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浮生六記》:無事記情
高三有一段時間流行取筆名,給自己取名「孚若」,卻沒有筆友。將此作為QQ昵稱用了好些年。其實啥意思自己也說不清楚。大學時,舍友拿它開玩笑,說「又輕浮又軟弱」。歡笑之餘,竟有淡淡的悲傷,因為好像真有點像當時的自己。「輕浮」在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整日跟做夢一樣,「軟弱」在於敏感於細微之苦。
前幾日看《浮生六記》,扉頁說,詩仙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恍惚想起,也許當時的昵稱真的和它有關,也許是在哪裡見過,也許是一種巧合。只因「浮」字如水,太過感傷,遂去了三點水。
雖然對古文有一種偏愛,這卻是看的第一本古文書。對古文的愛源於學生時代,在哈氣成霜的冬晨,幾十人在狹小的教室齊讀「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種簡練、參差之美無可比擬。
雖然以後再也沒有看過古文,但學生時代積累的淺薄知識,還足以看《浮生六記》,可見此書之通俗。全書分為六個部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一)閨房記樂
閨房記樂,寫的是夫妻之情。古今中外歌頌愛情的作品不計其數,明戀、暗戀、早戀、忘年戀、婚外戀、同性戀、人神戀、人鬼戀……多纏綿悱惻、感天動地。但是寫夫妻之戀的很少,大概因為世間夫妻多是天長日久沒了新鮮感,當初死了都要愛,現在死了都要離。加上有了「秀恩愛」之罪名,所以多數夫妻只能私下恩愛。
沈復的妻子芸娘是他的表姐。又是「表哥表姐」,古人真是拿表親不當親人啊,不知道是遺傳學不發達的原因多一點,還是親上加親的習俗影響多一點。受表親結姻的習俗影響,很多不是親人但相互有好感的人結拜兄妹,為的是能夠以假亂真吧。電影《新喜劇之王》中,小夥子在外兼職合約男友,被女朋友撞個正著,靈機一動稱女朋友為「表姐」,質問之下,女朋友才知道自己也只不過是他的合約女友之一。
古人結婚早,沈復和芸娘結婚的時候兩人均17歲。正值青春期的懵懵懂懂,加上兩人意氣相投,猶如知己,所以夫妻之間有情又有趣。不像現在人,30多歲的單身男女多的是,在擇偶上選擇更多、更成熟、更理智,自然少了古人的單純美好。擇一人而終老在以前是習俗,而今是夢想。
芸娘是個多才多藝、可愛灑脫、充滿生活情趣的女人,詩書、DIY、園藝、旅遊樣樣不差,和隨性灑脫,放盪不羈的沈復天生一對。男扮女裝、喝酒劃拳……看著看著,恍惚有史湘雲的影子。可惜在沈復那個年代,兒媳婦在家庭中的地位相當低,所以父母是見不得這樣「不守規矩」的兒媳婦的,所以即便是親上加親,翻起臉來毫不含糊,該逐出家門就逐出家門,該斷絕關系就斷絕關系。自己的親兒子越是維護妻子,父母越是堅決,以致沈復未能在父親臨終前見他最後一面。古往今來愛妻如此的也不多吧。
可回頭想想芸娘也是「作」,夫妻二人和和睦睦卿卿我我多好,非要給自己的老公物色一個小妾,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包容,而且找的還是妓女。父母因此對她有意見也是情有可原吧。最令人氣憤的是,沈復與朋友去廣東招妓,留戀妓女喜兒一個月,反而感嘆,可惜未能和芸娘一起,思想著實開放。彼時沈復感嘆「少不入廣」,看來廣東那種行業的確歷史悠久,不知道還能往古了推多少年。
讀此書兩次落淚,第一次是芸娘之死,芸娘病了8年,臨終之際對沈復說,父母疏遠你皆因我而起,以致於我們家人分離,貧困潦倒,我死之後,你和父母的關系自然會好起來的。父母年紀大了,我死以後你早點回家吧。遇到合適的人就娶了,以便侍奉父母,撫養咱們的孩子,這樣我就死也瞑目了。
第二次是依當地習俗接待回家的芸娘的亡靈那日,沈復不顧當地活人辟邪的習俗,執意要留在屋內等待亡靈,只因想再見芸娘,朋友不放心,在門口守著,以防萬一。「余乃張燈入室,見鋪設宛然,而音容已杳,不禁心傷淚涌。又恐淚眼模糊,失所欲見,忍淚睜眼,坐床而待。撫其所遺舊物,香澤猶存,不覺柔腸寸斷,冥然昏去。」少年夫妻老來伴,痛莫過於離死別,芸娘這樣念念不忘沈復後事還可理解,但沈復這樣因為想念亡妻哭暈床頭的應該是少數。
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與家境殷實的父母斷絕關系以後,沈復和妻子芸娘的生活過得很艱難。但結婚23年,不論後面的日子再艱難,二人始終情投意合。如今離婚率高居不下,感嘆再無「一輩子」的同時,認為這也是人性的解放和文明的進步,私以為夫妻之間把對方當成朋友,給彼此最基本的尊重和空間,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矛盾。
遂想到一個問題:夫妻之間,女人的臉在何種程度上決定婚姻質量?昨天陪表妹去做護理,技師說:「女人還是要對自己好一點,你說你連自己的臉都沒時間打理,時間長了你老公每天回來都不想看你,你還圖個啥?」暗指我皮膚差,就差說我「不要臉」了。
這話咋一聽有道理,而且似乎大行其道,是美麗事業的理論依據之一,「女兒悅己者容」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過程度、方式不同罷了。人說一見鍾情鍾的不是情,是臉,似乎有道理。然而男女之間容貌固然重要,但長期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吸引更多是臉之下的大腦。
愛美適度即可,但如果將臉的重要性放在大腦之上,認為它能夠決定婚姻質量,將護膚作為一個女人愛不愛自己的標准,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可惡的是黑心商家利用女人的這個心理,忽悠得一些人什麼都敢往嘴裡吃,什麼都敢往臉上抹,什麼都敢往肉里塞的。所以說,臉還是要的,但是不能為臉而活。雖然常言道「人活臉樹活皮」,這個臉更多指的是作為人的尊嚴。推而廣之,男人還是要的,但是不能為了男人而活,整日害怕他因為我的臉不好看而另尋他歡,何嘗不是另一種悲哀?
總之,男人們過於重視錢袋和下半身以及女人過於重視臉在兩性關系中的分量,都是不正常的。就女性而言,經濟上的獨立大有進步,思想上的獨立任重道遠。
(二)閑情記趣
閑情記趣四個字,說來容易做來難。
首先得閑,古人真是閑,沈復和朋友一玩就是大半年,擱現在那就叫混混了。他放縱自己,遊山玩水飲酒作詩,去做一些沒用的事情,如水泄地,自由隨性,不著急,不上火,挺令人羨慕。以前的閑是真閑,現在的閑是忙裡偷閑。似乎都很忙,卻忙得空虛,偶爾有點閑,卻閑得充實。所以不論忙閑,都有所得,何必自尋煩惱。
其次要有情。萬事留情,有情才會留心。沈復在閑情記趣開篇第二段寫道:「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同一個東西換個角度,看到的便會截然不同。
他想看花卉展,無奈沒有轎子,找把椅子,砍兩根竹竿綁上,僱人抬了去。可這樣過於重視感情,過於灑脫隨性的代價也很沉重,一家人妻離子散,窮困潦倒,甚至寒冬在只容半身的破廟里過夜。其他的暫且不論,單是第一個,就是無法彌補的痛。
第三是記錄。有朋友酷愛戶外,多年來忘情於拍攝花草,問他為什麼拍攝那麼多花草,卻不怎麼拍攝人,他說因為植物簡單,人太復雜。發現小孩子多喜歡動物,年紀越大,喜歡植物的就越多。
也是啊,一株花,一棵草,不像小貓小狗那樣每天都要照顧它們的吃喝拉撒,還不吵不鬧不粘人,隔三差五施點肥,澆點水,松鬆土,還能給你開個花作為驚喜,何樂而不為呢?
可花和人一樣,養活容易,養好難。我家那些半死不活,幾乎從不開花的植物就是例子。可那終歸是生命,而且是對物質要求最低的生命。
而「趣」則是享受的過程。
(三)養生記道
可能人到一定年齡,發現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會不自覺地思考取捨這個話題了。捨得捨得,有舍有得,這些年明顯比以前開心了,感覺越簡單越快樂。
鞋就是鞋,你家居鞋、拖鞋、跑步鞋、健身鞋、徒步鞋、登山鞋各來一雙;
杯子就是杯子,你水杯、茶杯、咖啡杯、保溫杯、旅行杯各來一隻;
衣服就是衣服,你各種顏色、各種材質、各種款式、各種厚度的各來一件;
面膜就是面膜,你保濕的、補水的、美白的、祛斑的、去皺的各來一盒;
老公就是老公,你幻想帥氣的、上進的、博學的、寬厚的、有趣的、沒有腳臭的各來一位;
老婆就是老婆,你幻想漂亮的、溫柔的、可愛的、聰慧的、不吃醋的、不愛逛街的各來一位;
……
你不累誰累?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簡化生活?」我說,為了用有限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他問:「簡單的生活會帶來更多幸福嗎?」我說:「在有條件過復雜生活的情況下,自願歸於簡單的,會幸福;迫於內在或者外在條件不得不過簡單生活的,通常難以幸福。」
喜歡這樣談人生,就像是在自己說服自己,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放鬆,所以啊,談人生比談戀愛好玩多了。
養生記趣味篇的許多內容很有父輩們在朋友圈轉發的動圖配字風格,與大家共賞: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人常有多憂多思之患,方壯遂老,方老遂衰。反此亦長生之法。
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
古人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此最是尋樂妙法也。將啼飢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自樂;將勞役者比,則悠閑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
白樂天詩有雲:「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皆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
「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裡食少,有次三少,神仙可到。」
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也。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閑便是主人。
以上這些,閑了,遇到煩心事了可以消消氣解解愁。但莫要太當真,因為多少有些消極。而人總要在適當的年紀,做適當的事情,尤其是作為年輕人,還是要有為的,雖然不苛求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但也不能太消極。該努力的還要努力,該爭取的還要爭取,說起來就是認真做事,把事當事,所謂盡人事而已。
末了,《浮生六記》,一個字:情。芸娘情深不壽,沈復性情中人。借用書中話「……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惠劍以割愛欲,殆非大勇不能也。然情必有所寄,不如寄其情於卉木,不如寄其情於書畫。與對艷妝美人何異?可省卻許多煩惱。
尾記:
又到年末,又是這樣匆匆的過了。忙是「心」「亡」,「閑」字是「門」里有「木」,院子里一棵樹,沐浴日光月光,不緊不慢地生長,所以還是閑了好啊。
現在最羨慕倒頭就睡的人。而自己常常頭倒是倒了,半小時還沒睡:冰箱里的食物放到明天就壞了,要不現在起床扔了去吧!腳伸出被窩,一看腳指甲好久沒有剪了,指甲刀不在床頭櫃,是不是在某個櫃子里?溪溪好像前幾天拿著剪紙來著,她畫的那個饅頭不錯,還是彩色的,她的彩色筆太多了,會影響專注力,書也太多了,整天亂糟糟,明天得收起來一些,只留下三五本就行。留哪幾本呢?托馬斯不錯,皮特貓還行,真不明白法國女孩瑪德琳有什麼好?不過瑪德琳她們挺可憐的,十二個孤兒一起生活,所以還是有媽的孩子好啊,但成天被親媽打罵也不好受……
就這樣,在此起彼伏的呼嚕聲中,一個小時過去了,思想還在漫無目的的流啊流。
也許忙而不亂,閑而不散,才是最好的狀態。
2. 浮生六記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這本書是中小學的必讀書目之一,碎片化閱讀剝奪了我們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能力,讀書能夠升華一個人的思想,閱讀是旱季的春雨,閱讀可以滋潤人的心靈,吸收書本里的知識能豐富我們的學識,現在為大家提供浮生六記讀後感。
如譯者所講:浮生六記和許多老故事一樣,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溫馨也有酸楚,有熱鬧也有寂寞;似乎過於平凡,還有點不合時宜,卻有一種看似「慢半拍」但永遠不過時的溫暖、悠然和浪漫;當然,還有愛情。在我看來,作者一生的經歷莫過於八個字,那就是:人生寫意,莫過良緣。
沈復生於1763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代蘇州畫家。一生在家庭、官場、經商之間沉浮,浪遊各地,閱盡人生百般滋味。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讀書人家。沈復年幼時與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親,開啟了這段百轉回腸的故事。沈復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遊,結交了眾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的津津有味。
更為難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樣的人,安於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芸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情。
沈復對芸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在他筆下的文字中,你不難讀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頸修長,彎彎的眉毛,眼睛靈秀俏麗,顧盼間神韻動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兩顆牙齒,雖然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別有一種嫵媚嬌柔之感,讓人怦然心動。然而芸讓沈復著迷的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為人處世樂觀積極的點點滴滴。她終日神色平和,與她說話,常以微笑作答。對父母長輩尊敬愛重,待晚輩溫柔和氣,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條,沒有一點疏忽。又見她可終日與作者廝守,花間月下品讀詩書,縱論古今。
回頭看,似乎我們的男主角並不大有資格勝任這一角色。雖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積極規劃未來,也沒有絲毫將來要繼承門第的自覺;對讀書沒有什麼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乾的父親多多學習。他似乎甘於過小情小調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說或者劇本?誰又規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遠、胸有成竹?我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平凡,並將終生平凡。沈復沒有宏大的才情和高遠的志向,他生性風流,不貪圖功名利祿,但好在他身邊有芸的陪伴,縱然生活充滿未知和艱辛,但這位女子卻總能把生活變得充滿樂趣。
正如我所說:人生寫意,莫過良緣。在歲月的長河中,終將陪伴我們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攜手一生的伴侶。所以無論看上去多麼平凡的人生,只要身邊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於它,堅守它,並樂在其中,發現快樂,懂得欣賞,懂得感恩,自會體會到人生獨特的樂趣。
重讀《浮生六記》,四個字來形容沈復:情深不壽。沈復其人,大抵可窺一二矣。
卷一便是《閨房記樂》,通篇皆是二十三年來沈復與其結發妻子陳氏的瑣碎情事。說它瑣碎,是因為幾乎沒有幾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鋪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懸念轉折;說它皆情事,則是因為字里行間莫不是珍惜、卷首頁眉都透著恩愛。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記得當年初見,彼此仍是少年。沈復喜她才思雋秀,雖恐其福澤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釋之,對母親訴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復十三歲。都說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一個十三歲的小小少年,因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個月的族中阿姊,這一傾慕,就是一生。
婚後某晚,其與故人劃拳飲酒,酩酊大醉卧倒在床,醒來時陳氏正對鏡曉妝。我自己看書的時候不做別的念想,現在回頭來看,不過就是一次醉酒,有什麼值得刻意寫下來?轉而想到,大概從妻子過世之後,他再也沒法兒喝醉醒來還能看到她當窗理雲鬢的模樣了吧?那時候,陳氏初為新婦,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寬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說新娘憊懶,日日太陽初升便要起床,沈復喜歡賴床,可看她嚴肅認真的樣子,只得跟著一同早起,這大概就是現在年輕人常說的「為愛改變」了吧。
夫妻兩人游園消夏,讀書論古,品月評花,可惜好景終不長久,沈家家道中落,陳氏又接連失弟喪母,多番打擊之下,身體日漸沉痾,病榻之側,沈復悉心守護終不曾離棄。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我想天下恩愛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記得婚後數年,沈復和陳氏整理書卷論及詩詞,沈復得知陳氏最為推崇者是那張口吐出大半個盛唐的李太白,當即像個小孩子一樣笑道:「夫人定是與『白』有緣啊!」陳氏不解,沈復說道:「夫人啟蒙於白居易的《琵琶行》,詩詞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與這個字有緣么?」陳氏莞爾。此間情狀,不解風月之人如何體會得來!即便是如今這個多少顯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兒情女,也會因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麼會有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而驚嘆,情到深處無從解釋,只好托詞於上天,道一聲:一切真乃緣分也。其實文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難與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間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難得的是,沈復在斯人不再後,於貧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寫下了這些故事,只屬於沈氏夫婦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萬尺黃泉之下,雖於逝者無補,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罷。
有學者稱《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著名學者林語堂、俞平伯對此書大加贊賞,愛不釋手,多次批註推薦。
《浮生六記》是沈復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閑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浮生六記給我們的人生感悟和啟示在《養生記道》里有這樣一段話,被很多人喜歡引用:「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論短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看那秋風金谷,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台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韁。閑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綉,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復,世態炎涼,優游閑歲月,瀟灑度時光。」描繪了一副悠閑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類似於竹林七賢那般詩酒唱和,瀟灑率真。
觀望一下文學寫的感情,大多以悲劇收尾,白娘子被關了雷峰塔,羅密歐和朱麗葉殉情而死,唯一一對終成眷屬還得化成蝶才行。人,終究是脆弱渺小的,每個人在殘酷現實前都無力(尤其在幾百年前的封建社會),幸福只能相對而無絕對。也許就是沈復前半生的幸運,使得其後半尤為顯得凄涼。
其實《浮生六記》目前僅存四卷,文章的精彩之處在於他與妻子的生活部分,其實紅塵的生活,也如浮生六記一樣,骨子裡的性格,和現實的生活也是很相接近,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其實現實之中的網路作家,也有點與沈復類同,稍有點才氣,精力也是夠佳,同時,在文學論壇,也沾了點心氣高,而文章,大多是小成之類,但總以為寫得不錯。搞一個徵文相類似的,到處拉票,獲得獎之後,就更是沾沾自喜了。如是拔高了自己的高度,更是沾沾自喜了。
浮生,就如同李白所言,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也許是平淡的記敘,與有些大眾的心態雷同,郊遊之心,周邊之鬧,風景相宜,也還是有一定的功底。整體來說,《浮生六記》也可以當作乾隆年間蘇州書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軸畫來欣賞,而且增添了更多的迷人景緻。記得東坡言道:「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人生也似如此,生活態度,有時沒有必要太較真,生亦何歡,死又何苦?
3. 浮生若夢的影片評價
人們對電影的評價,常會受時代氣氛和民情風俗所左右。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情況,明顯地印證了這個說法。
1938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剛剛過去,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亦未正式點燃戰火(雖然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已遭日本侵略),美國人普遍存在一種浪漫的樂天思想,認為「明天會更好」。因此,反對資本家金錢主義而鼓勵追求個人理想的社會喜劇《浮生若夢》,自然成為美國影藝學院投票諸公的最佳選擇。雖然,這一屆的最佳影片角逐者中有一頭來自法國的猛獸:尚·雷諾導演的《大幻影》(Grand Illusion),一部被電影學者推崇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的經典作,但它的腳步顯然走得太快。也許在晚3年推出,正好趕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它才會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榮譽。
對於本片的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來說,這是他在5年內第3度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證明他這一套擅於在作品中描寫人情世態的喜劇手法,的確對上了1930年代美國觀眾的胃口,並可以讓那些受到經濟不景氣打擊的人們得到精神上的紓解與鼓舞。
本片根據莫斯·哈特和喬治·高夫曼原作的百老匯舞台劇改編拍攝,此劇曾獲得普立茲戲劇獎。內容描述華爾街的銀行業巨子安東尼·卡比(愛德華·艾諾德飾)為了賺錢,有意收購一個住宅區建工廠,遭到該小區的范德霍夫家族強烈反對,堅決不肯出售自家的房子。范氏家族的成員個個性情古怪,但日常生活卻充滿歡樂氣氛。馬丁·范德霍夫(萊昂內爾·巴里摩爾飾)的次女艾麗斯(琪恩·亞瑟飾)在卡比的公司里當秘書,並且跟卡比的兒子,擔任公司副經理的托尼(詹姆斯·史都華飾)互相愛慕,這當然引起了卡比夫婦的不滿,因而令雙方產生了不少糾紛。在一次陰錯陽差的炮竹爆炸案發生之後,卡比終於領悟了「金錢並非萬能」的人生真諦,在馬丁·范德霍夫的鼓勵下重新拿起荒廢多年的口琴,跟他吹奏起一曲二重奏,兩個家族之間原來互相對立的難題至此終於化解。
本片在編導手法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諷世手法塑造了一群走在時代尖端的怪人。以今天的流行語來形容,范德霍夫一家可以說是個「無厘頭家庭」,家族成員個個均有異於常人的藝術家怪癖,而且都不管柴米油鹽的生活俗事,整天活在個人的興趣之中自得其樂。觀眾不能以凡夫俗子的眼光來解釋他們的烏托邦式言行舉止,否則難以欣賞本片的時代特色。
在擺脫了長達數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後,本片採用一種無可救葯的樂觀主義來否定資本家,並誇大個人主義的價值,希望藉此影響美國民眾的人生價值觀。在影片開始不久,馬丁·范德霍夫來到卡比的公司,他隨意地打斷了正在操作計算器的職員米克的工作,問米克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於是頭頂已禿的小人物拿出一個他自己製造的小白免玩具,說他喜歡做東西。馬丁當即叫米克拋下工作,跟隨自己到范家去「做東西」。就戲劇效果而言,這種「隨意所之」的行徑無疑是十分瀟灑的,只是編導完全沒有指出:這個一輩子勤奮不懈地做小職員的米克跑到范德霍夫家裡去「做東西」之後,到底依靠什麼來養家活口?
在極端崇尚個人主義之下,編導進一步藉馬丁.范德霍夫之口來質疑「政府的價值」,所以安排了一場稅務局官員前來追討馬丁.范德霍夫繳交個人所得稅,卻被馬丁反問他:「繳稅對我個人有什麼好處?」而無辭以對的插曲。編導甚至在片中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搖旗吶喊(喜歡印刷的二女婿在糖果的包裝紙上印上紅旗和革命標語),企圖利用電影媒體對美國民眾進行「政治教育」。對於一向奉行資本主義的好萊塢而言,這種「反動言論」好像不可思議,但是在1930年代晚期的特定時空,這種「進步言論」卻正是當時的電影界有識之士所追求的。弗蘭克.卡普拉以談笑用兵的方式來消弭階級之間的偏見誤會,氣氛輕快而富於喜趣,在樂天的時代是一種易於讓人接受和推崇的導演手法。所以,本片的內容雖然過度簡化和有點邏輯不清,但卻是當年的最佳影片得主。
本片大部份篇幅在范德霍夫的家中發生,因此人物性格和言行一定要各有特色,才能撐得起126分鍾的片長。在這方面本片倒表現得相當出色。一直扶著拐杖演完整部影片的馬丁·范德霍夫就像個隱於市的智者,整個古老小區的前途系於他一人之身。他在30年前從世俗的鑽營中退來,然後用他的財富來幫助家人和朋友追求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所以他如今擁有的錢雖然不多,卻多的是朋友。編導特意安排了一場范德霍夫家族被提堂和罰款的戲來表現馬丁的廣受歡迎。馬丁對法官說他沒有錢繳交100美元的罰款,旁聽席上的滿堂朋友當即主動捐款,連罰他錢的法官都掏了一枚硬弊扔到裝捐款的帽子里!
相對之下,銀行家安東尼·卡比卻被塑造成「除了錢多卻什麼都沒有」的失敗者,卡比太太更有點被刻意醜化。當天真可愛而且沒有門戶之見的兒子托尼決定為了愛情而離開家庭時,安東尼·卡比才大澈大悟,跟隨馬丁·范德霍夫在30年前已經走的老路。「口琴」這個小道具成了張揚自我個性的象徵,在片中運用得相當出色。
至於范德霍夫家族的其它成員也各具鮮明個性:大女兒貝林頓只因為在家門口撿到一部打字機便迷上了寫小說;大女婿海因斯整天在地下室研究各種古靈精怪的發明;大孫女米勒在製造糖果之餘渴望成為一位芭蕾舞者,而她那位喜歡冷嘲熱諷的俄羅斯舞蹈老師奧爾則一天到晚來范家吃飯,高興時就把卡比托起來摔角;米勒的丈夫杜泰萊喜歡印刷工作和彈奏木琴。一大屋子的人之中,只有二孫女艾麗斯平常在過一種正常人的上班生活,但是在家裡還是一樣的瘋瘋癲癲。就整體而言,本片的格局比較舞台化,主要吸引力來自演員的精彩表演多於導演的場面調度,然而弗蘭克·卡普拉還是得到了一座最佳導演金像獎。
4. 有哪些治癒心靈的電影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 ,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真的很治癒心靈
5. 奧斯卡獲獎電影
1、《泰坦尼克號》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2、《末代皇帝》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3、《甘地傳》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馬丁·希恩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82年12月6日上映。該片講述了聖雄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贏得貧苦人民的信任和愛戴,雖然屢遭挫折,他還是堅持用絕食等手段迫使英國政府同意印度獨立的故事。
4、《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片於2009年3月26日在中國上映。電影講述來自貧民窟的印度街頭少年賈馬勒參加了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目的是要找回失蹤的女朋友拉媞卡,因他的女朋友對這個電視節目一向十分熱衷。但當他即將獲取高額獎金時,卻被人揭發有作弊嫌疑。
5、《本傑明·巴頓奇事》於2008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出生便擁有80歲老人形象的本傑明·巴頓,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變得年輕,最終回到嬰兒形態,並在蒼老的戀人黛茜懷中離世的奇異故事。
6. 《夢華錄》發布浮生如夢版海報,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女主趙盼兒自主“創業”的過程,趙盼兒和其他兩位姐妹一起把小茶樓經營成一家酒樓的故事,期間她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危險,但是都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一化解,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讓自己的世界更加開闊,剛開始看《夢華錄》 這部劇的時候還以為是古裝愛情劇,後來才知道講述的女主認真搞事業的勵志古裝劇,這部劇是由劉亦菲和陳曉一起主演的,他們這次在劇中的造型和狀態都很優秀,我們也都很期待早些和這部劇見面。
《夢華錄》值得一看
個人覺得《夢華錄》這部作品確實很值得一看,劉亦菲和陳曉不僅很有CP感,而且兩人都是很有實力的演員,這次的劇照就讓人覺得很有看點,我們也很期待早些和這部劇見面。
7. 你認為最可惜的電視劇是哪一部
我認為可惜電視劇是《小魚兒與花無缺》開始在湖衛視播出,為什麼沒播完就不播了
一部《小魚兒與花無缺》可是陪了許多90後一塊兒成長的。劇中張衛健和謝霆鋒兩人的搭檔和合作絕對經典,那時候看影片時真的是被這兩個男藝人給迷到了,而且影片的女主角也特別好看,這部影片真的是一部藝人們長相非常好看的影片,到現在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還清晰的記在我的腦子里呢。
這部影片有兩個男主角,張衛健扮演的是一個非常機靈還很聰明的混混。而謝霆鋒扮演的是一個武功很好也非常聰明的公子哥。這兩個人本來不會有什麼交集,但是後來他們見了一面之後,就覺得好像以前見過一樣,也許這就是大家說的親情勝過很多的東西吧。不管是他們倆中任何一個角色,結果都是非常悲慘的。
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在湖南衛視沒播完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