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

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

發布時間:2022-09-12 02:07:13

① 7 電影《早春二月》採用李叔同作詞的《 》歌作為主題曲,影響深遠

電影《早春二月》採用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作為主題曲,影響深遠

②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歌詞

歌曲:《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2)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③ 《早春二月》電影藝術評論

影片《早春二月》一開場的鏡頭運用是格外別致與講究的。 古桐顏色的條紋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從觀眾主觀的視角悠悠探出 , 遠遠的碧水藍天 ,近近的暖陽飛鳥 。 電影畫面字幕緩緩遞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場 ,影片樂曲悠悠鋪開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幾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詞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節當中 ,借蕭澗秋之口喃喃吐訴了一曲黃庭堅的詠雪詞: 「 貧巷有人衣不纊 ,北窗驚我眼飛花 …… 」

在這一個長長暑假裡面, 我從上海經過杭州 , 方向東南 , 來到了浙江寧海鎮 ,專門要去尋訪現代文壇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車上我一路來回張望著這座小小的靜謐古城 ,白牆黛瓦,依山臨海 ,民風古樸 ,潤氣撲身 。進到寧海 ,我徑直去找城內的方孝孺祠堂 ,因為柔石的舊居就在這祠堂的附近 。 實實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輕輕喚了一聲玉蘭 。我回過臉去,那是母親叫女兒的聲音 。我看見一個五六歲的潔凈女孩正咦呀著跑向她的媽媽 。這情形讓我不由得清晰記起來 , 生活現實裡面柔石母親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蘭 。真是巧。

走過古城一片鋪著均勻的鵝卵石小路, 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橋 , 橋的型狀猶如謝鐵驪執導的電影《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雙雙齊肩走過的那座石制的孔橋 。 一部好電影總把生活貼得那麼近 。 小說《二月》是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學作品。年輕的柔石一生只活過三十個春秋寒暑 , 生命雖短 , 可他卻為中國現代文壇留下數量太多的才情象樣的文字 。 做為二三十年代知識人群的象徵 , 柔石也有過屬於個人苦悶和彷徨, 柔石創作於1929年十一月的小說《二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這一年只有二十八歲 。 才華常常跟年歲無關?

〔二〕

我總是能夠記得柔石《二月》裡面,對於芙蓉小鎮教師蕭澗秋形象的深入描寫 : 「就見一位青年從校外走來,他中等身材 ,臉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兩眼瑩瑩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兩頰浮動著, 看他頭發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遠的旅路來的 , 既長 ,又有灰塵 。 身穿著一套厚嗶嘰的藏青的學生裝 , 姿式挺直 。 」 書生氣憂重的柔石給予蕭澗秋按排的第一句話語是: 「我呼吸著美麗而自然的新鮮空氣了, 鄉村真可愛喲 ,我許久沒有見過這樣甜蜜的初春的天氣哩 。 」 這是多麼衷情生活的言語 。

影片《早春二月》裡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讓過目難忘的。他叫蕭澗秋 。據現代文壇柔石舊友回憶 ,柔石早先名叫趙平福 , 後來當了教員為人師表以後 ,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大穩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趙平復 。 柔石是趙平復寫作時候的筆名。《二月》能夠拍成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選問題 ,孫道臨的出演應當是乘職的 。這是孫道臨演出《家》之後的又一部進取之作 。孫道臨是銀幕上面一位難得的知識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蕭澗秋獨彈「徘徊曲」那一實際鋼琴奏鳴 ,就是孫道臨個人的現場即興發揮 。

也許 ,謝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靜的春光之火尚在燒燃,澎湃激情的有點難於馬上轉換成為《早春二月》里的陶嵐形象 。影壇有的專業評論指出 ,當時當年若有可能 ,有機會重拍《二月》的話 ,比較好看的角色人選或者還應有王丹鳳,樂蒂 ,石慧 ,乃至袁美雲她們 。因為我們通過柔石的原創《二月》知道 , 陶嵐不但身出書香門第 ,而且內秀中慧 ,同時是心懷熱血的一代知識青年 。

比起現在電影《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還是比較敬服柔石原創《二月》里的那個終局 。在那裡 , 陶嵐姑娘的血氣盡管熱力迸放 ,但是她畢竟屬於一門閨秀 ,她的家風有責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筆下的女孩很中國。也應該很傳統 。 柔石《二月》是應當做為純粹的經典來讀的 。柔石的文學成就 , 不但在於他文筆的真實 , 而且還在於柔石身上的現實主義 ,還有他心裡的那一種真正的熱血進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歲的柔石 , 就挽力集資創辦了自巳家鄉的寧海中學 。 對於家國學校的熱切投情 , 柔石願意將其視為一生業績 。 對於扶貧教育, 對於孤兒上學 , 柔石在他的《二月》裡面吐訴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魯迅也在《柔石小傳》回憶道: 柔石對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對於柔石 , 魯迅還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這樣講過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還有公論 : 中國文壇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於文壇失去了長階上的一塊基石 。

然而 ,對於這樣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與左翼革命文化運動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氣的文人卻那麼的極盡冷嘲熱諷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創《二月》里 , 謝鐵驪導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講述到了各自的視界與觀點 ,電影還特別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 :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兩眼炯炯如鷹目

內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著小寡婦

右手還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驅逐了

吾鄉風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夠編造與生出這樣無聊詩句的人 , 是不是屬於文人騷客身體內部消化不良 ? 或者還是屬於心裡有病呢 ? 總箅還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開闊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開 , 而且還表明芙蓉樹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閑語碎言 。 其實我們今天 ,反倒在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裡面 , 察顏觀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愛與人道 。 同時我們還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這部小說原創裡面, 經常書寫一些詩古體詩話似的白話文 。 一方面表達了柔石的傳統創方式 ,另一方面還傳達了柔石先生文學作品的主觀策略。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調試上應該 , 就是禍死於這首悠幽切齒的「芙蓉芙蓉二月開 」的吧 ?

〔四〕

柔石原創小說《二月》的結尾時刻, 蕭澗秋留下一封字數極長的情信或者家書 , 這書信裡面 , 烙印一般投入進了柔石對於男主人公蕭澗秋的一片追隨與期待 。 我們試著來讀其中幾行 : 「 今天下午五時,有此處直駛上海的輪船 ,我想乘這輪船到上海去 。 此後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時勢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這信, 我還記得清清晰晰 , 原創《二月》的最後一句話是 : 「老誠的陶慕侃由怒轉笑 , 注視著她妹妹說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們知道了 , 電影《早春二月》的結尾 , 與柔石《二月》的結尾不盡相同, 電影的結尾讓女主人公陶嵐自已一邊喊著 , 一邊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蕭澗秋去了 。 其實今天來看 , 進步是必然的 。 然而進步歸進步, 進步也應當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的電影觀眾幾乎能夠感覺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嵐這樣一種肆意大膽的放情飛奔, 估計恐怕並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當時那樣一個人文傳統渴望回歸的年代裡 。

小橋 ,流水,人家 。 畢競我們身居在一個傳統的文明國度 。 午後的陽光傾斜了 。 我在將要別離寧海小鎮時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講的那句詩一樣的文筆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這么以為,柔石的原創《二月》 ,謝鐵驪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們確實 ,都是能夠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從前在《二月》裡面 ,寫到的南方的天 , 總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

做為電影觀眾, 我多少還是有了一點迷惘 , 面對電影《早春二月》的教師蕭澗秋的一來一去芙蓉鎮 , 他往來芙蓉水鄉的這過往行程 , 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不管怎麼樣 , 蕭澗秋他的為人處事還是挺象一名教員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鎮上沒有誤人子弟 。我心裡還是願意柔石書寫《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 。時勢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畢競柔石創作《二月》的時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個向望文明和渴求進步的傳統國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還是一個熱心呼喚明光的青年 。 無論柔石原創《二月》 , 還是電影《早春二月》, 蕭澗秋雖然是匆匆的來 , 又匆匆的走開了 , 但他走的那麼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點象影片二月一開時候 , 那一扇遙遙開啟的小窗戶 。

④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4)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⑤ 長城外古道邊是什麼歌

原句是:長亭外,古道邊。

歌名《送別》 (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片尾曲)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5)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擴展閱讀:

《送別》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5)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擴展閱讀:《送別》 網路

⑥ 歌曲送別原唱是誰哪年的歌

歌曲《送別》最早的中國版本是李叔同所作詞之後錄制的,歌曲的曲旋律是來自約翰·P·奧德威所寫,中國第一個版本在1935年百代唱片錄制,因為錄制時間悠久,至今無法追究第一個唱出送別的人是誰。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6)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擴展閱讀

創作歷史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系;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送別歌

⑦ 夕陽下,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哪一首歌曲

夕陽下,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歌曲《送別》。

詞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7)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閱讀全文

與早春二月電影音樂片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電影文字發送到朋友圈 瀏覽:465
你好我叫李煥英槍版西瓜電影 瀏覽:160
特赦1959電影版在線 瀏覽:762
經典的美國戰爭電影 瀏覽:18
一部在電影院變怪獸的鬼片 瀏覽:133
槍口電影手機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650
李賽鳳最新電影全集 瀏覽:941
紀念抗日戰爭75周年電影 瀏覽:550
沈騰尹正最新電影是什麼 瀏覽:363
日本電影求資源 瀏覽:566
猩球崛起電影天堂 瀏覽:188
潘長江惡搞考試是什麼電影 瀏覽:42
漂花電影手機在線看 瀏覽:704
1927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是 瀏覽:910
青春珊瑚島電影免費 瀏覽:707
一部日本電影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瀏覽:231
諾亞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 瀏覽:185
電影江湖情主題曲 瀏覽:808
怎麼把sd卡的電影在mp4播放 瀏覽:196
電視劇電影網站是哪個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