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民大學電影學考研經驗分享
Part1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擇校與定專業
如果問一個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相比最擅長的是什麼?
相信絕大部分人撓頭思考之後,會說:考試。
從小考到中考、高考,中國的教育體制賦予了我們強悍的應試能力。但不同的是,考研所需的「應試能力」是區別於之前那些考試的。
埋頭苦學之外,是否能夠結合自身狀況,利用各種渠道獲取報考專業相關信息,也是「應試能力」的重要體現。這一環節可以概括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何謂「知己」?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以我自己為例,本科是傳媒相關專業,也一直很喜歡電影,本科選修了幾門與電影擦邊的課,堅定了要深入學習電影的信心。
(2)學校所在城市、學術氛圍、出題風格是否適合自己
人大位於北京,學術氛圍濃厚,電影學專業偏向於理論研究,注重「史」「論」結合,出題風格一脈相承,偏向基礎知識、重點知識,不出偏題怪題,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
2、何謂「知彼」
(1)地理位置
人大位於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學術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周邊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2)學科排名
人大電影學開辦時間不算長,目前學科排名不算靠前,但發展空間大。
同一個專業在不同學校的辦學方式和考試形式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弄清楚之後,還可以選擇考試科目相近的學校作為備選。就電影學這個專業而言,中傳北影之類的可能會偏實踐一些,人大是學碩,則偏向於理論一些,相近的有北大、北師大、南大、川大等。
(3)考研難度
①招生人數:每年2—3人
②報考人數:近年呈增長趨勢,前幾年都是三四十人,18年大概五十多人,19年大概八十多人。
③難度:逐年增長,但小於北師大、北大、中傳、北影等同位於北京的學校。
報錄比需要關注,但沒必要太過在意,我備考的時候,剛開始也擔心,後來想了想關鍵還是在自己,也就釋然了~
(4)其他優勢
①公平公正,不論出身,只要自身知識過硬,每年都有雙非、二本的同學上岸。
②由於人大電影學偏理論,復試不需要帶作品(對跨考的同學很友好)。
part2 初試
1、專業課
人大電影學考察的特點是:
(1)題量比較大
人大的題目數量大概是中傳、北影、上大的2倍多。專業課一般是發16頁A4紙,我當時幾乎全部寫滿。
所以平時要注重練手速。
(2)著重考察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
相較於其他學校考察的細枝末節,人大注重考察基礎知識,偏僻冷門知識了解即可。
但人大老師明顯注重考察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每門專業課簡答題和論述題都占據了100分之多。高中作為一個理科生的我最怕的就是背誦瑣碎知識點,因此我在備考過程中幾乎放棄了背誦偏僻知識,而是始終按照以下要訣進行:
①樹立系統思維而非死記硬背。(可以利用思維導圖)
②重點知識透徹掌握,一般知識掌握主幹。
③能力范圍內拓展知識面。(利用好論文、公眾號)
人大沒有提供參考書目,因此下面給大家列一些書目:(打*的可作為補充)
【電影部分】
1、電影史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
(2)9月再開始不算晚
(3)9—10月主攻選擇題,11月開始背大題
4、備考技巧與心態調節
(1)要有一個計劃本,每天定量規劃任務。
(2)提高效率。坐在自習室10小時,5小時在玩手機是得不償失。
(3)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既是給自己的身體減負,也能夠放鬆心情,再輕裝上陣。
(4)電影學考研人不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行業熱點、新上映電影都需要持續關注。
(5)追星、追劇、打游戲都可以,只要不沉迷其中,反而會成為釋放壓力的好方
(6)復習中遇到的困難
復習中遇到一些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尋找目標院校學長學姐的指導,畢竟准備過的人,對於這些問題會有很好的解決方式,另外自己也要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據我身邊的同學推薦,我覺得新祥旭一對一考研機構還不錯,他們的總部是在北京,距離人大很近,是專業做一對一輔導的,給你安排的老師就是目標院校的直系學長學姐,經過10幾年的發展,在考研機構中的口碑還不錯。
part3 復試
1、基本復試情況
(1)時間:
人大的復試時間都比較早,大概在每年3月中旬。
(2)內容:
①專業課筆試:提前命制的試卷,與初試考察內容類似,一般還包括一個影評。
②英語筆試:試卷由外語學院統一命制,每年考察形式不太一樣,一般包括選擇題、作文、翻譯。
③綜合面試:分為專業部分和英語部分。
文學院的面試一般是抽題目回答,也會問你一些其他的相關知識。
所跨專業如果與本專業有血緣關系,要稍微就本科專業做一些准備。比如在英語面試環節,我是按照網上的高頻問題准備的,結果老師聽說我本科是廣告學的,興致勃勃問我「廣告和營銷的區別」以及「請你談談廣告如何運用在電影營銷上」(以我的英語水平,當時的內心:???)後來才知道,這位老師的本科和我同專業…
(3)分數線和錄取比例
分數線一般每年都是345(90、90、55、55)
人大電影學復試錄取比例較高,19年進4錄3,往年也差不多,甚至還有機會被調劑到人大戲劇戲曲學專業。
2、如何准備
(1)專業課:復試考察內容其實與初試類似,出分數前有意識地回顧一下知識點,如果有精力的話可以繼續看相關的書。
另外對於電影學專業而言,保持觀影是必須的。
(2)英語:重心傾斜到對話能力上,這對英語面試很關鍵。
伴隨著近年來的考研熱,考研變得越來越難,但既然選擇了考研,就要將它視為實現當前階段夢想的跳板和機遇,要相信,既然每年都有上岸的夢想成真者,為什麼那個人就不能是你呢?
不忘考研的初心,投入最大的努力,就能戰勝考研路上的一切困難,披荊斬棘,所向披靡!祝學弟學妹們都能夠考上心儀的學校!
『貳』 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如下: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
「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
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
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
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
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
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
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
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
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
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網路--電影發展史
『叄』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的產生使人們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它使得人們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縱觀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電影中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電影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
,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
。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lAo
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肆』 世界公認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一部謝謝!
《爵士歌王》
相關介紹:
《爵士歌王》該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4)世界電影史視頻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爵士歌王》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它於1929年5月16日獲得了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特別獎以及入圍最佳改編劇本獎。
該片是一個發生在20年代美國紐約猶太區的故事。在奧查德大街的猶太教堂里,唱詩班的領唱人拉比諾維茲先生來到一大群孩子們中間。他被外來的流行樂曲搞得心煩意亂,可孩子們卻聽得津津有味,這使他更為氣惱。兒傑基天生一副好嗓子,樂感又十分強,這是他未來的希望。
傑基在業余時間常到他們街區最熱鬧的馬勒咖啡館的露天庭院唱流行歌曲。他爸爸發現後,拚命地抽打他。倔強的傑基沒有哭,他吻別淚流滿面的母親後離家出走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爵士歌王
『伍』 編導專業前途怎麼樣
編導這個專業前途還是不錯的。我高中的時候是打算大學學編導專業的,哈哈,為此我還特意去書店買了一本世界電影史!超級厚的好嗎!我就打算提前預習一下這樣子。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後來聽了爸媽的意見去學了會計。怎麼說呢每個行業都有人混的風生水起,也有人苟且度日的。
總而言之,360行,行行出狀元,感覺每個行業都能有肥腸優秀的人才的!你必須要時刻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麼,想要得到什麼,希望題主學業順利哦!!
『陸』 世界電影史(1):早期電影(1880-1904起步)
世界電影史1,早期電影1880~1904起步階段包括誕生和發展。
1、誕生
首先電影史的開端就是電影的誕生。電影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誕生了,每一項事物的誕生都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電影也不例外。
說到電影的誕生,就必須得提一下電影的本質。周傳基認為電影的本質就是一種幻覺,這種說法雖然有失偏頗,但是是對的(對於這個說法我就不詳細闡述了,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周傳基老師的公開課,網上資源很多,這個不是保密資源)。
2、發展
2.1、盧米埃爾兄弟
盧米埃爾兄弟在誕生中有重要的地位,也為電影的後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盧米埃爾兄弟並不是終身投身於電影行業,當他們在1905年放映電影時遭遇了一場大火被當局打擊後,兩人就停止製作影片(這也體現了當時他們只注重電影的製作而不注重放映),不過他們對電影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影片比較偏紀錄,風吹樹葉,自成波浪),他們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或者勞作場景,也拍攝重大事件(新聞)。他們認為影片只要做記錄就好了,因此不太在乎電影的調度布景等,拍攝的內容也主要是室外。
他們的電影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鏡頭,沒有景別的變化或者剪輯手法的存在(就像一個人站在固定的位置觀察整個事件一樣)。這也和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只能放映20秒左右的電影,在20秒裡面想要創作出應用太多的手法難度比較大。
但是這也並不是意味著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裡面完全沒有任何手法的存在或者是完全真實。影片《尼羅河全景》就是攝影師將攝影機架在船上拍攝的兩岸的風景,雖然只是一個意外,但也是一種進步(機位的移動)。
再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大獲成功的《水澆園丁》,雖然這部影片是完全寫實的,但是當他們發現觀眾們喜歡看這種比較有趣的場景時,也找了一些演員來扮演。而《工人砸牆》也使用了倒放(將影片倒著放,比如其實拍攝的是工人砸牆,但是倒著放之後產生的效果是一堆磚自動變成了牆)的手法給人一種魔幻的感覺。
2.2、喬治.梅里愛(埃)
喬治梅里愛的名字有兩種叫法,也叫梅里埃,美國人,他也是推動電影發展的先驅者。
梅里愛本來是一個魔術演員,當他發現了電影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於是第一時間聯系了愛迪生和盧米埃爾的公司,希望可以購買他們的設備。但是由於技術壟斷,兩家公司都不願意賣給他,於是他就自己做出來了這樣的設備。
由於出身魔術演員,所以當他發現電影的特性時第一反應是用它來表演魔術,因此他的電影很多很像是舞台上小魔術的錄像帶。但是看他的電影並不是像看舞台上的魔術一樣,他運用電影做出了很多的魔幻效果。比如停機再拍,他就使用這種方法營造了演員突然消失的效果,這也是在魔術中永遠無法達到但是在電影中輕而易舉的。於是他就做出來了最早期的電影特效。
他拍攝的影片,還有一種是經過排演的新聞片,就是讓演員把重大事件再表演一遍拍攝下來,這和盧米埃爾兄弟的完全紀實風格,就有了很大的差異。
梅里愛還拍攝過很多有故事情節的稍長一點的影片,主要是神話類型和科幻類型。之所以這樣選擇題材,可能也是為了充分發揮他電影特效的長處。他運用停機再拍、遮蓋法、迭印法等手法表現魔幻的情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月球旅行記》,這部影片在今日看來還是非常有趣。
但是他的電影有一股濃濃的戲劇風味,他的電影大多數是內景(因為需要藉助布景),他借鑒戲劇的敘事方法創造出來了銀幕上的多幕劇(銀幕戲劇),把電影劃分為一幕一幕的(甚至還把第幾幕寫出來),這在我們現在的電影裡面是根本看不到的。
同時他的電影的視點一般是樂隊指揮的視點(也就是在觀眾席中正對著舞台中央的那個視點),因此給人的感覺很戲劇,沒有任何景別或者視角的變化(而我們今天看的影片中,幾乎所有都會有永別或者是視角的變化)。
他還將電影生產流程化,初步確立了電影的製作模式(雖然是手工作坊式的)。他成立了明星電影公司,這個公司不但製作電影業發行電影,他還親自設計電影海報,開了電影宣傳的先河。
不過由於二戰的影響電影業衰敗,梅里愛晚年凄慘,只能開雜貨鋪為生,這個在紀念他的電影《雨果》中有表現,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2.3、布萊頓學派
布萊頓學派是英國的電影流派,由於這一派的主要人物來自於英國城市布萊頓而得名。雖然知名度不如盧米埃爾兄弟和喬治梅里愛,但是他們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們的影片中有景別的變化,並且採取了剪輯手法讓敘事更加有趣,有機的結合了內景和外景,因此可以說他們開創了早期蒙太奇。由於這些手法的存在,他們的電影更加「電影」。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瑪麗簡的災難》(譯名很多,又叫《瑪麗珍妮的不幸》),很有趣。
盧米埃爾兄弟是盡量讓影片「真」,給人一種我正在親眼目睹的感覺,而梅里愛的電影看了之後,人就會覺得這是假的,是魔幻的。布萊頓學派將這二者結合起來,給人營造一種真實的虛幻。正如《瑪麗珍妮的不幸》,雖然表現內容是現實主義,但是並不排斥虛構與創作,這就涉及了電影的本質。
2.4、藝術電影運動
藝術電影運動發端於法國,由於電影剛發展起來的時候,底層人民對他還是知之甚少,因此它是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高雅的藝術。由於上層人士習慣於欣賞戲劇,並且梅里愛的銀幕戲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這一階段,電影公司傾向於將電影作為表現戲劇的一種手段,沒有著力於探索電影語言,這個運動只是對梅里愛的電影觀念的一種完善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電影都是黑白無聲的,但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彩色電影和聲音的嚮往,大家會採用膠片上色和請樂隊伴奏的手法來彌補這一不足。
『柒』 繼《唐探3》之後,好電影為什麼總會翻車呢
2021年的五一檔總票房達到16.61億,造就下電影史票房、人數、場數的三項記錄。這在其中奪得了票房冠軍的是6.54億《你的婚禮》;而用戶評價上則是豆瓣電影評分7.7的《懸崖之上》,接著該部電影的票房也伴隨著用戶評價正相關一路往上,變成後邊近幾天的單日票房冠軍。在這里在其中,票房與用戶評價雙落敗的便是最被大夥兒希望的一部《秘密訪客》。
《秘密訪客》粉絲進電影院以前,希望著《唐人街探案3》擁有 非常燒腦的本格推理,揭密Q的真正真實身份。有誰知道,電影端上來是一鍋燴菜,爛糊的哪些關鍵都看不出,觀眾看了的確是感覺爆炸了,是頭痛到發生爆炸。
有電影車翻就會有電影逆轉,連到三次的關鍵排期都主要表現出那樣的情況,不清楚這實屬太巧,或是該提示一些出品方,誇大其詞的招數確實難以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