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美國電影與音樂文化差異

美國電影與音樂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2022-07-30 07:54:56

Ⅰ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Ⅱ 從電影和音樂談談中外文化的差異。

電影:
中:注重整部的突出人物~生活的多
外:注重彩色,場面~背景音樂~
音樂:
中:抒情的~民族的~
外:注重節奏感~搖滾~(重金屬的)

Ⅲ 論電影藝術與音樂藝術的根本區別,求解啊!

電影是所有藝術行業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藝術表達方式。
嚴格意義上說,它是一門合作的藝術,非個人思想表達的藝術。
通過觀察你可以發現,電影與其他藝術門類如:雕塑、音樂、美術等等藝術門類有著非常明顯的千絲萬縷般的聯系!
首先,電影里包含著幾乎所有藝術類別,電影需要攝影師的構圖技巧、需要美術師的畫面布景、需要音樂家的節奏配合。
它可以將所有藝術形式進行包容、匯合、整紀最後為達到為故事服務、為導演思想服務的效果。
區別:1.其他七門藝術門類都是個人思想表達的藝術,簡單說,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自我的表達非常明顯。
而電影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它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因為如此,所以導演不可能完整的將自己的思想呈現出來。
2.它是具象藝術。其他藝術形式都沒有電影藝術來得具象,比如美術還算比較接近(限於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像雕塑、音樂,就抽象沒個邊了。簡單說:音樂是激發人想像的一門藝術,電影拍出來是椅子就是椅子。

Ⅳ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文化差異----寫論文用的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2]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4]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Ⅳ 你認為美國的電影,音樂算是文化入侵嗎

不一定,有好的,如斯蒂芬金的閃靈,特別好,你可以讀一讀,也有挑起矛盾的,我們不要學。應該吸收好的,踢走壞的。要是統統拒絕,那麼就和清朝閉門鎖國差不多。日本為什麼發達?就是因為善於吸收文化精髓,快速新陳代謝。清朝為什麼落後?就是因為閉關鎖國。唯我獨尊。結果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Ⅵ 從電影和音樂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英語研究性學習報告)可以全用中文

電影折射中西文化差異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各種文化逐漸融合,但彼此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在其發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本文將透過電影這一文化載體討論中西文化間的一些差異。由此學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的優秀之處,並且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電影 文化差異

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是反映了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種媒介。電影很像一個容器,它可把人生中的各種滋味都納入其中,作為現代人去表現對對過去日子的總結,對現在生活的理解,對未來發展的嚮往。

1.自由和民主——《勇敢的心》VS《英雄》
在課上看的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這部攝於1995年的好萊塢電影,將公元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民大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搬上銀幕,以宏偉壯闊的氣勢為影片贏得了史詩巨片的稱號。在影片中我們看到蘇格蘭的山脈、森林和村莊,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反抗的凄厲的呼號,真切地感受到了歷史。
片中主角華萊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著獨立和自由,在斗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敗猶榮,不禁讓人想到我國古代荊軻刺秦的故事,所謂的藝術大師張藝謀根據這一題材拍攝的電影《英雄》,雖然在票房上獲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他所表現的英雄到最後還是屈服於統治階級。影片的主旨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是順應生產力發展的,是正確的。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所有英雄們的反秦活動都是愚昧的,無名在最後意識到了錯誤,甘心死於秦兵的亂箭下。與之不同,在《勇敢的心》中,統治者始終是小丑的身份出現,他們用各種見得人或者見不得人方式維持自己的政權和誇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人民永遠都是他們的羊圈裡的羊。所以電影中把權力階級搞得比較猥瑣是順應人類發展的潮流的,殺死狗官都會讓人覺得解恨,節日般慶祝。如同巴赫金所說的,「與官方節日相對立,狂歡節彷彿是慶祝暫時擺脫占統治地位的真理和現有的制度,慶祝暫時取消一切等級關系,特權,規范和禁令。這是真正的時間節日,不斷生成,更新和更替的節日。它同一切永恆化,一切完成和終結相敵對。它是面向永遠無限的未來的。」
在《勇敢的心》中,殘暴的英格蘭國王殺了華萊士的父親、哥哥、愛人。華萊士不是戰爭狂人,沒有戰爭癖,他是被一步步逼成英雄的有。而在《英雄》中,無名、殘劍、飄雪等人精心計劃的刺秦變得毫無意義,刺秦之前那麼多人做的那麼多的事都變成了愚昧的人做的愚昧的事。我們的唯物主義歷史課本說,人民群眾是歷史車輪的推動者,而不是由僅僅幾個大人物決定的。的確,在《勇敢的心》中有很多士兵征戰的場面,還有華萊士獨自出征被捕的鏡頭。但是,在《英雄》中,歷史被幾個大人物操縱著,其他小人物小百姓連扔塊石子的機會都沒有。什麼是英雄?英雄不僅是指為了某種事業能夠英勇死去的人。英雄還要有人格魅力,有魄力。華萊士算是個英雄,死之前還高呼自由,讓人激憤萬千。而《英雄》中無名也死了,但死之前他承認了錯誤,承認了自己不懂歷史發展規律,但懂了之後又太遲了,按照法律秦始皇要殺他,一個所謂的英雄就這么窩囊的死去。

2.愛情觀——《喜宴》透視婚姻與愛情
同性之愛也是愛情的一種,但它包含了更多的矛盾與沖突。近年來蜚聲國際影壇的華人導演李安,在第78屆奧斯卡上憑借這一題材的《斷臂山》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在1993年他就導演了相同題材的一部電影——《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就藉助這個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東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明顯差異。電影一開始就介紹了旅美華人偉同在美國的紐約曼哈頓區生活,他和他的同性愛人西門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他們兩人在早上親密吻別,對於鄰居的注視他們視而不見。但可以看到注視他們的人驚恐和鄙視的眼神。這就向我們展示了在美國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環境,即便沒有太高的地位,但也沒有人來制止你的行為。但是反觀中國的同志們,絕沒有人敢毫無顧及地在光天化日之下「親密」。這樣的文化差異就給予後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開了鋪墊。
在電影里,作為偉同的父母,一對傳統的中國老夫婦。表現出了東方的婚姻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於是偉同的父母不遠萬里來到了美國,要為他們兒子的終身大事「操心」了。為了應付偉同父母的這次行動,偉同決定和威威假結婚。故事發展到這里,文化的差異又開始了:在美國人的眼裡,結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國人的眼裡結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國領了結婚證還沒有完全算是結婚,要擺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本來以為按西方方式結婚就算完事的偉同,卻因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國人的傳統在美國舉行一場婚宴。
偉同和威威婚後,威威懷孕了。西門知道後,和偉同發生了爭執和沖突。在西門看來,作為自己愛人的偉同是不能也不應該和異性發生關系的,這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容忍的。而偉同卻覺得只要他的心屬於愛人就好。這就使電影到達了高潮,表現出東西方人愛情觀的巨大差異。這不僅在《喜宴》里有所表達,在《魂斷藍橋》、《紅與黑》、《簡愛》等許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裡都有關於西方國家的愛情觀的描述。也許這就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建立起來的思想,是無法輕易改變。
影片的結局是,偉同的父親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西門、偉同和威威決定共同生活。鏡頭在他們三人目送偉同父母離開結束,兩個老人離去的背影成為他們三人心中的痛。電影留給我們無盡的思考空間。當我們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父母在不遠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勿管他人瓦上霜,只掃自家門前雪」許多這樣充滿了「仁義」與「自私」的矛盾的道德教育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如何看待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生活著的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熱情歌頌的愛?

3.道德觀念——婚外戀之《一聲嘆息》&《廊橋遺夢》
道德一詞在我國古代的解釋是:「道」 ,即道路,引伸為原則、規范、規律、道理的意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就是實行某種原則,心中有所得。按莊子的理解,「物得以生為之德」,強調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在古代中國,這種建立在內心規則、信念基礎之上的道德理解,體現了對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思考失卻了主導社會的機會。在儒家,雖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種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是從家庭人倫出發的,再加上其道德實踐中注重人倫之「禮」,因此,儒家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注重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
與此不同,在西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為標志的西方文化,要麼對人進行類的抽象,以理性作為建立道德大廈的基礎;要麼對個體作「超越的突破」,將上帝作為個體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標。因此與古代中國以儒家道德為主體的倫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構在對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乏以家庭為背景的人倫之理的道德,形成了與中國倫理性道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西方道德的實質和核心,是西方社會發展至今的原始動力,也是解釋現今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主流和種種社會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權威的典章。
傳統的倫理精神會不自覺滲透,在中國,由於受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一聲嘆息》中表達的是應該保持傳統的婚姻家庭,即使愛情並不是婚姻的基礎,婚姻當中還是應該由親情和責任佔主導地位。雖然該片沒有對當事人作任何評判,只是盡可能客觀地講述,但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苦口婆心勸戒觀眾,表現婚外戀的累與苦,結局處更像是在警告:婚外戀這東西只要一沾上,就是沒完沒了。而西方人崇尚自我,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為發端,西方的藝術作品並不迴避人的慾望和本能。《廊橋遺夢》描寫的也是婚外戀,男女主角四天的戀情被描繪得甜蜜美滿、充滿激情,兩人長久的相思以及心靈上的痛苦構成了藝術上凄涼的美、古典式的悲劇美,使得《廊橋遺夢》帶有古典浪漫主義的味道。《廊橋遺夢》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在一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已婚男女短暫的共同生活也變得可以理解,也就是說,已婚男女愛異性的自由的,是可理解的,是有權力的。雖然兩部影片都以主人公回歸家庭作為結局,但是觀眾還是可以看出在中西方道德觀念的影響作用下兩者對婚外戀的態度是有差異的。

電影就像一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僅僅通過對這幾部電影的粗淺探討雖然還遠不能深刻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電影的直觀性及其文化效應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價值。
中西音樂文化比較
音樂如同語言一樣,具有很強的民族性,隨著民族、地域的差異,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就像不同語言之間語法、詞彙的諸多差異。中西方音樂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分不開的。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文化地域性差異形成的時候,音樂的差異性也就隨之產生。
前人定義音樂的形式是音樂活動在其無數次重復後所逐漸形成的技巧、結構、程序和模式,是音樂藝術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而文化,則決定著生命是以何種方式,遵循著何種軌跡進行運作並做出物化表現的。因而要想使音樂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藉助文化這一藝術原創力的沖擊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發展的音樂,我們就越是有必要將其與最初創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僅從中西音樂的調式、織體和節奏等方面的細節特徵,來探視一下它們與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聯系。
一、中西音樂調式的差異
專業術語:「西方音樂體系調式構成的基礎是四音音列。包含兩個全音音程和一個半音音程,有3種不同樣式的四音音列。由這3種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組成12個調式,這些調式被稱為「中古調式」或「教會調式」。後來,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在專業音樂創作和民間音樂中愛奧尼亞調式、利底亞調式和混合利底亞調式逐漸合為一組,演變為自然大調,伊奧利亞調式、弗利及亞調式和多利亞調式也逐漸合為一組,演變為自然小調。並由於自然大、小調相互滲透,又逐漸形成了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
「而中國音樂的調式構成的本質和特徵是五聲性,其構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組。這三音小組共分兩類,第一類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構成,第二類則由兩個大二度構成。第一類三音小組在這個音樂體系中具有典型意義,因為這是它所特有的。此類三音小組又分為兩種,第一種的結構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種恰好相反。由這兩種三音小組進行不同方式的組合,可構成宮、商、角、徵、羽五種五聲調式。」
這兩種調式比較而言,五聲體系和七聲體系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前者比較單純、質朴、簡潔,後者比較復雜、豐富、精緻;前者適合於表現明朗、剛勁、粗獷的風格,後者適合於表現細膩、婉曲、華麗的色彩。但這個差別僅僅具有風格上的意義,而不具有判別高下、優劣的能力。復雜的、精緻的不一定就好,就先進;簡單的、質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後。然而,中國古代並非沒有七聲音列,自先秦起,中國即有許多樂器(如古琴、古箏等)能夠演奏七聲音列。甚至連十二音音列也已經早在先秦即已出現,比西方的十二音體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說,在中國音樂活動中很早就已出現七聲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國音樂並沒有選擇它們,而是選擇了五聲體系。
而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相反的傾向:疏曠、單純、簡潔和明快。中國人不喜歡拐彎抹角,不喜歡繁瑣論證,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藝術上,他們都盡可能的直截了當,追求頓悟見性,洞察本質,總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多的內容,以最少的筆墨來製造最動人的韻味。返樸歸真,確實是中國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國人藝術的最高旨趣。
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細致、縝密,中國人則追求簡朴、單純,是因為這兩種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體,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張力。簡單地說,西方文化是以知識為本體,中國文化是以生命為本體;西方藝術的功能張力是娛人,中國藝術的功能張力是娛已。比如學術研究,西方是重在體系的完備、邏輯的嚴密、證明的充分,因為他們的成果是有待於外部實踐的檢驗,有待於對方(讀者)的被說服,並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驗證、讀者被說服中才算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而中國學術所重的則是對事物的直覺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寫出思考的結果、問題的結論,而很少去作邏輯的推理或事實的論證這些中間過程。中國哲學始終以語錄體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證。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在中國學者看來,他只要把自己所體認到的東西寫出來就夠了,他不需要說服讀者。中國學者對讀者當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這期望不是被說服,而是能引發他們作同樣的體驗和感悟。而且,盡管有期望,卻並不執著,也不勉強,因為他們的學術研究、學術著述本身就是自得、自足的。重視證明,追求說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維趨於細致、縝密;而著眼個人的領悟,內心的會意,則自然趨向於簡朴、單純。中國音樂之所以沒有選擇七聲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獨獨選中了五聲系列,應該正是出於這樣的文化底蘊和美學追求。
二、中西音樂織體的差異
專業術語:「所謂織體,是指多聲部樂曲的旋律得以組織搭配的方法或規律。織體二字是紡織體型的縮寫。紡織體是縱橫(經緯)結合的結構,借用這個名詞是說明音樂的寫作既有縱向的結合,又有橫向的結合,還有縱橫綜合關系的結合。一般地說,強調橫向的結合是復調音樂的寫法,強調縱向的結合則是主調音樂的寫法;前者是以橫向伸展為主的線性思維,後者是以縱向配合為主的網狀立體思維。」
西方音樂體系在處理多聲部關系時,傾向於縱向的立體思維,即特別注重主調旋律與其它聲部的和聲關系。與之不同,中國音樂體系在織體思維方面則表現為橫線性,即注重各聲部旋律自身的橫向性線型展開。中國音樂中絕大部分均為單聲部,其織體與旋律是重合的,其織體就是旋律僅僅作單聲部的橫向展開。
所以,在西方音樂中,主調音樂體系佔有絕對的優勢,構成西方音樂體系的主幹。在其音樂體系中,音樂的織體思維主要是以縱向和聲為主的網狀立體性的織體思維。中國則是單純的橫線性織體思維。中國音樂的織體之所以會向橫向的線型思維發展,而沒有向縱向的和聲思維發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西音樂織體不同的更為深刻的原因,似乎還是在文化精神之中,在各自的文化傳統與美學傳統之中。大致說來,西方文化是空間型的,而中國文化是時間型的。唯其是空間的,所以是固定的,有邊界的,因而可以分解,也可以組合;西方的科學型文化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其是時間的,所以是整體的,流動的,無邊界的,因而是不可分解、也不可組合的;中國的審美型文化則建築在這一根基之上。西方文化著眼於空間性,故而其藝術必然以實體的塊面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藝術的雕塑感、立體感、體積感。西方繪畫的重視透視,重視明暗,重視色塊就是最好的證明。與之相應,西方音樂也就尤其重視縱橫交叉、網狀鋪疊的立體狀織體思維,著力追求綿密厚實、緊湊和諧的富有塊面感的音響效果。
中國文化則著眼於時間性,故而其藝術自然以游動的線條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藝術的節律感、深邃感和虛靈感。中國音樂也格外重視單線延伸、蜿蜒游動的橫線型織體思維,努力追求單純婉曲、深邃渺遠的富有韻律感的音響效果。同樣是時間的、動態的藝術,但總體上,西洋音樂是將樂曲的音響(織體)塊面化、立體化,體現了西方文化將時間過程空間化的傾向。因其塊面(織體)化、立體化,故西方音樂多有「洶涌」之勢,而少「遊行」之跡。中國音樂則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時間性特徵,使空間的形態時間化。中國音樂的最高旨趣不在音響的渾厚、結實,而是旋律在線型游動時所作的起伏、強弱、虛實、遲速等方面的變化所生的節律感。所以,中國音樂很少作大規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樣樂器之間的緊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總是小范圍的,且合奏時也盡量挪出空來讓有特色的樂器獨奏或輪奏。
三、中西音樂節奏的差異
專業術語:「節奏是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是旋律在進行時的自身律動。由於不同高低的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的音,音樂的節奏有兩種類型,一是均分律動,二是非均分律動。均分律動的時位感是均勻規則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來。非均分律動的時位感則是不規則、不均勻的,用常用術語說就是「無板無眼」,它不能打出拍子來,現代音樂上往往稱之為「散板」。在前一類均分律動中,則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弱拍有規則地、可稱之為「功能性均分律動」;一種是雖也有強弱拍的循環往復,但不受小節線的限制,可稱為「非功能性均分律動」。
在西方音樂中的節奏幾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動」型的。在這個節奏體系中,幾乎完全不用散板,強弱拍的交替極有規則而且均勻,強弱的幅度變化也十分明顯,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音樂的節奏感特別強,因為它是強弱拍的極有規則的重復更替。
中國音樂也運用「功能性均分律動」,也有均勻、規則的強弱拍安排,但中國音樂常常又加入其它的變化性節奏,使樂曲的節奏更自由,更富變化。中國音樂中的節奏是隨著音樂表現的需要由創作者自主決定的,在創作之前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實際上,中西音樂節奏的彈性與剛性之差異,還和哲學上的重自然與重人為有著直接的聯系。剛性節奏是折線型的,其軌跡挺直而且有稜角;彈性節奏則是曲線型的,其軌跡柔和而且袁婉。前者是重視人為,以人力改造自然的結果,後者則是尊重自然,人力順其自然的結果;前者與追求知識,注重區別相一致,後者則同追求生命,注重聯系相一致。西方文化就是一個剛性模式,它傾向於將時間的過程空間化,人為地分出界線,定出規則,劃出等量的段落;中國文化則為一彈性模式,傾向於將空間的狀態時間化,強調整體,注意聯絡,追求變化,尤其注重不規則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式的美學原則。
如今,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中西方音樂也會彼此取長補短,以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生產生活、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美妙的視聽文化。

Ⅶ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影視音樂不是純音樂,它是為影視作品而存在的音樂。影視音樂的構成主要包括:主題音樂,背景音樂,敘事性音樂,情緒音樂,節奏氣氛音樂以及時空過渡的連續音樂等等.影視音樂的片段性,不連續性和非獨立性特徵就成為它區別於其他音樂的重要標志。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一部分是參與故事情節的有聲源音樂,在畫面中可以找到發聲體,或與故事的敘述內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參與故事情節的無聲源音樂,主要起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刻畫人物的作用。

在影視作品中,影視音樂不是自成系統、獨立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組成元素,為影片主題、人物、情節的塑造和發展服務的。因此,影視音樂不能以自旁邏樣的完整演繹,復雜的配琴和強烈的音響去與畫面爭奪硯眾,而應不引人注目然而強有力的方式支持畫面,正如美國電影理論家林格倫所說「最好的電影音樂是聽不見的。」好的電影音樂能使原本平實的電影回味深長,熠熠生輝。好的電影音樂更要符合觀眾的心理,使他們產生共鳴,能夠完全融入電影情節中去。電影,有了音樂的進入才使其作為視聽藝術更加豐滿,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Ⅷ 求《從西方電影看中外文化差異》為題的論文

從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事業比西方電影事業起步要晚幾十年。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常常有一些不經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營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個細節讓你忍俊不禁。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電影界的奇跡「無厘頭」電影可謂從頭到尾讓人樂翻天,這不僅僅體現在情節設計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環境的布置以及音樂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美國電影是「幽默」,香港電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電影只是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同風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從影片的題材上來看,西方電影的藝術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動畫片也是別具一格,常常讓人感慨: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而中國電影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內斂的韻味與風格,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過音樂與電影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差異在我們腦海中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我們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典型及其深層原因。在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查閱了相關書籍並充分利用了網路資源。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二.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怪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Ⅸ 音樂劇與音樂電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以音樂為線索和表達方式,用音樂來抒發情感和主題。
不同點:音樂劇就是舞台上的那種,大多場景較單一,唱歌部分挺多的,就像看京劇那樣。音樂電影則偏向於電影,不過音樂很多。像很好看的「八月迷情」、「黑暗中的舞者」類的。其實就是電影。

Ⅹ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中西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在美國生活了八年的中國家庭,因為孩子的一次意外發燒,不懂英文的爺爺就用了中國傳統的刮痧治療發為小孫子治病,後在醫院里被護士發現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懷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在法庭上,孩子的父親許大同因為無法解析刮痧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治療法,又因為律師的曲意刁難,許大同終被判決與孩子隔離,並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與妻子分居。
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遭遇,雖然可以說是一次意外,但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人在外國生活的種種不適,而這些不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本部影片里也通過一些例子來反映了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如在故事開頭,許大同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向老闆的兒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兒子一下,老闆看了覺得不可思議,而大同則覺得這樣做是愛兒子、尊重老闆的表現。中國一直以來都有「打者,愛也」傳統,父母總愛把兒女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希望他們將來有出息,達成自己的心願,光耀門庭。而一旦兒女有什麼行差搭錯,便有了恨鐵不成鋼的奮亢,輕則責罵一番,重則訓之以鞭棍。於是,在中國人眼裡看來,對兒女的每一番責罵,每一記鞭打,都浸透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而這種行為在西方人眼裡卻是很不可思議。西方國家講求的是民主,講求的是自由,這種民主和自由不但表現在民族、種族、及階層上,而且也存在於廣大的家庭中。在西方家庭里,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西方國家更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無怪乎,在醫院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將其父親許大同起訴了。
「刮痧」這部影片的重點主要是放在圍繞刮痧是不是中國的一種治療法而舉行的兩次聽證會上。但對於刮痧這種認識上的差異,與其說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如說是因為美國人的無知更好些。而申辯過程中,又出現了控方律師對於西遊記的錯誤理解,以及許大同妻子簡寧分娩出現危險時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被視為「野蠻」,不尊重孩子生存權利的行為。這兩個例子都是控方律師為了打贏官司而別有用心地進行曲解的,這在影片後面的情節里都作了解析,所以並不能用來說明中西文化的差異。但是影片本身的打官司這一事件已經表明了美國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在西方社會里,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每一件事實都是要講求證據的。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對於親情特別看重。從許大同偷送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國的父親見面,到最後在聖誕之夜打扮成聖誕老人爬上十層的高樓送禮物給兒子,都可以看出他們一家對親情的重視。但是生活在一切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 許大同縱使愛子心切,但由又無法拿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最終還得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
很多人都愛談"中西方文化的溝通有多麼難"這個話題,覺得主要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其實,構成兩個人種無法溝通的真正問題恐怕不是什麼中不中西不西,而是文明不文明(或者說人性不人性)的問題。如影片中許大同打兒子說是愛兒子的表現,但其實是缺乏文明的。他大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來教育兒子,而不必非得出手才行。又如法院判決許大同與他的兒子進行隔離,雖然缺乏一點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無疑是正確的。而作為一個文明的國家,也只有通過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所以,看了「刮痧」後,覺得真正需要討論的應該是中西方文明的比較差異。當有一天,中國的國民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成了文明人了,就會發覺其實與西方人並沒有什麼差異,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人了,那就真要祝賀中國人的蛻變了!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與音樂文化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倫理在線免費電影 瀏覽:204
世界最搞笑的喪屍電影 瀏覽:256
完美謊言的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405
人約離婚後電影完整版 瀏覽:60
慾望都市微電影電 瀏覽:57
農村孩子想考北京電影學院 瀏覽:162
電影叫什麼的游戲 瀏覽:570
陳偉霆演的好看電影有哪些 瀏覽:243
金鍾罩鐵布衫電影有哪些 瀏覽:966
電影游戲視頻資訊 瀏覽:437
微信電影站源碼自動解析 瀏覽:355
學生教育電影有哪些方面 瀏覽:271
stereohearts是什麼電影插曲 瀏覽:671
在唐山拍攝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37
美國電影伴我同行純音樂 瀏覽:528
最新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排行榜 瀏覽:438
失眠妙方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65
無下限小電影 瀏覽:428
電視3d電影軟體推薦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