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電影《胭脂扣》
【以深情與犧牲探討電影《胭脂扣》:一段永恆的悲劇】
電影《胭脂扣》猶如一面鏡子,反射出真摯愛情與命運的殘酷交織。它講述的是三十年代石塘咀風月場中,紈絝子弟十二少與冷艷名妓如花之間的深情糾葛,一段以身試愛的沉痛嘗試。在看似繁華的表象下,隱藏著一段難以言說的悲劇。
十二少與如花的戀情,如同一曲《客途秋恨》的悲歌,從他們深情相視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場情感的無常。十二少,一個風流倜儻的貴族公子,遇見如花,他的世界瞬間被她的冷艷與魅力所俘獲。然而,他們的愛情卻因身份懸殊、世俗眼光的不容而步履維艱。十二少的痴狂執著,與如花的內心掙扎,構成了一幅生動的人性畫卷,揭示了真愛與現實的沖突。
電影中,如花被指責為自私,而十二少被質疑為逢場作戲,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超越表面的真情。十二少的天真,如花的痴狂,都是他們在愛情迷霧中的掙扎,他們各自承擔著沉重的愛的枷鎖。張國榮的精湛表演,將十二少的多情與迷茫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深陷其中。
當愛情遭遇世俗的壓力,十二少與如花的選擇,愈發顯現出人性的復雜。如花的執念,源於對真愛的渴望和對物質的抵抗,而十二少的逃避,反映出他對自身怯懦的不自知。他們都在愛情的迷宮中迷失,一個渴望純粹,一個渴望自由,然而最終,現實的殘酷讓他們無法逃脫悲劇的宿命。
電影的高潮部分,十二少的退縮和如花的堅守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的愛情,如同一場華麗的戲劇,舞台上華麗的表演無法掩蓋生活背後的艱辛。如花的犧牲,象徵著對愛情的極致追求,而十二少的迷失,是自我認知的破碎。他們的故事,讓觀眾深刻理解到,真愛雖美,卻也充滿了無常和犧牲。
《胭脂扣》的結尾,揭示了十二少的苟活與如花的醒悟。如花的淚水,既是為愛人而流的欣慰,也是對命運無常的不甘。她最終選擇了放下,那枚戴了多年的胭脂扣,象徵著她對愛情的執念和遺憾的釋懷。他們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悲劇,更是對當代愛情觀的反思和挑戰。
在這場以身試愛的旅程中,如花與十二少的抉擇,讓我們看到,愛情的熱烈與痛苦,是他們對真愛的深刻體驗,也是我們對情感真諦的叩問。他們的故事,既令人動容,又引人深思,讓我們在追尋真愛的道路上,更加懂得珍惜和堅持。
Ⅱ 如何評價電影《馬路天使》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描繪活潑市井生活的偉大的藝術傑作 我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志 《馬路天使》是由袁牧之自編、自導,趙丹、周璇主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社會思想意義和極高藝術成就的現實主義優秀影片,是我國社會問題片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刻畫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妓女、歌女、吹鼓手、報販、剃頭匠、小報攤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真實地表現了他們生活的痛苦和悲慘的命運,具有深切的人文主義關懷。這些出身卑微的貧苦青年不僅在物質生活方面極度匱乏,多年的動盪與戰亂也使得他們孤苦伶仃、家破人亡,然而,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自由、愛情和幸福的渴望,在艱難的歲月中互相扶持、苦中作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片中運用活潑的喜劇手法傳達了深沉的悲劇性內容,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諷,其中許多細節處理上的細微變化真切地點燃了人們的情緒, 撩動著人們的神經。 周璇演唱的電影主題曲《天涯歌女》曾風靡一時,而創作者們也充分發揮了電影的視聽藝術特性,使影片的編、導、演、攝、美工等都達到較高水平,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志。 看過袁牧之的《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該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個對法國電影一無所知的年輕導演之手,他一定會以為這部影片直接受了讓·雷諾阿或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這部影片以充滿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筆調,通過幾個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動地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都市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歌頌了他們的善良,嚴厲地抨擊了那些為富不仁的富商和實業家。影片的風格極為獨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國式」的。 ——法國著名電影史學家 喬治·薩杜爾 我國早期電影《馬路天使》里曾有過那麼活潑的市井生活的描繪,可惜在日後的中國電影史上幾乎很少有這樣的珍品了。 ——著名導演 賈樟柯 中國影片《馬路天使》堪稱是一個奇跡,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竟比義大利在戰後提出的要早得多,我們完全可以想見,30年代中國的這部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影響該有多麼巨大。 ——義大利著名影評家 達西拉奇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電影在中國剛剛起步的時候,上海作為中國城市生活的象徵從影像上曾經引領了中國人的都市夢,譬如《馬路天使》,它就是海派城市生活的經典寫照,也可以說是中國成熟的城市電影的代表作,到現在也難以超越。 ——《南方周末》 故事發生在1935年的上海。在馬路上謀生的又一天生活結束了,樂隊的吹鼓手小陳、報販老王、理發師、失業者、小販這幾個「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把兄弟組成的「雄赳赳」的隊列,回到了太平里低矮的小閣樓。小陳和老王的住處正好與鄰居小雲、小紅姐妹的住處對窗而臨。這姐妹倆因家鄉失陷,從北方流落到上海,被一個琴師和他的鴇母妻子所霸佔,從此過著不堪忍受的苦難生活:小雲為鴇母賣笑賺錢,小紅則終日隨琴師出入茶樓酒館賣唱。 天真無邪的小紅與機靈詼諧的小陳兩情相悅,經常臨窗以歌聲和琴聲傳遞情意。而內心經受著重創的小雲也在暗中戀著小陳,但小陳卻因小雲乾的營生而瞧不起她。只有老實善良的老王很關心小雲。 一天,小紅隨琴師去酒樓賣唱,被流氓頭子古成龍看中,他便買通了琴師要把小紅占為己有。琴師和鴇母見錢眼開,決定把小紅賣給古成龍。小紅深知自己將遭厄運,只好同姐姐一起和小陳、老王商量。老王在牆壁上舊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養女告鴇母」的消息,便心生一計,和小陳一起去找律師,可是當律師告訴他們打官司需要500兩銀子時,他們才意識到「打官司還要錢」。老王左思右想,從舊報紙上撕下一個「逃」字遞給小陳。小陳恍然大悟,於是在兄弟們的幫助下,他偷偷地把小紅接出來,搬到了別的地方,並且結為夫妻。 小紅被救出了魔窟,可老王還惦記著小雲。他勸小雲也逃出來,小雲卻沒有勇氣。一天夜裡,小雲在街頭被警察追趕,情急之中逃到了小紅的住處。從此以後,小雲也在這里住了下來,並將自己對小陳的愛意轉移到了老王身上。幾個人在苦難的生活中尋求樂趣,在黑暗的現實中互相扶持。 報紙上登載著巨額白銀出口的消息,各行各業都不景氣。理發師為理發店將要歇業而發愁,為了不使理發店關門,小陳和老王又吹號又敲鼓,頗有聲勢地幫忙招攬生意。 琴師夫婦和流氓古成龍一直因為小紅和小雲的失蹤而耿耿於懷,他們終日四處搜尋。琴師這天剛好從理發店經過,看到了小陳和老王後,暗中跟蹤,找到了他們的住處。第二天,琴師就糾集了古成龍等惡棍前來抓人。正巧這時老王和小陳都出去了,小雲從窗口發現他們後,便掩護小紅越牆逃走,自己卻在與琴師的搏鬥中被一刀扎中。古成龍一看要出人命,抽身溜走。琴師見狀心虛,也逃之夭夭。 等到老王他們聞訊趕來的時候,小雲已經奄奄一息了。老王焦急地吩咐小陳等人照看一下小雲,自己跑出去找醫生。可當老王因錢不夠醫生不肯來而無奈地回到家裡時,小雲已經含恨離開了人世…… 從下之角到天堂——《馬路天使》中的社會圖景 周璇曾經說過,她一生沒有什麼滿意的電影,除了《馬路天使》。 趙丹曾經說過,他真正的演員生涯是從《馬路天使》開始的。 我國30年代的電影《馬路天使》從「下之角」的貧民窟到高入「天堂」的法律事務所,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幅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眾生圖。沒有繁華的燈紅酒綠,沒有喧鬧的街市,有的都是最真實的生活圖景。導演袁牧之在酒樓中體會到了關注人民的電影真諦,交叉文學與戲劇,交叉貧苦與快樂,意蘊豐富多彩,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下之角」就是上海的貧民窟,小陳、老王、小雲、小紅他們都是住在這里的,從事著最底層的勞動——吹號、賣報、賣身與賣唱,可是他們的生活里苦難中含著快樂。小陳和小紅無憂無慮,對窗而居,愛情也在這個時候產生。小紅含羞地對著小陳唱著《天涯歌女》,小陳更是常在窗口同她逗樂,一切都和金錢無關,一切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