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蝴蝶效應》的影評,2000字以上
伊萬(艾什頓·庫奇 飾)最近感覺有點迷失,這個有著不幸童年的大學生,在小時候經歷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損壞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可怕的是,這些事情就像消失進了黑洞一樣,伊萬怎麼也想不起來。
孩童時的那些可怕記憶殘留在他的腦海里,纏繞著他現在的生活,令他無法安心,他只依稀記得那時自己是和幾個好朋友生活在一起:凱蕾(艾梅·史瑪特 飾)、琳妮(阿爾頓·漢森 飾)和湯米(威廉·李·斯科特 飾)。
在童年可怕記憶的折磨下,伊萬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醫生鼓勵他用旅行來放鬆自己,此外,每天把發生的事情一件件詳細記下來。如今,在旅行和寫日記的幫助下,進入大學的伊萬突然意識到,記錄自己每天所做事情的筆記本,可以幫助自己找回孩童時候的記憶。
很快,伊萬通過記事本找回了記憶,這些記憶讓他察覺到了自己的過錯,並因此失去了幾個好朋友。尤其是凱蕾,他童年時候暗戀的女孩。在童年記憶慢慢恢復下,伊萬慢慢的想起了小時候的許多事情,這時他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當年做錯了那麼多的事。
找回了記憶的伊萬並沒感到快樂,相反,內疚代替了黑洞開始折磨他,令他痛苦極了。在痛苦的邊緣,伊萬希望能夠徹底擺脫童年的陰影,於是,他幻想著用自己現在的意識,潛入童年的身體,去重新挽回那些做錯的事,並且珍惜與童年好友的友誼,好好地去愛每一個人。顯然,伊萬希望能通過改變自己的過去,來改變現在。
但是,伊萬在過去改變的每一件事,當他回到現在時都發現它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且損害更加嚴重,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為了彌補錯誤,伊萬又再次返回過去試圖消除痕跡,但事與願違,他的所作所為只能再次導致現實世界的漸趨崩潰。於是反反復復,他奔波於日益混亂的過去與現實之間,直到不可挽回的結局。伊萬試圖改變過去,希望能與他暗戀的凱蕾一起幸福生活的夢想,也成為了泡影……
影片的靈感來源於著名的混沌理論"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Lorenz)於1960年代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洛倫芝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這個絕妙的概念如今被新線公司搬上銀幕,兩位一直呆在幕後的編劇高手埃里克•布雷斯和J•麥卡•格魯勃,曾一起執筆《絕命終結站2》的劇本,這次他們終於捧出了完全屬於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蝴蝶效應》。"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改變過去好使目前的狀態更好些,或者希望過另一種生活、成為另一個人",麥卡•格魯勃說,"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這種想法,以及假如我們真這樣做的結果"。
初次執導劇情長片的埃里克•布雷斯和J•麥卡•格魯勃,一點也不敢含糊,他們對演員要求非常嚴格,常常指導演員們揣摩所飾演的角色在不同時期的性格,使他們有更精彩的表現,這對布雷斯和格魯勃的導演能力也是一種挑戰。"影片主要的12位演員,要在三種不同的環境表演不同的性格,相對來說這比較困難,而且對演技的要求相當高",格魯勃說,"但演員們對這一切抱以微笑,他們每個都很有表演的才華"。
《蝴蝶效應》將在近日舉行的聖丹斯電影節上舉行首映,正式的上映時間要等到2004年1月23日,此前新線公司原定在2003年4月上映,想不到竟然推遲了9個月的時間。影片於2002年6月3日在北美洲的范庫弗峰開拍,當年7月底拍攝完畢,製作預算只有1300萬美元。
借著混沌理論"蝴蝶效應"之名,編劇兼導演先使影片籠罩在童年陰影的恐怖之下,然後又由主角試圖改變過去反而引起更可怕事件,來加重本片的恐怖效果和驚悚氣氛。這種誇張而巧妙的處理,使本片有別於以往的關於失憶的電影。它帶來的恐怖效果不是《失憶》那種尋找過程的折磨,也不是《四人餐桌》那種找到結果的痛苦,反而藉助人們試圖改變過去的心理,使恐怖驚悚一次次走得更深。
拍攝有關"記憶"的影片,最難的是演員的表演和影片的剪接,這兩點往往決定了此類驚悚片成敗的關鍵。艾什頓•庫奇的表演有給人驚喜的感覺,雖然略顯誇張但對角色所承受的心理折磨演繹得還是相當到位。
影片在現實和過去的轉變上,設置了新的畫面鏡頭,如伊萬看著過去記下所做事情的日記本時,忽然字跡模糊旋轉畫面慢慢轉到日記敘述的過去,還有屋子裡的物品全部扭曲混沌然後回到過去。這些新穎的現實與過去的時空轉變,很好的增強了影片的驚悚氣氛,也有利於剪接上做到天衣無縫,能夠更連貫的帶領觀眾跟著畫面去感受恐怖。
『貳』 《無姓之人》:無限燒腦的科幻經典,只因我們都被遺忘天使吻過,你怎麼看
科幻小說永遠是光影世界的寵兒,無數經典就像一頓饕餮大餐,讓人琢磨怎麼吃。
對宇宙的探索,對時空的追蹤,對未知世界的異想天開,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一直是科學幻想的熱門話題。
對於「選擇」這個命題,片中女一號安娜說了一句話:「為了唯一有意義的人生,放棄任何其他可能。」
這種有點清新風格的線條讓安娜為此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她不做固定的工作,不試圖融入人群,愛上不同的追求者,甚至不在固定的城市定居,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再次遇見尼莫。對安娜來說,他和尼莫的相遇是她生命的唯一意義。
年輕的尼莫和安娜
成人尼莫和安娜
有時候,影片中美好的場景和傷感的愛情會給你一種錯覺,以為是法國文藝片,忘記了是科幻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影的流派主題確實很難界定。
不幸的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止於愛情。
影片中出現一個場景時,9歲的尼莫獨自坐在空盪盪的劇場里,在舞台上看著自己和別人的生活。事實上,他真的可以看到他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
在大爆炸理論、熵、現實、幻覺被炮轟之後,影片告訴我們,他只是一個無法做出選擇的9歲男孩。
好在影片最後他終於做出了不做任何選擇的選擇。
這是因為他發現每條路都是一樣的,都有著一樣的意義。
這樣說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也許像油膩的勵志雞湯,但如果我們研究一下電影本身,就會發現故事本身通過極其復雜的劇本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簡單卻極其有意義的人生哲學。
在《無姓之人》中,尼莫對童年未來的可預測性被母親視為一種視覺,但實際上是因為尼莫沒有被遺忘的天使親吻。
《遺忘天使》,這是電影富有想像力的創造性表達。就像我們對未來的自我確認和期待,一般來自於我們的回憶。我們活在當下,當下不斷消失在過去,成為未來。我們只會記住過去,對未來一無所知。
但是,如果能看到自己的未來,我們會對現在的生活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但很可怕的問題!當我們不能預見未來,造成一些結果的時候,可以說不是故意的。是生活驅使我們這樣做。
但是,尼莫不能輕易迴避這個問題——因為他能看到未來。
而這里恰恰是電影和導演最夢幻、最經典的地方。導演的思想,連同尼莫的思想,以電影為形式,以復雜的燒腦故事為藍圖,思考人生的意義。
很有意思的是,尼莫似乎總會再遇到安娜,無論是選擇跟隨父親還是母親,無論是選擇安娜還是埃利斯。
尼莫在婚禮當天遭遇爆炸,成為埃利斯時間線上的科學家。他研究了火星、時間和熵,但最終遇到了安娜,盡管那個時間線上的安娜剛剛成為寡婦並有了孩子。
影片的最後,9歲的尼莫跑進了小徑,吹來的樹葉終於讓安娜終於找到了多年後一直等著她的尼莫。這片葉子就是《無姓男子》中的「蝴蝶效應」。
在另一條時間線上,講完一切的老人尼莫,臨死前似乎頓悟了,告訴人們,所有的路都是同等重要的,小聲說著安娜的名字,安詳地死去。
反正尼莫其實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唯一的選擇,他生命的意義。為此,他也和安娜一樣,放棄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這一點上,導演想要表達的人生哲學已經讓人明白了,那就是無論是尼莫、安娜,還是離家出走的埃利斯和瓊,他們其實都在尋找愛情,而這種對愛情的尋找才是人生的意義。
而且無論影片中哪個時間線,安娜都會有意無意的出現,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路都是為了遇見安娜,把安娜的時間線放在其他經歷之上。
相反,電影想表達的是,我們的生活中似乎有很多可能性可以選擇,未來的各種道路會展開,但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存在,引導我們走向真正的生活道路。
因為,我們真正熱愛的,真正感興趣的,發自內心的,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不需要知道未來,我們需要問自己,就像尼莫知道電影中的一切,但他不能做出選擇,最終他要探索自己的內心。
就像尼莫在每一個時間線上的生命成長階段,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我們仍然可以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深入思考。在我們做出很多選擇之前,至少有機會沒有選擇,可以先聽聽自己的內心。
因為畢竟我們被遺忘的天使親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