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說起超現實主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很少,可能知道最多的就是學生時代美術書上的畢加索,達利的畫作。
而把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上,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由超現實主義電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爾和超現實主義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共同創作的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一條安達魯狗》。
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協調接合。導演在拍這部片子時,他和達利採取的原則是:「不要可能得出任何理性的、心理的和文化的解釋的任何思想和任何形象。除了令我們震驚的畫面, 別的都不要, 也不打算知道為什麼。」然後這部16分鍾的短片就成了經典。
電影史上有不少經典名篇,各種TOP250,但要說有的電影看不懂,當然也不出意外。那麼看不懂的電影有沒有必要看呢?看了我們又能得到些什麼?答案也許只有看了才知道。
這些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多高深莫測,意義不明,劇情紊亂,晦澀抽象,特立獨行甚至富有爭議,但藝術性,先鋒性和實驗性都極高,使人不能輕易對其加以否定。 如果你是資深影迷,有一點獵奇心理,想看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提升逼格的同時增長見識, 你可以先從我挑選出的這幾部作品中一睹為快:
⒈快樂的結局(1968 捷克)
這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一部影片,不是影片的劇情或拍攝手法多復雜,而是本片從頭到尾都是反向拍攝的!大概基本的劇情是講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到結婚到由於某些原因害死妻子到最後法庭審判到執行死刑,但由於影片導演的大膽創意將其逆向拍攝,所以我們看到的情節開始是主角被執行死刑最後才是主角的出生,全家的快樂,而更瘋狂的是,全片所有演員的行為,動作,場景,甚至連對白都是反著的,我們能看到倒著走路的人物,死刑犯死後復生,吃東西是往外吐,甚至首先聽到的是對話中的答案,然後才聽到別人的問話!你能想像一部70分鍾的影片完全反著拍攝嗎?如果你沒有一點反向思維能力,估計很難看懂該影片。
⒉砂時制鏡下的療養院(1973 波蘭)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害怕這個封面,但這部影片的畫面卻很唯美。故事背景設在二戰前期,一位年輕人乘坐一輛奇怪的列車去看望住在療養院中垂死的父親。但這個即將拆毀的地方喚起了他許多過去的回憶。他被過去的士兵、殖民地的雇傭兵、昔日生活中的女孩,以及他的父母所包圍...這是一部充滿詩意的電影,時間在回憶中反復流轉,思念在夢境中游離穿梭,帶給你的不只有精神的迷幻,還有心靈的感動。一部屬於永恆的作品。
⒊布拉格狂想曲(2005 捷克)
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喜劇默片,講述了一家四口之間發生的許多荒誕又有趣的故事。演員誇張又神經質的表演,靈動的配樂,一個個諷刺的故事讓人啼笑皆非又很讓人暖心。整部片子節奏相當明快,串連著很多看似熟悉又荒誕的場景。該片徹底粉碎了布拉格的浪漫氣息,但是它跟漢堡一樣看上去食慾充足,吃上去味道不錯,也很飽肚子。(肉聯廠是噩夢)
⒋石榴的顏色(1969 蘇聯)
一部完全的詩電影,無法用文字概括該片的內容,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詮釋它。影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瞬間,電影語言的詩化、色彩的明艷、構圖的奇特均衡、內容上的儀式感、宗教感和展現的民族傳統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脫俗、特立獨行的品質。 影片部分根據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攝,這部影片色彩鮮艷、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片中運用大量象徵、隱喻手法,展現了十八世紀亞美尼亞民族風貌和這位詩人的心路歷程。欣賞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次朝聖,一次對詩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⒌哲姆洛克(1973 法國)
不得不說,這片子實在太瘋狂了!這是一部極具先鋒性與實驗性的影片,其創作理念即使放到現在也極富爭議,更別說這是四五十年前的片子了。主人公從隱忍到爆發,水泥封門,牆壁砸洞,挑釁警察,烤全屍,哀嚎等種種違反現代社會正常行為規則的行為,彷彿讓我們退回了原始人類的野蠻時期。人是禁錮在鋼筋水泥里的野獸,到底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⒍內心的傷痕(1972 法國)
法國先鋒及地下電影史上最傑出作品之一。全片基本上無任何直線敘述型情節,對白極少,唯一聽到的只有女主角的哭泣,嚎叫和NICO那標志般痛苦悲涼的歌聲。大量運用的長鏡頭和跟拍手法使其象徵化地表現一種強烈怪異的孤獨感。
⒎聖山(1973 墨西哥)
心目中的神作,cult界的聖經,色彩控的視覺盛宴,以各種超現實和充滿隱喻的畫面和極富哲學意味的對白展現人對宗教,肉慾,心靈,戰爭,政治,經濟,藝術的思考。尤其是那個驚艷的結局,將電影與現實世界的隔閡猛然打破,究竟哪面是現實,哪面又是超現實?
⒏蒙多坎迪多(1975 義大利)
這部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被贊譽為義大利CULT電影史上的傳奇之作,被眾多另類電影迷們稱為「一部永恆的荒誕主義電影傑作」。導演是著名的「蒙多」殘酷派紀錄片大師,他的《世界殘酷物語》系列紀錄片以其獨特角度向我們展現了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一些殘酷又諷刺的錄像。但這部影片完全是一部虛構情節的故事片。影片改編自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的憤世嫉俗之作《坎迪德》,但導演卻用一種瘋狂荒誕的電影語言來拍攝。
這是一部極其奇特的影片,影片中大量的超現實的奇幻場景讓人恍如置身於夢中。比如中世紀拿破崙時期騎馬拿長矛鐵劍做武器的軍隊突然被一支開著坦克拿著機槍的現代化軍隊所消滅;在古羅馬場景中居然是70年代流行迪士高的背景音樂,居然蹦出個頭戴金盔身著古羅馬盔甲的傢伙手裡卻拿著一把電吉它狂扭著屁股彈奏著。。。導演創造性地把各個歷史世界和各種場景拼帖在一部電影中,而時間在本片中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導演為本片的取景跑遍了亞非歐拉等10多個國家,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這部極端超現實主義,瘋狂奇怪而又蘊涵哲理的CULT電影經典。不能不承認,《蒙多坎迪多》是他們最後的也是最好的作品。
⒐天使報喜(1984 匈牙利)
一部非常奇怪的影片。天使報喜來源於聖經中天使告知聖母馬利亞她即將生育耶穌的那一天,西方的三月二十五日。本片具有很深的神玄學和宗教內容,稀奇古怪的想像使這部影片充滿了神秘主義和隱喻化的畫面和內容,而時間早已洇滅在影片充滿超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電影語言中,更為獨特的是,全片所有演員是一群8到12歲的孩子!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有令人驚嘆的出色表演!體現出他們駕馭復雜深奧角色的超常能力。說它是一部兒童片吧實在不能算,我奇怪於導演為什麼讓一群孩子去演這樣表現人性黑暗面,深奧難懂的,史詩影片,全片如同詩歌戲劇般的台詞和對白似乎對一群半大的孩子來說太難了,而且影片中的一些裸體場景似乎很難讓未成年的孩童來演,導演試圖用更年輕化的演員群體來更深刻的表現一些時代的陰暗恐怖和不合理性,使這類影片極富爭議性。(妖孽男神路西法)
⒑周末(1967 法國)
一部反傳統的,與眾不同的電影。如果你受夠了好萊塢電影流暢的剪輯和快速的節奏,受夠了電影產業的迎合群眾,受夠了資產階級對人的麻痹,你可以選擇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反抗資產階級的武器,是電影的另一種表達形式。片中有大量荒誕諷刺的場面和拉伸長鏡頭。例如開頭男女主角的談話長鏡頭和那場持續七分多鍾的史無前例超長大堵車。
11.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 丹麥)
「或許得開始承認那些令我們無能為力的環境,我們自己也得負上責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展。你看本片,應該明白人類的行為有多愚蠢。紊亂將人蠶食,情況越來越嚴重」 ─導演 洛伊 安德森(Roy Andersson)
這是一部極具野心的挑戰性鉅作,宗教、經濟、世代關系、家庭、情愛,種種議題都經過奇特而荒謬的扭曲,呈現出世人經常視而不見的一面。如彌猴一般在十字架上單手晃盪的耶穌塑像、心智退化的老人在滿室各懷鬼胎的賀客面前度過百歲生日、放火詐財的父親,寫詩發瘋入院的兒子,獨特的視覺語言,在看似連結鬆散的場景之間,構築了導演心目中當代世界的深層面貌。 荒謬的世界,做人真難。
12.魔鬼(1972 波蘭)
之所以不選同一導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的另一部代表作《銀色星球》,是因為我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沒字幕導致觀影體驗較差(有機會再看一遍),但他的這部作品跟前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部極端瘋狂與恐怖的電影,片中演員極度歇斯底里,像神經病人一樣時不時瘋狂抽搐的癲狂表演令人瞠目結舌,血腥的殺戮場面充斥全片,黑暗而隱喻的鏡頭與充滿哲學意味的對白使該片更加晦澀難懂。「人類也有靈魂嗎?」
看過這些電影,你就會感到,你可能是這顆星球上最孤獨的人了吧。
㈡ 我小的時候看過一步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就記得一個外國小孩在樹林里發現一個光洞進去了就是另一個世界,
潘 神 的 迷 宮 (2006)
導演: 吉爾莫·德爾·托羅
編劇: 吉爾莫·德爾·托羅
主演: 伊萬娜·巴克羅 / 塞吉·洛佩茲 / 瑪麗貝爾·貝爾杜 / 道格·瓊斯 / 艾妮安娜·姬兒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 / 墨西哥 / 美國
語言: 西班牙語
上映日期: 2006-10-11
片長: 118分鍾
㈢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坐電梯就到另一個世界了是什麼電影國內的
以前電視台老放,前半段還搞笑,最後那段小時候可害怕了。不知道是不是這部。
我記得的內容是,好人牧師死後在電梯口遇到魔鬼代言人爭奪一個凡人靈魂變好變壞的故事。
網上搜不到資源了,很遺憾。只有簡介跟一張圖。
參考頁:
http://www.dy2018.com/html/gndy/jddy/20080727/13200.html
《摩登天師》
馬克白牧師因酗酒被執事會革除職位,含恨而死。在天堂得上帝旨意返地球消滅魔鬼。魔鬼使者阿標奉命拿取年青人靈魂。傑仔一心想出人頭地,但因其貌不揚,處處碰壁,而且又得不到心儀女孩Peggy之芳心,另發現自己所作之曲被人盜用,覺自己一敗塗地。在心灰意冷之際,遇上阿標。標誘傑出賣靈魂,就可實現一生的願望。傑信以為真,簽下出賣狀,標果然令傑心願達成,不但一夜成名,而且嬴得Peggy芳心。但這一切令傑的為人越來越變質,終於傑悟出其中道理,凡事要量力而行。但這時候,標前來拿取傑的靈魂,傑不肯,牧師出手相救但不敵,標擄走傑。牧師求上帝賜予力量,與標一場激斗,救出傑。傑毀了出賣狀,牧師牽引標走回正途,而有情人終成眷屬。
㈣ 誰告訴我一個好看的電影(只要不是中國的)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㈤ 找一部電影,忘記是真人還是動漫,寫的是一男一女主角分別屬於兩個世界,而這兩個世界是靠中間連在一起的
逆世界 Upside Down
(2012)
這是一部由盧森堡、丹麥、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聯合攝制的科幻愛情片。
在一個上下顛倒的雙生世界,人們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幹涉。法律規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個世界的人溝通,更不能試圖跨越到另一個世界去。活在「下界」的Adam(吉姆·斯特吉斯
Jim St urgess 飾)與生活於「上界」的Eden(克斯汀·鄧斯特 Kirsten Dunst
飾)在年少時已在高山的山頂上結識並互有好感。可惜一次意外,令Eden失憶,從此忘記Adam;而Adam雖對她念念不忘,亦無法在山上再碰到她。直至多年後的某一天,Adam無意間從電視中見到Eden
,霎時喚醒了這份埋藏心底的感情!對Eden仍然痴心一片的Adam,決心憑借他的科學天份,闖入天梯,取得高科技儀器,沖破空間引力界限,誓要與Eden再談一場逆轉天地的戀愛!他們的距離雖然並不遙遠,但他們的相愛卻註定遠不僅僅是你情我願那麼簡單
㈥ <高分懸賞>看過一部外國科幻電影的片段,應該很有名的.哪位高手能告訴我這是哪部電影
美億萬富翁投資推出魔幻新片《納尼亞傳奇》
納尼亞王國的子民們
獅王阿斯蘭:
納尼亞魔法王國的創造者,是充滿智能、仁愛、榮耀、正義與力量的獅王,率領孩子們對抗邪惡勢力,保衛納尼亞魔法王國!
白女王在納尼亞最大的對手是阿斯蘭,這頭智慧而威嚴的獅子是納尼亞的締造者和曾經的最高君王。為了塑造這個受到萬人敬仰的偉大英雄角色,亞當森動用了兩件法寶:一是電腦合成動畫技術專家,二是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的著名演員利亞姆·尼森。利亞姆·尼森利用自己的聲音塑造了阿斯蘭那魅力超凡的角色特徵。「阿斯蘭是全能全知者,但同時也兼有人類的脆弱。」安德魯·亞當森評論說。「我認為C·S·劉易斯以獅子作為阿斯蘭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令人敬畏的化身,也是力量和權勢的化身,但同時他並非完美無缺,也是有血有肉的生靈,這對於我們的創作理念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對電影製片家們來說,塑造阿斯蘭的關鍵是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使他看起來完全不像是利用數字技術製作的形象,而是一頭真正的森林之王,能夠發出雷鳴般的咆哮,盡管他長著像人類一樣友善而睿智的眼睛。「我們希望阿斯蘭成為電影史上迄今為止具有最高相片質量真實感的電腦生成角色,」製片人馬克·約翰遜說。「我們要讓觀眾感到驚奇,這種危險的動物竟然可以和小演員們進行如此美妙的互動。」
特技監督萊特拍攝了大約700多個不同的特技鏡頭並且用了2年的時間才賦予了阿斯蘭以生命力,從而為《納尼亞傳奇》增添了光彩。他為他忙得不可開交。「創作動物角色並且讓他講話並與人類交往時,存在著一條很細的界線。萊特坦承道,「我們絕不能跨越那條細線,那會使影片帶上卡通味道。我們所說的相片質量真實感和動作必須具有超真實感,使阿斯蘭的表演既像獅子,同時又遠遠超出獅子的表現范圍,那就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對於萊特的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使阿斯蘭能夠自然得體地講話,這就要求把他講話的動作映射到全身的肌肉,而不僅僅是嘴部,由此創造出的真實感可以使近期影片中使「嬰兒」和動物講話的動畫技術上升到新的高度。亞當森評價道:「關鍵是不要讓這部影片中的動畫漫畫化。當露西偎依在阿斯蘭身邊時,我希望會讓觀眾感到驚奇,『噢,天哪,那小姑娘竟然和真的獅子躺在一起。』它應該具有普通動畫片所沒有的那種沉重感和可信度。我們很幸運,因為技術發展正好達到了能夠實現這一切的程度。」
為了給這頭威猛的獅子尋找配音,亞當森開始把目光投向當紅影星利亞姆·尼森。用他的話講,原因在於「里亞姆聲音的低音部和共鳴聲非常優美。他的聲音可以散發出巨大的熱情和憐憫,同時又具有無比的震懾力。他非常崇敬那個角色,他的表演成為了賦予獅子生命力的點睛之筆。」
打造阿斯蘭形象的工作主要由電腦合成特技技術完成。除此之外,亞當森還依靠KNB公司的霍華德·伯傑為一些關鍵鏡頭提供了3種真獅子尺寸的動畫模型獅子。「其中一種是全尺寸的阿斯蘭,用來代替角色站好位置,以便使迪恩的數字工作人員在現場拍攝時具有特定的參考點。」伯傑解釋道。「接著我們又為拍攝石台鏡頭製作了一個全尺寸的阿斯蘭,是一個8英尺長的木偶獅子,那簡直是一件傑作,頭部可以用無線電進行控制。它可以呼吸,可以做所有這些驚人的動作。最後我們製作了一頭用來騎的獅子,供蘇珊和露西騎著在綠幕前表演。這個又重又大的獅子模型足有500磅重。」
在製作這些體形龐大的木偶獅子時,伯傑同樣也把真實感作為首要目標。他的最後檢驗是觀察這些獅子木偶能否讓小演員們感到震驚。「我真的不想讓女演員們覺得那隻不過是個木偶,我也不想讓她們感到那隻是道具或者化裝效果,我希望她們把它當成是剛剛從動物園里跑出來的獅子,」伯傑說道。「當我們真的看到那種情形時,簡直太棒了。亞當森想像中的納尼亞一貫如此,那是一個和倫敦一樣真實的地方,但是更富於魔力。」
白女巫賈迪絲:
擁有一身邪惡魔法,在《魔法師的外甥》、《獅子、女巫、魔衣櫥》里出現,曾在納尼亞王國里為非作歹,但最後還是敗給獅王亞斯藍和正義大軍之下。
納尼亞最大的壞蛋是賈迪絲,那個似乎不可一世的白女王用詛語讓曾經像天堂一樣的納尼亞經歷著永無盡頭的嚴冬。製片家們採納了執行製片人佩里·穆爾的建議,讓歐洲影壇大腕蘇格蘭資深女演員蒂爾達·斯溫頓扮演這個陰險而冷酷的角色。
與她的大部分演出搭擋不同,斯溫頓完全不了解這個故事。「英國長大的人在小時候幾乎都讀過有關納尼亞的小說,但我是一個例外,」 斯溫頓坦承道。「所以說,我參加這部影片的拍攝完全是因為安德魯·亞當森的邀請。後來我給自己6歲的孩子們讀了這個故事,我想拿他們做個試驗。當他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時,我才開始認為考慮這部影片。當然了,扮演這個邪惡的化身並不容易,在我的後半生里孩子們可能都會躲我遠遠的。」
斯溫頓開始積極參與白女王形象的創作,這對她的角色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考慮使她的服裝成為一種情緒溫度計,它會隨著她的情緒發生變化。她從來沒有換過服裝,但她衣服的形狀和顏色會隨著她身邊事態的發展而改變。當她在冰雪城堡的家中時,她的衣服會像舞服那樣變得很蓬鬆;當形勢比較不利時,她的衣服會綳得很緊,色調也會發暗;當她在影片中的情況變得一團糟時,衣服會變成純黑色。」
在設計服裝時,為斯溫頓所扮演角色的衣服加用了許多手工花邊。服裝設計師艾希斯·馬森登「為蒂爾達設想了7種不同的服裝變化,以便真實地表現出她那不斷減弱的魔力。當春天降臨納尼亞後,冰消雪化,白女王牢牢控制的嚴寒也隨之消失。」
露西:
在《獅子、女巫、魔衣櫥》里,因為玩捉迷藏躲在衣櫥里,因此發現納尼亞魔法王國的秘密,是個可愛、心地善良的小女孩。
彼得:
是露西、愛德蒙、蘇珊的兄長,在《獅子、女巫、魔衣櫥》裡面對白女巫的攻擊時,表現得十分優異、勇敢,在之後的故事裡,彼得長大了,當上了納尼亞王國的大帝,管理眾生!
愛德蒙:
因為貪心與好吃,在《獅子、女巫、魔衣櫥》里出賣了自己的手足,投靠白女巫,不過最後發現白女巫的真面目,認罪回到納尼亞王國正義的一方,在爭戰中也有傑出的表現!在之後的故事裡,搖身一變成了愛德蒙大帝,與其兄彼得共同管理納尼亞王國!
蘇珊:
是露西、愛德蒙的姐姐,有智能和仁愛的心,在《獅子、女巫、魔衣櫥》里表現不凡,讓兄弟姊妹們彼此團結。在《奇幻馬和傳說》中,因為不願下嫁給太息邦的王子,而引發了太息邦與納尼亞王國的大戰,率領眾百姓對抗大軍入侵,誓死捍衛納尼亞王國!
人羊杜納:
首先挑選的「非人類」角色是杜納先生,他是已經引退的農牧神半人半羊獸,生性非常靦腆,他成了露西的好朋友,但又被迫為白女王的邪惡計劃服務。這位農牧神為C·S·劉易斯創造納尼亞帶來了最初的靈感,劉易斯曾經說過「這個故事起源於農牧神拿著傘和包袱在雪後林中的一幅畫。」所以製片家們都明白這個角色對於生動表現納尼亞至關重要。他們發現正在竄紅的蘇格蘭演員詹姆斯·麥卡沃身上具有他們尋找的那種飄逸氣質。
從一個26歲的現代青年變成足有一千多歲的神話角色,麥卡沃將要接受嚴峻的考驗,他每天要在好萊塢最資深化裝魔術師霍華德·伯傑手中經歷3個多小時的煎熬。霍華德·伯傑也是KNM特技公司的合作創始人。「他們錄用了詹姆斯後,我們馬上讓他從英格蘭飛來做人體灌模(life-casting),」伯傑解釋道。「安德魯心裡對杜納先生的形象已經有了特定的考慮。他想重新塑造一個從孩提時代就已經印在心中的杜納先生,我認為我們做得非常成功。」
伯傑接著說道:「我們為詹姆斯雕塑了一個頭形,上面帶有在無線電控制下能夠進行活動的小耳朵,還有附著在頭套上的角,接下來還有鼻子、額頭和假毛發,包括假頭發、胡須、眉毛以及體毛。我們每天需要兩個人和3小時時間才能為詹坶斯准備停當,工作強度非常大。」
杜納這個角色從腰部往下都是利用電腦合成動畫技術製作出來的,不過為了完美模仿半人半羊獸走路的姿勢,麥卡沃學會了在拍攝時利用腳尖走路。「那可以使我不像正常人那樣走路,因為當我用兩條羊後腿走路時上身會顯得很特別,」他說道。「所以我必須先用上百萬種的姿勢走路,然後再從計算機上確定哪種姿勢效果最好!」
為了完成影片所要求的從人到農牧神的轉變,亞當森需要依靠由特技監督迪恩·萊特領導的一些視覺特技行家。萊特所說的「易腿術」最早曾在羅伯特·澤梅基斯 1994年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使用過,使用者是由加里·西尼塞扮演的越戰傷殘老兵丹中士。為了創造出羊的兩條腿效果,萊特為麥卡沃使用了最新開發也更為復雜的計算機軟體和「綠幕褲子」,使電腦合成的動作同麥卡沃的步態實現了匹配。
盡管為表現杜納做好了一切准備工作,但導演亞當森仍然把農牧神這個角色當成上花轎前的新娘那樣貢著,堅持不讓女演員喬基·漢莉一睹其芳容,所以當喬基最後終於看到了農牧神的真面目時,不由得從心裡感到萬分驚奇和興奮。「亞當森一直想給我一個驚喜,所以他始終不肯讓我看到農牧神和白女王的真面目,所以我的反映的確是發自內心的,」亨利說,「他成功了!」
沙斯塔:
原是半月國的王子,流落到太息邦變成漁夫家的小孩,遇到能言馬噗哩,於是決定逃回北方納尼亞王國,一路上歷經官兵的捉拿、沙漠的吞噬、野獸的突擊,但身負獅王亞斯藍的囑托,而勇敢地完成了傳遞大軍入侵的消息,並且在後來的戰役中,也表現得十分勇猛!
噗哩:
是一隻聰明、會說話的馬,被騙到南方國家,成為馬奴,遇到小男孩沙斯塔後,提議一起逃回北方納尼亞王國,在一路上曾歷經經膽怯逃跑,但最後受到沙斯塔的激勵,成為驍勇善戰的戰馬!
艾拉薇:
在《奇幻馬和傳說》里,同樣也擁有一隻能言馬的女大公,因為不滿家人的安排,不願嫁給相親的人,因此逃離家中,在路上遇到沙斯塔和噗哩,約定好一起逃到納尼亞王國,在沙漠逃亡中,遭到獅子的攻擊,身負重傷,但勇敢的她並不驚恐,堪稱女中豪傑!
這個冬季,著名導演安德魯·亞當森帶著C.S.·路易斯封閉了55年的魔幻故事強力挑戰《指環王》。
劇情簡介:幕幕精彩
故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飽受戰火灼燒的英倫本土,四個可憐的孩子無奈之下離
開城裡的學校,被父母送到郊區的一所大房子里躲避戰爭的魔爪。房子的主人是個古怪的老教授,
一切奇異的故事都從他那空曠的大房子里同樣大大的衣櫥開始……
一
這段魔幻故事的一開始,便是由我們這位可愛的小女孩露茜將我們引入另一個世界的,「誤闖」入人家的衣櫥,並穿過件件皮衣來到了陌生而又濃密的森林。而在這個冰天雪地的納尼亞王國里初次與與小女孩相識的竟是一隻半人半羊的傢伙「圖姆納斯」。
初次見到人類露茜的半人羊圖姆納斯質問道,「你是哪裡來的小矮人?」
「我不是矮人,我是個小姑娘。我還是班裡最高的呢!」
「你說什麼?你是夏娃的女兒?」圖姆納斯驚訝道。
「我媽媽叫海倫……」
二
影片中,埃德蒙(斯坎達·基奈斯),露茜的壞蛋哥哥,對他的同胞哥哥彼得(威廉·莫斯利)心懷怨恨和妒忌。因此,他的行為和他本身也成為了人們厭惡的對象。而納尼亞中其他人物的個性則與眾不同、各具特色,就像雷·溫斯頓扮演的那個小人物海狸先生。
「誰是亞斯蘭?」埃德蒙問道。
「哈哈,誰是亞斯蘭?你可真是個厚臉皮的笨蛋……竟然不知道亞斯蘭為何人?你怎麼會?」海狸先生反問道。
「哦,是我們很久沒到這里來的緣故。」
「亞斯蘭可是整個森林惟一的至尊之王,納尼亞真正的國君。」海里先生腰板溜直。
的確,亞斯蘭是影片中真正的英雄,一個高深莫測的人物,不為人知又惹人喜愛,令人畏懼又不失溫柔。當JRR·托爾金忙於他的著作《指環王》的時候,C.S.·路易斯已經將基督教中眾多的元素融入了他這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奇異世界中去了。在很多人心中,似乎已經為這部《納尼亞傳奇》的首部曲貼上了「小孩版的《耶穌受難記》」的標簽。因為,影片中充當救世主角色的獅王亞斯蘭亦如同耶穌一般經受著各種考驗。
而根據路易斯的文字,我們卻可以理解出他是想以童話、寓言的方式向人們講述天上的神是以何種方式降臨到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並創造了與我們平行的另一個神秘世界。
三
當獅王亞斯蘭勇敢地如約來到石桌前,面對四周怪獸們醜陋無比的面孔、犬牙呲戶的嘴臉,以及邪惡的白女巫的狂妄和她手中明晃晃的匕首時。亞斯蘭如同迎接涅?的火鳳凰般毫無畏懼。
「故事中這段情節的描寫對觀者心靈的沖擊完全要超越任何恐怖和驚悚場面。」亞當森提到,「我不會把恐怖氣氛完全灌輸到電影中的各個角落,我更感興趣的則是亞斯蘭那時的思想,以及他與小姑娘露茜的種種聯系。」蒂爾達·斯文頓在片中將白女巫的陰森、險惡表現得淋漓盡致、相當到位,且毫無做作與賣弄之嫌。她將這個角色塑造成「萬種邪惡的根本」,而且附和著象徵寒冷的冰雪,甚至在她的眼中也看不到絲毫的暖意。
「我對你們這些囚犯毫無興趣,殺了他們,把他們全部殺掉!」白女巫窮凶極惡地命令著手下的魔鬼怪獸。
「為了納尼亞,為了亞斯蘭,沖啊!」彼得怒吼著。
最後決戰的時刻到了,正邪兩分的納尼亞王國終於迎來了決定命運的一刻。這也意味著對影片場面是否宏大壯觀的嚴峻考驗。影片中潘(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模樣的角色完全要依靠計算機技術加以渲染,還有數量更加龐大的參戰武士都離不開電腦特技功勞,因為參與這場決戰的士兵何止千人。
在這場戰爭中,彼得帶領5000人組成的正義之師將迎戰三倍於他們的白女巫的邪惡軍隊。兩軍相接、混戰一處、喊殺聲沖天、空中揮舞著的長劍如牛毛般密集,場面令人嘆為觀止。就像神話世界中的動物王國之間的爭斗一般,人身牛頭怪、人首馬身怪、獅身鷲首怪……魯格/文
這部影片根據著名作家C.S.劉易斯所著的享譽世界,經久不衰的偉大傳奇歷險故事所改編。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跟隨四個從倫敦到郊區古怪教授家裡避難的兄弟姊妹,一起從魔幻的衣櫥一腳踏入神秘的納尼亞國度。原本祥和和寧靜的納尼亞國度居住著許多神話里才會出現的生物:會說話的野獸、矮人、人羊、人馬還有巨人;但是這個國度卻遭到邪惡的白女王下了毒咒,成為永遠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四個人類的孩子將在偉大崇高的萬獸之王:阿斯蘭的帶領下與邪惡的白女王展開一場大戰,破除冰封咒語,解救納尼亞王國,恢復四季如春的世界。
《納尼亞傳奇》是導演—安德魯·亞當森所執導的第一部真人演出的電影作品。這位紐西蘭出生的知名導演曾經以《怪物史瑞克》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並且二度以《怪物史瑞克2》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提名。安德魯·亞當森同時與艾美獎最佳編劇得主—安·皮考克一起負責劇本改編工作。本片的製片人是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馬克·約翰森。
為了讓自己兒時最喜愛的奇幻文學作品《納尼亞傳奇》真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亞當森不惜巨資請來許多獲得過奧斯卡獎的幕後工作團隊來協助電影的拍攝。 其中就有《指環王》的特效製作公司—維塔公司,它傾力打造了《納尼亞傳奇》中幾場波瀾壯闊,令人嘆為觀止的特效場面。
《納尼亞傳奇》自2005年12月9日在全球上映以來,在全球掀起了觀影狂潮, 截止到2006年1月9日其全球票房已經達到了5億美元, 壓倒了同期上映的《金剛》等大片,並在世界許多國家打破了迪士尼影片在當地的票房紀錄。 本片最終票房將有望達到驚人的6.5億美元。
《納尼亞傳奇》將於2006年3月10 日在中國上映,將會帶給中國觀眾一次無比美妙的視聽享受。 英國著名學者、文學家C.S.路易斯早在50年前就曾向世人貢獻出了一本傑出的巨著《納尼亞王國傳奇》系列。1898年,路易斯誕生於北愛爾蘭的一個書香世家。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書堆中,汲取了豐厚的知識養份,也因大量閱讀神話傳奇故事,而培養出對奇幻文學的莫大興趣。十歲那年,路易斯的母親過世,原本平靜詳和的家庭立即分崩離兮。他遂
離開愛爾蘭,渡海到英格蘭讀書。異鄉平原灰黯的景色、多霧多雨的天氣、集中營式的學校生活、暴戾教師和稀鬆枯燥的課業,重重壓抑著他的胸臆。為了尋求蔽蔭,早熟的路易斯開始故事創作,並埋首研究哲學思想。這時期的經歷不但磨煉了他的寫作技巧,也埋下他日後思想轉向基督教教義的種子。
1921年,路易斯考入牛津大學,但沒多久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被徵召入英國軍隊,開拔到法國戰場的壕溝中作戰。他在戰斗中中彈負傷,返回倫敦休養。痊癒後他繼續完成學業,並在26歲取得牛津大學的教職工作。此後的路易斯一個人擁有了三種身份:第一,他是牛津和劍橋大學著名的文學學者和批評家;第二,他是廣受好評的奇幻小說和兒童文學作家;第三,他是知名的基督教神學作家和宣道家。路易斯最早成型的是科幻故事,193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太空科幻小說《Out of the Silent Plant》。這本小說的主角艾德溫·倫森,是以他在牛津大學的同窗摯友《魔戒》的作者托爾金為原型取材的。
1950年,路易斯發表奇幻小說《獅子、女巫、魔衣櫥》。在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後,他在六年間,又以故事中的納尼亞王國為主題,完成了另外六部,共組成奇幻文學巨著《納尼亞王國》系列故事。最後一部《最後的戰役》一書,為他贏得英國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C.S路易斯一生的著作包括了詩集、小說、童話、文學批評,以及闡明基督教精義的作品,不下50多本。這些作品在他於1963年逝世後,仍持續再版發行,盛況至今不綴。他被當代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納尼亞王國傳奇》的原書名為《The Chronicles of Narnia》,Chronicles譯成中文為「編年史」或「年代記」,單從這一點來看,路易絲用他洋洋數十萬字為我們構築了一個怎樣龐大的魔幻世界啊。《指環王》講述了人與魔殘酷征戰的浩大戰役,《哈利·波特》不過,是描述了一個小小的魔法學校,但長篇巨著《納尼亞王國傳奇》卻整整虛構了一個龐大王國的興衰史。需要提及的是,C.S.路易斯還有一位名叫J.R.R.托爾金的摯友,他就是在世界上擁有數千萬追隨者的長篇幻想小說《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一個「第二世界」的理論,即第一世界是神創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那個世界。而人們不滿足第一世界的束縛,用「幻想」去創造一個想像的第二世界。這個第二世界,所有的一切則都是以一種看得見的「真實」形象建構起來的。作為托爾金的同行,路易斯是「第二世界」理論的積極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可以這樣說,《納尼亞王國傳奇》是路易斯對托爾金「第二世界」理論的一次偉大實踐。
有意思的是,路易斯在寫作《納尼亞王國傳奇》時,並不是按照現在的七本書的排列順序完成的,(即《魔法師的外甥》、《獅王、女巫、魔衣櫥》、《能言馬和王子》、《凱斯賓王子》、《「黎明踏浪者」號遠航》、《銀椅》、《最後之戰》)而是先寫了《獅王、女巫、魔衣櫥》(1950年),然後是《凱斯賓王子》(1951)、《「黎明踏浪者」號遠航》(1952年)、《銀椅》(1953年)、《能言馬和王子》(1954年),最後,一直到了1955年,才倒回來寫了現在的第一部《魔法師的外甥》,1956年完成最後一部《最後之戰》。這是因為,路易斯在寫《獅王、女巫、魔衣櫥》時,並沒有寫續篇的打算,但沒想到竟受到了讀者們空前的喜愛,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竟寫出了一部工程浩大的「納尼亞王國」的編年史。所以,《納尼亞王國傳奇》七本書獨立成章,你可以分開閱讀,也可以合在一起讀,如果合在一起讀,就像有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把七冊並在一起讀,就會感到這是一部一氣呵成的故事。如同我們仰望天空,先是零零碎碎的一顆顆的星星,看著看著,就匯集成了一個星座的形狀。納尼亞王國有僅屬於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
雖然《納尼亞王國傳奇》全書透露出一種對基督教的虔誠,但畢竟還是被全世界的孩子們狂熱地接受了,而且它還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評論家說它是:被喚作幻想小說的作品,在它前後都曾經出現過,但只有它和《指環王》成了幻想小說的里程碑似的作品。
創作納尼亞最終不僅僅需要創造力,它還需要強大的計算機功能,需要全世界最富於創新精神的頂尖特技公司的努力,以便利用數字技術使另外一個世界的面貌和它的另類生物得到更好的表現。 「這是一個有著眾多奇異生物的故事,」亞當森說,為了使最後決戰顯得場面宏大,一共出現了兩萬個動物角色。所有這些角色都由計算機完成,盡管它們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有些動物始終採用電腦合成特技技術,有些是電腦合成加上真人實景。拿半人半馬怪來說,它的上半部分是人身,下半部分是電腦生成的馬的下肢;而水獺則完全由計
算機生成。最終目的是使所有元素有機地溶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世界,帶給觀眾以百分之百的真實感。」 「《納尼亞傳奇》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特技電影,」製片人馬克·約翰遜補充道,「我們在創作它的過程中同時啟用了世界上三家規模最大,創作能力最強的特技公司:節奏和色彩公司(Rhythm & Hues)、索尼影像工作室(Sony Pictures Imageworks)、工業光魔公司(ILM)。」 該片製作人最初請了幾家特技公司「試聽」不同的角色,就如同挑選演員一樣。約翰遜解釋道:「我們先提出一個角色,比如說水獺先生,然後要求5家不同的特技公司在沒有任何標准可循的前提下試著做出角色的動畫效果,我們就是這樣為影片挑選最佳特技公司的。」 負責這項工作的是特技監督迪恩·萊特,他是參加過《指環王》二集和三集拍攝的專家。同萊特合作的還有節奏和色彩公司的比爾·威斯登霍夫、索尼的吉姆·伯內和工業光魔公司的斯科特·法拉爾,他們為影片創作了大約1000到1400個電腦合成動畫鏡頭和影像。據導演亞當森講,「實際上所有鏡頭和場景都經過視覺特技修飾。」最後大約有1000多人參加了特技拍攝工作,三家特技公司為影片拍攝了大量的特技資料。新近製作完成的圖像資料可以由各家特技公司在布置音樂會時彼此共享,從而使其場景效果越來越豐富多彩。 索尼影像工作室負責利用電腦合成技術表現水獺先生並製作狼群,它們必須達到相片質量的真實感,能夠在某些場景中和一些真正的動物天衣無縫地混合在一起。與此同時,節奏和色彩公司正在精心構造阿斯蘭那優美健壯的肌肉組織;而工業光魔公司則在調整半人半馬怪走路的姿態。接下來各家公司可能會調換角色,為創作偉大的納尼亞貢獻各自的力量。「每個元素的製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使每一個動物角色和真人演員在一起時都絕對真實可信,」萊特總結道。 最後,包括從場景和設計直到常規特技和數字特技在內的所有電影元素都將合成到那個最具有挑戰性的鏡頭中,也就是阿斯蘭和白女王的軍隊為納尼亞進行的決戰。安德魯·亞當森構思了一個場面宏大的場景,銀幕上會同時出現兩萬個角色,這個場面主要是靠他自己想像出來的。「小說中對這場戰爭的描寫只用了一頁半的篇幅。劉易斯的描述非常簡單,只是一些『你們應該在那裡『之類的話,但是在我的想像中這卻是一場半人半牛怪、半人半馬怪以及農牧神和森林之神之間的一場令人不可思議的大戰。我們必須表現這場戰爭,表現這場舉世無雙前所未有的戰爭,「這位導演說道。 這些場景是在紐西蘭的羊群山車站(Flock Hill Station)拍攝的,它座落在一片崎嶇的高原上,可以看到白雪覆蓋的遠方山景。影片中的演員以及數百名群眾演員身穿維塔公司和KNB公司製作的奇異服飾,表演這場為納尼來的未來所進行的戰爭。後來,為了把戰斗者變成數十萬之眾並且能夠分別控制每一個角色的移動和動作,節奏和色彩公司使用了曾經為《指環王》製作出宏大戰爭場景的全新軟體,那種智能化軟體被稱作「巨型(Massive)」。「我們每次出現在銀幕上的生物種類都有二三十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如何跳躍、跑動、走路、移動和打鬥,」迪恩·萊特說道。「把它們做得逼真可信的確是一種非常大的挑戰,但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你完全有可能把它們做得要多像有像。」 最後決戰結束之後,安德魯·亞當森知道他的納尼亞終於從孩子們的狂熱想像中走上了銀幕。「拍攝這部影片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過程,無論從各方面來講都是如此,」亞當森最後總結道。「首先它在技術上難度很高,包括特技效果和數字創作;同時從製片角度講難度也非常大,包括規模和設計;讓4個孩子做主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我認為最不容易的是拍攝這個人見人愛的故事所要承擔的責任。對納尼亞抱有想像和憧憬的至少有三四代人,他們的數量更是無法計算,要把它展現出來的確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這正是我們決心要做的事情。
㈦ 呵~ 百度真的萬能嗎:我小時候看過一部外國電影,
新天方夜譚 中文名稱:新天方夜譚
英文名稱:Arabian Adventure
別名:阿拉伯歷險記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79年
電影導演:凱文·考納
電影演員:奧利弗·托比斯
普耐特·塞拉
艾瑪·塞瑪斯
克里斯托弗·李
米洛·歐夏
卡普塞恩
地區:英國
語言:普通話,英語
簡介:
發 布 說 明:
此片是我小時候看過無數遍的影片,由於譯制的非常好,所以當時電視台放過好多遍.我幾乎每次必看,裡面的很多台詞還記憶猶新.相信很多80年代初生人的朋友和我有共同感覺.去年收到這個片的DVD後,就一直想怎麼共享下,但此片DVD製作的有壞點,本人技術又差,直到前幾天才解決此問題,製作發布了出來.本人一般在DOWN電騾伺服器,晚0點到8點在線,由於帶寬有限,希望下好的朋友幫忙分流,讓更多人享受這個童年喜愛的影片
以下影片相關轉載自漢升配音譯制工作室論壇,非常感謝作者詳盡的說明
影 片 說 明:
片長:1:34:02
音頻:英語2.0/上譯廠普通話配音2.0
字幕:中繁/中簡
出品:巴德格影片公司、英國EMI影片有限公司
發行:美國聯合電影發行公司、西納斯特影片公司、環球影片公司
編劇:布萊恩·賀萊斯
導演:凱文·考納
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翻譯:朱曉婷
譯制導演:胡慶漢
主要配音演員:
哈桑王子(奧利弗·托比斯)——童自榮
馬吉德(普耐特·塞拉)——梁正暉
朱萊拉公主(艾瑪·塞瑪斯)——程曉樺
哈里發阿克扎(克里斯托弗·李)——尚華
卡西姆(米洛·歐夏)——翁振新
金匠奧馬爾(雅各布)——翁振新
仙女精靈瓦西施達(卡普塞恩)——劉廣寧
黑煙怪(米爾頓·里德)——胡慶漢
無賴阿克梅德(約翰·萊澤伯格)——嚴崇德
侍從巴隆(約翰·韋曼)——戴學廬
老乞婆(伊麗莎白·韋爾奇)——趙慎之
鐵匠、繼父、玫瑰花看守者——於鼎
其他:(起義者)富潤生、施融、周瀚、伍經緯、孫渝烽……
內 容 簡 介:
以阿拉伯為背景的中古童話故事《天方夜譚》數次被搬上銀幕,這部英國出品的電影中東風味濃郁,雖然在故事情節上並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它的攝制規模宏大,在電腦CG技術還沒普及的上世紀70年代末,特效製作絕對稱得上是一流水準的。藏有仙女精靈的寶石、神奇的飛毯、會噴火的機器惡魔、華麗的阿拉伯宮廷、鑲嵌在洞穴上的魔鏡,曾經給童年時代的我帶來多少美好的享受啊!劇中扮演魔法師阿克扎的克里斯托弗·李至今還活躍在電影界,在許多大片中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全美譯制經典這次採用了澳洲4區最新發行的正式DVD為母版,合成了一條上譯廠異常精彩的配音音軌!喜愛譯製片的影迷這次可以一飽眼福、耳福了!
該片主要描寫邪惡的魔法師阿克扎依靠強大的魔法篡奪了王位,人民意圖反抗卻力不從心。巴格達王子哈桑為了和該國公主朱萊拉結婚,在阿克扎的脅迫下前往荒島取回法力無邊的伊利爾玫瑰花。後來,哈桑憑借玫瑰花的法力相助,率民眾打敗了阿克扎,成為了賈都爾城的新國王
作 者 簡 評:
當年有幸在影院里觀賞過這部轟動一時的神話大片,銀幕上一個半小時的冒險經歷,給童年時代的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記得,那是一個仲夏將近的夜晚。跟著姑姑步出影院老遠一段距離,我似乎還沉浸在剛才的奇幻世界中,連街頭小販「雪糕、棒冰哦」——往常對我有極大殺傷力的叫賣聲都充耳不聞了。心裡暗暗想著,今夜的夢境里,一定少不掉那張神奇的飛毯在四處飄盪……許多年過去了,念念不忘的除了影片展現的瑰麗奇景外,想重溫上譯配音藝術家精彩演繹的願望,更是在我心頭平添一份新愁。剪不斷,理還亂,慰藉總在不經意時悄然降臨。
這個也是關於飛毯的,不知道是不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wOTgyNT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