝飾。
這個樂章充分證明了拉赫瑪尼諾夫是柴可夫斯基的正統繼承人。他是反浪漫主義時代中一個熱情的浪漫主義代言人。
❼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有什麼區別
答: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存在很多區別與聯系,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
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它們有不同的音樂特點,不同的表現方式,其實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音樂組織方式不同。
反觀流行音樂,一首歌曲4、5分鍾是標准長度,兔子尾巴長不了。為什麼?因為流行音樂的組織缺乏嚴謹的理性思維方式。就好比,土木結構的房子隨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夠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設計的摩天大廈。流行音樂沒法像交響樂一樣,用很嚴謹的方式組織起很長的篇幅,即使是比較復雜的爵士樂也難與交響樂媲美。流行音樂的組織只有一些比較簡單的邏輯,更多講究的是感性的東西。總而言之,流行音樂是較感性、缺乏理性思維的音樂。
古典音樂的組織講究音樂的邏輯性,動機的統一性,音樂發展的連貫合理性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絕大多數偉大的古典音樂都有較長的篇幅,表達完整復雜的樂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內容完美無缺,作者及後人都無法為其擬補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樂的嚴密邏輯性由此可見。
綜上所述,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區別一目瞭然。
❽ 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總的說,古典主義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區別在於音樂語言和藝術手段不同。前者遵循傳統的調式、調性、和聲功能體系等創作技法,後者則是打破這種技法,尋求新的表現手段。
其次:
1.古典音樂原指古代流傳下來堪稱經典的音樂作品,後廣指一切將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想結合的典範音樂作品。在這種意義上,這一概念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國家、民族的高度藝術性的民間或專業的音樂,均可成為古典音樂。
2.現代音樂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樂派之後,直至今天的全部西方音樂創作。現代音樂的特點是追求探索性、開拓性以及新意尤其講究自由的結構、奇特的節奏、不和諧的和聲語言、繁雜的多調性及無調性、奇異.的音響效果,因而往往帶有很大的刺激性;以上的標新立異,也並不是所有作曲家都追求的,更有一些作曲家主張將古典主義音樂和本民族風格、現代作曲技巧完美結合,創造出更優秀的音樂作品。
❾ 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聯系
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它們有不同的音樂特點,不同的表現方式,其實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音樂組織方式不同。
古典音樂的組織講究音樂的邏輯性,動機的統一性,音樂發展的連貫合理性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絕大多數偉大的古典音樂都有較長的篇幅,表達完整復雜的樂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內容完美無缺,作者及後人都無法為其擬補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樂的嚴密邏輯性由此可見。
反觀流行音樂,一首歌曲4、5分鍾是標准長度,兔子尾巴長不了。為什麼?因為流行音樂的組織缺乏嚴謹的理性思維方式。就好比,土木結構的房子隨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夠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設計的摩天大廈。流行音樂沒法像交響樂一樣,用很嚴謹的方式組織起很長的篇幅,即使是比較復雜的爵士樂也難與交響樂媲美。流行音樂的組織只有一些比較簡單的邏輯,更多講究的是感性的東西。總而言之,流行音樂是較感性、缺乏理性思維的音樂。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生物,音樂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等各種音樂都應該有它們存在的空間。
流行樂就像是可樂,剛剛入口的時候會給人很爽朗的感覺。但是一旦入口就沒有什麼可品味的了,所以流行樂需要不停的更新來適合人們口味,每年都會有新的歌曲出來,一兩年前的歌就已經是老歌了。
流行樂自然離不開流行二字,過了流行期的專輯就不在值錢了,沒人要了。流行嗎,一年一個樣子。
古典樂則需要慢慢品味,到有點像茶,初入口時給人的感覺是微微的有點苦澀,但是回味無窮,古典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才能找到其中感覺。有人喝茶一輩子也沒有找到感覺,因為沒有用心來喝,喝茶只是當作喝水。古典也同樣,有人買了一大堆的經典,弄了一套一套的高級設備,時不時的就拿出來播放可是播放了一輩子也只是為了播放而聽音樂,並沒有真正的品味到古典中的韻味!古典也是需要用心來品味的,其中的韻味不是簡簡單單一兩次播放就能體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