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分急求關於舊上海灘的一些資料~~
上海法租界(法語: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於上海市盧灣和徐匯兩區內。近代中國4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另外三個是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沙面))。同時也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
設立
1849年開辟。
擴張
1900年小幅擴張。1914年大擴張:法新租界,20年代發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區。
收回
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
--------------------------------------------------------------------------------
居民
法國僑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匯是天主教法國耶穌會在華活動的兩個中心之一(另一個是河北獻縣),各種教會機構——聖伊納爵堂、主教府、好幾個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書樓、男女中學等等形成規模龐大的教會區。江蘇、安徽兩省的天主教都是從這里衍生而來。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內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涇浜聖若瑟堂)。震旦大學和廣慈醫院位於法租界的中心地帶。在外地的天主教修會和教區也紛紛在上海法租界設立帳房,經營房地產。
相比之下,法國對華貿易不夠興盛,法租界內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家法國商行,出口生絲到里昂。
英美僑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經營的英美商人,紛紛選擇在法新租界營建住宅。美國人在貝當路興建了美童公學和國際禮拜堂。
白俄難民
沙俄時代,俄國在上海的勢力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後,有7000名俄國難民蜂擁抵滬,大批貴族。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後,又有大批俄僑從哈爾濱轉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僑總數為1.5萬到2萬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僑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僑3017人)。他們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東正教堂:聖母大堂和聖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籃橋一帶站穩腳跟後,都設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僅有210名俄僑,1934年,增至8260人。他們多數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呂班路、環龍路、金神父路一帶,在霞飛路中段開設服裝店、麵包房、咖啡館。使得霞飛路成為上海最浪漫的一條商業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樂家、舞蹈家和畫家。在他們的帶動下,歌劇、芭蕾舞在上海盛極一時。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樂隊成員大部分是俄國人。他們還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中國音樂家,其中包括傅聰。
華籍居民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上海法租界因為大量華人湧入,才開始興盛起來。1910年,上海法租界內華人超過10萬。抗戰前將近50萬。孤島時期更增加到825342人。同時,華人商業區也從公館馬路經八仙橋逐漸延伸到霞飛路東段。
上海法租界也是幫會組織的大本營,黃金榮和杜月笙的發跡之處。
1920、30年代,西部的法新租界住宅區,有不少中國上層人士在此構建花園別墅。
--------------------------------------------------------------------------------
管理
○公董局
○巡捕房
分區捕房共6個:
1.中央捕房:盧家灣薛華立路。
2.麥蘭捕房:老北門公館馬路。
3.霞飛路捕房。
4.福煦路捕房。
5.貝當路捕房。
6.小東門捕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