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移動迷宮》優秀的改編觀後感
作為原著黨,我已經期待這部電影很久了,因此我也把自己的第一次0點場電影獻給了它。很高興的是,盡管電影的許多情節與書中的描述不一樣,有的部分有很大幅度的改動,甚至有的地方更改了設定,但是這些修改,不僅沒有破壞作者的構思,反而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清晰的講明白了故事的核心內容,也不會讓觀眾對故事的設定產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以下的內容有顯著的劇透,請自行決定是否繼續瀏覽。
電影改編自達什納的反烏系列小說的第一部《迷宮行者》。本文主要討論電影對原著的改編,下面就從具體的情節出發,逐個分析改編的內容,來印證我前面的說法。
首先,有很多設定被直接刪除了,刪除後,故事變得更加簡練,從而能夠讓沒有原著基礎的觀眾,更好的掌握主線劇情。
第一,原著中,托馬斯和特瑞莎具有心靈感應的能力,他們可以在腦海中與對方「對話」。當然,他們為什麼可以這么做,原著中並沒有解釋,只是設定。在電影中,這一設定直接刪除,我認為這個改動非常好。一來,實際上這個設定對情節的發展的推動是十分有限的,最主要是能夠推進托馬斯和特瑞莎的感情發展,而小說的第一部中,兩人之間的感情其實不是重點,因此舍棄是可以接受的。為了彌補由此產生的未來兩人之間的感情鋪墊不足的問題,編劇特意讓特瑞莎一醒來就叫出托馬斯的名字,並且在腳手架上設計了托馬斯安撫特瑞莎的情節。另外,還讓托馬斯在夢境中閃回,想起自己與特瑞莎共事的情景,這些都是原著中沒有的。當然,我認為作為鋪墊,電影中還是有所不足的,因此可能需要編劇在第二部電影的開頭處再做一些鋪墊。
第二,原著中,迷宮的邊緣處有一個地方是開放的,開口處面對的是深不可測的深淵,那個開口叫做「峭壁」。而迷宮本身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保證裡面永遠不會有降水。這些設定被拋棄了,而將迷宮設定在了沙漠之中。這一點的改動也非常好。原著中迷宮相當於設在了極高的高空,與此同時,除了顯示出背後的WCKD組織的強大能力外,並沒有比直接設置在沙漠中有太多不同,反而顯得很不真實,這一修改很有必要。
與此同時,由於原著中,迷宮的出口就是在峭壁處,有一個不可見的傳送門與底下的實驗室相連,因此迷宮出口的發現與出逃,必須做很大修改。這里必須指出,這一層面的修改涉及了很多內容,但是最終整個邏輯是自洽的,並且我認為是要好於原著的設定的。
與此相關的第一處修改是,電影中,米諾和托馬斯用迷宮的變化夾死了一隻傷心者(Griever),接著次日又從傷心者體內找到了特殊的電子裝置。而原著中,米諾和托馬斯是將傷心者引到峭壁,然後讓它在沖向自己的時候,自己閃躲開,使傷心者掉下峭壁。
接下來的修改是,利用這個電子裝置找到出口,這個過程我認為更加自然。原著中用了復雜的.筆墨描述了利用每一天地圖的變化,通過將8個區域的地圖重疊,看出密碼,然後在峭壁外的傳送門後輸出密碼,停止傷心者襲擊的方式出逃。而該方式的問題在於,只有智商不足才能解釋他們為什麼3年都沒有發現這一點。而在電影中,則可以輕易地解釋為,有能力戰勝傷心者的夥伴們,很遵守規則,晚上不外出,因此沒有機會殺死一隻傷心者,從而獲得電子裝置,更加合理。
下面來討論一些劇情上的修改。
第一,是一處我認為電影改編不夠合理的地方,關於本死後艾爾比為什麼要離開林間,進入迷宮,電影中只有一句簡單的解釋,我還覺得邏輯上不夠合理。而原著中,是因為米諾在迷宮中發現了一隻死亡的傷心者,叫領導艾爾比查看。結果那隻傷心者只是假寐,在他們查看時突襲了艾爾比,這也很好的說明了為什麼回來後艾爾比被刺傷了。而電影中只是告訴我們他被刺傷了,不夠嚴謹。
第二,蓋里認為「一切都會發生變化」(Everything is going to change),原因在於本白天被刺傷。而原著中,本在托馬斯來的時候就被刺傷了,只是他脫離醫護人員監護,出來襲擊托馬斯。而那句「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則是特瑞莎醒來後的第一句話。這段的改動沒有問題。
第三,艾爾比醒來後的記憶及他的死因。電影中,艾爾比醒來後記起托馬斯是整個事情的主謀之一,最後為了救查克而死。而原著中,只有托馬斯自己主動被刺傷後,才想起來他自己是主謀。而艾爾比的記憶中,他只看到了地球在太陽爆發,病毒橫行後的世界的慘劇,因此他是在最終戰中,不願返回真實的世界,而決定為了掩護剩下的人,選擇替他們抵擋傷心者的進攻而主動赴死。這一部分的改動則是為了讓電影更好講清楚整個故事,原著中的情況,很難很好得拍出來。
第四,能夠將人從被刺傷狀態中救活的葯。電影中,是特瑞莎隨身攜帶了2支。原著中,則是會隨著每一批補給送到林間,而原著中,蓋里曾經被刺傷,而後救活,因此(至少讀者認為),他是知道托馬斯是背後的WCKD的一員的,因此才對托馬斯始終有很大仇恨。這一段沒有表現出來還是有一些遺憾的,不過我想也是受限於影片的時長。
第五,蓋里最後時刻的出現和殺死查克。這一部分,電影完全沒有交代蓋里是怎麼出來的,並且還給蓋里強加了刺傷狀態,這一點處理的很不好。而原著中,雖然也沒有提及蓋里是怎麼出來的,但是,蓋里自述,他的行為是受到WCKD背後控制的,因此才會選擇襲擊托馬斯(讓查克擋槍死亡)。這樣,讀者可以腦補為WCKD神通廣大,把蓋里從裡面弄了出來,來做殺托馬斯的事情。當然這只能讓電影的情節更加復雜,因此編劇放棄了這一部分內容。
第六,最後的女性總負責人的敘述中,似乎表明了他們這批人是能夠免疫或者抵抗那種可怕病毒的,而實際上,這些人直到第二部的末尾才知道這個事實的,這一部分只能看第二部對於部分情節如何改動了。
第七,電影中幕後的機構叫做WCKD,原著中則是叫WICKED,即World In Catastrophe, Killzone Experiment Department。意思基本保持不變,但是原著中隱喻的,托馬斯總說的WICKED is good(邪惡是好的),這一層面的意思就沒有了,稍有遺憾。當然原著中這句話也不是托馬斯聽到和講出的,而是存在在特瑞莎的殘存記憶中的。
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改動,其主要目的都是讓電影更加簡潔明了,也無傷大雅,都是很合適的改動。比如原著中每個人都是直接想起自己的名字,而不需要過一兩天;原著中特瑞莎的到來早於米諾和托馬斯的牆外生存,但是一直處於昏迷;原著中有一片墓地,電影中只有人名牆;原著中人和補給不是同批到達的,而是在不同的時間;原著中林間四個方向的門都是每天開合的;原著中有描寫WCKD用於監控他們的小型飛行偵查裝置Beetle Blade;原著中大門不關閉後,傷心者每天殺死一個人,大約經過了1周,才到了他們最終逃亡的時間,電影無疑加快了這個進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開頭處大家晚上的篝火晚會,是完全網友原創投遞的情節,我認為設置得非常好。因為即使長期處於被關押和危險中,經過了3年時間,裡面的小夥伴有一些娛樂活動,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而原著中,完全沒有這類的描述。
另外,無關情節的部分,有兩個地方我覺得處理的不夠好。第一,是幾場關鍵的打鬥畫面過於昏暗,很多時候看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麼,盡管按照設定這些戰斗都是夜間發生的,但是我覺得還是有成本的因素在裡面。第二,是本襲擊托馬斯的樹林,從觀感上來看,實在是太大了,不像是在那個林間空地內部的樣子,我看到樹林的段落,感覺有點兒出戲,他們像是出來了一樣。還有一個地方處理的很好,那就是迷宮的具體場景設計,這與導演是做藝術特效出身顯然有密切的關系。許多迷宮的動態場景,包括峰林的設計,都很出色,要知道,原著中的迷宮除了高牆和各種直角的拐彎之外,什麼都沒有了。
總而言之,電影的改編,是很出色的,在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框架的基礎上,很好地改編成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方便展示的內容。這也使得更多的沒有讀過小說的觀眾能夠接受並喜愛這部電影。
最後,作為對比,我想來分析一下最近北美很火爆的青少年反烏托邦小說改編電影的情況。顯然,最值得對比的就是《移動迷宮》《分歧者》《飢餓游戲》這3部作品,它們有著太多的共同點,都是發生在未來的地球上的事情,都有著非常獨特的世界觀,主角都是16歲左右的青少年,作品都被寫成了三部曲,都是某一時期的暢銷書,都在近年被改編成了電影,等等。
這三個系列,我都讀過原文,明顯飢餓游戲的寫作質量最高,其次是分歧者,最差的就是移動迷宮,而且與前兩者的差距還比較大。這也反映在亞馬遜這3套書的銷量和評價上。
然而在改編電影上,卻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情況。這3個系列都是第一人稱視角的作品,也就是說,讀者只能看到主角在干什麼,只能知道主角的心理(《移動迷宮》雖然一直用的是he而非 I 來指代主角,但也沒有區別)。
作為老大哥,《飢餓游戲》系列真的非常出色,甚至它的電影作品幾乎不需要做太多改編,直接搬上銀幕就有很好的效果。電影里只是添加了一些主角看不到的人的舉動,也都是合乎情理的,影片觀感很好。由於小說的高質量,不特別復雜的劇情,擁有強烈的畫面感,再加上詹妮弗。勞倫斯的精彩演繹,影片大獲成功。
而《分歧者》的改編,只能說不夠成功。《分歧者》的主要問題是,在書的前一大半時間里,劇情的節奏是十分緩慢的,這也直接體現在了電影中,影片很長,但前一大半基本都是平鋪直敘,沒有太多高潮。與此同時,影片對情節的改編,幾乎主要就是調換了很多情節的發生順序,並沒有特別出彩的改編點,這也就導致節奏緩慢的問題延續。並且部分改編讓人在有些問題上不能完全理解,也不利於情節的發展,比如掉了整個Visiting Day的情節。因此,該片的改編確實不算成功。
說到改編效果,最明顯的結果就反映在票房上。作為青少年粉絲電影,原著粉的數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北美票房,這也是為什麼小說最火的《飢餓游戲》能拿到4億美元級別的北美票房。《分歧者》粉絲力量稍差,但反映在北美票房上,只拿到1。5億美元,和改編相信也有一些關系。《移動迷宮》不僅口碑不及另兩個系列,它的電影改編,也是相比於原著創作最晚的,這都是不利因素,因此北美票房預計最終無法達到1億美元。
但另一方面,對於絕大多數海外觀眾而言,基本都沒有讀過原著小說,因此改編的好壞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飢餓游戲》海外票房基本也是4億美元的水平,相對於它奇高無比的國內票房,這成績只能說是一般。《分歧者》的海外票房甚至不如它的北美票房,可見改編後的問題不小。相比之下,《移動迷宮》在除中國外的海外市場,已收到1。7億美元票房,最終預計可以達到2億美元以上。許多普通觀眾完全可以把它當作動作片、懸疑片甚至是驚悚片來觀賞,這使得它的受眾更加寬廣,而這無疑是改編之功。
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看到由獅門引領的青少年暢銷小說改編電影大賣的潮流,第一次試水這個領域,選擇了稍微弱勢的《移動迷宮》作為切入口,用並不算高的成本(3400萬美元,比剩下兩個系列都低不少),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這是十分可喜的。而原本信心不是很足的福斯,看到開畫即登頂北美周榜冠軍,也是立刻宣布了續集計劃,也讓我們這些粉絲們欣慰不已。我也希望導演和編劇能夠在明年推出更加精彩的續集。當然,要是大陸能更早上映,甚至是同步上映,那就更好啦。
Ⅱ 移動迷宮英文觀後感200詞
移動迷宮英文觀後感,239個單詞,見附件。
如果手機版看不到附件,請使用電腦版訪問。
Ⅲ 科幻電影《移動迷宮》:小伙兒失憶醒來,為何會身處怪物迷宮
如果你對《移動迷宮》感興趣的話,看看《移動迷宮1》就夠了,後面兩部推薦別看了。
不得不說,《移動迷宮1》是一個很新穎的題材,也算是2014年一部很有看點的科幻片了。《移動迷宮》的故事很簡單:一塊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高聳的圍牆、移動的迷宮,男主角托馬斯(迪倫·奧布萊恩飾演)帶領迷宮里的團隊逃出生天。
後面這兩部看起來是在對故事進行進展,但怎麼看起來還會有《移動迷宮4》的感覺?就幾個特效、幾個安靜之後突如其來的驚嚇?如果說《移動迷宮1》還算有點誠意,那麼《移動迷宮2》和《移動迷宮3》完全就是來圈錢的!而且還有繼續圈錢之嫌!
Ⅳ 電影移動迷宮結局什麼意思
個人認為是,這群少年只是實驗要用的小白鼠,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而小說有三部這只是第一部,所以這一部的結局就是幾個少年們好不容易從迷宮逃出來了,可歷經的千辛萬苦僅僅是一部分,說是自由了,其實只是把他們從第一階段的實驗室用飛機帶到第二階段了,不到第三階段結束他們是不會自由的,被人愚弄任人宰割,只有自己發奮努力才有活著或者是自由的希望。還有那個明明自殺了卻到最後活著的研究主負責人,「第一階段結束了,活著的人比我想像的要多,托馬斯這次做的很好,開始第二階段」所以自認為男主角應該是知道的,要麼就是記憶還不完整,要麼就是因為什麼原因沒有說出來。個人認為這真是一部致郁系電影啊
Ⅳ 電影《移動迷宮》系列值得一看嗎
影片當中的冒險和科幻情節本身是很吸引人的,不過《移動迷宮》也只是第一部能看得下去,後面就是越拍越尷尬,讓人沒有想往下看的念頭。第一部的開頭,就用「迷宮」來埋下了後面的引線,也能看到人性的冷漠,把人變成「迷宮」的一部分,這本身就是件很荒誕的事情,卻沒有任何人阻止,影片中的那句「邪惡就是正義」也貫穿了全劇。
總體來說,這個系列並不是沒有看點,只是值得看的太少了,對於喜歡看這種題材的人來說,多少會覺得失望。說實話,每部影片都應該抱著做好的心態,否則不僅對不起觀眾,還對不起付出的心血。在這點上,《移動迷宮》的導演確實需要好好加強,爭取拍出更好的影片,這樣也能對得起題材所想展現的故事。
Ⅵ 《移動迷宮》英文觀後感
In the mist of the massive amount of adaptations of young alt novels to film, The Maze Runner was one which stood out as one of my favorite novels in recent years.
The Maze Runner captured my attention immediately, even though I had already read the book. How had Thomas ended up in this clunky lift which had brought him to this bizarre place? The question which brings me to my next point, is; who are these strange boys?
Dylan O'Brien, as the lead, performed an exceptional job of portraying Thomas; his personality really reflected the terror and anxiousness as Thomas arrived in the Glade, and it was great to see a familiar face from his performances in Teen Wolf. Aml Ameen was also exceptional, portraying the tough leader of Alby pitch perfectly. However, when Will Poulter performed as Gally - the dark, dangerous character - I just couldn't get the scene from We're the Millers where Poulter's character is bitten on the testicle by a deadly spider.
The action scenes and fighting scenes were performed fantastically by the actors, considering they were running towards and through a green screen, they seemed like they were really there.
I would recommend The Maze Runner to all those who enjoy the Science Fiction genre, or those who enjoyed Divergent, I am Number Four, or The Hunger Games - all very similar young alt adaptations. The Maze Runner is a great movie.
Ⅶ 《迷宮》中的人電影解析是怎麼樣的
羅賓、兔子頭人、通過「鏡面敘事」藏在漫畫背後的「黑暗故事」,真柯推斷出,羅賓被綁架的三天,肯定遭遇過不為人知的虐待。成為施暴者的他,也是曾經的受害者。
從他口中獲知,綁架他的人,是他家中的園丁——保羅。警察根據醫生妻子的描述,將園丁的特徵畫下來。臉上有疤痕、離群索居、性格孤僻,關於對保羅的種種描述,好像都在指認著,他就是改名換姓的羅賓。
劇情介紹:
該片講述薩曼莎(貝萊飾)在上學途中被一隻巨型兔子綁架。15年後,在醫院的她很震驚她還活著。格林博士在她身旁,試圖幫助她回憶。
在薩曼莎的回憶中,她被困在一個地下監獄,在那裡有人強迫她玩游戲、解謎語和謎題,還有獎罰機制。同時一位命不久矣的前天才調查員也在調查這樁神秘事件。
Ⅷ 如何評價電影《移動迷宮》
《移動迷宮》無疑是美國青少年科幻題材小說一次成功的改編,其不僅有著步步為營的懸念設置,更有著反烏托邦的思潮,當然一群膚色各異小生們的傾情演出亦也是錦上添花,在末日後時代的巨型迷宮中逃脫,電影將密室逃亡這個概念發揮到了極致。
作為與《飢餓游戲》《分歧者》同出一轍的類型電影,《移動迷宮》在原著上其本有的影響力顯然尚無法同二者與之項背,但電影出色的改編讓書本上的文字變的鮮活,在光與影的呈現中這個無論是世界觀還是內容上都稍遜風騷的小說故事,散發出了其獨到的魅力,開篇男主莫名的在電梯中醒來,發現自已被困一座巨大的迷宮之中,數十位男孩同自已一樣,最久的已被困3年,電影在此有別於同類型青少科幻作品在開始就以竹筒倒豆版的交代背景,而是以莫名身處絕境的恐懼在第一時間就足以能捉住觀眾的眼球,緊承其下,移動迷宮中的怪獸,青年內部關系的暗潮湧動,背景的逐步解密,劇情架構上有著為人中肯的高完成度。
時間設定的巧妙無疑為其省去了諸多的邏輯漏洞,被困3年的時長使男主現身的這個迷宮環境,青年們已然通過長期的廝殺爭奪形成了一種初級的社會公平體系,被困於此直面死亡使他們已然很多人身上有著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少年老成,並無絲毫好萊塢電影中不合事宜插科打諢的戲份,時間的磨合消除了青年們這個年齡段的迷茫生澀,這使得男主在電影中的成長養成更具張力,不僅要身手了得,更需打破某些青年們對此地烏托邦式的迷戀,對比傳統科幻電影只拼特效,不重劇情的硬傷,《移動迷宮》以出色的人物塑造感為基奠,使之更勝一籌。
誠然電影就觀感而言,並未給人一種多麼強烈的視覺沖擊,在一個僅有飛刀特效鏡頭都敢加3D的今下,《移動迷宮》的2D化實屬業界良心,電影中每一個特效點的運用,不在多而在精都近乎做到了和劇情的絕佳契合,從怪獸的貓鼠游戲,到刀陣機關的時間賽跑,在到最終逃亡與怪獸間千鈞一發的生死對決,雖然大家都知道作為一部系列電影男主定能逃脫困境,但精心營造的視覺懸念絕然也是做到了使觀眾能為之屏息,劇情節奏把控的張弛有度使人很難相信這是位名不見經傳韋斯·鮑爾的新人導演作品。
最終的反轉,似打破了末日後的時代背景,電影原名直譯《迷宮行者》或更能體現其深意,只緣身在此迷中,這群看似成功逃脫的青年行者面對的或是更大的迷宮之旅。 文/夢里詩書
Ⅸ 《移動迷宮》這部片編劇寫的是不是腦洞太大
根據反烏托邦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移動迷宮》講述了成年人虛構出一個巨大的「世界性」騙局,以年輕人為實驗對象,最終年輕人「成功」反抗並突圍的故事。通常這類故事或影片除了突出「實驗/游戲」一點外,還會設置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對抗——未成年人們在生活中處處沒有控制權和話語權,世界還不由他們掌控,於是反應在電影中,常常就是未成年人被成年人拿來做實驗或游戲(比如《飢餓游戲》),然後他們在慌亂和生命危機中突出重圍,開始將世界(的一部分)握在自己手中。在這部影片中,迷宮中的實驗對象並不是一群嚴格意義上的未成年人,但以上所述的模式依然奏效。因而這種模式所常帶有的缺點,在影片中也便展露無遺——比如幼稚,比如審美疲勞,比如電子游戲氛圍濃重。
迷宮中是一場嚴格控制的實驗:籠子按時送來補給和新人,迷宮按時開啟和關閉。密室殺人案中的智慧,封閉空間中的人性,這兩者是獨立空間中最充滿魅力最吸引人的故事類型了。遺憾的是,《移動迷宮》機會沒有著墨於封閉空間中的人性展示和拷問,因而也就不可能帶來觀影之後的返觀現實社會或者內心深處的思想震撼。那麼,它有沒有讓我們感到那種精巧的密室推理的智慧呢?答案當然是:沒有。
影片前半部分的確留下了巨大的懸念,作為「變數」的男主和女主運用自身攜帶(編劇設置)的與眾不同之處推動故事發展。這種外力推動的設置當然是有效的,只是未免顯得有些簡單、輕巧了,既無法突顯編劇的才華,又很可能讓觀眾惱火——我們想要看到智慧,但誰知道下一次又會飛來些神馬亂七八糟的玩意。當然,這些都是實驗的程序,所以不必太計較,總是可以接受的。懸念的疑雲籠罩在迷宮上空,謎底就在迷宮之外。無論迷宮中多麼喧鬧,爭吵、對峙、打怪……這些全都不重要,因為迷霧從一開篇就已經生成了,而影片隨後並未給出有效信息以讓觀眾跟著男主去解謎。一切都像是天外飛仙,除了上述所說的「變數」男女主,還有關鍵道具(怪獸體內取出的引路器),以及怪獸攻擊時送來的能夠讓人恢復記憶的葯物(那種大針筒,通常被用來給牛或豬打針,所以男主也真是夠拼的呢!)。雖然是個解謎的故事,可以推理的過程並未激發作為觀眾的我們跟隨主人公的腳步去探秘的興趣。因而整個影片在顯得幼稚的基礎上,更加顯得像是一個展示過程——我們所知道只是畫面呈現出的那些東西,它們並未起到讓我們往前探索的作用。作為一部解謎/推理影片,已經給出的信息無法做到向墨汁在宣紙上暈染開,就已經註定了它的失敗結局。
Ⅹ 求大神幫寫《移動迷宮》觀後感,選修作業,在1000字以上,謝謝,會加分的
影片改編自同名的暢銷小說,不出所料仍舊是標准爆米花類型片,在視覺效果,節奏及情節設置上都可圈可點,科幻這一要素其實並沒有存在感,驚悚做得不錯——當然是美式傳統的一驚一乍風格(這點其實是為情侶觀眾服務的),而作為重點的懸疑雖然在影片中被不遺餘力的渲染,但對個人而言,還是被觀影中強烈的既視感稀釋了。當看到影片不出意料的所謂「披露真相」的結尾,更是喚醒了並不久遠的記憶——這完全就是又一部的電影版倖存者游戲嘛。很高興又見到你們:飢餓游戲,分歧者,心方慌……
雖然俗套的設定也很多,略感欣慰的是沒有同類型片中生硬的戀愛狗血三角情節,也沒因為主要人物都是男生而迎合潮流故意走基情路線。作為片長近兩小時的一部電影,採用了以男主為主視點的線性結構,雖然設置簡單,但無疑帶入感會更強。考慮到從影片中後段就透露出的「肯定會有續集哦」的強烈暗示,作為系列的第一部電影在出場人物及故事背景的鋪陳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相比飢餓游戲第一部的冗長沉悶的前奏要自然地多。簡單說來,整個故事就是一句話:被失憶的一群男生和一個女生被放入了一個巨大迷宮,在男主的帶領下大家協力脫離了迷宮。再加一句的話:這個迷宮是故意測試他們用的第一關,他們以後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片名是The Maze Runner,音譯過來是「這妹子軟吶」,可惜只出現了一個妹子Teresa,而且不但說不上軟,在戲份上除了依靠男主推進下劇情連基本的存在感都刷不到,反倒是男孩中的各位個性突出光彩熠熠。男主Thomas最突出的特點是勇敢無畏,當然自身的主角光環必不可少,另一個讓其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其實是他本身曾經作為整個測試的管理人員,雖然被洗了記憶,但畢竟還有殘存部分,根據心理學理論,這些經歷至少會令其心理方面比其他作為小白鼠的男孩們准備更充分,這些可以統統歸結為外掛。整個男孩團體Gladers(這個詞應是源自迷宮中林間空地Glade)的頭羊Alby是個典型的領袖,成熟穩重有大局觀且樂於犧牲,遺憾的是為了突顯男主的作用不但因中毒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躺屍狀態,更是在剛剛恢復後就被夜襲的迷宮怪獸Griever拖走吃了便當。Alby的副手Newt則是萌點十足的角色,性格陽光,比其他人也更有親合力,重要的是明事理——站在主角一邊。Runner小隊的隊長Minho,乍聽名字還以為是中國人(之後想到了春晚時很火的李敏鎬......),整體氣質屬於寡言少語的實干派,雖說曾面對怪獸Griever棄了男主跑路似乎有點不光彩(沒有主角光環的話是誰都得跑),但本質上卻勇敢堅定,不然也不會為了救Alby而選擇被困於迷宮。小胖子Chuck是團隊吉祥物,主要作用是賣萌,可惜偏偏要把護身符讓主角交給其父母——這明顯是樹死亡旗幟啊喂。當然還有Gally,為了戲劇沖突而不得不出現的反派偏執狂角色,Bully(類似胖虎)的氣質十足卻是個害怕破壞規則的保守派,總是難得地一直堅持損人不利己,這種性格特點也只好說是劇情需要了。其他一些龍套表現也還好,包括倒戈的Jeff,中毒的Ben(一直不明白既然中毒後就能恢復記憶,為啥Alby不選擇告訴大家主角的身份,Ben可能是被病痛折磨到連「你們聽我解釋」都沒法說,但Alby……嘛,劇情需要~)。稍遺憾的是,雖然人物塑造都很生動,但除與男主外,其他角色之間的關系並沒有什麼交叉,略顯單薄。
The Mazer Runner即迷宮行者/跑者,顧名思義的話本應展現身處迷宮中各色跑者們的絕境求生,因此原以為對於探索神秘迷宮的過程能有更多筆墨。但比起這種更具有游戲漫畫風格的展開方式,影片則選擇了另闢蹊徑:勇猛無畏且幸運和閃避技能加滿的男主在迷宮的第一晚,在從未踏足迷宮的情況下面對高等級的野生怪獸便能矯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有驚無險地將Griever斬於馬下,前無古人地全身而退之後還成功升級專職為Runner。在驚心動魄間我們也得以一窺迷宮的原貌,其實就是各種可以移動的石塊而已,除去怪獸的話基本無甚玄機。而之後Minho更是直接把男主帶到作戰中心: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地圖繪制完畢,迷霧全開;壞消息是沒有出口。當然山窮水盡處總是聰明過人的男主柳暗花明時,從Griever殘骸上找到的不明物體偏偏還有個數碼顯示的7在上面,然後二人按圖索驥地成功找到了唯一可能的出路即怪獸的巢穴。至此為止,迷宮本身的秘密已盪然無存,最後除了血戰Grievers,輸入的密碼更是有些憑空飛來。男主的探索簡化成Easy模式下的RPG:進入迷宮——殺怪升級——得到謎之物品——升職Runner——地圖全開——檢查謎之物品發現數字——找到怪獸巢穴。這種線性解法在推理測試中基本等於送分題(反正是壓力測試不是智力測試= =),看似簡單,但關鍵卻在於要殺怪,這一點確實其他缺少主角光環的人從來沒敢嘗試甚至想像的。
貫穿全片,這個龐大而幽邃的迷宮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於被困的人們心理的震懾,這種震懾對於失去記憶而來到了一個完全未知世界的年輕人們而言尤為強烈。因為未知,所以恐懼。未能在閘門關閉前回來而被困迷宮中的同伴一夜之後便蹤跡全無,而獵殺他們的游曳在深夜迷宮中的怪獸Grievers就成為了迷宮最恐怖的一面,化作其他人的噩夢和壓力來源。一次次將了同伴的名字從石牆上劃去之後,這些被困的Gladers從死亡的印記中得到了應對之策——一套能令大家存活下來的秩序,其中的一條就是不能私自進入迷宮。安全第一,哪怕這意味著永遠無法逃脫,直到開了外掛的主角出現……這些內容其實映射著很多懸疑驚悚類作品的共通特點——苟且偷生還是直面恐懼尋求出路。迷宮這一設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多年前一部出名的暢銷書《誰動了我的乳酪》,而且折射出的心理也十分類似,即如何面對改變。那本書里的小矮人之一處事悲觀,害怕現有生活的變革;另一個則認為變化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於是積極適應。道理非常簡單,但無論是在寓言中還是在電影中,總還是有很多人會被框架教條束縛。
對於單獨個體而言,需要改變自身的思維定勢和固有觀念雖然不宜,但只要選擇嘗試可能只需電光火石一念之變便能峰迴路轉;可在群體中,還有更強大的來自世俗的力量,規則秩序道德法律,這些是植根在他人意識深處的東西,面對這些束縛要做出改變則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價。在Minho攙扶著Alby向迷宮入口舉步維艱時,在閘門即將關閉的時刻,所有人卻只能在門外竭力地加油鼓勁卻無人上前伸出援手,可能主要的原因是對於迷宮的恐懼,但對於破壞規則而受懲罰的恐懼也一定暗暗地拉住了他們的身軀。男主Thomas是個例外,是個規則破壞者,而且像很多規則破壞者一樣拯救了大家。很多時候我們譏諷Gally之流(不包括Gally後來的中毒犯病)的改革反對派,只是因為我們站在了上帝視角:我們知道主角不會死,電影肯定會有好結局。但現實中,Gally們才是大多數人,他們沒有看到好的一面,他們看到的是同伴的死亡,如果留下可能還會多活些日子。以本片而言,主角們的光環的確了不起,遭受了一次侵入後的系統居然不會保持關閉,用來逃出的密碼順理成章的就是八個區域的開啟順序而早就被Minho摸清——後面我們知道這些都是測試的一部分所以需要保證倖存者的存活就不足為奇。如果僅僅就概率而言,當然留在原地的人可能並迷宮中搏命的人存活更久。像斯蒂芬金改編電影《迷霧》(The Mist)中,主角選擇勇敢地逃出求生卻迎來了悲劇的結局,因為膽怯而選擇堅守的人卻得救了。害怕,從眾,保守,其實只是演化賜予我們的保護措施。
但,還是有人要放棄安逸質疑規則,還是有人會將1%的成功幾率至於99%之前。在對邊界條件所知有限時,雖然有智慧來判斷行動的可行性是成功的條件之一,而有勇氣去行動才是前提。像電影中倡導的"at least we die trying"一樣,即便有人選擇樂天知命,有人像Gally一樣因膽怯而拒絕離開,還是會有人同Thomas等人一樣不滿足於當下而選擇變革,無論成敗,他們都是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開路者,都是將生命的意志燃燒的先驅,這也是無數文藝作品試圖傳遞的信息和基本精神。
最近幾年,此類作品似乎很有市場,從小說到電影,《分歧者》、《飢餓游戲》等很多都是類似的主題:青少年,末世危機,反烏托邦……TV上一直都存在Survivors這類挑戰人類在極限條件下應變的節目。除了現代人現代化安逸物質生活下的原始渴望之外,原因之一自然是類型受眾的年齡比例一直在向年輕化靠近,從2010到2012,美國24歲以下觀影人群比例從27%升至30%,年輕人為主角的片子自然市場會更大些。而末世危機這種主題也一直是Sci-Fi界的主流之一,沒辦法,世界是越來越好哪裡去找戲劇沖突呢;此外,受金融危機、社會現狀的影響,新生代的年輕人似乎對未來的悲觀情緒也越來越重(根據一起在美國的調查),此類題材可能也更加貼合受眾的心理。這類作品一多,感覺上創造過程可能都很相似:先構思好一個場景,比如生存游戲,或迷宮,或派系,然後統統扔到末世之後的未來去,至於讓這些可憐的青少年受折磨的原因以及為啥採用這種形式的理由隨便想一個就是。比如為啥要製造壓力需要蓋迷宮(根據影片結尾來看這個動機可能摻了假)?採用科技手段如模擬刺激不是更經濟實惠?錢太多,地太多,未來科技太玄幻,工程建設有回扣……這和諸多推理小說中常見的簡單目標背後的驚天設計(比如蓋個樓只為殺個人)一樣如出一轍,將傳統而略顯老套的禮物用炫麗奪目的復雜度和噱頭包裹。不過只要有趣,這些便都是不需在意的細節而已,就如同異彩紛呈的生物形式不過出於基因單純的復制目的,更令人關注的總會是表現手法和發展過程,遑論很多人只是來找刺激或看臉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