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西南偏南音樂節電影

西南偏南音樂節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10 01:39:43

Ⅰ 劉柏辛的原名是什麼

劉柏辛原名劉昱妤。

劉柏辛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學就讀於長郡中學。2014年,15歲的劉柏辛參加了湖南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青春勵志節目《音為夢想中學生才藝盛典》。

16歲的時候,赴韓國參加音樂選秀節目《K-pop Star第五季》,最終取得了TOP4的成績;而在比賽期間,她還得到了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之後,由於對音樂突然上頭了,她選擇在國內先做了一個學期的音樂,推遲了去美國入學時間,然後便隨AlRocco參加了幾場巡演。

劉柏辛本來有進專業音樂院校的機會,由於當時沒有想著把音樂作為職業發展的方向而選擇放棄,加上父母都是從事金融行業的,所以她便去美國學了國際貿易;學習之餘,她會在宿舍里寫了一些歌,並用手機錄一些Demo。

(1)西南偏南音樂節電影擴展閱讀

劉柏辛演藝記錄:

2016年,參加浙江衛視勵志音樂競技真人秀節目《夢想的聲音》,從而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

2017年1月2日,推出個人原創單曲《Coco Made Me Do It》,從而正式出道;3月,受邀出席在美國德州舉辦的西南偏南音樂節(SXSW),成為首個登上SXSW舞台的中國音樂人。

2018年7月,參加愛奇藝歌唱選秀節目《中國新說唱》,以一首《木蘭》晉級全國總決賽4強,最終獲得總決賽第4名。

Ⅱ south by southwest是什麼意思

South by Southwest (SXSW) 是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州府奧斯汀每年春天舉辦的音樂節。首屆舉辦於1987年。舉辦時也有電影展和其他文化活動。這是美國最大的音樂節之一。奧斯汀是美國鄉村音樂的中心之一。 字面上,South by Southwest 是西南偏南,即西南(離南方45度角)和南的中線,離南方22.5度角。這也是奧斯汀相對美國東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方位。 作為對比,有一部美國1959年的希區科克的電影《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又譯:諜影疑雲、奪魂驚魂、北西北),你如果沒看過可以看一看。

Ⅲ 美國湖人拍攝的紀錄片《尋找章瑩穎》首映,故事的背後有怎樣的社會性問題

2017年,26歲的中國留學生章瑩穎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前往美國學習。在日記中,她用細致而豐富的筆觸描述著自己的憧憬。她希望自己能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希望能在未來成為一名母親並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在剛到美國幾周後,她便從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校園里失蹤了。

Ⅳ 國外著名音樂節有哪些

1、巴斯音樂節

巴斯國際音樂節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享有國際聲譽的盛大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音樂節會在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舉行,長達12天,代表了世界音樂節頂尖的水平。屆時將會有眾多優秀的管弦樂、古典音樂、爵士樂、民間音樂演奏家,在節日期間進行創新合作和別出心裁的合作。

2、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Festival),是全球重要的搖滾音樂節。

伍德斯托克的本質是一群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在戰爭與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一個「愛與和平」的音樂烏托邦,一個伍德斯托克國度(Woodstock Nation)。 事實上,那隻是不甘被打敗的嬉皮的最終一搏。因為1960年代後期,更多的是黑暗、死亡與血腥。

3、拜魯伊特音樂節

拜魯伊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1876年由德國作曲家R.瓦格納創立。瓦格納為實現上演他創作的綜合藝術樂劇專門興建了一座拜魯伊特權典劇場,劇場1876年8月13日在他的主持下正式開幕。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指揮演出了他的《尼伯龍根的指環》。

該音樂節只上演瓦格納中、晚期的作品,是世界最著名的音樂節之一。

4、切爾騰漢姆音樂節

切爾騰漢姆音樂節[Cheltenham Festival]於1945年成立。起初以英國當代音樂為主,1969年以後擴大到包括其他國家的當代音樂,並定以每年夏季在英國的切爾騰漢姆溫泉舉行。

1945年以後大多英國作曲家的小型作品、協奏曲和交響曲在此節目上進行了首演,並大多是同巴比羅利指揮哈萊管弦樂團演奏的。

5、飛鳥國際音樂節(FLYING BIRD)

飛鳥國際音樂節起源於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1996年,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的鄉村音樂被搖滾音樂慢慢取代,成為善於接受新生事物大學生們最喜愛的音樂類型之一。

Ⅳ 人工智慧如何重新定義人類的意義

數月前,我長途跋涉來到位於紐約州約克城高地的IBM研究實驗室的林間園區,為的就是能早早一窺那近在眼前卻讓人期待許久的人工智慧的未來。這兒是超級電腦「沃森」(Watson)的研發地,而沃森在2011年就在「危險邊緣」(Jeopardy!)節目的比賽里拔得頭籌。最初的沃森電腦仍留於此處——它是一個體積約與一個卧室相當,由10台直立的冷櫃式機器圍成四面牆的計算機系統。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系統內部的小細孔把各種線纜接到機器背部。系統內部溫度高得出奇,彷彿這個計算機集群是活生生的一般。
如今的沃森系統與之前相比有了顯著差異。它不再僅僅存在於一排機櫃之中,而是通過大量對用戶免費開放的伺服器傳播,這些伺服器能夠即時運行上百種人工智慧的「情況」。同所有雲端化的事物一樣,沃森系統為世界各地同時使用的客戶服務,他們能夠用手機、台式機以及他們自己的數據伺服器連上該系統。這類人工智慧可以根據需求按比例增加或減少。鑒於人工智慧會隨人們的使用而逐步改進,沃森將始終變得愈發聰明;它在任何一次情況中所獲悉的改進點都會立即傳送至其他情況中。並且,它也不是一個單一的程序,而是各種軟體引擎的集合——其邏輯演繹引擎和語言解析引擎可以在不同的代碼、晶元以及位置上運行——所有這些智慧的因素都匯集成了一個統一的智能流。
用戶可以直接接入這一永久連接(always-on)的智能系統,也可以通過使用這一人工智慧雲服務的第三方應用程序接入。正如許多高瞻遠矚的父母一樣,IBM想讓沃森電腦從事醫學工作,因此他們正在開發一款醫療診斷工具的應用程序,這倒也不足為奇。之前,診療方面的人工智慧嘗試大多以慘敗告終,但沃森卻卓有成效。簡單地說,當我輸入我曾經在印度感染上的某種疾病症狀時,它會給我一個疑似病症的清單,上面一一列明了可能性從高到低的疾病。它認為我最可能感染了賈第鞭毛蟲病(Giardia)——說的一點兒也沒錯。這一技術尚未直接對患者開放;IBM將沃森電腦的智能提供給合作夥伴接入使用,以幫助他們開發出用戶友好界面為預約醫生及醫院方面服務。「我相信類似沃森這種——無論它是機器還是人——都將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診療醫生」,創業公司Scana的首席醫療官艾倫·格林(Alan Greene)說道,該公司受到電影《星際迷航》中醫用三錄儀[2]的啟發,正在利用雲人工智慧技術製造一種診療設備。「從人工智慧技術改進的速率來看,現在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不太需要通過看醫生來得知診療情況了。」
醫學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所有主流的雲計算公司,加上數十家創業公司都在爭先恐後地開展類似沃森電腦的認知服務。根據量化分析公司Quid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人工智慧已經吸引了超過170億美元的投資。僅去年一年,就有322家擁有類似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獲得了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Facebook和谷歌也為其公司內部的人工智慧研究小組招聘了研究員。自去年以來,雅虎、英特爾、Dropbox、LinkedIn、Pinterest以及推特也都收購了人工智慧公司。過去四年間,人工智慧領域的民間投資以平均每年62%的增長速率增加,這一速率預計還會持續下去。
縱觀所有這些活動,人工智慧的未來正進入我們的視野之中,它既非如那種哈爾9000(HAL 9000)(譯者註:小說及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超級電腦)——一台擁有超凡(但有潛在嗜殺傾向)的類人意識並依靠此運行的獨立機器那般——也非讓奇點論者心醉神迷的超級智能。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頗似亞馬遜的網路服務——廉價、可靠、工業級的數字智慧在一切事物的背後運行,偶爾在你的眼前閃爍幾下,其他時候近乎無形。這一通用設施將提供你所需要的人工智慧而不超出你的需要。和所有設施一樣,即使人工智慧改變了互聯網、全球經濟以及文明,它也將變得令人厭倦。正如一個多世紀以前電力所做的那樣,它會讓無生命的物體活躍起來。之前我們電氣化的所有東西,現在我們都將使之認知化。而實用化的新型人工智慧也會增強人類個體(加深我們的記憶、加速我們的認知)以及人類群體的生活。通過加入一些額外的智能因素,我們想不到有什麼東西不能變得新奇、不同且有趣。實際上,我們能輕易地預測到接下來的一萬家創業公司的商業計劃:「做某項事業,並加入人工智慧」。茲事體大,近在眼前。
大約在2002年時,我參加了谷歌的一個小型聚會——彼時谷歌尚未IPO,還在一心一意地做網路搜索。我與谷歌傑出的聯合創始人、2011年成為谷歌CEO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隨意攀談起來。「拉里,我還是搞不懂,現在有這么多搜索公司,你們為什麼要做免費的網路搜索?你是怎麼想到這個主意的?」我那缺乏想像力的無知著實證明了我們很難去做預測,尤其是對於未來的預測。但我要辯解的是,在谷歌增強其廣告拍賣方案並使之形成實際收益,以及進行對YouTube的並購或其他重要並購之前,預測未來是很難的。我並不是唯一一個一邊狂熱地用著谷歌的搜索引擎一邊認為它撐不了多久的用戶。但佩奇的回答讓我一直難以忘懷:「哦,我們實際上是在做人工智慧。」
過去數年間,關於那次談話我想了很多,谷歌也收購了14家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方面的公司。鑒於搜索業務為谷歌貢獻了80%的收入,因此乍一看去,你可能會覺得谷歌正在擴充其人工智慧方面的投資組合以改善搜索能力。但是我認為正好相反。谷歌正在用搜索技術來改善人工智慧,而非使用人工智慧來改進搜索技術。每當你輸入一個查詢詞,點擊搜索引擎生成的鏈接,或者在網頁上創造一個鏈接,你都是在訓練谷歌的人工智慧技術。當你在圖片搜索欄中輸入「復活節兔子」(Easter Bunny)並點擊看起來最像復活節兔子的那張圖片時,你都是在告訴人工智慧,復活節兔子是長成什麼樣的。谷歌每天擁有12億搜索用戶,產生1210億搜索關鍵詞,每一個關鍵詞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輔導人工智慧進行深度學習。如果再對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進行為之10年的穩固改進,加之一千倍以上的數據以及一百倍以上的計算資源,谷歌將會開發出一款無與倫比的人工智慧產品。我的預言是:到2024年,谷歌的主營產品將不再是搜索引擎,而是人工智慧產品。
這個觀點自然也會招來懷疑的聲音。近60年來,人工智慧的研究者都預測說人工智慧時代即將到來,但是直到幾年前,人工智慧好像還是遙不可及。人們甚至發明了一個詞來描述這個研究結果匱乏、研究基金更加匱乏的時代:人工智慧之冬。那麼事情真的有變化嗎?
是的。近期的三大突破讓人們期待已久的人工智慧近在眼前:
1. 成本低廉的並行計算
思考是一種人類固有的並行過程,數以億計的神經元同時放電以創造出大腦皮層用於計算的同步腦電波。搭建一個神經網路——即人工智慧軟體的主要結構——也需要許多不同的進程同時運行。神經網路的每一個節點都大致模擬了大腦中的一個神經元——其與相鄰的節點互相作用,以明確所接收的信號。一項程序要理解某個口語單詞,就必須能夠聽清(不同音節)彼此之間的所有音素;要識別出某幅圖片,就需要看到其周圍像素環境內的所有像素——二者都是深層次的並行任務。但直到最近,標準的計算機處理器也僅僅能一次處理一項任務。
事情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彼時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的新型晶元,它能夠滿足可視游戲中高密度的視覺以及並行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每秒鍾都有上百萬像素被多次重新計算。這一過程需要一種專門的並行計算晶元,該晶元添加至電腦主板上,作為對其的補充。並行圖形晶元作用明顯,游戲可玩性也大幅上升。到2005年,GPU晶元產量頗高,其價格便降了下來。2009年,吳恩達(Andrew Ng)(譯者註:華裔計算機科學家)以及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意識到,GPU晶元可以並行運行神經網路。
這一發現開啟了神經網路新的可能性,使得神經網路能容納上億個節點間的連接。傳統的處理器需要數周才能計算出擁有1億節點的神經網的級聯可能性。而吳恩達發現,一個GPU集群在一天內就可完成同一任務。現在,一些應用雲計算的公司通常都會使用GPU來運行神經網路,例如,Facebook會籍此技術來識別用戶照片中的好友,Netfilx也會依其來給5000萬訂閱用戶提供靠譜的推薦內容。
2. 大數據
每一種智能都需要被訓練。哪怕是天生能夠給事物分類的人腦,也仍然需要看過十幾個例子後才能夠區分貓和狗。人工思維則更是如此。即使是(國際象棋)程序編的最好的電腦,也得在至少對弈一千局之後才能有良好表現。人工智慧獲得突破的部分原因在於,我們收集到來自全球的海量數據,以給人工智慧提供了其所需的訓練。巨型資料庫、自動跟蹤(self-tracking)、網頁cookie、線上足跡、兆兆位元組級存儲、數十年的搜索結果、維基網路以及整個數字世界都成了老師,是它們讓人工智慧變得更加聰明。
3. 更優的演算法
20世紀50年代,數字神經網路就被發明了出來,但計算機科學家花費了數十年來研究如何駕馭百萬乃至億級神經元之間那龐大到如天文數字一般的組合關系。這一過程的關鍵是要將神經網路組織成為堆疊層(stacked layer)。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任務就是人臉識別。當某神經網路中的一組比特被發現能夠形成某種圖案——例如,一隻眼睛的圖像——這一結果就會被向上轉移至該神經網路的另一層以做進一步分析。接下來的這一層可能會將兩隻眼睛拼在一起,將這一有意義的數據塊傳遞到層級結構的第三層,該層可以將眼睛和鼻子的圖像結合到一起(來進行分析)。識別一張人臉可能需要數百萬個這種節點(每個節點都會生成一個計算結果以供周圍節點使用),並需要堆疊高達15個層級。2006年,當時就職於多倫多大學的傑夫·辛頓(Geoff Hinton)對這一方法進行了一次關鍵改進,並將其稱之為「深度學習」。他能夠從數學層面上優化每一層的結果從而使神經網路在形成堆疊層時加快學習速度。數年後,當深度學習演算法被移植到GPU集群中後,其速度有了顯著提高。僅靠深度學習的代碼並不足以能產生復雜的邏輯思維,但是它是包括IBM的沃森電腦、谷歌搜索引擎以及Facebook演算法在內,當下所有人工智慧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一由並行計算、大數據和更深層次演算法組成的完美風暴使得持續耕耘了60年的人工智慧一鳴驚人。而這一聚合也表明,只要這些技術趨勢繼續下去——它們也沒有理由不延續——人工智慧將精益求精。
隨著這一趨勢的持續,這種基於雲技術的人工智慧將愈發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雲計算遵循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s)[4]法則,這一法則有時也被稱為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即隨著網路發展壯大,網路價值也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網路(規模)越大,對於新用戶的吸引力越強,這又讓網路變得更大,又進一步增強了吸引力,如此往復。為人工智慧服務的雲技術也遵循這一法則。越多人使用人工智慧產品,它就會變得越聰明;它變得越聰明,就有越多人來使用它;然後它變得更聰明,進一步就有更多人使用它。一旦有公司邁進了這個良性循環中,其規模會變大、發展會加快,以至於沒有任何新興對手能望其項背。因此,人工智慧的未來將有兩到三家寡頭公司統治,它們會開發出大規模基於雲技術的多用途商業智能產品。
1997年,沃森電腦的前輩、IBM公司的深藍電腦在一場著名的人機大賽中擊敗了當時的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在電腦又贏了幾場比賽之後,人們基本上失去了對這類比賽的興趣。你可能會認為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但卡斯帕羅夫意識到,如果他也能像深藍一樣立即訪問包括以前所有棋局棋路變化在內的巨型資料庫的話,他在對弈中能表現得更好。如果這一資料庫工具對於人工智慧設備來說是公平的話,為什麼人類不能使用它呢?為了探究這一想法,卡斯帕羅夫率先提出了「人加機器」(man-plus-machine)比賽的概念,即用人工智慧增強國際象棋選手水平,而非讓人與機器之間對抗。
這種比賽如今被稱為自由式國際象棋比賽,它有點兒像混合武術對抗賽,選手們可以使用任何他們想要用的作戰技巧。你可以單打獨斗;也可以接受你那裝有超級聰明的國際象棋軟體的電腦給出的幫助,你要做的僅僅是按照它的建議來移動棋子;或者你可以當一個卡斯帕羅夫所提倡的那種「半人半機」的選手。半人半機選手會聽取人工智慧設備在其耳邊提出的棋路建議,但是也間或不會採用這些建議——頗似我們開車時候用的GPS導航一般。在接受任何模式選手參賽的2014年自由式國際象棋對抗錦標賽上,純人工智慧的國際象棋引擎贏得了42場比賽,而半人半機選手則贏得了53場。當今世上最優秀的國際象棋選手就是半人半機選手Intagrand,它是一個由多人以及數個不同國際象棋程序所組成的小組。
但最令人驚訝的是:人工智慧的出現並未讓純人類的國際象棋棋手的水平下降。恰恰相反,廉價、超級智能的國際象棋軟體吸引了更多人來下國際象棋,比賽比以前增多了,棋手的水平也比以前上升了。現在的國際象棋大師(譯者註:國際象棋界的一種等級)人數是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那時候的兩倍多。現在的排名第一的人類國際象棋棋手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就曾接受人工智慧的訓練,他被認為是所有人類國際象棋棋手中最接近電腦的棋手,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積分最高的人類國際象棋大師。
如果人工智慧能幫助人類成為更優秀的國際象棋棋手,那麼它也能幫助我們成為更為優秀的飛行員、醫生、法官以及教師。大多數由人工智慧完成的商業工作都將是有專門目的的工作,嚴格限制在智能軟體能做到的工作之內,比如,(人工智慧產品)把某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但卻不能翻譯成第三種語言。再比如,它們可以開車,但卻不能與人交談。或者是能回憶起YouTube上每個視頻的每個像素,卻無法預測你的日常工作。在未來十年,你與之直接或者間接互動的人工智慧產品,有99%都將是高度專一、極為聰明的「專家」。
實際上,這並非真正的智能,至少不是我們細細想來的那種智能。的確,智能可能是一種傾向——尤其是如果我們眼中的智能意味著我們那特有的自我意識、一切我們所有的那種狂亂的自省循環以及凌亂的自我意識流的話。我們希望無人駕駛汽車能一心一意在路上行駛,而不是糾結於之前和車庫的爭吵。醫院中的綜合醫生「沃森」能專心工作,不要去想自己是不是應該專攻英語。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可能要設計出一些阻止它們擁有意識的方式——我們所宣稱的最優質的人工智慧服務將是無意識服務。
我們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與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產品)具有專心、可衡量、種類特定的特點。它也能夠以完全異於人類認知的方式來思考。這兒有一個關於非人類思考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今年三月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行的西南偏南音樂節(South by Southwest festival)上,沃森電腦就上演了一幕厲害的絕技:IBM的研究員給沃森添加了由在線菜譜、美國農業部(USDA)出具的營養表以及讓飯菜更美味的味道研究報告組成的資料庫。憑借這些數據,沃森依靠味道配置資料和現有菜色模型創造出了新式的菜餚。其中一款由沃森創造出的受人追捧的菜餚是美味版本的「炸魚和炸薯條」(fish and chips),它是用酸橘汁腌魚和油炸芭蕉製成。在約克城高地的IBM實驗室里,我享用了這道菜,也吃了另一款由沃森創造出的美味菜餚:瑞士/泰式蘆筍乳蛋餅。味道挺不錯!
非人類的智能不是錯誤,而是一種特徵。人工智慧的主要優點就是它們的「相異智能」(alien intelligence)。一種人工智慧產品在思考食物方面與任何的大廚都不相同,這也能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食物,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考慮製造物料、衣服、金融衍生工具或是任意門類的科學和藝術。相較於人工智慧的速度或者力量來說,它的相異性對我們更有價值。
實際上,人工智慧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起初所說的智能的意思。過去,我們可能會說只有那種超級聰明的人工智慧產品才能開車,或是在「危險邊緣」節目以及國際象棋大賽中戰勝人類。而一旦人工智慧做到了那些事情,我們就會覺得這些成就明顯機械又刻板,並不能夠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智能。人工智慧的每次成功,都是在重新定義自己。
但我們不僅僅是在一直重新定義人工智慧的意義——也是在重新定義人類的意義。過去60年間,機械加工復制了我們曾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行為和才能,我們不得不改變關於人機之間區別的觀點。隨著我們發明出越來越多種類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將不得不放棄更多被視為人類所獨有能力的觀點。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甚至,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我們將處於一場曠日持久的身份危機(identity crisis)中,並不斷捫心自問人類的意義。在這之中最為諷刺的是,我們每日接觸的實用性人工智慧產品所帶來的最大益處,不在於提高產能、擴充經濟或是帶來一種新的科研方式——盡管這些都會發生。人工智慧的最大益處在於,它將幫助我們定義人類。我們需要人工智慧來告訴我們,我們究竟是誰。

Ⅵ 西南偏南的大會歷史

1987年 South by Southwest Festival西南偏南大會 簡稱 SXSW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第一次舉辦,期盼150名參會者,實際上有超過700個參會者參與
1988年 SXSW出售SUX T恤衫
1989年 超過200支樂隊在奧斯汀的15個不同地方進行演出
1990年 從1500多個申請樂隊中僅選出420個樂隊在23個場地登台演出;SXSW也在美國主流媒體比如洛杉磯時報等成為西南偏南大會的俗稱。
1991年 如百事可樂,IBM等大贊助商也支持SXSW;從90年的20個互動模塊演變為91年的60個互動模塊,樂隊數為500多個
1992年 125支樂隊要在大型場地表演,這考慮到過度擁擠的參會人群;這是相當明智的,當時記錄是3300人參會。
1993年 SXSW第一次改為在美國德州奧斯汀會議中心舉辦;埃維斯·普里斯利(貓王)起訴聲名狼藉的經理湯姆·帕克
1994年 黑衣人約翰尼·卡什在SXSW講話;SXSW大會新增添「多媒體和電影單元」
1995年 三個單元如音樂,電影和多媒體形成了SXSW目前所熟知的3個SXSW大會。
1996年 媒體批評涅槃前貝司手克里斯特·諾瓦塞里克的本意善良但很隨意的演講,煽動年輕人要參與政治
1997年 SXSW互動獎項創立,授予SXSW盛會上最佳創新網站和創始人
1998年 一直到SXSW盛會結束,違反合同的傳票才得以解決
1999年 SXSW Multimedia多媒體單元更名為SXSW Interactive新媒體互動單元
2000年 在新媒體互動大會上,互聯網界的搖滾巨星-創作共用的創始人勞倫斯·萊西格演講;在音樂大會上,真正搖滾巨星民謠歌手史蒂夫·厄爾發表演講;許多瑞典樂隊當年在SXSW表演,他們被稱為「新北歐海盜的入侵」
2001年 SXSW電影大會上因其展映的影片瘋狂而得名,包括展映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超鏈接影片-
電影使用多層相互聯系的故事線來演繹的電影風格,比如《愛情像母狗》,
《靈魂的重量/靈魂輓歌/21克》,《火線交錯/通天塔》,《無法無天/上帝之城》,《撞車》以及由約翰尼·德普主演的有關可卡因的傳奇影片《大毒梟》。
2002年 采訪美國搖滾傳奇人物柯特·科本的遺孀科特妮·洛芙,one on none歸無一作為非演講模塊,吸引了最多的人群;有關得克薩斯州長喬治·W·布希在2000年競選的記錄片《喬治的競選旅程》亮相
2003年 在入侵伊拉克之前幾天,SXSW聯合多於7000名反戰示威者在州議會大廈以外的街區抗議;SXSW音樂演講人丹尼爾·拉諾斯曾製作U2專輯約書亞之樹,彼得-蓋布瑞爾的So專輯和鮑勃·狄倫的不能忘卻的過去「Time Out of Mind」
2004年 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在音樂演講中接受采訪,他表明對錄制音樂不感興趣。但「我」今晚還是活生生的!
2005年 呢喃核(英語:Mumblecore)是美國獨立電影界在2000年之後獲得關注的一項運動。這個流派的電影特點是由超低預算製片(常常由手持的數碼攝影機完成)、關注20歲左右年輕人的情感生活、即興創作的劇本、非專業演員出演。 齊柏林飛船主唱羅伯特·普蘭特發表演講
2006年 第一次SXSW模塊選擇可由公眾幫助來抉擇;交互演講人包括互聯網最富盛名的網站:Craigslist的Craig Newmark和維基網路的吉米·威爾士
2007年 推特Twitter在SXSW上爆火;在音樂和交互環節,Myspace的湯姆·安德森采訪性手槍的史蒂夫·瓊斯
2008年 記者Sarah Lacy和Facebook臉譜的Mark Zuckerberg的采訪引發了推特上的熱火推特潮;
2009年 當年記錄共有1987支樂隊表演;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危機倒數》首映在SXSW
2010年 自從推特亮相3年後,基於地理位置功能大紅特紅;foursquare贏得首輪,但Gowalla眾志成城方顯本色
2011年 SXSW Interactive交互大會上群組通信/群聊紅火。
2012年 在SXSW音樂節上,將有Eminem,Jay Z,萊昂納多·里奇將登台表演。
2015年2月,一款Logo 長得像丁滿、名叫Meerkat 的視頻直播應用在SXSW 亮相。但有媒體指出,Meerkat想要火下去,不能滿足於這一次的西南偏南。

Ⅶ 西南偏南音樂節舉辦地,世界現場音樂之都,究竟有多好「聽」呢

穿越時間與空間,沿著科羅拉多河,今天來到德克薩斯州的心臟地帶,該州的首府奧斯汀。

奧斯汀人口眾多,高樓大廈林立,雖然它並不是德克薩斯州最大的城市,但卻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波西米亞風格。

瑞典人從1830年代移民到這里,奧斯汀自此發展迅速,但你仍然可以在日爾克動物園內,窺看這座城市過往的面貌。

到訪這個動物園你會見到長角牛,長久以來它都是德州的象徵,或者想了解奧斯汀對牧牛歷史的現代演繹,就必須前往當代的布蘭頓藝術博物館。


奧斯汀人將德州人的身份放在首位,美國人身份則次之。奧斯汀最初是水牛牧民的居所,而這些牧民正是德州荒原的第一批開拓者。

在任何德州城市內,都很容易找到吃午餐的好地方,在每個街角你都可以找到小食車,不妨試試多汁鮮味的德州墨西哥海鮮或德國香腸。

而市中心的小酒館就是最適合享用晚餐,即使是冬天,你都可以在露台找個位置坐下,享用美酒佳餚。

Ⅷ 世界十大音樂節排行榜,世界十大著名音樂節

疫情發生前,世界各地每年都會舉辦獨特的音樂節,這是愛樂人士和時尚達人的嘉年華。近日,泰國媒體盤點了今生必去的十大音樂節,其中泰國大山音樂節也上榜。疫情發生後,讓我們解封去浪吧~。

1.美國科切拉音樂節;

2.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節;

3.比利時明日世界電子音樂節;

4.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

5.美國超世代音樂節;

6.美國洛拉帕盧薩音樂節;

7.日本夏日音速音樂節;

8.匈牙利布達佩斯島節;

9.泰國大山音樂節;

10.泰國象牌啤酒聯名音樂節。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盤點一: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

地點:英國阿瓦隆島

時間:6月底

Glastonbury音樂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露天音樂節,每年吸引了超過10萬樂迷前來觀看,是世界上許多樂迷心中的「朝聖聖地」。每年,這一音樂節都會邀請當今最受歡迎的樂隊和歌手前來演出,而被Glastonbury邀請,也逐漸成為音樂圈裡的一項殊榮,今年,加拿大「天團」Arcade Fire、美國獨立流行樂隊Foster The People就都在受邀之列。Glastonbury音樂節還以爛泥地的環境而出名——穿上雨鞋和雨衣,在泥地里走一遭,是觀看Glastonbury音樂節必須經歷的體驗。

盤點二:雷丁利茲音樂節(Reading and Leeds Festival)

地點:英國雷丁、利茲

時間:8月

Reading and Leeds音樂節與Glastonbury音樂節並稱英國夏日兩大音樂盛事,每年8月,音樂節會在雷丁和利茲兩城同時舉行。Reading and Leeds音樂節也被戲稱作英國的春運,每年音樂節期間,附近的火車站都會被前往音樂節的年輕人擠滿,帶著帳篷、睡袋,迫不及待地到音樂節里扎營看演出。除了可以觀看到老牌搖滾樂隊和最紅的新樂隊,在音樂節上,還有狂歡、嬉戲、爛醉的人們。如果你想經歷一下「英國春運」,看看典型的爛醉的英國人,Reading and Leeds音樂節是個不可錯過的選擇。

盤點三: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

地點:美國加州

時間:4月

每年4月末,全美國的樂迷和嬉皮士都會湧向加州印第歐,因為這里有傳說中的「臭嬉皮士聖地」——Coachella音樂節。當然,不可否認,每年的Coachella音樂節都請來非常佼佼者的樂隊壓陣,但前往展示自己獨立、特別、嬉皮一面的嬉皮士們才是音樂節上的最大看點。美國資歷深厚脫口秀主持人吉米•吉梅爾已經通過一次惡搞證明了這一點。在去年的Coachella音樂節上,他就在路邊采訪了幾個嬉皮士,詢問他們是否認識幾個節目組隨意編的樂隊,而嬉皮士們居然紛紛表示,他們對這些樂隊再熟悉不過了……

盤點四:Lollapalooza音樂節

地點:美國芝加哥

時間:8月

Lollapalooza音樂節以豐富多樣的陣容而出名,登上過Lollapalooza舞台的包括Coldplay、Red Hot Chili Peppers、Arctic Monkeys、The Killers等。正如人們常說,條件艱苦、苦中行樂的經歷才印象深刻,Lollapalooza音樂節肯定讓你熱到忘不了。在芝加哥8月炎熱、毒辣的太陽底下,為了心儀的樂隊等上四五個小時,都是典型的Lollapalooza體驗。到底有多熱呢?喜歡光腳上台演出的澳大利亞樂隊Tame Impala的主唱Kevin Parker就是一個例子:他光腳踩上Lollapalooza的舞台後,由於天氣實在太熱,他不得不踩在一條毛巾上,寸步不移地演上40分鍾,隨後便匆匆離場。

盤點五:西南偏南音樂節(SXSW)

地點: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

時間:3月

每年在西南偏南音樂節上,有超過2200組表演者和樂隊在超過100座音樂會場中進行表演,這一數目看起來就已經很驚人了。西南偏南音樂節也以多元化著稱,來自世界各地的樂隊都有機會參加,不少中國樂隊也都曾經登上過SXSW音樂節的舞台。當然,演出機會多,也給了一些樂隊的死忠歌迷絕好的機會,因為有一些樂隊甚至會在其他場次的表演中串場。

盤點六:Roskilde音樂節

地點:丹麥哥本哈根

時間:7月

北歐人對搖滾樂、金屬樂的狂熱是眾所周知的,而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Roskilde音樂節更是名列歐洲四大搖滾音樂節。這個有著40多年歷史的音樂節,每年都聚集了各種各樣的知名樂隊和歌手,在去年,這一音樂節甚至集聚了Metallica、Kraftwerk、Rihanna、Sigur Ros一眾佼佼者。雖然在其他音樂節上,你也可以看到有許多樂迷舉著旗子觀看演出,但Roskilde音樂節上的旗子卻已經成為一個特色——從口號、樂隊Logo到桃心、卡通畫等等,樂迷們在旗子上花費的心思可見一斑。

盤點七:Summer Sonic音樂節

地點:日本東京、大阪

時間:8月

在東京和大阪兩地同時舉行的Summer Sonic音樂節可以說是目前范圍內最舒服的音樂節。與大汗淋漓、滿身泥土的音樂節體驗不同,Summer Sonic音樂節則有一大部分場地是位於室內,還開著空調,可以說是樂迷們在夏天觀看音樂節的福音。此外,亞洲迷妹的威力也在Summer Sonic音樂節上充分體現——幾乎每一個樂隊登台表演,底下的觀眾們都會迸發出驚人的尖叫聲和整齊的合唱,讓海外樂隊立刻感受到了亞洲迷妹的熱情,也為前往觀看的樂迷們帶來難得的體驗。

盤點八:富士搖滾音樂節(Fuji Rock Festival)

地點:日本新瀉縣

時間:7月下旬、8月上旬

富士搖滾音樂節與Summer Sonic音樂節是亞洲最為資歷深厚兩大音樂節。坐落於森林覆蓋的叢山之間,富士搖滾音樂節與城市感十足的Summer Sonic音樂節截然不同,充滿了大自然的氛圍,與舞台上的搖滾樂奇妙地結合在一起。當然,參加富士搖滾音樂節還有著各種各樣最奇妙的體驗:穿越一片發著綠光的樹林、搭乘纜車上山、爬過陡峭的山路前往另一個舞台觀看演出……

盤點九; Laneway音樂節(St Jerome』s Laneway Festival)

地點:澳大利亞、新加坡、紐西蘭奧克蘭

時間:1月

與其他音樂節不同,Laneway音樂節是一個跨國的系列音樂節,不同陣容的樂隊們會來到新加坡、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等地,獻上特有的體驗。對於經歷了北半球夏天到秋天密集的音樂節季、進入演出空窗期的人們來說,Laneway音樂節則是冬天裡的曙光。一些北半球的樂迷們會選擇在寒冷的冬天到赤道地區和南半球過冬,再看看火熱的音樂節,這可是一個完整又值得一試的度假方案。

盤點十:Big Day Out音樂節

地點: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阿德萊德、黃金海岸和紐西蘭奧克蘭

時間:2月

Big Day Out音樂節往往是很多樂隊拉開澳大利亞和亞洲巡演,甚至是新一年巡演計劃的前奏。因此,每年有哪些樂隊會參加Big Day Out音樂節,也成為了新一年裡樂迷們最關心的幾件事之一。此外,Big Day Out音樂節的舉辦時間正值澳大利亞的公共假日,年輕人們紛紛湧入音樂節,抱著酒瓶進行狂歡,可以說,想要感受南半球夏天裡的熱情,Big Day Out音樂節是上佳選擇。

Ⅸ 中國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科技類大會

CES(國際消費電子展)、MWC(世界移動通訊大會)、SXSW(西南偏南音樂節)這幾個是我目前比較關注的國際科技盛會,先潑點冷水,不得不說,最近這幾次的CES與MWC的確是小年,甚至說是走向平庸化也不為過。就拿前兩天的MWC來說吧,作為世界移動通訊大會,借著這幾年的移動支付、AI深度學習、移動互聯網的強勢崛起、以及5G技術的發展,我本身對本屆MWC抱著很高的期待的,希望看到改變生活的偉大創意誕生,但就是這樣一個諸多技術均已出現的大背景下,MWC以及CES卻沒有太多令人興奮的閃光點…… 甚至令我開始思索:我們本身就已經被四處的光芒所習以為常了?

Ⅹ 美劇《傳教士》裡面這個人他的嘴為什麼會這樣子

根據我看到的劇情分析,這孩子是車禍導致了一個女孩成了植物人。所以才開槍自殺。變成這個樣子的。還被傳教士給吼進地獄去了。

劇集評價

AMC用其接檔旗艦劇集《行屍走肉》可見重視程度。該劇在西南偏南(SXSW)音樂節上試播了首集,好評一邊倒,而隨後每集的IMDB評分都在8.0~9.5的高分段。

Variety:

如果每一部電視劇的導航集都能被看做劇集的名片,能夠留下關於整部劇基調和潛力的線索,那麼從《傳教士》第一集就能看出它重口辛辣的特質。

在這部新劇長達90分鍾的導航集中,角色自爆後弄得滿地血漿,主角直接從人的胸腔中飲血,而一個孩子在目睹致命打鬥後微笑並高喊著評價:「太棒了!」這些無疑正是漫畫粉絲們所期待的劇情。

《好萊塢報道者》:

AMC電視台播放了新劇《傳教士》的超長首播集,首集花費了40分鍾找到容貌看起來很像腸子的年輕男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Arseface。但這個角色出現時,導航集也來到了終極測試的時刻,到那時觀眾才能確定他們到底是繼續追劇還是就此放棄。

Collider:

AMC的《傳教士》是一部大膽、擁有獨特視覺效果和極致惡趣味風格的劇集。無論是德克薩斯州寸草不生的土地上靴子跟在地上踩著碎石和沙子發出的咯吱聲,還是角色們在一輛古董車中將牙齒打到鼻子軟骨里的打鬥,《傳教士》都想通過這些情節讓劇集與觀眾貼近,不論人們對這些內容感到多麼不適。

IGN:

如果你想要電視劇和漫畫完全符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樂於去看到一個故事全新版本,你會愛上這部電視劇。《傳教士》導航集非常殘酷,而未來它在還原原作場景時也會有所收斂。

但是劇集依舊保持了漫畫的精髓和態度,塞斯·羅根、埃文·戈登伯格和Catlin以及他們充滿天賦的卡司陣容能夠輕易將觀眾拉進電視劇中的世界,期待劇集接下來將發生的情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傳教士

閱讀全文

與西南偏南音樂節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部經典電影叫藍什麼 瀏覽:67
英雄聯盟電影圖片 瀏覽:149
牛年哪些電影可以網上看 瀏覽:573
ucgizz軟體在線電影 瀏覽:391
鄭伊健張衛健任賢齊電影全集 瀏覽:868
電擊療法是哪一部電影 瀏覽:355
很火的電影解說有哪些 瀏覽:92
今天我要嫁給你了微電影 瀏覽:469
1927年上映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95
日本電影發布多久後有資源 瀏覽:41
李元霸電影是哪個 瀏覽:482
黃梅縣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126
中國抗日電影票房排行榜 瀏覽:376
吸毒的勵志電影有哪些 瀏覽:248
如何做的視頻加跟電影一樣的字 瀏覽:886
透明人哪個電影 瀏覽:157
我愛你電影韓國迅雷下載 瀏覽:614
雙腿把西瓜夾破的電影 瀏覽:863
反擊電影趙文卓完整版迅雷下載 瀏覽:907
2020年院線上映電影時間表豆瓣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