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6毫米的電影膠片南京有買嗎
1樓,怎麼形容你給我們更多人的感受吶?
知道樓主問的是什麼膠片嘛?電影膠片!電影機用的膠片!旅遊景點?還相機出租??呵呵,試問即便到那裡就那裡的小攤主知道或者見過電影機嘛??你說的是135膠卷吧?能拍36張的那種?
沒有錯!135膠卷其實就是一種電影膠片----35毫米膠片(但是電影機用和135相機用的過卷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量你也不懂!不是小看你),再者1樓,你知道電影機1秒鍾正常的拍攝方式要拍攝幾張畫面底片嘛?24張(這一點想必你倒是能知道的),那好旅遊景點即便能買到的36張的135膠卷,就是裝到了35毫米電影機上能拍多少時間??呵呵----可能只能記錄1.5秒的影像吧?……
還有,人家樓主問的是16毫米膠片!懂嗎?
16毫米膠片1923年由可達伊士曼公司投入市場,其目的就是為了將電影普及到廣大群眾家庭----因為膠片以及之後一系列的洗印,放映設備都比35毫米來的便宜多了。當然還有一種8毫米膠片,即我們常常聽到的「超8」其誕生也是如此……
相關參考(謝謝回答者):http://..com/question/154695618.html?si=9
樓主16毫米的膠片8毫米膠片都沒有了,早已停產!(有也是過期的殘存品)很遺憾,起碼個人覺得如此。因為上世紀錄像帶,錄像機,攝像機,家庭磁帶攝像機,之後的V8等等不斷推出,相對昂貴,畫質音質又不怎麼好,並且麻煩的家庭電影機已經漸漸沒有了市場。
說了這么多,希望能以後與樓主在有關方面多交流。上一張相關圖片,這是我收藏的一台16毫米電影機以及膠片(奧地利產,當時小有名氣),當然現在沒有實用意義了,但是機器性能正常。
㈡ 電影洗印的製作大量發行拷貝
在翻底製作完畢並作出標准翻底拷貝後,轉入大量拷貝製作階段。
大量拷貝的主要印製過程是:決定印片條件、印片、洗片、質量檢驗與鑒定、整理包裝。貫穿整個過程的檢驗工作有技術條件監測與控制。
一部影片需使用許多軸號的正片來印製大量拷貝,在印片前,必須連續不斷地為即將使用的各不同軸號的正片定出最佳印片條件(這一工作叫做接軸號),使所印出的拷貝盡量與標准拷貝一致。
工藝條件的監控包括:印片光源及光號的檢查,葯液成分的分析調整,洗片溫度、時間、葯液循環和補充量的控制,洗印條件感光測定檢查。洗印工作應在潔凈無塵的空調環境中進行,對所用的設備和器物必須十分注意其完好及清潔,以防臟物聚集污染影片和造成劃傷。所用的底片,在印一定數量拷貝後,應進行清洗(一般在超聲波潔片機中進行),以除去積塵。
印製過程要有中間檢查(包括對所用底片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工完畢的成品,要逐本通過放映鑒定(可採取快速放映檢查方式),以防止不合格的影片出廠。通過鑒定的影片,最後由成品整理部門包裝發行。
電影洗印技術的發展動向時代的進展對電影洗印的要求集中於兩點──優質、快速。把計算機應用於洗印加工的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是洗印工藝控制現代化進程的一項標志,也是實現優質、快速的重要保證。
微機在感光測定、電子配光、印片條件存儲與變換啟、停控制等方面以及在洗片機設備上的應用已較常見,在洗印工藝控制方面的應用還在發展,在感光測定與洗印加工條件的測算輸出方面的應用已較定型。隨著洗印加工速度的提高與工藝控制、質量要求的日益嚴格,計算在洗印機工作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電影洗印工作的另一發展是逐漸擴大了業務范圍。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磁性錄像技術開始成熟以來,感光膠片不再是記錄影像的唯一媒介,電視部門在逐漸用磁性記錄材料取代傳統的感光膠片。70年代以後視頻影像與感光影像互轉設備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視頻技術滲入電影的進程 因此在一些電影洗印廠逐漸增設了膠(感光)、磁(視頻)影像互轉的製作業務 80年代已有具備一定質量水平的轉換製作方式與設備供生產使用,從感光膠片到錄像磁帶的影像轉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所轉錄的影像質量已可滿足在電視屏幕上播映的要求,許多電影洗印部門已正式並大量地開展了這項業務。至於從錄像磁帶到感光膠片的轉換技術,由於受到視頻制式的限制,所轉印的影片質量一般還不能滿足專業電影的要求。近幾年來,高清晰度電視的研製成功,使視頻影像質量大為提高,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應用於影片的攝制工作,高清晰度磁轉膠技術也會隨之在洗印部門得到相應的採用。
㈢ 電影拷貝長什麼樣,有哪些值得知道的相關內容
拍電影時,拍攝的膠片是反轉片,即與拍攝的照片底片一樣,是補色的。在洗印廠將反轉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貝片,並可以大量復制幾十、幾百部拷貝片發往各地上映。成盒的膠片也叫拷貝,為了使幾家戲院能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電影製片商常多分給各家授權影院。電影的一般程序,拍攝負片-翻正片-剪輯-翻底片-印製正片(拷貝)。早年膠片是要在各影院之間跑片的,就是一大盒膠片,送到影院,上映結束會取走,送到下一個影院;近幾年的數字版,一個普通電影大概不到100G(3D的也就不到200G),會以硬碟拷貝的形式送到影院,但格式是加密的,影院將數字拷貝放到連接播放機的伺服器上,再用從授權方得到的密鑰解密,就可以播放了。電影檔期結束,密鑰失效,數字拷貝作廢。
㈣ 為什麼電影拍攝要使用膠片
為什麼電影拍攝要使用膠片?
摘要:在這個數碼大行其道、膠片漸漸淡出市場的時代,這個 4K 開始平民化、更高解析度錄像設備頻頻出現的時代,為什麼電影拍攝還是要使用膠片呢?
作為一種新媒介,雖然數碼以替代膠片的姿態飛速發展,但事實上它仍不夠成熟。雖然數碼的解析度最高已達 8K,但就連 6K 的細節要求也尚無豐富的鏡頭可供選擇,同時 4K 的平民化也說明了數碼發展的根源更傾向於商業。
這就是為什麼縱使數碼是當下趨勢,膠片依舊無法被完全替代的原因。
㈤ 電影院的2d電影就是數字電影嗎
不是,3D才是數字電影。
㈥ 老電影膠片要數字化修復一般怎麼做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6)電影膠片洗印廠圖片擴展閱讀
膠片會先拿到洗印廠去做清潔和物理修復,然後再拿到我們這做掃描,把膠片掃描成數字的圖像及聲音文件,然後交付專門的畫面修復組,這個組通常人數最多,同時進行聲音修復。
接下來調色師對畫面進行調色。然後就是聲音修復。聲音和畫面都做好了之後,要做一個聲畫合成,匹配對位,相當於一個重新剪輯的過程,最後輸出成磁帶、MV或DCP文件等,這就是修復的整個流程。
㈦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