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一戰或二戰觀後感!!!
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周年時,人們常用的一個假設就是,在紀念這些往事的同時,一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清現在,二來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未來的啟示。
60年前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毫無疑問地屬於這樣的歷史事件。簡單地說,紀念二戰,可以讓人們知道人類可能瘋狂可能殘忍,也讓人們理解:暴政、侵略最終會被正義的力量打敗。此外,人們還可以感受到現在的相對和平局面非常寶貴。
二戰結束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之一。說它是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不僅因為它離我們時間並不久遠,很多親歷這場戰爭的老兵依然能親身參加活動講述故事,讓人們對歷史教訓有更直觀的感受,還因為正是二戰的結束,才產生了很多今天仍然有效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而二戰以後由於意識形態之爭而產生的冷戰,也是人類歷史上重要一頁,對當今世界的走向也有一定啟示意義。
在這次規模盛大的紀念活動中,除了二戰親歷者的講述和普通民眾的鮮花與哀悼,幾十個國家首腦還要聚集在一起,談及法西斯的殘暴,談及歐洲猶太人的血淚,還有全人類在法西斯的殘暴面前團結起來的可貴場景。這些首腦和來自各個領域的人物也還要談及殘酷的二戰如何催生了人們的合作,如何催生了聯合國,如何在戰後重建中進行經濟合作,如何讓德國這樣的國家洗心革面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
當然,在共同談論這些具體的話題之外,來自一些不同國家的元首還可以對二戰結束做出不同方面的強調:發動戰爭的國家是強調吸取教訓,表達和平決心;一些西方國家則強調這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而諸多飽受侵略的國家則更把它看成是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勝利。
比如,美國總統布希在去莫斯科參加紀念活動的途中,就一直在談自由的力量,並且不時地把自由概念和他自己政府的行為緊密掛鉤;不僅少談二戰多談伊拉克選舉,而且不顧俄羅斯情緒堅持要去拉脫維亞和喬治亞訪問。而俄羅斯則一心強調這是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解放了很多處在納粹鐵蹄下的歐洲國家。
實際上,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既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也是被侵略民族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戰爭的勝利。但不同的國家做出不同的片面強調,無非是要利用歷史事件,提高自己的歷史地位,並為目前的政治利益服務。而在這些片面分歧中,我們已經能隱隱看到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宣傳和冷戰思維的復活。
因此,這種片面解釋提醒人們,在慶祝反抗法西斯政權發動侵略戰爭、反思戰爭根源和行為、避免悲劇再發生的同時,也要避免片面理解戰爭,利用60年前戰爭的勝利走私自己的意識形態,從而導致新的冷戰產生。
目前,紀念歐洲反法西斯勝利日已經拉開帷幕,八月份還將隆重紀念亞太戰場反日本法西斯的勝利。在這些重大的紀念活動中,在反思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暴行,慶祝反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候,人們還不應該忽視,二戰結束之日,正是冷戰開始之時。只有各國全面看待戰爭,放棄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冷戰思維,世界才能真正從慶祝活動中吸取教訓,彼此合作對付世界面臨的恐怖主義、局部戰爭、環境污染等新問題
『貳』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戰爭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線: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中、蘇、美、英、法等五十國,參加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德、意、日等七國。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佔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是發動二次大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據統計,德國在戰爭中死亡和被俘人數為一千三百六十萬人。僅在蘇德戰場,德軍與其盟軍死亡人數為六百多萬。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損失一百五十萬人,有一百二十八萬人向中國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一百二十四點七萬人。義大利損失十六萬多人。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在德國本土上,有四百萬平民死於戰火,一千四百萬人無家可歸。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遭到美國原子彈轟炸,當時死傷二十餘萬人,並且給當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每當我望向那整齊的書櫃時,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戰》總是那樣平靜地立在上面。它雖不及傳統國粹哲理深刻,雖不及經典名著意蘊無窮。然而,每一次翻開書卷,一場場驚天動地的關鍵戰爭,一次次鬥智斗勇的戰場博弈,一位位奠定勝利的偉大人物,共同繪成一幅驚心動魄、風雲涌動的歷史畫卷,激盪在我的心中。
談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數。策動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所以瘋狂地對鄰國進行侵略,皆因統治者的野心擊敗了良心,而軸心國憑借他們的狼子野心,一度將法西斯的旗幟插滿了各地,一度將侵略軍的戰火燒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軸心國漸漸推向不歸路:德國人的野心驅使他們進攻蘇聯,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轉了整個戰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們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招來了他們最大的勁敵;義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戰場,而他們在各大戰場均無建樹。讀這本書,我懂得了貪心會使人走向滅亡。
在戰爭的'最前線,正是指揮官用兵得當,從而確保了勝利的果實。而那些傑出將帥的英名定會永遠的刻在歷史的功勛冊上。然而,我們可曾想過,艾森豪威爾身為盟軍總司令,任命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能率領百萬大軍連戰連捷;朱可夫於國難當頭之時,從莫斯科保衛戰一路攻至柏林,親手粉碎了納粹的侵略夢想。諸如此類的將領數不勝數。既然他們在戰場上能夠臨危不亂、破敵制勝,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時,一味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腳下。擁有戰勝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勝利的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麼,成功的曙光就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讀這本書,我懂得了如何不懼困難的挑戰。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史上一個罪惡深重的歷史事件,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心得。然而,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難和巨大的損失,還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之一可以說是經濟危機。正如實際情況,正是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諸如企業、銀行的破產,工業、金融業的後退以及人民的失業,更甚的是它的范圍之廣。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國,日本,義大利。而這其中也有兩種不同情況。義大利是一戰戰勝國,但由於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滿足便留下隱患。而德國本身就已經作為戰敗國,民族復仇情緒強烈,此時的經濟危機就如火上澆油。伴隨著社會的動盪以及危機帶起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也客觀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此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及統一後的德國也保留了大量封建、軍事殘余,更是隱隱暗示著戰爭之火的燃起。由此看來,戰爭的導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導致戰爭的間接原因確實有很多因素。其中經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時候(柯立芝繁榮),可能會有暗藏的危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而另一個因素則是過度的打壓,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義復仇情緒為什麼會出現並變得越來越強烈呢?這便是一戰時的後續結果。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軍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創,經濟上由於巨額賠款發展舉步維艱。這一切在經濟危機這個放大鏡下被進一步放大,人民自然會變的群情激奮。正是在這樣一種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權一步步被建立了起來並不斷壯大。物極必反,當初法國主張最大限度肢解德國,幸虧沒有完全實施,若是這樣,真是不敢想像那樣狀況下的德國人民會具有如何強烈的仇恨,會帶來多麼深重的罪惡。做事一定要考慮後果,最後不要做得太絕對,二戰即是教訓。
因素之三,則是當年蘇美英的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美國提議建立的國聯無甚用處,而後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和綏靖政策的實行更好似沒有正確估計形勢就盲目行事,認為萬事大吉。想來我們更應該思考清楚,不要欺騙自己;要學會信任,學會合作,踏實認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對於二戰的心得收獲。二戰的整個過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誘因也很值得回味與探索。畢竟面對戰爭,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綢繆。
丘吉爾在《第二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講到,一個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戰爭中被擊敗,不會屈從於被壓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會嘗試一切可能快速整頓軍備。這個近乎預見性地見解,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有道理。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第二次世界戰的指揮者。丘吉爾親歷了兩場人類近代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他以歷史見證者沉痛地描述,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數次易手的法國小鎮,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廢墟。在書中,他用大量的事實和數字說明,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是以大量的傷亡作為慘痛代價。因為戰爭中波及的每個家庭、每間農社,都無法避免被傷殘或失去親人。從大量的傷亡數據,以及戰後各國經濟癱瘓,民眾不得不忍受通貨膨脹帶來的災難。這無異是一場由人類自己主導,走向自我滅亡的災難。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於穩定和和平的強烈渴望。
通過丘吉爾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解析,戰爭是可以被阻止的。並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戰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沒有徹底執行,才導致了更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本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二戰時期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通過這些戰爭的影像記錄,更能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人類必須避免戰爭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希特勒在這本書中,丘吉爾詳細地記錄希特勒偏執狹隘的推測出來戰爭背後的禍因,和對上層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領導納粹分子如何成長、發展掌權,以及他和他的擁護者在這場大戰中所犯下的罪行。
戰爭從來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的答案。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對我有記憶猶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戰起因,終究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採取的「自救」行為。為了自己「發展」下去,他們不惜一切地發動戰爭。
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殘酷:淚水、飢餓、鮮血、犧牲,我們對戰爭充滿恐懼。無論是希特勒的鐵蹄,還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帶來的都是巨大損失。
不可否認,戰爭對於科學的某個方面的發展,的確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原子彈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明出來,二戰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對戰爭持有肯定的態度。大量青壯年走向了戰場,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科學家們正忙於研究殺人武器,平時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廠在生產軍事用品,日用品日漸缺乏。戰爭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後面,眾多的不良因素日積月累,必然導致人民的不滿,就演算法西斯政府還想繼續打下去,廣大受害群眾勢必會奮起反抗。
二戰過後,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爭結束的六十多年間,中國的崛起,歐洲的飛速發展與日本經濟的騰飛,都漸漸讓人們明白:只有擁有和平,才能持續的發展。
的確,在抹去戰爭的陰影後,人們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在和平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大家放下了高懸者得心,又重新到生產當中,軍隊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不僅為生產活動增加了新的勞動力,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軍事開支;科學家重新開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加快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與應用;就連國與國之間也不再是敵對關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夥伴」與「戰略夥伴」。於是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時期也會有一些阻礙發展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和平對於發展的決定性意義。可以這樣說:戰爭也許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而和平卻可以讓社會全面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叄』 《卡薩布蘭卡》觀後感
這是一部被譽為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蘊涵著愛國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的主題。我認為,一部稱得上經典的影片除了它特殊的背景外,還在於它的內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同時其表現手法是值得後人模仿和學習的。以下我將分享一下對影片的幾點看法。
一、背景深刻,還原歷史
這部電影是好萊塢在二戰期間拍的,講述二戰期間歐洲人為了逃避德國納粹的迫害想方設法逃去美國的故事。其中卡薩布蘭卡是德國納粹控制的最後防線,想要逃去美國必須經過這里。在這里,有的人可以達成夢想,逃到美國,但有的人就一輩子在等待機會,最後很可能死在那裡。作為當時一個逃亡的轉折點,故事發生在這里顯得意義重大。這就好比電影《江湖》里所謂的「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另外,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結束,而美國本土又遠離戰場,這樣美國有足夠的創作空間。作為影響極為深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而且這種影響起碼涉及二、三代人。這部影片的存在價值在於它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的殘酷,警惕世人歷史的沉重教訓。哪怕是沒有親身經歷那段歷史的人,只要對二戰有所了解,那麼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就會不自然地聯想起來。而正是這個原因,過了半個世紀,這部片仍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而且將會永恆地延續自身的使命。
二、三線組合,人物生動
既然是被譽為經典,那麼就不得不提它的敘事手法。依我看全片有三條
線索。一是大逃亡——歐洲人逃亡到美國,這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全電影發展的匯流排索;二是愛情糾紛——主人翁里克、維多克、伊爾沙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是本片觸動觀眾心靈的重要橋段;三是英雄情懷——里克冒死相送,展現亂世中的英雄氣概及大局觀。
其中第三條是主線,而第二條是輔線。影片在里克、維多克及伊爾沙三人的碰面為分水嶺,在此前的部分是以第一條線索來交待背景,為後面的發展作好鋪墊。而在此之後,第二和第三條線索並駕齊驅,既有細膩的愛情戲也有變幻莫測的爭端。這樣的結構十分清晰,淺顯易懂。同時,兩條線索的並行,豐富了劇情,引人入勝。特別是三人之間的感情瓜葛融入到生死攸關的戰爭局面中,更能突出了人物特點,朔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里克的內斂、長情和智勇;維多克的熱血、鎮定和誠懇;伊爾沙的靚麗、情慾和凄楚都在這兩條線索的敘述中很好地表現出來。
三、細節出彩,英雄主義
本片有好幾處細節拍得十分精彩。一是黑人歌手的感性演出。他在伊爾沙和里克的多年後重逢時他彈奏並演唱的經典歌曲《時光流轉》將兩人思緒連在一起,而這首歌也拉開了他們感情戲的序幕。此後這首歌也多次出現,令觀眾也為之陶醉,為男女主角的愛情感到悲哀和無奈。二是里克和伊爾沙單獨在房間的纏綿。
這一幕把里克的長情和溫柔表現得特別到位,相反伊爾沙的左右為難雖讓人同情但也令人替里克可惜。這是兩人愛情戲的高潮,也是為接下來里克的英勇做好埋伏。三是最後里克與伊爾沙和維多克的分別。里克在這部分充分顯示出果斷和勇敢,特別是殺死德國警官頭目雷諾更加突出美國式的英雄主義,同時也預示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到來。而在送別維多克夫婦時,更多的是讓人感受到那份為了全世界和平的大局而不顧兒女私情的情懷。而這樣的寓意在當時乃至現在的社會也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總的來說,我認為《卡薩布蘭卡》很有存在價值。在電影故事架構上,民族情義與兒女私情間的矛盾沖突,加重了本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色彩。而電影中男女主角在亂世重逢時各自身不由己的無奈和矛盾的掙扎非常有看頭。里克那種外冷內熱的滄桑男子形象和伊爾莎的嬌柔個性,都成為後來好萊塢浪漫類型電影中角色的教科書。這確實是一部經典的作品。
『肆』 反法西斯電影觀後感50字
昨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早早的待到在電腦前等待著《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起初。閱兵是中國向世界表態我們堅持維護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窗口。
我不知道這天讓我期待了多久,因為對閱兵有極大的興趣,建國60周年的閱兵式我也記不清看了多少遍,這次終於有機會在屏幕前近距離接力一番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戰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抗戰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爆發時間最早、歷時最長。中國人民抗戰戰爭堅定了盟國與法西斯作戰的信託,動機,刺激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人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眼看著閱兵式上的官兵們雄赳赳氣昂昂、英姿颯爽的樣子使人們倍感精神振奮、非常自豪,有這樣的軍隊、有這樣的官兵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非常驕傲。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紀念活動,呼喚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與熱愛和平的國家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果實,開啟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回顧70年前,以前的中國是怎樣一種社會情況,內憂外患,貧困落後,現今可謂是截然不同了。現代化的城市,信息化的設備,巨艦橫行海洋,坦克碾壓陸地,戰機翱翔長空,核武器威懾世界。現在的國家發展日新月異,這便是社會建設者立下的赫赫戰功。二十一世紀,看待了祖國的飛速進步與發展,但我們不能夠停留在別人的成果中,我們應建立起遠大的理想與目標,向著我們遠大的理想去努力,去建立起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這就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做的。
自強不息,激流勇進,永不服輸,是我們中華人民的傳統精神。歷史啟示了我們將來的路不可能一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凡是這條路我們會走下去,因為正是這些迎刃而解,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刻苦鑽研才成就了我們祖國的今天,成就了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
如今,中國繁榮昌盛,蒸蒸日上。作為中華民族子女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更應該為祖國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讓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奮斗吧,為我們的祖國有我們而驕傲!
觀看後真可謂感慨萬千。我相信在看完《勝利日大閱兵》後每個人都會有所改變,讓我們丟掉昨天的不快與氣餒,共同走向新的明天!祝祖國繁榮昌盛,更加繁榮富強,早日實行,實施祖國的偉大復興!中國——萬歲,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