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無障礙電影的中國發展
2009年4月23日,是聯合國倡導的第14個「世界讀書日」,上海市殘聯、上海圖書館和上海電影評論學會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個無障礙電影工作室。上午,在上海圖書館,首部無障礙影片《高考1977》為視力障礙者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讓盲人也能夠看電影。
首個無障礙電影工作室成立
今年「無障礙電影工作室」將藉助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美術電影製片廠等影視機構的社會資源,編制7部國內外新上映影片,並製成多媒體光碟,通過本市公共圖書館向殘疾人提供免費借閱服務,同時定量發放給各區縣殘聯和特殊學校,惠及更多的殘疾人。
今年計劃製作的影片還有《櫻桃》、《非誠勿擾》、《東京審判》、《導盲犬小Q》、《我和狗狗的十個約定》、《大耳朵圖圖》等。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師范大學積極參與《大耳朵圖圖》、《馬蘭花》等兒童影片的錄制,希望能給盲童學校的學生們帶來童年的「色彩」。
從講電影到工作室成立
記者了解到,上海幾年前就已誕生為盲人講電影的服務,盡管深受盲人朋友們的歡迎,但這種嘗試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講電影的志願者們需要一遍遍重復勞動;盲人朋友們只有出門,並集中在一起才能享受到「聽電影」的樂趣;有時間來講電影的志願者以老年人居多,青年人太少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將「講電影」灌錄成碟片,通過無障礙電影工作室為盲人開展免費「送書上門」服務,不僅減少了志願者的重復工作,也能讓盲人在家就能輕松享受電影的樂趣。同時,不少老年人熱衷於講述的影片以早期的電影作品居多,反映的生活和內容與當今社會也有一定差距,不能吸引更多盲人。記者了解到,這次的灌錄由上海電影譯制廠的專業導演和配音演員完成,講述的電影更為動人。
從慈善可能走向市場
上海電影譯制廠的導演孫渝烽告訴記者,在國外有不少專供汽車駕駛者收聽的電影,以語言對白多、經典人物情感刻畫等為主的電影都能製作成這種帶有講解、旁白的無障礙電影。這種電影製作出來不僅可以供盲人聽,更能供很多駕駛員或熱衷電影藝術的人來收聽,其實是很有市場的。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黃一慶表示,目前的無障礙電影是由慈善基金會成立專項資金來進行製作,每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相當低廉,演員、導演均為志願服務,仍走的「慈善」這條路。針對是否有可能走市場化道路的問題,黃一慶認為,通過目前的嘗試方式,今後也可能會嘗試購買電影版權,專門製作碟片售賣給更多熱愛電影藝術的人。今後還可以通過盲人所喜歡的上網方式,開設專門的網站,讓盲人進行點擊,收取低廉的收聽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