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千隻鶴電影在哪裡看

千隻鶴電影在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2-07-27 10:02:59

❶ 誰能提供一個可以看馬克吐溫,歐亨利,海明威,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的網站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marktwain_cnindex.html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歐內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erhemingway_cnindex.html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

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游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斗爭。

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斗。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卡夫卡 Franz Kafka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kafka_cnindex.html
卡夫卡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 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 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 年遷居柏林,1924 年 6 月 3 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

) ,奧地利小說家。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

此人象梵谷一樣,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受人追捧。

川端康成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chuanankangcheng_cnindex.html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後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常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 1926年發表成我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130多部作品,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隻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後兩個階級。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後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並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並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質"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❷ 川端康成哪幾本書更好看

❸ 急求川端康成<<雪國>><<古都>><<千隻鶴>>的讀書筆記,共一萬字左右``謝謝了~

這個嘛,建議你去買一本譯林出版社出版的雪國 古都 千隻鶴,裡面的譯序寫得很好,也符合你的要求。如果你不高興去買的話,你就選下面這篇讀書筆記吧!感覺還蠻不錯的。

生平閱讀有限,不通外語,有限的閱讀全部通過譯著,這頗令人遺憾,尤其是每逢讀到總想親自一睹作者原著神韻時,更是如此。前兩天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時就是如此,而今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古都》亦有此想。這斷不是對譯者的否認,而是對原作的奇異的好奇心。

雖然不是刻意閱讀某些國家的文學作品,然而不經意間我還是閱讀了少量日本文學作品,如《源氏物語》、《好色一代女》,川端康成的《雪國》《古都》《美麗與悲哀》《伊豆的舞女》,還有相當一部分日本偵破小說。很奇怪的感覺,似乎這所有的作品都展示著日本富士山雪色清晨的清朗,是冬季寒冷的早晨凜冽的美麗——純凈、清泠泠的似古箏高山流水式的錚琮。回想起來,若說純美的況味,似乎國內只有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堪與媲美。



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古都》《美麗與悲哀》《伊豆的舞女》,還有他其它作品時,心頭總是被淡雅的憂傷環繞,無法排解。雖然不了解他的生平,然而我想他的憂傷必有來歷。果真如此,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喪祖母,其間姐姐去世,十五歲祖父喪,環視他的生命早期,竟然是接連不斷的親人離世。孤苦伶仃的他,在眾多親戚家流離失所,他學會了靜靜地思索,默默地體會內心與世隔絕般的孤獨。早年的孤苦心境,鑄就他一生的悲鬱氣質,在文字的字里行間,你可以感受到悲哀寂寞孤獨如片片雪花飛揚,漫卷詩書。

《雪國》描寫主人公駒子淪為藝妓,在屈辱的環境下成長,承受著生活的不幸和壓力,勤學苦練技藝,追求過一種「正正經經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應該得到的真正愛情。男主人公島村卻把她這種認真的生活態度和真摯的愛戀情感,都看作是「一種美的徒勞」。 這發生在客人與藝妓間的普通故事,沒有極盡所能的色情描寫,而是淡然地保持著平靜而客觀的現實,至少心靈深處的純凈。清純干凈的筆調使一個本應世俗得俗不可耐的現實,變得如詩歌一樣優美馥郁。

《古都》則描寫了京都被拋棄的雙胞胎姐妹之一千重子和妹妹苗子的相逢,及兩人不同的生活命運,京都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風俗習慣等。是一部很美的京都文化描繪長廊,帶有繪畫的色彩美和音樂的韻味。

《美麗與悲哀》則描寫了一位敬愛老師的美麗女畫家,在得知老師曾經少年為情所困,並與老師產生同性畸戀後,決定替師報復,與老師的初戀情人和他兒子交往後刻意謀害了青年的故事。這是一個可怕的社會現象,人性扭曲得令人恐怖。作為美麗的代言,其結局未必是真實的美麗,幻像與真實間的距離毫釐遠。

讀川端康成初期,心頭滿是困惑,感覺他的作品有著《源氏物語》的音韻美。果然不出所料,川端康成「在瑞典文學院禮堂作了題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獲獎紀念講演,他通過禪宗詩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寬、一休宗純的詩,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的小說,《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枕草子》的古典傳統,以及東洋畫、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細致地介紹和剖析了「日本美的傳統」。 」所以說感覺川端具有中國詞人之風也很正常,他的文字優美清冽如山泉飲之清冽,聞之彌香。而簡單扼要的故事情節,配以形象具化的自然風景,如溫泉的氤氳,山野的青蔥,雪國的潔白寒冷,杉樹的高大筆直,日本和服那飄逸艷而不俗的絲綢的溫潤,是電影鏡頭徐徐攝取的鏡頭,使人第一瞬間被景緻吸引。而《雪國》中三弦的音韻,《古都》中潑墨繪畫,不同故事間的茶道,都是介紹著一種迥異他國的日本特色。

凄涼的美貫徹每部小說始終,會使你不自覺地想起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那清泠泠的哀傷如潮水漫上心頭,揮之不去,揮之不去。



川端一生創作小說一百餘篇,然而長篇有限,最有名的作品如《雪國》、《古都》、《千紙鶴》、《伊豆的舞女》卻為中篇小說。他的作品情節簡單,敘事明白清晰,篇幅短小,缺少宏大的場面描寫和歷史階段尖銳的戲劇性。如果你喜歡托爾斯泰的氣勢恢宏,普魯斯特細若游絲的心理擬想,如果你渴望感受《飄》中美國南北戰爭年代那令人沮喪不已的戰爭末落,如果你嚮往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那麼你在他的作品中根本尋找不到。

「由於他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這是川端在1968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委員會的頒獎辭。

川端的作品風格是和他本身性格相似的日本美的象徵,敏銳的內心世界僅藉以平常而細膩的對自然的描述,對身畔女性刻畫,對音樂、繪畫藝術欣賞等形式來展現。即使他有著泛濫成災的哀傷,他也僅願緩緩地流淌,希望在不驚動每個人的過程中自然地表現,就連在河畔浣衣的女子也僅能通過河面上升騰的水霧朦朧地揣測。他是內省而隱忍的,所有感觸都內化為川端文學風格、文化風格,不張揚,不企盼,不渴望陽光明媚,延宕在內我的精神世界裡,在完美無瑕的守侯中靜靜地品味每一點滴的感受。

川端是惟美主義者,在不斷締造新的文學形象,新的文學藝術的過程中,不遺餘力地渴望探索突破固有窠巢。不斷掙扎,不斷抗拒的過程中,自己在創作的隱痛中孤獨終老。獨立寒秋,站在文學高山巔的他,和站在精神世界的富士山上的他,一樣是清冷而寂寞的。不能推陳除新,就意味著墮落;不能與知己暢談,就絕世孤獨。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採取含煤氣管自殺的形式離開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隻字遺書。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川端康成在生命走向末端的一刻,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永葆青春的秘訣在於無言的死。生死已經置之度外,還有什麼是超越不了?從生命初期就與死神頻頻面對的他,早已渴望與親人的團聚,如果在生命的過程中用文字留下幾部絕響,死亡又其奈何?

到了該停諸此篇的時刻了,很慶幸,讀一位絕佳的作家,如果能夠感受到他作品的靈秀已經很有福份,如果能夠約略地感受到他永恆跳動的生命之光,就更是福份。無論如何,在漫漫雪夜後,讓雪花的潔白和清朗的月色,伴著那純凈的感覺入夢,我們在真正的雪國里永生。

❹ 川端康成的《千紙鶴》的簡介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千隻鶴》和《雪國》一樣,是曾長期在報紙上連載的作品。這部小說共五章:《千隻鶴》發表於1949年5月《時事讀物》別冊, 《森林的夕陽》發表於1949 年8 月《文藝春秋》別冊, 《志野彩陶》發表於1950年《小說公園》,《母親的口紅》發表於1950年11~12月的《小說公園》,《二重星》發表於1951年《文藝春秋》別冊。
如果僅僅從情節上來看的話,這部小說寫的是不道德的亂倫。三谷菊治的父親是個著名的茶道師匠,他生前與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後來又鍾情於太田夫人,而且由於後者而疏遠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於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後的一天,在千加子舉行的一次茶會上,太田夫人與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戀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於他的兒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這一不道德的愛,在圓覺寺附近的一家旅館過了一夜。後來太田夫人似乎出於負罪感的恐懼而自殺。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在代母謝罪和以後與菊治的接觸中又成為母親的分身,繼續對菊治作了「奉獻」。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個女弟子雪子這位純潔的處女介紹給菊治,後來雪子渺無蹤影。最後只有那位左乳上長著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長著毛成了中性人的千加子仍按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顯然這種以情節為線索的復述會使得讀者對川端這篇作品產生簡單化理解的導讀,進而對這些內容會產生令人反感、作嘔的感覺。如果僅以社會批評的方法來評判川端的這部作品自然除了對他的頹廢的批評、否定很難得出其他結論。
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都很復雜的作家。《千隻鶴》也絕非僅用這種批評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讀者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接受屏幕而見仁見智。比如說歐美的日本文學接受者對於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這一小說的高潮的細節是這樣解讀的:「在北美的學生中把這一細節作為文子張揚個性來接受而進行闡釋的人很多:因為她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不同的人,就必須斬斷母親的羈絆,讓把文子作為獨立的個人來對待,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註:鶴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術》,國文學研究叢書,明治書院,第131頁。)
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隻鶴》和《山之音》獲藝術院獎時,曾在天皇面前陳述過對《千隻鶴》的思考:「小說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隻鶴圖案包袱皮,因而題名為《千隻鶴》。自古以來,千隻鶴的模樣或圖案,這是日本美術工藝和服飾方面所喜歡使用的。這是日本美的一種象徵。從總體來說,可以稱作日本式的。作者的心底,彷彿有一種觀賞千隻鶴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飛舞的憧憬。」(註:葉渭渠著《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3頁。)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辭《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又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的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
我們盡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話作為揭示這部作品主題的唯一定論而妨礙讀者各式各樣的解讀,但是,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把握這篇小說的切入點。不管對川端上述兩次談話會有多少紛繁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部作品是與日本傳統美有著密切關系的。但是,川端在作品裡不是對日本傳統美的簡單的褒揚,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裡繪制著想像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慾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藉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隻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55年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❺ 大家怎麼看待川端康成的《千隻鶴》這種違背道德的藝術

改天去買本川端康成的書看看,應該還不錯吧,蠱惑人心的書不能看,這些書會讓人變壞。我雖然沒有看過《千紙鶴》,但只要書中的內容,描寫,作者的思想是出自於一個當時的社會背景的真實反映,出自於一個自然的人的內心的真實的反映,我們都可以接受,這樣才能讓我們領悟到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見過的一面,我們需要新奇的事物。最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鑒別能力,作者有些思想我們不認同,我們應該考慮在什麼情況下作者出現了這種思想。

❻ 誰能幫我找到川端康成的《波千鳥》電子版,送100財富值。我雖然在書上讀過,但現在想看,書卻不在身邊。

補充下:找到了《千隻鶴》 川端康成 [TXT] 以及《雪國》
不好意思,我也沒找到電子版的!找到的話,共享下!
買書吧:北京燕山出版社的《雪國》中有
本書收集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國》以有錢有閑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為讀者展現了一種哀怨和冷艷的世界。《古都》描寫一對在貧富懸殊的家境中生長的孿生姐妹之間感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千隻鶴》描寫富家子弟菊治在不經意間與父親生前的情人太田夫人發生肉體關系,而這段孽情最終導致了他所真正鍾情的姑娘文子——太田夫人的女兒出走的悲劇。
川端康成的《雪國》是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代表作之一,全書不足8萬字,與許多中外名著相比,也許算不上鴻篇巨制,在日本卻真正是家喻戶曉。
哀絕的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與川端康成所信奉的禪宗思想中的「虛、空」有關,這其中也有後人所說的「東方美」的成分在,而川端文學的精髓正是表現在《雪國》這一代表作中。

❼ 關於川瑞成康的那個《雪國》《千隻鶴》看過的說說進來

最能代表日本文學傳統的莫過於川端康成了,他繼承了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文學精髓,以細膩精緻地刻畫女性人物而見長,一九六八年,他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作品登上了諾由爾文學獎的領獎台。

川端康成的《雪國》是一部很優美又很凄惻的小說,小說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島村、駒子和葉子。島村是一個研究舞蹈的專家,而駒子曾經想要學習日本舞,這樣他們之間就有過一面之緣,這一次島村乘火車再次到北方雪國來會見駒子,並打算在溫泉療養,在路上邂逅美麗的葉子,只是這位姑娘好像非常害羞,不願與人交往,一心一意照顧一位同行的病人。然而,島村從車窗的玻璃上偷偷觀察姑娘,姑娘好像也不注意他,只有一次他從車窗的玻璃反射中看到姑娘的一隻眼睛!回頭再看卻又不見了。他們在同一車站下車,島村覺得她「好像還會發生什麼同自己有關的事情似的」。

約定的姑娘駒子在車站接島村,從駒子那裡島村知道了車上的一男一女是駒子舞蹈師傅家的兒子和女友。後面作者用了大量筆墨描寫駒子,駒子與沉靜的葉子完全不一樣,雖然也很美麗,卻更活潑可愛,她對島村十分依戀,也可以說無話不談,甚至經常半夜裡跑到島村的房間來,喝得醉醺醺的倚在島村的懷里,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她在宴席上陪男人喝酒被灌醉了,不過她再遲都要回到她山上的小屋裡去的,那是她師傅的家。

島村曾經隨她到那個家去過,在那裡又一次遇到葉子,作者是這樣形容葉子的聲音的:「島村曾聽過這種聲音,這是那們在雪夜中探出窗外呼喊站長的葉子的聲音。」同時又是這樣形容葉子的眼神的:「葉子只尖利地瞅了島村一眼,就一聲不吭地走過了土間。」然而,島村卻忘不了這一眼:「島村走到外面,可是葉子那雙眼神依然在他的眼睛裡閃耀。宛如遠處的燈光,冷凄凄的。」

在寫島村與駒子的交往過程中,間接地寫到了葉子,這個姑娘非常重情義,她照顧生重病的男友,而這個男友卻是駒子的未婚夫,然而駒子死活不肯承認,並且在這個男人快死的時候都不肯回家去,而堅持要送島村回東京。而那個葉子卻堅守在病人的病床前,直到那個病人辭世。而且在這以後,她每天都要去上墳,相比起來,駒子就完全不一樣了,她根本不承認那個她師傅的兒子跟她有什麼關系,所以也從來不去上墳,甚至看到葉子在那裡上墳還顯示出很厭惡的樣子。在整個故事過程中,駒子始終對葉子十分冷淡,平時一句也不提葉子,而一旦葉子在駒子不知情的情況下找過島村,都要被駒子痛罵。

第二年島村再次來這里,駒子的生活依然沒有什麼變化,仍然是喝得醉醺醺的來找島村,依然是半夜三更跑來大口喝水,天亮前回山上的小屋。不過這一次島村卻在客棧遇到了前來幫忙的葉子,看看兩個人之間的一場對話:

島村有點不好意思似地苦笑著說:

「謝謝,你來幫忙了?」

「嗯。」葉子在點頭的一瞬間,用她那尖利而美麗的眼睛睃了島村一眼。島村感到狼狽不堪。

這位姑娘他以前也見過幾次,每次總是給他留下感人的印象,可當她這樣無所事事地坐在他跟前時,他反而感到特別不自在。她那副過份認真的樣子,看起來彷彿總是處在一種異常事態之中。

「你好像很忙吧?」

「我見過你好幾次了。最初那次是在回來的那趟火車上,你照顧一個病人,還向站長拜託你弟弟的事,你還記得嗎?」

「嗯。」

「聽說你睡前要在浴池裡唱歌,是嗎?」

「喲,多不禮貌,真是的!」這聲音優美得令人吃驚。

「我覺得你的事我好像什麼都知道似的。」

「是嗎,你聽駒姐說的吧?」

「她什麼也沒說。甚至好像她不太願意談你的事。」

「是嗎。」葉子悄悄地把臉背過去,「駒姐是個好人,可是頂可憐的,請你好好待她。」

她快嘴說了出來,末尾稍帶點顫音。

「可是,我並不能為她做什麼事。」

看起來葉子好像連身子也要顫抖起來了。島村把視線從她那充滿警惕的臉上移開,帶笑地說:

「也許我還是早點回東京去好。」

「我也要去東京哩。」

「什麼時候?」

「什麼時候都行。」

「那麼,我回去時帶你去好嗎?」

「好,就請你帶我去吧。」

她若無其事,然而語氣卻是認真的。島村大為吃驚。

「只要你家裡人同意。」

「什麼家裡人,我只有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弟弟,我自己決定就行。」

「在東京有什麼地方可以投靠的嗎」

「沒有。」

「你同她商量過了嗎?」

「你是說駒姐?她真可恨,我不告訴她。」葉子這么說過之後,也許是精神鬆懈下來了,眼睛有點濕潤。她仰頭望瞭望島村。島村感到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可不知怎地,這樣一來,反而燃起了對駒子熾烈的愛情。他覺得同一個不明身世的姑娘近似私奔地回到東京,也許是對駒子的一種深深歉意,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

「你同男人走不害怕嗎?」

「為什麼要害怕呢?」

「總之,你先要考慮好在東京的落腳點,還有,打算干什麼;要不,豈不是太危險了嗎?」

「一個女人總會有辦法的。」葉子盯住島村,非常優美地提高尾音說:「你不能雇我當女傭嗎?」

「什麼?當女傭?」

「我並不願意當女傭。」

「前次你在東京干什麼呢?」

「當護士。」

「在醫院還是在學校?」

「不,只是打算罷了。」

島村又想起葉子在火車上護理師傅兒子時的情景,也許在那真摯的感情中表露了葉子的願望。他想著想著,抿嘴笑了。

「那麼,這次你是想去學護士的啰?」

「我已經不想當護士了。」

「你這樣漂泊無著怎麼行呢。」

「哎喲,什麼漂泊不漂泊的,管它呢。」葉子反駁似地笑了。

這笑聲清越得近乎悲戚,聽來不像獃痴的樣子。然而這聲音陡然扣動了島村的心弦,爾後又消失了。

「有什麼可笑的呢?」

「可不是嗎,我就只看護過一個人嘛。」

「什麼?」

「我再也不願幹了。」

「是嗎。」島村又一次遭到突然襲擊,輕聲地說,「聽說你每天都到蕎麥地上墳去?」

「嗯。」

「你以為你一輩子再不會看護別的病人,給別的人上墳了嗎?」

「不會啦。」

「可是,你捨得離開那座墳到東京去?」

「哦,對不起,請你把我帶去吧。」

「駒子說啦,你是個可怕的醋瓶子。他不是駒子的未婚夫嗎?」

「你說行男?不對,不對!」

「那你為什麼怨恨駒子?」

「駒姐?」葉子好像呼喊在面前的人似的,目光閃閃地盯著島村說:「請你好好對待駒姐。」

「我什麼也不能為她效勞呀!」

淚水從葉子的眼角簌簌地涌了出來,她抓起一隻落在鋪席上的小飛蛾,一邊抽泣著一邊說:

「駒姐說我快要發瘋了。」

她說罷忽然走出了房間。

島村感到一股寒意襲上心頭。

故事的結局時發生了一場火災,這場火災發生在一個電影院中,島村送駒子回家,正經過火災現場,幾乎所有在火災現場的人都被疏散出來了,然而,就在這時從電影院的二樓直挺挺地掉下一個人來,這人不是別人,正是美麗的葉子。駒子抱著葉子的身體喊出的最後一句話是:「這孩子瘋了,她瘋了!」

那麼先前引述的這段對話,此時就可以做了葉子之死的註解了,我們在讀這部小說時也許會覺得作者在表現島村與駒子之間的那種明朗的簡直不分彼此的愛情,雖然駒子也很可愛單純,也很多才多藝,甚至也很美麗,然而這些實際都不過是為襯托藏於暗處的葉子的。我們從前面的那段對話中可以知道,葉子愛島村,甚至可以說從在火車上時就已經愛上了,然而,這個內向單純的姑娘卻沒有勇氣說出來,而她明明知道這是一段無望的愛情,甚至是一場絕望的愛情,然而葉子還是義無反顧地愛上了,像那撲火的飛蛾一下,寧可燒死,也要用自己的身體點亮一點暗夜。

說她的愛情是無望的,就是因為在她的面前有一個厲害的姐姐,駒子,而這位島村先生家裡還有妻室,更要命的是島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可愛的姑娘在深愛著自己。這純粹是一段暗戀,是一場絕望的戀愛,可是這樣一位山村姑娘就這樣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放在了這位陌生人的身上,而上面那段叫人不著邊際的對話,其實就是她的愛情宣言,可是這個島村卻完全蒙在鼓裡。葉子,美麗的葉子,寧可到島村的家裡做女傭,寧可到東京去流浪,也願意跟著島村一起去東京,可是島村卻拿出各種理由在阻止她,根本不能理解她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葉子選擇了死,她在那場火災中不是沒有可能獲救,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因為火災而死亡,除了她以外。二層樓也太低了些,也完全摔不死人的,可是葉子採取的是頭朝下的方式,可以說她已經被這場愛情折磨得苦不堪言,她那種愛得生不如死的感覺連駒子都看出來了,所以她連說她瘋了,駒子是知道她為什麼而死的。

這種不把愛說出來的叫悶騷吧?悶在那裡常常會做下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來的,葉子的死是不值得的,因為直到最後島村都還是莫名其妙,可是對於葉子來說,她與其在這種無望的愛里掙扎,不如選擇一種解脫,這就是這個故事凄惻之處。讀《雪國》我是讀了兩遍才感覺到川端康成的這種匠心的,或許許多人都是第一遍就讀懂了,可是因為俺有點笨,所以需要讀幾回才能悟到這個故事的動人之處吧。

❽ 《千紙鶴》六百字左右讀後感怎麼寫

模板一:以作者的寫作功底為主要切入點寫作

川端康成對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有一種將傷感余韻化,使其纏綿不盡的能力。敏感的人讀他的小說很容易被這種傷感俘虜,被他的那些文字輕易的褪去一切浮華與喧囂,不可自抑的沉浸其中。

《千隻鶴》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川端最出色的小說,在中國它的名氣也遠遠不如《雪國》、《古都》和《伊豆的舞女》。但是在我看過的川端的所有小說中,最喜歡的就是這篇了。記得余華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川端康成的語言,說到川端的語言是所有文學家中最柔軟的(同時他也提到了卡夫卡,說他的語言是最為堅硬的)。我的感覺就是川端的文字不但柔軟,簡直就是粘稠。《千隻鶴》也繼承了這種特點,當然這種感覺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概括出來的,而是一種基於氛圍,細節,情感的整體感受。這種柔軟是美的,它有著棉布一般的紋理和絲綢一般的細膩,而且當它和川端心中的悲傷之美結合起來後,有著難以想像的感染力。它們的結合使小說成為了一個獨立於作者本身而存在的個體,超越了情節,沖突等的羈絆,只有揮之不去的濃濃傷感縈繞在讀者心中。

縱觀古今中外,大凡文學藝術上的集大成者,得道的代價往往是生命和幸福。一將功成萬骨枯,多時候,我分不清楚是因憂傷而喜這類文字;抑或是因這類文字而憂傷,牛奶咖啡唱到越長大越孤單,大部分人都是如此。而對另外一些人,孤單和憂傷,是浸入骨髓與生俱來的吧。

閱讀全文

與千隻鶴電影在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怎麼重置系統 瀏覽:852
權老實是哪個電影 瀏覽:113
西瓜視頻怎麼看電影直播 瀏覽:372
哪裡看剛上映電影 瀏覽:125
西安微電影基地 瀏覽:396
郭敬明微電影愛評價 瀏覽:997
戀途未卜電影天堂 瀏覽:908
免費看電影電視劇超清的網站 瀏覽:585
天津市哪個電影院有午夜場 瀏覽:928
長江圖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09
孤獨的影子電影完整版 瀏覽:428
日本料理主題電影 瀏覽:954
還吃火鍋電影哪裡上映 瀏覽:805
西瓜影音無法看電影 瀏覽:338
青春8090電影天堂 瀏覽:716
老司機電影網站你懂得視頻 瀏覽:19
撒野在哪個電影里 瀏覽:405
平凡的世界電影改編 瀏覽:458
高圓圓電影作品片段 瀏覽:301
哪裡能看無刪減版的電影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