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鏡頭為什麼比相機鏡頭好
因為設備不一樣,用的成本也不一樣,電影的鏡頭使用的是高清鏡頭,價格要遠遠超過個人使用的相機
② 單反和微單哪個好
微單好。
因為在體積和重量上相比同級別單反相機有很大優勢。尤其是APS-C畫幅的微單相機更為明顯,在相機體積方面只有APS-C畫幅單反相機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重量上更是輕便小巧,不論是男性用戶還是女性用戶,即使是高強度攜帶和使用微單相機,比使用單反相機要節省非常多的體力。
在單反相機時代,尤其是近20年之中,除了「五彩繽紛」的賓得和極少數擁有白色外觀設計的佳能之外,其餘任何品牌的所有單反相機全部都是千篇一律的黑色外觀,而且造型大同小異。這就造成用戶在選擇單反相機的時候幾乎不用考慮相機的外觀,因為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微單相機和單反相機區別
在專業機中最時尚,在時尚機中最專業,成為了微單相機區別於單反相機及卡片式數碼相機的潛台詞。微單相機採用與單反相機相同規格的感測器,取消單反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構成元件,沒有了棱鏡與反光鏡結構,大大縮小了鏡頭卡口到感光元件的距離,因此可以獲得比單反更小巧的機身,也保證了成像畫質與單反相同。
微單在去掉了單反中的反光板及機頂取景系統,修改了單反中的對焦系統,沒有了反光板就意味著沒有光線的反射,所以就無法直接通過鏡頭看到景物,這樣的情況下只好另外開一個取景窗,再則即是同卡片機一樣通過LCD取景,同時可提升微單機身的緊湊性,當然對焦性能也不一樣。
③ 現在微單好用,還是便宜的手機更好用拍照攝像方面,請對比一下。
相機和手機各有各的獨特之處,手機比較方便,拍照也很不錯,推薦一款華為 mate 30 Pro 5G,後置攝像頭像素:電影攝像頭:4000萬像素,超感光攝像頭:40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8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像素:3200萬像素,f/2.0光圈,支持固定焦距。Mate 30 Pro是全球首款雙4000萬雙主攝的手機,助你用照片定格美好,用視頻記錄流動精彩。
④ 拍紀錄片用DV還是微單好
首先要了解兩者的差別。
攝影也好,攝像也好,原理都是光線通過鏡頭進入CCD或CMOS圖形感測器,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保存在存儲卡中。那麼影響畫質的因素就是鏡頭和圖形感測器,很顯然,單反在這兩個方面都遠遠強過DV,不是專業3CCD級別的DV,畫質效果也就跟卡片DC接近而已,因為鏡頭相對低檔,圖像感測器尺寸很小,制約了其畫質的提高。單反可以很輕松的拍出好萊塢大片的質感。
也正因為畫質好——記錄了更多的像素信息,所以單反拍攝每分鍾視頻的文件大小比相同格式的DV要大的多,這樣後期處理、剪接、壓縮等操作的空間也大得多。
當然單反拍攝視頻的缺點是,因為不是為視頻拍攝而設計,所以自動變焦、對焦的速度都不如DV快,這點在索尼的單電和高端全畫幅單反上有很大改善。
其實你也可以折中一下,用索尼微單拍攝,剛好可以取長補短。
⑤ 為什麼攝像機(不是電影機)比單反貴畫質還差
非電影攝影機的視頻攝像機,通常有幾個等級:
1.廣播級攝像機。
2.業務級攝像機。
3.民用高端攝像機。
4.家用普通DV機。
攝像機作為一種傳統視頻拍攝設備,發展 歷史 已經非常悠久,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作為一種專業視頻拍攝工具,在短期內不會被其它機型替代。
有朋友認為單反、無反相機搶去了很多傳統攝像機的份額,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被相機取代的只是上述攝像機類別劃分中的最末一類,也就是家用DV。就好比手機搶走了低端卡片相機的市場是一個道理。在專業、准專業領域,攝像機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麼又有些朋友會說,單反拍視頻畫質要比攝像機好。其實這要看怎麼去看待所謂的「畫質」。由於單反這類相機cmos感光元件尺寸很大,所以拍攝的視頻畫面具有較好的淺景深效果,具有不錯的高感光性能,屬於類「電影機」的效果,但傳統攝像機使用方向本身就與這個用途不同。
傳統攝像機雖然感光原件尺寸較小,但它具有非常明確的用途,那就是要畫面更「清晰」。這種清晰包含了大景深帶來的畫面整體清晰度呈現,也就是說傳統攝像機本身就不希望拍攝景深過淺的畫面,而追求較大范圍成像清晰度。原因很簡單,是與其主要用途相關聯的。
傳統攝像機的應用領域多為廣播電視傳媒,新聞影像記錄、演播室視頻採集、會議課程等長時間視頻記錄、演出拍攝等用途是它的陣地,在這樣的應用場景下,淺景深的藝術效果並沒有市場,而且還要盡量避免景深過淺帶來的對焦失准、背景模糊等畫面效果。而專業、准專業級別的攝像機具備的解析度、碼流、色度采樣率等是與廣播電視標准相匹配的,這方面相機卻不那麼規范。高端攝像機畫質根本不能說比相機差,而是畫質取向不同,達到廣播級標准或類似規格的攝像機,畫質一點都不差,反而相機會在指標上滿足不了廣電行業需求。
另外,攝像機的大范圍變焦鏡頭、內置ND減光鏡、多種音頻視頻介面、長續航、專為視頻設計的操控體系都是相機所達不到的規格。
按現在的發展趨勢,攝像機與相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交叉,但是在專業用途領域,還是各自有各自的特長,也不存在完全融合的可能性,只有在民用領域這種區分越來越模糊。
誰跟你說的?
你說的應該是專業級廣播級的攝像機了,普通家用便宜的多,所以不做討論!
在專業級領域,使用頻次最多的就是網路多機位直播,會議錄制直播,婚慶等小型集會內容錄制,從這些特性不難看出,這類攝像機錄制時間長,使用頻次高,對攝像機的硬體基礎要求高等特點!雖然現在婚慶主要以單反為主,但單反的使用特性註定不適合長時間使用的要求。首先是硬體特性,專業級攝像機一般使用1/2.8英寸或者更大coms,一般為3片,分別識別紅,綠,藍三種基礎色彩,內部有散熱風扇,鏡頭也支持20倍光學變焦,基礎倍率一般都是18,而且機身介面更為豐富,一般標配SDI,HDMI和模擬音視頻介面,而單反雖然感光晶元更大,確沒有專門的散熱風道風道和介面設計,所以只能錄制短片,而且介面也不能直接上切換台,需要轉換設備,鏡頭使用也不如專業攝像機方便!網路直播對於畫質損失較大,所以單反的優勢在網路直播領域並不明顯,而且需要頻道更換電池,甚至會成為直播的負擔!雖然有外接電池,但發熱極其嚴重,長時間使用會燒毀感光晶元!
廣播級領域,這個更不用說了,在專業的賽事,大型晚會,多機位衛星轉播的時候,單反毫無用武之地!
單反的優勢是在如今網路普及,自媒體發展迅速的今天,能夠快速,高質量,低成本的拍攝一些素材,才迅速發展,而且單反或一些能夠拍攝高質量視頻的全畫幅微單,鏡頭組豐富,維護簡單,使用方便,前期成本低,成為很多自由創作人和工作室的首選
因為外行太多了,他們把淺景深當成了好畫質。
我猜你是看了,很大的那種機器,才發出這種問題?那種玩意就是個放大版的DV!真正的攝像機畫質還是在線的。
攝像機一般底子小,鏡頭變比太大,鏡片多,處理電路壓縮畫質,渲染色彩。導致畫質差。典型的垃圾畫質電視劇是,亮劍,中國式關系。高畫質電視劇是,神醫喜來樂。當然還是90年代香港武打膠卷電影空間立體感好,色彩更好。
簡單說一下吧,其實現在大家看網上的短視頻把眼睛的看壞了,以為手機和相機拍出來的就是好東西。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大景深啦,續航時間啦,別的答案都涉及了一些了,我就來說一說專業和業余的色彩吧。
其實隨便看幾個視頻,就會看到在光線變化,尤其是構圖變化的時候畫面的色彩就不斷的在變化。尤其是人臉,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人物的臉上一會兒青了,一會兒紫了,沒過一會兒又變灰了。或者一會兒暗了,一會兒亮了,畫面一會兒對上焦了,一會兒又對不上焦了。當然了,天才的Up主們很快就發明了把手放到口紅後面的輔助對焦大法,但是有些人的視頻裡面你會看到,當他們把手舉到鏡頭前面的時候,手上的東西永遠都是虛焦的,相機就是死心眼兒的永遠對焦到背景上。
為什麼這些視頻的色彩,明暗和焦點會這么亂呢?因為相機和手機的智能程度還太有限,甚至連人工智障的水平都夠不上,更別指望什麼人工智慧了。然鵝相機廠家為了多賣錢,多賣貨,偏偏在這么有限的技術水平下,和不惜代價的把什麼自動對焦,自動曝光,自動白平衡全都一股腦的給你堆上去,這些東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許會幫你拍出非常好的視頻來,但這也還只是也許,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都是很難測準的。
對焦,明暗這些東西還好說,畢竟經過了從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時代一百多年的技術積累了。色彩和白平衡那可就難了,然鵝這個白平衡還是自打數碼相機時代才開始有的東西,這東西一共面世也才十幾年,二十多年,廠家也並沒有多少積累,偏偏這個東西還最不容易。
更可怕的是,相機這種東西畢竟是個電子設備,電子設備的特點就是任勞任怨,不知疲倦。他不光是不知疲倦地幫你拍攝,他還想要不知疲倦的在每一分每一秒鍾裡面都要想辦法把你的對焦,明暗,白平衡,色彩這些復雜的東西都給你搞准了。關鍵他還沒有那個本事,但是他可是有那個不知疲倦的勁頭的。
其實最可怕的就是他的這個不知疲倦的勁頭的,就是說他永遠都在調整,永遠都在修改。有可能前一分鍾畫面的色彩和白平衡都是非常好丟,但是下一秒他就非得給你改成一臉烏青,或者發灰,發綠,反正就是看著不像活人的樣子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Up主拍完了以後都要 大量的精力在後期調色以後才能發出來的原因了。
但是這能怪相機或者手機不好嗎?也能,也不能。說說不能的原因吧。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你的相機不知疲倦的一直在檢測,一直在檢測。所以前一分鍾的畫面里可能是陽光明媚,樹木蒼翠,這個時候畫面色彩是很美的。然後下一分鍾人物進來了,穿了一件雪青色的衣服,鏡頭有給推了一個近景,這個時候你就看到整個畫面的顏色都變得很詭異了。然後下一分鍾可能人物有走到一塊水泥地上了,水泥地是鉛灰色的,然後呢,人物找了個小馬扎坐下來,鏡頭變成俯拍了,水泥地佔據大部分畫面了,然後整個過程中,你就會發現人物臉上的顏色就沒有固定過。
為什麼?就是因為你的相機一直在檢測。所以當畫面中的內容不一樣了,但是相機並沒有智能到能夠理解到畫面的內容不一樣了。相機就就只知道用現在的畫面算出來的白平衡和剛才不一樣了,相機就認為白平衡好像的「不對」了,然後就不知疲倦的重新計算了一下白平衡,然後用重新計算出來的白平衡給畫面重新計算色彩。然後再下一分鍾再重新計算白平衡,然後再重新計算色彩。這就是為什麼你好發現你拍出來的色彩一直就沒有穩定過。
所以要說怪相機呢,當然是相機造成的呀。要是說不怪相機呢,也說得過去,因為相機就是這樣被設計的嘛。
說了這么多了,那專業的攝像機是怎麼處理畫面內容和白平衡的變化的呢?其實說破了的話也很簡單。專業的攝像機有專門的開關可以把這些功能統統都關掉。
一般用專業的攝像機去拍攝的時候呢,攝影師都會那一塊白板,或者灰板,在現場的光線中測量出一個白平衡數據,記錄到攝影機裡面,然後就把這個數據固定下來了,後面不管拍多久,只要攝影師不說要修改,攝影機就老老實實的一直用這個白平衡去拍攝,一直用這個白平衡去計算色彩。所以不論場景如何轉換,人物,背景,燈光的色彩如何變化,專業攝像機計算出來的色彩永遠是不會受影響的。
簡單總結一下。所謂專業的設備他的專業性通常並不體現在他有多少牛逼的功能上面,而是體現在他能關掉多少牛逼的功能上面。就像是開飛機一樣,飛行員開著一架幾千萬上億的大飛機,還有搬動幾百的開關才能把飛機開起來,你的十幾萬的 汽車 都已經是自動擋了。那飛機為什麼還那麼貴呢?就是因為飛機里的每一個控制器都要做到能夠單獨被關掉,這樣才能讓飛行員完全掌握飛機的一切。就像你的 汽車 都機油泵如果能夠單獨被關掉,你的左前輪減震器能夠把液壓單獨把關掉,或者彈簧單獨被關掉,那你的車就不是再多掏十幾萬就能買得下的了。
所以說,專業設備之所以貴,是為了滿足專業人員的需要的。專業的要求常常是要求不管是在什麼環境裡面,拍出來的東西都是直接就可以播出,直接就可以拿來用的。比如說新聞直播的時候, 體育 賽事直播的時候,這種時候哪有時間給你再去做後期,去調色的機會啊?
看什麼攝像機了,目前4k級的,大場景和特寫拍攝,還是有優勢的,單反取代不了攝像機,就像手機不會淘汰單反。
你是拿以前的攝像機和現在的單反比畫質吧。
你看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畫面畫質差嗎?人家用的專業攝影機幾十萬一台,畫質難道比不過單反?
⑥ 佳能說單反還是比微單好
如果單就最終拍攝的效果來說,單反與單電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二者差異最大的地方是結構,當然這個體現在外觀上就是單電機身都相當的薄,比起最小的單反相機K-x來說還要薄得多的多,這就使單電具備了很強的便攜性,選擇單電的最大理由也就在於此,和單反一樣好的畫質,比單反更輕巧的機身,誰都喜歡。
單反也好,單電也好,入門級的套裝註定了光學素質都實屬一般。如果對光學質量有較高的要求,那麼強力而優秀的鏡頭群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方面,單反相機生產商諸如尼康、佳能、賓得在鏡頭群方面都沒問題,問題只在你掏得出多少錢;而M4/3系統的松下和奧巴兩家的單電鏡頭群也相當的完備。單電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沒有反光鏡這個累贅,使用轉接環之後可以接上幾乎所有種類的鏡頭,因此鏡頭兼容性相對於單反來說要好上很多,喜歡玩老頭和玩轉接的朋友只能選擇單電了。這其中索尼NEX5的法蘭定位距是最短的16mm,幾乎能轉接所有的鏡頭並且無限遠都能合焦,算是最值得推薦的吧。
單電的優勢在於能以較小的體積提供可接受的畫質,對於畫質有更高要求者,還是推薦單反相機。原因有兩方面,第一,單電使用感測器取景,因此感測器熱噪音不可避免地較高;而單反主要採用光學取景器取景,感測器冷卻狀態良好,熱噪音較低,畫面噪點比較細膩。雖然直出Jpeg方面,由於降噪演算法的關系,小圖看不出來,但如果都出RAW格式圖,在後期處理的餘地上,單反還是要比單電大很多。至於M4/3系統單電那就更不用說了,感測器面積更小,像素密度偏高,導致熱噪音居高不下,普通家用尚可,如果需要用在嚴肅攝影創作上,恐怕力有未逮。如果需要較高的像素輸出的話,還是選擇單反比
⑦ 單反、微單、單電的區別是哪裡哪個更值得購買,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單電比微單要強大嗎
微單這個詞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所創造的。微單包含兩個意思:微,微型 數碼相機迎來「微單」時代小巧,單,單反相應的畫質,也就是說這個詞是表示了這種相機有小巧的體積和單反一般的畫質。即微型小巧且具有單反功能的相機稱之為微單相機。其實單電、微單這兩種相機都是單反微型化的過渡者,從本質上看,他們都存在自身無法避免的缺點,比如對焦緩慢,耗電量大等等。單反:擁有一個可以升起/放下的反光板(把鏡頭取下就能看見),採用光學取景器。
代表機型:索尼DSLR-A550,佳能EOS 550D,尼康D90
優點:取景舒適,可以「所見即所得」
缺點:拍攝時的聲音無法消除,實時取景時對焦速度慢。 單電:擁有一個固定的半透明反光板,採用電子取景器
代表機型:索尼SLT-A55/SLT-A33
優點:連拍速度快,攝像時可以自動對焦。
缺點:相比單反,更耗電。
微單:沒有反光板,外形更類似傳統小DC,但可以換鏡頭 代表機型:索尼NEX-5c/奧林巴斯E-PL1
優點: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
缺點:對焦慢;小機身容納較大的長鏡頭時顯得頭重腳輕
奧林巴斯E-P2 +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單反、單電他們的取景系統是完全不同的。單反相機的取景是眼平光學取景。光從鏡頭進入相機,然後從相機的45°反光板垂直往上反射到機頂的五棱鏡/五面鏡處,然後五棱鏡/五面鏡把光又垂直水平反射到機背的目鏡中。簡單來講我們可以看成這是一個類似於潛望鏡的結構。因此我們從單反機背上的目鏡看到的,單反的好處就是,在我們取景時,我們眼睛看到的是被鏡子反射出來的光路。而單電屏幕上看到的是先通過感測器成像,然後顯示在屏幕上的。一個是純光學,一個是光學+電學,前者毫無延遲,後者有延遲,這就決定了單反取景同步率很高,對抓拍很有利。
⑧ 幾十萬的電影機的單幀和幾萬級單反的照片相比哪個畫質更好呢
毫無疑問是單反畫質好!相機不是光看像素多少,更重要是感光元件,長焦機和一般卡片機的感測器差不多,單反的感測器尺寸要大很多,畫質表現好很多! 家用的話,單反配個套頭就夠了,長焦的話,長焦焦段你家用哪裡用的著呢?又不是遠遠偷拍人家或是打鳥,用不著長焦端!
⑨ 微單和DV拍視頻,有人幫忙分析一下嗎
怎麼說呢。
1:畫質的話,微單肯定比dv好,,但是最後動態畫面之後dv也不會差多少,虛化效果肯定要比微單差一個檔次,不過索尼的VG系列就會和微單一樣。。這一點是微單拍攝視頻的唯一優點。
2:音效方面,微單比中檔dv差一個檔次以上了,不解釋。
3:操作:dv肯定比微單好N個檔次,dv可以很輕松長時間拍攝,各種拍攝視頻的操作都好很多。
4:其他功能,比如跟蹤對焦,慢動作錄制等,微單都完敗。
5:防抖,現在新一代索尼的dv,中檔的cx510e以上都開始用平穩光學防抖了,,這一點可以把微單秒到火星。
6:拍視頻還是買dv,推薦幾個,索尼的pj510e,pj660e,pj790e,這3個新一代的dv,然後還有可換鏡頭的VG-30 VG-900,這2個畫質也會和微單一樣了。
實用方面是很多人認為照相的時候多,說買個相機附帶個拍攝視頻就好了,,其實你主要拍攝的話也可以附帶拍攝照片,,術業有專攻
⑩ 索尼a7s來拍微電影夠專業嗎總覺得微單不如攝像機,但是40萬高感和4k很吸引人啊
這款微單要比一般的民用攝像機都更加專業。
支持XAVCS高碼流視頻採集,最高還可以支持4K,最高支持100P錄制,可以用作後期4倍速視頻製作
支持S-Log2伽瑪設置功能,增加視頻寬容度,可以做到配合專業器材混編
用作視頻的時候,你會發現,機身才是這套設備裡面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