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凡達簡介
該片主要講述人類穿上阿凡達的軀殼,飛到遙遠的星球潘多拉開采資源。受傷後以輪椅代步的前海軍傑克,自願接受實驗並以他的阿凡達來到潘多拉。在結識了當地納美族人公主涅提妮之後,傑克在一場人類與潘多拉軍民的戰爭中陷入兩難。
劇情簡介——
戰斗中負傷而下身癱瘓的前海軍戰士傑克•薩利決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來到潘多拉星操縱格蕾絲博士用人類基因與當地納美部族基因結合創造出的 「阿凡達」 混血生物。傑克的目的是打入納美部落,外交說服他們自願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從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盡該地區的原始森林,
開采地下昂貴的「不可得」礦。在探索潘多拉星的過程中,傑克遇到了納美部落的公主娜蒂瑞,向她學習了納美人的生存技能與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此同時,SecFor公司的經理和軍方代表上校邁爾斯逐漸喪失耐心,決定訴諸武力驅趕納美人。
(1)阿凡達為什麼是一部反類型電影擴展閱讀:
1、傑克·薩利 演員薩姆·沃辛頓
男主角,傑克在和涅提妮的相處過程中逐漸轉變了對人類來這里采礦的看法,他意識到已經找到值得為之戰斗的東西了。在他的呼籲下,納美族人聯絡了潘多拉星球上了其他民族的人,一起組建了一支幾千人的反抗軍。
2、涅提妮 演員佐伊·索爾達娜
一個納美人的女戰士,她的父親和母親分別是他們生活的納威人部落的領導人和精神領袖,她熱愛自己的家園,當地球人侵佔了她的土地,大勢破壞她的家園,她非常的憤怒。她在保衛家園的過程中認識了地球人傑克·薩利的「化身」納美人,並愛上了他。
⑵ 阿凡達屬於什麼類型的電影
3D科幻電影
⑶ 阿凡達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
阿凡達是一部3-D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由《未來戰士續集》、《異形續集》到史上最賣座電影《泰坦尼克號》,金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每次都把最意想不到的東西呈現給觀眾,其新3D電影《阿凡達》也不例外。自小迷上科幻作品的詹姆斯,早在十四年前便寫好了《阿凡達》劇本,故事講述在未來,地球為爭取罕有的物質,進行阿凡達計劃,人類穿上阿凡達的軀殼,飛到遙遠的星球潘多拉取物質。男主角Jake(薩姆-沃辛頓飾)曾是海軍士兵,因半身不遂渴望能再次站起來,便參與計劃,用意識穿上其阿凡達到潘多拉這個星球再次獲得步行自由。期間,認識了擁有藍橫紋皮膚的星球族人Na'vi公主(佐伊-薩爾達娜飾),並因而在一場人類與族人的戰爭中陷入兩難。由於當年特技所限,詹姆斯只好將心愛劇本擱置一旁。史無前例近年3D電影雖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這次所拍的3D《阿》片,卻為3D技術帶來歷史性的突破。詹姆斯手持3D攝影機拍攝穿上動作感應緊身衣的主角的一舉一動時,現場已可在電腦上看到主角變身成藍皮膚的Na'vi在特技森林場景中演戲的畫面。這個實時觀看3D拍攝效果的技術是史無前例的,同時詹姆斯又在實景中拍攝,令觀眾難分真假。雖然主角是藍色外星人,但所有演出均是演員的努力而不是只為角色配音。演員除了親身上陣打鬥外,片中他們經常與飛天野獸作伴,並騎著它們到四處飛,原來演員也要騎在類似野獸體形的物體上來演繹,所以他們必須學習「真騎野獸」,怎樣移動及平衡身體,並要掐算好時間配合同樣轉動的3D背景。演員穿上感官緊身衣,戴上吊著一個微型攝影機的頭套。結局精彩詹姆斯提到全片中最享受的是男女主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騎著野獸飛行的場面,但要數最精彩的則是結局的動作場面。他花兩年時間研究怎樣拍攝結局,2.7米高的Na'vi人利用箭與人類的吉普車及直升機對決會是怎樣,詹姆斯說:「類似《未來戰士續集》最後二十分鍾那樣一氣呵成,包含空中、陸地、裝甲部隊及步兵等等上陣,絕對是所有戰爭的始祖,是我平生做過最大的東西,這部片也代表了我的畢生成就。」創造語言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片中的潘多拉星球也花盡心思,設計潘多拉的生態環境及星球上的文化,甚至找來語言學家創造一種全新的Na'vi語言,將其想像的星球呈現在銀幕上。他又根據地球上的生物,創造了各種在潘多拉生存的野獸,每種野獸至少由上百張設計圖產生出來,並要花一年半時間完成設計。他又用電線製成野獸模型,用人手移動模型,拍下野獸在空中飛翔的場面。「潘多拉」可說是詹姆斯嘔心瀝血的作品。
⑷ 阿凡達是部什麼類型的片子,
阿凡達(Avatar)是一部3-D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此外,還有一款同名游戲—《阿凡達(James
Camerons
Avatar:
The
Game)》,游戲類型為科幻第三人稱射擊動作游戲,預計與同名電影同步推出。
⑸ 阿凡達屬於什麼類電影
3D 科幻類型 《阿凡達》海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片有3D、平面膠片、IMAX膠片三種制式供觀眾選擇。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此外,由卡梅隆監制的全平台同名游戲《阿凡達(James Camerons Avatar: The Game)》於2009年12月1日推出,游戲類型為TPS(第三人稱科幻稱射擊動作游戲),支持3D顯示器。另外,還有一些《阿凡達》周邊產品及同名作品。 中文名:阿凡達/化身/異次元戰神/天神下凡外文名:Avatar出品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製片地區:美國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編劇:詹姆斯·卡梅隆製片人:詹姆斯·卡梅隆 喬恩·蘭道主演: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西格妮·韋弗類型:動作/驚悚/科幻/冒險片長:163分鍾上映時間:2010年1月4日 中國imdb編碼:tt0499549美國上映時間:2009年12月18日
⑹ 為啥都說《阿凡達》主角是人類的叛徒
因為故事的最後,身為人類的男主徹底的變成了外星人,現在活著的是外星人的他,已經不再是人類。
而且他打死了知道他轉變身份的人類,後面如果再來的人也不會知道這個外星人曾經是個人類。
曾經背叛人類的那個人類已經死了。
男主護衛的動機鋪墊不是良心發現。而是受到娜美星人的接納與款待後叛變的,可以說的上是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了。
那麼,男主原本從一個低等斷腿士兵搖身一變變成王子的存在。然後發現剛剛獲得的東西即將要被摧毀。那麼他護衛的動機就很耐人尋味了。而編劇又偏偏給男主刻畫了一個巨大的提升。
如果刻畫男主是一個身居要職的人類將領,為了維護娜美星人,拋下自己的榮譽,為信念而戰那又不一樣。但是男主毫無疑問就是從一個廢物得到了巨大的好處。
在此之後,他對付起人類來絲毫沒有任何的手軟。
總結如下:
我們要記住他原本的陣營是人類,而後面的陣營是娜美星人,這就是叛變沒錯了。
如果把娜美星人改成蟲子一樣,惡心的一比的種族,男主估計也不會叛變了,叛變也絕對百分百的是叛徒。
⑺ 為什麼說阿凡達是神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電子騎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1524240/answer/18514744
來源:知乎
首先,《阿凡達》是一部科幻/奇幻電影,你知道歷史上有過幾部科幻電影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么?告訴你,答案是0!連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奇愛博士》都被PK下去了,連《銀翼殺手》《終結者2》《星球大戰》《外星人E.T.》《禁忌星球》等科幻經典都沒拿過奧斯卡,《阿凡達》怎麼可能拿到?
除了技術類獎項,科幻電影基本在奧斯卡都是顆粒無收,幾乎沒有演員因為在科幻電影中的表演而得到提名,男女主角幾乎全沒有。更沒有導演因為科幻電影拿到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評委對科幻電影是無愛的,這是歷史原因,目前無解。
(註:這段話有點不太嚴謹,補充修正一下,西格妮·韋弗曾憑1986年的《異形2》獲得過最佳女主角提名;亞力克·吉尼斯憑1977年的《星球大戰》獲得過最佳男配角提名;彼得·塞勒斯憑1964年的《奇愛博士》獲得過最佳男主角提名;桑德拉·布洛克憑2013年的《地心引力》獲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阿方索·卡隆憑《地心引力》這部科幻電影拿到了最佳導演獎,這也是第一次有導演憑科幻電影拿到此獎項——再說明一下,我這篇文字寫於2013年之前)
再說詹姆斯·卡梅隆,他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型商業片導演。連斯皮爾伯格都假模假式地拍了《紫色》《太陽帝國》等幾部藝術片,而卡梅隆從來就是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除了《泰坦尼克號》拿到過一次奧斯卡最佳導演——因為片子正好是奧斯卡還比較喜歡的史詩加愛情路線,卡梅隆基本不是奧斯卡那杯茶。
再來看看那年的競爭狀況:
<img data-rawheight="552" data-rawwidth="609" src="https://pic2.mg.com/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9" data-original="https://pic2.mg.com/_r.jpg">《阿凡達》《第九區》是科幻基本不用考慮了,昆汀的片子也沒戲,《飛屋》這種動畫片自然也是炮灰;剩下《珍愛》《在雲端》《成長教育》《弱點》《嚴肅的男人》和《拆彈部隊》!《阿凡達》《第九區》是科幻基本不用考慮了,昆汀的片子也沒戲,《飛屋》這種動畫片自然也是炮灰;剩下《珍愛》《在雲端》《成長教育》《弱點》《嚴肅的男人》和《拆彈部隊》!
除了《在雲端》和《嚴肅的男人》,其他幾部片子都很弱,格局較小,也沒什麼獨特的藝術特質。而《嚴肅的男人》在科恩兄弟的片子中也只能算中下等,屬於小品式的。《在雲端》盡管不錯,但它仍然缺乏一種奧斯卡最佳影片需要的那種壓倒性力量,它同樣是有輕喜劇感覺的小品式電影。
在奧斯卡之前,《拆彈部隊》已經橫掃了製片人公會獎、導演公會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金衛星獎和哥譚獨立電影獎等等,並入選美國電影協會年度十佳榜單、《時代》雜志年度十佳影片、法國《電影手冊》的年度十佳等名單。風頭極其強勁。拿到奧斯卡絲毫不出意外。
為什麼《拆彈部隊》如此大受好評?如果你非要說這是美國主旋律電影,迎合政府態度雲雲,那我覺得你真是被美國政府洗腦了,因為好萊塢從來就不是個給政府拍馬屁的好地方。《X檔案》把政府和FBI黑出翔你注意到過么?好萊塢大片里不拿總統、政府、特工部門、五角大樓等開涮的就不是好blockbuster!美國電影中可以說只有主流價值感,沒有主旋律。
何況《拆彈部隊》完全不是為政府和伊戰背書的!影片最開始的字幕就說明了這一點: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戰斗帶來的快感往往能讓人上癮,它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
(感謝@火車stranger指出我的翻譯錯誤!)
影片的主題包括了反戰、人道主義、自我認知困惑、戰爭對人性的扭曲等等,比之一般的戰爭片,無論角度還是手法以及思想表達都有一定的新意。影片的風格很硬朗,整個採用紀錄片風格的手提拍攝,非常真實震撼。節奏處理和鏡頭剪輯都可圈可點——當然,其實我個人認為凱瑟琳·比格羅後來拍的《獵殺本·拉登》更出色。影片沒有特意去突出或解讀一個主題,其再現內容遠大於表現,基本上,這就是一部獨立電影的拍法。只不過凱瑟琳把她爐火純青的商業類型片手法融進去罷了。
影片在細節和一些主題上確有缺欠,主要因為劇本的源頭是克里斯·赫奇斯,一個長期關注中東的自由派作家暨《紐約時報》記者的文章。這個作品本身就不夠嚴謹和厚重,導致後來很多EOD(軍用爆炸物處理,就是這些拆彈專家)出身的人吐槽細節。但我還是要說一句,凱瑟琳·比格羅是非常出色的女導演,放在好萊塢眾多導演中毫不遜色。我很早就看過她的所有作品,一直認為她是顆遺珠,一定會發光的。
補:關於很多人說《阿凡達》劇情簡單老套的問題,我在《阿凡達》的觀後感中有過分析,貼到這里來說說我的理解: 我完全不認為阿凡達的故事陳舊、簡單或者不夠深刻雲雲。如果用文學來類比一下,阿凡達跟星球大戰一樣,其實是民間文學,是童話,而不是小說——當代的很多電影觀眾太習慣於小說式的現代敘事了,他們已經習慣於從復雜糾纏的故事中去尋找形而上的意義以及啟示性的價值判斷,喜歡那種充滿著矛盾和沖突的情節,以及背後隱藏著無數可能的所指的故事。但阿凡達和星球大戰一樣,是「源故事」式的故事,極其簡單、原初、類型化的母題。民間故事或者評書就是這樣,它們的思想不可能像博爾赫斯的小說那樣復雜深刻,但完全不能說它們淺薄或者沒有感染力。整個阿凡達的敘事是非常干凈清楚的,節奏相當不錯——泰坦尼克號的節奏前半段其實倒有些沉悶遲緩。隨著故事推進,你會非常自然地站到na'vi人的立場上去——這就是類似民間故事那樣正邪分明的好處,否則觀眾的立場會變得非常猶疑混亂。
⑻ 為什麼說阿凡達是一部反類型電影,反了哪些類型
個人感覺就是以前都是地球人打跑外星人,現在變成了地球人侵略外星人,然後被外星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