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元傑是李淵的兒子嗎
李淵四子比較出名
隱太子李建成 太宗李世民 巢王李元吉 衛王李元霸 至於你說的李元傑不存在
『貳』 唐山地震死亡總人數
地震前兆——反思唐山大地震前兆
善待動力,了解動物,也許更多的人可以逃過浩天劫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如有四百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面十六公里的地殼中猛然爆炸,唐山——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間被夷為平地。這似乎是一場無法預料、無法阻止的浩劫,可是,大自然又確實警告過。正是這些大自然的警告,使得那些於災難發生之後重新搜集起它們的地震學者們毛骨悚然並陷入深思。《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版》全景式記錄了當時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種種表現,追溯了地震前後撲朔迷離的事實與現象,反思了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究竟應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終極問題。 >>避震防震—自救互救知識
之一:恐怖極了的魚
唐山八中教師吳寶剛、周萼夫婦: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頭賣鮮魚的突然增多。他們只是奇怪,多少日子裡難得買到新鮮魚,為什麼今天特別多,而且價格非常便宜。「這是哪兒的魚?」「陡河水庫的。」賣魚人告訴他們,這幾天怪了,魚特別好打。」這一對夫婦當時怎麼也想不到,一場災難已經臨頭。幾天後,他們於地震中失去一兒一女。
蔡家堡、北戴河一帶的打漁人:魚兒像是瘋了。7月20日前後,離唐山不遠的沿海漁場,梭魚、鯰魚、鱸板魚紛紛上浮、翻白,極易捕捉,漁民們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好運氣。
唐山市趙各庄煤礦陳玉成:7月24日,他家裡的兩只魚缸中的金魚爭著跳離水面,躍出缸外。把跳出來的魚又放回去,金魚居然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農場四分場養魚場霍善華:7月25日,魚塘中一片嘩嘩水響,草魚成群跳躍,有的跳離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魚尾朝上頭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飛快地打轉。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長湖」號油輪船員:7月27日那天,不少船員擠在舷邊垂釣。油輪周圍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小魚急促地游來游去。放下釣鉤,片刻就能釣上一百多條。有一位船員用一根釣絲,拴上四隻魚鉤,竟可以同時釣四條魚。魚兒好像在爭先恐後地咬魚鉤。
之二:失去「理智」的飛蟲、鳥類和蝙蝠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長湖」號油輪船員:據船員們目睹:7月25日,油輪四周海面上的空氣噝噝地響,一大群深綠色翅膀的蜻蜓飛來,棲在船窗、桅桿、燈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動不動,任憑人去捕捉驅趕,一隻也不飛起。不久,油輪上出現了更大的騷動,一大群五彩繽紛的蝴蝶、土色的蝗蟲、黑色的蟬,以及許許多多螻蛄、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鳥也飛來了,彷彿是不期而遇的一次避難的團聚會。最後飛來的是一隻色彩斑斕的虎皮鸚鵡,它傻了似地立於船尾,一動不動。
河北礦冶學院教師李印溥:7月27日,他正在唐山市郊鄭莊子公社參加夏收,看見小戴庄大隊的民兵營長手拿一串蝙蝠,約有十幾只,用繩子拴著。他說:「這是益鳥,放了吧。」民兵營長說:「怪了!大白天,蝙蝠滿院子飛。」
唐山地區遷安縣平村鎮張友:7月27日,家中屋檐下的老燕銜著小燕飛走了。(同時,唐山以南寧海縣潘庄公社西塘坨大隊一戶社員家,屋檐下的老燕也帶著兩只剩餘的小燕飛走了;據說,自7月25日起,這只老燕就像發了瘋,每天要將一隻小燕從巢里拋出,主人將小燕撿起送回,隨即又被老燕扔出來。)
寧河縣板橋王石庄社員:7月27日,在棉花地里幹活的社員反映,大群密集的蜻蜓組成了一個約30平?矯椎姆秸螅�閱舷蟣狽尚小?(同日,遷安縣商莊子公社有人看見,蜻蜓如蝗蟲般飛來,飛行隊伍寬100多米、自東向西飛,持續約15分鍾之久。蜻蜓飛過時,一片嗡嗡的聲響,氣勢之大,足以使在場的人目瞪口呆。)
之三:動物界的逃亡大遷徙
唐山地區灤南縣城公社王東庄王蓋山:7月27日,他親眼看見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倉皇奔竄,大老鼠帶著小老鼠跑,小老鼠則互相咬著尾巴,連成一串。有人感到好奇,追打著,好心人勸阻說:「別打啦,怕要發水,耗子怕灌了洞。」 (同時,距唐山不遠的薊縣桑梓公社河海工地庫房院子里,那幾天有三百多隻老鼠鑽出洞子,聚集在一起發愣。)
撫寧縣墳坨公社徐庄徐春祥等人:7月25日上午,他們看見一百多隻黃鼠狼,大的背著小的或是叼著小的,擠擠挨挨地鑽出一個古牆洞,向村內大轉移。天黑時分,有十多隻在一棵核桃樹下亂轉,當場被打死五隻,其餘的則不停地哀嚎,有面臨死期時的恐慌感。26日、27日兩日,這群黃鼠狼繼續向村外轉移,一片驚懼氣氛。
敏感的飛蟲、鳥類及大大小小的動物,比人類早早地邁開了逃難的第一步。然而人類卻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警告。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毀滅生靈的巨大災難已經迫近了。
之四:不可捉摸的信息
大自然確實是在警告人類。
唐山東南的海岸線上,浪濤在發出動人心魄的喧響。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帶的漁民就感到疑惑:原來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怎麼被海水吞沒了呢?海灘上過去能曬三張漁網的地方,怎麼如今只能曬一張漁網了呢?海濱浴場淋浴用的房子進了海水。常年捕魚的海區,也比過去深了。距唐山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漁民們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從來是碧澄澄的海水,為什麼變得一片渾黃?
唐山地區豐潤縣楊官林公社一口深約五十多米的機井,從中旬起,水泥蓋板上的小孔「嗤嗤」地向外冒氣。7月25日、26日,噴氣達到高潮,20米外能聽見響聲,氣孔上方,小石塊都能在空氣中懸浮。
在唐山地區灤縣高坎公社也有一口神秘的井。這口井並不深,平時用扁擔就可以提水,可是在27日這天,有人忽然發現扁擔掛著的桶已夠不到水面,他轉身回家取來井繩,誰知下降的井水又猛然回升了,不但用不著扁擔,而且直接提著水桶就能打滿水!那幾天,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裡,有的地方,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幹了,有的池塘卻又騰起濟南趵突泉那樣的水柱。 >>避震防震—自救互救知識
人類有時也收到了大自然的信息,可這些信息是那樣的不可捉摸。
在北京、唐山,半夜,不少人家中關閉了的日光燈依然奇怪地亮著。在通縣,有人發現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燈管在閃閃發光。
27日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日子。在唐山林西礦礦區,飄來了一股淡黃色的霧。這是一股散發著硫磺味的「臭霧」,它障人眼目,令人迷茫。人們被那股異味熏糊塗了,他們已經看不清這世界的面目,更弄不清大自然正在醞釀著一場什麼樣的悲劇。
人們眨著大惑不解的眼睛,迷迷濛蒙地,不知不覺地走到了7月27日深夜。
之五:大毀滅前的「七·二七」深夜
唐山市郊栗園公社茅草營大隊王財:深夜12點鍾看完電影回家,看見出門前總趕不進院子的四隻鴨子,依然站在門外,一見主人,它們齊聲叫起來,伸長脖子,張開翅膀,篬撒著羽毛,搖搖晃晃地撲上前。王財走到哪兒,它們追到哪兒,拚命用嘴擰著他的褲腿。
灤南縣東八戶大隊張保貴:7月27日深夜,久久睡不著,老聽見貓叫。他以為貓餓了,起來給它餵食,貓不吃,依然叫聲不絕,並亂竄亂跑。
那一夜,唐山周圍方圓幾百公里的地方,人們都聽見了長時間的尖厲的犬吠。
豐南縣畢武庄公社李極庄大隊劉文亮:7月27日夜裡,他是被狗叫吵醒的。當時,他家的狗在院內使勁撓著他的房門。他打開門放狗進來,狗卻要把他拖出屋去。
唐山市遵化縣劉備寨公社安各寨大隊張洪祥:他家的狗也不停地狂叫起來,一直叫到張家的人下了床,狗在張洪祥的兄弟的腿上咬了一口,像要引路似的,奔向屋子外。
大廠回族自治縣陳福公社東柏辛大隊李番:他親眼看見他家的母狗把7月15日生的四隻小狗,一隻一隻從一個棚子里叼了出來。
夜越來越深了。這是一個充滿喧囂的夜,7月28日就在這不安的氣氛中來臨了。1時30分,撫寧縣大山頭養貂場的張春柱被一陣「吱吱」的叫聲驚醒,全場415隻貂,像「炸營」似的,在鐵籠里亂蹦亂撞,驚恐萬狀。
與此同時,豐潤縣左家塢公社揚谷塔大隊飼養員陳富剛,在一個馬車店裡正起來喂料。他發現騾馬在亂咬亂踢亂蹦,怎麼吆喝也不管用。3點多鍾,60輛馬車的100多匹馬全部掙斷了韁繩,大聲怪叫著,爭先恐後躍出馬廄,在大路上撒蹄狂奔!
與此同時,唐山地區昌黎縣虹橋公社馬鐵庄大隊的李會成親眼看見:鄰居家的二百多隻鴿子突然傾巢而出,飛入房頂上空,盤旋著,沖撞著,久久不肯下落!
顯然,在唐山地震前,許多人都接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號。但是這些信號具有「不唯一性」——天氣悶熱也會使雞犬不寧,連日多雨也會使井水突漲,人們也正是用最尋常的經驗解釋了那些「異常」。知識使人類變得敏銳和堅強,知識也使人類變得聾盲和脆弱。1978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出版的《地震情報通報》中,刊印了一張幽默照片——一隻閉眼張口、驚恐慘叫的黑猩猩,照片上方寫著:「為什麼我能預報地震,而地震學家們不能?」
這是人類的自責。然而人們常常忘了:人是社會的動物,即使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人也只是作為一個整體,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力量。當人各自為戰的時候,也並不比動物有更多的優越性。僅僅依賴本能,人甚至遠不及動物。在地震這樣重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災害面前,人們沒有形成一個防範的整體,沒有相應的通訊渠道和手段對自然界的異常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和處理,他們怎能不被突降的惡魔各個擊破?
死亡242419人
重傷164581人
『叄』 關於蔣姓的名人
東漢
蔣晉, 仙居(今屬浙江)人。西漢交州刺史。
蔣翊, 漢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
蔣穎, 封「金華侯」,居婺州金華七新鄉。任中散大夫,車騎大將軍,青州刺史。
蔣鄭, 封「會稽侯」,居越州紹興,。
蔣川, 封「臨川侯」,居潤州鎮江丹徒,任酒泉太守。
蔣 耀, 封「鎮湖侯」,居湖州安吉。
蔣 漸, 封《臨蘇侯》,居姑蘇(蘇州),
蔣 巡, 封「卜亭侯」,居杭州餘杭。官員外郎,散騎長侍,
蔣 稔, 封「平河侯」,居九江平河縣。,官殿中將軍,襲爵九
蔣仁作品
江侯,
蔣 默, 封「雲陽侯」,居義(宜)興和橋南新柯山橋雲陽村,任諫議大夫。
蔣澄, 字少明,居義(宜)興都山寒亭村。官封 亭鄉候,封地在今宜興 山以東,楊巷、官林一帶,不久任婺州刺史。
蔣濟, 揚州楚國平阿(今安徽懷遠),魏關內侯,升遷為太尉
蔣 孟,冀州刺史。蔣澄長子
蔣 直,南陽刺史 蔣澄次子
蔣 休,丹陽刺史。蔣澄三子
蔣 政,荊南刺史。蔣澄四子
蔣 元,兗州刺史。蔣澄 五子
蔣子文,廣陵 (今揚州)人,為秣陵尉,並將鍾山改名蔣山。
蔣義渠,東漢末年袁紹軍將軍。
蔣干,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歷史上的蔣干是當時的名士。
蔣 欽, 九江壽春人也。,遷西部都尉,討越中郎將,遷盪寇將軍,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
蔣 琬, 東漢末年零陵郡人,蜀漢進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後封為安陽亭侯,接替諸葛亮為丞相.
北魏
蔣少游,樂安博昌人。官至前將軍、將作大匠,死後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
蔣恭, 劉宋曾任台州刺史。
蔣升, 北周,楚國平阿人。官至東騎大將軍、河東郡守
蔣雋, 北洲,官至王府從事中郎、趙興郡
唐朝
蔣鎮, 常州義興人。官至左拾遺、司封員外郎
蔣冽,歷任禮、吏、戶部侍郎,官終尚書左臣。
蔣 防,江蘇義興(即今宜興)人,,歷官右拾遺,司封員外郎,諫議大夫,右補闋,加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貶汀州刺史,連州刺史,大和二年任袁州刺史。
蔣乂,任太常院修撰,貞元中任右拾遺,起居舍人,司勛員外朗,兼史館修撰。,,遷右諫議大夫,封義興縣公。
蔣偕,蔣乂三子,以父蔭歷任右拾遺,補闋,主客郎中兼史館修撰,累任太長少卿,州官等。
蔣伸,今宜興芳庄鎮五牧村人,曾任戶部侍郎、兵部侍郎。,任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刑部尚書、任河中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太子太傅,贈太尉。
蔣系,入直史館,大和年升右拾遺,史館修撰,,歷任工部、禮部、兵部郎中,同兼史職,懿宗時官兵部尚書,東都留守。
蔣將明,任河中使府,侍御史,左司朗中,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
蔣儼,封大將軍,文學家,授朝散大夫,任幽州司馬,高宗時人蒲州刺使,太子右衛副帥,以太子詹事致仕,封義興沖沖縣子,卒贈禮部尚書,世居宜興。
蔣渙,任鴻臚卿,右散騎常侍,官終禮部尚書。
蔣欽緒,唐萊州膠水縣人,累任太常博士。任吏部的員外郎和侍郎,歷任汴州和魏州刺史,
蔣沇, 萊州膠水人。蔣欽緒之子,官至右散騎常侍,追贈工部尚書
蔣清, 萊州膠水人。蔣欽緒之子。官至太子校書郎、鞏縣丞。
宋朝
蔣浚明,浙江奉化人,北宋時為中書平章事,贈金紫光祿大夫,。
蔣峴,浙江人,南宋寧宗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殿中待御史,
蔣琉,浙江人,官至朝議大夫
蔣允濟,南宋初年(1104~1167年),字德施,桂林市興安縣高尚鄉江東村人,其父蔣熙是個讀書人,但一生窮困潦倒。生允升和允濟二子,幼時家貧,親自教讀。允升、允濟勤學苦讀。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兄弟二人同時考取進士,成為一時美談。乾道三年(1167年),蔣允濟最後調升邕州知州兼邕管安撫使,死於任上,積官朝請大夫。
蔣重珍,無錫人,宋寧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狀元。集英殿修撰身份任安吉知州,代理刑部侍郎,為朝請大夫
蔣芾,今宜興楊巷鎮人。蔣儼公十六世孫。被授予起居郎兼直學士院、中書舍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代參知政事(副宰相)升為左正議大夫、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出知紹興,並定居。
蔣默,字靜之,系蔣儼公二十二世孫。任大理寺評事,游學義烏,創居蘇溪。
蔣之奇,常州宜興人。官至宰相。
蔣鍇, 宜興人,官至侍從
蔣猷,(?-約1126),字仲遠,潤州金壇人。官至吏部、工部、刑部、兵部等四部尚書
蔣燦,宜興人,補將侍郎,調承務郎代戶部侍郎,歷任平江、臨安、兩州知府,贈正議大夫
蔣興祖,蔣之奇之孫。以蔭任鐃州司錄,因功陞官,知開封陽武縣。
蔣靜,任安仁縣令,,升職方員外郎,,升國子司業,,任中書舍人(擬詔官),顯謨閣待制,壽州知府,江寧知府,調任睦州知府,任大司成,洪州知府,贈通議大夫。
蔣璨,宜興(今屬江蘇)人。之奇從子。以蔭補將仕郎,任婺州蘭溪縣主簿。歷知撫州,通州。,提舉淮南東西路茶鹽公事,歷知揚州、臨安府,遷兩浙轉運副使,由淮南轉運副使知平江府,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南宋詞人,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
明朝
蔣獻,明洪武年間錦衣衛指揮
蔣廷瓚,河南滑縣人,任嘉興通判,任工部右侍郎。,首任貴州布政使。
蔣貴,靖城阡橋人,升到浙江昌國衛指揮同知、北平彭城衛部指揮企事,定西伯,定西侯
蔣雄,追贈懷遠將軍
蔣琬,授平羌將軍銜鎮守甘肅,神機營總兵,累官太保兼太子太傅,贈涼國公
蔣驥,繼承爵位典京營兵
蔣傅,授平蠻將軍銜,鎮守兩廣,官至太子太保
蔣中臣,明萬曆年間,戶部侍郎
蔣思文,青州蔣氏開祖,明永樂年間進士歷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授嘉議大夫(正三品)左邊青州府同知(正五品)
蔣如蘋,山東益都人,任容城縣令,擢揚州同知。
蔣升,官至南京戶部尚書
蔣欽,常熟人。官至南京御史
蔣昪,全州人,始授南海知縣,官至留都南京戶部尚書
蔣冕,全州人,官至首輔內閣大學士,
蔣信,常德人。累官四川水利僉事遷貴州提學副使。
蔣小保,永樂年間孝義名士。任武功中衛
蔣琮,大興(今北京市屬縣區)人,弘治年間任南京守備太監。
蔣瑤,歸安(今湖州)人。歷兩京御史為荊州知府,調揚州知府。後調陝西任參政,歷湖廣、江西左右布政使,累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謚恭靖。
蔣英,嘉善人。歷知松溪、漳浦、宜興。
蔣守約 ,直隸宜興人,為道士,永樂初 舉贊禮郎 禮部尚書,太常寺卿
蔣宗武,江蘇武進人。家世業醫,入太醫院,授以御醫,又擢為院判、院使等職,後晉升為禮部左侍郎。
蔣主善,,江蘇句容人。,太醫院院判蔣武生之子。,任太醫院院判,
蔣用文,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遷句容(今屬江蘇)。,升太醫院院判,六年後任承德郎。
蔣若來,江蘇人,明末江浦守備
蔣光彥,福建晉江人,官至江西副使,廣東布政司參議,
蔣德璟,晉江人,擢禮部右侍郎,任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
蔣允儀,明官員,授桐鄉知縣,移嘉興,擢御史,巡按陝西,巡湖廣副使,擢太撲少卿,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
蔣士銓,江西鉛山人,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
清朝
蔣廷錫,江蘇常熟人,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
蔣今長,嘉慶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中書科中書舍人(從七品)加五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晉贈中憲大夫(正四品)
蔣立鏞,天門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狀元。歷任國史館協修及纂修,朝考閱卷官等。任河南鄉試副主考官,出任廣西鄉試主考官。
蔣艮, 商城伏山鄉人,歷任武英殿協修、纂修,國史館協修教習,任山東鄉試副考官
蔣伊,江蘇常熟人,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陝西道監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學副使。
蔣文慶,漢軍正白旗人,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出為雲南曲靖知府,調雲南府,擢甘肅寧夏道,遷浙江按察使,護理巡撫,遷安徽布政使,擢巡撫。
蔣赫德,遵化人,隸漢軍鑲白旗,任國史院大學士,文華殿、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
蔣攸銛,先世由浙江遷遼陽,隸漢軍鑲紅旗,遷御史,任江西按察使、雲南布政使、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兩廣總督等職。調四川總督,加太子太保。授刑部尚書。尋授直隸總督。拜體仁閣大學士,充軍機大臣,管理刑部。授兩江總督,晉太子太傅。
蔣懋勛,浙江臨海人,參加肅清三藩之變克復台灣有功,官至溫州鎮總兵
蔣祥墀天門凈壇鄉七屋台村人,任浙江鄉試副主考,升任國子監司業,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少詹,奉順天府丞、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鴻臚寺卿等職。
蔣元溥,天門人,任九江知府,署江西鹽法道,
蔣陳錫,江南常熟人,歷官河南按察使、山東巡府、雲貴總督。為
蔣弘道,順天大興人,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賜進士第、戶部左侍郎、加一級,左都御史.
蔣益澧, 湖南湘鄉人,清湘軍首領,曾任廣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廣東巡撫。
蔣洲,江南常熟人。大學士蔣廷錫之子。初為主事,歷官山西布政使、山東巡撫。
蔣溥,大學士蔣廷錫之子。雍正進士。歷官至湖南巡撫,協辦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領戶部。
蔣國柱,清初漢軍鑲白旗人。,授都察院啟心郎。歷工部右侍郎、戶部
左侍郎。後調江寧巡撫,駐鎮江,補右通政使,遷秘書院學士,尋授山東巡撫。後任浙江巡撫。
蔣鳳藻,清江蘇吳縣人,補福建福寧知府。
蔣錫綬,江蘇長洲人。,刑部主事入直,官至安慶府知府。
蔣振生,金壇人.虎臣修撰之侄也。授國子監學正。
蔣炳,江蘇陽湖人。內閣侍讀入直,官至河南巡撫。
蔣國禎,,鳳陽知府
蔣永修;清官員,學者,經學家。歷官應山縣知縣,刑科給事中,平越府知府,終湖廣提學副使。
蔣發,祖居河南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太極拳創始人。
民國
蔣/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蔣介卿,浙江奉化人,任過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廣州地方審判廳推事、英德縣縣長、後又擔任過浙江海關監督、浙江省政府委員等。
蔣百里,浙江海寧人,國/民/黨陸軍上將.
蔣鼎文,逝江諸暨縣石山人,授國/民/黨陸軍上將,任陝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陝西省主席。
蔣先雲,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鄉大坪塘村人,名湘耘,別名巫生,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學生運動傑出領袖、「黃埔三傑」之首、北伐戰爭烈士。
蔣翊武,澧縣城關鎮人。武昌起義總指揮
蔣/經/國,字建豐,浙江奉化人
蔣尊簋,諸暨紫東滸山人,廣東任混成協協統,任廣東省都督府軍事部長,為浙江都督,兼民政長,任為參謀次長。後歷任軍政部次長,代理參謀長兼滇、黔、贛聯軍第一路司令。
蔣作賓,湖北應城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陸軍部次長
蔣夢麟,浙江餘姚人,北京大學校長。
蔣正文,字松寒,淄博工礦特區武工大隊大隊長,博山縣警察所建設科長,博山武術宗師
蔣正武,字松鶴,子蔣衍桂博山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女蔣衍芬丈夫是外交部原副部長宮達菲
蔣衍升,同盟會創始人之一,山東省秘書長。
蔣光鼐、廣東東莞人。曾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綏/靖主/任。
蔣/緯/國,浙江奉化人,晉升陸軍二級上將,任裝甲兵司令
蔣華秀,蔣介卿的女兒嫁與白崇禧的外甥韋永成為妻,韋永成在抗戰時。曾任安徽省財政廳廳長。
蔣仲苓,浙江省義烏縣人,任"陸/軍/總/司/令"並晉升"二級上/將",任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任"總統府"參軍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任"國/防/部長",,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聘為"總/統/府"資政。,
蔣碧薇,江蘇宜興縣,復旦大學法語教授,悲鴻夫人,後嫁張道藩,貴州人
蔣南翔,江蘇宜興人,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52~1966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56~1966年兼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期間還任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1977年後任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等職。
蔣修仁,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二十六師四十四旅旅長。
蔣在珍,中/將師長,貴州桐梓人,任新八師師長,第二十五軍第三師師長.
蔣孝先,陸軍中/將。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組組長、南/京政/府駐北平憲兵第三團團長。在《何/梅協定》簽署後,蔣/孝先從北平撤回南京,擔任蔣/中/正的侍從室組長。
蔣鋤歐 ,東安山口鋪人。,任國/民/黨四十四軍二師師長,晉升為四十四軍中/將副軍長,任過全國鐵路/甲車司/令、鐵道部警備總局局長、交通/警/備/司/令,,任一,六兩區鐵路軍運指揮官,後調/衡/陽/運/輸/司/令,
蔣伏生,祁陽掛榜山人。升為國/民/黨師長,任李/玉/堂部集/團/軍副/總/司令、長/沙/警/備司/令
近現代
蔣英(1919.9.7~2012.02.05)浙江海寧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女聲樂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
蔣潤觀(1916—1990)江西省廣豐縣人。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蔣正涵,號海澄,筆名艾青,1910年出生於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
蔣勤勤,1975年9月3日出生於重慶,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94級表演系。
蔣雯麗,1969年6月20日生於安徽蚌埠,中國影視女演員,199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蔣怡,1977年5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華語影視女演員、節目主持人、模特。
蔣大為,男高音歌唱家,1947年1月22日出生於天津。
蔣欣,中國內地女演員。祖籍湖南益陽,出生於烏魯木齊,成長於鄭州。
蔣勁夫,1991年9月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內地新生代男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2009級表演系。
蔣夢婕,1989年12月7日出生於安徽蕪湖,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專業。
蔣世豪,香港已故足球運動員(1975—2011),司職中前場。
『肆』 宜興市官林鎮姜庄屬於那個村
《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有著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另有戲劇、電影、電視劇、歌曲等以此為名。
中文名:
《新梁山伯祝英台》
出品時間:
2000年
製片地區:
中國台灣
導演:
徐進良
主演:
羅志祥 梁小冰 陳嘉輝
集數:
全42集
類型:
愛情
上映時間:
2000年
目錄
歷史淵源
故事基本內容
戲曲
基本信息
相關目錄
八集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小提琴協奏曲
動畫片
2003年版
基本信息
配音演員
劇情簡介
主題曲
電影
1994年版
劇情介紹
1963版
劇情簡介
1954 版
劇情簡介
電視劇
版本一
劇情簡介
版本二
劇情介紹
版本三
劇情介紹
在線觀看
貼吧相冊
歷史淵源
故事基本內容
戲曲
基本信息
相關目錄
八集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小提琴協奏曲
動畫片
2003年版
基本信息
配音演員
劇情簡介
主題曲
電影
1994年版
劇情介紹
1963版
劇情簡介
1954 版
劇情簡介
電視劇
版本一
劇情簡介
版本二
劇情介紹
版本三
劇情介紹
在線觀看
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可供佐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
化蝶飛
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 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微山縣)馬坡,有梁祝合葬墓,並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濟寧市梁祝讀書處鄒縣嶧山上有梁祝石像,陳雲琴游嶧山寫有七絕《萬壽宮梁祝像》雲:「信是榮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雙萬壽宮」,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現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的復出儀式,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為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中國歷史上見證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職位最重、權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從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從崔文奎向明朝皇帝「書以奏名」、而至得到當朝皇帝應允「奉敕」到「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揚環書;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額」。可以說重新修繕梁祝墓此事上至當朝皇帝、中央官員,下到江西都昌縣事、鄒縣地方縣事及其他當朝名士都參與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見:梁祝故事發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處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確認並達成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女士,山東省民俗學會原會長李萬鵬先生,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葉濤先生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出土儀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蝶戀_賈靜雯版梁祝(20張)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關於梁祝故事的產生年代問題,樊存常認為,根據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生於漢代。三國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沒有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生的土壤。 濟寧為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寧,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龍山漢墓群、任城王漢墓群等,這些都是當時注重厚葬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勘探發掘時,發現有很多漢代墓葬,並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以上均為「梁祝覓蹤」節目組電視台采訪馬坡梁祝墓的真實現場視頻報道。同時祝英台所在村莊九曲村發現了大量漢代石碑,微山縣馬坡鄉政府黨委宣傳幹事吳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發燒友,一直在當地民間探訪搜集梁祝的有關材料,至今已經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出土後,吳琦又發現了新的重要線索,他從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塊殘破的漢代石碑,上面刻有幾個祝姓字樣。這塊小碑令他很興奮,這說明漢代九曲村的確曾經有祝姓人氏生活過。這是梁祝為濟寧漢代人極為有利的證明。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
,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據查證,此「兩朝說」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且梁祝傳說早已於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看來,此「兩朝說」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蝶戀_07版潔舞(12張)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11)其他史籍記載: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金樓子》一書中有記載。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記敘:「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二書已失傳) 3、晚唐(公元851年)張讀《宣室志》記載:「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4、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寧波)郡守李茂城寫的《義忠王廟記》記載:「神喟然嘆曰:『生當封候,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簡文帝舉賢,郡以神應君,詔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稱:「義婦冢,即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齊武帝時(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記》:「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志》記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讀書處』。」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記載:「祝英台讀書處,號『碧鮮庵』。皆有詩雲:『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俗傳英台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後化為蝶。然考《寺記》,謂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台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並說祝英台是哥嫂將其許於馬家,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 10、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餘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12)此外,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其他版本傳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據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該文作者曾於86年從慈溪給編者來信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兩個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俠,梁山伯是清官,兩者墓穴碰巧在一塊的傳說故事」是年輕時曾做小販的同村的民間醫生講給他聽的,而這位鄉村醫生又是從寧波中山公園聽一位老人講的這個故事。當時公園內有好幾個人在講梁祝愛情故事,這個鄞縣老翁搖搖頭說:『都是亂話!'這位鄉村醫生便上前動問: ' 老伯,他們講的是亂話,那真話究竟是怎樣的呢'鄞縣老翁便講了這個故事。」,因此該文作者將這位寧波公園老翁講述的故事刊登在了報刊山海經上,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來看,此「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編輯本段故事基本內容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不同的版本】 雖然「梁祝」傳說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 濟寧版本: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追問:
告訴我那皇帝叫什麼?據體朝代就行
回答:
東晉謝安執政
『伍』 無錫有幾個區
無錫有5個區:梁溪區、濱湖區、錫山區、惠山區、新吳區。
無錫市區面積1643.88平方公里,(另有太湖水域397.8平方公里),人口362.09萬人(2015年末)。下轄共5個區2個市、7個鎮、41個街道。政府駐濱湖區新金匱路1號(無錫市民中心)。
梁溪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地處無錫的市中心,2015年10月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設立無錫市梁溪區。梁溪區是無錫市的中心城區,面積約71.5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街道、154個社區,現有常住人口95萬。
濱湖區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江蘇省東南部,無錫市西南部。南依太湖,北接北塘、惠山兩區,東連南長區、新區,西臨常州武進區。
惠山區,是江蘇省無錫市下轄區。位於「長三角」腹地,南臨太湖,北靠長江,東接蘇州,西鄰南京、常州。
錫山區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江蘇省東南部,無錫市東北部。南臨太湖,北通長江,東鄰蘇州、常熟,東至上海128公里,西至南京177公里。面積396平方千米。
新吳區,地處長三角中部,位於無錫市東南部,東接蘇州,南瀕太湖,總面積22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44萬 ,下轄旺庄、碩放、江溪、梅村、鴻山、新安6個街道。
(5)官林電影如何擴展閱讀: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復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無錫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國函 2015 184號),同意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並設立梁溪區,以原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的行政區域為梁溪區的行政區域。
同意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以鴻山、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新吳區的行政區域,新吳區人民政府駐新安街道和風路28號。
『陸』 宜興官林有沒有ABC中國農業銀行
他的全稱是中國農業銀行宜興市官林支行
『柒』 如何在宜興辦理護照
暈。你要辦理護照是在你戶口所在的當地公安局辦理的,具體的你可以問當地的114查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