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㈡ 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放映員是個「肥差」,你怎麼看
最受大姑娘想和小媳婦的歡迎,這不是一句玩笑話,這是真的。在80年代,電視機還很少還沒有普及,在兒時的記憶中,一年就只能看上一兩場電影,物以稀為貴,正因為電影場數放得少,就感覺十分的珍貴。從以下兩個事例說明,農村電影放映員是非常吃香,非常受歡迎的人。
電影放映員是一個稀缺職業
在六七十年代,想成為一個電影放映員可沒那麼容易,那時10來個生產隊可能只配備一兩個電影放映員。想成為電影放映員,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聰明好學,受到青睞後才有可能被推薦去學習電影放映技術,學會裝片、倒片、修片、調片等,完成電影放映學習班考試,拿到電影放映學習證才算是一個合格的電影放映員。
在人們眼中,電影放映員屬於高技術人才,是「鐵飯碗」,很受人尊重。舉個小例子:當時放映電影不是隨時都能放,要到大節日或生產隊有活動或碰到喜事才會放映一場電影。如果某戶人家結婚想放一場電影,需要生產隊有頭有臉的人去公社把電影放映員請過來。
所謂的公社八大員,說的是廣播員、農機管理員、畜牧管理員、水利管理員、農技推廣員與報刊投遞員等等,電影放映員也在其中,再怎麼著也算是個管理人員,不是吃苦力飯的。以前的電影放映員證上,印著列寧的一句話,寫著:在所有藝術當中,對外面最重要的仍舊是電影!在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看電影也是很難得的事情。
㈢ 農民義務為村民放十年露天電影因無經營許可證被叫停,你怎麼看
又是事故背後的故事,又是故事背後的無奈和辛酸!
「被」叫停之後,農村的電影和農村土電影隊將何去何從?!
在沒有城市高檔電影院的農村,只有本地的農民自己的電影隊在默默地一直堅持著。
而且播放的可能是他們早就看了無數遍,早就熟爛每一個細節的「老電影」。看電影已經是他們的和趕集一樣的散心和交流的活動了!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板城鎮農民羅衍宗是這樣的堅持者!
這些年,「被叫停」的事,真是太多了!
就像這次「被叫停」的農村電影一樣,不正規,非專業,就會被一字取消。沒有「前兆」,沒有「後續」!
像電影何這樣的農村電影隊本就少之又少,為什麼不好好管理他們,為什麼不給他們相關的政策,為什麼不能讓他們農村政策、文化宣傳的「前線戰士」,而非要取消呢?
像放電影這樣的農村娛樂、文化活動本就處於「攤子無人唱戲」的尷尬局面,還是想想辦法,讓這些「好人」繼續做他們快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吧!
呼籲我們的體制和管理部門,在「被」字前做好准備工作,在「被」字後做好善後工作,少一些像「農村電影隊」被「叫停」的無奈!
㈣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㈤ 農村過去的娛樂方式有哪些
1、扭秧歌
曾經農村沒人會跳廣場舞,卻在街道上能看到扭秧歌。尤其是冬天晚上天黑的早,拉上一個電燈就在大街上扭秧歌,旁邊還有敲鑼打鼓。吃完飯沒事的人都會去參加,秧歌的隊伍也越來越大。
㈥ 小時候農村放電影,開場的宣傳片你最多看的是什麼
有的大人給孩子說:「快看毛主席來了"……。人們非常喜歡看「新聞簡報"。因為看到毛主席親切,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這當然知道那就是新聞簡報。是一種記錄片是當時人民群眾了解國家和國際形勢的一個渠道。當時人們把電影的特點編成順口溜,朝鮮電影又哭又笑趆南電影飛機大炮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計生宣傳片,雖然看不大懂,但多少明白些
新聞簡報
放加演片,農業學大寨,等村裡的領導入場完畢再開放正片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紅色娘子軍。
五角星裡面有兩個字「八一」,那個時候的電影都是抗戰片,依然記得董存瑞炸碉堡時的堅定眼神,被敵人圍攻到山頂的狼牙山五壯士,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有張思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的年輕人估計有很多都沒有聽說過,手機的年代。脫離了中國好多東西!
八一
太久了,忘了!
新聞簡報
㈦ 在農村可以放電影電視嗎
在農村可以放電影電視嗎,答可以的在農村是可以放電影電視的,一般農村在偏遠地區,是沒有好的條件看電影電視的,我的可以在農村偏遠地區,放電影電視給他們看。
㈧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有放室外電影的,為什麼現在幾乎沒有了
我也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搬上一個小板凳然後坐在村裡面看電影的那裡,去看那些打仗的戰爭片,現在雖然也還有但是一年不知道夠不夠四五回,現在的科技也是越來越進步了,有些人的家裡面都按上了投影儀,他們在家裡年也能看電影所以就懶得出去了。
那個時候的回憶真的是屬於童年的美好的事情。要是時光能夠過慢一點就好了,要是村裡能夠再拉一場電影,要是村裡的人都還能像當時一樣及時帶著板凳到場就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一樣,都刻在了自己的腦海之中。
㈨ 鄭瑞文45年來為村民放映電影僅萬場,你覺得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小時候在村裡,我們總能在一些空地上遇到有人免費放電影,在這個時候很多村民都會駐足觀看,但是長大以後,這些義務的電影放映員越來越少看見了。不過在福建,卻有一位名叫鄭瑞文的電影放映員將免費放電影這件事堅持了45年。經過統計,他為村民放映的電影已經超過一萬部。這樣一種堅持到底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感動。那麼,是什麼讓鄭瑞文堅持這么久呢?
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人見識並不豐富,大城市裡面的人會因此覺得農村人“見識短淺”,實際上,他們沒有城市那麼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普及文化對於很多地方的村民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