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
《孔子》的失敗,不是編劇導演的失敗:不管誰拍聖人,都只能拍成這樣,十全十美,就意味著毫無趣味。
所以,討論這部電影的創作沒有什麼意義:這部電影根本就不該拍。《孔子》的悲劇告訴我們:靠官方宣傳,是無法讓老百姓喜歡上一部電影的。
基本信息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由胡玫執導,周潤發、周迅、陳建斌領銜主演,任泉、陸毅、姚櫓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全國上映。
電影講述了春秋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㈡ 論孔子的音樂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
國慶長假,為避開人流高峰,特意選擇去福建廈門、泉州一帶旅遊。恰逢孔子岳降2558周年,到泉州自然要瞻仰大名鼎鼎的泉州孔廟。泉州府孔廟亦稱文廟,面積有上萬平方米,雖與山東曲阜孔廟風格各異,卻也蔚為壯觀。大成殿內陳列的500多件文物尤其令我眼熱,其中有成套編鍾和編磬以及各種鼓樂和吹奏樂器,包括陶制的塤、竹製的箎和洞簫等「雅樂」。瀏覽這些歷經滄桑的古代樂器,不由人平添思古之幽情。歸途中欣聞香港開埠以來規模最大的祭孔盛典10月7日舉行,山東曲阜祭孔代表團首度將傳統祭孔樂舞陣容整體移師香港,大球場內雅曲聲聲,四萬港人聚集一堂誦經弘德,使歷時一周的孔聖誕環球慶典系列活動趨於高潮……這一切,令我想起孔子不啻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
孔子的音樂情結幾乎是與生俱來的。自幼年至晚年,他畢生酷愛音樂並潛心鑽研。他不僅擅長聲樂,還酷愛古琴,造詣深厚,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託於音律,把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追求融入琴韻。「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說明孔子與音樂的深厚淵源,孔丘在齊國聽了《韶》樂,激動得如痴如醉,大贊其盡美盡善也,居然因此3個月不知肉滋味,直令當今的音樂「發燒友」汗顏!從中也不難想像孔子聽到的《韶》樂——虞舜時期的《大韶》——是何等的優美動聽富於內涵了!孔子倡導「游於藝」,他的生活也因音樂而充滿情趣無比精彩。他一生幾乎天天都要彈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外也不例外。直至臨終前7天,孔子還流著淚對子貢唱「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的音樂才能是全面的多元的,除歌唱和演奏外,他還長於鑒賞品評、作詞譜曲,現存的古琴曲《龜山操》、《將歸操》及《猗蘭操》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系統整理了《詩經》音樂,司馬遷說他把《詩經》「三百五十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龐大工程!敢問全球音樂大師,一生能譜出350首歌的又有幾人?在古代,文學與音樂的關系遠比今天密切,詩詞就是由樂府漸漸演變發展而成,所以中國詩詞總帶著音樂的節律,可以引吭高歌或低吟慢詠,古代吟詩就有唱的成分。孔子對音樂非常敏感,他不會放過天下華美之樂。《論語》中「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說他聽到別人悅耳的歌聲,就一定要請對方再唱一次;他學會後便按人家的旋律另作一首以和之,孔子對音樂的喜愛與精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孔子十分注重音樂教育,在他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音樂位居第二。他提倡「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意謂用詩來激勵志氣,用禮作為做人的立腳點,用樂來完成人生修養。亦即一個人的修養從詩開始、完善於樂,這是向「完人」境界攀登的必經之路。作為劃時代的音樂教育家,孔子3000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藝,他是我國將音樂列於美學教育的第一人。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的音樂主張,他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超過任何學者。孔子發現音樂中所暗示的人格和特定的社會內容,他的音樂教育的核心是:美是由感情發現的,美的感受來自耳聞目睹,音樂不僅是表達情感的載體,還是認識自己、陶冶情操和改造社會的工具。應該說,這與炎黃文化的宗旨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古代涉及音樂的專著有數百種,孔夫子的論述堪稱圭臬。他認為:經典音樂是一種境界,聆聽和體會美妙的旋律、和諧的音符與變幻的節奏,能夠使浮躁的心緒得以純凈,會使人結成知音,從而達到「內在和諧」的目的。他曾對魯國的一位樂師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敫如也,繹如也,以成。」(見《論語·八佾》)意謂音樂是可以解讀和理解的,音樂里那種「翕如、純如、敫如、繹如」的連續性,與人的精神與心律的跳動是一致的,旋律和節奏在演奏或吟唱中達到動態的和諧,這里的「以成」既指「樂」的完成,亦指傾聽者對音樂的清醒理解與認識,真正融入藝術的境界,實現聆聽音樂而心境愉悅的目的。這使人想起《左傳·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之句,謂八年之間九路諸侯團結得像一曲美妙的樂曲,那麼和諧動聽。孔子同其前輩關於「音樂即和諧」的認識是何等相似!
作為傑出的思想家與音樂家,孔子甚至認為道德與音樂同等重要,他提倡以音樂來提高人的品德和文明程度,強調音樂演繹出來的意境對於塑造人的良好素質擁有積極作用,音樂的律動有助於人們養成秩序、規則、禮儀和互相尊重的品格。由此孔子將音樂看作對弟子進行愛國愛家鄉和倫理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在寓教於樂中使人獲得心靈的凈化與升華。毫無疑問,這些都大大豐富了炎黃文化的內涵,孔子的音樂觀在今天也不乏積極的借鑒意義。當然,孔子也受到時代和認識的局限,他強調音樂應受禮節制、以禮為本、禮樂配合,從而達到治人治國之目的,並以此構成其完整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體系。孔子倡導的「禮」與「中和」,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的基石,孔子對中國音樂和民族審美心理的影響是超越時空的。
㈢ 求電影《孔子》中的背景音樂
黃沾的 《斷情殤》
㈣ 電影《孔子》中5個能體現孔子思想的鏡頭
這部電影不僅沒有體現出孔子的偉大,反倒是在很多方面貶損了孔子!
《孔子》(Confucius)是由俏佳人榮譽出品,張新建和劉子雲導演,王繪春等主演的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該劇藝術地表現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
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堪稱一部歷史文化巨片,一舉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同時獲「最佳美術」、「最佳音樂」單項獎,還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兩項提名榮譽獎。創造了一劇獨獲五項「飛天獎」的紀錄。
劇情簡介:
該劇根據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語,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孔子從十五歲有志於學到七十三歲壽終的一生。
孔子十五歲時,因看到三桓瓜分魯國軍權而有志於學,後其母顏徵在去世,孔子在其異母兄孟皮的幫助下娶妻,並得一子。孔子成年後曾任委吏、乘田一類的小官,同時廣開私學,教授弟子,還適周問禮於老子,聲名日盛。
㈤ 分析電影孔子種的蒙太奇手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解讀《孔子》各不同。的確,《孔子》很有主旋律色彩,教育味頗濃,台詞似乎不是大眾的口味;而然畫面呈現的穿著和行為,稍許的幽默或調侃的話語卻染上了商業味;故事上零碎的段落劇情,連貫性差,蒙太奇手法差距大,使這部片顯得陰陽怪氣,時空錯亂。一部歷史片里,除了地圖上的篆體外,漢字出現頻率少,連打出的字都像「外掛字幕」——在熒幕字幕的處理上,《風聲》做得不錯。但影片的思想很切合主旋律,闡述了一定的時代問題。
在某些因素下,更多的影評就被誇大了主觀色彩,給了低分。就孔子而言,影片沒有真實寫出其思想內在的矛盾。影片還是值得一看,台詞值得琢磨,感動度和恢弘畫面,還是依然有的。
㈥ 影片《孔子》主人公有幾個主題音樂各主題音樂名稱是什麼
孔子的主題曲就一個《幽蘭操》!
如果滿意請採納答案,謝謝!
㈦ 電影(孔子)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孔子》,此電影可以說是垃圾中的垃圾。
這不是我看不起國產電影,我還是比較支持國產電影的,但這部電影就是拍得垃圾。
原因:
故事-
整部電影的故事散亂,而且看了半天不怎麼明白電影的意識,當我看完了後,用快進式瀏覽發從看一次的時候,才發現這部電影講的是孔子,任重而道遠的大思想,卻在戰國時期得不到重用,明知生不逢時孔子還堅持理想,遇到了很多困難,可理想從未改變。但看電影的時候就一點都感覺不到電影在表達這個意思,前篇盡是些政治勾當,明顯的三國演義看多了,只知道耍心機。
鏡頭-
整部電影的鏡頭濫用,尤其是孔子與弟子相處時,孔子的鏡頭大多都對孔子這個角色要求完全變形孔子偉大的形象。電影就是講故事,故事就有一個中心思想,哪有由始至終都是中心思想,寫作文都知道,應該是層層遞進,加深主題,點明中心,兩個小時都要時時去體會孔子的偉大,簡直是在扯淡,本來故事就不怎麼樣了,鏡頭還濫用,又不是小成本電影,簡直是笑話。
音樂-
這個是最TM讓人難以接受的,你仔細聽聽電影里的音樂,簡直都要死人了,兩個小時,簡直是度日如年,聽著音樂都要睡覺了,本來故事就不好,鏡頭還濫用,加上音樂,簡直就拍不來電影。
角色-
這個比較難看出來,對導演的要求也比較高,但還是不得不說,因為故事的原因,電影里的角色給人的感覺沒什麼深度,就孔子這個角色來說,情緒的波瀾給人的感覺就是生氣是生氣,高興是高興,唯一可見到點人性化的是魯國大王不接受孔子三番的事,孔子被趕出魯國,其餘的就是心如止水。這個原因是多樣的,首先故事就是這樣,沒得辦法,其次鏡頭沒有刻畫一個人細想的變化,特寫鏡頭少,沒有特寫鏡頭,觀眾怎麼看清楚演員的表情,想嗎都想得到嘛,還知名導演。導演對場面要表達什麼意思根本就摸不到火門,就是把鏡頭人還有音樂拼湊起來就成了一部電影,簡直是笑話。
再說演員-
第一次看到周潤發演的孔子的時候,因為嘴型的原因,感覺很別扭,加上爭論陪葬的場面,給人的感覺毫無故事性,簡直就是小學生寫作文,兒科,所以看了一半就沒看了。但後來了解了一下當時的人文風情,戰國時期確確實實是戰亂紛飛,但戰國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自由人的思想都很開放,無拘無束,每個人都想在這個年代嶄露頭角,所以那樣在今天看來不可能的爭論是可能的,但場面太兒科還是不能忽視的。排除了自己對孔子這部電影的偏見,我用一顆平常的眼光看這部電影後,感覺導演對場面和故事的干涉與構思少,有時還很白痴,但這個導演對人的表演應該干涉得非常多,這大大限制了演員的發展空間,哪是在拍電影嘛,中國的戲劇沒得發展前途就是因為有這種人,過於崇拜前人的東西,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淘汰過時與不符合發展的塵垢。
對於周潤發的演技,剛開始的時候很是懷疑,但看了大多數非孔子的戲份,感覺周潤發的孔子應該是最接近原型的,只是鏡頭沒有這個角色復雜內心的戲份,當然,這個導演也沒得這個水平。
這就是《孔子》。。。。。。。
㈧ 《孔子》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