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電視台的機構、隊伍
1958年4月,上海電視台籌建組建立時,由趙慶輝任籌建組負責人。同時從上海電台技術部、服務部抽調了技術骨幹盧樹人、張青嚴、徐英、王忻濟、陳紹楚、張慶科、黃允、朱錫珪、蘇揚等9人,前往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廣播器材廠、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等單位,學習有關電視技術方面的知識。同年8月,從上海市電影系統調配了一批編播人員:周峰(導演、參加電視台領導)、朱盾、鄒志民、肖振芬(攝影)、張羅山、喬善珍(放映)、蘇黎元(洗印)、梁十千(美工師)等8人,又從上海電台文藝部抽調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許諾、周寶馨、李尚奎、江波、沈西艾、王宗堯等6個青年,先後去北京電視台實習,為電視台開播作準備;在上海電台其他部門選調胡文金(音響)、俞鴻祥(燈光)、毛玉麟、沈曾修(技術人員)及總務保衛人員徐世新、陳松喬、李偉民、章華健等,由上海市委宣傳部調入的李寶性負責行政管理。這批籌建組成員,成為上海電視台開播的基本隊伍。
上海電視台建台初期,隸屬於上海電台,編制30人。開播時因工作需要,實際工作人員為34人。電視台副主任趙慶輝、周峰,下設3個組:編播組15人,技術組12人,行政組5人。
隨著電視製作和播出時間的增加,工作人員逐步增加,1966年全台人員增加到108人。充實了領導成員。電視台主任宋丹、副主任周峰、奚里德。下設5個組:新聞組、節目組、演播組、技術組和行政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幹部隊伍被打亂,原有的組織機構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1月18日起,電視台實行軍管。1968年4月,電視台建立了「革命委員會」。1968年9月,上海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上海電視台。接著,電視台的全部工作人員分為大、小兩個班子:「大班子」集中搞所謂「鬥批改」,後來借「四個面向」的名義將一批技術業務骨幹排擠出電視台;「小班子」留在台內工作,一共38人,組織機構設政治新聞、技術、行政3個組。
1973年6月13日,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成立,上海電視台成為與上海電台並列的局屬單位。由於籌建彩電中心需要,先後從「大班子」或「四個面向」調回一批技術和業務骨幹,工作人員補充到176人。設置了政治新聞組、演播組、技術組、管理組以及一個參加彩電會戰的工作班子。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為適應工作重點的轉移、電視事業的發展,上海電視台不斷改革體制,調整組織機構。
1978年,上海電視台成立臨時領導班子,由鄒凡揚、奚里德、陳國儒、柳星三等4人組成。鄒凡揚為負責人。
1979年3月28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上海市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劉冰兼任台長,副台長柳星三、周峰、奚里德、陳國儒、趙慶輝,同時成立台委會,由正副台長6人組成。(同年4月16日增補王忻濟、鄭禮濱為台委會委員)。
1979年和1980年相繼成立人事科(後改為組織科)、財務科,人事、財務相對獨立。在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核定的人員編制和財務預算的前提下,電視台自行吸收、聘用各方面人才,自行財務收支核算。1980年6月1日,上海市廣播事業局所屬的電視教育辦公室劃歸上海電視台領導,後改建為社教部。
翌年,上海電視台建立部一級建制,設五部一室:新聞部、文教部、電教部、技術部、管理部、台辦公室。
為擴大電視節目宣傳,1982年1月《上海電視》雜志出版發行。翌年1月,上海電視台因陋就簡,辦起了中國電視系統第一家動畫製片廠。
1984年1月31日,上海電視台成立黨委會,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龔學平兼任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和總編輯,韓士敏為黨委副書記,時敏、鄭禮濱為副台長兼副總編輯,趙慶輝為顧問,何正聲為總工程師。同年3月1日,電視台下設機構作了適當調整,設7部、2室、1組。即:新聞部、文藝部、電視劇部、社教部、對外部、技術部、管理部、黨委辦公室、總編辦公室、黨委紀律檢查組。同時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劃歸上海電視台領導。1985年1月,上海電視台經營公司成立,之後幾年,相繼成立了上海電視台技術公司、製作公司、咨詢信息服務公司、貿易服務公司、服務部、電視台二台經濟信息服務公司,以及上海正大綜藝電視製作有限公司、沈傳薪——黑川音樂製作有限公司兩家中外合資、合作公司,共9傢具有法人資格的三產企業。
1985年11月22日,上海電視台調整領導班子,龔學平兼任台長、黨委書記,鄭禮濱任副台長、總編輯,時敏任副台長、副總編輯,宋明玖任副台長,卑根源任黨委副書記(後兼紀委書記),吳安甫任總工程師。1986年6月2日,上海電視台成立編委會,由鄭禮濱、時敏、卑根源、宋明玖、李海林5人組成。
1986年12月,上海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達到967人。
1987年1月10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同意,上海電視台定為相當於副局級單位。同年3月19日,市委宣傳部同意下列人員組成上海電視台領導班子:
台長:龔學平(兼);黨委副書記:金閩珠;紀委書記:卑根源;副台長:鄭禮濱、時敏、宋明玖、王根發、李海林。
1987年5月,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屬機構有較大變動。機構設置有:第一編輯室,錄制編輯的節目使用8頻道播出,對外呼號「上海電視台一台」;第二編輯室,錄制編輯節目使用20頻道播出,對外呼號「上海電視台二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廣播電視藝術團;廣告經營部;台辦公室;台黨委辦公室;台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電視台技術部、管理部分別劃歸上海市廣播電視局技術中心、服務中心直接領導,上海電視台的建制相應減少,在編人員為724人。
為改革人事制度,上海電視台在80年代前期曾兩次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1980年11月27日,上海電視台與上海電台聯合公開向社會招聘有志從事廣播電視的編輯、記者,報名應聘的有4000餘人;1983年8月,再次向社會公開招聘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編輯、記者、導演等業務人員。兩次共聘用記者、編輯、導演44人,播音員(節目主持人)2人。1988年3月,又公開招聘節目主持人5名。1985年3月,上海電視台又在台內首次實行幹部聘用制:對下屬部、室主任,總工程師的聘用期為兩年;部、室副主任,副總工程師,科長,副科長聘用期為1年,視其聘用期的業績和表現,或續聘,或解聘。
1989年7月,金閩珠任上海電視台黨委書記兼台長。1991年12月30日,金閩珠任上海電視台黨委書記,盛重慶任上海電視台台長兼黨委副書記,孫重亮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張少峰任副台長。
上海電視台為適應電視事業發展的需要和特點,注重隊伍年輕化和知識化。據1993年在698個工作人員中統計,35歲以下的206人,佔30%;36歲至45歲的301人,佔43%;46歲至50歲的99人,佔14%;51歲至59歲的86人,佔12%;60歲以上的6人,佔1%。高等院校本科專科畢業的有430人(其中研究生10人),佔62%;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87人,佔12%;初、高中文化程度的180人,佔26%。
1987年以來,上海電視台根據工作人員的學歷、資歷和工作業績,評定職稱。到1993年12月止,先後被評定為新聞、文藝、技術、經濟、政治高級職稱的有9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的有16人,副高級職稱的79人。除歷年來已辦理退休、離休的40人外,現職的有55人。
B. 洪林中國影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洪林,生於1917年11月22日,是中國著名的科教電影評論家和作家,原名繩曾,籍貫為安徽涇縣。他早年在武漢大學求學,但未能完成學業。1938年,洪林投身革命,進入延安陝北公學研習。在那裡,他於1942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在革命生涯中,他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包括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幹事,以及山東文化出版社的編輯。他還曾在山東省教育廳擔任科長,積極參與教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洪林的事業進一步發展,他先後在上海市教育局擔任處長,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任廠長,並晉升為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
在藝術領域,洪林的貢獻同樣顯著,他是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影協第四屆常務理事,更是上海分會的副主席。他的文學作品豐富多樣,包括短篇小說集《李秀蘭》和中篇小說《一支運糧隊》,而在電影領域,他撰寫了深入探討科學教育電影創作問題的重要論文。
洪林的一生,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都對中國的科教電影和文學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和經歷都是中國影協上海分會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