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探好萊塢投拍規則:電影如何獲得投資「綠燈」
每年好萊塢製片廠
大約會收到15000個劇本
在好萊塢,從一個劇本概念到真正獲得製片廠認可、決定投拍這個過程被稱作「開綠燈」(GREEN LIGHT),整個過程基本上包括如下若干步驟。
第一、你要有一個劇本。
第二、這個劇本獎經過製片部門的系統審核。製片部門將分析劇本是否新穎、有無商業價值、是否符合製片公司的產品構架。假如得以經過審核,製片部門將根據劇本擬定合適的研製人員名單,並且預估電影製作成本、稅收成本。
第三、這個項目將經過發行部門的審核,他們將和聯合手下的分銷商來一起思考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問題:這部電影的商業價值何在?它的目標觀眾是誰?是否改編自小說,有沒有固定的粉絲群?這部電影是否能夠融入製片廠的全球分銷體系?能否在合作電視台、DVD合作方方面得到支持?影片的類型和發行時間?影片有無植入廣告的可能?影片有無沖擊獎項的可能?在18個月內,有多少同樣類型的影片正在籌備?投資回報率能否至少達到2.5倍?
第四、建立製作團隊
第五、敲定拍攝細節和合作意向
第六、預算、拍攝、地點、製作團隊都最終獲得首肯,終獲「綠燈」。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大致的過程,並不能說明好萊塢電影製作中商業法則的完整和精細。但有一些數據或許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每一年美國的製片廠大約會收到15000個劇本(僅僅統計美國編劇協會會員提交的劇本數量),最終,只有700部左右的電影進入製作階段。比如,好萊塢對觀眾層進行分析,其中,目標觀眾是25歲以下的女性的作品會讓製片人比較擔憂。再比如,為了收獲穩定的票房收益,好萊塢允許大牌導演、當紅一線演員可以對票房和版權收益進行分賬,最大分成比例達到25%,而明星的收入和分賬多少則直接與其近三年的票房號召力有關,綜合考慮其電影票房、廣告數量、曝光度、粉絲群等等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兩項機制充分保證了投資人的利益,那就是電影預售和完片擔保制度。預售制度是指在影片開拍前,向全球的分銷商、DVD合作方、電視台等進行事先銷售,並從各方獲得一部分的定金來支援拍攝。完片擔保則是指,在好萊塢有專門的公司為這些付出定金的公司、投資者負責,充當電影的擔保公司,在影片超支、擱淺、放棄的時候,向投資人進行賠償。而這也使得好萊塢的影片投拍過程更加嚴謹,因為擔保公司也會對電影項目進行預審,確保劇本、拍攝日程、預算的合理性;在拍攝過程之中,也會監督製片方的各項支出。
近年來,好萊塢此前靠專業人士進行項目評估的趨勢也逐漸面臨挑戰,不少製片人啟用計算機軟體程序來對電影項目進行預估,這首先也需要使用者提供一系列的相關數據材料。此外,在大製片廠之外,獨立製片人們也有著自己的一片的天空,最為極端的例子是在創業金募集網站kickstarter上登出拍攝計劃書,向網友籌募款項。
B. 好萊塢電影在內地票房的分賬比例是怎樣
1、從1994——2012年,好萊塢分賬13%。即100元票房,給好萊塢13元。
2、2012年——至今,好萊塢分賬25%。是交稅後的25%。即100元票房,給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分走5%——5塊;相關稅費3.3% ——3.3塊)剩下的91.7元中的25%給好萊塢,大約為22元左右。
3、現在中國跟美國正在重新談分賬比例,因為中美貿易戰,估計波折很大啊!
C. 好萊塢電影賺到的票房怎麼分賬
這個分配不是套用公式那麼簡單的,每部電影的分成跟出品方,影院,推廣,演員,導演,都有關系。另外,MI系列阿湯是出品人
D. 像好萊塢,製作影片的費用,是誰來承擔的,銀行嗎
贊助商。比如2012里有很多索尼的鏡頭。那都是因為索尼出錢了
E. 好萊塢大電影公司的資本有多大
當年的兩億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你想想,當年才1997年啊,那個投資是當時最多的,當然,詹姆斯卡梅隆是燒錢皇帝,基本上他的片子是預算的兩倍!什麼6000萬啊,一億兩千萬啊...
(你說當時的埃及艷後是4400多萬,那也相當於現在的三億多呢)
我不是特別懂,只知道最近幾年大片的投資都差不多一億多,科幻片是道具貴,劇情片是片酬貴,但也貴不帶哪去,最多的是預算為8000多萬,屬於劇情類最高紀錄了
至於電影公司,是有流動資金的吧,其實我也想過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他掙的錢都要花在各個電影的投資上,所以那些錢是綁定的,當票房太低賠錢時,掙不回錢,流動資金都花沒了,就面臨破產了(我的個人想法)
還是給你點權威資料吧
新線電影王國覆滅記
新線公司在2004年巔峰時期的風光,讓人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指環王3》橫掃票房又獨攬奧斯卡11項大獎,業內的權威雜志《綜藝》將新線的兩名主席羅伯特·夏耶和邁克爾·林尼評為當年的年度人物,還專門出了一本特刊來介紹他倆,封面上的兩個人帶著成功人士和商界大腕特有的謙和而又不失威嚴的微笑面對讀者,身下是滿滿當當的「新線製造」:《指環王》三部曲、《王牌大賤諜》系列、《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不羈夜》……然而所有這些輝煌,在僅僅4年之後,在今年的2月,由時代華納公司的一個「將新線並入其下屬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的決定,被徹底封存在影史的地下室里。在合並中,新線公司被裁員600人,喪失了其保持40年之久的獨立身份……
億萬富翁
1967年的格林威治,一個底特律批發商的兒子正氣喘吁吁地爬上一座五層的小公寓樓,在這座公寓里,他創立了新線公司,夢想從好萊塢的大銀幕上分得一杯羹。這個人就是羅伯特·夏耶。與其說他是個生意人,不如說他是個不入流的藝術家,其辦公室牆上和鎮紙上寫滿了「慎怒」、「三思而後行」之類的 「箴言」。起初幾年,公司始終在倒閉的邊緣線上掙扎。
但到上世紀80年代,人到中年的夏耶時來運轉了。1981年,他在好萊塢邂逅了法律學校的同窗邁克爾·林尼,並熱情洋溢地拉他入伙。林尼後來回憶說,是夏耶的熱情最終打動了他,他忐忑不安地加入新線,並隨時准備接受公司倒閉的現實。但隨著80年代家庭錄像帶的興起,迅速發展的錄像帶產業讓新線公司大掙了一筆。而在林尼的協調下,新線雖然在選片上依然偏小眾路線,但已經開始考慮商業元素。由於長期面臨破產的威脅,公司很善於拉攏十幾二十歲的青年觀眾,《歡樂派對》、《星期五》、《刀鋒戰士》、《王牌大賤諜》和《尖峰時刻》都是新線的作品。「新線製造」正是在此時確立了風格:恐怖與優雅、怪異與藝術的奇妙混合。此後,《不羈夜》讓新線盈利2500萬美元,《猛鬼街》系列也給公司帶來2250萬美元的收益。
到90年代,新線公司已經發展得相當平穩,以製作和發行小成本恐怖片、另類CULT影片和校園電影為主。夏耶和林尼春風得意,乾脆轉手把新線賣給了傳媒巨頭泰德·特納,特納非常欣賞夏耶,於是保留了他們對公司的管理權。兩個人就這樣成了億萬富翁。
《指環王》神話
1996年,特納的傳媒帝國被時代華納收購。可想而知,頭上頂著華納這樣一個大東家,夏耶很難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拍片了。夏耶很清楚,如果不發生奇跡,新線公司和自己的地位是保不住的,但奇跡很快來臨。
2000年,一個不知名的紐西蘭胖子拿著劇本讓夏耶為自己的新片投資拍攝。在此之前,他已經找過所有的大製片公司,人家都是當笑話一樣一口回絕。夏耶看過劇本後卻接下了。於是,彼得·傑克遜和他的《指環王》神話由此邁出了第一步。
傑克遜不是盞省油的燈,在拍攝過程中,他一再要求增加投資,華納總公司對此相當不滿,夏耶卻一副破釜沉舟的態勢,頂住壓力追加投資。《指環王:護戒使者》的航母級製作曾將夏耶和新線公司都逼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最終的結果證實,這一切是絕對的物超所值。影片公映後,票房高達8710萬美元!很快,第二部、第三部也接連上映,三部影片讓公司獲益11億美元,一共拿到了16個奧斯卡小金人。在影史上,像《指環王》這樣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影片屈指可數。
羅伯特·夏耶就這樣成了製片界的傳奇,理所當然地保住了公司的獨立地位和自己的管理權。後神話時代
但沉浸在勝利狂歡氛圍中的夏耶不知道幸運女神已經離他而去。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只能說是「成也《指環王》,敗也《指環王》」。2005年,《指環王3》公映的第二年,彼得·傑克遜將新線公司告上法庭,稱公司虧欠了自己幾百萬美元,夏耶從此跟傑克遜結下了梁子。2006年12月,他告訴傑克遜,公司打算找新導演來拍《指環王》前傳《霍比特人》,結果招來了全世界「粉絲」的強烈抗議。
《指環王》的成功讓新線背負了太多本來不屬於它的負擔,公眾對它的高期望值又讓它必須保持影片的高成本和高質量,這讓新線無論在資金上還是在管理上,都很難周轉。與此同時,時代華納也覺得新線公司有成為 「華納兄弟公司第二」的趨勢。
新線公司的滑鐵盧要數下血本拍攝的 《黃金羅盤》。《黃金羅盤》砸了1.8億美元的製作經費和幾千萬美元的發行費用,希望成就第二個《指環王》神話。但影片公映後,在北美地區僅收到7000萬美元的票房。盡管海外2.5億美元的票房本可以讓夏耶聊以自慰,但糟糕的是,新線公司為了籌措拍攝資金提前將海外版權售出了。此舉正中了時代華納里夏耶的死對頭們的下懷,因為時代華納的一向策略就是保留海外發行權。果然,不久之後,時代華納名正言順地將新線公司並入華納兄弟,全面接管了其海外發行權和DVD銷售權。
F. 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結構和體制是什麼
好萊塢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特點
好萊塢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體制完備、實力雄厚的經濟體,它在製作發行上主要具有兩個特色:
1. 資金雄厚且能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美國拍片,一般來說有三種資金來源。
(1)個人投資或親友合資
這最小規模的集資方式,通過這樣的非主流的融資渠道產生的電影組成了美國獨立電影的主流(或者說是名副其實的獨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自始至終都貫徹了導演自己的創作意願,而像《指環王》這樣的電影雖然由於全部由新線電影公司投資也可以被叫做獨立電影,但是從劇本到卡司都要通過新線的審核管理,所以獨立性相對較弱),如《女巫布萊爾》只花了幾萬美元,《殺人三部曲》更極端,劇組總共才兩個人,製作成本如下:2300美元買膠片,1300美元沖洗,2800美元膠轉磁。攝影機是借來的,剪輯用錄像機來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部《殺人三部曲》的製作費用不到一萬美元,但是影片並未因此而粗製濫造,相反,在眾多好萊塢商業大片中,它的質量絕對可算上乘,相應的票房也非常可觀;
(2)電影公司投資
這種資金由經紀人拿項目資料找電影公司(也就是所謂的「七大」或者「八大」)談判獲得,也是好萊塢電影最主要的融資渠道,資金相當可觀,但是程序繁多,一個電影項目從雛形到成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因為劇本問題而被耽擱了好幾年,最後他修改了劇本的前十頁才獲得米高梅的首肯;
(3)吸引外資
這在如今好萊塢也相當普遍,尤其現在的大片製作成本越來越高,由一家或者少數幾家電影公司承擔製作費用風險非常大,他們通過與更多的人合資來分擔風險,比如德國人。由於德國政府收稅過重且鼓勵境外投資,德國的資本家們很喜歡與國外的企業合作(比如中國的一汽大眾),好萊塢就是他們的首選目標,不過德國人對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發行不熟悉,所以他們的投資往往顯得有些盲目,例如2000年的《地球戰場》,德國人投資了上億美元,但是票房慘敗,導致投資公司股價猛跌,資金都差點周轉不過來。類似於這樣的投資者在好萊塢不在少數。
當然,好萊塢賺錢主要不靠外國人,而是靠他們的發行和放映體制。
我們所說的「七大」或者「八大」,他們主要的職責其實是影片的發行。發行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線放映,錄像帶碟片出租和銷售,電視播映權轉讓,以及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蜘蛛俠的玩具)的生產。院線放映分為北美和海外兩個市場,北美票房收入發行商抽取30%的提成,海外票房則提取40%(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賬大片)。北美院線放映發行商還會和放映商談分成,有兩種分成方式,一種是發行商交付放映商一定的租金(視影片賣座情況而定,一般是一萬美元左右),上映後每周放映商抽取提成(第一周為10% ,越往後越高,但是不會高於30%),第二種是發行商不交租金,放映商直接抽取提成,一般是30%,越往後越高,但是不高於50%。一般來說,院線放映所得的票房占一部電影所能創造的利潤總數的30%(北美票房佔全球總票房收入的25%左右),錄像帶和碟帶佔50%,電視播映權的轉讓和周邊產品銷售一共佔20%。我們以放映商每周抽取40%提成計算,一部製作、宣傳成本5000萬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線有625萬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換句話,就北美市場來說,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的風險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這樣的超級商業大片,風險更是微乎其微,事實上華納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萊塢的「七大」或者「八大」自從定型以來,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長一段時間米高梅公司因為財務上處於窘困狀況而被稱為「好萊塢病夫」,但是它並未退出好萊塢舞台,這跟影片發行放映體制離不開關系。所謂的「病夫」只是一時資金周轉不靈而已,只要生產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萬的影片,米高梅的資金就能順利回籠,這個對007專業戶來說並不難。
2. 機構繁多且分工明確
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的機構總體來看可以分為行政和製作兩大機構,行政機構可以分為決策、創意和製片三個部門,製作機構可以分為劇務、技術兩大部門,這些職位分工相當明確,而且不會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
此外,真正和一部電影的產生有直接聯系的還有導演、劇作組、演職人員(劇組獨立於公司體制之外,必須嚴格執行美國勞工局的規定,比如一天工作不得超過八小時),以及以上人員的經紀人和律師,還有其他像市場分析公司之類的好萊塢附屬機構,這些機構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有三四十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不包括那些抱著明星夢但是還沒有正式進入好萊塢編制的年輕人。在這么復雜而井然有序的機制的運行之下,好萊塢能最大程度地保證一部影片創收。當然,你可以說好萊塢催生了一大堆不穩定的職業(比如流動的群眾演員),但這種說法是具有兩面性的,同時你也可以說好萊塢創造了無數工作崗位,這些工作人員雖然只是臨時聘用,但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洛杉磯勞工局規定,好萊塢無論何種形式的從業人員日工資不得低於105美元。
G. 從世界范圍看,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好萊塢模式、多片整合模式、完片擔保模式。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好萊塢模式:主要是指以某種受歡迎的影片為模式,進行批量生產,成為對模仿的模仿。這種模式有格里菲斯開創並由好萊塢在以後幾十年逐漸豐富完善,是一個經典好萊塢理論。
2、多片整合模式: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製作、發行。並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盡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採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3、完片擔保模式:電影製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准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游資本投資該影片。
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製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志之一。
電影產業具有獨特的盈利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版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電影院線在下游控制電影放映,憑借其壟斷勢力獲得分成比例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製片方的利益,促進電影業健康發展,在2008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指導意見,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電影產業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勢必會對電影產業投融資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