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朗讀者中說得看過的第一部電影

朗讀者中說得看過的第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24 21:44:13

❶ 電影《朗讀者》主要講了什麼

《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 。

《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結尾,早為人父的男子帶著女兒去緬懷這位女士,並對她說出所有的實情,以此來告知女兒自己所背負的東西。從表面上看,故事將的是這個男人,但是其實質上卻說的是德國人面對二戰之後矛盾的態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國家,民族,也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如果你有裁決的權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親人,你能讓他去死嗎?這是一個血淋淋的命題。當然其實故事也說明白了,該死的其實都沒有死,受審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❷ 電影 朗讀者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AChlWeReBUyq-2fxhG4Q

提取碼:fkw9

《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 [1] 。

《朗讀者》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少年邁克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❸ 美國電影《朗讀者》誰能評論一下,謝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對美國電影《朗讀者》的評論: 影片中,麥克對自己的女兒說,「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夠坦誠。」不管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朗讀者》在一代對又一代的「坦誠」中,讓我們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真相。宣洩也是窩藏了一種難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們在重新面對一些我們總是規避的歷史時,到底要坦誠到何種程度才會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過拂去歷史的塵埃,沉甸甸的真相卻總無法讓你我坦然接受。那麼這種坦誠,又將置於何地呢? 影片中大衛和凱特的多場激情戲的確是以性為切入口,那麼大的年齡差距卻發生地似乎合情合理。兩個演員的表演絲毫不會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在我看來這是影片營造的特殊氛圍的原因。在這樣一種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濕乾冷的環境中,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單純冷練的少婦,以純粹情慾萌發的情感,在溫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歡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遊中,都不會顯得別扭,相反,正如這段情感對兩個人一生的影響,他們在此後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懷念和支撐著這份情感。導演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坦誠把握,三個演員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微妙詮釋,都淡化了這份畸戀本身不協調的作祟,反而讓我們感動。 然而真正帶我們穿越情感命題的是影片真正主題的引入和升華。在這份畸戀不可避免地出現失和沖突時,漢娜選擇了悄無聲息地離開。而在多年後,麥克作為法學院學生參加審判二戰中納粹罪行的聽證會時,他驚愕地發現漢娜竟然是被指控謀殺300名猶太人的戰犯。至此,支撐影片後半部也是帶領整部影片升華的兩大主題出現,其一是對那段黑暗歷史的人文反思,另一個便是對於知識這一命題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漢娜,她並沒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認的罪犯一樣,否認自己的罪行,而是堅定異常地坦誠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們在驚異於她「冷酷」「無知」的態度時,也不免跟隨她一同回望那個所有人看來都憤懣的黑暗時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多少無辜的猶太人被納粹分子慘絕人寰地屠戮。漢娜也是儈子手之一。的確,看過電影,我們不能因為她當時的無知就原諒她,像影片中那個倖存的作家一樣,絕對不會寬恕她。然而突破個人的道德情感規范,而上升到一個狂熱時代的集體無意識來說,漢娜自身不也是一個悲劇和受害者么?她執拗遵循的規范,她堅守的職責,竟然是她眼睜睜看著300人被大火燒死的辯詞。她那句詰問大法官的話,換了你,你會怎麼做?其實是會讓所有人無語的。習慣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視角來批判審視別人的集體,難倒不是我們的悲劇被一次次復制的源泉么?想必導演和觀眾,包括你我也絕對不會寬恕和原諒漢娜的作為,可是她卻是能夠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夠被我們,被時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與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卻昧著良心將所有罪責扣到漢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來說,漢娜冒著傻氣的執拗卻顯得那樣坦誠和真實。影片出來後,導演斯蒂芬·達爾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評便是他用一種藝術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惡的立場上來描繪漢娜這個人物。然而我倒覺得,導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個時代,那些沾滿鮮血的手中,也有這樣一種被無意識推搡裹挾的人物。他並沒有理解罪惡,而是理解人性和時代的無奈;他也沒有要為漢娜們撥亂反正,而是希望我們在緬懷、批判、撻伐那些我們不堪回望的歲月時,需要有一種警醒,一種坦誠的正視。因此如果說導演真的在批判唾棄誰的話,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淚的「懺悔者」。 麥克這個角色其實是夾在歷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間的感知者。他與漢娜的那種情感讓他相信漢娜的為人,他對歷史的理性認識卻又讓他無法迴避對於漢娜們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漢娜無期徒刑時,麥克難以掩抑地留下兩行熱淚,以及他目睹審判過程中的慌亂無措神傷,還有他去探望漢娜可最終轉身離去,這都讓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關懷的力量。像是蒙著眼睛的象徵著法律的女神一樣。我不想附和說這是導演身披的溫情的外衣,因為在我看來,這恰是這個導演在坦誠面對歷史時心中懷有的愛和力量。 關於影片的另一個主題,也是貫穿影片始終的表象上的主題:朗讀,卻讓我們得以從更多一層和另一個側面來看待漢娜和麥克這兩個人物,以及整部電影寄予的深思。漢娜和麥克認識時,讓麥克給她朗讀小說,只有這樣才和他做愛。而當初她在看守猶太人時,也選小女孩給她讀小說。其實漢娜是個文盲,可是她渴求著知識,她會聽小說時開心、哭泣。然而這樣一個人在面對共犯的栽贓時,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後的尊嚴,她寧願選擇終身監禁。導演這種設置一來是給無知一種批判,也是給知識一種崇高的寄託。無知本身並不是罪惡,可知識卻往往給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衛的漢娜,她也許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個守衛,可卻在時代個狂熱中成為了階下囚。而我國在文革時期,不也有很多漢娜稀里糊塗地做了儈子手么?

求採納

❹ 《朗讀者》第六期眼淚開場白

導語:在不知不覺中,董卿的《朗讀者》已經伴隨了我們六個星期了。第六期的主題詞是眼淚,眼淚不只是因為悲慟,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感動。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六期的開場白,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點擊圖片觀看《朗讀者》第六期視頻)

《朗讀者》第六期開場白:

睹物思人,

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有情人之間難免"執手相看淚眼",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是對故土家園最深沉的告白…

眼淚,

像一條永不幹涸的河流,

滋潤我們的生活。

眼淚是一種直接傳遞感情的載體,

它表達著我們的內心情感與心路歷程。

眼淚,

就像一條河流,

滋潤著我們的生活。

本期節目,隨朗讀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淚吧!

《朗讀者》第六期主要內容:

朗讀者: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曾經演繹了很多銀幕上經典母親的形象,在40多部影視劇中,她飾演的母親慈愛、大氣、深情,多少帶有她本人的性格和情感的色彩。

有人說,演員的表演,是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淚。

在劇中,她流下過一個母親的熱淚,在生活中,也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為她落淚,那就是她摯愛的母親。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夫婦

賴敏患有一種罕見病,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她說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丁一舟是一個造型師,因為他的女友賴敏身患這種病,而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帶著女友和一條名叫阿寶的狗,騎著一輛三輪車,在中國地圖上留下了一個心形的路線圖。

丁一舟說:“我只是用我人生當中的一段,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去陪她,她卻用她剩下的所有的餘生來陪我,對於我來講是不可辜負的一件事情。”然而在旅途中發生的一個“意外”,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也讓他們流下了淚水。

朗讀者:張魯新

一位和“鋼鐵、凍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如果“眼淚”有 反義詞 的話,那麼也許就是“張魯新”。

他是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惟一的首席科學家,他是用一生只走“一條路”的人。

“千里青藏一根軌”,這條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是西班牙《先鋒報》眼中“史無前例的工程 ”;英國《衛報》評價“這條鐵路正是中國的‘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

張魯信這樣一個有淚不輕彈的人,也留下了“生死之淚”,“悔恨之淚”,“圓夢之淚”。紀錄片《西藏的誘惑》給他的命運帶來了怎樣的轉變?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本人罹患癌症後,23年如一日地幫助乳腺癌姐妹走出心裡陰影,幫助她們建立戰勝癌症的信心。

在生活里,生命的脆弱,往往讓我們都拒絕不了眼淚,但如果讓眼淚淹沒了人生,何嘗又不是一種悲哀呢。

張家敏善待每一次傷感,善待每一次堅強,善待每一個雷雨交加的日子,善待每一次秋風掃落葉的凄涼。

她說她要做的,就是昂起自己的頭,不讓眼淚掉下來,然後和她瀟灑的說一聲再見。讓我們期待她“眼淚與水同流”的故事。

朗讀者:陸川

陸川導演在電影上進行了創新,他拍攝了中國電影領域還屬於空白狀態的自然電影,為了拍攝這部自然電影,他經歷了非常難忘的艱辛日子,有著屬於自己的感動。

陸川說:“《可可西里》是拍人的。”他也希望他的讀本能給人帶來希望。

陸川為什麼不想讓他的電影觀眾哭?為什麼要給電影一個冷峻的結尾?

《朗讀者》第六期 觀後感

在不知不覺中,董卿的《朗讀者》已經伴隨了我們六個星期了。第六期的主題詞是眼淚,眼淚不只是因為悲慟,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感動。眼淚的味道是五味雜陳的,不同的是每次只有一種主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咸。每一次的落淚,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眼淚多數是真實的,但不要忘了還有虛假的眼淚。眼淚是水,代表了一種感情。水約占人的70%,男性比女性多,年輕人比年長者多。奇怪的是女性比男性愛哭,年長者比年輕人愛哭,小孩子好像總愛哭。只要人活著,就會留下眼淚,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直至生命的消逝。

陸川的眼淚為可可西里而流

2004年的紀錄片《可可西里》,至今備受好評。這是導演陸川率領100多人進入可可西里的無人區,用兩年的時間才將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記錄下來。2016年的自然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火爆社交媒體,背後的陸川同樣付出了難忘的艱辛勞動。陸川有言:“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淚。”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陸川經歷了一次生死,失去了一個夥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陸川朗讀的是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獻給可可西里的生靈。“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陸川的朗讀,不是看著文本,而是全程背誦,可見可可西里上的神聖而又脆弱生命已深入了他的血液。

斯琴高娃的眼淚為母親而流

演員斯琴高娃,14歲登台,已縱橫影壇50餘年,塑造了無數母親形象。斯琴高娃說,戲中很多的母親角色,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母親的影子。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在斯琴高娃的心中,母親對她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斯琴高娃朗讀的是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摯愛的母親吳雲。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每想起陰陽兩隔的母親,斯琴高娃就忍不住熱淚盈眶,長聲哭泣,現場更是一片哭聲。

丁一舟和賴敏的眼淚為愛情而流

賴敏患有“小腦共濟失調症”,俗稱“企鵝病”。她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為愛行走,在漫漫的旅途中譜寫了真愛的贊歌。幾個月前,賴敏懷孕了。這個原本是高興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卻變成了難題。家族遺傳的病魔,讓他們喜憂參半,若是不能成功地治療,就只能含淚割捨腹中的胎兒丁路遙。賴敏早早就給未出生的孩子寫下了一封信,“我想每天吃完飯陪你一起散散步。”賴敏朗讀的是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夢》,獻給深愛的丈夫丁一舟。“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丁一舟和賴敏在有限的時光內一路陪伴,讓“我愛你”三個字變得彌足珍貴。我們衷心祝願丁路遙能夠健健康康地來到爸爸媽媽的身邊。

張家敏的眼淚為乳腺癌姐妹而流

張家敏第一次乳腺癌手術後,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除了體膚之痛,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在一番的陣痛後,張家敏艱難地走出來了。面對猝不及防的考驗,張家敏沒有低下頭,而是選擇了和更多的姐妹們在一起,為抗擊乳腺癌而努力。張家敏先是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傾訴熱線;後又和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願服務隊,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張家敏朗讀的是泰戈爾的《生如夏花》,獻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如今78歲的張家敏一直行進在乳腺癌防治宣傳的道路上。

張魯新的眼淚為青藏鐵路而流

凍土科學家張魯新,被稱為“不哭的男人”。有一次,他和同事外出勘察地貌迷了路,把生命寄託在三根即將燃盡的火柴,那時他流下了慶幸的眼淚。張魯新把畢生的精力和汗水,獻給了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流下了“生死、悔恨、圓夢”之淚。張魯新的學生們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獻給自己的老師。將自己的年華奉獻給凍土科研研究,看著青藏鐵路從無到有,這是青春的見證。張魯新和全場觀眾共同朗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段,“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❺ 朗讀者第一期講了什麼

央視爸爸在繼《中國漢字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再放大招,《朗讀者》將文字里蘊含的蓬勃力量通過朗讀的方式傳達給眾人。


第三個朗讀者是柳傳志。

董卿這么介紹柳傳志。

在談起從前經歷的時候,柳傳志笑說如果當初圓了夢想,成功的當了飛行員,就不會遇見現在的老婆,有了兒子,不會創辦聯想,也沒有現在的柳傳志了。

❻ 《朗讀者》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自殺

因為漢娜卻喪失了面對米夏的勇氣。

米夏最終選擇了和漢娜一樣,用生命去捍衛這個卑微的秘密。兩人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漢娜的入獄而終結,在隨後的人生中,米夏慢慢體會到了漢娜的想法。

他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去各種錄著自己朗讀聲音的錄音帶,漢娜也開始了識字,並給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卻始終沒有回信。

十八年過去了,在獄中表現良好的漢娜獲得了假釋,終於能夠和米夏見面了,可是面對這一機會,漢娜卻喪失了勇氣,她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6)朗讀者中說得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

一個女人在戰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益、寧願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

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於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

對於個人與歷史的關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這部小說的後兩部分,接觸到最多的詞彙,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倖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只有職業表情的人)「換了您會怎麼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

❼ 朗讀者王學圻第一次讀後感

王學圻成為了《太陽鳥》的導演,這是他第一次執導電影。《太陽鳥》劇情來源於楊麗萍的自身閱歷。第一次做導演王學圻知道了導演的艱辛,也明白了導演的責任就是將優秀的作品呈現到觀眾面前。王學圻朗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王學圻將朗讀送給當年的主創團隊!「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斗。」為夢想奮斗,為人生每個第一次努力。
小小年紀的棋士柯潔並不畏懼與阿爾法圍棋的對弈,他說,人工智慧是沒有經歷過棋手所經歷的苦,它不知道從排名倒數第一到世界冠軍的感覺,沒有積淀,沒有感情,也就沒有傳承的意義。專業棋手背負的是一種責任,傳承這種傳統文化的責任,這也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棋手的原因。柯潔朗讀《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片段。朗讀中承載了柯潔對未來的不畏懼,是他直面挑戰的勇氣。

❽ 《朗讀者》的評價以及類似電影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2008

這次是通過孩子的眼睛去「審視」這場大屠殺。影片結尾的處理很震撼,卻又是可想而知的~只是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孩子題材的電影可以被描繪得如此殘酷!

《太陽帝國》

這部也是通過一個在中國的英國男孩 不幸被俘 在日佔區的經歷
記得當時還是在中央六 電影頻道看的 印象深刻

❾ 如何評價電影《朗讀者》

沒讀過原著,沒看過相關影評,只是沖著凱特·溫斯萊特去的,驚喜地發現還有拉爾夫·費因斯,就這樣慢慢地看下來了。說實話,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看到漢娜在審判庭上驚慌無措,面對其他人眾口一詞的推卸、指責而不發一言時,我是十分不理解的。我不明白,難道文盲在當時是那麼令人可恥以至於寧願背負牢獄之災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文盲?!所以當時的我是有同情、憐憫卻也暗藏著一絲憤怒的,我不解於她為什麼不反駁,有點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再看的時候感受卻不盡相同了。

這部電影是一部根據暢銷原著改編的獲得奧斯卡獎並助溫斯萊特斬獲當年奧斯卡影後的文藝片。怎麼說呢,可能很多人看這部電影是沖著原著去的,畢竟原著影響了許多人,在我,從沒有讀過原著的人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困難,幸運的是,我看了不止一遍。

米夏對漢娜的迷戀是基於青春期荷爾蒙的萌動,而成年後他願意提供給漢娜不管是磁帶還是書籍甚至願意提供給她出獄後的住處是基於他的愧疚,但是,他從不回她的信、拒絕再與她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這樣才導致漢娜如此絕望以致在出獄前選擇自殺吧,她該是多麼絕望啊。

我在這部電影里看到的是悲哀,無盡的哀傷與人性的荒涼。他們可以開始於少年的迷戀,分別於二人的日漸增長的爭吵,可是他們不會圓滿地團聚,因為沒有人想要被原諒,也沒有人想要原諒。

在米夏,他在多年後再見漢娜有的只是震驚,隨後發現事實後的恍然大悟以及愧疚,但也只是止於愧疚;而漢娜,她的大半生都用來掩蓋她文盲的事實,不惜入獄,她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或者說有權利去原諒。我第二次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是這種感受。

我們誰都沒有權利去指責他人,我們也都沒有理由去原諒。

❿ 關於<朗讀者>和<海上鋼琴師>,<肖申克的救贖>

《朗讀者》:
1、《生死朗讀》是一套2008年的英國舞台劇電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為背景。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2、生死朗讀觀後感
寬恕不可寬恕的 ——德里達
(1) 漢娜·施密芝在獲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監獄里自殺了。麥克·伯格忍著巨大的悲痛和內疚走進了她的獄室,書架上整齊地放著他寄給她的錄音磁帶,還有一些她學會讀寫後借來閱讀的書籍。
在這些施密芝閱讀過的書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國保安總部第四局B-4課的課長,曾通過自己在鐵路運輸方面的專長把百萬猶太人送進了集中營。戰爭快結束時,火車車皮不夠用,艾希曼便讓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營地。
阿倫特(猶太人)作為《紐約客》的特約記者在耶路撒冷旁聽了對艾希曼的審判。讓阿倫特震驚的是,這個「殺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表現得畢恭畢敬,甚至像一位紳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倫特看到了:「恐怖的、難以表述的、難以想像的惡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確實是一個盡忠職守、嚴謹勤奮的官員,每天埋頭於時刻表、報表、車皮和人頭的統計數字,極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國的「國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這樣的「平庸」官僚的行為。他反復強調,自己只是龐大系統中的一個小齒輪。
阿倫特認為,使得納粹的罪行得以實現的絕大部分人都具有這種「平庸」特徵,他們輕易地放棄了個人判斷的權利。在罪惡的極權統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災難可以遠勝於人作惡本能的危害的總和。這就是應當從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訓。
(2)漢娜確實是「平庸」的,因為她是一個文盲,還用謊言極力掩飾這一點。換句話說,漢娜由於無法讀寫(文盲)因而不能從文化及其社會秩序中獲得正常尊嚴,進而把掩蓋這種失敗作為其一生拚死維護的尊嚴本身。
漢娜熱衷於傾聽朗讀,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嚮往越強烈,她對自己文盲身份的厭惡和恐懼也就越強烈,這是同一種感情的兩面。這讓她近乎瘋狂地走上了一條維護、追求尊嚴的道路,為此不惜撒謊,拋棄工作和愛她的人。
這種創傷性的尊嚴貫穿了漢娜的一生,構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這種基本特徵已經從根本上決定了她首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為有文化的「專家」卻放棄個人思考判斷和尊嚴相比,漢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輕易放棄的這一切,雖然這種追求的起點很低而且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那個時代在德國普遍彌漫的那種麻木,漢娜顯然無法超越這一點。
這種麻木既彌漫在集中營的施害者身上,也彌漫在受害者身上;彌漫在法庭上的審判者身上,也彌漫在被告身上;彌漫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說比電影更清楚地展示了這一關鍵內容,電影中只出現了一個在法庭上織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營里,無論囚犯還是看守,他們要繼續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氣室和焚屍爐——殺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們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輕,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葯或喝醉了酒一樣讓麻木狀態占據自己。
在這種共享的麻木之上,他們形成了一種使惡得以日常化的合作關系。在這種環境中,是非、善惡、生死等基本倫理問題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種本職工作的日常計較。
漢娜的不幸之處在於,在她那條偏執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為有文化和尊嚴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類的尊嚴之前,她已經不得不面對了關於人類尊嚴的大是大非的殘酷考驗——她沒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猶太人,這是殘酷的、有罪的,但這符合她當時的思考和行動能力,符合那個環境輕易強加給一個文盲的一切。
(3) 審判對漢娜是足夠正義的嗎?
「納粹」「兇手」「集中營的女看守」的這樣標簽對漢娜這樣一個卑微的文盲來說是實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漢娜或許從未能准確地理解這些字眼的含義。然而,這些標簽已經足以讓多數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經對她下了判決。
在法庭上,漢娜實話實說,她顯然對游戲規則毫無概念,對自己的和別人的表達方式也沒有概念,更不會知道有罪或無罪、判刑或釋放在一個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決於這些表面的東西。
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各種身份的人之間充滿推託、謊言、策略、計算,唯獨缺乏對人性的深思、對正義的虔誠。漢娜最終因為要堅持隱瞞文盲的身份而被定為罪首,處以重判。一個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歡喜地了結了這場審判。
審判始終沒有觸及漢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內容(漢娜的拒絕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麥克在研討課上說出的「理解」這個詞是微弱的。很多人都會義正詞嚴地反問,我們真的需要理解一個「納粹集中營的冷酷女看守」嗎?
漢娜的確有罪,但這並不意味著審判者就可以簡單地根據抽象的罪名、簡單地運用法律懲罰她。如果審判不是基於對「這一個」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實理解,而是基於博弈(各種計算之間的平衡),這種審判不可能是正義的。
法國哲學家、猶太人德里達(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義(Justice)時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義的判決,他(或她)便不能自滿於只是引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須重新發明法律。」也就是說,「在一獨特的情況中重新發明一種正義的關系,這意味著正義不能被降格為約束、處罰或獎賞的計算。正確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義的。」
對漢娜的判決是「正確的或合法的」同時也是「不正義的」。
理解漢娜不是為了免除她的罪和罰,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發生切身的、正義的關系,否則審判就會淪為暴力,甚至只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暴力。阿倫特就認為,為了能正義地審判納粹的罪行,一般的國內法是無效的,我們必須創造出基於對人類尊嚴深思的新的法律。
漢娜這個形象從根本上召喚著正義,而不只是同情。
(4)
那麼,麥克對漢娜是足夠正義的嗎?
麥克和漢娜的關系准確地表現了:經歷了二戰、在納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國人和年輕一代之間的愛恨交織的復雜關系。
「當我努力去理解時,我就會有一種感覺,即我覺得本來屬於該譴責的罪行變得不再那麼該譴責了。當我像該譴責的那樣去譴責時,就沒有理解的餘地了。兩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譴責。但是,兩者都行不通。」小說這樣表達這種復雜的感情。
其中最關鍵的是麥克的兩次沉默:第一次,麥克知道了漢娜是文盲,卻沒有告知法庭這一事實,而選擇了沉默;第二次,漢娜在監獄里學會了讀寫,並給麥克寫來了字體蹩腳但飽含希望的書信,但麥克卻選擇了沉默,沒有給出漢娜最需要的回應。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壞的可能原因是,麥克內心不希望漢娜因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減罪,並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麥克覺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於毀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決定;或兩者兼有或更復雜。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麥克需要計較的現實因素就更多了。
在麥克的沉默中,我們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種麻木。這種麻木是讓日常生活繼續下去所要付出的代價。「這樣才有可能讓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並在這種生活中繼續生活下去。」
麥克唯一做的是,給漢娜不斷地寄自己的朗讀錄音。這是麥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適的接觸漢娜的位置。此時,朗讀從原來的肉體之間的、面對面的,變成了抽象的語音。朗讀延續了,但愛已經消失。漢娜終於通過磁帶學會了讀寫,但最終沒有獲得真正的理解(正義)和寬恕。
漢娜沒有拯救猶太人,麥克也沒有拯救漢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種牽絆中,麥克沒有勇氣再去面對自己曾經的愛,更沒有勇氣把他的愛變成真正的寬恕。
德里達說,寬恕「不可能寬恕的」才是寬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寬恕,它的每一次具體實踐(實現)都會打破原來關於什麼是能寬恕什麼是不能寬恕的經驗和界限(解構寬恕原來的可能性),就像正義的每一次具體實現都會要求法的重新運用甚至發明(解構法之運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愛是愛那些超越你並更新你的事物(解構自我的同一性),否則就只是變相的愛自己(自戀)而已。
無論是寬恕,還是愛與正義,都需要一個超越性的維度,否則就會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沒,或者被罪所壓垮,或者被計算所腐蝕。
影片的結尾處,麥克把他原本疏遠的女兒帶到了漢娜的墓地前。的確,他有責任把漢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來)重新講述一遍,而這個重新講述的故事應該不只是關於罪與罰,更是關於愛、正義和寬恕。3、獲獎記錄
第6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斯萊特 《生死朗讀》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生死朗讀》
2009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2009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2009德國哥比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4、專輯曲目:
1. The Egg (01:06)
2. Spying (02:27)
3. The First Bath (02:50)
4. It's Not Just about You (01:29)
5. Tram at Dawn (01:05)
6. You Don't Matter (02:41)
7. Reading (01:51)
8. Cycling Holiday (01:40)
9. Sophie /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03:00)
10. Go Back to Your Friends (05:21)
11. Handwriting (02:19)
12. The Failed Visit (04:59)
13. Verdict (01:35)
14. Letters (02:39)
15. I Have No One Else to Ask (03:42)
16. Piles of Books (02:13)
17. Who Was She? (06:48)
海上鋼琴師:
1、電影簡介
原片名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義大利文)。
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電影院》(又譯星光伴我心),《海上鋼琴師》(又譯聲光伴我飛),《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又譯真愛伴我行),我們可以將它們定義為「時空三部曲」或者是「尋找三部曲」。導演運用了一種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讓我們不斷穿梭於「現在」與「過去」之間。
劇情簡介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郵輪維珍尼亞號載著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群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羅客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結果一無所獲。失望之餘,他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抱起嬰兒,看見他的目光清澈,皮膚白凈。Danny Boodman對這意外收獲十分驚喜,於是收留了這個孩子,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愛小1900,教他讀書,不讓他受苦。但因為沒有任何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會被別人搶走,不許他離開船艙一步。
在1900八歲時,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於生離死別前迷茫時,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美妙動人的聲音,他回過頭,身邊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
幾日後,1900在夜裡偷偷溜進餐廳,來到白天專屬樂手演奏娛樂上等乘客的鋼琴前,彈起了自己即興發揮的曲子。歌聲吵醒了許多乘客,他們好奇的想去探個究竟,卻都陶醉在這小傢伙如天籟般的音樂中。直到音樂停下來,船長才過去對他說,「1900,這一切都違背常規。」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說:「該死的常規。」 (Fuck the regulations)
幾年後,成人的1900成了維珍尼亞號樂隊的鋼琴師,雖然他從未下過船,但是已經名聲遠揚。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暈船的Max,兩個人十分投緣。從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但也同時對他固執的不肯下船登上陸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承認,名利雙收,過上好的生活。但對1900而言,世人嚮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
即使彈琴勝過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讓1900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為他錄制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安於生活和音樂帶給他的快樂。直到他遇到一個樸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錄制唱片,女孩順著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對,盡管女孩僅僅是在用窗戶的反射照鏡子,他卻立刻愛上了她。隨興而發彈奏了一曲為愛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那個女子就是手風琴匠的女兒,老人走出了自己的天地,來到了美國。開立了一家魚店。建立了屬於自己新的世界。而1900卻始終不能釋懷。直到最後一刻。)唱片錄制完成,出版商把唱片放給1900聽,他沒有把唱片給出版商,因為他不允許別人把音樂從他身邊帶走。他猶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給那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卻在女孩下船的時候沒能如願以償,1900無法掩飾自己的哀傷,他失望地毀了唱片把碎片扔在垃圾桶里。(後由Max把唱片的碎片藏到了1900的鋼琴中,這是1900唯一留下的音樂記錄)
在女孩下船的幾周後,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勸說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打動了他,在某年的春天他最終決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陸地。那天所有的船員都和他揮手告別,他穿著Max送給他的大衣,緩慢的走下船梯,但當他即將踏上土地時,他茫然的看著偌大的紐約市,凝視了一陣,他突然拿起禮帽拋向遠方,然後回頭,返回了船上。他對Max說,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許多年後,大戰結束,早已離開維珍尼亞號的Max偶然發現破舊的維珍尼亞號就要被炸掉,他堅信1900在船上,可是1900並沒有露面,直到船馬上要被炸毀前,Max拿到當年的唱片獨自在船上播放的時候,1900才在角落裡現身。但是1900執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廣闊了,讓他陌生得害怕,城市裡的街道無邊無際,就像有無數個鍵的沒有盡頭的鋼琴一樣讓他感到恐懼,他寧可退出生命的舞台,給自己一個盡頭。Max最終悲傷的離去,在遠處目送維珍尼亞號和1900一同被炸彈粉碎。
那天他告訴那個他曾對之提起過1900的傳奇故事的樂器行老闆:1900死了,老闆也感到惋惜,於是把Max因為窘迫賣掉的小號還給了他並對他說,一個好的故事比一個舊小號值錢。帶著僅值舊小號的1900的故事,Max離開了,從此,很少再有人會記起那一生不會踏上陸地的天才鋼琴師和他傳奇的一生。
2、觀後感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傑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於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隨著Max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Max追尋1900的下落這兩條主軸,交互穿插,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而當Max從樂器行老闆口中得知,Virginian號即將被拆解時,故事也達到了最高潮。
從戰前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消息的Max堅信,1900必定還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這艘已殘破不堪的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1900還會在船上嗎?還是如Max的期望,已經找了個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並在茶餘飯後之際同她們提起Max這個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節,幾個精彩的橋段更是令人吟詠不已,包括Max初識1900時,兩人在海上狂風暴雨之際松開了鋼琴的固定栓,坐在鋼琴前隨船擺動著,一邊彈琴一邊在大廳里四處滑動,像極了跳著華爾茲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對傲慢的Jelly來勢洶洶的挑戰,1900如何展現出他過人的鋼琴天賦,讓與會者由輕蔑轉為震驚;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女孩(曾與1900用手風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兒。),如彗星般的散發出耀人光芒卻又快速離去,使得1900淡淡的憂愁,回憶的感傷,在片里充斥的偏黃色系影像中,益發顯得鮮明。至於移民懷著夢想乘船來到新大陸,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驚叫「America!」的喜悅,卻也與孤寂的1900看著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這個角色,因為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一直對陸地躑躇不前。正如他所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
3、獲獎情況
1999年義大利電影金像獎(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最佳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顏尼歐.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最佳藝術指導等5項獎
scholars jury david獎(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獲得)
1999年歐洲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1999年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最佳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製片人、最佳劇本(朱塞佩.托納多雷)、最佳藝術指導等5項獎;另,顏尼歐.莫利克奈因本片原創配樂的創作和研究工作而獲得特別銀絲帶獎。
2000年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公會電影獎-銀獎最佳外語片 。
2000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原創電影配樂(顏尼歐.莫利克奈)
4、關於配樂
影片的配樂出自大師顏尼歐·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飄逸的典雅曲風,又一次擄獲觀眾與樂迷的心。《海上鋼琴師》被譽為是1999年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並眾望所歸地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1.1900's Theme
2.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3.The crisis
4.The Crave
5.A Goodbye to Friends
6.Study For Three Hands
7.Playing Love
8.A Mozart Reincarnated
9.Child
10.1900's Madness
11.Danny's Blues
12.Second Crisis
13.Peacherine Rag
14.Noctume with No Moon
15.Before the End
16.Playing Love
17.I Can and Then
18.1900's Madness#2
19.Silent Goodbye
20.Ships and Snow
21. Tarantella in 3rd Class
22. Enring Movement
23. Police
24. Trailer
25. Thanks Danny
26. Magic Waltz
27. The Goodbye between 1900 and Max
28. Goodbye Duet
29. Portraits
30. Lost Boys Calling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編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節》(Different Seasons)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在牢獄題材電影中突破了類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類作品罕見的人情味和溫馨感覺,因而在公映時成為賣座鼎盛的黑馬。
1、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後誤被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徒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渡過餘生。
瑞德1927年因謀殺罪被判無期徒刑,數次假釋都未獲成功。他現在已經成為肖申克監獄中的「權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錢,他幾乎有辦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香煙,糖果,酒,甚至是大麻。每當有新囚犯來的時候,大家就賭誰會在第一個夜晚哭泣。瑞德認為弱不禁風、書生氣十足的安迪一定會哭,結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輸掉了兩包煙。但同時也使瑞德對他另眼相看。
好長時間以來,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觸,在大家報怨的同時,他在院子里很悠閑地散步,就象在公園里一樣。一個月後,安迪請瑞德幫他搞的第一件東西是一把石錘,他的解釋是他想雕刻一些小東西以消磨時光,並說他自己想辦法逃過獄方的例行檢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國際象棋。之後,安迪又搞了一幅麗塔.海華絲的巨幅海報貼在了牢房的牆上。
一次,安迪和另幾個犯人外出勞動,他無意間聽到監獄官在講有關上稅的事。安迪說他有辦法可以使監獄官合法地免去這一大筆稅金,做為交換,他為十幾個犯人朋友每人爭得了3瓶啤酒。喝著啤酒,瑞德說多年來,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由於安迪精通財務制度方面的的知識,很快使他擺脫了獄中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其它變態囚犯的騷擾。不久,聲名遠揚的安迪開始為越來越多的獄警處理稅務問題,甚至孩子的升學問題也來向他請教。同時安迪也逐步成為肖申克監獄長諾頓洗黑錢的重要工具。監獄生活非常平淡,總要自己找一些事情來做。由於安迪不停地寫信給州議會,終於為監獄申請到了一小筆錢用於監獄圖書館的建設。同時,安迪為了展現音樂的魅力,讓更多人了解,冒著被處罰播放了一段音樂,並送給瑞德一個口琴。
一個年輕犯人的到來打破了安迪平靜的獄中生活:這個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監獄服刑時聽到過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誰是真凶!但當安迪向監獄長提出要求上報這一情況以爭取重新審理此案時,卻遭到了斷然拒絕,並受到了單獨禁閉一個月的嚴重懲罰。在禁閉中監獄長來探視安迪,得知安迪堅持找出真凶,獲得新生時,監獄長發怒。為了防止安迪獲釋,監獄不惜設計害死了知情人,並且給安迪再次禁閉一個月的懲罰!
面對殘酷的現實,安迪變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對瑞德說:「如果有一天,你可以獲得假釋,一定要到某個地方替我完成一個心願。那是我向我妻子求婚的地方,把那裡一棵大橡樹下的一個盒子挖出來。那裡有我給你的東西。」當天夜裡,風雨交加,雷聲大作,已得到靈魂救贖的安迪越獄成功。
原來二十年來,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錘挖洞,然後用海報將洞口遮住。同時,因為他對經濟聰明的頭腦,典獄長一直讓安迪為他做黑賬,洗錢,將他用監獄的廉價勞動力賺來的黑錢一筆筆轉出去。而安迪將這些黑錢全部寄放在一個叫斯蒂文的人名下,其實這個斯蒂文是安迪虛構出來的人物,安迪為斯蒂文做了駕駛證,身份證等各種證明,可謂天衣無縫。安迪越獄後,用斯蒂文這個化名,以斯蒂文的身份領走了部分監獄長存的黑錢,用這筆不小的數目過上了不錯的生活。並告發了監獄長貪污受賄的真相。監獄長在自己存小賬本的保險櫃里見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聖經,扉頁上寫著:「監獄長,您說得對,得救之道,就在其中。」當看到里邊挖空的部分正好可以放下小石錘時。監獄長領悟到其實安迪一直都沒有屈服過。而這時,警方正向監獄趕來逮捕監獄長,最後監獄長飲彈自盡。
瑞德獲得了假釋,他在橡樹下找到了一盒現金和安迪留給他的一封信後,決定違反假釋規定,尋找自由。便動身去芝華塔內歐。兩個老朋友安迪和瑞德終於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海灘重逢。
2、觀後感
影史上偉大的無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贖》
如果把一部電影比作一本小說,那麼《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反映著現實的社會生活,用經典的對白和多種修飾刻畫出多個人物形象,用簡單的方式組織故事的主線並伴以多條輔線,以藝術的畫面表達著故事的主題,給我們深刻的教育和久久的思考。
一句話評論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一部揭露美國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誼和希望描繪的生命畫卷
蘊含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
出自電影配樂大師Newman之手。
專輯曲目:
01. May - The Ink Spots
02. Shawshank Prison [Stoic Theme] - The Ink Spots
03. New Fish - The Ink Spots
04. Rock Hammer - The Ink Spots
05. Inch of His Life - The Ink Spots
06. If I Didn t Care - The Ink Spots
07. Brooks Was Here - Thomas Newman
08. His Judgement Cometh - Hank Williams
09. Suds on the Roof - Hank Williams
10. Workfield - Hank Williams
11. Shawshank Redemption - Hank Williams
12. Lovesick Blues - Hank Williams
13. Elmo Blatch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4. Sisters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5. Zihuatanejo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6. Marriage of Figaro: Duetto-Sul Aria - Deutsche Opera Berlin
17. Lovely Raquel
18. And That Right Soon
19. Compass and Guns
20. So Was Red
21. End Title
4、第四十一屆《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外國影片獎 (1995)

第四十一屆《電影旬報》電影獎讀者選出的最佳外國導演獎 (1995)

閱讀全文

與朗讀者中說得看過的第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市電影局革命委員會 瀏覽:232
小電影1080P 瀏覽:401
飛龍特工隊電影完整版 瀏覽:351
綏棱電影院放映時間 瀏覽:790
老友鬼鬼在線播放電影張衛健哪裡可以看 瀏覽:794
迪士尼動畫電影國語版在線播放 瀏覽:448
周秀娜電影完整版打球 瀏覽:712
抖音電影生成怎麼添加文字 瀏覽:725
上海電影荷花 瀏覽:288
電影英文讀後感網站 瀏覽:410
神馬電影天使網 瀏覽:57
正規微電影製作價格 瀏覽:91
動漫電影的製作成本在哪裡 瀏覽:375
西瓜播放器百度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17
快手直播電影頭像圖片 瀏覽:240
人狗奇緣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04
當男人戀愛時電影百度資源 瀏覽:353
微電影漫長的冬日內涵 瀏覽:497
報告班長1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417
AG微電影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