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連線(音樂家與歌名)
5來回答
馬可:(1918—1976年),中國作曲家、音樂學家。1918年6月27日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基督教徒家庭,1976年7月27日病逝於北京。早年在當地的中小學校讀書,1935年入開封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下,參加當地的救亡運動,開始表現了他對音樂的特殊興趣和才能。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參加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抗敵演劇隊第十隊及二戰區犧牲救國同盟會政工隊,從事音樂工作。1939年冬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1940年7月,隨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赴各地巡迴演出,使他對民間傳統音樂有了廣泛而深入的接觸。解放戰爭時期,馬可隨魯迅藝術學院赴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研究室、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歌劇團和《人民音樂》編輯部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和書記處書記。
馬可是在中國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一大批音樂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共寫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500多首。其中有廣泛群眾影響的作品是:歌曲《別讓鬼子過黃河》、《老百姓戰歌》、《賀龍》、《南泥灣》、《紀念碑》(民歌聯唱《七月里在邊區》之一)、《我們是民主青年》、《自們工人有力量》、《做工謠》、《人定勝天》、《燕子》、《揀豆豆》和《伽椰琴,你有多少弦》,大型聲樂作品《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周子山》(與張魯等人合作),歌劇《白毛女》(與張魯、瞿維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始終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力求使自己作品的題材內容密切結合群眾斗爭的需要,音樂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化、群眾化的特色,作品深刻而生動地反映現實生活的各個側面。
馬可對中國新歌劇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44年他參加了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是該劇的主要作曲者之一。解放戰爭時期,他根據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斗爭寫了歌劇《血海深仇》和《荒火》;1952年他又創作了歌劇《小二黑結婚》。《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這兩部歌劇的創作和演出,為中國新歌劇的形成和鞏固發展,奠定了了堅實的基礎。他還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發表了許多關於歌劇創作問題的理論文章。
冼星海:冼星海是位飲譽世界樂壇的作曲家,也是新加坡養正學校的驕傲!為什麼他當上了圖書館助理員?為什麼他有兩個妻子?為什麼他客死他鄉?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於澳門。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誕生時已經過世;見光即無父,自幼就與母相依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時年六歲,其外祖父逝世,生活無靠,母子倆遂流落到馬來亞,母親當上了傭人,糊口過日子。冼氏讀過三四年私塾,曾在聖安得烈英校上過課。14歲那年,隨母到新加坡申請入養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讀,工作是負責管理搖鈴,直到1921年六月,高級小學三年級畢業為止。當時冼氏為區健夫所賞識,選他加入其在1917年創設的銅樂鼓喇叭隊。因具音樂天賦,不久升任金線三粒星肩章的樂隊隊長及指揮。區氏不在時,代行其職權。這段時期,樂隊所吹奏的曲譜,全是雄渾壯烈的軍歌和進行曲,對冼氏往後之音樂創作有深遠的影響。16歲時隨林耀翔校長到廣州之嶺南大學附屬學校升學。1925年入嶺南大學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主修理論與小提琴,同時任該圖書館助理員,以維持生計。1928年入上海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這時期他參加了田漢等人搞的「南國社」活動。1929年他到法國深造,半工半讀。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後跟奧別多菲爾·加隆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作曲班,隨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學習。1935年回到中國。1936年他為影片《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和《狀志凌雲》配樂。1937年為話劇《日出》,《雷雨》,《太平天國》作曲配樂。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發,他參加了由洪深領導的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到蘇州等地宣傳抗日。冼氏加入了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後離開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黃河大合唱〉出爐了!冼氏受聶耳(1912-1935)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他在悼念聶耳辭世三周年一文中,寫道:「聶耳先生雖然沒有像許多音樂家一樣的環境與修養,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潑的創造力和斗爭性的特點,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廣大群眾之愛好與傳誦。尤其在目前,不論在前線或後方,都有成千上萬的群眾歌唱著《義勇軍進行曲》,甚至國際上都公認《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最雄偉的一首歌曲。聶耳先生的偉大就在此。他永遠是年青的音樂家,他永遠站在青年音樂家的前面,他已經給我們開辟了一條中國新興音樂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蘇聯為抗戰記錄影片《延安與八路軍》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產作曲,直至去蘇聯之前,他創作了《運動會》,《戰歌》,《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游擊軍》,《江南三月》,《到敵人後方去》,《軍民進行曲》,《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其中以《黃河大合唱》,飲譽樂壇。冼氏早年立志創作具有東方民族色彩的音樂,《黃河大合唱》可說是十分充分體現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負。
在蘇聯期間,他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樂》,完成了《黃河大合唱》交響樂樂譜,第二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中國生活》,《阿曼蓋爾達》,《中國狂想曲》。《中國生活》反映出他對祖國的思念。
冼氏在蘇俄生活極為困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冼氏圖從蒙古回國,因受阻只好留居下來。一次因排隊輪購糧食時,暈倒街頭,幸得一位蘇聯女青年之救助,過了險關,後他們結成夫婦。他在延安之妻錢韻玲,當時可能不知情,後也改嫁了。由於生活艱苦,營養不足,凍餓成病,延誤醫療,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鄉。他在貧困中成長,一生親歷了中華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見同胞到處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悲慘人間。他積極地創作支援抗戰,他來到了天寒地凍的蘇聯,在飢寒交迫中,仍舊辛勤作曲,不幸積勞成疾,在深深的鄉愁中客死他鄉,時方40,精華早逝。雖然他看不到中華民族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舊繼續動員和鼓舞著中華民族,與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長,創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樂的作曲道路,給振興中華文化的崇高事業,指出了新的方向!當人們提起養正,就會想起冼星海,當人們聽到《黃河大合唱》那雄偉悲壯的歌聲,就會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動。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252/5253/20010606/482924.html
賀綠汀:(1903-1999) 湖南邵陽人。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後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盧溝橋抗戰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第1隊,後在重慶育才學校任教。皖南事變後,參加新四軍,在軍部和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從事音樂創作和教學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1945年後在華北大學任教。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文工團團長。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全國文聯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主要音樂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樂《森吉德瑪》、《晚會》等。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賀綠汀,1903年出生於湖南邵陽一戶貧困農家。二十歲時,他走進長沙 (新聞) 岳雲藝術專修學校,攻讀繪畫與音樂,兩年後留校任音樂教員。1931年,賀綠汀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三年後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獲得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這年,他進入電影界,先後為電影《船家女》、《都市風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和話劇《復活》、《武則天》等二十多部影劇配樂,創作了《搖船歌》、《背纖歌》、《春天裡》、《怨別離》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抗戰期間,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各地宣傳抗日,並創作了不朽歌曲《游擊隊歌》,以及《全面抗戰》、《弟兄們拉起手來》、《上戰場》、《保家鄉》等鼓舞人們鬥志的抗戰歌曲。1943年,賀綠汀到達延安,在魯藝教書。《前進,人民的解放軍》、《新中國的青年》、《新民主進行曲》等,是他解放戰爭期間創作的歌曲,風靡一時。
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 (新聞) 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並且寫下《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意見》、《論音樂的創作》、《民族音樂問題》等文章,為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聶耳: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
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台劇作曲。1933年在創作上初試鋒芒,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台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備經歐洲去蘇聯求學,不幸於游泳時溺死於藤澤市鵠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金蛇狂舞》:1934年,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並親自指揮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變體。它將後者的尾部變化發展,作為樂曲的開始,故俗稱《倒八板》。
第二段又將原曲中的「工」更換成「凡」,轉入上四度宮調系統,情緒趨於明朗熱烈,故也稱它為《凡忘工》或《絕工板》。第三段則採用「螺螄結頂」旋法,上下句對答呼應,句幅逐層減縮,情緒逐層高漲,達到全曲高潮。樂曲配以激越的鑼鼓,更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聶耳將其定名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的堅強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僉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貳』 聶耳的代表作是什麼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飢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
『叄』 1934年任光出了哪部曲子
1934年任光出了音樂作品漁光曲子。音樂作品,是指受版權保護的包括有各種音響的組合樂曲,配有或未配文字詩句或歌詞,用樂器和人的聲音表演藝術作品。若這類作品打算進行舞台演出則稱為戲劇,音樂作品。音樂通常也是電影作品的組成部分。音樂作品的作者通常指作曲者。
漁光曲說明
漁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編劇和執導的劇情影片,王人美、韓蘭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該影片由民國著名電影人厲麟似等審定並推介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獲第九名,被譽為中國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漁家子弟徐小貓、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繼承人子英之間的悲歡離合,兩代人之間的故事折射出舊中國各階層人民生活的飄零動盪。
『肆』 1934年任光推出了他的電影音樂成名作什麼
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王人美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
《漁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編劇和執導的劇情影片,王人美、韓蘭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
該影片由民國著名電影人厲麟似等審定並推介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獲第九名,被譽為中國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漁家子弟徐小貓、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繼承人子英之間的悲歡離合,兩代人之間的故事折射出舊中國各階層人民生活的飄零動盪。
影片評價
《漁光曲》無論是在藝術結構與鏡頭運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國電影的影戲觀念,格調凄婉而壓抑,節奏緩慢而抒情。在保持了蔡楚生前幾部作品中的故事感人、情節曲折、悲喜交織、情趣盎然、觀賞性強等特點外,又突出了真實與細膩。
通過貧苦漁民的悲慘遭遇,以凄婉的筆調描寫了當時居民的苦難生活,顯示了導演藝術技巧的成熟。作為配音片,《漁光曲》可以看作默片向有聲時代轉變的特殊時期的產物,既保持了中國默片視覺表現上的高水準,也體現出一些對於聲音手段的有益探索。
『伍』 1934年仁光推出了他的電影音樂成名作什麼
1934年仁光推出了他的電影音樂成名作是《漁光曲》。
《漁光曲》是電影《漁光曲》主題曲,由安娥作詞,任光譜曲,作於1934年。
1934年6月14日影片首映後,這首歌迅速傳播開來,第二年,因影片獲得莫斯科展出匯演榮譽獎而蜚聲海外。
歌曲賞析
這首歌深情地唱出了舊社會長年漂泊在海上的窮苦漁民的艱辛勞動生活,真實地反映了漁民們愁苦困頓的心情。
為了寫好這首歌,任光特意到長江的入海口吳淞口,觀察漁民們捕魚勞作。根據體驗,他為這首歌創造了表現海浪起伏的特定節奏,突出了船歌的風格。
『陸』 《義勇軍進行曲》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
風雲兒女
演職員表
導演:許幸之
編劇 :田漢、夏衍
演員:袁牧之、王人美、談瑛、陸露明、王桂林
攝影:吳印咸
製作公司:電通影片公司
劇情介紹
辛白華是個詩人,他有一個極其要好的朋友是大學生梁質甫,兩人都是東北人。「九·一八」爆發以後,他們兩人從家鄉出來,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但他們一直都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辛白華和梁質甫的二樓住著生活十分貧苦的少女阿鳳和她的母親,辛白華和梁質甫非常同情她們母女,並且時常幫助她們。後來,梁質甫因和革命者有關系,被捕入獄。而辛白華卻和富孀施夫人墮入了情網。剛剛離婚的少婦施夫人對辛白華很有好感,白華也深受施夫人吸引。阿鳳的母親去世了,白華很同情她就把阿鳳送到學校讀書。無依無靠的阿鳳到了歌舞班,經常去各地演出。梁質甫被釋放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華北,梁質甫參加革命,英勇抗敵。白華躲到了施夫人家,被施夫人帶到青島遊玩。阿鳳所在的歌舞團到青島演出,遇見了辛白華。看了阿鳳演的《鐵蹄下的歌女》後,辛白華受到很大的震動,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但是還是沒有擺脫開愛情的束縛,那股熱情又冷卻了下去。最後,梁質甫在抗敵的戰場上犧牲了,辛白華得知這一消息,終於拋棄了以前那種享樂的生活,走上了抗敵的最前線。 這是電通公司出品的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第二部,故事由田漢編寫,田漢被捕後,由夏衍編為攝制台本。雖在當時國民黨和租界當局有不準拍攝抗日影片的明令,但影片還是有明確的抗日主題,它反映了當時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大背景下知識青年的覺醒和成長,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熱烈願望。。影片編劇壯懷激烈,然思想主題稍嫌外露;許幸之初執導筒,技藝相對稚拙;袁牧之有千面人之稱,但台詞卻有話劇痕跡。影片主旨顯然不在兒女情感,而在時代風雲。尤其是它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熱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時代的聲音,其影響遠遠超過影片本身,讓當年的電影觀眾熱血沸騰,吹響了抗戰時代的進軍號角,從此響徹雲霄,成為廣泛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多年來受到人民的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插曲
《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 聶耳曲
《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 聶耳曲
歌詞:
我們到處賣唱,我們到處獻舞。
誰不知道國家將亡,為什麼被人當作商女。
為了飢寒交迫,我們到處哀歌。
嘗盡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遠的漂流。
誰甘心做人的奴隸,誰願意讓鄉土淪喪 。
可憐是鐵蹄下的歌女,被鞭撻得遍體鱗傷。
創作背景
「電通」:早夭的左翼電影搖籃
要從頭細說,就不能不提到「電通」和它所代表的左翼電影力量。1933年是中國電影的「豐收年」,但是,從這年底開始,新興電影受到的政治壓力也越來越大,左翼電影人迫切想找到一塊新的電影陣地。這個新陣地就是「電通」影片公司。
1934年上海,由夏衍等五人組成的地下電影小組,策動司徒慧敏堂兄的「電通電影器材製造公司」改組為「電通影業公司」,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電影運動的領導,「電通」成為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有聲電影製片公司。
「電通」憑借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桃李劫》一炮打響,這是國產錄音機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聲片,片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畢業歌》,也一時成為流行歌曲。
為配合影片的宣傳和發行,「電通」於1935年5月出版了《電通》半月畫報。這本畫報每期發行數達到4萬冊之多,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1935年,著名戲劇家田漢在完成了影片《風雲兒女》的文學故事以後,被國民黨當局以「宣傳赤化」的罪名逮捕,而《電通》畫報卻在這時推出了《風雲兒女》特輯(第2期),全文刊出了田漢撰寫的長達近兩萬字的《風雲兒女》文學故事。特輯以通欄標題將《義勇軍進行曲》刊登在封一上,表示了抗戰到底的堅定信心,雄壯的歌聲很快傳遍了全國。
由於銀行受到壓力不給貸款,「電通」被迫在1935年底結束業務。「電通」的歷史盡管只有一年,卻出品了各有創新的四部影片《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都市風光》(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相信在漫天星光中,「電通」它不會只留下曇花一現的美。
幕後製作
《風雲兒女》:率先吹響抗日的號角
1932年,當日本人的槍炮聲穿過東北三省,穿過上海、南京,任何一個單個的人都已經無法承擔這種民族苦難的深重,任何一種單一的文藝表現形式也已經無法充分表達仇恨和喚醒民眾。當時,左翼作家聯盟的作家、詩人、演員紛紛拿起了文藝的武器。1935年初,「電通」也開拍了《風雲兒女》。拍攝期間,田漢被捕,夏衍改編了劇本,聶耳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為影片創作了主題曲。這部反映「九·一八」事變後,青年知識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戰的電影,很快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歌聲響徹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凝聚著主創人員血淚的《風雲兒女》,也率先吹響了抗日救亡的號角。《風雲兒女》70年了,那段永遠閃爍著戰斗光芒的中國電影史和音樂史,卻被永遠銘記著。
袁牧之:隱身幕後的「電影天才」
袁牧之是30年代影壇上十分特殊的一個。他是優秀的演員,更是傑出的編導,他的戲劇表演更勝於電影,他有「千面人」之稱,更被盛贊為「電影天才」,但袁牧之為人卻十分低調,台前的風光他不留連,反而隱身幕後,創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之作。
1934年,袁牧之寫出他的第一部電影劇本《桃李劫》,並由自己主演,此片成為「五四」以來最優秀的影片之一。接著他又在《風雲兒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個由沉淪到覺醒、最後走上抗戰前線的青年辛白華。同年10月,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1937年,袁牧之編導了以上海社會底層的生活為題材的影片《馬路天使》,轟動整個影壇,被譽為「中國影壇上的一朵奇葩」。
這也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1938年秋,在成功出演《八百壯士》之後,袁牧之從武漢輾轉到達延安,同行的是陳波兒、他的搭檔吳印咸以及荷蘭導演伊文思留下的一台35毫米攝影機。就是這些被袁牧之帶到根據地的人和機器,成就了人民電影事業的開端。1946年,結為伉儷的陳波兒與袁牧之雙雙赴東北組建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東北電影製片廠。
1935年,田漢寫出《風雲兒女》的時候,已經是位標準的左翼進步作家了。他與一批左翼的進步的新文學作家、評論家一起,用劇本和評論等形式推動著左翼電影運動的形成和發展,還在實踐中大顯身手,為《三個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等進步電影編劇,為《青年進行曲》、《夜半歌聲》等電影的主題曲寫了詞。正是這些電影,讓田漢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
許幸之與吳印咸:站在電影背後創造光影的人
最早看電影時,先注意的是銀幕上的一張張臉,看得多了,才關注鏡頭背後的一雙雙手,先是導演,接下來就是攝影了。可以說,沒有許幸之與吳印咸,《風雲兒女》也許就失去了成為經典的機會。
所有關於許幸之的描述都是這樣的:油畫家,美術史家,電影導演。他早年留學日本,專攻美術。1935年到1939年,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段集中從事電影、戲劇編導的日子。恰好這時,許幸之導演了《風雲兒女》,他將繪畫學科中光影和諧的技術引入電影之中,事實證明,這實踐是成功的。皖南事變後,他毅然接受重託,為新四軍設計了臂章。1979年,他飽含熱情創作出的油畫《偉人在沉思》,生動的筆觸勾畫出周恩來總理的熠熠風采,成為中國油畫的典範之作。
如果說編劇用筆、導演用指揮筒,那麼攝影師們站在攝影機的後面,用的則是光影和思想。就在他們遠逝的身影背後,無數個經典的鏡頭記錄著那個時代,也閃爍在觀眾的心底和歷史的深處。吳印咸,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傑出攝影師,他的一生是攝影的一生,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投身電影攝影,他在戰火中跟蹤拍攝的紀錄片《白求恩大夫》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的影片。沒有受過嚴格的科班訓練,吳印咸是從一部部電影里,一卷卷報廢的菲林里錘打出來的。當年拷貝之珍貴不言自明,而表現力相對貧乏的黑白光影如何讓人物表情生動、自如,這其中的艱辛,怕也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1991年,許幸之逝世,1994年,吳印咸也相繼故去,他們的背影漸漸被歷史的塵煙淹沒了。但可以肯定,中國百年電影史上,缺少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將成為遺憾。
相關評論
1935年5月24日,電影《風雲兒女》在上海北京東路780號金城大戲院(今黃浦劇場)首映,在「萬眾一心」的時代呼聲之下,本片較好的表現了知識青年轉變覺醒的過程。《義勇軍進行曲》(後來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風靡全國,《風雲兒女》幾乎成為最偉大的抗戰電影。
『柒』 1934任光飛推出電影音樂成名作是什麼
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王人美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
《漁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編劇和執導的劇情影片,王人美、韓蘭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
影片評價
《漁光曲》無論是在藝術結構與鏡頭運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國電影的影戲觀念,格調凄婉而壓抑,節奏緩慢而抒情。在保持了蔡楚生前幾部作品中的故事感人、情節曲折、悲喜交織、情趣盎然、觀賞性強等特點外,又突出了真實與細膩。
『捌』 任光的人物評價
上世紀30年代初,結識了田漢等左翼進步文化人士,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中共領導的左翼劇聯音樂小組、蘇聯之友音樂小組、中國新音樂研究會等進步組織,與聶耳、冼星海等一起探索新興音樂的創作道路,積極從事革命音樂的創作與傳播,並利用職務之便刻錄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在內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唱片,廣為發行,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被音樂界譽為:「民族的號手」。
1934年,推出了他的電影音樂成名作《漁光曲》。後來創作的《打回老家去》、《王老五》等歌曲風靡全國。1935年5月9日,任光組織了電通電影公司的盛家倫、司徒慧敏、鄭君里、金山、袁牧之、顧夢鶴、施超7個演員唱《義勇軍進行曲》(即《風雲兒女》電影主題歌),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錄音棚內錄下首版《義勇軍進行曲》,並灌制了唱片。隨後,他又將這唱片的錄音轉錄到電影《風雲兒女》的膠片中去。這是全球第一張《義勇軍進行曲》的唱片,編號為34848b,現保存在上海的國歌紀念館中。唱片很快發向全國,《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廣為傳播,成為一首激情燃燒、影響最廣的抗日名曲。第一次灌制的唱片很快銷售一空,後來任光又連續灌制了兩次。《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戰斗進行曲,是遊行集會的合唱曲,是喚起民眾的動員令,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赴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進修。在法期間,出席了有42個國家代表舉行的世界反法西斯侵略大會,他創作的《中國進行曲》被列入《世界革命名曲選》。 任光是中國無產階級音樂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名的革命音樂家。他創作的許多抗日革命歌曲,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開創了海外愛國、愛家歌詠的先聲,是我國電影音樂的開拓者,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和中國電影發展史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941年2月,葉挺從江西被押解到重慶途中,秘密投書重慶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秘書陽翰笙,囑他轉告周恩來:「任光已在我身旁陣亡」。以後,葉挺又在其《囚語》中以大量文字抒發對任光的思念之情。其中寫道:「至友任光,為中國音樂名家,《漁光曲》《王老五》等均其傑作。隨我至軍中後,新作甚多,別有風格,對群眾心理及大眾化問題深切明朗,軍中均以『王老五』呼之,此次率其新愛隨余行軍,備受危苦。十日晨在高坦鄉,正值激戰中,教導隊奉我令加入前線作戰。我作簡短演說後,群情激動。任君指揮唱其新歌《東進曲》,與四周機關槍聲及手榴彈聲融成最偉大的戰斗交響曲。」 葉挺將軍稱他是「中國的音樂之星」;聶耳稱他是「我們的導師」;《新華日報》則贊譽他為「民族的號手」, 郭沫若同志評價任光的作品是「在中國的新音樂,在民族的覺新上,在抗日的推進上,乃至在敵寇的投降上,的確是有著它的功績。」旅居南洋的郁達夫等人聞訊任光犧牲後深為震驚,發表了盛贊任光「忠於民族,忠於藝術」的紀念文章;延安的作曲者學會,也曾出版專刊,紀念這位烈士,號召全國音樂工作者,學習任光的進取精神和面向現實的創作方向。解放後,人們繼續懷念著這位傑出的革命烈士。浙江電視劇製作中心特為任光專攝了電視劇《彩雲追月》以作紀念;中共中央黨史辦公室還將任光定為著名烈士,載入《中共黨史人物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