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觀後感作文
《葉問觀後感》
葉問,我本對這人毫無知曉,但是我通過電影《葉問》後,對這人有些了解,我是一個生活在90年代後的,我們現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差距千里,《葉問》這一部電影充分的體現了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與遭受到國外人的侵略痛苦。這一部電影,我是帶著憤怒而又高興的心情看完的,憤怒的是當時的舊社會不公平與侵略者的野蠻,開心的是我們中國人團結,堅強,有骨氣。
葉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有著妻兒,他熱愛武術,生活過的很平常,常常還會為了煉功而忘記陪自己的妻子與他那可愛的兒子,在電影里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我不是怕老婆,我是尊重老婆」。這充分的體現了當時葉問對他的妻子是多麼的尊重。
然而。就在1937年的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可惡的日本人大舉侵入我們的土地,令我們中國人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在1938年10月,佛山淪陷,日軍大肆破壞廠房,設備和樓宅。擁有30多萬人口的佛山,僅僅只剩下七萬餘人,全市亦保存十多個作坊繼續生產。。而葉家大豪宅亦遭日軍霸佔,用作日軍總部,葉問一家三口無家可歸。生活苦困。
葉問一家三口找了個簡陋的房子住了下來,而此時家裡沒有米了,葉問於是拿著他那心愛的懷表拿去換成米,在盧溝橋事變還未發生前,葉問在當地已經有相當高的名聲了,因為他為佛山人打敗了外來踢管的人,所以米鋪老闆就多給了他些米。生活簡朴的過著,他為了幫助家裡能有點經濟來源,於是到一家煤礦幫助挖煤,在挖煤廠他碰到了以前要好的朋友,也是習武之人,但是這個好朋友始終永遠都再見不到他了。。因為被當時黑暗的日本人拉去比武,被日本人活活的打死。可恨的是廖家拳法的創始人挑戰他們日本人三個,但是沒有打過那三個可惡的日本人,當他拿起日本人給他的米後,「碰」的一槍。。。。他也永遠的離世界而去了。。 雖然輸了,但是他為我們中國人贏回了尊嚴。就在葉問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一骨怒氣從他身上散發出來,大聲的喊著:「我要挑戰十個。」不堪一擊的日本人被葉問打的滿地爪牙,一個個狼狽的躺在地上。而當時日軍領頭人物「佐藤將軍」見葉問武藝精湛。想要他繼續再來比武,佐藤將軍讓翻譯給葉問他的話。而翻譯正是當年崇拜葉問的一個地方治安隊隊長。葉問很有骨氣的說:「我不是為這些米來的。」而佐藤繼續追問他的名字後,他說:「我只是個中國人」。而此時翻譯跟佐藤說:「他說他會再來的,他說他叫葉問」。其實這個翻譯也是很有骨氣的,只是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不得不這么做,也許他會被人說成走狗,但是他始終是個中國人,在繼續觀看後。佐藤因為找不到葉問,把翻譯打了個半死,而翻譯卻幫助葉問找藏身地,幫助他們一家人,擺脫日本人的搜查。但是始終躲不過日本人的搜查,日軍在一家綿織場找到了他,而這個綿織場是他以前一位非常友好的朋友開的。他的名字叫:「周清泉」
葉問被日本人帶走後。周清泉幫助葉問把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帶到台灣去,而就在此時,葉問的妻子哭著喊著說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比武了,周清泉又回到了比武現場。
在比武的前一天,佐藤旁邊的一個助手威脅葉問,如果這場比武你贏了,我就一槍斃了你。切切相反葉問在比武的時候把佐藤將軍打死了,而佐藤將軍的助手拿起槍一槍打中葉問胸部上前方,就在這一幕。。。我驚住了。彷彿我當時就在現場,不願意看到這一幕發生。幸好的是葉問的好友與妻子在現場,急時把他救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8年的抗戰。
1949年葉問宗師居住香港,並在九龍飯店職工總會開辦第一個詠春拳術班,開展了宗師人生新的一頁。
1967年葉問宗師終完成其晚年最大心願,創辦了詠春體育會,集合一眾同門齊心發揚『詠春拳』,詠春拳發展至今已是世界知名拳術,葉問的徒子徒孫,累計超過了200萬人,詠春弟子人才輩出,當中就包括了一代武打巨星----- 李小龍。
寫下此篇觀後感是為了紀念舊社會的惡劣,國外軍人的野蠻與霸道。我雖是出生在90年代,但是我擁有一顆愛國的心,擁有中國人應該有的骨氣!最後希望各位中國人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⑵ 阿凡達觀後感
一部電影. 一次震撼.
一卷膠片.一串記憶.
如果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是個追求電影極限的人.那麼他所指導的這部《阿凡達》絕對是追求一種理想的幻夢.我們在電影里,變成了幻游者.當這場夢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全世界的影迷都會為之瘋狂.每每被電影營造出來的迷幻視覺效果而陶醉的時候.當結束時起身走出電影院的時候.你願意夢醒嗎?
----前記
一部《阿凡達》的出現.讓我再一次回憶起了世界上還有那麼一個人,一個讓我為之尖叫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星球大戰》《終結者》《第一滴血2》《異形》都是他的代表作)當我們為好萊塢的視覺特效感到審美疲勞的時候.你必須知道的是.他是一個不惜代價都要力求極限特效效果的天才導演.江郎或者會才盡.但是,他不會.未來幾年,我還能看到什麼比《阿凡達》更經典的特效了嗎?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哈哈!「可惡」的卡梅隆...
十年磨一劍:
一部電影的製作.我們必須給予最起碼的尊敬(而不是所謂的在電影里說三道四的胡說一通.難倒不知道在電影里需要保持安靜么?小小的抱怨一下,不知道這是不是資陽人的習慣.杯具.建議電影院應該在電影票上寫上「請在觀看電影保持安靜.以免影響其他觀眾」)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一些數據:劇本籌備14年.拍攝4年.耗資5億.平均一秒鍾的膠片價值25W人民幣.語言學家創造娜威語言用了4年.上映19天了吧!已經取得了10億多點的票房我真的不知道還能再在這個數據上面加上什麼.他讓我想到一句老師和書上都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也覺得,中國電影人應該反省的是:我們承認.我們缺技錢缺技術.但是我們最缺的是:想像力.
想像力的缺乏是由於人的意識.人的意識產出於何處——教育.(這確實是承上啟下的分割線)
保持人最原始的慾望和信仰:
除去恢宏,夢幻般的電影場景.這也是這部電影以後被老生常談的關鍵詞.大家都說,想必電影都已經將一點展現的淋漓盡致了吧!我在這里就不說了~揀撇托..電影的編劇看起來就像是一部抗戰電影的縮影.娜威人為了自己的領土完整而奮起抗爭.那聖樹下的礦產讓地球開發商帕克·塞弗里奇為之瘋狂,甚至不惜滅族也要得到它.而正是因為聖樹保存了所有娜威精神和記憶.一旦聖樹滅亡.娜威先輩的精神,思想將被摧毀.人們心中的信仰也將會隨著聖樹的滅亡而滅亡.一個人的信仰到底有多重要.自然也就不言而喻.這是我從電影中所看到的.人類教授理想主義的植物學家:格蕾絲·奧古斯汀博士.曾經對娜威人進行西化教育.教他們英語.運用人類工具什麼的.但都沒成功.由此.她便建立了「阿凡達」.但是初衷也只是想與娜威人和平交流.教育的不同,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什麼.一個人的最原始的慾望是與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一個人最原始的信仰,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它不僅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美式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其中看到某些差異.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我們真正缺的不是技術,不是金錢.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不死不休也要做到底.做完美的科學精神.劇中的奧古斯汀博士在自己臨死也不忘科研的信仰.盡管這只是電影所展示出來的.難倒不值得學習和發揚嗎?
宏大的戰爭場面和愛情故事
從電影的開始,主人公:前海軍陸戰隊下士傑克·薩利一下飛機,你就看到了.卡梅隆回來了.那個《星球大戰》的主人,天才卡梅隆又回來了.這二十分鍾凝聚了這位天才導演一生的精華.從天空到森林.娜威人騎著飛龍和人類的戰斗機對抗.娜威騎兵和人類肉搏的場面.無一不展示了此電影宏大的戰爭場面,集合了《星球大戰》的高科技戰斗和《特洛伊》中重現古羅馬大型戰斗的場景.二者相結合.必定會創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和光芒.果然.它籠獲了全球影迷的心.
好萊塢電影從來不缺乏愛情.此電影亦是如此.英雄難過美人關.兩個星球,兩個種族的沖突讓兩個人捲入其中.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愛情」.也是本片的主線之一.奈特麗父親因人類的進攻而陣亡時,她不願再見到薩利.薩利為拯救潘多拉星球的娜威人而再次重返.並消除誤會.薩利連接阿凡達的儀器遭到攻擊時.奈特麗挺身而出一波三折的愛情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羨颯旁人也!(今天回來再群里在議論這部電影的愛情情節...忽然一個兄弟冒了一句「阿凡達讓我看到了,原來網戀還是可以變成現實的.當時.全部,包括群主都潛水出來表示支持.人才啊!這位兄弟)
其實我還想說點什麼:
1.關於劇中人:邁爾斯·誇奇上校:說實話,我早就想對這種人說些什麼.盡管他是本片乃至於所有類似電影中的大反派.但是我想說的是.他給我的印象最深...邁爾斯·誇奇上校是最好的戰士.戰爭是不需要憐憫的.是不需要同情的.戰爭本來就殘酷.軍人就必須有軍人的風格.同情和憐憫的下場,就是自取滅亡.當然.這樣的思想僅限於戰爭.特別是這種帶有侵略性質.此等殘酷的不死不休的戰爭.但這只是電影.他必須死.這樣才符合電影的情節.你必須明白一點.:千萬不要挑戰公眾的道德觀.反派就必須死.壞人就必須被抓.主角就必須相愛,並美好的生活下去.更何況.這是一部商業片.
2.我們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電影:
電影的主旋律是票房.票房最主要的一點除了上面那一點「千萬別挑戰公眾的道德觀」以外.在中國.必須是以歷史為背景的大題材電影才值得我們花幾十塊錢去看.在這個盜版橫流的中國.真正看的不是電影.而是一種享受...享受視覺和聽覺帶來的震撼.當電影里聖樹的種子(類似水母的那種生物)漂浮在空中的時候,它即將爬到我臉上.我下意識的用手一揮.這才發現.原來,這只是電影.
⑶ 求一篇作文《觀後感》
昨天又重新回顧了一下《千與千尋》,看了一遍後才發現自己已是淚流滿面。千尋只是一個與家人誤入神明之地的普通小女孩,她在這一段成長路程中承受了太多超出年齡的事,她可以說是社會上每個人的縮影,遇事膽小,懶散,愛抱怨,大驚小怪。但不同的是,她為了救自己的父母,一路走來,拋下了自己的懦弱,無知等等的缺點,撿拾人類所丟棄的尊嚴,驕傲,勇氣,以及愛。從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宮崎駿讓我們看見了千尋的成長,那個遺失的世界中每個人的變化。從開頭的一大段迷路過程,不難看出千尋父母其實從沒認真聽過千尋的意見。搬家,抄小路,直到走黑暗的通道,吃店裡的食物,他們就像世間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一意孤行,全然未覺身後還有一個弱小的身軀在無助地搖手,從未考慮過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是否也需要參考一下孩子的意見。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依然看見了千尋吃著饅頭蜷起身體眼角滾落大滴大滴的淚,真真切切,不曾虛假。當一切歸於喧囂繁蕪,當亘古綠色的風拂過草原,當他們回歸人類世界時,我們卻不得不接受那個現實,千尋作了那麼多事情,一切卻未曾更改,父母依然一無所知。這,是否是宮崎駿大師隱晦的諷刺?澡堂的湯婆婆為了讓自己手下的人一直為她做事,不惜剝奪他們的名字,名字,一個被很多人淡忘的名詞,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個代號,證明自己的代號,是否想過如果沒有了他,我們拿什麼證明自己的存在?失去了名字,之前的一切都會忘卻,千尋亦是如此,如果不是小白的幫助,千尋已經忘記了回家的路,小白自己都不記得自己是誰,但卻一直記著千尋,大概這就是幼年時最純潔的友誼了,影片的最後千尋明白了名字哦的意義,告訴了錢婆婆:「我的真名叫做千尋。」婆婆看著她,笑著說:「很好聽的名字,要好好珍惜。」她望著眼前的這個小女孩,高興地看到她已經學會長大。澡堂就像是社會的大染缸,有的人在其中尋找自我,千尋就是這樣。也有人在其中迷失,好比無臉男,他原來只是很單純的想要報恩,報答千尋給自己了一個棲身之所,但在澡堂里他學會了用金錢收買人心,千尋帶走了了他,帶他去尋找家。最後他在錢婆婆那裡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宿。千尋的世界,是那樣的美麗而恬淡,如同夏日阡陌里盛開的花朵一樣自然。當白衣的少年化龍飛起,溫和的風拂過耳畔;當青衣的少女乘龍騰空,發絲飛揚;那一刻我們曾那樣堅定地相信。然而世界是這樣無常,彷彿風雲忽然間轉變了方向,我們期盼過,等待過的畫面如電車般悄然滑過平靜的海面消失在遠方。只聽見白龍輕輕地搖頭說,「小千,你要記住,千萬不能回頭,要一直向前走……」千萬不要回頭看,我們一定會再見的。就算五馬分屍,我也會出來的。一定……會的……可是,真的會么?來時的路絲毫未變,叮咚的小溪嘩啦流向天際,小路延伸過綠色的草原,不知情的父母在前方等待,結伴走過漆黑的隧道;盡頭的光明逐漸顯現,石像上爬滿青苔……彷彿一個無暇的結局,可為什麼心口仍然有根般刺隱隱的疼?那些呼嘯的風聲依然在耳畔,可是那個白衣的少年呢?懵懂的愛剛剛萌發,就如星辰般遺落在那個陌生的世界裡。白衣黑發的少年微笑著,嘴角有著溫和的幅度,消失在氤氳的霧氣里了。生自安安,死亦碌碌,包圍人類的永遠是無解的未知世界。你摘下的小花,你遭遇的輕風,你踏過的長街——誰明白它們的本相?
⑷ 213老師留的假期作業,讓寫電影觀後感,我實在不想看,大家幫幫忙,幫從網上找些觀後感,共7部電影,觀後
199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的夢, 不要當真),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美麗人生》: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 忠犬八公的故事》:嚴格說來,《忠犬八公》不算個故事片,甚至不能說這樣的講述算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最離譜的是,好不容易領略了久違的李察吉爾,丫卻「嘎嘣」死了。
記得有句梁家輝的台詞:「我是個普通的男人,僅僅有史泰龍的肌肉、李察吉爾的相貌而已」,這句話叫一個懵懂的男青年不無嫉妒的開始留心李察吉爾這個名字,在隨後看到的《風月俏佳人》里,也似乎並不覺得他有多帥,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即使偶爾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並無在意。對於我這樣的偽小資來說,知道他曾經是偶像派,就已足夠。
十餘年後,《忠犬八公》里再見李察吉爾,一個印象:老。也許是馬齒漸長,竟竊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隨著這樣的一種尷尬悱惻的情懷,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淚濕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靜,音樂簡單而迴旋。一個小鎮、一個車站、幾個人、一條狗,和一段橫跨三代的時光。八公沒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跡,沒有救人與火災,沒有與猛獸搏鬥,沒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也沒有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它甚至不屑於去撿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沒坐懷不亂。這樣平凡的一條狗,僅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僅僅是狗馴養天性的泛濫而已了。
如果這算愛,只能說是條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現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堅定的浪漫主義信念。我們可以負責任講科學的說,它僅僅是慣性使然,在條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構了這些之後安心洗洗睡了,憑什麼它的故事廣為傳頌,直到被改變成電影,憑什麼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遙遠的某地被人贊嘆著呢?
如果你也同樣,前半段微笑、後半段含淚看完的這部片子,那麼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諧相處、互相牽掛的那種氛圍中,感受到的久違的溫情,就是答案。在那個過去的好時光里,人與人之間不缺乏愛,奶當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討巧之處在於,人與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筆帶過,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間的情愫。在這種最樸素、最無功利性動機的關系中,這種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動著更大的人群,撼動著心靈的更深處。
電影本身並沒有治癒的功效,它不是葯。但它可以作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喚醒你對過去的美好回憶,感覺的心靈的悸動,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個人人都熟識的小鎮,那個互相關照惦念著的人際關系,那個沒有電腦游戲沒有互聯網沖擊的時代,那個沒有高樓大廈壓抑著的空間,那個烏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時的人,不必擔心生活的節奏太快,永遠有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那時的街角、鄉黨、車站、花壇,不會經常消失或者變了模樣,不管人或狗永遠都找的著。
那麼熒屏前豬頭豬腦的你,傻笑著又抹著眼淚的你,被喚醒的不就是這種懷念嗎?你在電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著自己的貧瘠,在電影中狗的眼睛裡感受著自己的孤單。《忠犬八公》的意義,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東西嗎?
難怪,李察吉爾自己說,在看了這個電影劇本之後一哭再哭。對於這個經過大起大落、在最繁華的劇場里風光過又消沉過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對平靜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戀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愛僅僅是狗狗般的條件反射,願這種條件反射永不退化,永遠滋潤著我們乾渴的心田。
《海上鋼琴師》: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著你,聲色具備的100多分鍾後,靈魂才還給自己,任由你品評褒貶,它卻矜持孤傲的站在一邊,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憤怒的咆哮、感動的涕零,發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沒始沒終的循環,催化劑是電影。此時的我反芻般回味著那個100多分鍾。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克雷芒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學校任教——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這里的校長老師愁雲慘淡,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線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可愛的新學監無何奈何的看著學生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難得的共鳴,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干凈,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於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麼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乾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動》: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樓主 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刪刪哈 選自豆瓣網影評和網路 覺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實老師應該沒有看 就是個形式。。 望採納
⑸ 幫我寫2篇讀後感!急!!!在線等!重賞啊!
《誰動了我的乳酪》讀書筆記
對《誰動了我的乳酪》這本書是久聞其名,但是一直沒有機會會賞閱,近日在黨員之家值班時,偶然發現書櫥中有收藏,便一口氣看完了.書中提到:"誰先放棄舊乳酪,誰就能夠先得到新的乳酪"!讓我深有感觸.
放棄,是指在面臨矛盾時,敢於面對現實,分析利弊,冷靜思考,然後舍棄不利因素,選擇自己認定的目標,並且堅持下去.
因此,放棄首先應該是一種自信的體現.沒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坦然放棄的,他們總是患得患失,優柔寡斷,在自怨自艾中一次次錯失良機,使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而充滿自信的人,則堅信失敗為成功之母,哪怕成功並不能立刻到來,他們仍然感受到陽光在不遠的前方,只要朝前看,努力不懈,最終會有回報.哼哼從開始猶豫不決到最後毅然邁出尋求新乳酪的一步,就體現了一種不自信到自信的轉變.
然後,放棄是來源於心智的指引.當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矛盾壓向我們時,幾乎沒有人不感受到恐慌,那麼,是被壓得錯亂復雜,惶惶不可終日,還是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呢 擁有智慧的人,就明白是該作出選擇的時候了——哪些該放棄 哪些該保留 權衡利弊,用心思考,透徹地比較每種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得出自己要堅持的結論——這個過程完全是靠心智,而絕非一時的頭腦發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潛力,當這個潛力通過智慧表現出來時,就請抓住它!哼哼自己的思考以及他和唧唧的對話,其實就是心智的探索.
接下去,放棄還意味著不斷創新,不斷彌補,不斷完善!月有陰晴圓缺,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總是充滿許多缺憾,當我們作出某種選擇的同時,往往失去了另外的東西,比如享樂,金錢,地位,愛情,親情,名望……這也就是我們放棄的東西.但是,放棄並不是目的,放棄只是暫時的,放棄以後,要想方設法把它尋找回來,而且找回來更好的,當然可能也是更加辛苦.就象哼哼,在迷宮裡面,經過好多辛苦,終於又重新找回了乳酪.
勇於放棄,堅持你自己的選擇,並為之努力不懈,重新尋找生命的激情和亮點!
《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翁江渚上,慣看西風秋月,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果人們要問這首詞在這本書里的意義,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個氣勢浩瀚文采風流的題記,它就是這本書的基調,是一個咒語--整本書逃不過這短短的六十字。
這六十字,它給我們的是一副立體的巨大的歷史畫卷,這裡面有現實的舞台和歷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為作者,他或許就是那個「漁翁」,亦或許不是。他應該是一位「達人」,明於世,而隱於世。
很多看官都誤會了,以為那首《臨江仙》是出自羅貫中之手,這是在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後人竟將這首詞的作者搞錯,作者若有知,豈不悲嗆!
那麼這首詞的真實作者到底是誰呢?近日在閱讀李國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時候,才偶然得知。原來這人名教楊慎,也是明朝中人,書載「其詩.詞.曲樣樣精通,乃當朝名士也」。
真相終於是大白了。我在有愧於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餘也不禁在想,明朝橫亘歷史二百餘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計其數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遺留下來為後人所知者卻不是太多,就連能夠寫出這首《臨江仙》的楊慎竟也不聞於世了。明朝是一個小說的時代,也是一個繪畫的時代,偏偏就不是一個吟詩作詞的時代,所以楊老先生是該感嘆生不逢時了!
所幸毛宗崗父子在校訂《三國演義》的時候,在書的開卷加上了這首詞,這一加,書便橫生了不少的妙趣,詞也便為人人所能朗誦了。
歷史有時很會開玩笑,會作弄人,譬如它對楊慎先生
觀集結號有感
這是一部用"心"去看的電影,等你回味起來你會覺得,中國軍人的偉大。
正如馮導在影片結束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現在的中國兩代人的話題有些隔閡了,希望集結號能夠起到連接兩代人的作用,其實公平來講,它的確做到了這點.
集結號開場是一場巷路攻堅戰,晃動和緊湊的剪輯模擬出了戰場的緊張和粗曠,穀子地率領營戰士以較多的犧牲的代價換取了一場小型戰役的勝利,這點在與我們習慣的美式大片以小數英雄奇跡似的攔截瘋狂撲來的貌似沒有思維的肉彈的套路完全不同,一排排的戰士在炮火無情的嘶吼下無論是慌忙無措還是偶然犯錯都是導致這個傷亡名單上增加的基數因素,戰爭的殘酷被更加野性的鏡頭暴露出來,可以說,開頭的戰爭場面絕對可以說是國際水準的,可以說有一種美式大片所沒有的粗糟質感.
集結號的配音效果絕對也是國內的一次飛躍,低沉的爆破公放似乎故意應和了心臟的跳動,就是一種跳動的咚咚咚的聲音每一聲都絲絲入心,彈片的爆破和子彈呼嘯飛過的感覺也十分的真實,果然是武器原聲採集的結果!
第二場戰斗是一場掩護大部隊撤退的阻擊戰,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這絕對是國內第一次在戰場上表現的士兵和坦克的對戰,描寫的十分慘烈,坦克不在是那種一兩發手榴彈就可以解決的鐵皮盒子,在戰場上的作用絕對是一種難以阻擋而另人絕望的怪物!同樣在後來的朝鮮戰場那段潛入敵後引導炮火攻擊的戲里同樣出現了美軍坦克,這里的美軍絕對顛覆了你傳統印象中的那種美國大兵,特別是沒有識破穀子地他們偽裝的美國大兵洋場而去的時候坦克留下的黑色煙霧.更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這一段比較有意思,就不劇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很多影評上講影片後半段很精彩,但是就個人來講,影片前半段的人物感情描寫並不是十分濃厚,也許和導演整體的把握有關系,這點並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那種能夠打動人的細節描寫一直是國內影片的硬傷,如果前面作足細節的描寫和鋪墊,在影片後半段文藝片的敘事會增加更大的張力,但是與前半段快速度的節奏相比,影片後半段的的十分慢的令人很不習慣,所以很影響影片在最後的感情上的升華,另人覺得不足以感到震撼,倘若影片在大量的敘事後以一長空前戰役的片段回憶作為影片閉幕的話,可以說這部片子一定會超越<太極旗>成為亞洲第一戰爭巨片!
總之,<集結號>帶給我們很多的驚喜,國產戰爭影片終於能夠跳出這個框框,雖然結尾處這些問題由一個團長出來解決的太過容易,這點也與爭部片子的風格很不相符.但是總體來講,看後還是令人少了些許不愉快,做為賀歲片還是基本答調了,所以說,這次馮導的答卷還是合格的,在戰爭的慘烈之餘給人一絲人性的曙光,所以說,如果有機會,還是約上情人或者是家中心臟功能較好的長輩一起來電影院吃爆米花吧,你和你的家人不會失望的
我們不要戰爭
——《東京審判》觀後感
在看這部電影前,我認為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空投原子彈是正義之舉,是為受到日本侵略的國家出了口惡氣,日本所受的損失完全是他們咎由自取。我常常在想如果美國將原子彈投到日本東京,那我會天天狂歡。可是當我看到電影中原子彈轟炸後屍骨遍野,殘垣斷壁的情景時,我忽然覺得我想的這一切是不是太過絕情,誠然,日本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可真正的罪犯是那些政府中的軍國主義好戰分子,是以廣田宏毅和東條英機為首的人,而遭到原子彈轟炸的都是平民,是那些受到好戰分子蠱惑和利用的無辜民眾。,我想任何一個人都不願看到如此情景。可是戰爭是殘酷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無論是正義或非正義的一方都必須如此。中國為此付出了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幾千億美元的慘重代價,而日本也為此付出其應有的慘痛代價。
一個不大的投票箱,緊緊揪住我的心。「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
東京審判歷時兩年半,其審判時間之久是歷史罕見。中國的法官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法庭上據理力爭,使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最終把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松井石根等戰犯送上了絞刑架,他們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戰爭是罪惡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戰爭代價是雙方的,不論是發動戰爭的一方還是被侵略的一方都必須付出慘重代價。我們應該牢記兩次世界大戰曾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加倍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有志者事竟成——(議論文)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闡述了「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須「有志」;若無「志」則「事」不成。
這句話很有道理,頗能道出「事成」的真諦。不是嗎?請看: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復仇,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留下了「卧薪嘗膽」的千古美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面對「沒有數學頭腦」的斥責而確立志向,雖然連初中畢業文憑都沒有,但最終成為數學領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諸多的政治家、科學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動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盡然。因為「有志」和「事成」之間還有某些條件在起著重要的作用,若無這些條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難成的。這些條件中的關鍵條件當屬如下兩條: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觀實際。這就是說:一個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脫離客觀實際的空想或幻想;「志」與客觀的科學規律相抵觸、相脫離時,則「事」是永遠無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製成永動機,並為此付出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但卻始終沒能研製出來。這是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其志不符合客觀規律。物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當機器運行時,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間能量的損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製永動機這個「志」也就永遠無法成為現實之事。可見,符合客觀實際的要求,是「有志者」事業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須是永不改變的「恆志」,而且必須付諸於執著不懈的勤奮努力。這就是說:不能今天立志當科學家,明天立志當文學家,過不了多久又立志當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難成;其志向必須是始終指向一個目標,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都「痴心不改」。這更是在強調:有了永不改變的「恆志」,還要有永不改變的行動。為了實現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難,不怕諷刺挖苦,不怕挫折失敗;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始終如一地邁開勤奮的雙腳,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斷地艱難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國古代的大史學家、大文學家史馬遷,青年時代就立志編寫出一部有別於他人的史學著作。為此,他不僅以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殘章斷簡,奔波與民間,收集豐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獄慘遭宮刑之後,也沒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堅定志向,愈挫愈奮,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奮寫作,到了晚年終於寫成了上自軒轅、下迄漢武的中國三千多年的鴻篇巨作——《史記》這部「千古之絕唱」,由此可見,有「恆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奮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條件。
總之,「有志者事竟成」,並不是說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說明「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無志者則事必定無成,有志而脫離實際則事不成,有符合實際之志而無「恆志」則事難成,有符合實際的「恆志」而無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則事也難成。只有把上述條件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事竟成」。
瞬間黃昏 ——(寫景)
夕陽西下,大地沐浴在余輝的彩霞中,人們三三兩兩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風徐徐地拂送來一陣陣花木夾雜的幽香,使人心曠神怡,更覺夕陽無限好。
風兒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煩惱,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淺唱著。這時給以我的不是痛苦和傷悲,而是一種藝術上的悲感,這份悲感並非悲哀的感覺,它是一種無與倫比而悲壯的心情,當你向西遠眺時,那熔金般的烈焰,漸漸的由絢爛歸於平淡,那一瞬間,一種溫馨的感覺便會從心中油然而生。
一抹殷紅色的夕陽照在西山上,湛藍湛藍的天空浮動著大塊大塊的白色雲朵,它們在夕陽的輝映下呈現出火焰一般的嫣紅,倘若你仔細地看,你會看見那雲絮在空中飄動,就像置身於輕紗般的美夢似的,會使你遠離煩惱的困擾。
我在校園的操場上愜意地漫步著,步子放得那麼的輕,那麼的慢,似乎不願意去打擾這醉人的黃昏。
疲憊了一整天的眼睛,在這時候,矚目西方,只見斜陽已經銜著山巔了,殘陽如血,霞雲似火,給校園、樹林、河流、村莊、山巒鍍上了柔和的胭脂紅色,周圍還放射著淡淡的金光。
池魚歸淵,炊煙喚子,客旅兼程。夕陽吻地的輕響,劃分了白天與黑夜。於是投林的倦鳥,也便如詩人焚燒的詩稿,載著夕陽的殷殷血焰歸去了……
一陣清爽的夜風撲面而來,彷彿一切煩惱與疲憊都置之度外了,身體的每一根緊張的神經也漸漸舒緩了;風兒吹皺的河面,泛起了層層漣漪,折射著殷紅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紅色的瑪瑙,熠熠生輝;遠處的小竹林閃著綠幽幽的光,在微風中輕輕搖響竹葉,風兒吹動樹葉那颯颯作響的聲音,像唱著一首動聽的歌;高空的風,恣意地追逐著、戲弄著,撕扯著雲朵。
再往下看,一條小河—小北江,竹子的色調和晚霞的紅暈,使小北江又增添了一份靜謐的氣氛,而竹子那風度翩翩的倩影和晚霞那瑰麗似錦的光芒,又使小北江在人們心目中倍增親切;幾條小漁船歸航了,在河面劃開了一道波光粼粼的水紋。
小鳥時而在半空中飛過,時而能聽見喜鵲那清脆悅耳的鳴叫,這時,我才從黃昏的夢中蘇醒過來。
太陽落山了,燃燒著的晚霞也漸漸暗淡下來了。
轉眼間,西天的最後一抹晚霞已經融進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漸暗下來了,四周的群山,呈現出青黛色的輪廓,暮色漸濃,大地一片混沌迷茫。
這宛如一首交響曲的尾音,優美極了,但卻漸漸地歸於岑寂、無聲,引起人們心中無窮的感喟,給校園的黃昏鋪上一層感人肺腑的詩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它無與倫比的磅礴氣勢;「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它成熟的風韻;「人間重晚情」更襯出了它的寧靜……
漸漸的,漸漸的,夜幕降臨了,我的腦海中還浮現著那醉人的黃昏,那美麗而令人心馳神往的情景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的視線、我的精神、我的思想……全都被這美得難以形容的「黃昏圖」所沉浸了,我陷入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中,不能自拔。
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邁著沉重的腳步,靜靜地離開了這黃昏的邊界……
⑹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 800字左右
《魂斷藍橋》在美國電影史上不算出眾,卻是美國電影在中國成功的典型範例。成功指的不僅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遠影響。但凡喜歡看電影的中國人,一提到美國經典電影,很難忽略掉《魂斷藍橋》,而它也是我愛上好萊塢電影的原因。電影以二戰作為序曲,由羅伊的回憶帶我們回到一戰的倫敦。同樣的滑鐵盧橋,伊人已逝,戰爭卻還在繼續,不禁令人唏噓。
那是在空襲時,羅伊偶然幫助了美麗的芭蕾舞演員馬拉,兩人相談甚歡。影片前半部分洋溢著愛情片慣有的浪漫主義傳奇色彩。羅伊看馬拉演出、之後甜蜜約會、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對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許多年後,傑克和羅絲在泰坦尼克號上飛翔,也沒有像羅伊的求婚那樣打動我。費雯麗像小貓一樣害羞迷人,好像一點撥就會融化,當她既驚喜又緊張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羅伊時,又像一隻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亂撞;羅伊像小熊一樣可愛陽光,好像擁著愛人就是擁著全世界,白馬王子既純真又成熟的心靈,既溫柔又霸道的求婚,讓觀眾和馬拉都一起興奮不已。當他們接吻時,那幸福的神情,讓還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應該是很溫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當部隊提前開拔,兩人還來不及結婚,甚至來不及告別後,整個故事就倒向了悲劇的一面。先是失業,後是馬拉以為羅伊陣亡,接著是淪為應召女郎。看著一個清純女孩成了妓女,觀眾的心都揪緊了。但最大的悲劇卻在於,陷入骯臟的泥潭後,那個昔日的純潔愛侶,那段純真年代的最佳見證--羅伊回來了!
馬拉和羅伊太相愛了,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會造成悲劇。深愛一個人,會看不見對方的缺點,認為對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許多人在愛人面前會緊張,這很正常。互相深愛,則意味著雙方皆是如此情緒,緊張到箭在弦上,不該說的話會說,不該做的事會做,簡直處處自擺烏龍,所以相愛至深的兩人如果不想最後鬧到互相傷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見多識廣、經歷生死的羅伊做得很不錯,但溫柔敏感的馬拉在這方面就有明顯欠缺了。
我們設身處地為馬拉想想:如果你深愛一個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實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愛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範,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發現了你的過去,他會失望,甚至可能會輕視你。你能忍受嗎?一個你深愛、曾經也深愛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壞的一面。然後,他贊賞的、愛慕的、渴求的目光演變為鄙薄的、後悔的、漠視的……任何人想到這兒,都會寒氣陣陣襲來。
在愛情中,有一種情緒叫「先發制人」--「我知道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裝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樣子。」在馬拉的這種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強、好面子的人會採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這人遲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裝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樣子。」這是一種以傷害對方為結果,達到保護自己最終不受傷的方式,但馬拉不是這種人,如果她會的話,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馬拉不那麼愛羅伊,只是單純地想自己的生活會由此發生好的轉變,而不去想自己在羅伊心中會是怎樣的形象,她根本不會離開。而離開羅伊的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淪為妓女,一是由於生活所迫,二是以為愛人已死,心如死灰,貞潔也毫無意義。而現在,羅伊回來了,自己那顆純潔的心靈也跟著回來了,可不純潔的經歷卻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認為怎樣也抹不去。沒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戰爭造成了悲劇,性格也決定了命運,馬拉是柔弱的,惹人憐愛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賺來了無數觀眾的眼淚。
看到這兒,我們是不是會幡然大悟,為什麼《魂斷藍橋》在東方受到的追捧遠比它的故鄉美國來得熱烈。因為故事中的貞潔觀念、門第觀念、一見鍾情、一生痴戀,簡直同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故事毫無二致。《魂斷藍橋》在中國的成功,不是因為它輸出了美國人的價值觀,恰恰相反,是因為它迎合了東方人的價值觀
⑺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的觀後感
在今天,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救贖..
在看完電影以後,心情一直是激動的.彷彿,自己也是得到了救贖的一員,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no good thing ever dies.這是安迪給我最深的體會.
希望真的不是一件壞事,有希望才會有努力的必要.安迪就是這么執著的認為的..我起初抱著很好奇的心理,想知道被誣陷以後的安迪究竟會怎樣打發自己的餘生,是放棄吧.在經歷過這樣大的轉變後,應該就會選擇放棄吧..不過另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
20年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奢侈的,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當安迪違反條例,播放音樂時,我似乎也有一種被釋放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由的感覺。空靈的聲音開始彌漫在整個監獄里,充滿了每個人的心,在那一刻,我也似乎知道,這個監獄的牢籠是關不住安迪的。瑞德說,是安迪改變了他的一生,其實又何其不是安迪改變了所有人的一生。
選擇自由,或是選擇沉淪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自由,但是,我卻不會為了自由而付出什麼,人都是這種表裡不一的生物,渴求而又不付出。
不過現在的震撼遠大於一切語言,我從未想過,希望也是可以有這么大力量的。得知安迪越獄,我整個人開始輕飄飄起來,想起了老布,想起了瑞德,想起了在入獄第一夜被毆打至死的那個不需要名字的人,還有那個年輕聰明的孩子。
這個孩子會不會是希望的化身呢??安迪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有幾乎逃走的,可是他似乎放不下自己的朋友,以及自己想要照顧的人。而這個孩子的死亡,將越獄的情緒推到最高,估計那時候的安迪從未這么渴望過自由。
我很感動,即使是在監獄里,安迪也想著要建立圖書館。而六年的努力居然讓他實現了夢想。安迪辛勤的編織著這個夢想,我應該猜到,這個夢想還指了些其他的什麼東西。
我想安迪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謀劃了,為監獄長洗黑錢,然後為自己留後路,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聰明了。
當瑞德去到那棵大樹下,慣性似的的挖開石頭,找到信件時,我似乎比他還要激動,這不僅僅是自由的象徵,這也是希望的象徵。最後二人在海邊相擁,太平洋的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藍,因為那裡面還有希望的影子。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no good thing ever dies.果然是這樣吧,希望還是這樣渺茫而堅定的事情。
PS::
大家好啊,我今天第一次發帖子。我是新手(也可以叫菜鳥的說),以前只有看過書,今天終於看了電影,忽然發現其實二者帶給我的震撼都很大,心靈和思想上都似乎得到了進化。
斯蒂芬·金的作品我很喜歡,,尤其是《肖申克的救贖》,看了很多次依然很感動,依然有心靈超然自由的感覺。在現在的都市生活裡面,這樣自由的體會很難以實現了。
我喜歡旅行的自由,可是卻不會去什麼風景名勝,我覺得那些地方應該不會有我想像的陽光,自由這個東西真是好,我想自己和安迪一樣,擁有一顆自由的心。
小女子隨便說說,大家湊合著看看。很多地方都只是個人的見解,大家不必在意。忽然很想出去走走,看看陽光是否依然燦爛,然後想像著安迪擁有自由後的微笑、、
午重溫了這部經典的電影,再加上前段時間看過了原著小說,此時心中也充滿了更多的感慨。
這是一部緊扣希望這個字眼的電影。男主人公安迪被誤判殺害他妻子及其妻情夫,從而被處以終身監禁,關押在肖申克監獄,在這里,安迪結識了一些朋友,也遇到了許多挫折。但安迪卻一直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他努力地做著一些有意義的事,使自己更像個正常人。而最終,安迪窮19年之功,用一把小錘子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鑿洞逃獄成功。
就是這么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
監獄是一個用來改造人的地方。監獄將改變你的生活,充滿了束縛。在這里,讓你吃就吃,讓你拉就拉,正如監獄長諾頓所說:「把你的信仰交給上帝,把你的身體交給我。」當你的生活變得模式化了,你就會漸漸熟悉這里,適應這里。30年,40年,50年,你和外面的世界隔離了,絕緣了。你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了,你的生命屬於肖申克了。這也是片中那個叫布魯克斯的老頭在獲得假釋後反而要選擇上吊自殺的原因。
當時間的消逝把你徹底地改造之時,你就不會再對這個社會充滿希望。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地對社會沒有任何危害了。片中另一位男主人公瑞德,在其被關20年和30年之際,受到假釋申請詢問。長官們問瑞德:「你是否被改造好了?」瑞德誠懇地回答:「是的,我已經被改造好了,我絕對不會再做出危害社會的事,絕對不會了。」但長官們還是拒絕了他的申請。因為瑞德德話表明了,他想離開監獄,他想回歸社會,他仍然對這個社會充滿了希望,那就意味著,瑞德還有犯罪的能力!當入獄40年之時,瑞德再次接受假釋問訊。這次,瑞德說:「我已經不知道你所說的改造好了是什麼意思了。曾經,他一直對那個殺人的孩子說,你還有希望,不要放棄。可是這個孩子已經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子。這回,你們填什麼都行,我不在乎。」可這次,瑞德的假釋通過了!那些長官們都知道,瑞德已經對這個社會失去了渴望,他被徹底改造了,他對社會而言已不再危險。把他再留在監獄里簡直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
為什麼監獄會消磨人的希望?因為這里本身就是沒有任何希望的!這里只有高牆,槍支和警衛!每個有罪的人都不再會心懷希望。在影片中,瑞德就曾經提醒過安迪:「在肖申克,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但安迪是無辜的,他有著重得自由的信念,他對外面世界得渴望來得比每一個人都猛烈!心懷希望使安迪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最終逃離肖申克!
齊華坦尼荷,這是安迪越獄後的安身之地,墨西哥的一個小島,緊依太平洋。知道人們管太平洋叫什麼嗎?沒有記憶的地方。在這里,忘記肖申克,忘記絕望。
安迪給瑞德的信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參考資料:呵呵有分我就努力
⑻ 關於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國方興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張嘎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葉問觀後感》
葉問,我本對這人毫無知曉,但是我通過電影《葉問》後,對這人有些了解,我是一個生活在90年代後的,我們現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差距千里,《葉問》這一部電影充分的體現了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與遭受到國外人的侵略痛苦。這一部電影,我是帶著憤怒而又高興的心情看完的,憤怒的是當時的舊社會不公平與侵略者的野蠻,開心的是我們中國人團結,堅強,有骨氣。
葉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有著妻兒,他熱愛武術,生活過的很平常,常常還會為了煉功而忘記陪自己的妻子與他那可愛的兒子,在電影里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我不是怕老婆,我是尊重老婆」。這充分的體現了當時葉問對他的妻子是多麼的尊重。
然而。就在1937年的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可惡的日本人大舉侵入我們的土地,令我們中國人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在1938年10月,佛山淪陷,日軍大肆破壞廠房,設備和樓宅。擁有30多萬人口的佛山,僅僅只剩下七萬餘人,全市亦保存十多個作坊繼續生產。。而葉家大豪宅亦遭日軍霸佔,用作日軍總部,葉問一家三口無家可歸。生活苦困。
葉問一家三口找了個簡陋的房子住了下來,而此時家裡沒有米了,葉問於是拿著他那心愛的懷表拿去換成米,在盧溝橋事變還未發生前,葉問在當地已經有相當高的名聲了,因為他為佛山人打敗了外來踢管的人,所以米鋪老闆就多給了他些米。生活簡朴的過著,他為了幫助家裡能有點經濟來源,於是到一家煤礦幫助挖煤,在挖煤廠他碰到了以前要好的朋友,也是習武之人,但是這個好朋友始終永遠都再見不到他了。。因為被當時黑暗的日本人拉去比武,被日本人活活的打死。可恨的是廖家拳法的創始人挑戰他們日本人三個,但是沒有打過那三個可惡的日本人,當他拿起日本人給他的米後,「碰」的一槍。。。。他也永遠的離世界而去了。。 雖然輸了,但是他為我們中國人贏回了尊嚴。就在葉問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一骨怒氣從他身上散發出來,大聲的喊著:「我要挑戰十個。」不堪一擊的日本人被葉問打的滿地爪牙,一個個狼狽的躺在地上。而當時日軍領頭人物「佐藤將軍」見葉問武藝精湛。想要他繼續再來比武,佐藤將軍讓翻譯給葉問他的話。而翻譯正是當年崇拜葉問的一個地方治安隊隊長。葉問很有骨氣的說:「我不是為這些米來的。」而佐藤繼續追問他的名字後,他說:「我只是個中國人」。而此時翻譯跟佐藤說:「他說他會再來的,他說他叫葉問」。其實這個翻譯也是很有骨氣的,只是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不得不這么做,也許他會被人說成走狗,但是他始終是個中國人,在繼續觀看後。佐藤因為找不到葉問,把翻譯打了個半死,而翻譯卻幫助葉問找藏身地,幫助他們一家人,擺脫日本人的搜查。但是始終躲不過日本人的搜查,日軍在一家綿織場找到了他,而這個綿織場是他以前一位非常友好的朋友開的。他的名字叫:「周清泉」
葉問被日本人帶走後。周清泉幫助葉問把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帶到台灣去,而就在此時,葉問的妻子哭著喊著說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比武了,周清泉又回到了比武現場。
在比武的前一天,佐藤旁邊的一個助手威脅葉問,如果這場比武你贏了,我就一槍斃了你。切切相反葉問在比武的時候把佐藤將軍打死了,而佐藤將軍的助手拿起槍一槍打中葉問胸部上前方,就在這一幕。。。我驚住了。彷彿我當時就在現場,不願意看到這一幕發生。幸好的是葉問的好友與妻子在現場,急時把他救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8年的抗戰。
1949年葉問宗師居住香港,並在九龍飯店職工總會開辦第一個詠春拳術班,開展了宗師人生新的一頁。
1967年葉問宗師終完成其晚年最大心願,創辦了詠春體育會,集合一眾同門齊心發揚『詠春拳』,詠春拳發展至今已是世界知名拳術,葉問的徒子徒孫,累計超過了200萬人,詠春弟子人才輩出,當中就包括了一代武打巨星----- 李小龍。
寫下此篇觀後感是為了紀念舊社會的惡劣,國外軍人的野蠻與霸道。我雖是出生在90年代,但是我擁有一顆愛國的心,擁有中國人應該有的骨氣!最後希望各位中國人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⑼ 求:600字的作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觀後感或小說讀後感。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後感
低吟一縷清風,靜守安然;淺彈一闋弦音,追訴流年;陌上寒煙,闡釋青春個中深意。光陰流轉,歲月滲透憂傷,曾經的那人、那事、那段過往,千年輪回,隨著雲煙蒼老。滿月風華,也許,只是一曲流觴,祭奠青春年華,或走,或停,或遙首……
(一)、戲里戲外,淺彈流年過往。
時光安然,歲月靜好,一彎淺笑,笑醉多少柔情;一抹清愁,送走了青春多少過往!
近來,看罷一部電影,名叫《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屏幕上閃過的每一個片段,都是百轉千回的視覺盛宴,緊扣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把我們的青春演繹得淋漓盡致,叩問了我們年輕不安的心。在青春面前,我們,淺笑淺愁,無地自容;片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話都震懾著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心靈深處。
心靈的慰藉,人生旅途中出格的念想,青春,讓我們赤手可得,同時又讓我們傷透腦筋。戲里戲外,借著流年,我們且吟、且回首。我們在大學,我們正值青春,我們該為青春時刻反省。青春是不完美的,青春是用來懷念的。
流逝的時光,翻轉的年輪,義無反顧的青春。我們的青春,不需要成天守著電腦茫然的眼神;我們的青春,不需要廝守白天黑夜懶懶的床眠。空耗青春,空度流年,我們,著實不應該。
可能有些歲月,需要我們慢慢等待;可能有些往事,需要我們植入腦海。當生活的車輪碾過記憶,留下歲月的吻痕時,才知道青春淘走了昔日友人的歡笑和共度風雨的艱辛,留下的僅僅是自己孤單的影子和支離破碎的靈魂與傷透腦筋的回憶。
我們的青春終將老去,有很多時光,我們不能言語。是什麼讓我們常常徹夜孤枕難眠?是什麼讓我們在孤單的時光里默默感傷人生?是什麼讓我們在舉手投足間泣訴出格的念想?也許是風里飄過的青春,來的突然,走的也倉促……
低首撫琴,淺彈一曲青春的歌;戲里戲外,真真假假,就這樣鋪墊流年,無言,不見,不回首!
(二)、青春戀曲,暖胸口一度薄涼。
前世無言,眷戀今生,紅塵過往,萬千糾結,青春盼回首,勝過柔情相思薄涼苦。青春路苦,執一念,踩碎感傷,拘月在手,暗香盈袖淚雨狂歡,花間弄影兩兩相守。
彈一場青春戀曲,或祭奠曾經離別無言的感傷,或慶賀延續至今不變的過往。
我們正年輕,我們有大把青春,我們會經歷愛情。說到愛情,《致青春》里有一句經典的台詞:「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為愛情死,其實愛情死不了人,它只會在最疼的地方紮上一針,然後我們欲哭無淚,我們輾轉反側,我們久病成醫,我們百煉成鋼。你不是風兒,我也不是沙,再纏綿也到不了天涯,擦幹了淚,明天早上,我們都還要上班。」
說的真好,青春,我們不再孩子氣;青春,我們需要奮斗。生活不是弱不禁風的模樣、不是黛玉葬花的悲吟,不需要我們處處多愁善感,我們需要的是生活,是長大後慢慢懂得的責任,是需要為自己拼搏的明天。我們的青春,在我們手裡握著,我們該為它負起責任。
有一份痴念,留一份感傷。真害怕聽到你長長的嘆息: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懂得之後又把青春埋葬。《致青春》,戲里戲外令人痴迷的片子,情難戀苦,一次次無奈的別離、一場場無言的悸痛。
青春,不著痕跡。逢上美麗的季節,花季雨季的我們,或許會碰上一場單純的愛戀。正值青春,我們開始有了一個人的秘密和愛的體驗。有一個人牽掛心頭,溫暖胸口羞澀的薄涼。於是,一場青春戀曲,成了我們青春遙遠的心事,酸澀苦甜的。但是,不敢與人言說,不能和人分享。偷偷為心裡的眷戀歡喜、魂牽夢繞孤枕難眠……可最後,有的人並不是你的唯一,於是會活的很累、很辛苦,忘記了如何去釋懷。
青春如此,誰的心不曾柔軟?只是,世界很大,希望很遙遠,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夢想需要兌現;路很長,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風景需要慢賞。青春,總該給自己一份責任和期待,不為一朵花停留太久。我們的青春,沒有什麼是丟不開的,一場戀曲,彈完了,就該學會放手。因為,它不足以讓我們放棄所有,我們還有親情、友情,我們還有責任、理想。
風景終究只是風景,痴迷留戀過,還得重新回歸明天、拼搏夢想,而我們只需記取曾經有那麼一個人,讓你我學會了如何堅強。
花季如水,淺彈戀曲,暖胸口一度薄涼。即使離別,也念曾經溫暖。
(三)、韻斷香殘,青春泛舟無悔。
除了青春,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有青春,但我們是不是應該為明天打算一下呢?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我們不要為之追悔,只有今天才是實實在在的,活好今天、期待青春。《繁華盛開的森林》中有一句話:「太陽說,距離是遙遠。月亮說,遙遠是心緊緊貼在一起。大海說,在一起的心,渴望永遠。風說,我看見了,人卻在各自的城明天,才不枉我們手裡大把大把的青春。
我覺得,與其擔心未來,倒不如努力現在!因為現在,我們年輕,我們有大把的市裡孤單,孤單的每一天繼續如此……」除了努力,我們還是要努力,哪怕有時我們要一個人默默的付出、默默地承受孤寂。我們的青春,經不起我們隨意揮霍。生活就是不斷的別離,不斷的將哀傷埋藏在內心深處,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黯然神傷。
或許你正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或許你正在圖書館里靜守安然,或許你正在電腦桌旁游戲人生,或許你正賴在床上不知黑夜白天?或許,或許……光陰把將來變成現在,把現在過渡為曾經,再把曾經變成越來越遙遠記憶里的某一天。
青春如花,但我們是否能夠做到綻放時驚心動魄,飄落時無怨無悔,將那些生命中發生的痕跡演繹成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永恆呢?韻斷香殘,是否我們還能青春無悔。
青春總是這樣,讓我們微笑、讓我們淚流。我們的生活在繼續,無論多麼荒蕪的悲涼、多麼不堪的過往,都會成為昨天,凝結成記憶里遙遠的某一天。天空沒留下鳥的痕跡,可誰又認真地書寫過流年。因為,青春終將逝去。
年輕的你,敢以青春的名義宣誓,從不曾有負家人的期望,從不曾有負青春的理想?的確,要給自己、給他人一個堅定的承諾,很難很難。我們不能想太多,人生充滿了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我們應該全力以赴,讓自己的每一分一秒,都燃燒成激情的歲月。可不可以,在我們的夢變為現實之前,我們能夠不忘記奔跑,全力趕赴心中的理想呢?
有時候,我們明知道前路曲折,也要繼續堅持,只是為了將來我們還能夠懷念,當我們站在歲月的盡頭,看著被歲月悄悄改變的臉,我們還能坦然地對自己說:我的青春無悔,我的今生無憾!
訴說青春的花開花落,韻斷香殘,令我傷感同時又令我開懷。我們快樂、我們哀愁、我們感傷、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我們。每天晚上,在暗夜裡執著於修行,微言頷首,濾盡了倉促的寂寞。回想著一些往事,歡樂的、悲傷的、我們的青春,都一一承受。
時間走的很快,走過了就不再回首,然後我們便會措手不及。深夜裡,不可觸及的紅塵知己,不自禁的落下了淚,模糊了雙眼。以往的傷痛,我們遺忘了所有,青春的我們,喜歡讓自己波瀾的心平靜下來。泛舟在青春湖上,黑夜還是白天,品一抹香,賞一段情,無悔!
看著那些光芒將我們的青春穿透,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內心。其實,我們不夠成熟。我們的青春,終將都會老去。希望,我們每個人的青春,哪怕凋謝了容顏,泛舟西上,都無怨無悔!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後感
又是一年的畢業季,4年一閃而過。還有20天就要畢業了,直到看完了《致青春》,心裡真的意識到了——我們真的要向青春說再見了。電影中閃過的每一個畫面總歸會在我們走過的這些日子中找到縮影,是那麼的熟悉,又是那麼地讓人心痛。新生報到時候熱情的學長,初次見面的同宿舍的室友,熱情招募的各種各樣的社團,一起排隊在餐廳打飯,上課遲到時候的尷尬,在雜亂不堪的寢室里聚眾打牌的男生們,曾經為女生而打架的兄弟們,姐們失戀在寢室里的一醉解憂愁,還有那單純的校園之戀,畢業時候無奈的分手……電影的開場,總是讓我們忍俊不禁,鬨堂大笑,之後卻是我們隱隱的心痛。當電影落幕,燈光打開,很多人停留在座位上默默地流淚,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我們那逝去的青春……
愛情是足以焚身的烈火,不管是聰明人還是笨蛋,愛上了,都成了飛蛾。誰都知道飛過去會成為飛灰,但那又怎麼樣,百年之後,不管燃燒過與否,我們都將成為塵土。我哭了痛了,但不言後悔。因為在青春的年華里,我勇敢的付出過,義無反顧地愛過。在失去的愛情,逝去的青春面前,畢竟擁有過那些美好的回憶。你可以說我太傻總是付出全部的愛,也可說我太笨一旦愛上就智商為零,但是你不得不承認愛的時候沒有保留,流淚的時候淋漓盡致,在這份感情里,我沒有虧欠,這份愛就是圓滿的。陳孝正給過鄭薇跌宕起伏的愛,才讓後來的鄭微學會在平凡的幸福里甘之如飴。也許我們都要感謝在我們的青春中,我們愛過的那個人,是那個人教會我們成長。
那句話說的沒錯,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對於男人來說那隻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無論當初他如何地承諾,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們永遠比女人現實。 在男人的世界裡,女人其實只是一片點綴的白雲,他偶爾會贊嘆它的無暇和美好,也會對它留戀,但決不會為了它而放棄浩瀚的天空。當然,還有更聰明一些的男人,可以踏著雲彩疊成的階梯一步登天,又或者在風雨來臨之前,希望在雲下得有片刻安身之地。陳孝正說他用他做人的失敗換來了現在的成功,可是這成功的背後是扔掉了一個女孩在她最美好的年華里最真摯的愛。時間真是一副霸道的良葯。得不到才會念想,送上門去他未必真的會要。功名利祿在手,就偶爾搓嘆往昔,有些人,要的也僅僅是念想而已。多年後,他回來了,他說他要重新來愛她,可是失去的會再來嗎,那傷疤永遠地留在了鄭薇的心裡。不敢說誰對誰錯,只能說得到你想得到的,必然要失去一些你不想失去的。當你選擇了現實的時候也意味著你的青春已經逝去了……
在時間和現實的夾縫里,青春和美麗一樣,脆弱如風乾的紙。。我想永遠留在校園的象牙塔里,卻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許人總是這樣的矛盾著。我怕,並不是怕離開校園,而是怕當我的青春真的逝去的時候,不會再這般真摯的愛了。多麼地想,遇到那麼一個人,能夠在青春逝去之前遇到然後天長地久。一直為愛情而活的「女神」阮莞,一再地縱容忍耐那個負心的青梅竹馬,可是在現實面前,他還是放棄了她。多年後知性優雅的阮莞說她要結婚了,鄭薇問她:你愛他嗎?阮莞說,「不知道,才見過6次,能有多愛,反正他對我很好。」這話多麼地讓人心痛,青春逝去的時候,殘酷的不是我們漸漸老去,而是當你還想像青春年少時去愛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可以讓你去愛的環境以及那個同樣跟你一樣想去全心付出的TA了。。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麼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及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裡去了?當年舟車勞頓只為與愛人片刻相依的她,一心只想把那份感情守成天長地久的她,可曾想到會有今天?愛著的時候,以為那個人就是自己的一生,誰料到一朝夢醒,就站在了另一個人的身邊。如果你依然心中留有那單純的愛,你的青春也許真的會永駐——阮莞,就是這樣,她心中永遠有那份純真的愛,她為了那個負心的青梅竹馬在結婚前夕去圓那個青春時候的約定,她的青春「永駐」了。鄭薇最後罵她,罵的又是多麼地讓人心痛呢:「阮莞,你是全世界最蠢的傻瓜!我不會為你哭的!你一輩子只有那麼點兒為愛情犧牲的出息!這世界上除了愛情還有別的呢!」她來過,她愛過,她努力過,得之是幸,不得是命。當然,年少時的我們如何會相信會有得不到的宿命。
青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為珍貴的記憶,它包含著歡笑、痛苦、成長、蛻變,是生命定格下最唯美的音符,是每個人心中最動聽的旋律。有人說時間真是一劑霸道的良葯,悄無聲息地帶走了我們最想留住的青春。在愛情里付出的心血和收獲的幸福從來不成正比,越想去愛的人就越得不到愛。
資料摘自;小荷作文網
⑽ 求電影觀後感一篇。。。
葉問,我本對這人毫無知曉,但是我通過電影《葉問》後,對這人有些了解,我是一個生活在90年代後的,我們現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差距千里,《葉問》這一部電影充分的體現了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與遭受到國外人的侵略痛苦。這一部電影,我是帶著憤怒而又高興的心情看完的,憤怒的是當時的舊社會不公平與侵略者的野蠻,開心的是我們中國人團結,堅強,有骨氣。
葉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有著妻兒,他熱愛武術,生活過的很平常,常常還會為了煉功而忘記陪自己的妻子與他那可愛的兒子,在電影里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我不是怕老婆,我是尊重老婆」。這充分的體現了當時葉問對他的妻子是多麼的尊重。
然而。就在1937年的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可惡的日本人大舉侵入我們的土地,令我們中國人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在1938年10月,佛山淪陷,日軍大肆破壞廠房,設備和樓宅。擁有30多萬人口的佛山,僅僅只剩下七萬餘人,全市亦保存十多個作坊繼續生產。。而葉家大豪宅亦遭日軍霸佔,用作日軍總部,葉問一家三口無家可歸。生活苦困。
葉問一家三口找了個簡陋的房子住了下來,而此時家裡沒有米了,葉問於是拿著他那心愛的懷表拿去換成米,在盧溝橋事變還未發生前,葉問在當地已經有相當高的名聲了,因為他為佛山人打敗了外來踢管的人,所以米鋪老闆就多給了他些米。生活簡朴的過著,他為了幫助家裡能有點經濟來源,於是到一家煤礦幫助挖煤,在挖煤廠他碰到了以前要好的朋友,也是習武之人,但是這個好朋友始終永遠都再見不到他了。。因為被當時黑暗的日本人拉去比武,被日本人活活的打死。可恨的是廖家拳法的創始人挑戰他們日本人三個,但是沒有打過那三個可惡的日本人,當他拿起日本人給他的米後,「碰」的一槍。。。。他也永遠的離世界而去了。。 雖然輸了,但是他為我們中國人贏回了尊嚴。就在葉問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一骨怒氣從他身上散發出來,大聲的喊著:「我要挑戰十個。」不堪一擊的日本人被葉問打的滿地爪牙,一個個狼狽的躺在地上。而當時日軍領頭人物「佐藤將軍」見葉問武藝精湛。想要他繼續再來比武,佐藤將軍讓翻譯給葉問他的話。而翻譯正是當年崇拜葉問的一個地方治安隊隊長。葉問很有骨氣的說:「我不是為這些米來的。」而佐藤繼續追問他的名字後,他說:「我只是個中國人」。而此時翻譯跟佐藤說:「他說他會再來的,他說他叫葉問」。其實這個翻譯也是很有骨氣的,只是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不得不這么做,也許他會被人說成走狗,但是他始終是個中國人,在繼續觀看後。佐藤因為找不到葉問,把翻譯打了個半死,而翻譯卻幫助葉問找藏身地,幫助他們一家人,擺脫日本人的搜查。但是始終躲不過日本人的搜查,日軍在一家綿織場找到了他,而這個綿織場是他以前一位非常友好的朋友開的。他的名字叫:「周清泉」
葉問被日本人帶走後。周清泉幫助葉問把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帶到台灣去,而就在此時,葉問的妻子哭著喊著說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比武了,周清泉又回到了比武現場。
在比武的前一天,佐藤旁邊的一個助手威脅葉問,如果這場比武你贏了,我就一槍斃了你。切切相反葉問在比武的時候把佐藤將軍打死了,而佐藤將軍的助手拿起槍一槍打中葉問胸部上前方,就在這一幕。。。我驚住了。彷彿我當時就在現場,不願意看到這一幕發生。幸好的是葉問的好友與妻子在現場,急時把他救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8年的抗戰。
1949年葉問宗師居住香港,並在九龍飯店職工總會開辦第一個詠春拳術班,開展了宗師人生新的一頁。
1967年葉問宗師終完成其晚年最大心願,創辦了詠春體育會,集合一眾同門齊心發揚『詠春拳』,詠春拳發展至今已是世界知名拳術,葉問的徒子徒孫,累計超過了200萬人,詠春弟子人才輩出,當中就包括了一代武打巨星----- 李小龍。
寫下此篇觀後感是為了紀念舊社會的惡劣,國外軍人的野蠻與霸道。我雖是出生在90年代,但是我擁有一顆愛國的心,擁有中國人應該有的骨氣!最後希望各位中國人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