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電影的發展階段及代表作
1、開端,1888年10月14日,路易斯·普林斯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2、電影初期成長為藝術,1896-1912年,代表作——《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3、電影藝術初期,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4、電影藝術重要發展期,1946-1959,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等。
5、電影多樣化,1960年,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
⑵ 簡介世界電影發展歷程
假如你們哪天無聊搜索了【電影網絡】,就會發現裡面其實沒寫電影的誕生,只寫了電影誕生前的各種技術和手法的形成時間,如:
1829,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了【視象暫留原理】。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巴拉巴拉一大堆話………………
然後你看了好久會發現居然直接開始寫更加復雜的故事了,完全不知道電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原諒我鑽牛角尖)。我當時看了好多遍,也還是是一頭霧水。
直到後來,我知道一本沈嵩生寫的《電影發展史》,其中講到了其中明確寫到了1895年12月28日是電影的誕生日起———
那時各國人都稱是電影是自己國家發明的,吵得簡直翻天。後來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是當時有記錄的文案、拍攝、處理、放映最完整的電影流程,所以把這一天定為電影的誕生日。
我想說還好那時候韓國沒加入(拍胸脯)。
電影的起步
電影誕生初期,愛迪生憑借他與智慧並稱的商業頭腦,名下的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但是人家不幹啊,許多的獨立製片商為了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為啥選那邊?那邊天高皇帝遠啊,萬一愛迪生起訴了他們拿起放映機就能跑。
1907年,D.W.格里菲斯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開始了他的電影之父的人生。到1912年為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期間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好萊塢也漸漸開始出名。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後才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電影的發展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是美國電影藉此機會,大量將電影輸送到歐洲市場。等到大戰結束了,美國電影已經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建立起了霸權地位。
這時期,電影還處於默片時代,對話和情節只能用字幕解釋。主要發展方向是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
直到1927年10月6日,華納兄弟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宣告了有聲電影的開端。
然後在1935年,美國馬摩里安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電影開始進入並占據電影業。
公眾號:一隻電影汪。推送各種關於電影的信息
⑶ 世界電影發展的歷程
這個題目太大了
⑷ 世界電影發展簡史,誰給我說一下啊
世界電影簡史
1895~1910
●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還有很多,具體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me.com/asp/club/model/bbs2/view.asp?article_id=80527&formid=15&listpage=25
⑸ 世界電影發展的重要事件都有什麼
1895年,巴黎,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向眾人公映電影,標志著電影誕生
1903年,法國,梅里愛拍攝《月球旅行記》,表明電影創造夢幻的巨大魔力
1913年,美國,埃德溫·鮑特拍攝《火車大劫案》,表明電影剪輯敘事的力量
1915年,美國,格里菲斯拍攝《一個國家的誕生》,標志著好萊塢經典剪輯技巧的確立
20世紀20年代,歐洲,先鋒派電影如火如荼,發展出了包括德國表現主義在內的一系列電影風格
20世紀20年代,蘇聯,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電影人發展出了一整套蒙太奇理論,並拍攝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影片
1929年,美國,《爵士歌王》上映,有聲片誕生
1935年,美國,《浮生若夢》上映,真正意義的彩色片誕生
20世紀30、40年代,好萊塢黃金時代,好萊塢電影開始統治全世界
30年代,法國,雷諾阿等電影人開創了詩意現實主義風格
40年代後半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靡一時
50年代中期,美國,派拉蒙並購案宣判,美國電影業的壟斷經營被打破,獨立製片興起
50年代後期,法國,新浪潮開始,作者電影開始流行
60年代後期,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風靡一時
1975年,美國,《大白鯊》上映,開始了大片時代
1991年,美國,《終結者2》上映,電腦特技在電影中得到全面應用
1999年,美國,《星球大戰前傳1》上映,膠片開始被數碼取代
⑹ 關於世界電影史的發展
(1)電影的發明時期(1896年之前):此時期最豐富的期刊資料是科學雜志與攝影公報,在這些雜志、公報中,除了攝影機的說明和發明家取得的專利權之外,還可以找到有關活動形象的節目的報道,這些報道可以稱之為電影評論的最初雛形。
(2)先驅者的時期(1896—1908年):這時還沒有專門的電影雜志,但記述影片或電影放映的專欄和電影廣告卻可在專門報道演出的期刊上,特別是在報道雜耍場、音樂咖啡館和游藝戲院演出的期刊上找到。另外,在巡迴演出商主辦的同業刊物上也有關於電影的專欄,這些巡迴商人當時是影片的主要買主。
在影片出售成為通例的時期,從為影片所作的廣告中可以相當准確地斷定影片的發行日期。在影片的生產國,發行的日期一般同拍成的日期相近;而在國外,則可能相距頗遠,因為影片的出售可以因種種原因推遲到數月或數年之後。
影片發行商出版的目錄也是這個時期的另一主要原始資料。這些目錄總的說來大多標有日期,或者很容易根據各種材料的綜合來判定其具體的日期。有些發行商兼製片商,例如百代公司,還出版一些增刊,後來又變為月刊,這些刊物可作為編制影片年表的基礎。
這些目錄所列的影片普遍都有順序號,可以依此來編制影片年表,但要對編號採用的方法加以認真的研究。
以人們所熟知的最早的影片目錄,即盧米埃爾公司在1897—1905年間出版的目錄為例來說,它在1897年出版的頭五本目錄就列有標號的785部影片。這些影片起初是按類別排列,而不是依時間先後次序排列。人們可能認為,開頭的兩本目錄(共列有487部影片)是一個整體,而從第三本目錄起標號是以時間先後為序的,因為這本目錄一開頭便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即位五十周年紀念》的一些圖片,而這部影片是在1897年拍攝的。然而,1897年出版的第四本目錄卻在第653號上列出了那部著名的《火車到站》,該片卻是路易·盧米埃爾於1895年夏攝成的,與《出港的船》是同時期的影片,而後一影片卻列在第一本目錄上,標號為第6號。因此我們認為,在1897年的第四本目錄中列有幾部攝於1895年或1896年而在前三本目錄中被遺漏掉的影片。反之,第六本目錄倒可當作概略的年表,同1900年的目錄及作為其附錄的1901年補遺的四頁名單一樣。如果要確定發行的月份,那還須從時事雜志、官方的旅行日期以及國家葬禮、各種揭幕典禮、展覽會等方面的記錄上尋找精確的依據,當然也容易從新聞報紙和歷史著作中發現這些材料。
(3)1908—1920年之間:1908年之後,電影企業的發展引起同業刊物(周刊或月報)的出版。在法、英、德、美等國,許多同業刊物每期都按周刊登發行的影片,這樣,人們就可以依照這些影片在生產國最初發行的周次,為主要國家編制影片年表。在這些刊物上,人們也可以找到影片的故事梗概,有時還有主要演員的姓名,製片商或發行商的大名總是會有的,然而直到1915—1916年間,還幾乎從未看到導演的姓名,因此很難為無聲藝術時代的許多先驅者編出他們的影片目錄。
1908年之後,日報上廣告越登越多,有些日報還介紹一些主要電影院的上映節目,這就能使人們得以確定各國首都或大城市上映首批影片的日期。
(4)1920—1930年間:這個時期在各主要國家相繼產生了獨立的電影評論,同時,那些同業周刊也繼續發展,其讀者主要是「影迷」或電影創作者們。自此,導演的名字方被列出,他們的名字成了編制影片年表的主要關鍵,並且由此能夠輕而易舉地列出他們導演的影片目錄。
盡管這些同業刊物旨在大做廣告,招攬生意,可是它們提供的情況卻比早期專供電影愛好者們閱讀的雜志更為准確、更為詳細,後者除了對幾個大導演之外,對當時錯誤地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影片漫不注意,時常不提這些影片的導演姓名,也不提共同製作者的姓名。
關於「無聲藝術」時期的情況,電影史家更應認真地查考同業的報刊及其年鑒。在這方面,特別要重視1920年以來紐約出版的《影片年鑒》,這是由《電影日報》社出版的,從中人們可以找到1918年至今美國發行的全部影片的細目和每三年編出的索引,列出這些影片的導演、攝影指導、編劇、主要演員等等的名字……
(5)1930—1945年間: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電影史,在法國,萊昂·穆西納克和路易·德呂克是這方面的先驅者,在供專業人員、電影愛好者及「影迷」閱讀的出版物上,提供的情況也比以前更為准確。
關於有聲影片開始後的時期,可以根據當時的出版物,很容易地列出各國攝制的全部影片目錄,包括長片攝制的准確日期及其攝制合作者的全部名單。
丹麥的奧佛·勃魯森道夫在1940年後出版了一部電影創作者人名詞典和一部影片片名詞典。同樣,在大戰期間,英國電影學會的刊物《畫面與音響》也開始出版《影片索引》。
雖說關於一個導演的作品專述早在1920年就有一些先驅者從事此項工作——在法國最突出的是路易·德呂克——可是這些出版物卻給電影創作者的影片目錄規定了形式。以前,一個影迷,甚至一個電影史家要知道那些重要的日期真是困難重重。《畫面與音響》出版的第一期影片目錄是專記述查爾斯·卓別林的作品,標明他第一部影片的製作日期為1914年1月。而外國研究「夏爾洛」的專家,如法國的皮埃爾·勒普洛翁等人前此曾把卓別林開始拍片的日期定為1912年,這是因為他們未能研究美國的同業雜志所致。
(6)1945年以來:這時關於電影創作者的影片目錄大大增加,它們是由各種雜志或出版商刊印的。
五花八門的影片說明書(它們的不同樣式直到戰後才統一起來)也大大增多,尤其在近十年更是如此,電影學會、電影俱樂部以至各種文化組織都發行這種說明書。它們不是用來記述影片創作者,而是記述影片而印行的。僅以用法語印行的來說,這類說明書在1946年至1962年間就出了1500種(根據讓·朗博特收集的資料),有的說明書只是列印的一頁紙,但很多說明書卻是鉛印的,長達十頁或更多。
我們可以把義大利人首先印行的出版物(《多角叢書》)稱之為「影片分析」,這些小冊子按鏡頭號碼次序分析影片的蒙太奇,它們刊登一些從影片的拷貝翻印出來的照片,描述每一個鏡頭長多少米,合多少秒,等等……
這類出版物由於公眾的冷淡不能繼續出版。然而,自1955年以來,電影愛好者的增多又促進了影片分析的出版(法國在這方面尤為人注目的是《前台》雜志社發行的這類出版物),它依據正片拷貝在放大機下進行分鏡頭的研究。這類出版物的科學價值也許不如1946—1947年間義大利的出版物,但仍不失為一種參考材料,而且比起1920年以來專為「影迷」刊行的《影片故事》那種編輯極其草率的商業性出版物來,要嚴肅得多。
在許多國家,電影研究者、史學家、影評家、電影愛好者以及電影俱樂部的領導人等都出版了影片目錄、影片說明以及影片分析,相形之下本國影片的目錄卻為數不多,這類目錄主要是靠電影公司來出版的
⑺ 當今世界電影事業飛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當今世界,電影事業最發達的國家無疑是美國,美國電影的趨勢和變化,引領著世界電影的潮流,這是近百年來世界電影史上的事實。美國的米高梅、派拉蒙、哥倫比亞、20世紀福克斯等等電影公司的片子風行全世界,確實「牛」到極點。
電影發展應該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其一是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它決定電影事業所需要的資金保證和電影技術的硬體支持;其二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程度,因為電影畢竟是文學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歷史的和文化的支持;其三是社會思想的開放程度,它決定電影允許在多大程度上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以及用什麼方式來做出反映,也就是社會對電影有多大的包容性。
簡而言之,電影是在有資金有技術支持並且有創作源泉的條件下,在社會對其題材和內容廣泛包容的條件下,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美國建國前的歷史最多也只能從1620年算起。當102個清教徒為逃避迫害,從英國乘「五月花」號帆船來的新大陸開始,新來的移民逐漸成為這片大陸的主人,而不像發現新大陸的歐洲人,看了一眼就匆匆走了。這片大陸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就從那時起,退出了社會主流地位。而後,移民們又經過1775年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從列剋星敦打響獨立運動的第一槍起,到1783年,英國王室終於承認這個合眾國為止,世界上才有了個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的歷史就從1783年開始,如果說它有什麼歷史傳承,也只是從這時開始,上溯至1620年為止。因此,美國是一個沒有歷史遺存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因而又是一個文化多元國家。美國有歐內斯特·海明威,從《太陽照樣升起》到《老人與海》,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但這些作品都是作家自己的經歷和對當時世界的感悟,沒有歷史因襲的影子。美國還有德萊塞,寫出過《嘉莉妹妹》,也寫過《金融家》、《天才》、《美國的悲劇》等等不朽巨作,但是也同樣沒有歷史的影子。美國電影最「古老」的片子應該是《十字路口》(
the crossing),
描寫華盛頓領導的民兵和英國殖民者作戰的故事,陰沉,灰暗,不是很好看。晚一點的故事片是南北戰爭的片子,最著名的是《光榮戰役》,另一部因描寫南北戰爭時期發生的故事而聞名於世的影片是《亂世佳人》(即「飄」)。
美國沒有文化,美國的文化是英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加勒比海沿岸各國以及中南美國家、若干非洲國家和印第安部落文化等等等等全世界化雜七雜八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開放的文化,是一鍋大雜燴,大雜燴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包容性,最大的優點是進取性。而這一點,正是電影事業發展最有利的條件,電影創作,沒有因襲的包袱,在「麥卡錫主義」以後至今,電影除了接受市場檢驗以為,幾乎不受其它限制地任意發展。
美國人對待電影和電影演員等等,有著成熟的心態,追捧明星的瘋狂,大概終止於馬龍·白蘭度時期,和歐洲終止追捧約翰·菲利普時期差不多。美國的演員在近幾十年裡,有曾經是二流牛仔的里根做了總統,有硬漢施瓦辛格做了州長,有童星秀蘭·鄧波兒後來當了駐外大使。這在咱們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事。美國人知道演員也是平常人,演電影和干別的,都是平常事。對於象安吉麗娜·朱莉或者法國的蘇菲·瑪索這些「艷星」所演的那些「出格」片子,美國人也是包容的,他們懂得,討這種人做老婆不行,不能天長地久。但她們是演員,乾的就是這行當,只要有很好的演技就行,他們可以天天結婚也可以天天離婚,而這些和電影觀眾毫無關系。有成熟的電影市場就一定有成熟的觀眾。
美國是憑借自己獨特的歷史條件才使電影事業發展到今天的地步,這是其他國家,特別是那些「文明古國」難以辦到的,文明古國往往背著歷史的因襲重擔,帶著傳統的相對凝固的思維方式對待新的事物,是妨礙電影發展的重要原因。
⑻ 世界電影歷史的發展
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⑼ 世界電影史發展的五個時期具體說明
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夫婦在電影研究領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他們所著的《世界電影史》不僅是很多中國學人的案頭必備,而且也是眾多影迷的枕邊書,甚至成為盜版影碟製作者的選片參考。作為自電影進入大學殿堂就已經涉足電影研究的美國學者,他們懷著對電影的巨大熱情和深邃迷戀,以寬闊的眼界、淵博的學識、准確的史實和精微的筆觸,為我們提綱挈領呈現百餘年世界電影脈動的主流。正如北京電影學院楊遠嬰教授所說:「波德維爾夫婦長年研讀影像,興趣遍布電影的各國面向。於如此學養之上延展全球歷史,自然會有一般人所不及的闊達。 」很顯然,要撰寫這樣宏大的世界性的電影發展史,其難度和所耗精力可想而知。
⑽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10)世界電影發展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