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現狀和為什麼會這樣
這問題眾說紛紜。。。記得以前吧里開貼討論過。。太久了記不清。。就撿還能記住的說吧。。不過人多口雜。。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1.組成 老一輩的人員從差不多都是國家級,技術上換位舉例 讓RNG拿你的號幫你打排位
2.政c 當時上面大力扶持,就像早些年的主旋律電影一樣,票房怎樣不重要(當然能賺更好),目的是完成zz任務,文化輸出,鐵扇公主還是大鬧天宮就單從動畫幀數來講 就高過現在日本的大部分作品(而且那年代還都是純手繪啊。。還是水墨畫。。。虧本能虧爆好吧)
3.資金鏈 上面後來減少投入後,賺錢回本就不得不考慮了。借鑒彼岸那國,貼吧大手子說單純動畫片回本別人就沒這樣指望過。最近版權抓得緊,日方抓了一批漢化組的 但製作方十個有八個選擇不上訴 理由除了跨國打官司的種種得失 主要還是別人市場壓根不止國內。。而和國內有合作的企劃那些漢化組也沒去翻 所以與其告他們 還不如讓他們多拉些粉絲 指不定還有些入了坑 能買幾套BD或者手辦。所以別人是靠周邊 BD這些賺錢,這套放在當時的上美。。。不說別人願不願意買 就算有這模式了盜版先糊你一臉
4.後來上美改組。。水墨 剪紙 泥偶為主的民族動畫學派(對,就是學派)告別舞台,特色的中國動畫。。唉。。聽說以前是上美粉絲的宮崎駿還是手冢曾來華專門去拜訪了上美 只表示很失望。。。。現在聽說上美已經人去樓空(當然現在這環境還抱著藝術品的規格做商品不現實,但轉型到底該如何我也答不上來)
5.動盪。。。⑩年,因為這檔子事兒大鬧天宮的一把手和部分人員被審查隔離,然後下放。。上美開始出樣板戲主題的zz作品。。。後來開放後。。大堆國外作品及民間作品沖擊。。就一蹶不振了
就記得這么多了。。不打了想睡覺。。後來我也慢慢退坑不怎麼看動畫了。。所以你後面的問題不了解 答不上來
⑵ 在上海電影公司拍電影剛去每月能賺多少
月入七千。在上海電影公司拍電影剛去每月能賺月入七千,資歷越長,工資越多。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影股份)是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12年7月31日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
⑶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⑷ 為什麼最近發現電視劇電影都在上海拍而不是北京呢
要論大都會經濟金融中心,確實上海比北京要發達些。北京市政治文化經濟。上海市經濟金融中心。上海魔都東方大都會,北京是帝都。中國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不是橫店嗎?橫店最近不是說因為19年影視不景氣都免費進去了嗎?參觀那拍戲不更得免費嗎?浙江橫店又離上海近拍都市劇,上海相對來說夜景也比北京相對強一些吧。北京的影視基地,我就知道懷柔楊宋鎮有個飛騰影視基地吧。比橫店要小。
⑸ 為什麼中國電影在殖民地和上海發展
因為當時上海是租界區,匯聚著許多的外國人,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之一。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這里有著先進的技術,有著許多高科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