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麥兜響當當的影評 加上自己的觀點
第一次聽見這個自我介紹,就愛上了這只笨笨的傻傻肥肥的豬,並且,一直為他而感動,一直被他溫暖。
麥兜的世界裡平平淡淡,沒有探險,沒有傳奇;沒有美麗的公主也沒有邪惡的怪獸;沒有絢爛的歡喜更沒有黑色的哀愁。他只是一直平凡的豬。他的世界裡沒有起伏,甚至,連變化也沒有。一天一天,長大,然後再慢慢老去,像極了平凡人的你我。不,或許我們應該這么說,他就是平凡生活中的你我。
然而,就是這樣的小豬,一直,一直,一直地溫暖著我們。
麥兜的世界裡,有暖暖的親情,雖然是個單親家庭,但是媽媽一直在很努力很努力地給麥兜最多的愛。媽媽說,我不是一頭成功的母豬。沒有能力賺更多的錢,但是媽媽其實很富有,媽媽會講故事,雖然只是只有開頭和結尾的故事:有一個小朋友很孝順,後來他發大財啦!
細節還是很好。但國語的配音讓人有些失望,也或者是先入為主,之前幾部的粵語聽習慣了。小朋友的配音還是比較可愛的。宋丹丹的配音比較囧,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天啊。黃渤的語言表達其實可以再誇張一些。
故事不算出彩。一些小細節小台詞蠻好的。比如太極拳的術語被化解成我請你吃西瓜,左邊右邊各一半。。。比如道長我沒有腰啊。。。比如阿may說:看!那是我的friend啊
麥兜系列的音樂運用我也一直很喜歡。這次因為大部分是大陸題材,所以在音樂上也加入了很多大陸元素,甚至於我們聽到了電子版的《知道不知道》。然而,我始終覺得麥兜應該生活在香港這片沒有根基的土地上。大陸並不適合他和媽媽。
不算差,只是沒有突破。等找到粵語版的,再看一遍。
麥兜的老師對這只小粉豬的評語是:「他並不低能,他只是善良。」然而僅僅擁有這份善良,卻不能給這對母子富足安逸的生活。也許這也正是大多數香港人的真實寫照。在這塊彈丸大小的地方,勤勞的人們熙熙攘攘地簇擁著彼此,艱難地在重重壓力和層層夾縫中度過每一天。我們都清楚,不是每一個港人都是李嘉誠,也不是每一個港人都是劉德華。我們沒有億萬家產,也沒有影帝的名頭,但我們擁有做一個普通人的權利,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麥兜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或者說我們每一個的一部分合在一起組成了可愛的麥兜。
看到武當山上學太極的麥兜,我不禁想到了20幾年前的自己。或許和現在麥兜同齡吧。別的孩子正在幼兒園里吃肉龍、吮手指、拉便便,可我已經被父母送去修習武術,目的就是為了擺脫纏身的疾病,獲得強壯的身體。一年下來,兵刃沒摸著,拳腳也沒練成,不過身體素質確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而擁有健康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受用終身的。所以盡管那時候也受了不少苦,但每每想起這一段經歷,我都會深切地感念父母的良苦用心。
再說回麥兜。實事求是地說,小孩子習武是不適合從太極入門的,之所以選擇讓「春田花花」的同學們學習太極,我想也是謝立文、麥家碧兩口子精心的設計。太極可以說是中國武術的精粹,裡面融入了深奧的辯證主義哲學,這遠不是麥兜和他的同學們所能領悟到的,但卻是我們這些成年觀眾必須深深體會的。「道法自然」四個字又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一種高度概括。也許只有浩瀚的中華文化才能成為香港島民文化的根基,抑或是代表著香港精神的麥兜在百年的寂寞後為自己尋找一種精神寄託。
但是麥兜畢竟是屬於香港的,終究還是要回到香港這塊土地。在武當學太極和去南丫學「搶包山」是一樣的,都是港人對自己未來的一種美好的企盼和追求。其實沒有幾個人願意成為李嘉誠或劉德華,只是希望過著像麥兜和麥太一樣安寧平和的生活,保持一份童年的純真,堅守屬於自己的那份善良。
片子末尾,麥兜的同學,一隻漂亮的小母牛阿May用若干個「如果」描繪了長大成人之後幸福的場景,幸福得讓人想流淚:「但是如果,只是如果而已,如果那個麥兜,力氣還是那麼大,那麼善良,那麼遲鈍,那麼直上直下,如果我送他的那塊橡皮,還那麼雪白,一直都沒用過,如果真的是這樣,奇妙的事,就已經發生了~」
我只想說,如果,如果沒有這些如果,那將是我最高興的事了。
② 麥兜故事觀後感800字
「我好想我好想看你的臉呀,眼圈圈天生是巧克力噠, 我好想我好想摳你的腳丫, 踢呀踢呀踢呀呀踢呀呀呀, 當當當當當當當當。」每當聽到這首歡快的兒歌,眼前總會浮現麥兜那可愛的面龐。右眼上有個胎記的麥兜,喜歡吃雞腿,只吃肉不吃菜兼貪睡。麥兜單純樂觀,資質平平,卻有很多夢想。希望、失望、希望、失望„„一個接一個,都是失敗,但麥兜還是憑他正直善良的「死蠢」創造了他美麗的世界。 電影中對麥兜的一句評語:「他不是低能,只是太善良」。麥兜或許傻,或許笨,或許慢,在人生的追求中屢屢嘗試屢屢失敗,但他卻把生命過得自自然然,像在做一件簡單的事。許多朋友,都比較喜歡麥兜,就是因為他不完美,像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希望,讓人看了喜悅,他的失望,讓人感同身受。麥兜是顆開心果,也是一抹斑斕的亮色。麥兜的喃喃自語,透著成年人追逐夢想的疲憊以及疲憊中不滅的希望和溫暖的小幸福。我喜歡麥兜傻傻的單
純、快樂和堅持,不管如何受挫,他的心中永遠有夢想,用希望點綴平凡的生活。 整個故事圍繞著麥兜的習武經歷展開。「世界幼兒園武術大賽」即將舉行,「太乙春花門」小朋友軟手軟腳,看來只有挨揍的份兒。同時,道長發現祖傳煉丹爐竟有方便麵碎,震怒之下,重罰麥兜。小同學四散,麥兜也偷偷下山打電話,希望麥太把他接走。山下,麥兜無意間得知道長的一段往事——年輕時道長曾跟國際武術巨星李小麟相約羅湖大戰!決戰後,道長閉關苦思,終於明白要把太極拳革新的重要,同時把這一重任寄託在新生的一代。原來一直鼓勵著麥兜的熊寶弟弟,竟是道長扮的!麥兜知道之後,大為感動,決定回到山上,好好跟道長學習推手。 「世界幼兒園武術大賽」,麥兜迎戰各地好打小朋友。這時,麥子名兜字仲肥的巨物突然當當當的響起。原來是一個一年等於一秒,每三千六百年才報一次時的大鍾。大成若缺,大器晚成。麥兜忽然悟出太極拳,以至自己生命的道理。 麥兜是有點笨的孩子,雖然不是弱智,但是實在不聰明。他的媽媽麥太卻和所有母親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聰明點。於是,麥太把麥兜送去大學里,進行音樂的熏陶和智力的後天彌補。在一系列的測試和培訓之後,麥太從教授的手裡拿到了一份鑒定書。上面的話讓所有的母親落淚: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在那一剎那,我非常同情和理解母豬麥太,她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豬媽媽。 影片心酸的情節無處不在。暑假的麥兜,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去瑞士滑雪,去北京學普通話,只有自己,因為媽媽要掙錢,只有北上武漢,和媽媽一起
去做食品生意。媽媽做生意,無力照顧麥兜,於是把他送上武當山學武術。可憐的小豬麥兜,在對媽媽的思念中,開始了自己的暑期生活。 麥太與麥兜組成一個很平常的單親家庭。不知道是不是麥太的文化水平並不是太高,講的話都比較粗俗與大眾化;麥兜呢,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只是很喜歡吃雞。母子之間平常的話語再簡單不過,也就是互相關心,為對方著想,也會為了要實現這個目標放棄自己最愛的東西——雞。這個僅僅是一個小故事,而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親情。用麥太的一段台詞來說吧:「 我是一頭混得不太成功的母豬,在這個世界上苦力打拚著,也有失落也有傷感。但是,我所有辛苦努力的結果,就是為了回家,能給我心愛的麥兜做一頓好吃的,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用出賣自己的尊嚴。」 一個貧窮的母親,能夠給自己孩子的最真摯的愛,也就是這樣了吧。我看到麥兜和他媽媽把一根 雞腿讓來 讓去,心裡就酸酸的,看到麥兜在武當山上想媽媽嗚嗚哭的場景,我也跟著哭,好像每個人的兒童時代都有和媽媽分別的記憶,現在,我越來越能感受到麥兜和麥太太的母子溫情。 希望採納哦~
③ 麥兜響當當觀後感
麥兜沒有腰,也沒有脖子,因為他胖,而且可以預期的將來,他會變成一個胖宅男。第一部裡面,他的理想是雞肉大包和馬爾地夫,前一個東西是茶餐廳里的,後一個東西是旅遊廣告騙人的。第二部裡面,他好象擦了音樂家的邊,可是和他做伴最多的,是一個海鮮披薩。
這一次呢,開頭的他還是那樣子的。不捨得用橡皮,因為不想讓白白胖胖粉粉嫩嫩的橡皮磨壞了一點角;想得A,因為媽媽會開心。這就像有些孩子一樣,小時候買到一塊冰磚,高高興興的看著這白白凈凈方方正正的東西,最後等它化掉了才發現不對。
(嗯,這個孩子是我。我說有些孩子是為了讓我顯得不那麼笨。)
所以麥太太就又望子成龍啦,所以麥太太把麥兜派去了武當山。麥太太自己去了武漢。對啊,武漢成就了鴨脖子和熱乾麵,沒理由不順便成就一下麥太太,還有她永遠賣不出去的快快雞呀。
麥兜去武當山學太極拳,這個設定真的很美妙。因為太極拳是以柔克剛,最忌用力,以意驅形,圓轉如意的東西。而麥兜的肉肉也是以柔克剛的,用不出力的,而且還圓轉如意呢。老師發現,呀,他沒有腰耶,連脖子都沒有。他全身就是一團肉糊糊的太極呀。
老子如果看到麥兜,一定很高興。真是上善若水呀,真是道無定型啊。真是好圓好潤好無欲則剛的一團東西呀。
春田花花幼兒園華麗的二人組又出現啦。園長還編出了好聽的太極歌訣。一個西瓜,分成兩半,你不要啊,那就省啦。比起剪刀腳哎喲,還有信不信打你的頭,好圓潤得多啦。搞笑松老師一定會用贊美曾快女的聲調說,真是清新富有哲理啊,這歌曲中潛藏著好多可能性……
可是MISS陳在半山腰告訴麥兜,原來園長當年也那麼威風過。和傳說中的李小鱗切磋過喲,而且不分勝負呢。可是現在呢他的理想就只是把現代太極拳推廣呀……這種說法,讓我想到了蔡志忠老師,還有他活潑可愛的諸子漫畫。於是,我就對園長肅然起敬。
所以麥兜也跟著我一起肅然起敬,回去武當山啦。苦練武功,修習太極,爭取成為國際幼稚園武術冠軍。
(到這里為止,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咧?《功夫熊貓》啊。麥兜和熊貓一樣,很中國,很胖,很愛吃,很無欲則剛,有點呆,有些朦朧,很像我們。《功夫熊貓》裡面,以柔克剛的胖子把兇殘剽悍的反派打倒啦,我們的麥兜也……)
可惜,沒有噢。
「那是我的芙阮(FRIEND)喲!」
「哇,你的芙阮怎麼沒有腰啊?」
然後呢,哎呀呀呀呀,我國歷史上一位極其次要的思想家、哲學家、發明家麥子名兜字仲肥出場啦。
麥子名兜字仲肥,從我的角度看來,好象很寂寞。他發明了好多東西,都超前了時代。他發明了電話,然後一個人守到死都沒有等到另一個電話。他發明的東西,就像麥兜懂的那些東西一樣:沒有實用價值呀。
那個華麗的機械,那個內部結構精巧絕倫,用一坨牛糞就能發動的神奇玩意,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以一千年為一秒來過,幻化一次麥子名兜字仲肥胖胖的身影。拜託呀,大叔,我們沒有耐心和壽命來等你一千年時光的呀。你要成名得給我們一點立桿見影的東西呢。減肥產品都說自己要三天見效的呀!!
所以麥子名兜字仲肥和麥兜一樣,是沒有實用價值的。他們肯定沒有名車,沒有寶馬,沒有美女,沒有名表,沒有風險投資,沒有鈔票,沒有廣告商,沒有經紀人。麥子名兜字仲肥發明了好多東西,全部散失掉了,也沒有像孔孟之道一樣傳澤千年,萬世師表,也沒有像墨子的題材一樣,可以拿來拍電影。
而且呢,麥兜並沒有因為麥子名兜字仲肥偉大的機械和幻影,就成為功夫熊貓。他最後輸掉了。
那麼,你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電影里的大部分故事,發生在武漢和武當山。故事的開頭,就提到了三峽。麥子名兜字仲肥的那個牛糞機器,就是在三峽發現的。
香港電影里上一次這么認真的聊三峽,是在什麼時候呢?
答:《男人四十》。
張學友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當語文老師,教導學生念些什麼故人西辭黃鶴樓。大叔啊,你教的這些東西能產生GDP嗎?可以帶來風險投資嗎?可以提高樓市嗎?不能吧?
張學友很不喜歡三峽工程,因為這個東西會淹沒許多三峽的名勝古跡。當然,他反對也沒用。所以,他只好在電影結尾和梅艷芳說:趁著三峽還沒弄,我們什麼時候,去看一眼赤壁,看一眼黃鶴樓。
麥子名兜字仲肥的機器,一千年才動一秒。《莊子》里說,某些大樹,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它們的特點是:「沒有實際用途。」
赤壁啦,黃鶴樓啦,麥子名兜字仲肥那些飄盪好玩的發明啦,太極拳啦,麥兜啦,他們都有這種共同特點:
他們都產生不了GDP,他們都帶不來風險投資,他們都不能帶來法拉利,他們都不能上報紙頭條走不了紅地毯,他們都不能上春晚,也不能製造點擊率。如果麥兜能贏下國際幼稚園武術冠軍,就還有那麼一點點用處可以炒作一下(我不是說要拿他來炒豬皮……),可是呢可是呢可是呢,現在也沒用啦。
(插一句。王小波《紅拂夜奔》里,李靖和麥子名兜字仲肥一樣,發明了很多算數學或者其他東西的機械,這些機械統統沒有實際用途,被唐太宗買去做軍工機械就非常實際了。所以說,「李衛公雖然機巧無雙,但離開太宗皇帝就一事無成」。)
可是呢可是呢可是呢,生活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麥兜舉手要求拉屎,麥兜喜歡吃大包,張學友喜歡黃鶴樓不喜歡三峽工程。我們的國家有許多優美、有趣、真實但是沒用的東西。
可是這就是生活呀。
說一下麥太太。
在我私人看來,麥兜的媽媽麥太太,是華語電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性形象,沒有之一。她沒讀過什麼書,聽風就是雨,很摳門,會做各種雞,比如快快雞、失敗的火雞,還有紙包包包,包紙包包,紙包包紙,紙紙包包,包紙包包雞。她還會嚇唬麥兜說,有個小孩他不聽媽媽的話後來他死啦。
她永遠都發不了財,永遠聽幾句八卦就又想去做生意,永遠都望子成龍,永遠都可憐巴巴。在本部里呢,她可憐巴巴的在武漢呆著,憂傷的一個人吃泡麵。她唱大戲說蹲下起身就頭暈。可是她還是成功不了啦。
可是啊,她就是我,以及我許多朋友的媽媽。我們的媽媽就是這樣的。她們大多數不那麼高瞻遠矚智慧絕人而且還愛傳傳八卦還很嘮叨,可是她們很愛我們,很善良,她們希望我們有出息,希望我們吃好喝好。她們的樂趣,就是給我們做些好東西吃,自己不吃在旁邊看。她們不製造GDP,可是呢,她們才是這個世界最溫暖的所在。
在我看來,有許多電影或小說不一定有主題。可是我也知道,有些人已經習慣了「這個電影一定要有意義」「這個電影一定要給人啟示」「這個電影能帶來多少GDP」的觀念啦,所以說,我還是要總結一下。
這個電影的主題大概就是:
世界上有一些人,有一些東西,比如古老的太極拳啦,麥兜啦,橡皮啦,道家哲學啦,麥子名兜字仲肥這樣自得其樂發明些沒實際用途不能帶來財富的發明家啦,麥太太啦,茶餐廳里那些嘮叨的婆婆啦,還有一些拖拖拉拉不符合社會節奏要求落後於時代的人比如我這樣的人啦,甚至《紅拂夜奔》里早年滿腦子幻想一事無成有趣味的李靖啦,比如語文書里的黃鶴樓以及三峽啦——
我們好象有些低能(也可以說,善良,但在這個時代善良也沒用啦),有些貪吃睡,而且沒有腰,而且不像功夫熊貓那樣幸運,經常還會失敗。
可是呢,人生並不總是幼稚園武術冠軍、連鎖經營發大財、國際超級影星、紅地毯、成績單的A或者媒體頭條。有一些東西可能更真實,或者,更真誠一點,比如我們世界裡的媽媽做的雞、念念叨叨中的西瓜和蛋撻,因為是芙阮送的所以不捨得用的橡皮,舒舒服服拉屎的機會,還有,一個又一個的雞肉大包。
④ 關於麥兜的讀後感200字
你好
麥兜的故事觀後感
之前以為麥兜故事給小孩子看的。無聊的唱唱跳跳,然後傷心憂郁的時候朋友們亂七八糟抱在一起。再一次證明了不調查實踐沒有話語權的真理。不過,之前看的是周筆暢的一版,所以印象頗糟。這次看的是漫畫版。
看完之後,還是覺得有所共鳴有所收獲的。看來,1000多萬的票房還是很有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麥兜故事》總體講的就是一隻叫麥兜的豬類似於人類一樣同樣為學習玩夢想之類的事情煩惱。只不過他化身為又肥又難看的豬而已。
從前一段來看,講的都是幼稚園的事情。看起來輕松,內容簡單,
沒耐心的人可能就覺得沒什麼意思。基本上前面以調侃為主。到了去馬爾地夫這一段,像我這樣有點社會經驗的人看得就有點心酸和揪心。這不正是我們的生活嗎。作者把殘酷的現實搬上了動畫的銀幕。麥太太為幫麥兜實現去馬爾地夫的心願所做的一切,電影本身沒有太多的敘述,甚至只在之前放了段取款機的鏡頭,卻已足亦。看到被風吹落的宣傳單,我也不忍心地看到麥兜看到。這一段去機場路上的音樂看來是全劇最輕快興奮的音樂了--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我也隨著他情不自禁地暢游在香港或破舊或繁華的街道了。
後面講的更多是比較世故,也因為世故,所以比較有體會。最感動的就是關於火雞的那段了。吵著要吃火雞,終於也能吃上火雞了。卻吃了幾個月,後來終於沒反應過來,一下子哭了
。這個年紀,這樣的經歷,我想起來,應該會感到心酸吧。影片中火雞這段的回憶,作者們刪去了後面不管是家裡還是超市裡的背景。就是為了突出強調人物的表現。不用其他的背景來點綴了。可以猜測這也是作者心中最珍貴的片段了。
最值得同情的就是那一處了。麥兜從書架上翻下來,以為能見著姍姍姐。結果黎叔說:」山你個頭。」長這么大被人說過多少個頭,但刪你個頭,怎麼讓我覺得受不了。看到一隻小強從書架旮旯里掉線來,馬上麥兜的一滴眼淚下來了。「我,我不學了."
後面這一段配的背景是舒曼的夢幻曲,一些用鋼琴演奏一些用大提琴。後來唱包子的那首也是。舒曼也是位憂傷的鋼琴家。他從小熱愛音樂卻因家族偏見不得不學習法律,後來由於急於求成,藉助機械裝置來鍛煉指法,致使手指受傷無法再彈。後來換上精神病痛苦不堪死去。曾經有段時間也迷戀舒曼。他的夢幻曲。以為某個憂郁男生的關系。結果我們之間的故事也這般憂傷。
麥兜的故事,也許每個人看有每個人的想法和感觸。有人說他是草根文化的反應。所以深受草根民眾的喜愛。我想也是。世界上多的是麥兜們。
沒有接受很好的教育,卻有位善良偉大的母親。說到母親,得說說麥太太。
影片中始終沒出現過麥兜的父親。可想而知,這是為單身母親。影片在刻畫麥兜對她母親的崇拜之情時,不惜用了游戲機里的形象。把母親穿梭在城市之間的辛勞通過游戲的方式展現出來。我覺得這點相當有創意。對於那個年紀的麥兜來說,游戲無疑有巨大的魔力。能把媽媽想像成戰斗英雄。雖有些搞怪卻是恰到好處。
也可以說麥兜的這部影片也是紀念母親的。
該片用簡潔的語言和頗具簡單卻不粗糙的畫面給觀眾展現了動人的一幕。許多處看似無聊無用的地方在我看來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特別背景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於我,看完影片。除了懷念過去的童趣事之外,更多的是要幸福快樂地生活。
看似要結束了這篇文章,也想學電影里麥兜一樣。再回來過。
最後麥兜說不行還得回來。媽媽的網路電視失敗後又想出了個電子。出了本食譜。教了做烤雞的方法。方法很簡單,就是把一隻雞烤一烤。食譜里還補充說如果想把雞烤得美味可口,不想惡心嘔吐,秘訣就是拜託把雞烤得好一點。
我想人生也是一樣吧。簡單一點,就這樣過。但是要過得好一點。
編輯提醒:請注意查看「麥兜的故事觀後感」一文是否有分頁內容。原文地址http://www.oh100.com/a/201205/95557.html
⑤ 麥兜的故事 觀後感怎麼寫
《麥兜故事》是100%香港本土製作的動畫,也是香港動畫史上的一個奇跡,先後被配上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映,因此麥兜也成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動畫明星!昨天看介紹香港回歸的特輯,麥兜與、香港動作片、獅子山下精神並列為三張香港名片,可見其影響力。6月30日晚上香港回歸10周年紀念晚會都是以麥兜和媽媽的一段對話做為開場的!有人要問一部動畫為什麼會如此轟動和具有代表性呢?我想是因為麥兜是香港很多草根階層的化身,也代表著香港人不屈不饒的奮斗精神!戲里麥兜的很多童言,也成為很多香港人掛在嘴邊的金句!「1234567多勞多得」這句話,也充分體現了香港人的勤勞與奮斗精神!
⑥ 《麥兜響當當》觀後感
今天,我在家裡上網時,看了《麥兜響當當》,感觸非常深。
雖然主人公的造型很可愛的,雖然配音演員很滑稽的,但是,笑過之後,我很心酸。我很喜歡那隻粉粉的小豬,可愛,乖巧;也喜歡他的媽媽,胖胖的母豬麥太。麥太雖然生活得寒苦,但是,依然樂觀,愛自己的孩子。
在電影中,我最受觸動的是,小豬麥兜要求媽媽帶他去馬爾地夫旅遊,媽媽表示很為難。但是,在麥兜的一再懇求下,麥太終於答應帶他去「馬爾地夫」
原來麥兜滿懷喜悅來到的」馬爾地夫」只是香港島的一角,媽媽苦心策劃,把船票的目的地改成「馬爾地夫」,又在留影上做了手腳,把馬爾地夫的字樣貼在公廁的上方,一系列的偽裝,出發點只有一個,就是讓麥兜能開心,這是一個母親能做到的全部。
也許,我太感性;也許,我太心軟,但是,只有真正理解麥太的那份熾熱的愛子之心才能體會這句話的意義。 在那一剎那,我非常同情和理解母豬麥太。她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豬媽媽!
⑦ 有誰能幫我寫2篇電影麥兜的觀後感
1.麥兜響當當觀後感——心酸著幽默 這次,新的麥兜,秉承了一貫的灰色幽默風格。麥兜是有點笨的孩子,雖然不是弱智,但是實在不聰明。他的媽媽麥太卻和所有母親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聰明點。於是,麥太把麥兜送去大學里,進行音樂的熏陶和智力的後天彌補。在一系列的測試和培訓之後,麥太從教授的手裡拿到了一份鑒定書:上面的話讓所有的母親落淚: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在那一剎那,我非常同情和理解母豬麥太。她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豬媽媽。
影片心酸的情節無處不在。暑假的麥兜,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去瑞士滑雪,去北京學普通話,只有自己,因為媽媽要掙錢,只有北上武漢,和媽媽一起去做食品生意。媽媽做生意,無力照顧麥兜,於是把他送上武當山學武術。
可憐的小豬麥兜,在對媽媽的思念中,開始了自己的暑期生活。
雖然我們的生活要比麥兜和他的媽媽寬裕些,可是畢竟也就只是這個城市的中產階級,如果要想生活的好一點,就必須付出十倍於人的努力。在職場的打拚過程中,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豬媽媽麥太是一樣的。
用麥太的一段台詞來說吧:
我是一頭混得不太成功的母豬,在這個世界上苦力打拚著,也有失落也有傷感。但是,我所有辛苦努力的結果,就是為了回家,能給我心愛的麥兜做一頓好吃的,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用出賣自己的尊嚴。
一個貧窮的母親,能夠給自己孩子的最真摯的愛,也就是這樣了吧。
電影看完了,留給我的感觸依然難忘。 2.「小時候看奧特曼,以為自己是奧特曼。長大了看麥兜,才知道自己是麥兜。」
之前我說,很後悔,沒有靠著你的肩膀流著淚看完麥兜,現在只能說,很後悔,沒有和你在電影院抱頭痛哭看完麥兜。
身旁的表妹把話梅遞給我時,發現我的眼淚正啪嗒啪嗒地落下來,她的第一句話是,你竟然哭了?!第二句話是,小心你的隱形眼鏡。我同樣奇怪地看著她,卻發現周圍人,包括媽媽,都在加倍奇怪地看著我。直至方才,依然有人看到我的簽名,這樣說
我的回答也只能引用阿may的句式說:看來你不是我的friend.
很想對坐在影院裡面的家長和孩子們說,這部電影不適合小朋友。小孩子只會為了麥兜的蠢笨樂不可支,又怎麼會明白「他不是低能,只是善良」的道理?
說話慢吞吞的小傢伙,長著拜拜肉的小傢伙,會背著更年期的媽媽發憤地拼寫banana,會拿著寫著H的成績單認真地說,我差一丁點兒就得到A了。會嗲嗲地喊「媽媽」。他始終像是阿may的那塊橡皮,雪白雪白的,讓人不忍觸碰,即使有比這塊更好的,也會讓我們說,不用了,這塊就很好啊。
阿may說,有些東西,即使走得很慢很慢,但只要它一直在走,那就是一個奇跡。麥兜的一生沒有高潮,只是充斥著「你比屁股還懶」這樣的冷笑話。也許麥兜本身,就是一個令人心酸的冷笑話,只是,太過於晦澀,很多人一笑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冷笑話?沒有馬爾地夫,沒有魚丸,沒有粗面,沒有夢想,每天像麥太一樣頭拱地地生活,為了某些東西應付很多應付不來的事情,離某些東西又總是差一丁點,生活總是這么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好在,波瀾不驚的人生里總有些許溫情與感動,脈脈流淌。或許,這些一直陪伴著我們努力地向前就是一種奇跡。
喜歡孩子式的麥家碧總是帶給我們這樣孩子氣的驚喜,喜歡謝立文讓阿兜活在了銀幕上,總讓我在感動之外繼續感動著他們淡淡的愛情,也驚喜於他對細節的處理,那輛拖著麥子發明的貨船上,竟然細細地寫著「長江七十一號」,還有很真實的《清明上河圖》。當然,同樣喜歡何崇志把好多老歌改成了我喜歡的調調。
同時,也對笑著看完麥兜的人充滿羨慕,你們的生活依舊有夢想,依舊美好。也想對自己說,無論怎樣,都要像阿兜一樣,做響當當的好少年。
⑧ 求3篇觀後感
電影:上車走吧!---觀後感
今天晚上中央6台播了一個電影叫:上車走吧!
平日,電視看的很多,喜歡的是訪談、記實類,對電視劇沒有興趣,電影也極少看,總以為是編造的,不真實,沒什麼意思,畢竟已經是過來人,不會再為一些假男假女假故事傷神了。可是今天,完整地看了一部電影,叫《上車,走啦》。
電影結束了,卻生出許多感慨。
講的是兩個山東老鄉進北京開小巴的故事,平淡而真實,幾個主人公好象就是生活自己身邊的人。小強,小明,他們來自山東,聽口音,是青島或煙台的山民,淳樸而善良,在北京開小巴,他們遇上了來自四川的女孩小辮子。
當小辮子被北京的地痞子們欺負的時候,小明挺身而出,於是,兩個「天涯淪落人」走到了一起。後來,小辮子受不了打工的辛苦,去夜總會,「下海」了,自然,與小明的戀情也就走到了頭,當淳樸的小明回到狹小的出租房時,他痛苦流涕,而此時,小強勸他:「咱家鄉,小妹兒有的是,只要有錢,想要多少就多少……」可小明依然傷心難過,多麼真摯的情感啊!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
最打動我的,不是他們小哥倆的義氣和樂觀,也不是他們和另外一個小巴司機大頭的爭斗,而是小強和麗娟朦朧的戀情。
麗娟是一個「給老闆們上課」的英語老師。當然就是人們說的那種白領了,她飄逸清秀,氣質高雅,不用說小強,我看著她的一顰一笑都覺得特別美好,於是,第一眼,小強就被擊中了。當然,小強不可能像有身份,上層次的人那樣,去找機會接觸自己心儀的人兒,更不會像社會上的油頭們去死乞白劣地「追求」,他只是默默地喜歡,看到麗娟就高興,開心,是那種單純的喜歡,真摯的愛。麗娟也恍恍忽忽地喜歡他,喜歡他的純直。
當小強拉著麗娟到郊區遊玩時,戀情達到了高潮。小強牽著麗娟的手,把她拽向淺淺的河水裡,兩個人快樂地往對方身上撩水,然後,麗娟坐在岸邊,小強為她表演他的「絕活」,把麗娟逗得咯咯笑,多麼開心的一對啊!然而,我還是能從麗娟一瞬即逝的表情里看到她的冷靜下來後所應有的東西,這也是我一直擔心的:一個普通的打工者,一個仙女一樣的白領,身份地位,文化背景,差異太懸殊了,難道導演要編排一個現代版的董永和七仙女?
在回去的路上,兩個人依然開心,麗娟不時地捋一下被風吹亂的長發,微笑著,美美的。而小強也很興奮,說:「每天都能看到你,真好!」麗娟咯噔一下,知道,應該是清醒攤牌的時候了,她說:「你就像我弟弟,他六歲時就死了,我很難過……」說著,就哭了。我不知道麗鵑是否真的有過一個弟弟,這么美麗的女子不會撒謊的,可是,關鍵是「弟弟」兩個字,她把小強當作弟弟了。全世界人都知道,當女孩子對你說:「我把你當弟弟」時,那就是在拒絕你啊!小強淳樸,可他不傻呀,他立即明白了。我看到他深深地吸了口氣。小強自然是難過的,可我的心竟然也沉沉地,莫名地憂傷。
夙命啊,這就是下層人民永遠擺脫不了的命運。
小強們可以在北京這樣的都市裡,靠自己的汗水艱難地生活下去,可他們能真正進入到那個層次,那個圈子嗎?
車,可以上,但有些東西,上得去嗎?
《麥兜響當當》觀後感
這是一部真人電影,所以此次上映的《麥兜響當當》算是動畫電影「麥兜」的首次「內地游」。
有別於前三部以香港為故事主要發生地點,這部《麥兜響當當》讓麥兜走出了香港,把場景轉移到內地:因為媽媽麥太北上武漢做生意,麥兜被送往武當山學功夫。
《麥兜響當當》是一部很溫情的影片,看著它的旁邊引述和故事情節,總能忍不住地爆笑一番,粵語的魅力是無法用言語去表達的,當然這里不是調侃國語的不是,只是麥兜在香港的土生土長少不了粵語中搞笑的俚語的孕育。一切都是慢,慢字當頭,語言也盡情地慢,一次次地重復再重復其實也是想帶出應有的笑點,在慢的陪襯下,後面一語驚人才變得有可能。如麥兜的十八代祖宗是老爸的老爸…(省略,共18個老爸)麥子一樣,麥兜聽完以後並不是一頭霧水而是理所當然地問到:原來我有這么多個老爸…哇哇哇地就哭起來了。這個,就很好笑。
麥太與麥兜組成一個很平常的單親家庭。不知道是不是麥太的文化水平並不是太高,講的話都比較粗俗與大眾化;麥兜呢,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只是很喜歡吃雞。母子之間平常的話語再簡單不過,也就是互相關心,為對方著想,也會為了要實現這個目標放棄自己最愛的東西——雞。這個僅僅是一個小故事,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親情。
一開始還以為電影會主打功夫,所以才有了麥兜上武當學武,影片簡介也說了麥兜實要和李小龍、袁和平的弟子一決勝負的,可是到後面麥兜只是說了句:你地大家一起上啦(你們大家一起上吧),然後麥兜就被大家拳打腳踢啦,慘叫聲沒有聽到,只是幾聲哎呀,哎呀,哎呀…至於那個一邊扮演年紀輕輕就已得武當真傳的道長,一邊扮演很有看頭的熊寶弟弟的原版校長,實在是隨便一說就是無厘頭的道理,摸不著頭腦最後也還是會哈哈大笑起來。
多年前,我是小朋友,我看麥兜它是小朋友;多年後,我長大了,麥兜它還是一如既往。總而言之,麥兜是很開心的,看麥兜的電影也是很開心的,又開心又可以從中體會道理,一舉兩得!讓這份開心一直下去,讓麥兜一直年輕下去,一直不要長大,一直都那麼純真和善良,一直都可以和麥太,校長,MISSchan和它的一班同樣可愛的同學吐槽下去。繼續從麥兜身上看看小故事,讀讀大道理,感覺很不錯。
星助陣配音,可謂是「麥兜」系列的一大特點,黃秋生、詹瑞文、吳君如等人的粵語版配音為影片注入了許多新鮮的元素,而這次《麥兜響當當》則邀請了黃渤、宋丹丹傾情獻聲,目的無疑是為了貼近內地觀眾的需求。在麥家碧看來,明星的配音對影片的幫助是毋庸置疑的:「其實通常在他們來之前,我們的工作人員都會先配一遍,不過他們的聲音都很一般,不過黃秋生他們來了就很活躍,為我們的電影注入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盡管《麥兜響當當》是「麥兜」系列的第三部動畫作品,但這位在香港可謂盡人皆知的頑皮小豬卻是第一次進軍內地。這回他被媽媽麥太送上了武當學功夫。與被趕鴨子上架的麥兜不同,麥家碧可謂是有備而來:「我為創作這部作品研究了三年,之前我也研究了很多關於中國文化的東西,發覺更加了解自己了。」
昨日(25日)上午,還不到9點,中山體育館外已擠滿了聞訊前來參加中山書展的市民。書展宣布開幕後,上千名等候已久的讀者迫不及待地涌進了中山體育館,整個書展的人氣與中山七月室外的天氣一起急劇升溫。
據主辦方介紹,原定於上午9時30分開場的中山首屆書展,因為意想不到的巨大人流量而提前15分鍾開場,而在開場1小時內,又由於人數太多,先後兩次啟動應急預案,並請市公安部門調動警力前來協助維持秩序。隨後,為控制場內人數,入場方式改為每10分鍾放行一批人流。
會場中,人頭攢動,絲毫不覺金融海嘯的痕跡,尤其是在少兒讀物和特價書籍的攤位面前,人流的密度更是達到了摩肩接踵的程度。頭發花白的老讀者梁伯是一大早從黃圃搭車過來的,開場才十分鍾他就選購了一套 《三國演義》和一本平裝的《西遊記》,他笑著告訴記者:「總共才花了幾十塊錢,感覺特別劃算,准備再多買幾本書。」很多讀者都和梁伯一樣,驚嘆展出的書籍 「平、靚、正」,品種齊全,價格優惠。
◆近500家出版社參展
首屆中山書展吸引了中國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等近500家出版社參展,金融海嘯下出版社多以平價作促銷策略,一般以七、八折招徠讀者,甚至有出版社推出半價大平賣,特價好書部分低至1折。與此同時,精品區也推出了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精品書籍和古舊書籍,定價較高,一套價值16 萬元的四庫全書才一亮相,就有收藏愛好者搶先訂購了。
◆新書奇書亮點紛呈
此次書展上,古舊書成為了一大亮點,此類書籍包括古籍地圖、哲學、宗教、中醫、武術、養生等各個門類。此外,曾讓很多讀者兒時愛不釋手的連環畫也閃亮登場,引領人們重溫舊日情懷。據介紹,連環畫專櫃共展出了300多個品種,是全國同類書展中品種最齊全的一次,受到了顧作義一行的青睞。
專家建議:將書展辦成中山文化品牌
顧作義表示,首屆中山書展的圖書品種很多,人流量也很大,體現了中山人愛讀書的風氣。希望此次書展能帶動更多的人讀書藏書,讓閱讀成為珠三角的良好風氣,並藉此推動圖書銷售和收藏。他指出,首屆中山書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希望以後能夠一屆一屆舉辦下去,規模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將之打造為中山響亮的文化品牌。
原籍中山沙溪的劉斯奮也對書展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說,中山是一個富有文化氛圍的城市,市民具有很強的閱讀氛圍和閱讀傳統。近年來,中山積極推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工作,舉辦這樣一個面向中山、輻射珠三角周邊地區的大型書展,對於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助推「文化名城」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也是大力落實廣東省「文化強省」政策的一項有力舉措。劉斯奮建議,主辦方能夠將一些真正的好書推介給讀者,讓讀者享受到好書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