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的理解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的理解

發布時間:2022-09-01 21:06:55

① 求《音樂之聲》觀後感…600字左右

0 推薦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嚮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②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經典一般指能夠流傳後世、具有典範性的作品,如果要給電影列出一份經典作品的清單,那麼《音樂之聲》一定能夠在這份清單上奪得一席之地。《音樂之聲》作為經典當然不然是因為它出現的時期早,故事性極強的劇情以及表現力極強的音樂才是它廣受好評、成為經典的真實原因。

優秀的劇情輔以優秀的音樂才是《音樂之聲》成為經典的真正原因。劇情一波三折接三折,觀眾欲罷不能,隨著劇情展開的還有主題的升華,拉高了影片的思想高度。而音樂表現力極強,增強了電影的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鳴,拋開劇情或者拋開音樂,《音樂之聲》的魅力都將大打折扣。

③ 音樂之聲課文解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音樂之聲》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設置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沖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沖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沖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沖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羅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
本課的矛盾沖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置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沖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
矛盾沖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裡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2.設置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敘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麼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沖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回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裡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脫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
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說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裡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
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敘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了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
2.音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敘事,解決矛盾沖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裡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沖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旋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
4.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敘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盡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冗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

④ 如何評價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一部經典的音樂片,融入了非常多的歌曲,而且還有非常多經典歌,就比如雪絨花之類的,都成為了比較著名的歌,而且裡面的內容特別正能量,一個年輕的女家教,然後帶領孩子逃離納粹的的魔掌,真的挺正能量的。

⑤ 催人淚下的《音樂之聲》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它的成功之處在哪裡

《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其中有很多感動人心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音樂之聲》令人感動的不光是情節,更是這部電影的內涵。做自己,樂觀積極地面對自己。

⑥ 《音樂之聲》 電影的觀後感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⑦ 跪求關於"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

我覺得這是一部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電影,我當時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有種感覺:這雖然不是一部喜劇,但電影中主人公的快樂卻實實在在的感染了我 當maria和孩子們一起唱起那首經典的do re mi 時 我覺得我的心情也被帶動起來 音樂本身就是神奇的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很多經典影片都有專屬的旋律 讓人無法忘懷 比如Titanic。。。。。再說故事,我覺得電影的故事比較有層次 一條主線是女主角maria自我心路歷程的一種展示,她一開始想要做一個修女,但天生活潑好動的性格讓她無法適應修女們平靜的生活方式,她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繼而愛上上校,這時的她不敢面對自己的心——她是要做修女的啊。。。而且上校也即將再婚。。。。她選擇離開,回到修道院。。。。但是離開上校心裡的煎熬,以及修女嬤嬤對她的開導,讓她鼓起勇氣——去他的修女,她要做她自己,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另一方面,上校開始是一個古板的7個孩子的父親,他認為自己要和那位優雅的夫人結婚,繼續他毫無激情的生活,然而Maria的到來,為他的死氣沉沉的生活帶來生氣 也為孩子們帶來了希望。。。。。。與Maria一樣,他也經歷了一系列心裡上的掙扎,最後他明白,Maria才是他真正的愛情歸屬
這時影片將這一段甜美的愛情放進了時代的背景,戰爭來了,不願向納粹低頭的這一對戀人決定放棄安定的生活,帶著孩子遠走高飛——這展現了他們倆的真性情,也和前面的愛情故事殊途同歸——做真正的自己,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像任何外界壓力妥協。。。。
另外,上校的大女兒在電影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Maria和大女兒的和平相處意味著Maria在上校家成功的開始,她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上校的大女兒,讓她不得不去接納她。。。而大女兒的男朋友,在戰爭到來時選擇背叛——這是一種雙重的背叛,既是對大女兒的背叛,也是對祖國的背叛,是對兩個主人公高尚的一種對比。。。。
以上是我看這部電影的一點小感受,希望對你能有一點用吧。。。。

⑧ 評析電影 《音樂之聲》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閱讀全文

與音樂之聲電影音樂的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少奶愉下人 瀏覽:132
除爆電影資源 瀏覽:156
學生如何電影拉片成長 瀏覽:185
漫威電影有哪些英雄人物 瀏覽:976
電影多少億指什麼 瀏覽:199
3D電影有近視眼鏡怎麼辦 瀏覽:589
我看電影了怎麼辦 瀏覽:576
泰迪熊是哪個電影 瀏覽:68
北京哪個頻道播老電影 瀏覽:566
微電影元芳很忙 瀏覽:985
查理主演電影全集 瀏覽:886
中國女排微電影 瀏覽:816
如何勸別人和你一起看電影 瀏覽:971
如何畫神龍電影 瀏覽:68
國外音樂電影多的原因 瀏覽:419
2什麼2什麼電影 瀏覽:342
電影網站的虛擬電影怎麼看 瀏覽:272
不同手機的人一起看一部電影 瀏覽:923
時間改變者電影 瀏覽:281
畢業生電影音樂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