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的風情民俗
德國風俗民情如下:
1、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
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2、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
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3、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4、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
5、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1)上海國際電影節會標擴展閱讀
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貳』 電影蘋果到底表達啥意識
電影《蘋果》講述了一對民工夫妻,女的被老闆強奸了,男的就利用時機向老闆索要2萬元;就在雙方為錢爭執不下的時候,女的懷孕了,男的更因此加碼:孩子加強奸,總共12萬元。《蘋果》在柏林電影節上放映的並不是經過電影局審查後的97分鍾版本,而是原始的112分鍾版本;廣電總局官員炮轟《蘋果》侮辱中國人。
筆者沒看過《蘋果》,所以不能清晰地明了官員的憤怒出自何處,國家形象還是部門尊嚴?然而在大體瀏覽了網上關於《蘋果》的種種介紹之後,一個困惑越來越明顯:《蘋果》想表達什麼?
影片《蘋果》描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北京的故事。圍繞著《蘋果》的是這樣一系列關鍵詞:移民、性、金錢、掙扎、錯亂,可是在將這寫關鍵詞穿連在一起之後,我們又找不到一個清晰明了的主題。《蘋果》想講述什麼?《蘋果》想隱喻什麼?《蘋果》究竟是想表達對都市移民的哀憫,對貧富差距反思,對金錢和價值觀的審視,還是對道德滑坡的傷感?《蘋果》什麼味?
在其他省份觀眾看來,影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些北京生活群體的生活狀態;再放大一點,在外國人看來,影片可能就代表著一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這是藝術作品的一種特有的暗示和誘導能力。就像《瘋狂的石頭》熱映後很多重慶人不滿影片里對重慶的臟、亂、差的描寫一樣。但是,我實在想像不出,究竟有多少民工,或者多少中國男人在知道自己新婚妻子被別人強奸之後會選擇用錢來衡量和解決。製片人方勵告訴記者,《蘋果》原名《迷失北京》,故事由他和導演李玉「憑空想像」。我不知道「憑空想像」這一詞里有多少「源於生活」的成分,或者乾脆沒有,但這多少也呼應了張宏森對影片「失實」的評價。也許藝術的寬容允許「憑空想像」,但我個人對「憑空想像」的作品去國外賣弄眉眼不存在多大好感。
筆者也看過一些國外影片,其中對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諷刺,對人性掙扎的描寫入木三分,一些影片的沉重感、灰暗氣氛和壓抑程度非國內一些藝術片所能比擬,但這些影片在沉重的批判最後往往都能迸發出善良和希望,往往能用其深沉的人文關懷獲取觀眾感情上的共鳴。遭受貧困折磨的人樂觀開朗的熱愛生活和生命,生活雖然貧瘠但他們堅持美好信念,積極的爭取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就像伊朗電影《小鞋子》。一樣是對底層社會的反思和描寫,當《蘋果》里那赤裸的性場面遇上《小鞋子》里那朴實的奔跑,哪個能讓人尊敬?
廣電的憤怒很大程度上是對《蘋果》在柏林放映版本上玩弄手段的憤怒,筆者粗淺估計,兩個版本之中差別最大的該是所謂「激情戲」。報道里說在場觀眾對足版《蘋果》里的激情戲大呼意外。是的,在性方面一貫以謹慎著稱的中國電影也赤裸裸的玩起了「性愛牌」,外國人當然意外。然而,不能不說,外國人這一「意外」,影片的導演和演員就會受到「青睞」和關注,這是所有重外輕內中國導演和演員所共同希望得到的,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對《蘋果》關於版本的解釋忽略不計。
《蘋果》火了。聰明的《蘋果》知道廣電因為一系列毛草的規定在民間口碑不佳,所以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調動「民意」承受這種憤怒。然而筆者以為,不管怎麼說,一部電影都不能拋開國家約束而代表一個國家出去參評,這本身就是對國家權力的蔑視。《蘋果》決不僅僅是幾個演員和導演的《蘋果》,因為在任何國際電影節上,《蘋果》的前頭都會標上「中國」字樣
『叄』 電影蘋果到底表達啥意識
電影《蘋果》講述了一對民工夫妻,女的被老闆強奸了,男的就利用時機向老闆索要2萬元;就在雙方為錢爭執不下的時候,女的懷孕了,男的更因此加碼:孩子加強奸,總共12萬元。《蘋果》在柏林電影節上放映的並不是經過電影局審查後的97分鍾版本,而是原始的112分鍾版本;廣電總局官員炮轟《蘋果》侮辱中國人。 筆者沒看過《蘋果》,所以不能清晰地明了官員的憤怒出自何處,國家形象還是部門尊嚴?然而在大體瀏覽了網上關於《蘋果》的種種介紹之後,一個困惑越來越明顯:《蘋果》想表達什麼? 影片《蘋果》描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北京的故事。圍繞著《蘋果》的是這樣一系列關鍵詞:移民、性、金錢、掙扎、錯亂,可是在將這寫關鍵詞穿連在一起之後,我們又找不到一個清晰明了的主題。《蘋果》想講述什麼?《蘋果》想隱喻什麼?《蘋果》究竟是想表達對都市移民的哀憫,對貧富差距反思,對金錢和價值觀的審視,還是對道德滑坡的傷感?《蘋果》什麼味? 在其他省份觀眾看來,影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些北京生活群體的生活狀態;再放大一點,在外國人看來,影片可能就代表著一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這是藝術作品的猛埋一種特有的暗示和誘導能力。就像《瘋狂的石頭》熱映後很多重慶人不滿影片里對重慶的臟、亂、差的描寫一樣。但是,我實在想像不出,究竟有多少民工,或者多少中國男人在知道自己新婚妻子被別人強奸之後會選擇用錢來衡量和解決。製片人方勵告訴記者,《蘋果》原名《迷失北京》,故事由他和枝彎螞導演李玉「憑空想像」。我不知道「憑空想像」這一詞里有多少「源於生活」的成分,或者乾脆沒有,但這多少也呼應了張宏森對影片「失實」的評價。也許藝術的寬容允許「憑空想像」,但我個人對「憑空想像」的作品去國外賣弄眉眼不存在多鬧搭大好感。 筆者也看過一些國外影片,其中對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諷刺,對人性掙扎的描寫入木三分,一些影片的沉重感、灰暗氣氛和壓抑程度非國內一些藝術片所能比擬,但這些影片在沉重的批判最後往往都能迸發出善良和希望,往往能用其深沉的人文關懷獲取觀眾感情上的共鳴。遭受貧困折磨的人樂觀開朗的熱愛生活和生命,生活雖然貧瘠但他們堅持美好信念,積極的爭取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就像伊朗電影《小鞋子》。一樣是對底層社會的反思和描寫,當《蘋果》里那赤裸的性場面遇上《小鞋子》里那朴實的奔跑,哪個能讓人尊敬? 廣電的憤怒很大程度上是對《蘋果》在柏林放映版本上玩弄手段的憤怒,筆者粗淺估計,兩個版本之中差別最大的該是所謂「激情戲」。報道里說在場觀眾對足版《蘋果》里的激情戲大呼意外。是的,在性方面一貫以謹慎著稱的中國電影也赤裸裸的玩起了「性愛牌」,外國人當然意外。然而,不能不說,外國人這一「意外」,影片的導演和演員就會受到「青睞」和關注,這是所有重外輕內中國導演和演員所共同希望得到的,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對《蘋果》關於版本的解釋忽略不計。 《蘋果》火了。聰明的《蘋果》知道廣電因為一系列毛草的規定在民間口碑不佳,所以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調動「民意」承受這種憤怒。然而筆者以為,不管怎麼說,一部電影都不能拋開國家約束而代表一個國家出去參評,這本身就是對國家權力的蔑視。《蘋果》決不僅僅是幾個演員和導演的《蘋果》,因為在任何國際電影節上,《蘋果》的前頭都會標上「中國」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