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阿蘭·圖靈的簡介
阿蘭·圖靈也就是艾倫·麥席森·圖靈。
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
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2013年12月24日,在英國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靈(Chris Grayling)的要求下,英國女王向圖靈頒發了皇家赦免。
英國司法大臣宣布,「圖靈的晚年生活因為其同性取向(同性戀)而被迫蒙上了一層陰影,我們認為當時的判決是不公的,這種歧視現象現在也已經遭到了廢除。為此,女王決定為這位偉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圖靈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諸多貢獻,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至今,每年都有試驗的比賽。此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1)電影模仿游戲中alanturing擴展閱讀:
一、相關作品
1、文學作品
《艾倫·圖靈傳》是英國作家安德魯·霍奇斯編寫的,已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12年12月出版,是公認的最權威的圖靈傳記。作者安德魯·霍奇斯是牛津大學的數學家,也是一位同性戀者,他收集了大量史料,寫成這本圖靈傳。
2、影視作品
2014根據安德魯·霍奇斯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傳》改編而成電影《模仿游戲》並獲得2015年第8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主演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二、主要榮譽
1926年,圖靈考入英國著名的謝伯恩公學,在中學時就獲得了國王愛德華六世數學金盾獎章。
1932年,榮獲英國著名的史密斯數學獎。
1946年,由於他在二戰中為破譯德軍密碼做出的巨大貢獻,獲得「不列顛帝國勛章」,這是英國皇室授予為國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者的最高榮譽勛章。
㈡ 電影模仿游戲完整版
電影《模仿游戲》是根據安德魯·霍奇斯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傳》改編而成,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馬修·古迪主演。講述計算機天才艾倫·圖靈的傳奇一生,作為一位偉大的英國數學家及邏輯學家,圖靈曾在二戰期間破解德國著名的密碼Enigma,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模仿游戲》主要聚焦於艾倫·圖靈在40年代以前的經歷。
類型;劇情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馬修·古迪
高清完整分享,望採納
㈢ 電影模仿游戲里最後燒書那一段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啊
應該是 Alan Turing』s Legacy
㈣ 誰有電影,模仿游戲的資源百度雲分享
電影之家dy10000 早有了,你可以看。。。
《模仿游戲》根據Andrew Hodges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Alan Turing: The Enigma)改編。華納電影公司賣斷拍攝權花費了超過七位數的美元。影片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男主角艾倫-圖靈跌宕的人生很適合電影的發揮。圖靈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視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他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不少貢獻,在論文《機器會思考嗎?》中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比較戲劇性的是,圖靈是歷史上著名的同性戀之一,並因為其同性戀傾向而遭到迫害,這使得他的職業生涯盡毀。他亦患有花粉過敏症。圖靈亦是一位世界級長跑運動員。他的馬拉松最好成績是2小時46分3秒。1948年的一次跨國賽跑比賽中,他跑贏了同年奧運會銀牌得主湯姆-理查茲。艾倫-圖靈1954年因食用浸過氰化物溶液的蘋果而離世。 花絮 .康伯巴奇談到2013年圖靈獲得女王「皇家赦免」一事,他說「唯一有資格赦免任何的人是圖靈自己。希望這部電影能讓人意識到他多麼偉大,而他所遭遇的迫害又是恐怖。這是一段恥辱的歷史。」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表示二戰取得勝利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阿蘭·圖靈。
㈤ 模仿游戲電影艾倫圖靈名言
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有時候,正是那些人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成就了無人所成之事。
㈥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營造了「Turing是個偉大天才卻備受社會卑劣對待」的悲慘命運式煽情效果,模糊掉了推動密碼破解過程中其他unsung
heroes...
電腦的發明,至今沒有給任何一個人頒發專利。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取得,都是很多人互相助力、互相啟發的結果。我們每天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學習生活,謝謝了,偉大的巨人們!
㈦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影片《模仿游戲》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不得不做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而片中Hugh Alexander的角色原型,一半是Hugh Alexander,一半是團隊里另一個數學家Gordon Welchman。電影中審問圖靈的警官Nock,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象徵那個時代被制度化的恐同心理,以表現逮捕與迫害圖靈的人不是殘忍的瘋子而是最普通的人。同時也為了保護現實中曾經審訊過圖靈的那位警官,摩爾因此給了角色一個假名。
㈧ 關於圖靈的電影名
電影《模仿游戲》估計受那部講數學家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的電影《美麗心靈》的影響過深,把圖靈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圖靈畢竟不是納什——納什是真的精神分裂症。
深度的愛情,膚淺的模仿
偉大的圖靈為人類做出的所有貢獻中,有兩項是無與倫比的,第一是他1936年的那篇文章《可計算的數》(On Computable Numbers),其中他定義了一種機械裝置,後來被他的導師丘奇(Church)稱為「圖靈機」,馮諾伊曼說這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礎,哥德爾也認為圖靈機比他自己的遞歸函數更令人信服;第二是他1950年在哲學雜志Mind上發表的文章《計算機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其中圖靈把哲學中最古老的「思維與意識」這一概念闡述得更加明確,他的手段就是把原命題轉換為「機器能不能思維」的問題,這是AI (人工智慧)的起源。比起這兩篇文章,他的其他工作,包括他在二次大戰中為破解德軍密碼機Enigma所做的貢獻,就都變得次要了。如果沒有圖靈機,人類恐怕還要在黑暗中繼續摸索很長時間,才能達到今天的文明。
在《計算機與智能》中,圖靈定義了被後人稱為「圖靈測試」的概念,即如何判定一個裝置是否具有智能。現代版本的「圖靈測試」是這樣一種游戲:在一個提問人面前擺兩個黑箱子,一個箱子里有個人,另一個箱子里放台機器。提問人的任務是判定兩個黑箱子里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提問人通過遞紙條問問題的方式同兩個黑箱子溝通。如果提問人分辨不出哪個箱子是機器,那麼機器就有智能。這個版本和圖靈原來文章中描繪的略有不同,但實質等價。圖靈曾樂觀地預言說六十個碼農干五十年,就能造出一台機器,pass圖靈測試,把提問人糊弄過去,也就是說機器能有智能。目前六十四年過去了,已經有好幾種有爭議的裝置自稱pass了圖靈測試。這里我就不一一評價了,人工智慧在近年確實已成為熱門學科。
《計算機與智能》那篇文章的第一節,題目叫「Imitation Game」,這是最近同名好萊塢聖誕賀歲大片的來由。該片製作公司Weinstein,近幾年出了好幾部又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圖靈的扮演者是因演福爾摩斯出名的「卷福」Cumberbatch,他和圖靈都是巨蟹座,而且還沾親,但要回溯到1373年,他們的父系有交集,這已超出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扮演女一號瓊·克拉克(Joan Clarke,圖靈一度的未婚妻)的是風頭正健的「85後」英國女演員兼歌手Keira Knightley。據說最早的男一號候選人是小李子迪卡普里奧,幸虧條件沒談攏,要不圖靈一口美國鄉下口音真讓人受不了,比鐵嶺人學上海話阿拉內嘎達還別扭。即使梅姨斯特麗普這么廣受愛戴的大師,在演撒切爾夫人時也被英國人毒舌說「她口音還真像倫敦上流(poshest),但說某些詞時的表情不對」。但這玩意也沒准,隨著國力和票房的飛升,說不定過幾年好萊塢大片得請二人轉演員出演歐洲貴族。
故事的主要場景是二戰時的布萊切利庄園(Bletchley Park),那是英國戰時破解敵國通訊密碼的機構。圖靈負責破解德國海軍的加密機Enigma。故事還不時穿插另外兩個年代,即圖靈在謝伯恩(Sherborne)中學讀書時期——在那裡圖靈結識了他的初戀情人克里斯托弗·摩爾康(Christopher Morcom);以及圖靈晚年在曼徹斯特時期——在那裡他被起訴流氓罪,最終自殺身亡。圖靈的生平我在《上海書評》寫過文章《謎一樣的圖靈》(2011年12月3日),當時我的參考文獻之一是安德魯·霍奇思(Hodges)那本備受好評的圖靈傳記《Alan Turing: The Enigma》。霍奇思本人是數學家,也是同性戀。哲學家兼傳記作家蒙克曾這樣評價這本書:「這本書要是我寫的就好了(I wish I'd written)。」蒙克曾編過文集《偉大的哲學家》,他挑了從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始的十二位哲學家,其中有馬克思、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但沒有康德,最後一位,出乎意料地,竟然是圖靈。他請當代專家分別為這十二位寫傳記兼評論,蒙克自己寫了羅素,而圖靈這一篇就出自霍奇思之手。
大片《模仿游戲》(Imitation Game)號稱也取材於霍奇思這本書。片子拍得咋樣暫放一邊,先挑錯。
圖靈的初戀
在電影里,圖靈從中學校長那裡得知初戀摩爾康的死訊那一段頗為動人。扮演少年圖靈的演員亞歷克斯·勞瑟(Alex Lawther)只有十八歲,他的表演可圈可點,前途不可限量。電影院里很多中老年觀眾都被這段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真實的情況是,圖靈並不是從校長那裡得知死訊的,而且細節更加動人且有戲劇性:摩爾康生病的當天晚上,圖靈和他一起去聽了場音樂會,當晚圖靈夢見摩爾康向他告別,六天後摩爾康病逝。盡管圖靈和摩爾康一起上了好幾門課,但摩爾康比圖靈高一級。圖靈為了和摩爾康同學,曾提前一年考劍橋。結果摩爾康得到了劍橋三一學院的獎學金,而圖靈沒考上,等到第二年才考上了劍橋國王學院。圖靈在得知死訊後,給摩爾康母親寫信要摩爾康的照片紀念,還給自己母親寫信說他和摩爾康總有一天還會碰到。在電影里,圖靈用初戀情人的名字「克里斯托弗」命名在布萊切利庄園造的那台破解Enigma的機器。實際上,那台機器叫Bombe,且並不是英國人的原創,在二戰前,波蘭數學家就針對Enigma開發了破譯機Bomba,他們感到納粹的威脅後,在二戰爆發前夜把這一成果和英國同盟共享了,Bombe是Bomba的改進型。圖靈對摩爾康的愛,有點像維特根斯坦對他早期戀人品森特(Pinsent)的,除了同性相吸外,還有對彼此的智力尊重。他們都和對方的母親維持了多年的友誼。很多悲痛能將人變得更加相信宗教,但摩爾康之死卻把圖靈轉為無神論者。
㈨ 模仿游戲里的小演員
Young Alan Turing:Alex Lawther
Christopher:Jack Bannon
我也好喜歡young Turing~\(≧▽≦)/~而且他還是95年的,清澈的眼神很吸引人,尤其是他得知Christopher去世那一段,這個年輕的男演員真棒!可惜整個影片關於他的片段真的讓人嫌少額(????)不過好像目前網路對他的介紹並不是很完善,反而豆瓣上比較詳細。
但是覺得Jack的表演還有欠缺,重新看的時候發現不是很有張力,全程被Alex吸引了吧!
BTW很喜歡他們那些男生穿的校服真是好看╮(╯▽╰)╭
另外小建議是,如果你想找演員的話最好最快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影片後的演員表啦~
最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