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浙江燈影戲被世界電影歷史學家

浙江燈影戲被世界電影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5-04-03 23:32:52

Ⅰ 電影的起源時期是什麼時候 電影是怎麼誕生的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車進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盧米埃爾兄弟因此被稱作「電影之父」;《火車進站》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

Ⅱ 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電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人們開始探索和研究電影技術的可能性。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他們拍攝的膠片,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電影技術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燈影戲和皮影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哲學家墨子。19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縮短曝光、膠片和連續攝影等技術的發明,電影技術逐漸成熟。
1825年,英國人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了「幻盤」,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和奧地利的斯丹普弗爾同時發明了「詭盤」,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明了「走馬盤」。這些技術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原理,使單個圖像變成連續的動態圖像。
1839年,攝影技術發明,1840年,縮短曝光技術發明,攝影技術有了突破。1877年,法國人雷諾製造了「活動視鏡」,進而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類似現代的動畫片技術。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攝影槍」,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用「活動電影機」將自己拍攝的膠片放映至銀幕上,這一天被國際電影界公認為世界電影的發明日。
電影技術的發明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和實驗階段,從中國古代的燈影戲和皮影戲,到19世紀初的攝影技術和連續攝影技術的發明,再到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的發明,電影技術逐漸成熟並最終成為一種廣泛傳播的藝術形式。

Ⅲ 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電影的發明】

早在19世紀初,人們就開始了對電影發明的探索與研究,直到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正是將拍攝的膠片公開放映,電影才算是正是誕生。

[電影的發明]

電影究竟發明於何時?有許多說法。有的把形象化的表現也算作是電影的起源,從中國的燈影戲、皮影戲到幻燈。有的甚至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把我國哲學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經》中提出的「光至景亡」等光學論斷以及光影的生成、關系、物像的反映原理等都看作是電影發明的先導。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19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縮短曝光、膠片、連續攝影等一系列技術的發明,電影就越來越來接近誕生。許多人開始進行電影放映的試驗,有英國人、俄國人、美國人,有的在實驗室,有的未作公開放映。但都不能和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活動電影機」的成就所比擬。所以,目前國際電影界根據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用「活動電影機」將自己拍攝的膠片放映至銀幕上這一史實,一致公認將1895年12月28日作為世界電影的發明日。也就是說:活動影像的攝取和放映在技術上最終成為可能。電影算是正式誕生了。
那天放映了《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牆》等幾部短片,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實際上,從19世紀初開始,電影的發明就進入了探索和實驗階段。1825年,英國人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了「幻盤」,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和奧地利的斯丹普弗爾同時發明了「詭盤」,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明了「走馬盤」。這些東西類似我國傳統的「走馬燈」,會轉動。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原理,使轉動著的單個圖像變成了連續的動態圖像。
接著,1839年攝影技術發明,1840年又發明了縮短曝光的技術,攝影技術有了突破。到了1877年,法國人雷諾製造了「活動視鏡」,進而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類似現代的動畫片技術。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攝影槍」後,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

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的愛迪生創造了每格鑿有四組小孔的35毫米影片,並發明了「白熱燈」,同時,他採用了馬萊連續攝影的方法製成了「電影視鏡」。這是一個可放50英尺影片的大櫃子,影片首尾連接成片環,用馬達驅動後循環放映。裡面裝有放大鏡,人湊在窺視孔上就能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畫面。中國人稱為「西洋鏡」。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傳入法國後,立刻被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倆採用,並進行改造,採用了馬爾蒂的十字輪結構後,解決了影片間歇運動的問題,終於在1894年底研製成了第一台比較完美的電影放映機,並成功地把圖像投射到銀幕上,解決了多人觀看的問題。從而成為真正的世界電影的發明者。

電影的發明 (作者:法-喬治·薩杜爾)

在我們眼前每秒鍾以24格畫面(從前是16格畫面)的速度轉動的影片,所以能給我們以運動的幻覺,是因為反映在我們眼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的緣故。我們眼睛的這一特點--或者說這一缺點--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滯留性,可以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在17世紀和18世紀,牛頓和達賽爵士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開通向電影的道路,則還有待於在瑞士出生的英國人彼德·馬克·羅傑特的研究。1830年,一位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根據他的研究,製成了物理教科書上所說的"法拉第輪",同時約翰·赫歇爾在設計一種新的有趣的物理實驗時,也做成了第一個利用畫片製成的視覺玩具。1825年由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的"幻盤"(ThauCmatrope)是一個兩面畫著圖畫的硬紙盤,當硬紙盤很快地旋轉起來時,我們就看到這兩個畫片彷彿結合在一起了。
比利時年輕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大學教授斯丹普弗爾在1832年同時發明的"詭盤"

(Phénakistiscope,在鏡子里觀看的一種鋸齒形的圓盤),即是利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幻盤"的圖畫製成的。

這兩位研究家的發明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他們之間並沒有相互的影響。這一前進的發展在英國物理學家們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已經可見端倪。但普拉托從製造"詭盤"所得出的理論似超過他的競爭者。他確立了這樣一種理論,即他的鋸齒形(或有隙縫的)的硬紙盤,不但能使一系列活動畫片產生運動,而且還能使視覺上所產生的運動分解為各個不動的形象。因此從1833年以後,電影的原理,無論在放映或攝制方面都已產生出來了。

在維也納、巴黎、倫敦等地,這些小機器開始脫離了物理實驗室的范圍而成為兒童們的玩具。波特萊爾在1851年對此曾作過詳細敘述,並認為這種玩具價錢太貴,只有闊人才買得起,而引以為憾。英國人霍爾納在1834年發明的"走馬盤"(Zootrope)給予了上述玩具以新的發展。這種"走馬盤"在硬紙上畫有一連串的形象,預示著未來影片的雛形。

這些小玩意產生了近代動畫片,特別是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他在1853年結合了17世紀以來由耶穌教徒基爾謝所創造的幻燈,在銀幕上放映了動畫。但是,要想創造真正的電影,還必須利用照相。普拉托在1845年曾經這樣說過,可是他卻無法從事這一研究,因為他由於工作過度,當時已經雙目失明了。而事實上,當時人們即使遵循普拉托的建議,在技術方面無疑還是有不能解決的困難的。

電影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照相這一概念,在今天已經十分普及,可是當法國政府在1839年為了把這一最珍貴的近代發明貢獻給世界而向芒戴·達蓋爾和尼塞福爾·尼埃普斯的繼承人收買照相專利權時,這個概念還遠未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

1823年,尼埃普斯的第一張照片"餐桌",拍攝時需要十四小時的曝光時間。初期的銀版照相法只能拍攝靜物和風景,而曝光時間直到1839年還需要三十分鍾以上。但人們對需要這樣長的時間並不感到奇怪,因為照相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還是當作一種新的繪畫方法,即一種根據文藝復興開始以來畫家所用的暗室把形象固定下來的化學方法。

1840年以後,曝光時間減到二十分鍾,並且第一次把化妝的模特兒的姿態拍攝下來,這些模特兒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陽光下面,汗流浹背,眼睛被陽光照射得睜不開來。過了不久,攝影時間只要一兩分鍾就夠了。但要使照片通過玻璃底版印出很多張,還需要用濕珂�琔,而這種濕珂�琔直到1851年才普遍應用。這時,曝光時間縮短到只要幾秒鍾,照相這門新的手工藝很快就成為了幾萬人的職業。

1851年以來,第一次的"活動照片"在攝影師(克羅代、杜波斯克、阿切爾、惠特斯東、凡哈姆和斯甘等人)的工作室里拍攝成功,了。濕珂�琔的復雜性,使得這些攝影師和研究家不能在一秒鍾時,間內把一個動作的十幾種姿勢拍攝下來,結果他們只好採取連續拍攝的方法。例如,在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時,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象這樣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這種方法雖然很不完善,但它卻使杜蒙、科克,特別是杜柯·杜·奧隆等人早在1870年以前已預示了電影的未來用途及一些技術方法(如"慢速攝影"、"快速攝影"、"天文電影攝影"等等)。

1872年以後,英國人幕布里奇在舊金山第一次做了關於攝影的實驗。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靠商業和鐵路起家的富翁--利蘭德·斯坦福曾和人打賭,要按照法國學者馬萊在1868年所描寫的那樣,把馬跑的速度和動作姿態拍攝下來。這個怪人不惜拿出一筆財產讓慕布里奇去設計象下面所說的那種特殊的設備。

沿著馬跑的道路設置了24個小暗室,在這些暗室內有24位攝影師,他們只要聽到一聲笛響,就得趕快把24張濕珂�琔底版立即准備妥當,因為這些底版如果幹了的話,幾分鍾以後就會失去感光作用。在24架攝影機都裝好了底版以後,就讓馬在跑道上賓士,利用馬蹄踢斷跑道上的繩子的一剎那工夫,把馬跑的姿態攝入鏡頭。這一試驗整整費去好幾年工夫(從1872年至1878年),而且中間還因為繩子太牢,馬踢不斷,而發生過連暗室、攝影機、底版、攝影師都被拖倒的可笑事情。

從1878年以後,加利福尼亞拍攝的照片在各地公布。它們引起了科學研究者的熱烈歡迎和守舊的藝術家們的憤怒,後者認為照片是不能正確地反映出事物的真相的。

生理學家馬萊二十年來一直用針尖在黑煙灰上劃線的方法,來研究動物的動作速度。到1882年慕布里奇旅行歐洲以後,馬萊才決定利用照片來進行實驗。他的實驗工作因當時市上已有一種塗膠質溴素的照相底版出售而得到了很多便利。從此以後,可以用配好的葯品很容易地把快攝的底版沖洗出來,並且能夠把底版保存好多年。

馬萊創造了"攝影槍"--一種根據1876年天文學家強森製造的"輪轉攝影機"(revolverphotographique)加以改進的器械,其後他又對"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chronophoCtographeàplaquefixe,1882年發明)繼續進行研究,這種攝影機以後由於採用了市上新近出售的柯達膠卷而成為"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chronophotographeàplaquemobile)。1888年10月,馬萊第一次把利用這種膠卷拍攝出來的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事實上,就在那時他已發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了。

馬萊的成功推動了法國的隆德和德國的安許茲等人的努力。在這位生理學家將他最初的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以後不久,英國的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也獲得了同樣的成果(1888-1890年)。他們將攝成的膠卷在實驗室(有時在公開場合)成功地在銀幕上映出,一如以後馬萊本人和他的合作者第米尼所作的那樣。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的膠卷都鑽有孔眼,這是一種使放映時形象固定而不跳動的不可缺少的裝置。在同一時期,動畫片的創始人雷諾也採取了這種鑿孔的辦法。

雷諾是一個天才的自學技術家,他的父親是雕刻徽章的專家,母親是教員。他在1877年改進了霍爾納的"走馬盤"。製造了一架用幾面鏡子拼成圓鼓形的"活動視鏡"(PraxCinoscope)。當這種很簡陋的機器逐漸變得完善以後,雷諾就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ThéaAtreoptique,使用鑿孔的畫片帶),從1892年起,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他常在巴黎葛萊凡蠟人館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放映的節目是由每卷能繼續放映約十分鍾到十五分鍾的一些畫片構成。在製作這些影片時,雷諾已利用了近代動畫片的主要技術(例如,活動形象與布景的分離、畫在透明紙上的連環圖畫、特技攝影、循環運動等等)。

在同一時期,愛迪生創造了一格鑿有4組小孔的35毫米的近代影片,使電影達到了近於完成的階段。這位著名的發明家在從事"白熾燈"的工業製造成功以後,開始實現了第一次的大規模的送電。由此,他終於使一個世界電氣托拉斯在摩根銀行的支持下,通過"通用電氣公司"這一機構而建立起來了。

1887年,完成了上項工作的愛迪生又想把活動照片聯系在一起來改進他的留聲機(這種留聲機是過去在他研究電話時附帶製造過的)。經過兩三次無結果的試驗以後,他轉而採用了馬萊的"連續攝影機"的方法。在愛迪生指導下進行研究的英國人狄克遜,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改進,主要是在影片上鑿孔和使用了柯達公司特製的長達50英尺的膠質軟片。

愛迪生拒絕公開在銀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認為這樣做無異於"殺死一隻會生金蛋的母雞",因為照他的意見,人們對無聲片決不會產生興趣的。由於他在研究有聲電影上遭到了失敗,不能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人物放映出來,所以在1894年,他決心把他的"電影視鏡"公諸於世。這種"電影視鏡"形狀象一隻大錢櫃,上面裝有放大鏡,可以容納50英尺的鑿孔影片。

不久以後,世界各國即有幾十位發明家想在銀幕上放映電影了。為此,他們不得不去解決一個在理論上非常簡單的問題,即使用舊式的機件(如麥穗形十字輪、偏心盤、傳動輪等等)使影片在幻燈中轉動起來。在放映上,他們或者使用市上買來的愛迪生影片拷貝,或者用他們仿效馬萊的"連續攝影機,拍攝下來的愛迪生型的影片。

在這一發明競賽中,獲得勝利的人一定是在公開賣票放映上獲得成功的人。因為自從1888年以來,在實驗室里的放映或者無結果的公開試映已經舉行過不知多少次了。

1895年,早期電影的放映非常盛行。放映者之間常常毫無聯系,因而後來在發明電影這一問題上引起了許多爭論。在最先發售"電影視鏡"的美國,首先進行試映的有:阿克梅·勒·洛埃、歐仁·勞斯特(他們兩人從這一年2月起已開始作單獨的公開放映,但未引起觀眾注意)、狄克遜、拉泰姆父子(同年5月在紐約曾經放映過一個時期的電影,後因不受觀眾歡迎而停止)、阿爾瑪特和堅金斯(9月在亞特蘭大州放映過電影,收獲也很少)等人。過了不久,在德國也有安許茲的放映(10月在柏林舉行了數次單獨的放映)和馬克斯·斯克拉達諾夫斯基的放映(10月在一家很大的游藝場連續放映過多次,盡管放映的影片質量不好而且很短,卻能夠繼續好幾個星期之久)。

但是所有這些放映,都不能和盧米埃爾的"活動電影機"所獲的成功相比擬。那次放映是從1895年12月28日起,在巴黎嘉布遣路的"大咖啡館"里舉行的。

路易·盧米埃爾原和他的父兄一起在里昂經營一個製造照相器材的大工廠。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剛剛輸入法國的時候(1894年),他已經開始了電影機的研究工作。他在實驗中曾製成過一架應用"杭勃羅歐偏心輪"和里昂製造的愛迪生型膠片的"連續攝影機"。從1895年3月經過多次公開表演之後,盧米埃爾請卡爾邦蒂埃經營的工廠製造他的"活動電影機"--一種既是攝影機同時又是放映機和洗印機的機器,這樣,他終於發明了一種超越其他一切競爭者的機器。這一機器技術上的完善和它所攝制的影片主題的新穎,使盧米埃爾獲得了世界性的勝利。

盧米埃爾培養出來的幾十個攝影師,極力向全世界推廣這種機器,結果使"活動電影機"這個名詞以及由此轉化來的Cinéma、Ciné、Kino等名詞普及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代表這一新的玩意的名詞。俄國的沙皇、英國的國王、奧地利的皇室,以及其他國家的元首,都想看到這種新的機器,從而為這種機器作了宣傳。

"活動電影機"在美國最初表演,是在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Vitacopes)剛剛公開不久之後,但法國機器的成功卻遠遠超過了愛迪生所製造的機器。可是六個月之後,這一成功卻先後在美洲和歐洲遇到勞斯特和狄克遜設計而有麥金利總統的兄弟參加的一家大財閥公司所經營的"比沃格拉夫放映機"(Biograph)的競爭。在英國,威廉·保羅的最初幾次放映成績僅稍次於盧米埃爾,但以後他卻成了電影機的製造商,此後又做了電影導演。在法國,梅里愛在開始時曾應用過威廉·保羅的電影機,萊翁·高蒙曾發售"第米尼連續放映機";查爾,百代則請亨利·約利製造最初的電影機。

到了1896年底,電影已經完全脫離了實驗階段而與觀眾見面了。享有專利權的電影機器,為數達百餘種之多。法國的盧米埃爾、梅里愛、百代、高蒙,美國的愛迪生和比沃格拉夫公司,倫敦的威廉·保羅,都已在電影企業中奠定了基礎,每天晚上都有好幾千觀眾擁擠在漆黑的電影院里了。

以上我們只簡單地敘述了電影機器發明的經過,因為本書主要目的是要敘述一種藝術的歷史,即"電影藝術的歷史"。我們先要研究一下活動形象,因為這是電影最早的祖先,就如一種新語言的最初發音一樣。

1825年發明的"幻盤",它的最早的形狀是一張硬紙板的圓盤,一面畫著小鳥,一面畫著鳥籠,當圓盤轉動時,小鳥就好象關在鳥籠里了。其實這里並沒有一件東西在運動,只不過利用重迭在一起的印象,使人看去似乎很合理。它的主題也非常簡單。這種玩具曾經盛行一時,人們並把簡單的主題印成很漂亮的帶色的石版畫。於是,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的市場上出現了這樣一些主題的"幻盤":騎師和他的馬、砍了頭的男子和他的頭、一個家庭里的一對夫婦、一句話的兩個部分、舞女和她的舞伴、獵人和他的獵物等等。這樣的主題經過旋轉以後,就會結合成為一個畫面了。

維也納的斯丹普弗爾是一位幾何學教授,他從"法拉第輪"發現了"牛頓的圓盤"所產生的帶有顏色的扇形形象。這位奧地利教授在他製造的"頻閃觀察器"(Stroboscope)里首先使一些薔薇形的、齒輪形的和各種圓形的物體活動起來。這一發明可以說是科學教育電影的最初萌芽。

以後,斯丹普弗爾和普拉托,又分別在維也納和列日從事使人物形象能夠活動的研究。他們使人物在立體面上運動,由此給予人物以一種浮雕的感覺,這是在發明"立體鏡"(Stéréoscope)前幾年的事情。普拉托請他的朋友馬杜畫的第一張畫是一個象行吟詩人似的用腳跟打轉的侍從。斯丹普弗爾請人畫的一張畫則是一個翻跟斗的賣藝人。

當玩具製造商對最初的技術發展的興趣消失之後,主題的選擇便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這種玩具的發展范圍原很有限,它只要使畫片簡單運動,充其量只需做到象今天動畫片專家所說的作循環不斷的轉動而已。

當時常用的一些主題有:跳躍的馬、伶俐的狗、體操教師、跳繩女郎、芭蕾舞女、一對跳華爾茲的舞伴、走繩索的人、拳斗家、摔跤者、決斗者、酒鬼、兩個拿著唧筒的救火隊員、一個患牙疼病人的滑稽面孔、鋸木頭的木匠、憲兵和小偷、打鐵的鐵匠、理發師、母雞啄食、滑稽小丑等等。

1877年,雷諾在他的"活動視鏡"中採取了大部分"走馬盤"的傳統題材,並在他未發明新的題材以前,把這些主題加以改進,使之更為完善。他和斯丹普弗爾及普拉托一樣,也都利用"深景"。①但斯丹普弗爾和普拉托只能做到使一個人物或者是兩個人物在一個地方轉動,而雷諾則能使得幾組跳華爾茲舞的舞伴、滑冰者、小學生、丑角演員等,時近時遠地運動。他還模仿了他的前輩,應用"特寫"。最後,他還從慕布里奇和馬萊的攝影中間,發現了正確地表現馬跑的方法。

①利用"深景"是一種使人物由前向後或者由後向前移動,而不局限於一個景上的導演手法。"景"是指攝影機拍攝的幅度而言。

雷諾為了他的"影戲機"而製造的第一部動畫片《丑角和他的狗》,再次採用了普拉托以來的舊式"走馬盤"的主題。在這部畫片里,他以更復雜的運動來代替迅速、循環不斷的轉動。但他這種最初的試驗還只是真正的放映的一種"前驅"而已。

他的第二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也是根據走馬盤的主題《酒鬼》製作出來的,但動作卻復雜得多。顯然,他很受當時流行的馬戲丑角入場式或啞劇的影響,以一出笑劇--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速寫"--的方式來表現這一簡單的主題。

《可憐的比埃羅》這部動畫片,已經從原始狀態中解脫了出來。它的情節是:比埃羅向科隆賓娜求愛,卻遭到了阿爾甘的嘲笑和打擊。這部畫片可以演出十二分鍾,裡面並有歌詞。這是一出漫畫劇,或者象葛萊凡蠟人館的廣告上所說的那樣,是一出"明亮的啞劇"。

《更衣室旁》這部動畫片是雷諾最豐富、最復雜的一部作品。在這部可以連續演十五分鍾的畫片里,出現的場景和畫面,幾乎象"鏡頭組合"。

畫片開始是用海水浴者的笑劇來表達海邊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由於海鷗不斷地來回飛翔而變得更為濃厚。鳥的飛翔是一個很新穎的場面,在戲劇里從未見過,因而成為吸引觀眾的原因之一。接著是一個簡單的但卻安排得很生動而幽默的情節:一對巴黎的夫婦來到海邊;一個"風流客"對巴黎太太大獻殷勤;因為偷看她在更衣室里脫衣服,結果屁股上被踢了一腳;巴黎夫婦在海里游泳;"風流客"被關在更衣室里。經過一段打架的場面以後,出現了一艘張帆的船,帆上寫著"劇終"二字,故事由此而告結束。

《更衣室旁》這部動畫片,已經具備了現代動畫片的一切特點,諸如:一定的放映時間、巧妙的劇情、典型的人物、噱頭、特技攝影、緊湊生動的故事情節、同步的音樂、美麗的布景,以及動人的色彩等等。

除以上特點以外,雷諾還在這部動畫片里完成了一件他的許多後繼者所不能實現的事情,那就是他創造的人物完全和真人一樣,而不是一些漫畫里的人物或時裝展覽上的那些毫無人氣的木偶。他賦予他所創造的人物以諷刺和幽默感,同時又不使之過分誇張。他的"巴黎太太"和"風流客"都具有真正的人性,它們和後來的奇形怪狀的"米老鼠"、"唐老鴨"或迪斯尼所繪制的全無生氣的"白雪公主"、"美貌王子"完全不同。

《爐邊偶夢》表現回憶、夢和追溯①。據我們所知,這部動畫片遠不如《更衣室旁》完美。雷諾利用攝影機拍攝的影片,是沒有什麼值得提到的。但他在迦里波主演的影片《最早的雪茄》時,為了更清楚地表達演員的面部表情起見,大概利用過中近景。

①追溯是切斷事件在時間上的次序的一種敘事的方式。

在雷諾的"影戲"公演以後不久,第米尼的"留聲放映機"(Phonoscope)--一種把馬萊在試驗室里的實驗通俗化的機器--第一次表現了一個能說"法國萬歲"和"我愛你"的人的半身活動形象。這種生動的大特寫鏡頭(歷時約一秒鍾)乃是一種新的創造,連愛迪生也曾予以重視。

這種大特寫鏡頭在狄克遜攝制的初期影片之一《弗雷德·奧托打噴嚏》里,又再一次被採用過。

狄克遜攝制的影片可以說是最早的影片,片長都不超過30秒;它們能象"走馬盤"的畫片那樣,可以循環重復表現。觀眾是通過"電影視鏡"上的一個放大鏡來觀看這種比明信片還要小的影戲的。

愛迪生曾經這樣說過:"我發明'電影視鏡'的念頭是從一個小的名叫'走馬盤'的機器得到的……我的機器只不過是一個用來表示我現階段的研究成果的小小模型而已。"

愛迪生早期用於"電影視鏡"的50部影片都套用了"活動視盤"上的節目。舞女、賣藝者、體操教員、走繩索者、跳躍的狗、伶俐的貓、拳斗家、摔跤者、酒鬼、牙醫生、理發師等等"走馬盤"常用的主題,都被狄克遜重新採用。他只不過是把"走馬盤"上原來的24張畫片改成500多張照片而已。"走馬盤"的畫片里只畫一些小道具,沒有布景。在愛迪生的影片里(這些影片差不多全部是在綽號"囚車"的世界上第一個攝影場里攝制出來的),也是這樣。在烏黑的背景上只能看到一些白的影子在活動,它們的形象與其說象人,倒不如說象木偶,這種影片很可與黑白恰恰相反的中國皮影戲相比擬。

但狄克遜有幾部作品卻是例外,並且為未來的影片作了先驅。在這些影片里,"走馬盤"的主題是被他用不同的風格來處理的。大特寫①的使用,已足使我們看到的形象不是木偶而是真的人物。如用中近景拍攝的《桑陀教授》。當他表現身上的肌肉時,由於他的面部和身體佔了畫面很大的面積,以致黑暗的背景完全消失,於是我們看到的乃是一張真正活動的照片。

①"大特寫"是只拍一個人的面部;"前景"是拍到胸部以上;"中近景"拍到半身;"中景"拍一個人的全身;"遠景"則把場面里所有的人都拍進去。

在《消防員救火》這部影片里,出現在黑暗背景上的梯子和掩蓋了畫面的濃煙,是創造活動布景的很好辦法。同樣,在《拔牙》(這是一部最早的寫實影片)中,以及在那些用觀眾把背景掩蓋起來的拳賽影片中,增加道具或臨時演員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背景的辦法。在影片《理發店》和《新酒吧間》中,還有真的室內場面,而且可以說已帶有布景了。這些影片是"電影視鏡"影片中最成功的影片。

狄克遜應用愛迪生的留聲機紀錄聲音的方法,請一些游藝場的演員在他的影片里演出。這些演員的聲名對於宣傳"電影視鏡"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種作法又為明星制度的出現開辟了道路。這種影片絕大部分紀錄了游藝場演員經常演出的節目,因此狄克遜可以說是第一個拍攝舞台紀錄片的人,為後來的梅里愛的影片作了先驅。

狄克遜常常集合許多群眾演員在他的攝影棚里的舞台上演出。例如,他拍攝的時事諷刺劇《賀依特的乳白色旗子》的最後一個場面上,就有34個穿著盛裝的群眾演員出現。但由於"電影視鏡"中的形象很小,所以這些群眾場面反使人感到混亂,因而這種利用人數眾多的群眾演員的嘗試,沒有獲得多大成功。

狄克遜在離開"囚車"攝影場到紐約另一家攝影場工作以後,他的技術更有長足的進步。他此時攝制的《吸鴉片煙的人》和《中國洗衣店的吵架》就具有梅里愛在幾個月以後創造的初期故事片中的一切特徵:如布景、演員、服裝、化妝和電影劇本等等。但狄克遜的電影劇本當時還非常簡單。

接替狄克遜在愛迪生處工作的愛德蒙·庫恩是一個職業攝影家,他拋棄了"走馬盤"的一切習慣作法,而致力於活動照片。但由於愛迪生的攝影機非常笨重、復雜,使庫恩只能在攝影棚里拍攝影片。一直到盧米埃爾的初期影片獲得成功以後,庫恩才開始從攝影棚里擺脫出來。

庫恩導演了兩部有名的影片。一部是《瑪麗·斯圖亞特之死》,描寫劊子手在群眾面前砍下女王瑪麗的頭,拿給群眾觀看;另一部影片是《梅·歐文與約翰·賴斯的接吻》,利用大特寫的手法,拍攝了一出很受歡迎的話劇中的一個插曲。《接吻》雖然不是第一部利用大特寫手法的影片,卻是利用大特寫第一次獲得成功的影片。這種幼稚的色情表現為後來很多用大團圓來收場的影片作了開端。

《接吻》一片由於"電影視鏡"只能一個人單獨觀看而獲得了很大成功。人們又替"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扭動下身的跳舞、只穿著一條褲衩的舞女以及淫盪的舞蹈等影片,吸引了很多男性顧客。這種只能一個人單獨觀看的電影,直到現在,還由於這些"特殊的主題"被繼續保留著。

Ⅳ 中國戲曲四大怪傑是哪幾位

在中國戲曲現代化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上,湖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戲曲導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劇作家魏明倫、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主任周本義、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名譽院長裴艷玲均被評為「新時期戲曲怪傑」。
1. 魏明倫,男,1941年生於四川內江,現居成都。童年失學,九歲唱戲。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與蜀中才子陳恩田(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後人)並稱巴蜀雙傑。
1950年參加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先後任演員、導演、編劇至今,著名川劇作家,被譽為「巴蜀鬼才」,14歲即開始發表習作,16歲即被「反右」株連,盡經坎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脫穎而出,以「一戲一招」的創新精神先後寫作《易膽大》《四姑娘》《潘金蓮》《夕照祁山》《中國公主杜蘭朵》《變臉》《巴山秀才》(合作)、《歲歲重陽》(合作)等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戲曲文學劇本。「連中三元」,劇壇罕見:《易膽大》與《潘金蓮》破例雙雙榮獲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再獲1983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劇英譯本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學報發表,後收入王季思主編的《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80年代末期開始寫雜文,以其內涵與形式雙重特殊引起文壇和社會反響,乃致出現「魏明倫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之說。
1987年新華社《半月談》公布魏明倫為中國當代九大劇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藝術家》評選為中國藝術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現代戲曲研究會上,被湖北省藝術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聯合推選為新時期中國戲曲界四大怪傑之一。
2.余笑予被稱為中國現代戲曲四大"怪傑"之一,「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是他的藝術品格。他的創作和導演橫跨京、漢、楚、花鼓、黃梅、曲、豫、桂、粵、閩等十多個劇種,編導了數十台劇目。他執導的京劇《法門眾生相》、黃梅戲《未了情》等十多個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徐九經陞官記》等更是成為經典。
涉及多個劇種 堪稱奇才
余笑予是湖北武漢人,1935年生於楚劇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劇,聰穎過人。他三歲登台亮相,初寫戲劇人生;七歲頂角救場,從此一炮而紅;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劇壇新秀。後來,他改學導演,依託楚劇功底,躋身京劇門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所執導的京劇《一包蜜》、《徐九經陞官記》、《葯王廟傳奇》、《法門眾生相》都引起轟動,《徐九經陞官記》被拍成電影後風靡全國,主演朱世慧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一直在幕後吐絲織錦的余老,不僅京劇,在豫劇、桂劇、黃梅戲、錫劇、北京曲劇、荊州花鼓戲十幾個劇種,都傑作連連:《虎將軍》、《丑嫂》、《少年天子》、《太陽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獎獲之作,在戲曲界備受矚目。
絕不重復自己 創新不輟
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京劇《徐九經陞官記》中,他首次將醜行作為主角;豫劇《鍘刀下的紅梅》中,他為剪著齊耳短發的劉胡蘭加上了長辮子;楚劇《大別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漢劇《彈吉他的姑娘》中,他別出心裁地設計「電話舞」……余笑予堅持創新,讓戲劇舞台上出現了更多的神來之筆。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終生成就獎」。他說這是對他最重的獎勵,但他卻並未「見好就收」,而是繼續發揮余熱:今年以來,余老身體每況愈下,五次住院,但從未放棄拍戲。大師已去,風骨猶存。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師身後,留下的是繁花似錦的戲劇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風趣幽默
余老有一子一女,他給兒子取名余勤勤,女兒取名余端端,希望他們「勤勤懇懇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出身於梨園世家的余老,內心也有難以言說的遺憾——盡管桃李滿天下,子孫後輩卻無人繼承衣缽。他尊重兒女的職業選擇,但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達自己的不甘。他會對女兒說:「你這么聰明,這么不學戲呢?」兒子余勤勤當年因為生計原因,學起了廚師這一行當,此後,余老總覺沒能讓兒子讀書心中有愧:「別人背的是書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每逢出國,他都會買回大量的菜譜,供兒子學習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個很幽默的人,總是能給家裡帶來歡笑」,余端端回憶說:「我媽媽在世時,有時候飯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會指著剛炒好的小白菜說:你炒的這個菜披頭散發的,幫我捋順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時候,五萬已經碰了,他還要堅持和五萬,他說:『和不了我還有一種信念,我可以和賴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覽
■京劇《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創作一等獎。
■京劇《徐九經陞官記》(1980年),文化部優秀戲曲片獎。
■京劇《葯王廟傳奇》(1984年),全國現代題材戲曲觀摩演出導演一等獎。
■京劇《膏葯章》(1989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之一。
■楚劇《虎將軍》(1991年),文化部首屆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京劇《法門眾生相》(1992年),第二屆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桂劇《瑤妃傳奇》(1993年),第三屆文華新劇目獎。
■楚劇《悠悠柳葉河》(1993年),全國地方戲曲匯演演出獎、優秀導演獎。
■閩劇《拜石記》(1993年),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導演獎。
■黃梅戲《未了情》(1997年),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
■花鼓戲《原野情仇》(1998年),第八屆文華新劇目獎。
■京劇《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導演獎。
■楚劇《娘娘千歲》(2000年),文化部文華導演獎。
■楚劇《大別山人》(2006年),全國地方戲南方片匯報演出一等獎。
3、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家、舞台美術家、畫家周本義
他是一位舞台藝術名家。樣板戲《海港》、「文革」後的「平地一聲雷」話劇《於無聲處》、1988年首度被搬上大陸舞台的白先勇版話劇《游園驚夢》、新世紀初「一出戲拯救了一個劇種」的甬劇《典妻》……新中國戲劇史上諸多里程碑作品以及多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晚會的舞美設計,就是他——常州人周本義。八旬人生,參與創排160多部戲劇,橫跨20多個劇種,5次獲得文化部文華舞美大獎,多次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等獎項。
他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教育家,陳逸飛、蔡國強、韓立勛、韓生……這一串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曾受教於他。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舞美、服裝班底,大多由其學生擔綱。
1931年,周本義出生於武進奔牛一戶普通農家,1950年考入上海劇專(上海戲劇學院前身),1954年,受院長熊佛西力薦,成為我國派遣至蘇聯列寧格勒(現為俄羅斯聖彼德堡)列賓學院深造的6個留學生之一,如今堅持舞美設計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周本義在學院油畫系M.鮑勃曉夫教授工作室學習了6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在蘇聯,外國師生的教學方法讓他大開眼界。起初,他和在國內一樣,埋頭苦學。他感覺外國同學是另類:畫幾筆,跑一邊抽煙喝酒。一次,老師提醒他:「你們中國學生真笨啊,模特都走了還在畫?」一語點醒,繪畫最講究的是第一眼感覺、是靈感。
這么多年,繪畫始終是周本義的最愛,他當年的許多素描稿,多年來是不少「60後」畫家的臨摹範本。他至今保留了大量當年的油畫習作。有幅畫面上一個俄羅斯小伙轉頭凝神張望,寥寥幾筆,一抹一撇一捺間,人物神態、光影對比,處理得干凈利落,引得同去的、在滬上小有名氣的常州籍油畫家劉偉光忍不住連連贊嘆。
中國戲劇舞台舞美第一人
1960年,周本義回「上戲」任教,勤勉耕作,佳作迭出。以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舞美設計,周老評價為「一戲一格」,他反對一味搞包裝、出花頭,主張簡約的多樣化,「不用錢『堆』,照樣能出好戲。」
比如得意之作甬劇《典妻》。《典妻》改編自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周老曾到柔石故鄉體驗生活,長滿青苔的石板路、長年潺潺不息的街邊流水,最後都被糅入舞台模型中,反襯著現實社會的黑暗,同時又與女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還設置了一道大宅門,門內外構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物命運也有極大的反差。這個物景的運用,為揭示內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部《典妻》成就了新甬劇,使一個未老先衰的劇種,煥發出新生機。
雖為舞美,周本義對戲的影響力已經擴大到了編劇和導演。由無錫市歌舞團創作演出的民族舞劇《阿炳》,最早叫《雷震電》,十分拗口,經周老提議改為現名,並為其重新整理劇本大綱,其舞美設計簡單大方,僅用了兩組道觀的建築立柱,兩塊活動布景多次變化移動,就營造出劇情所需的包括道觀在內的多個場景,上演後獲得一致好評。1986年,困境中的廣西柳州市桂劇團創排《泥馬淚》,周老為一個封建迷信故事提煉出抵製造神運動的全新主題。演出結束後,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乙贊許該劇是「桂劇藝術發展的里程碑」。從中央到地方,連篇累牘地報道,《人民日報》等十幾家大報及期刊紛紛發表評論文章,北京戲曲研究所副所長、《戲劇評論》副主編吳乾浩撰文《翻舊案、立新意——評桂劇〈泥馬淚〉》專論十數篇。
舞台劇之外,周老還擔任過多台大型運動會、晚會的總設計。1998年廣東省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上,周老讓演員們隨著《春天的故事》進場,組成圈暈,越來越大,音樂一完,燈光甫亮,觀眾豁然開朗:改革開放,講「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鄧小平」。這一幕,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成為當場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亮點。
周老還是「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組委會元老級評委,22年來,他是全國唯一一個歷屆比賽的評委,每年他被邀請觀摩六七十部大戲。「可不是光懂舞美就行的,必須是全方位通才。所以說,我是個綜合人才。」這樣評價完自己,周老的壽眉揚得更高了。
周老坦言「多次受到誘惑」,各種頭銜、各種身份還有出國定居的邀請,名利接踵找上門,但他一一婉言謝絕,因為他認定,人的精力有限,耕耘舞台之餘,自己再顧不得其他了。他笑稱,他們這一代人,都是「傻瓜」。「舞台藝術的獨特魅力,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60多年,我為之付出很多,其間偶有所悟,自得其樂,無怨無悔。」
培養第一流藝術人才的教育家
多年實戰累積,周老總結了諸多格言:精於心、簡於形;多則惑、少則明;心中能容忍,身邊無是非;眼見為山,心見非山,境界愈大,自視愈小,捨去繁華,方得升華;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這些簡單而精練的話語,張貼在他的工作室里,影響著他的生活與藝術創作。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相處的方式,對周老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周老回憶,當年師生同住學校,學生有任何疑問隨時可以找老師交流。在異國求學6年,周本義年年都能收到熊院長的親筆信,詢問生活、督促學習。周本義結婚時,熊院長還為他准備了婚房。「一個來自常州奔牛農家的貧寒子弟,得到院長如此眷顧,真是很幸運。熊院長培養人才『不拘一格,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這也成為我的育人觀。」
周本義笑稱學生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就也很高。聞名海內外的華人藝術家陳逸飛、以「煙花腳印」在北京奧運會上震驚全球的蔡國強、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美總設計師韓立勛、「上戲」院長韓生……個個都是各類藝術舞台上的佼佼者。多年來,周老也與他們保持著密切聯系。在美國街頭,隔著一條街,看到恩師,陳逸飛會飛奔而來;深知周老心願的蔡國強,計劃為老師舉辦一場個人油畫展。
雖然身在上海,周老也始終關心家鄉舞台劇發展,他曾經為《風流母女》、《我要做個好孩子》擔任舞美設計。談及有什麼經驗與後來者分享,周老沉吟了一會,答道:「多讀書,多跑,多看!」

人物簡介
周本義,1931年生於江蘇武進。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家、舞台美術家、畫家;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上海舞台美術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副會長;上海市教委人文藝術舞台美術創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1955.7上海劇專——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4.9—1955.7經國家考試選拔,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接受出國俄語培訓。
1955.9—1960.10在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M.鮑勃曉夫教授工作室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
1960.10—上海戲劇學院任教。
獲獎情況
中國第一、二、七、九、十一屆文華舞台美術大獎
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多次
全國歌劇、音樂劇匯演舞美大獎
中國話劇研究會金獅獎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學會獎
第二屆全國舞台美術展突出貢獻獎
話劇百年文化部優秀話劇工作者稱號
主要舞台美術設計作品
第三屆農民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第八屆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廣東省第十屆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游園驚夢》、《蛾》、《阿炳》、《李清照》、《快樂推銷員》、《典妻》、《孔雀東南飛》、《一片桃花紅》等
近期作品
粵劇《青青公主》、《小周後》;話劇《雷雨》;黃梅戲《春江月》;川劇《李亞仙》;兒童劇《寶寶回家》;話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龍興晉陽》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名譽院長裴艷玲
也許說起裴艷玲先生不會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說起林沖,鍾馗,武松這些精典的演繹我想沒有人不知道的。裴艷玲先生已經把男人演透了。
裴艷玲先生出生於梨園世家,父親裴園系京劇著名武生,繼母袁喜珍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員。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裴艷玲先生5歲登台,九歲就可以挑梁演出,師承候永。12歲和「冬皇」孟小冬的妹妹孟幼冬「大戰天津衛」,《群英會》、《借東風》,再加武生戲,整整唱了一個月,紅!
裴艷玲先生代表劇目有:《寶蓮燈》、《鍾馗》、《哪吒》、《八大錘》、《夜奔》、《武松》、《鬧天宮》、《火燒連營》等廣受廣大觀眾喜愛
八六年八月,裴艷玲先生率團到香港,給香港觀眾及文化界觀眾及文化界均認為演出帶來了一股「裴艷玲旋風」。帶來了一股「裴艷玲旋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文章,贊他演活了鍾馗。在丹麥的演出被譽為「世界第一流女演員」八九年在日本演出他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觀眾稱之為「人間國寶」。
裴艷玲先生取得成績
裴艷玲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優秀表演藝術家」。曾經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5年11月,她以崑曲《林沖夜奔》《鍾馗》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贏得了大會為她特設的「演員特別獎」,並獲得當年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1988年,裴艷玲主演的電影《人·鬼·`情》在法國和巴西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上,兩次榮獲國際大獎。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劇參加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專家稱她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員,榮獲特別演出獎。1995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6年,榮獲中國文聯評選的首屆「跨世紀之星」稱號。迄今為止,榮獲這一稱號的只有兩位藝術家
現任職務

裴艷玲先生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北省文聯名譽主席,河北省京劇院名譽院長、河省京劇院裴艷玲劇團團長。歷任樂陵京劇團、束鹿京劇團演員,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團團長、名譽院長,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第四屆理事、河北分會主席,河北省京劇院院長。為第六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閱讀全文

與浙江燈影戲被世界電影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十部頂級絕美戰爭電影 瀏覽:41
小姐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瀏覽:492
歐美戰爭片完整版電影 瀏覽:121
天堂電影院薩克斯曲 瀏覽:584
國外下電影軟體 瀏覽:762
嘟電影怎麼綁定我的卡券 瀏覽:640
微電影拍攝計劃書 瀏覽:969
電影票房排行榜華誼 瀏覽:585
電影獨行殺手圖片 瀏覽:360
歐美黑社會題材電影冰雪暴 瀏覽:126
車載電腦內的小電影如何刪除 瀏覽:800
二戰潛艇進入未知世界的電影 瀏覽:31
曹佑寧電影全集 瀏覽:957
雜交動漫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瀏覽:580
電影宣發銷售份額工資怎麼樣 瀏覽:886
絨花是哪個電影的歌 瀏覽:979
李晨張柏芝電影經典片段 瀏覽:328
戰爭電影百合花 瀏覽:654
微信看電影院取票 瀏覽:584
明天會更好的電影多長時間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