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2. 你看過鄉村露天電影嗎有什麼感觸
在上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電視還沒有普及,在生活相對匱乏的歲月裡面露天電影,成為了農村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隨著後來科學技術的提高,我們再也沒有辦法去重新回味這一種原始的觀影方式。這一官員方式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電影的星期,更多的是每一次看電影的歡樂和期待電影來的喜悅和等待的滿足。在那個時候公社的電影站,會將影片輪流得到各個大隊進行播放,而很多的影片在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之後,仍然還會去看,那是一種滿足和快樂。
3. 露天電影的介紹
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放的電影。農村一般在曬谷場、學校操場進行,採用8.75mm放映機或16MM放映機、活動幕布。在我國七十年代開始流行,其費用由單位或個人承擔,觀看者不需要買票,可以隨意進場觀看。露天電影剛出現在農村時,聽到有放影的消息,人們往往成群結隊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觀看。現在人們對露天電影帶著鄉愁般的懷念。只因缺乏,而格外感激。
4. 你看過鄉村放映的露天電影嗎其消失原因是什麼
小時候家裡在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看電影可以說是全村最盛大的文化娛樂活動。只是在田頭電線桿上的大音箱上接到“今晚女大台放了電影,請互相轉告”的通知後,這一天大家都很期待,孩子比春節更開心,等不及太陽落山了。傍晚,生產隊也提前解散,大家都拿著長凳,跑到放映點,孩子們急得脫下幾頓飯,等不及了,先來到放映機旁邊,抓住好位置,看得更清楚。放映隊帶來了放映機,還帶了發電機,下午,他們很早就提前到場,必須先把放映機安放好,先拉兩個長竹竿,拉好窗簾,然後再吃飯。每次調試,他們放一個大聲音、好像整個營每個場頭都能聽到。
“時隔40年回顧”,電影是無與倫比的。由於現在很普通的文化消費,電影的內容不太精彩。但是現在文化生活很豐富。可以選擇太多的文化娛樂節目,周圍的露天電影好像不太引人注目。
5.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
6. 還記得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嗎有哪些美好的記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圖片源自網路)
謝謝!我咱們山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放映的趣事。在那個時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電影的設備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從一個大隊運送到另一個大隊去放映。雖然運送電影的設備的活,又苦又累(運送的距離一般七至八九里遠近),農村的青年人還是很樂意去干。到了傍晚,銀幕掛好,山村的孩子們早早就從家裡搬來板凳,爭個好位置。電影機旁邊放上兩張藤椅,一個是放映師傅坐的,一個是大隊書記坐的(因為書記放映前要講些政治性的話,是那時候的必修課。順便叫各生產隊長安排明天運送電影機器的人手)。電影開始後,原來鼎沸的人聲,頓時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其間隨著劇中的高潮,那時間的全場的男女老少無一不是張開嘴巴,專注可見一斑(因為那時文化,嬪樂生活大貧乏了)。記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戰》的吧!當銀幕上出現「再見」兩字時,整個露天電影場「轟」的一聲,有大聲評論劇情的,有呼兒喚女。手電筒,火把一齊亮了起來。嘈雜,亂哄哄一片,再過一會由電影場邊,分成好幾條明亮的火把隊伍,邊議論電影,邊走向各自的家裡。那時,雖然文化 娛樂 活動很少,村民們一部電影的情節,如老牛反芻般,只要一有空就議論紛紛。(因為一年只有四次電影上門來放映,收費很便宜,一場才三,五塊錢,放映師傅一般吃住在大隊書記家中),可見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很歡迎這樣的 娛樂 活動。
記憶非常深刻,場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點不誇張。
那時 娛樂 節目幾乎為零。夏季農閑時,大家多是晚上吃過飯聚一起聊聊天、乘乘涼,之後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電影放,那高興勁不亞於過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農活,早早的吃過晚飯。離的近的搬著凳子佔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來,遠的騎自行車或步行也要去。開始之前,小孩子特開心,圍著整個場地戲喜打鬧,玩的不亦樂乎,直到開始放映了才能安靜下來。
那時不管放什麼類的電影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記得第一次看露天電影,居然是動畫片黑貓警長,小孩子愛看毋庸置疑,大人們也是津津樂道,疑惑動物怎麼會說起話了,不可思議。
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又是大人們晚上閑聊的話題。小孩子呢更是模仿電影里的人物說話、動作,還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結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邊看得小夥伴因為不是自己想看的結果,還要爭執一番,最後鬧的不歡而散。現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時候的露天電影,是所有小夥伴共同的美好回憶,有露天電影要放映的時候,我們都會早早出過飯,然後相約一起趕在電影放映前就趕到現場,放映的電影如果是比較喜歡的,大家就一起聚精會神的看到三場,如果不感興趣,大家也不會有絲毫的難過,就在電影幕布附近,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 游戲 ,一直玩到電影散場,結伴回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想想小時候還真是懷念(圖片源自網路)
問答活動
暢聊夏天:參與提問回答,瓜分千元獎金
夏天來了,燃就現在!
我記得電影銀幕支架以後,村裡的大爺抽著旱煙袋,手拿著趕蚊子的蒲扇,同大媽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靜靜的等候放映,小夥伴手拿著烤玉米,一邊啃一邊圍著銀幕跑,青年小夥子總是不自覺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攏……
電影開始放映後,首先上映新聞簡報,然後放映主片,觀眾自覺肅靜下來聚精會神的看電影兒,偶爾有人放個屁會引起觀眾咒罵和嘰笑聲,
當然我還發現有的小夥子偷偷的拉著心愛的姑娘手提前退場了。
電影要放映一個半小時左右,結束時觀眾戀戀不舍地詢問明天在哪裡演出。
那時候我們作為農村電影放映員,每天取送影片,維修機器,搬運設備很累,但是很高興很自豪。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時代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因當時電視機還沒普及,條件好點的村,也就三兩戶有電視機,條件不好的村,整個村沒有一台電視機。因此,當時的農村夏天納涼時沒有更好的 娛樂 項目,而露天電影就成為了農村 娛樂 的主項目。
當時農村演電影,基本上是哪戶人家結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圖個熱鬧,演兩場電影。記得當時的露天電影一般是放映兩個片子,偶爾還會遇到轉片的現象,在轉片的空隙時間,整個電影場成了小孩子歡樂的天堂。
村裡哪戶家裡有喜事要放電影,這個消息早幾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優秀傳播媒體。到了放電影的那一天,天還亮著,農村基本上開始做晚飯,為的是早早吃過飯去放映場里看電影,小孩子日已對晚飯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場,盡管放映員和放電影的設備還沒到位,不過小孩子有的是電影開場前的活動項目,「捉迷藏」、「老鷹抓小雞」......因為放電影,晚上也就被家長特批不用在家看書習作了,因此,都是盡興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時光。
放映員帶著設備來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種活動,把放映設備圍個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著小孩子圍在一起一起,不時的對設備評論一番,多的是羨慕和贊嘆。
當銀幕掛好之後,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爭先恐後的記下最好的觀影位置,叫著自己的家人,趕著影響觀看效果的鄰位,放映場開始了久違的沸騰。
電影開始了,全場立時安靜下來。農村放映電影的片子,一般是一個地方戲區片,一個武打片,戲曲片對小孩子沒有吸引力,這個時候,電影場里漸漸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則三五成群的跑到場外的小樹林里再次開啟了自己的活動項目,他們是邊玩,邊等著自己喜歡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開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歸於自己的座位上,有的會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別家小孩佔了而爭吵,甚至達到動手的地步,這個時候,他們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遺憾的離開電影場,隨著電影的放映,剩下來的觀眾也漸漸平息了聲音,靜靜的觀起電影來。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興奮過頭,在看電影的時候會隨著音樂聲漸漸入睡,不知不覺中被大人抱著、背著帶回家中,一直到下次電影的到來,都會成為他們的遺憾。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遠的記憶。觀影並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攏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戲 ,在滿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暫時的涼爽。
這個暴露年齡了吧,看過露天電影基本上都是80後以前的人了,那個年代農村的 娛樂 項目基本上沒有,就是吃完飯在門口街頭閑聊,什麼地方一聽說放電影大人小孩都趕緊吃飯,晚上跑大老遠去看,然後幾個人邊看邊聊,很是有年代感。
現在沒有了,要麼去電影院,要麼在家看,人們平時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機了, 社會 發展到這個階段了,一切都在改變。
得往前看了
看電影來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戰》和《地道戰》以及《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等好多這樣的。
沒有看過,所以沒有回憶
7.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企盼等待,驚喜歡樂。那時的電影就是農村最受歡迎的文化食糧,不用說在本村放就是在周圍十里八里的村裡放電影都會成群結隊去觀看,為了看電影跑路不嫌累風雨不怕阻,只要能看到什麼罪都能受,不用說孩子喜歡就是年長婦嬬都會變得輕快起來。第二天就有了談論爭辯的話題,雙方會為一個故事情節爭的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最後只有在村裡的年長者文化人才能定論,記得村裡人爭論電影情節時都會讓我父親最後公斷,因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有戰爭經歷說話有權威。回想農村露天電影有許多樂事,它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同時也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現在已成了永久的故事了。
8. 小時候看過的電影有哪些就是農村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就是在農村的打穀場上或空閑地點豎兩個桿子掛上影幕和喇叭,當夜幕將臨的時候開演,露天電影是那個年代的精神文化享受。記得小時候看過《閃閃紅星》《渡江偵察記》《三進山城》《神秘大佛》《平原游擊隊》《喜盈門》《少林寺》等影片。
尤其是少林寺,大家被李連傑那高超武藝所吸引,影片放完了,大家還不願離開。
9. 還記得您看過的露天電影嗎怎麼樣
這是一個輕松的、回憶往事的問題呀,也是暴露年齡的問題。能不管眼前,回憶溫馨往事,也是幸福的事情了。
我看過的露天電影太多了,很多是永生難忘的,因為當年看過的露天電影,大多是經典作品,電影中的故事、人物、思想情感和知識,早已經融入到生命和靈魂深處了。
難忘孩童時代,和小夥伴們無憂無慮地抱著小板凳,早早地去村邊露天電影場去佔地方,盼望放映員快快開動機器投影。有時候還不辭天黑路遠,去鄰村“跟檯子”看電影。其中《海霞》大概是連著看了七八遍,結果,電影中人物對話大多數都能背下來了,連電影音樂、插曲也都哼會了。
我對於黃梅戲、越劇戲曲的愛好,也是從欣賞《天仙配》《紅樓夢》等戲曲電影開始的,能模仿對白,學唱唱段,感到有無窮無盡的魅力。
新中國紅色經典電影藝術,是中國文藝精品,是人生健康成長的優質精神食糧,是全民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審美教育與智力開發的理想教材。
10.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是一種特別溫馨熱鬧有愛的場面。因為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物資是比較匱乏的,尤其對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農村來說,能夠看一場露天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慰藉,而且能夠讓他們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場面十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