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投資靠譜嗎,最近有人給我說了一個電影投資,要投十萬,說一萬塊一份,一定上映
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2017年中國票房收入高達559億僅次於北美,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而電視劇一直以來也有著龐大的受眾市場;現在國家政策方面對影視行業來說也是利好,說白了,就是有利可圖。第一點,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前景好,政策扶持。
第二,即投資影視的門檻降低。低至幾萬塊就可以做投資。如果是在以前的電影壟斷時代,這是很難實現的。第三,市場利好。一方面,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人們已經不單單滿足於物質享受,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而電影,就是一份良好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製作方融資,一方面可以緩解製片經濟壓力,一方面也是為電影做出了良好的宣傳,有利於票房的保障。第四,我們來談談選擇投資電影的幾點經濟原因:
目前市場上投資電影最正規的方式是電影版權申購,只有和電影的第一出品公司進行對接,周期一般都在8-18個月,還必須是和電影的出品公司簽訂紙質合同,頒發版權證書,聯合出品是沒有任何的權利轉讓電影的版權;
⑵ 全球第二大電影生產基地寶萊塢,它在世界影壇上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影視基地裡面有各個時代的建築,就是為了方便劇組在裡面拍戲,然而現在世界上最出名的影視基地就是好萊塢,這里出現了很多的世界明星,而亞洲地區也有2個地方好萊塢,分別是印度的寶萊塢和中國的橫店影視城,它們是全亞洲最大的兩個影視基地,但是印度的寶萊塢卻在世界上比中國橫店影視城的影響力更大 。寶萊塢的影片大多數是為了表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或者勵志行為。整體來說,寶萊塢的電影製作精良,他的電影也是代表著因印度最典型的電影和最真實的生活。從這里也走出了很多優秀的演員和影視作品,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地位,且影響力爆棚。但其實寶萊塢它已經走向了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並且擁有數億的觀眾群體。如果現在去寶萊塢,走在裡面到處都可以看到印度明星在拍攝電影的熱鬧場面。
⑶ 電影投資前景好么,最近想入手
2018年國內院線總票房突破600億,國內市場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隨之而來的電影投資也開始被廣為關注。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讓當下的電影投資前景這么好?
國內電影市場高速增長
據國家電影局數據表明,2018年全年電影總票房達60976億元,比前一年增長9.06%。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78.97億元,占票房總額的62.15%。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82部,國產電影佔44部,2018年全年新增銀幕達9303塊,國內影院銀幕總數已達60079塊。
⑥ 周邊產品收益
電影上映後,一般來說,如果很受觀眾歡迎,那麼片中的一些道具物品,甚至角色真人手辦等等,很快會出現在電商平台上,這些都屬於周邊產品。這部分產品的收益,同樣也是電影的收入來源,但這筆收入佔比極小,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一些參與電影投資的投資者,還有可能會得到電影製片方提供的一些額外福利,諸如你喜歡的明星簽名照,現場探班,片尾署名權等等。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通常情況下,一個院線電影的多重收益不會在一個項目中全部體現,這要看具體項目的認購合同規定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⑷ 全球第二大電影生產基地寶萊塢,它在世界影壇上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寶萊塢是印度的電影行業的招牌,位於印度孟買電影基地,代表部分印度電影產業,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擁有數億觀眾。如今,以寶萊塢為代表的印度電影業,成為印度十大文化品牌中的佼佼者,同印度的信息技術產業一樣,成為印度經濟發展最快的部門之一。到2009年達到了130億美元。印度每年有高達300多億以上的觀眾人次,也就是說,每天平均有9000萬以上的全球觀眾觀看印度電影,從而使印度成為全球電影娛樂業的佼佼者。幾十年來,印度以年產電影一千部左右的驕人業績成為超越美國的世界最大電影生產國。
在部分非洲國家也可以欣賞到寶萊塢電影。在一些西非國家,如奈及利亞和摩洛哥,因為當地印度人的支持,寶萊塢電影在那裡也獲得票房成功。
在俄羅斯寶萊塢電影也有著非常穩固的地位,當時前蘇聯解體後,寶萊塢電影迅速佔領空前的俄羅斯電影行業,這使事情對寶萊塢變得困難起來,因為寶萊塢在和好萊塢競爭中失去了市場份額。然而,據俄國報刊報道,俄羅斯青年中重新興起了對寶萊塢電影的興趣。
所以這些數據可以證明寶萊塢在全球電影屆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⑸ 日本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
說一下個人看法吧,我最早看的日影應該是改編川端康成文學作品的74年版《伊豆的舞女》,裡面山口百惠拿著情人送的木梳在碼頭揮手告別的一幕真是記憶深刻,覺得那個時代拍出的電影很有意思,不同於香港電影那個年代,有黑幫老大恩怨情仇,導演很細膩的塑造一個少女的情竇初開,而且山口百惠的表演還沒有現在日影的那種誇張表演方式,只是很淳樸的表達。同種類型可能讓我想起另一部高倉健《幸福的黃手絹》同樣是改編作品,給人都是一種暖意。黑白電影看得不多,有一段時間看黑澤明系列和一些老片子,多為一些神話鬼神改編作品,有點聊齋的感覺,可能拿到現代來看會覺得挺一般,但是覺得演員說詞或者表情表現方式也並不會覺得特別突兀,天朝早期類似《廬山戀》的電影,大家有興趣可以拿出來對比下…
近代以來的日影除了其擅長的鬼片和反映現代人黑暗面的電影外,美食片佔了一部分,除了突出美食與自然界的相生相剋外,每季日劇都差不多會有美食劇了,可能霓虹人和我大天朝人民都認同「民以食為天」這句真理吧,舉這個例子不是說日本除了吃,電影就開始呈頹勢,09年開始看講都市傳說題材的《世界奇妙物語》現在已經到了25周年紀念特別篇了,其中有的故事雖然仍覺得有點無厘頭但是好似每一季都會給人留下點印象,然後積累下來其實就會覺得不接著看後續好像少了點什麼。個人由於還在念書,所以看的青春片比較多,不可置否的說,覺得有很多青春片有點影響到我的三觀,不是傻白甜瑪麗蘇那種啊啊啊比如《百萬元與苦蟲女》、《哪啊哪啊神去村》、《橫道世之介》、《黃色的眼淚》、《不求上進的玉子》等作品,不會覺得無聊反而能看完反思自己,好像那些主角面對的問題自己也遇到過,解決辦法雖然不同,但主線多是要鼓起勇氣接受現實,淚眼含笑說:「頑張って!」
⑹ 為什麼現在世界主要電影市場只有中日韓印四國本土電影佔有率能過半超越好萊塢
首先是文化,其次是經濟吧
文化方面歐美本是一家,雖說有地緣差距,但是他們的整個根文化是相通的,同時他們屬於同一人種,代入感較強。而亞洲文化和歐美文化差距很大,說白了就是不接地氣。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開源攻盾才是打破當前格局的正解。今年非中美影片總票房已達17億,這個數字雖然不足整體票房的10%,但是一眾進口自印度、西班牙的電影卻讓國人感受到不同的異域文化,並且都獲得了較佳口碑。增加他國影片進口,拉大內需,並提升國產影片競爭力為開源;而構築文化自信,從文化大國轉變為文化強國,推動我國文化的走出去,則謂之攻盾。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英雄》之後的世界,都在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