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下無賊》算是一部經典電影嗎
什麼是經典電影?就是可以超越短期時間局限性,可以經過漫長的時間,我們再次觀賞的時候,也能得到不一樣的觀影體驗。《天下無賊》是一部拍攝於2004年底的電影,距離今天已經14年的時間了。可是它卻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本來的光澤,逐漸成為了我們心中獨一無二的經典作品。雖然我不喜歡導演馮小剛,但是不得不說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他的誠意。
② 找一部電影的片名
心靈傳輸者 又叫 時空駭客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超能力,往往是檢驗道德走向的底線,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善惡,就給予他極端的權力,那樣他就會撕去虛偽的面具,露出真正骯臟的面目……如果你能隨意用「心靈傳輸術」跨越時空,一眨眼就把自己送到想像中的地方,那算不算是極端權力的一種體現形式呢?
由於一種不規則甚至可以稱之為異常的遺傳基因,一位名叫戴維的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具備了一種超能力,可以將自己在一秒鍾之內運至任何地方,而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竟然是打劫銀行……戴維擁有一個不甚愉快、甚至可以說是蠻悲慘的童年,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當他獲得能力後,最想做的是改變自己以前的苦難生活,至少他還是一個不甚完善的人,擁有著很大的可塑空間,需要在隨心所欲地掌握能力的同時,面對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慢慢地,戴維發現自己擁有的這種神奇力量,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幾千年的時間了,而且不是「惟一」。由於剛剛掌握「心靈傳輸術」的人,都會像戴維一樣產生短暫的混亂和興奮,做出一些諸如打劫銀行這種不理智的事情出來,所以另一個神秘的組織「游俠」也就應運而生,冷酷無情的他們只要遇見「心靈傳輸者」就毫不留情面地「斬立決」,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戰爭,同樣也維持幾千年的時間了--而戴維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成了「游俠」追捕的下一個目標。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影片還算是一本合格的旅行手冊,有許多對羅馬、東京、紐約以及其他非常壯觀的景色誘人的描述,至於作為一部科幻動作片,就差強人意了。
——《舊金山新聞》
即使裡面有很多宏偉的場景地,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部小眾的電影。
——《時代雜志》
擁有超能力的人不一定會運用這種能力去為人類做善事,由於影片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所以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超炫、歷時90分鍾的預告片。
——comingsoon網站
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升級版的「幻影移形」】
《心靈傳輸者》中講述的是一個驚悚且充滿想像力的傳奇故事,編劇之一、同時還擔當了製片人的身份的西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說:「最初的時候,我們只想講述一位英雄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是因為偶然性才被創造出來的,違背了他本人的意願。他只想知道,如果自己不斷地使用超能力去幫助處於危難當中的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導演道格·里曼、金伯格和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Lucas Foster)花了幾年的時間去豐富它的結構,而他們這么做的原因,並不單單是為了豐富《心靈傳輸者》的劇本,他們想知道更多的神秘故事,以及關於一個年輕人那史詩般的冒險背後的真正起源--為什麼他那麼想重回真實的生活當中,而不是過著充滿夢幻、誘惑力十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有如神話般的日子?
對於道格·里曼來說,他對那種由角色來決定故事的影片擁有著熟練的電影技巧,尤其是那種無法預期、讓人神經緊綳動作驚悚片,比如說最近的《史密斯夫婦》和《諜影重重》。如此看來,《心靈傳輸者》所蘊含的潛能是不容忽視的,到了里曼的手中,它就等同於一個機會,可以將那種非常現代化、新潮的表現形式結合進比較古老的講故事方式當中,里曼指出:「我們看到有關超級英雄的大部分故事,其實都是差不多100年前就開始出現在小說當中的,但《心靈傳輸者》的內容卻充滿了難得一見的新意和現代化,最終,它很可能成為我的事業生涯當中一個最大、最有創造力的挑戰。」
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是依據史蒂文·古爾德(Steven Gould)創造的兩部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們分別是《心靈傳輸者》和《反射作用》(Reflex)--裡面的主角都是戴維·賴斯,一個遭遇到重重困難的年輕人。他那看似難以解釋說明的「心靈傳輸」能力令他開始了一種夢幻般的全新生活,遠離過去的痛苦……由於在評論界和讀者群中都受到了高度的歡迎,古爾德的這部系列小說很快就有了大批的追隨者。與此同時,故事本身就顯示出了不受文字局限的潛在力量:當製片人文斯·傑勒迪斯(Vince Gerardis)和拉爾夫·M·威辛安扎(Ralph M. Vicinanza)讀到這些小說之後,他們立刻就知道自己即將經歷一次偉大的電影之旅。
這個時候,廣受歡迎的電影編劇大衛·S·高耶適時地出現了,他所從事的工作都與經典的超級英雄或惡棍有關,比如說《刀鋒戰士》和《蝙蝠俠:開戰時刻》這樣的動作驚悚片,專門負責讓這些平面的角色在大銀幕上變得立體。高耶所做的不僅僅是將史蒂文·古爾德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那般簡單,還賦予整個故事更廣闊的涵蓋范圍,包括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格里芬,他是另外一個身世成謎的「心靈傳輸者」,從孩提時代開始,格里芬就已經掌握了時空穿越術……高耶希望可以通過此為影片建立一個更大的范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當中,高耶並沒有延續那種描述超級英雄的常規路數,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個角色,向觀眾展示了他們是如何使用幾乎完美地象徵著「逃避」的超能力的,當然也包括這種能力所帶來的非常真實的誘惑。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不穩定的年輕人展開,隨即營造了一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驚悚氛圍,因為這位年輕人學習到的,將是完全的自由所帶來的一系列因果關系。導演道格·里曼說:「我之所以對高耶創作的原始劇本一見傾心,就是因為故事中那個獲得了超級力量的人,用它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出去打劫了一家銀行……我真的喜歡這種非常誠實的態度。故事中蘊含的是一些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作為一個喜歡用角色驅使內容的導演,我很喜歡它。而且它也給了我非常巨大的想像空間,甚至可以說是瘋狂放肆的徹底研究,我已經連續拍過兩部動作電影了,真的被那種創造這些意義深刻、復雜的角色的過程深深迷住了。」
【影片解析】
與道格·里曼相似,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也是受到大衛·S·高耶的劇本的吸引,才加盟進來的,他尤其對裡面重點討論了一個年輕男子在擁有超級力量的同時,所帶來的人性方面的動盪,感到印象深刻,福斯特說:「『心靈傳輸術』賦予戴維·賴斯一個機會,那就是他可以逃避他那不快樂的家庭生活,但是這種能力同時也將他放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裡,在那裡,他只能靠自己去學習如何當一個成年人,並擁有足夠的勇氣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戴維不得不學習如何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自己內心的陰暗,然後繼續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故事設定,每個人都能將其與自身聯系起來,雖然身為『心靈傳輸者』的特殊境地,但戴維遭遇的一切卻是普遍且大眾化的。」
於是有了史蒂文·古爾德、大衛·S·高耶和副編劇吉姆·烏爾斯(Jim Uhls)聯手奉獻的劇本,再加上道格·里曼、西蒙·金伯格和盧卡斯·福斯特,他們共同為「心靈傳輸者」製造出來一個巨大、歷經了無數年代的歷史的背景故事:他們可以通過意念扭轉時空,超能力也能夠世代相傳,痕跡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電影人們首先是以研究那些相信「心靈傳輸術」的信徒開始的,從奧秘學和邊緣的物理學的理論角度出發,這種情況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西蒙·金伯格解釋說:「我們與許多物理學家都討論過,所以我們明白『心靈傳輸術』在科學領域中是如何體現的,並用這些真實的理論豐富了整個故事。但是我們也從神秘學的角度考慮了一下,所以影片本身還依據了經歷數千年才形成的文化想像力。蘇菲派和印度教差不多幾個世紀以前就有了關於『心靈傳輸術』實用理論的神秘傳說,我覺得其體現形式差不多就是你能夠立刻把自己『運』到一個任何人都不可能爬上去的山頂,或是做一些最為世俗和普通的日常事,提供了一個充滿了誘惑並可以隨便展開想像力的機會,像這種承滿了心願的故事元素,往往都擁有真正的感染力。」
然而擁有完全開放式天性的「心靈傳輸術」,也給製造邪惡之人提供了相等的機會,盧卡斯·福斯特表示:「很多人使用『心靈傳輸術』並不是因為這樣做很酷,或有趣,比如說在巨峰之巔用完早餐後,又一眨眼的功夫跑到澳大利亞去沖浪……這里有一些人的出發意圖本來就非常邪惡,比如說弄一件核武器,然後把它扔進白宮。當你仔細思考的時候,會發現『心靈傳輸術』帶給你的重重驚喜,然而它同時也類似於是一種詛咒,如果這樣的力量落入壞人之手,或者被某些能夠操縱『心靈傳輸者』的人利用,他們就能把自己的邪惡散布到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情。」
「心靈傳輸者」的存在也導致了「游俠」的產生,那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精英團體,他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就是為了阻止「心靈傳輸者」將自己的能力用在邪惡的一方面。在那些「心靈傳輸者」擁有成熟的心智之前的短暫時間里,就成了殘忍無情的「游俠」特工追捕的目標,他們會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夠除掉「心靈傳輸者」。
為了給這個足以媲美史詩故事的內部復雜結構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影片的製作團隊一直遵循的是「心靈傳輸術」的兩條最基礎的規則:一、你能把自己傳輸到任何你剛剛看到的地方;二、你也能把自己傳輸到以前從未見過的地方,只要你對那個地方擁有強烈的視覺記憶。
至於其他完善「心靈傳輸術」規則的還包括「傳輸傷疤」,那是一種瞬間的不正常現象,是被「心靈傳輸者」留在身後的時空里的一些分裂--這樣可以讓其他「心靈傳輸者」尋找他運行的痕跡。然後這里還有「時間繩索」,是「游俠」用來擱淺、跟蹤並終結自由游盪的「心靈傳輸者」的電子武器,是「心靈傳輸者」最害怕的東西。
精彩花絮
[編輯本段]
·由於埃文·蕾切爾·伍德拒絕了米莉這個角色,蕾切爾·比爾森才有機會出演。
·一開始的時候,戴維和米莉這兩個角色是由湯姆·斯塔里奇和泰莉莎·帕爾墨分別飾演的,在影片拍攝了兩個月後,由於預算資金不停地膨脹,拍攝被迫停止。後來海登·克里斯滕森和蕾切爾·比爾森重新加盟進來,影片也開始了重拍計劃。
·埃米納姆拒絕了在影片中客串一位明星的請求。
·劇組接到允許,可以在羅馬圓形大劇場拍攝三天,前提是不許放任何器材在裡面。而且時間也只局限於早上6:30至8:30,下午3:30至5:30,這樣才不會打擾遊客。至於照明方面,只允許使用自然的太陽光。
·影片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市拍攝時,故事中描述的那個高中,其實就是休倫湖高中,拍攝期間,校方允許學生們作為一些臨時演員出現在場景地、或者學校周圍。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Davey: Why are you walking?
Griffin: I like walking for a change! Makes me feel normal...
戴維:為什麼你要走著去?
格里芬:我喜歡走路改變一下自己!讓我感覺自己很正常……
Davey: Take a deep breath...
戴維:做一次深呼吸……
Cox: You think you can go on like this forever? Living like this with no consequences? There are *always* consequences.
考克斯:你覺得你能永遠像現在這樣繼續下去嗎?靠這種能力生存而不引發後果?這里「永遠」都會有因為你使用這種能力而帶來的不好後果。
Griffin: Welcome to the war.
格里芬:歡迎加入戰爭。
穿幫鏡頭
[編輯本段]
·有超能力的沖浪板:戴維與女孩在倫敦上過床後,他把自己傳輸到一家賣沖浪用品的商店,在那裡得到一套沖浪服和一個沖浪板。他先是來到一個海灘上,但是其他沖浪者卻告訴他這個時候只有斐濟那裡有海浪……鏡頭一轉,在斐濟駕馭著巨大的海浪的戴維來了個空翻,然後又把自己傳輸回巨峰之巔,然而當他從斐濟跳回來時,沖浪板被留在了那裡,可是在峰巔,我們卻看到沖浪板分明就擺在他身邊。
·質地總在變化的數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當戴維第一次走進他在酒店的房間時,房門上的房號是三個粘附上的數字,數字是黑色的,印在金屬牌上。隨後,當他返回房間,房號卻變成了又黑又大、鑲嵌在門上的數字。
③ 想要「告白」之類的懸疑電影 不要出現鬼的內容
如果你喜歡【告白】這種日本式的電影。(就是那種思維邏輯有點變態,看完之後就覺得這電影只能是日本人拍的那種。)
那麼就推薦你以下電影,都是我看過的,再加些我覺得好的電影。
NO.1【大逃殺2000版】
【簡介】
大逃殺英文名Battle Royale的意思:指的是在美國摔跤界中的WWE(世界摔跤娛樂)多人對戰,在這種比賽模式中,將會有不定數的選手參戰,直到最後一名沒被擊倒的選手,即為比賽中的冠軍。作者藉此暗示書中的42名學生為了生存,必須戰斗到只剩自己一人的心情。(小說故事中,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BR這段詞彙,只有這項游戲的名稱「計劃」。)
【感想】
這部片子和【飢餓游戲】有一點類似。不過出的比它早,細節和設定以及人物都比電影版的【飢餓游戲】好。不能算是懸疑片,但是確實和【告白】一樣的,典型日本式思維電影。看的時候會覺得很震撼,很變態,最後又很回味的電影。
NO.2 嫌疑人X的獻身(日版)
【簡介】
百年一遇的數學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樂趣,便是去固定的便當店買午餐,只為看一眼在便當店做事的鄰居靖子。
靖子與女兒相依為命,失手殺了前來糾纏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後。石神設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終只能在外圍敲敲打打,根本無法與案子沾邊。石神究竟使用了什麼手法?
【感想】
這部片子也是很經典的片子。之後韓國也有翻拍過,但很多細節比日版的差很多。這是根據小說來翻拍的電影,東野圭吾,他的小說兇手都是知道的一般,關鍵是手法。是數學家核物理學家的對決。蠻要動腦子的,這部片子的亮點在於一開始就告訴了你兇手是誰,而且很多兇手的掩蓋細節都告訴你了,但是你最後看到手法解密的時候還是會驚嘆。數學家核物理學家嘛,邏輯性很強。也是典型的日本式人文主義推理片。滿推薦你看的。還有附帶的東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
NO.3 致命ID
【簡介】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荒原,一場肆虐的暴風雨,將矗立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完全隔離。道路,不通;通訊,中斷。
而十個此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這個搖搖欲墜的破旅館中,等待著越來越深的恐懼降臨:十一個人,正在一個接一個被有計劃的謀殺……在死神面前,他們恐懼、顫抖,人人陷入瘋狂的猜測中,理性正在慢慢遠離。這十一人是誰呢?
【感想】
只是美式典型的懸疑片,真心覺得很好看,算是美式懸疑片的啟蒙作品吧。你會跟著他去思考,抽絲剝繭一點一點的謎題解開,會有種恍然大悟,然後驚嘆自己就是哪裡漏想了的作品。電影滿緊湊的,一開始我以為是驚悚片,後面才發現是懸疑片,一切都是人禍啊。推薦一下。
NO.4 蝴蝶效應1
【簡介】
簡介有點劇透,我就不貼了。
【感想】
這個算是我的啟蒙作品,很棒。第一次看的時候還很小。很震撼。反正美式懸疑片子邏輯性都很強,推薦。
NO.5 恐怖游輪
【簡介】
電影《恐怖游輪(Triangle)》於2009年10月上映。女主角Jess與好友Greg等共六人乘遊艇出海遊玩,但她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果然,遊艇遇到了風暴,此時恰好一輛大游輪路過,眾人未加思索就登上了這艘游輪。上游輪後一些恐怖的事情接踵而至,Jess越發深信她曾乘坐過這輛大游輪……
【感想】
感覺這不應該最符合你的要求,蠻嚇人的一開始,但是沒有鬼的。後面也是很震撼的,看完一遍會讓你意猶未盡,很多細節都要自己去琢磨和思考。需要動腦的電影,很棒。澳美合作的片子。
還有很多想推薦的,但是時間空間的局限的,我就先推薦這么些好了,如果還要推薦可以私我。
多說無益,上面的片子都是我看過覺得很棒的片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後,歐美片和日本片的區別在於,歐美更重場面特效很震撼,而日本感覺慢慢的平淡的但是內容很深刻,表層下的東西很有沖擊性,所以如果你想要感官的刺激和震撼還是主要看歐美的比較好。】
望你笑納
④ 看電影的幾種方式的利弊
影院:
優點-上映通常比出碟要早,所以去電影院可以讓人可以搶先享受電影.音畫質量好,環境好,比如某些喜劇片,同看的人一起笑,是種很有氣氛的事.另外,這種活動也比較時尚,是青年男女及朋友間約會娛樂的方式之一.
缺點-票貴,時間地點的局限,你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連續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不動地方才能保證.影院環境也會受干擾,比如當你遇到個總接電話的人,總之很多不可控因素;語言無法選擇,比如某些國外電影,很多時候只上中文翻譯版,想看原版的不好找;其他活動不自如,比如你看到一半突然餓了,不方便隨時找吃找喝的.而且一個恍惚錯過或沒看清的情節當時無法彌補;而假如你約了女朋友,當情緒投入時接吻之類也不好意思太大動作.有的人也不好意思在電影院哪怕是當眾流淚,不利於發泄感情.
碟:
優點-相對電影院,成本低很多.如配有高質量的影音設備再加張質量好的碟收看效果也還是不錯的.隨時隨地,甚至可以分幾段,在幾個不同的地方看,中間上廁所可以暫停,錯過的不明白的可以重放.方便反復研究.語言聲音等都可以選擇,想看原版的,甚至其他語言版的,只要是正版碟,通常都有幾種選擇.而且要好的朋友或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男女朋友方便邊看電影邊做其他娛樂,比如朋友們邊吃飯邊看,邊打牌邊看,男女朋友邊...適合需要隱私環境的小集體湖動。
缺點-效果必定不如大影院.觀看時間也會晚於電影院的上映期.碟的質量有時也沒保證,可能你買了張d9,拿回一看放不出來,還得去換.或者買來發現是槍版的之類.總之不像電影院那麼有保證.小地方買了的還可以找不到人退,也就是說花消有風險,不一定物所有值.
在線觀看
優點-比碟還省錢.有很多免費網站.即便是收費的,包月也很便宜.時效性比碟強,網路版本通常會先於盜版.與下載相比比較省事,不用等.也可以分時間段看,今天看不完,明天繼續.看兩眼如果發現不喜歡可以立刻停,也省了硬碟空間.而且和看碟一樣,在線觀看時也可以干很多其他事,比如吃喝等.
缺點-網速的限制使得很多在線觀看的流暢度沒保障,時常斷,很煩人.而且在線觀看的版本越清晰的文件越大,越大的緩沖越慢,所以通常的播放效果不會太好.而且如不下載的話,恐怕很少有人把網線隨便拖,能連線的地方也還多少受限制.
下載觀看
優點-省錢.現在與http,ftp,p2p等很多方式可以免費下載.而且比在線觀看能找到的影片多,選擇更大.時間地點更加隨意,下載後你可以任何時間看電影的任何一部分.也可以反復看同一部分作研究.筆記本的話甚至可以拿到廁所看,室外或路上看等.邊看邊做其他任何事都不妨礙.而且可以對電影進行編輯,截取電影中自己喜歡的素材挪為己用.當然,也不會像在線觀看那樣存在斷續問題.
缺點-下載文件效果無法和影院也無法和好的碟相比.而且下載速度慢,還得占硬碟空間.即便不喜歡的也得下完一整部親自看後才能刪.而且下載過程中也許會有病毒,不利於電腦的生存.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有幫助
⑤ 如何看待電影活著
電影《活著》是張藝謀在1994年拍攝的一部經典作品,男女主角葛優和鞏俐如今已經是中國影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就連其中的配角郭濤、倪大紅、姜武也成了中流砥柱。在我看來,電影《活著》是中國殿堂級的作品之一。
《活著》是中國歷史的一部自我剖白,不做作,不浮誇。用一種緩慢的、類似於紀錄片的攝影平靜地把主角遭受的傷痛袒露在我們面前,同時也將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每一步路客觀地展現。《活著》講述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一段值得被銘記的歷史。
「你趕上好時候了,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這是福貴對外孫的祝願,同時也是對中國的祝願。看過《活著》你才會懂得為什麼張藝謀被稱為「國師」,這才稱得上永不磨滅的經典。
⑥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C—I—C—A—D:電影元素的構成體系
來源:銀海 作者:不詳
http://www.ssav.cn/write/wri_pagess/wri_pages01_22/wri_page01_2201.asp
Ⅰ . 參照系:戲劇表達、敘事學與結構樣式。
研究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似乎是一個可笑的話題。因為於純藝術片而言,且不論伯格曼、費里尼等根本不用電影劇本,風格化的本文本身也決少劇作意義上的共性的構成元素;而於常規電影而言,劇作的構成元素又成為一個已然蓋棺論定的理論體系,不外乎電影劇作的特殊表現手法、劇作的題材、主題、人物、情節、結構、對白等,更何況即便有新的發掘,這也完全是一本論著的選題范圍,豈是區區萬言的論文所能涵蓋?這種疑惑也正是筆者需要首先建構以下關於「戲劇表達」、「結構主義敘事學」以及「電影劇作結構樣式」三個參照系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對象無庸置疑乃是商業電影的劇作,因為正如上文所言,企圖通過分解出純藝術片的劇作元素的共性學習其創作方法,姑且不論是否能夠分解,即便有,於創作也沒有多少意義可言。然而既然研究商業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首先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便是,商業電影到底是什麼。因為在實踐性的理論話語里,如果仍然使用諸如「物質現實的復原」等抽象的理論命題作為前提,恐怕是難以搪塞的。這便引出了本文的第一個參照系,——戲劇表達。這個參照系的引出來源於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導演馬丁·艾思林(Martin Esslin)的一本名為《戲劇剖析》(An anatomy of Drama)的書,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觀點:
「……戲劇(舞台劇)在20世紀後半葉僅僅是戲劇表達的一種形式,而且是比較次要的一種形式;而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等這類機械錄制的戲劇,不論在技術方面可能有多麼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戲劇,遵守的原則也就是戲劇的全部表達技巧所由感受和領悟的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在論述筆者所需要的第一個參照系之前,不妨先理解一下馬丁·艾思林的「戲劇表達」的表述,因為這種表述至少是目前國內比較少見的關於電影與戲劇的本質共性的一種提法。關於戲劇的本源,有模仿說、游戲說、意志表現說等,但從根本上講,人類發明戲劇(Drama)這種東西,無非是為了創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的、可聽可視可感知的表演,對自身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環境進行一次直覺的形象的再體驗,從而娛樂自己、欣賞自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升華自己。這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游戲。而電影仍然是對人生進行「戲劇表達」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這種戲劇表達乃是商業戲劇、商業電影、商業電視劇共同的本質屬性。這樣,我們需要關注的就變成了馬丁·艾思林所說的「戲劇的全部表達技巧」,這也正是筆者所說的關於「戲劇表達」的第一個參照系:既然商業電影可以被看成一種對人生的有意味的表達、甚至一種游戲,那麼,「全部的表達技巧」、也就是游戲規則到底應該怎樣表述呢?如果說對應著電影導演創作,電影擁有視聽語言這樣比較嚴格的語言體系,那麼對應著電影劇作,其構成元素及其互動就成為實踐理論中非常薄弱的環節。而本文的落腳石便也正是選擇了 「全部表達技巧」中對應著劇作元素的部分。之所以使用該參照系,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本文主體部分的元素分析中,有諸多元素的名稱來源於古典戲劇理論。使用這個參照系作為理論前提,正是為了說明本文並非使用了戲劇學的方法論研究電影劇作,而是因為兩者在「戲劇表達」的統一觀念中擁有一些類似的表達技巧和劇作元素。其實,將這樣的理論研究反過來,亦即使用分析外部動作式電影劇作的結構分析方法分析戲劇中的傳統劇作(比如《玩偶之家》等),也同樣是成立的。
本文的第二個參照系是結構主義敘事學。這個參照系的引出源於對所謂「戲劇表達」的「全部表達技巧」的分解以及諸多形式主義文藝流派的啟示。首先,如果以結構主義符號學為方法論,將電影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則無論研究敘事亦或造型的「全部表達技巧」,都需要分清究竟是僅研究能指、僅研究所指或是兩者兼備。在這個問題上,20世紀以來諸多形式主義流派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啟示。無論俄羅斯的的形式主義、捷克與法國的結構主義,還是英美的「新批評」,都強調語言、形式本身的美學結構研究,盡管有失偏頗,但其重視能指自身審美意義的觀點卻是值得借鑒的。對應著電影劇作研究,有傳統電影敘事學和當代電影敘事學、也就是結構主義敘事學之分。前者仍然依附於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為核心的傳統敘事理論,缺乏當代品格和深層邏輯。這也正是筆者試圖重新建構關於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體系的根本原因。雖然本文並不是完全以結構主義敘事學為方法論研究劇作元素,但結構主義敘事學卻構成了本文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系。在這個參照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研究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怎樣處理能指和所指的關系。結構主義電影敘事學是第一符號學的一種固執的發展,沒有解決表意問題,僅關注能指的組織結構,而把所指完全排除在外。它的方法論基礎就是能指和所指的截然對立。任何敘事語段在實際表現中,都具有言語(Parole)性質,它們屬於「這部」影片。然而盡管它帶有一種個別特性,但在它背後卻存在著該社會文化中比較共同的語法規則,因為它是一種語言(Langue)。我們要研究通過電影敘事言語的分析進而發現它深層次的敘事語言結構,從而研究這種語言結構是如何形成並決定電影的敘事語言的。盡管對於結構主義電影敘事學的批判提到了其缺乏對陳述者、也就是社會語境的重視,沒有把陳述的過程當作一個話語的本文來看待(更准確的說,是簡單的將陳述者等同於導演),但因為本文需要研究的僅僅是劇作本體意義上的結構元素而非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含義,因此,使用結構主義敘事學作為第二個參照系意味著本文在研究劇作的構成元素時將重點研究能指層面。當然,由於作為符號三要素之一的能所連接的存在,研究能指層面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涉及相應的所指層面,這種研究方法也正是對結構主義電影敘事學的批判性繼承。
由於以上研究前提的確立,本文將略去結構主義敘事學研究中對於電影作者、電影敘述者的聲音以及敘述者與接受者關系這些本體以外的研究內容,而著重研究敘述內容和敘述話語。傳統的諸如情節、人物等元素在這里應該有新的定位和新的涵義層次。
這樣,在完成了前兩個參照系的建構之後,本文已經明確了研究對象乃是電影劇作全部表達技巧當中的能指層次,通過詳盡的元素分析確定劇作構成元素的體系。第三個參照系——關於電影劇作結構樣式——的提出則顯然是為了解決如何研究、如何分析的問題。因為即便是限定了商業電影作為研究范疇,但諸多文本之間依然在外部形態上相差甚遠,分析各個元素的共性的劇作意義不免以偏蓋全之嫌。所以,通過在外部劇作形態上的分類,建構以劇作形態為緯、以劇作元素為經的劇作體系才是完備的理論話語。而對於電影劇作形態的劃分,無疑需要涉及到電影劇作的結構樣式。當下關於電影劇作結構樣式的提法諸如戲劇式結構、線性散文結構、塊狀散文結構、心理結構等雖然在名稱上依附於文學,但顯然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程度上的合理性,並能為電影劇作形態的劃分提供參考。比如戲劇式結構的劇作形態一般都是外部動作式的,而線性散文結構和塊狀散文結構則往往對應著人物關系式和人物經歷式的劇作形態,至於心理電影,一般呈現為時空交錯的外部形態。但電影劇作的結構樣式只是一個參照系,對於劇作形態的劃分應該更有利於後文對於劇作元素的歸納,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依附。筆者將電影劇作的外部形態從總體上分為單元式和多元式兩大類。單元式的劇作形態是基本的,又可以分為外部動作式和人物關系式;而多元式的劇作形態雖然復雜,但細細分解,往往都是由單元式的劇作形態經過並行的或線性的連接組合而成的。比如人物經歷式劇作形態就往往是一系列人物關系或外部動作的線性連接;而盡管時空交錯表現人物心理的電影在外部形態上顯得散亂和無規律可循,但實際上每個時空段落本身依然是單元式的,只不過是通過順時序的、或倒時序的、或意識流的線索穿插起來而已;其他諸如史詩電影、散點透視式電影以及其它各種結構形態雜糅的電影,只要細致分析,在形態上都是由這兩種基本的單元式形態構成的。
作為單元式劇作形態之一的外部動作式劇作形態對應的劇作結構往往是戲劇式的,即強調外部動作性,一般由二元對立項構成沖突,經過一系列動作體系以及不斷變化的失衡—平衡的情節轉變、隨著外部危機的加劇,最終到達高潮,並在這里完成消元。其劇作結構十分規整,對應的片種往往是警匪片、法律片、西部片、愛情片等。而人物關系式劇作形態則往往沒有二元對立項、甚至沒有沖突,只有人物性格的差異或抵觸,在情節安排上也不是由動作體系構成,而是通過有效場景的累積達到性格或關系的質變,高潮則往往水到渠成而來,在情感的高潮中感染觀眾。這種劇作形態主要表述人物關系,因此劇作中的人物關系往往復雜多變,並構成電影的主要內容。相應的,對應的片種往往是愛情片、市井生活片等。有些在內容上主要表現人物關系的劇作,因為三角或多角的人物關系構成了二元對立沖突、並且能夠形成動作和反動作的交替進展,也是外部動作式的,比如《雷雨》、《泰坦尼克號》等。
在完成關於劇作形態的劃分之後,分解出電影劇作中具有共性意義的構成元素便成為本文的課題。在筆者將要建構的理論話語中,所有的劇作元素將在一種互動的體系中存在,而不是像傳統敘事學中的那樣各自為戰。兩種基本的劇作形態——外部動作式和人物關系式——也將擁有相同的劇作元素體系,這便是筆者簡稱的C—I—C—A—D體系,——文化(culture)、思想(idea)、性格(character)、動作(action)和細節(detail)。
Ⅱ . C—I—C—A—D:電影劇作元素的構成體系
「文化(culture)—思想(idea)—性格(character)—動作(action)—細節(detail)」的劇作體系雖屬個人話語,但對於分析電影劇作構成元素卻有著相當的便利性。筆者將要著重分析的,是五個層面的互動關系以及性格、動作兩個層面的具體元素構成。但筆者首先要介入的,卻是五個層面中唯一本體以外的層面——文化(culture)層面。
所謂文化層面,實際上是指以當代電影理論作為方法論從電影劇作中讀解出的深層次文化涵義,諸如精神分析、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筆者之所以將這個本體以外的層面納入劇作體系,是因為盡管大多數電影作者們未必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文化理論於創作,但至少應該能以特有的微妙的感悟力和發達的藝術直覺抓住當今國際藝術和理論思潮發展的主流、進而將影片本文納入當代理論的寓言式劇作框架中,而這種創作狀態下出現的作品則往往能夠成為當代電影理論的讀解範本。具體分析,在這個「文化」層面中,與劇作直接相關的應該是結構主義敘事學、女權主義電影批評和第三世界電影批評,因為對於這幾種理論的關照將會影響到劇作情節和人物的定位;而其他諸如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等,更多的是一種研究文本之後的社會文化含義的理論,因此筆者不將其納入「文化」這一層面進行研究。
結構主義敘事學、女權主義電影批評和第三世界電影批評這三種理論對於電影劇作的文化層面的影響乃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並非本文的論述重點。然而這里不妨以女性性別角色為例,看看當代電影理論於劇作的構成元素方面究竟有怎樣的作用。結構主義敘事學中的格雷馬斯動素模型理論和女權主義中的性別與話語權利的關系的理論是影響故事片甚至動畫片中女性角色定位以及人物譜系的最重要的理論。以好萊塢動畫片製作的兩大潮流——迪士尼和夢工廠的作品為例,作為經典好萊塢繼承者的迪士尼的動畫大片中,女性始終處於格雷馬斯動素模型中客體的位置,作為慾望對象的女性的善與惡對應著經典好萊塢的「天使」與「妖女」,即便在《大力神》這樣的迪士尼試圖突破傳統的登峰造極之作中,依然嚴格的保持這樣的人物譜系,缺乏當代品格。相反,在試圖與傳統好萊塢、尤其是傳統迪士尼針鋒相對的夢工廠的作品,比如《埃及王子》中,女性不再處於客體位置,也不再是男性的英雄儀式完成後的獎品,而往往處於一種可有可無的角色定位,游離於主線之外,比如《埃及王子》中的撒普拉,——即便完全刪去撒普拉這個角色,也不影響主線的進展。有趣的是,夢工廠的角色觀念的轉變也正是斯皮爾伯格的轉變,而他早年的一部《奪寶奇兵》正是格雷馬斯動素模型理論的範本性讀解對象,其女性的標準的客體位置(正是從那裡開始,女性與寶物實現了同構)成為諸多影評的攻擊目標。這個意味深長的變化似乎便可以成為本文將「文化」層面納入劇作體系的合理性的注腳,——當代電影理論並不是像某些學者認為的那樣完全脫離實踐理論的范疇而成為 一種純文化理論,相反,無論像本文上面所描述的那樣在潛意識領域,或是乾脆在意識領域中,對作者的創作都將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客觀存在也正是筆者需要將文化層納入分析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一個簡單的格雷馬斯矩陣似乎還顯得過於單薄,那麼女權主義的觀念對於角色的滲透則更加深刻和普遍。女權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批評話語,其性別角色的劃分也是社會性的而非生理性的。也就是說,電影劇作中的女角色往往充當著男人,而男角色往往對應著女人。其劃分標志當然是話語權的歸屬。在《致命的誘惑》這樣的女性中心意識的影片本文中,正是女性擁有絕對的視點權利(視聽語言中的窺視者/正打鏡頭的一方),主動的、一步步的誘惑著男性,完成著性別秩序的倒置。而筆者最感興趣的乃是另一部有著同樣精彩的性別游戲規則的《新龍門客棧》。在那裡通過復雜而有意味的性別的倒錯與認正,實踐著對女性角色以及武俠電影的反思。在全片四天(六個半天)的故事時間內,一男二女的角色不斷更替著真實的性別定位,如下圖所示。
周淮安(男角色)莫言(女角色)金香玉(女角色)
第一夜 無 男性 女性
第二日 男性 女性 女性
第二夜 男性 女性 女性
第三日 女性 男性 女性
第三夜 女性 男性 女性
第四日 男性 女性 女性
影片在裂解和顛覆傳統武俠格局(選擇了英雄逃難作為敘述對象、全部的最高任務就在於如何逃跑)以及一男二女的人物譜系的同時,強調的正是一種話語權利的重要;話語權對應在片中體現為出關的密道,掌握了密道也就掌握了男性所需要的關鍵,也就擁有了話語權利,也因此控制了男性,掌握了主動;這也正是本文劇作中實現性別倒錯與認正的深層涵義。而選擇《新龍門客棧》作為本文的例證,也更進一步說明了當代電影理論對創作的影響,不僅僅是上文所說的情節與人物等,甚至從一開始的題材階段(比如這里的選擇英雄逃跑的題材)就開始了。分析電影劇作的構成元素,文化層面並非本體研究,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層面。
在簡略分析了文化層面之後,本文將通過不斷逐層分解,研究思想、性格、動作和細節層面的具體劇作元素及其互動關系。筆者之所以在劇作體系中將傳統的諸如情節、人物、結構等概念完全拋棄,乃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概念的模糊表述以及缺乏深層邏輯聯系的天然缺陷正是阻礙眾多劇作元素之間建立嚴密的邏輯聯系進而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劇作體系的原因。首先,情節是傳統敘事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們認同的關於情節的定義多年來一直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的表述,也就是高爾基的所謂「情節是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即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更有甚者,有些文藝理論論著將這個定義簡化成「情節是性格發展的歷史」。類似這樣的定義,在純理論表述上似乎還有立足之地,但於實踐創作中卻漏洞百出。一旦涉及如何安排情節並促使性格發展的問題,還原高爾基原有的完整的定義就成為了必然。因為在高爾基那裡,正是人物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情節的主要內容,通過人物關系及其變化構築情節並使性格發展。但這樣一來,通過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來定義情節,又進入了一個循環定義的怪圈。既然情節是性格和人物關系的發展史,那麼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又是如何發展的呢?答案是在情節中隨情節的發展而發展。這樣通過性格定義情節、再通過情節確認性格和人物關系的發展,於創作便只能是越來越混淆了;只有通過情節本身(而不是性格或其他別的元素)定義情節才應該是更有價值的。《文藝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便似乎吸取了這種教訓,將情節定義為「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這顯然是受到英國作家福斯特那個著名的關於區分「故事」和「情節」的比較的影響。在《小說面面觀》中福斯特說,「國王死了,不久王後也死去,這便是故事;而國王死了,不久王後也因傷心而死,這則是情節。」這樣,這種新的關於情節的定義便汲取了一些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合理內核,從情節本身的結構構成來定義,似乎也解決了問題症結。但如果仔細解讀這個定義,我們會發現這里的問題更嚴重。因為既然情節是「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那麼事件便成為基本的敘述單元,這也完全符合結構主義敘事學的觀點。但這樣一來,情節便失去了方向性;因為事件本身不是一個矢量,沒有方向性,情節如果依託於事件,當然也就沒有了進展。如果這樣的論述顯得抽象,我們不妨舉一些例子來看。「大鬧天宮」、「黛玉葬花」都是事件,而如果將事件按因果邏輯組織起來,則應該是類似林沖「誤入白虎堂」、「大鬧野豬林」、「風雪山神廟」等,這也的確構成了情節。這樣的文學例證不免讓我們想起了對應著中國電影史上的最相似文本形態——謝晉電影。比如《天雲山傳奇》里的「竹林初遇」、「古寨墓碑」、「白馬定情」、「板車之歌」等等,其實這裡面已經包含了筆者所要說明的問題的症結。諸如羅群、周瑜貞這樣的人物的性格實質上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圓心不斷擴大,是定型化的,沒有明顯的線性進展,而所有這些事件也都沒有方向性,只是平面化的累積,更直接的說,這些人物的性格是靜止的。而這些事件是按照邏輯順序組織起來的,那麼,這究竟有沒有情節呢?事實上,《天雲山傳奇》的情節的成立正是由於宋薇的性格的前後轉變而成立的,這依然依附於傳統的情節的定義。以事件為基本單位定義情節、也就是從情節本身出發下定義,卻沒有吸取傳統情節定義中的合理內核,也就失去了檢驗情節是否運動的標准,其根本原因正如前文所說的,事件不是一個矢量,而傳統情節定義中的性格是一個矢量,有方向性,至少可以用來作為情節運動的參照。於是這兩個觀念、思路完全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定義就處在了自相矛盾的位置上,一個典型的例證便是:《封神演義》中除了「哪吒鬧海」一個段落外,其他的部分是否可以算成真正意義上的「情節」?因為在那些部分里,人物和事件都是概念化、模式化的,但是卻有邏輯性,表層的敘事邏輯就是「討伐紂王」,並因此組織了一系列的打鬥場面。這樣的兩難可能會使一些學者做出這樣的改變,——將情節做一個多層次的界定,將兩個定義綜合,既顧及本身結構中的事件層面,也納入傳統的性格參照。其結果在理論表述上似乎更完滿了,但於創作更加含混,因為定義本身的兩個層面就缺乏邏輯的統一,如何運用於指導創作?這種傳統敘事學元素的雙重身份(實際上就是雙重定義)同樣出現在人物這一更關鍵的元素上。
人物在傳統敘事學中起著雙重的作用——行動元和角色。對於這個問題的存在,直到格雷馬斯的《行動元、角色和形象》一文才真正明朗。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對故事來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為一個發出動作的單位對整個事件的進展過程產生推力。這就是人物的「行動元」作用。而人格特徵的塑造以及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獨立性又構成其「角色」的作用,這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性格。成功的角色則成為典型人物。行動元決定著人物「做什麼」,而角色決定著人物「怎麼做」。這也就意味著,人物並非而且遠遠不是終極元素,至少我們可以再細分為行動元和角色(或者說性格)兩個部分,而行動元至少又有A—B元之分(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二元對立項),而B元往往又可以由多個部分組成,比如《西遊記》中的B元的組成就不斷更迭(表現為各種妖怪)。可見,傳統敘事學的兩個最根本、最重要的元素——情節和人物,在構成上、在定義上、在可分解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含混性。傳統敘事學作為實踐理論而非文化理論,卻對電影劇作產生不了多少實質性的影響,其構成元素本身的含混性以及缺乏深層次邏輯關系和互動正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筆者的 C—I—C—A—D劇作元素體系正是在這種理論前提下建構的。為了徹底擺脫不必要的復雜定義和實踐層面的含混,筆者啟用了一些自亞里士多德到布輪退耳直至易卜生經典戲劇理論時期的概念,比如動作體系、自覺意志、元動力、二元對立等,也加入了一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中的概念,比如最高任務、規定情境等。在理論論述過程中,還以當下國內比較有實踐價值的兩種電影劇作理論譯著——霍華德·勞遜的《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和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作為比較藍本,通過關鍵概念的比較,比如霍華德·勞遜的「必需場面」和悉德·菲爾德的「情節點Ⅰ、Ⅱ、Ⅲ」等,將諸多理論概念進行整合,從而建構起以「文化—思想—性格—動作—細節」為框架的理論話語。
筆者首先以「動作」和「性格」兩個層面取代了傳統的「情節」和「人物」的概念。後者的缺點正是筆者選擇「動作」和「性格」作為名稱的原因。「動作」(Action)在經典戲劇理論的很多論述中完全等同於情節(這實際上是關於情節的又一種定義),而筆者劇作體系中的「動作」的內涵和外延卻有所縮小,實際上是對上文所說的情節的後一種代表性定義(即「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的變形重寫。動作也是一些列的事件,而且必須有邏輯組織,同時它必須有發出者,即動作應該由二元對立項中的某一元發出,發出的動作有著鮮明的目的性,這植根於發出者的自覺意志;由於人物的自覺意志是有方向的矢量(目的即方向),所以對應著的動作也是一個矢量。這樣的界定就避免了情節定義中的無方向性。動作的界定也可以看成是情節的「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的定義和人物的「行動元」亞元素的綜合。而情節的傳統定義和人物的「角色」的亞元素則綜合成為筆者劇作體系中的「性格」層面。性格層面可以檢驗動作層面是否運動,即傳統意義上的情節是否有進展;這種對應關系也正可以適用於分別進入動作和性格兩個層面的人物的兩個亞元素:行動元是否推動動作發展正需要通過角色(性格)是否變化來檢驗。
用「性格」取代傳統的「人物」甚至「角色」的概念,同樣是出於更適合於指導創作的考慮。因為 「人物」或「角色」的概念,對於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及其變化沒有多少幫助;而「性格」的概念則有用得多。《電影藝術詞典》中對性格下了這樣的定義:性格是廣泛運用於心理學和文學藝術創作的術語,一般指一個人在特定社會關系中對現實的較穩定的態度及其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在這個定義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創作中非常有用的性格的組成因素——人物心理、人物動機。比如《七宗罪》的開端,Somerset想退休,這是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是性格;而Mills到這個城市來是為了成為英雄,這是人物「入世」的行為動機,也是性格。而性格的定義中本身又已經包含了人物關系的因素。「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必然產生各種人物關系,這當然也是性格層面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性格和關系都在運動,而筆者關注的,則是這兩者的運動究竟是怎樣和動作層面的運動結合的;也就是說,從「性格」到「動作」,這中間是否應該還有若乾重要的劇作環節。
正如上文所述,性格的構成中包含有人物動機這一層次。而當人物將採取行動的慾望提高到自覺的水平時,動機就成為了自覺意志。如果說性格是一個廣義的元素,那麼自覺意志則是一個「特異」的元素,它是人物性格在特定情境下的產物,有什麼樣的性格,在敘事規定的特定情境中就會產生相應的自覺意志。在自覺意志產生之後,必然產生發出動作的元動力。這是一個更具體的元素,直接連接著下一環節的劇作元素——動作。這樣,「性格—自覺意志—元動力—動作」就構成了連接「性格」層面和「動作」層面的元素鏈。由於外部動作形態的電影劇作中二元對立項的存在,兩種不同的性格造成的不同的、甚至針鋒相對的動作之間就構成動作體系,動作和反動作之間的沖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戲劇沖突。這樣,我們就完成了從性格層面到動作層面的元素連接。
思想層面對應著傳統理論中的主題。電影劇作的主題思想應該是作者肯定的一種美學精神。比如悲劇模仿嚴肅的行動,表現有價值的事物的毀滅,但肯定一種悲劇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劇作的主題思想。劇作體系中的「思想」層面同樣和「性格」、「動作」兩個層面有著嚴密的邏輯聯系。古希臘有眾多的戲劇元命題,比如俄狄蒲斯—殺父娶母,這是動作,而「俄狄蒲斯情結」就是主題。同樣的,安提戈涅、扼勒克特拉等都是如此。希伯萊先知們的「上帝」、希臘悲劇家們的「命運」、近代人的「自然的法則」都是一種「殘忍」,殘忍就是主題,而殘忍的方式,比如愛與死、復仇與死的沖
⑦ 誰能幫我分析一下電影楚門的世界的局限性,急啊。謝啦
時間的局限,白天和黑夜乃至天氣都是由人來控制的;
空間的局限,他永遠都生活在攝影棚那麼大的地方;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
情感的局限,他的親人,他的朋友,以至他的鄰居都是專業演員表演的。
⑧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時間和空間是電影構成的兩個基本要素,「時間是電影運動的延續性,空間則是電影運動的廣延性」。對電影中時間和空間的組織與運用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特性和特殊表現手段,是最根本的電影思維方式之一。一、空間的外在節奏在電影中,運動和變化貫穿始終,不僅畫面內的形象在運動,而且畫面與畫面之間也在不停的運動變化著產生節奏。對於變化運動著的空間的安排、配置及運用,是電影思維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文學是敘事藝術,它的時間過程隨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移,但人物的形象、音容和運動過程只能靠讀者的聯想來感知;繪畫、雕塑和建築是造型藝術,具有空間的可視性,但它沒有流動感;戲劇與舞蹈的空間局限於舞台內,時間局限於場景內,其綜合性是不完整的。動畫電影的高度假定性,「使它可以在空間觀念上,超越現實論動畫影視藝術中的空間節奏中的物理空間和一般電影在空間的局限性」,在空間的安排、配置和運用以及對鏡頭畫面的變化等藝術處理方面擁有極大的自由,為動畫的結構方式和藝術表現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例如動畫片《三個和尚》中假定空間的運用:在空間上,該片吸取了中國畫的「寫意」表現方法,利用空白形成「虛境」,產生「像外像」,讓觀眾在頭腦中想像出人物所處的假想場景環境。如《三個和尚》其中的兩個鏡頭,雖然背景同樣都是空白的,但其中一幅畫面因為畫有兩只飛動的小鳥,從而使人產生的是天空的想像,一目瞭然是室外空間。而另一幅畫面因為燭台與神龕的存在,讓觀眾「看到」的卻是寺廟的殿堂。這種實際上不存在的空間假定,也是和動畫人物的假定性相一致的,使觀眾通過背景空間,了解了角色所處的位置。二、空間的內在節奏空間的內在節奏主要指電影藝術發展成果的綜合運用
⑨ 跨越半個世紀,用挑戰突破時間的局限
相信奮斗在一線的抗疫人員在迎難而上的凜然勇氣
和突破各種難關的必勝信心下一定能夠早日戰勝這場疫情
在與時間較量的路上CIVIC(思域)願與你同行
用不斷的挑戰和突破創造人生的精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