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悲慘世界十周年電影觀後感

悲慘世界十周年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4-08-29 08:36:10

Ⅰ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

這是成長以來少有的與世界名著的碰撞。事實證明真正的大師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是很難被超越的。

在觀看《悲慘世界》的過程中,長達3小時的情節使我沉浸在一段歷史的氛圍中。貧困與等級、革命與自由、生與死、恩情與愛情。文字的累積竟然可以涵蓋最簡單的道理和最寬泛的涉及,這就是經典,就是大師對文字功效的升華。

這個故事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一種對人物「以德報怨、無私無畏」的精神塑造。

讓·阿讓將人性的善發揮到極致,近乎於一種宗教式的精神境界。而這種以德報怨、無私無畏則是使得社會成為理想社會的基本個體素質。共產主義理想和共和國理想都是基於公有制,基於公民極高的道德和精神素養。同時,之所以將共產主義或者烏托邦稱為理想社會也源於這種道德理想的不切實際。因為它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欲求和滿足,也就是違背了人性。

即使高於普通的動物,人所具備的基本需求也使得人無法成為精神世界的絕對王者。我認為物質水平對人性並沒有絕對的決定關系。人性的自私源於不安全感,而並不是極高的物質水平可以解決人類內心的這種不安的。因為人類本身其實渺小,在龐大的宇宙空間,地球的微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而不論生產力發展到怎樣的水平,沒有人可以絕對地確定自己安全穩定的生存狀態。在面對未知的自然,未知的他人的時候,人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決定了他們的自私與分化。因而絕對的共產主義只能是理想社會,絕對的無私也只能是一種對道德境界的想像。這也是宗教和哲學只能作為精神層面的建構而很難成為人類的行使准則。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並不能放棄對這種極致道德理想的追求和接近。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是美好的,對美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種美德。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但是渴望完美則是人類基本的行事原則。所以人類會被一些欠缺所困擾,也依然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宗教的修煉方向某些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宗教精神很多時候是純美的,安全的。

有些時候必須說,雖然我們面臨很多的不可能和無奈與壓抑。雖然我們知道處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靈魂。但是好在靈魂還具備很大的伸縮性已經可能性。所以身體無法實現的可以藉助靈魂與精神,只要理想不死,生的意義就永遠存在。無關乎理想實現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至少我們內心存在這種火焰,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的熱量溫暖哪怕一兩個人。這也是力量,有實踐就有收獲,有收獲就有意義。

就像電影最後的旁白:他安息了,讓阿讓幸福地死去,因為他真正地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他的美德獻給一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當這個人走進了生活的時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

對的,只要真正活過,沒有什麼不幸福的。幸福一定是自己一手創造的。幸福,是一種美德。

Ⅱ 悲慘世界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悲慘世界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悲慘世界觀後感1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看過很多書籍,也一定有自己喜歡的書中人物。而,我最喜歡的書中人物是雨果筆下悲慘世界的米歇爾主教。

尚萬強,是一個罪犯。他剛出獄時每個人都怕他,有些調皮的小孩還拿石頭砸他,有個大人甚至拿槍瞄著他說你再不滾別怪我不客氣了,他其實只是偷了麵包而被捉了起來,又因為兩次逃獄而被判了十九年。後來一位中年婦女看他可憐就叫他去米歇爾主教那兒,那時米歇爾正和他的女僕在談論尚萬強的事,尚萬強一踏進屋內,女僕嚇得渾身發抖,但主教冷靜地說請先生在這兒做好等等和我們功進晚餐吧並在這過一夜吧,尚萬強看著銀碟子和銀燭台和其他屋內的其他物品,吃完飯尚萬強就睡了,他睡著前時心裡念念不忘那些碟子,於是他就起來把碟子偷走,但不一會兒就被警方抓了起來,他被押到了主教家警察對主教:說這傢伙搶了你的碟子,還說這是你送他的。主教:回答說這的確是是我送他的。啊對了為什麼你沒把銀燭台一起拿走呢?並叫女僕到一些水給警察喝。主教認認真的跟尚萬強說:我已經用這些銀製品買下你的靈魂,你的靈魂不再屬於惡魔了,而是屬於上帝。尚萬強離開後化名為馬德廉,變賣了銀器開了工廠,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義不容辭,成為人人口中的大善人,甚至大家都推舉他當市長。

經由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一個好人的舉動可以影響壞人的一生,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像米歇爾主教一樣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幫助就一定要伸出援手幫助他人。

悲慘世界觀後感2

在《悲慘世界》里,我見證了寬大博愛的精神和令所有人肅然起敬愛的靈魂,在電影中,他,冉阿讓僅僅只是偷了一塊麵包卻做了十九年的牢,出來以後雖然他被四處通緝,使別人無法接受他,但他後來憑著自己的意志當上了市長。因為他被艾主教給感化了,當他成功之後,還不忘記幫助窮人們,他用自己的愛給他們信心,讓他們走出那道黑暗的大門,走向光明和平的道路,這個世界是平等的,沒有窮人和富人,沒有歧視,到最後窮人和富人發生了戰爭,冉阿讓站在了窮人的一邊,他相信愛是能感化一切的,在打仗過程中,他抓住了一個間諜,如果解決他,就能結束一切,可他卻把他放了,因為世界上沒有對錯,那個人只是一個盡責任的警察。到後來窮人和富人打了個兩敗俱傷,後來冉阿讓也死了,但他幫助過的人傳程了他的精神。最後,兩方終於和平了,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寬容可以容納所有的罪惡,和平對所有人是一個解脫。雨果說過一句話「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心。」

原來——愛,本身是一種力量,一種偉大的力量!

悲慘世界觀後感3

開頭夜晚里冉阿讓走投無路,最後敲開了神父的門,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貴賓一樣款待他,用最好的飯菜,唯一的銀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讓。冉阿讓卻在深夜裡將銀餐具偷走,神父不僅沒有責怪他,還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給他的,還給了他兩個銀燭台。這成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轉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 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銀餐具,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讓他成為了一個善良的人。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會去責怪,而是用愛感化了冉阿讓冰凍的靈魂,如果他也像別人一樣將他送進監獄,那麼冉阿讓還是那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樣,少一點責備,用自己的愛對待每一個人,讓世界多一點感動,少一點仇恨和黑暗。

學會變通電影後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讓,可他在前面冉阿讓救他於危難之間意識到了冉阿讓已經從之前的囚犯變成了一個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釋放了冉阿讓,卻因為自己執法公正的信念而選擇投河自盡。

沙威所秉持正義限制在了法律當中,過於死板。而冉阿讓的種種善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念,最後選擇了自殺。也許他不是一個壞人,只是沒學會變通,只是死板地執行公事並且過於固執。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學會變通,多方面地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可固執己見。

悲慘世界觀後感4

看《悲慘世界》心口像壓了塊巨石,刻骨的愛同刻骨的恨都是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強大動力,有一天這樣的愛或恨釋懷了倒像是人生的燈塔熄滅了,不知所措。

這大概是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台詞,那樣的平和又那樣的揪心,我們大概都是活在不滿和抱怨中的人,那些求而不得和欲求不滿每天纏著你就像被詛咒了一樣,有些心魔必須自己親手除掉才能發現海闊天空。

也是最近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更讓我感慨萬千,和同事因為一些瑣碎、和沈先生因為自己的一些情緒…總是很容易被點燃原地爆炸,好在事後及時反省,劇中那個罪犯放走了一直追殺他的警察,兩個男人的戲既沒有煽情也沒有啥台詞卻讓我淚目,是那種胸懷和氣度讓我看的慚愧,仇恨就像個牢籠其實囚禁的是自己,而愛則是那把鑰匙,解救了自己。想到曼德拉在被關押數幾十年後被釋放當領秀後說的一句話「如果不去原諒,其實說明還在牢獄之中」。

想來一生短暫,無論和誰遇到任何事,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一些,回頭再看真的不算什麼,遇到的不喜歡的人,放過對方也是放過自己。

悲慘世界觀後感5

《悲慘世界》講述了一個叫冉阿讓的囚犯獲得假釋後,仍賊心不死直到後來遇到了善良的卞福汝主教——米里哀先生。最終這位主教把他冰冷的心融化了。冉阿讓不斷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成為了市長的艱苦歷程。

本文把冉阿讓作為一面鏡子,反映出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的腐敗和善有善報的道理。

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由惡改善的人。在西晉滅吳國的時期有一個叫周處的人,父親早逝,缺乏教養,在村子裡無惡不作,為所欲為,村裡人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裡的蛟龍並稱「三害」。後來他用弓箭射山虎,用鋼刀擒蛟龍,成為了一名清官。最終轉仕西晉戰死沙場,傳為美談。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小時候十分頑皮,曾用父親送他的小斧頭砍倒了兩顆櫻桃樹,被批評後重塑自我。長大後,領導美軍擊敗英國侵略者,解放了美國,成為了美國首任總統。

當然內心始終充滿邪惡的人也會得到報應。原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位狂熱的「戰士」一把火點燃了歐洲。他指揮軍隊發動了對歐洲各國的侵略戰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當盟軍兵臨「總理府」門下,他仍負隅頑抗,最後飲彈自盡,葬身火海。

只有心中充滿善念,樂於助人,為他人著想,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悲慘世界觀後感6

冉阿讓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處了5年苦役,但是又因為屢次越獄加刑了20xx年,他在獄中受盡折磨,開始仇視人類對他不公。在刑滿釋放時,沒有人接納他,只有主教接納了他,同意讓他留宿,但是他非但沒有感激主教還偷了他的銀器,主教寬容了他,用他知道了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後來因為功績出眾被任命為海濱蒙特伊市長,因為「尚馬秋事件」自首歸案,並被判處了終身苦役。後來又巧妙地逃脫了,他又按照芳汀的請求,接回了珂賽特,把珂賽特撫養成人,後來珂賽特又和馬呂斯結婚,而冉阿讓也揭發了自己的罪行。

然而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做《悲慘世界》呢?我認為:

1、這篇文章寫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艱苦,而冉阿讓也是那個時代窮苦人的縮影——即使自己再努力勞動,也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讓人有一種飽一頓餓兩頓的感覺,那時一項數據表明:倫敦一天會發生5起盜竊案,其中有4起是因為飢餓直接引起的,這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一定是忍飢挨餓的;

2、這篇文章不僅寫人們忍飢挨餓的而且寫了社會的昏暗;

3、這篇文章中芳汀是那個時代未婚先孕母親的縮影,她把女兒放在德納第夫婦家,而且每個月寄錢過去,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兒不僅沒有過上好日子,還被德納第夫婦當做奴隸使用,後來芳汀被開除工作,慘死在醫院里。

悲慘世界觀後感7

悲慘世界是我非常喜歡讀的書之一,這本書是維克多。雨果的作品。講述了冉阿讓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7個孩子,在一年冬天,看孩子餓得臉色蒼白,他為了不讓孩子餓著,就打破了一家蛋糕店的玻璃,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刑了20xx年徒刑。出了監獄後,他想報復好心收養他的老人,他拿起了棍子,看見和藹的老人躺在那裡,他卻不忍心下手,拿走了銀器逃走了。當他被抓到得時候,老人並沒有指責他,而讓他把銀燭給了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你許諾過我,你拿了這些銀子是做一個誠實的人。」正是老人的這一句話,打動了他,他改了名,換了姓,當上了老闆,發了財。但他始終沒忘主教的恩惠,他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而冉阿讓也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死亡了。

從這本書中我感到了,冉阿讓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好人」,大家都很感激他。我知道在我們現在的生活里,也有許許多多像冉阿讓一樣在生活中有許多波折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去發現他們,同時也幫助他們,就不會冤枉這些人。但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卑鄙小人,處處為難他們,和他們作對,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法,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我們像那一位收留冉阿讓的神父一樣,那他們就會過的很開心。我們一定要樂於助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的世界也會變得美好、快樂,不會有爭執。

悲慘世界觀後感8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愛、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經的他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而後來的他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凶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悲慘世界觀後感9

雨果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由於生活所迫偷了一塊麵包,由於多次越獄,殘酷的社會與法律判處他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他處處碰壁,沒有一個人敢收留他,哪怕是個吃飯的地方也沒有,他已經徹底地被這個社會所拋棄。當他如此無助的時候,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放棄了邪惡的念頭,樹立起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仁慈與善良,又成為馬德蘭市的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污後,受到了眾人的`嘲弄,她的女兒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好景不長,一位名叫沙威的盡心盡職的好警察發現了他的秘密,認出了馬德蘭市長正是當年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乎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就從此拉開了序幕,兩個人之間就上演了一出出貓捉老鼠的游戲。冉阿讓被抓後逃出,並救下柯賽特,從此再次隱姓埋名把珂賽特當女兒一樣撫養成人,讓珂賽特像公主一樣成長。晚年的冉阿讓似乎有過那麼一段幸福的時光,他與自己收養的小女孩珂賽特度過了一段相依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還是不太眷顧這位「滿身是傷」的老人,他還是被認識的人發現了,因此他也差點就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在這種抉擇的時刻,他再一次選擇犧牲自己,在心愛的女兒和女兒的幸福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內心還是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女兒,為自己對社會所奉獻的愛無怨無悔

悲慘世界觀後感10

看過電影《悲慘世界》之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很多的感想湧上心頭。

還記得最早在大銀幕上看到休叔當然是因為他的金剛狼,後來看到在致命魔術中看到他的表現也驚嘆大長腿的出眾的演技。單從人物刻畫方面來說,休叔很好地演繹了一個從掙扎到新生,從背負責任到最後成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於電影因為不受舞檯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緒在各處自然場景中得以放大,於是相比音樂劇僅靠聲音傳達情感,電影版的Valjean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內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監獄後在山間面對陽光時那種獲得新生卻又前途渺茫的感覺,後來走投無路紅著雙眼怒斥著這個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後來面對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時的悲憤,到最後臨死前看著Cosette笑,然後對天上的Fantine說我完成了責任的那種交待了一生的解脫幸福感表現空間一旦被擴展,那麼呈現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樂劇Valjean都無法表現的。

《悲慘世界》打動人心靈深處的電影!

悲慘世界觀後感11

悲慘世界是法國的作家雨果寫的,雖然是譯文,但依然表達出了法國人冉阿讓在法國經濟戰爭的悲慘命運。

書中講述了經濟戰爭中青年冉阿讓因過度飢餓,偷了一家麵包店的麵包,被判做牢1年,但他不顧一切的想逃出去最終以坐牢,越獄,被抓,坐牢,越獄,被抓,坐牢,越獄,被抓,坐牢……結果他在監獄中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十九年光陰。出獄後,他的身份成了一名市長,並且受人愛戴,因為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以市長之名使城市生活變得繁榮,人們生活其樂融融,就在人們都懷著敬仰的眼光尊重他們的市長時,一位名叫沙威的警察改變了這個市長的後半生命運,他調查出了這位市長之前的真實身份,並且就是之前獄中呆過的冉阿讓,他欲以冉阿讓越獄的罪名逮補這位受人尊敬的「市長」,並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殺」。冉阿讓一度連續遭受厄運,但心中並不悲涼,依然堅定的為自己和為需要被他保護的人們堅強又虔誠的活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

即使是一名不小心犯過罪的人,只要懷有一顆虔誠的心,不管身順境還是逆境,堅守和追求心中最初的信仰,就算活在一個悲慘黑暗的世界裡,依然會有陽光和希望,照亮未知之路,因為他們永不放棄,才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我被此書中冉阿讓的精神感動和打動,我願我心中燃起信念的種子!相信奇跡的人,自己本身也是一種奇跡。

悲慘世界觀後感12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卻總是埋怨命運的不公。我讀了《悲慘世界》以後才知道當時世界的悲慘,那主人公冉阿讓又能說什麼呢?

冉阿讓是個窮人,因偷了一個麵包就被關入監牢,期間越獄失敗四次,足足判了十六年。十六年啊,浪費了多少青春歲月,能做多少有意義的事,而換來的只是一個麵包。出獄後卻常常招人排斥,連住宿的地方也找不到,僅僅因為冉阿讓犯有前科。最終有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並送他了一套銀餐具和一對銀燭台。當冉阿讓最需要幫助時,所有人都逃避了,單單只有一個人站了出來。甚至有時他的好意也往往遭到人們的誤解,不能被社會所接受。

難道窮人就不是人嗎?他們也有生命,自由的生活的權利。人窮志不窮,窮人只是沒有錢,但他們的志氣還在。

我不知道當時的社會是多麼黑暗,如此下去會有更多的人輕視法律。「以愛制惡」,惟有道德感化才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文中的卞福汝主教就是善良,純真的代言人,明知道冉阿讓犯有前科還讓他過夜,在偷東西被抓到後還送了他一對銀燭台,一系列的舉動,真真切切的述說了主教的善良。

世界不是完美的,總有好人在發善,有壞人在作惡。但我們可以使好人多一些,讓他們去感化正在作惡的人。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愛心行動中。

愛的形式非常多,也十分簡單。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撿起隨風飄動的塑料袋等一件小事,都是在散發著愛心。大家行動起來吧,伸出你雙手讓世界充滿愛!

Ⅲ 《悲慘世界》觀後感1000字

這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看了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雖然只看了部分,但我依然感觸萬分。

新版的《悲慘世界》電影並不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是以音樂劇為藍本。《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名奴隸。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而被人告發,使他入獄,在監獄中度過了19年。出獄後,他的思想麻木、無情,對於這個社會有無限的憤恨之情。因為他的身份,人們都遠離他、逃避他,這樣的情景讓冉阿讓感到了絕望,然而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請他留宿,而且在他偷了主教家裡的東西被人帶回後,主教非但沒有告發他,反而為他開脫罪行,令他無罪釋放。

再後來,冉阿讓成為了一名市長。他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市長,開了一家紡織廠給婦女提供崗位工作,他不剝削工人,讓市裡的人們過上好日子。然而,當他知道有一名無辜的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時,在經過一段心理矛盾過後,他毅然挺身自首。這令人十分感動。與此同時,劇中還有一名悲劇人物,芳汀正遭大難,臨死前,她將自己女兒託付給冉阿讓。接下來,是他與老朋友沙威的對話,冉阿讓只希望完成芳汀的遺願便隨沙威離去。我們一直看到他將珂賽特領走便結束。

沙威這個人物的形象可以說是很有爭議。在電影中,他始終有這么一句對主人公唱的台詞,……24601!(two four six o one)。這是冉阿讓的編號,旋律、音調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沙威在一方面是正直公正無私,不輕言放棄;剛正不阿,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始終捍衛著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在另一方面,鐵石心腸,無情無義,冷酷無情,頑固不化,況且他是主人公的對頭。

電影里側重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比如冉阿讓在馬車上抱著熟睡的珞賽特時的一段獨白。對珞賽特來說,冉阿讓是她的救贖,讓她脫離了可怕的德納第夫婦;但同時她也是冉阿讓的救贖,讓他不再是孤獨的一人。

冉阿讓的懺悔彷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復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彷彿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嚮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麼?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當我們讀過或者看過《悲慘世界》後,都應該擁有冉阿讓一樣的精神品質,去感化我們周圍的人,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社會變得更溫暖,讓整個世界都充滿愛的陽光!

看過電影之後,我渴望去看原著。所翻拍的電影如此,原著必是巨著中的巨著!

Ⅳ 電影《悲慘世界》5篇影評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我為大家帶來幾篇《悲慘世界》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悲慘世界》觀後感一

在內地的大銀幕上能看到非專業歌劇演員死磕九個月練的辛勞成果,能看到用犧牲感召人民奮起抗爭而非用陰謀詭計誘騙愚昧大眾的故事,能聽到風靡數十載的經典音樂和歌聲,就懶得提太多的苛求了吧。

這個版本的《悲慘世界》在本屆奧斯卡上占據了最佳影片提名的一席之地,但湯姆·霍伯卻在最佳導演的競逐上被踢飛。原因還是蠻顯而易見的。

他所做的工作,主要還是根據音樂劇金牌製片人卡梅隆·麥金托什的「懿旨」,把自1985年首演且風靡全球的英語版《悲慘世界》音樂劇用處處考究的構圖搬上大銀幕。比如芳汀出場那場戲,兩排女工在銀幕上歌唱的鏡頭就相當有舞台感;主角獨唱時那燈光往身上一打,四周都黯淡模糊下來,極有舞台劇氣質。冉阿讓和沙威(內地字幕譯:賈維爾)的幾次相遇、追逐逃跑,交代方式都來得簡單而重復,就像在舞台上讓兩個人往上面一站。還有那場巷戰,雖然這場戲反映的是只堅持了幾天、有「法國小革命」之稱的巴黎反對波旁王朝人民起義,但在這部電影中只展現為幾十名軍人領著幾架小炮,隔著簡陋的路障與十來個青年學生之間的三兩趟交火。在舞台上這么演沒有問題,但作為一部電影就顯得隨便點了吧。

不過湯姆·霍伯還是做了一些嘗試的。比如他非常體貼地照顧那些看歌劇時坐在山頂位看不到演員表情的觀眾,頻繁地將攝像機貼到演員的臉上,以至於休·傑克曼鼻樑皮膚的顫動、安妮·海瑟薇歌唱時的咽喉都能被清楚看到。霍伯似乎沉醉於這種表現方式,把攝像機架在那兒讓主角一唱到底,還不時來個華麗麗的45度角。隨著演員的歌唱逐漸高亢,鏡頭往往隨著拉成大全景,然後再接大特寫,如此往復。執著於技術的影迷可能會對此感到厭煩,但不可否認,它在情緒煽動上對大部分的普通觀眾是奏效的。霍伯在這部戲里所做的最大膽的事,是讓非專業歌劇演員邊演邊唱,現場收音。既然要讓幾位非專業的歌劇演員拋棄他們最擅長的表演形式———講對白,不如來得徹底一點,也幫一下這幾位演員用表情及肢體表演彌補歌唱的不足吧。安妮·海瑟薇因此被加分不少,但也有露怯的,比如休·傑克曼用中音低聲「唱」對白的部分,嗓音就不如他唱高音時那麼有力,甚至出現不太著調的時候;又比如羅素·克勞那唱PO P的歌聲被擱到這部音樂劇里頭,盡管他對人物詮釋得不錯,但只有他真的在「講」的時候才回到了人間。

說了湯姆·霍伯和電影的那麼多不是,不可否認這部《悲慘世界》仍然是一部動人的、有魅力和有力量的電影!尤其是對於中國內地的觀眾而言。在內地的大銀幕上能看到非專業歌劇演員死磕九個月練歌劇的辛勞成果,能看到用犧牲感召人民奮起抗爭而非用陰謀詭計誘騙愚昧大眾的故事,能聽到風靡數十載的經典音樂和歌聲,就懶得提太多的苛求了吧。來自原著的精神力量和來自音樂劇的魅力,讓這部可以被處處挑剔的電影像磁石一般讓你安坐在椅子上,內心振奮,淚流滿面。

《悲慘世界》觀後感二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815至1932年,先後橫跨27年。冉·阿讓為快要餓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個麵包而被捕,服役中嘗試逃獄失敗,最終被監禁20年。 1815年,冉·阿讓終於假釋出獄,但因為身份關系被人嫌棄,最終被主教米里哀主教 救回。幾年之後,他化名為馬德蘭,成為一個工廠主人與市長,卻被他遇見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讓也遇上了芳汀,答應她為她照顧女兒柯賽特。這一切的悲傷,痛苦,凄慘,無奈,憤怒,絕望的情緒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後冉·阿讓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歡聽音樂劇的朋友,看電影之前還是要好好考慮,雖然相比音樂劇,電影有了畫面,情感,狀態和環境在裡面,但作為一個超長的電影,估計有2小時40分鍾,而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唱。,盡管演員對唱法的處理都是很合適的。如果之前對小說不了解或者音樂劇不熟悉的情況下,最好看看歌詞,否則在聽不懂唱什麼的情況下很容易審美疲勞。我有的時候,就略顯尷尬,因為真的沒幾句是說出來的。

《悲慘世界》觀後感三

《悲慘世界》的電影和小說的感覺很不一樣。開頭就用的是監犯們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影片中內容略有刪改,有的地方跳轉過快,前後情感轉變較大,邏輯感不強。

就我目前看的內容而言,我印象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片頭,監犯們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頭,百姓們所唱。其實在開頭的時候我聽到這首歌時,內心的觸動並不太大。因為囚犯在我認知里就是低人一等的,過著沒有尊嚴、自由的悲慘生活。他們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這也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處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卻在我心上重重一擊。當我聽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時,我的內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們需要懇請別人低頭看他們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頭看。而且,別人還不一定會去看他們一眼。接下來的這句也是一個重擊,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這歌不是唱給外邦人聽的,就是唱給同胞聽的。同胞,同為祖國的孩子。中國有個詞叫一母同胞,這是有血緣關系的,感情很深厚的。雖然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國家的人,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為何裡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來請求憐憫,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讓在芳汀死後與沙威的對抗引發了我的思考。冉阿讓起誓按時歸來,請求沙威給予他時間去救珂賽特。可是沙威認為冉阿讓這樣的人本性難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經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提防他們,看守他們,在心裡為他們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記號,就像中國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沙威有一種令我難以理解的對法律的執著,對犯人的禁錮。

在這場對抗中,冉阿讓強調,他只是偷了點麵包,沙威回答,維護法律是他的責任;冉阿讓繼續反駁沙威不懂世態炎涼,沙威回答,冉阿讓沒有權利。這段對哈值得思考。若是僅從冉阿讓的角度看,他迫於生計,不得不做違法的事。他只是一個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小人物。我們出於同情心會認為冉阿讓不應該被捕,或者說是不應該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難。可從理性的角度,法律與責任的角度,違法行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來,沙威的窮追不舍可以得到解釋。我認為法律與道德問題在這里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問題。因為當時局勢動盪,社會混亂,人民生活沒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小人物的行為只能用迫於生計來形容和解釋。當社會不能給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問題也只能被空談。民以食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有東西吃。活著,才能去想怎麼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覺悟,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但這對小人物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讓說沙威不懂世態炎涼。

沙威真的不懂嗎?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說他出生在平民窟,見慣了冉阿讓這樣的人。沙威其實很了解這些罪犯,了解底層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掙扎。他曾經也許對這些人有過同情和憐憫,但我覺得他很可能沒有。他就是那樣成長起來的,他從心底里是厭惡這樣的生活,這些人,他是想擺脫他們的。他厭惡貧窮,更厭惡貧窮帶來的罪與惡。所以他嚮往光明和正義,決心堅守正道。曾經的經歷告訴他,這些混生活的人很難改去身上的惡,所以他們要被看管起來,他們是不能夠得到信任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沙威是對的。冉阿讓若不是經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確是一個危險分子。經歷的苦難多了,對於別人的掙扎就會看淡,也就是老人在聽到那些充滿磨難的人和事時總喜歡感嘆這就是命。犯人們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個這樣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權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贖,守法可以維護社會。由此看來,他心裡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里還能延伸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該不該給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僅僅是看這部作品,我們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底層人民互相軋扎,社會信任度極低。可是反問自己,你會給一個犯人信任嗎,你敢好無芥蒂地和他相處?至少我不能。大家總是根據一個人地過往給他下定論。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老祖宗幾千年的教訓,不知道的也沒幾個吧。我們不願輕易地相信一個人會改變,尤其是一個罪人會改變。

影片中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性的問題。世界的好與壞是人界定出來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慘的世界,是對人性的映射和拷問。

《悲慘世界》觀後感四

奧斯卡頒獎典禮剛結束3天,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和最佳影片提名的《悲慘世界》就在國內公映,滿足了影迷的需求。這部由《國王的演講》導演湯姆·霍伯帶來的新片,改編自同名音樂劇,觀眾被這部影片精彩的音樂和歌詞,以及悲天憫人的劇情打動,觀影團給出了85分的平均評分。

忠實音樂劇,對白不足5分鍾

如果沒有同名音樂劇珠玉在前,休·傑克曼和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悲慘世界》在本屆奧斯卡很可能橫掃各大獎項。和之前的幾部《悲慘世界》電影脫胎於維克多·雨果的文學原著不同,湯姆·霍伯導演的這部電影整體內容幾乎原樣照搬音樂劇。158分鍾的影片對白不到5分鍾,其餘全部由演員的演唱組成。對於音樂劇愛好者來說,這樣的編排相當過癮,對於普通觀眾則需要時間適應。影片的眾多歌曲中,既有《I dreamed a dream》《On My Own》這樣的憂傷系,也有《Do you hear people sing》《One day more》的恢宏范兒。全片所有歌曲都來自音樂劇,只有冉·阿讓在接回童年珂賽特時演唱的《Suddenly》是原創,這首歌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原唱歌曲。

片中主要角色只有扮演艾潘妮的薩曼莎·巴克斯是音樂劇的同一個演員(群眾演員大部分來自音樂劇),其餘都是「現學現賣」,但在精彩的音樂編排下,連唱功最差的拉塞爾·克勞(扮演警長沙威)聽上去都能讓人接受。當然,曾憑借《國王的演講》拿過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湯姆·霍伯也功力盡顯,影片開場拉纖戲「低頭看,低頭看」齊吼聲回盪的畫面、1832年巴黎起義以及沙威和冉·阿讓幾場追逐戲,都能看出導演出色的場面調度能力。

表演飽滿激情,芳汀讓人落淚

片中表演最出彩的無疑是安妮·海瑟薇演唱《I dreamed a dream》那段,她將女工芳汀對往事的苦澀追憶和對未來的絕望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使唱腔與專業音樂劇演員有著差距,但在優美的旋律和飽滿演技的加持下,觀影團成員荷爾蒙指數依舊上升,很多觀眾被這一鏡到底的演唱感動到流淚。整部電影安妮戲份加起來不超過20分鍾,但拔牙、剪短發的突破性表演和落魄的妝容依舊為其贏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休·傑克曼紅遍好萊塢之前,就憑《日落大道》獲得澳洲最佳歌劇演員的稱號。即使這樣,為演好這部音樂劇電影他依舊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無論是開場他在監獄的落魄,還是他扮演的冉·阿讓被神父憐憫之後的頓悟和死之前的告白,都讓只熟悉「金剛狼」角色的觀眾耳目一新。其他演員中,阿曼達·塞弗里德扮演的珂賽特和埃迪·雷德梅尼扮演的馬瑞斯准確詮釋了金童玉女的概念,薩莎·拜倫·科恩和海倫娜·伯翰·卡特扮演的德納迪埃夫婦的插科打諢也讓人佩服導演的選角成功。

《悲慘世界》觀後感五

自從上個星期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片段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越想越氣憤,一直無法平靜。

經過我的分析,他們實際上都沒有錯——冉阿讓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不在飢餓中死去,偷了塊麵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執法,甚至即使自己錯了,也請求被法辦;芳汀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不顧一切地去賺錢。可是《悲慘世界》為什麼那麼悲慘,幾位重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為什麼那麼糾葛,卻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職業與地位。那時的社會分為上層社會,就是貴族、市長一類的有錢人;中層社會,就是執法者和酒店老闆一類的可以在社會上不算富裕卻活得很滋潤的人;底層社會,就是奴隸、罪犯和一些窮苦人,被人當作苦力,可以肆意打罵的對象。冉阿讓和沙威都是從貧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讓因為飢餓與窮,去偷了麵包,然後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隸,出獄後被感化,成為了上層社會中的一員;而沙威卻看到貧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為了一名警察,執法公正,卻因為職業關系,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為了活命偷了一塊麵包的冉阿讓;而芳汀處於底層社會,被處於中層社會的酒店老闆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賺錢,養活女兒,可最後至死也沒有再見到過女兒一眼。

其次,是負面情緒與社會蛀蟲。就像剛開始冉阿讓認為上帝拋棄了他,社會不公,於是會去偷給他一頓飯、一個住所的牧師家的銀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讓這個罪犯,會由衷地感到厭惡,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號,而且都是20年過去了,還不放棄追捕這個逃犯;芳汀本來在紡織廠幹得好好的,不會有後續那些事的發生,可是因為同事嫉妒他的美麗,誣賴她,使她被逐出廠,沒有了收入來源,為了能夠養活女兒,不顧一切地賺錢,越活越悲慘。社會上還有像酒店老闆一家那樣的社會蛀蟲,欺騙、造假、沒有人性,就是有類似這樣的人長期處在社會上,殺之不盡,才會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最後,卻是上位者的態度與底層群眾的不反抗。上層貴族覺得這樣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邊伺候,為你賺錢,發現不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使發現了,也不會努力地去做出改正,會覺得這樣挺好。而底層群眾被壓迫慣了,懼怕上層權威,沒有一個呼聲,組織群眾反抗強權與黑暗,可想想看,底層群眾的數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夠有一個呼聲,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層社會的優越能夠持續多久,畢竟上層社會是靠底層群眾的努力勞動與耕作才養活的啊!

《悲慘世界》我雖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這些想法與感悟卻在我腦海中紮根似地存在著。

Ⅳ 《悲慘世界》觀後感

原創回答

淺評《悲慘世界》
三月十號,全班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悲慘世界》。由於電影是我選的,所以呢,寫影評也算是對全班包括我自己的一種回應吧。
這是我第一次寫影評,可能有很多用詞不當和格式不對的地方,當然,由於見解的愚陋,只能淺談。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有好多話想說。
由於班上一名同學的遲到,我不能看到電影完整的開頭,我在等著把電影票給他。
當我步入八號影廳的時候,冉阿讓剛好被釋放。一開始就特別鮮明的突出了階級領導者和所謂的犯人之間的差距。領導人騎著駿馬,手持鞭子,一身整潔而帥氣的制服,而囚犯除了束縛身體的鎖鏈,也少不了亂蓬蓬的頭發和骯臟的衣著。冉阿讓為了拯救妹妹那迫於飢餓的女兒,偷了一塊麵包,被關了十九載。
被假釋的冉阿讓隨身攜帶一張假釋的單子,這張單子成為他邪惡的印記,他被小孩丟石塊,被旅店驅逐,他到達的地方,充滿了警惕和排斥,寒冷的夜晚他找不到歸屬,直到好心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但是他不僅沒有報答他,反而偷走了他家的銀器。被逮捕後的冉阿讓被警察一頓痛扁,但是主教不僅不與他計較,反而賜給他更珍貴的銀器還給警察解釋那些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
由於原著的內容很多,電影只是拉通了一個主線,加上電影的形式是音樂劇,我不想冗長的介紹電影內容,掐幾個印象深刻的,顫動內心的片段加以表述。
第一個片段,冉阿讓被主教解救後的一段唱詞。
他來到教堂,用滿臉的悲傷傾吐被關押的冤屈,凌亂的頭發,灰濛蒙的臉。淚水像一顆水晶一樣滋生在冉阿讓長長的胡須上。他的歌聲婉轉凄涼,帶著怨恨和仇視,對往事的追憶一句句像尖刀刺穿心臟般的疼痛。他的臉上,我看到了心酸,看到了一幕幕不堪回首的痛苦和委屈,歌聲由低沉逐漸轉為慷慨激昂,帶著一種久違的氣勢,一種想要洗心革面的氣勢和決心,他發誓要重生,歌聲戛然而止。餘音久久盪漾在影廳的周圍。我被震撼到了。
第二個片段,芳汀淪落為妓女。
芳汀可以算是這部電影裡面最悲情的人物。從工廠被驅逐,然後賣掉自己的頭發,賣掉自己的牙齒,最後淪落為妓女,自己的身體成為最後唯一可以換取金錢的工具。她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女兒。當她剛來到這個滿是妓女的場景裡面,一大群女人讓她出賣身體,迎合客人的時候。我甚至都沒敢眨眼睛,她們已經喪失的靈魂泯滅了她們的良知,同樣都是窮途末路的苦命人,卻要互相挖苦,用別人的痛苦來釋放自己的快樂,那邪惡的笑聲,那卑鄙的買賣,那一致的歌聲,這里彷彿就是地獄,只有肉體腐化的味道,毫無人情可言。芳汀與她們的對歌,我聽到了歌聲的顫抖和膽怯,直到她痛苦不堪的時候,她的歌聲終於變得有點堅強,但是很快就轉化為無奈。我們看著生命被踐踏,被蹂躪,我們也只能看著。
當芳汀唱到夢想,唱到她平凡卻被扼殺的夢想。我哭了,淚水在眼眶裡面不停的掙扎。這是多麼平凡而簡單的夢想,但是殘酷的現實,迂腐的階級,終於將她活活掩埋。
第三個片段,珂賽特。
珂賽特被寄養在一家酒館,酒館的老闆和老闆娘是金錢的奴隸,他們對待珂賽特不近人情,對待客人更是想方設法的壓榨。珂賽特剛出場時的那一段歌聲將我瞬間軟化,漆黑的夜晚,透過微光的窗檯,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臉上臟的痕跡是她經歷痛苦的記號,但是絲毫不減她迷人的美貌,她就像一個天使,眼神裡面是迷離,是期待,她還不知道,她等待的媽媽已經去世。她的聲音里傾訴著期待,傾訴著自己的不幸,傾訴著一個孩子最童真最真實的嚮往。這是第二段讓我眼睛濕潤的聲音。直到後來冉阿讓的死去,他抱著養父痛苦,紅潤的眼眶,迷人的臉龐,那麼真實,那麼讓人心疼。
第四個片段,酒館的老闆和老闆娘。
沒錯,他們正是是劇情中的小丑。從酒館淪落到街頭,無論在哪,他們一直沒變,還是那麼無恥,還是那麼可惡,還是那麼嗜錢如命。其實他們詮釋了很多不拘泥於現狀卻只想通過卑劣的手段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物,當然,他們只是小人物,所謂的小人物,就是心無大志,沒有善心。其實他們也是很讓我心疼,我心疼他們的無知,心疼他們沒有自我的生活。
第五個片段,艾潘妮。
從小,她就配合著自己的父母(酒館老闆和老闆娘)賺取不得人心的收入。但是她始終沒有喪失自己的靈魂和愛,她愛著馬瑞斯,無私的愛著馬瑞斯。在馬瑞斯愛上珂賽特之後,她幫助馬瑞斯找到了珂賽特的住處,讓他們有了第一次見面的機會,電影裡面,三人歌唱的場景我的喉嚨有點干啞。我祝福著馬瑞斯和珂賽特,同時也默默的注視著艾潘妮。艾潘妮哭著,馬瑞斯和珂賽特笑著,被兩個女人愛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為她哭,一個女人感到幸福,我似乎聽到了女人那種對愛的執著和渴望。盡管艾潘妮的父母在尋找珂賽特,但是艾潘妮為了馬瑞斯,竟然幫助了珂賽特,她的那一聲疼徹心扉的尖叫喊出了絕望,也詮釋著愛。當她在雨中歌唱的時候,我的心也如同那被雨點打濕的地面。她的歌聲裡面有埋怨,有困惑,少不了的傷心升溫著歌聲的沉重。直到最後,她用生命作為擋箭牌,把珂賽特的信親自交到了馬瑞斯的手上,她死得安詳,我想,她臨死的時候是多麼痛苦,但是看著馬瑞斯的傷心,她不忍心讓他擔心,強忍著生命的消失,在盡頭的最後一刻,任然想著馬瑞斯。
第六個片段,冉阿讓。
冉阿讓撕毀了假釋單,經過自己的努力到另一個地方當上了市長,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重生。重生的不僅是他的身份,還有他的善良,他的同情,他的犧牲。他為芳汀接下了珂賽特,並且帶著她一直成長,她把珂賽特視為掌上明珠,當他得知馬瑞斯之後,為了讓珂賽特幸福,他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革命戰線的虎口,救回了馬瑞斯,為了珂賽特的名聲,他放棄了跟他們一起生活,選擇了一個教堂,沒能看到女兒結婚,孤獨而死。雖然電影圓滿了結局,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孤獨而死。他幫助被馬車壓住的人,他承認自己是冉阿讓救回那個無辜的人,他與賈納兒決斗爭取三天時間等等。我看到了冉阿讓的改變,我看到了他一次次為被人做出的努力,他無私偉大,直到死,他想到的僅僅是自己能不能上天堂。芳汀的形象浮現出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其實是他自己對於自己的安慰。
第七個片段,馬瑞斯。
馬瑞斯是一個年輕帥氣的人物,他的幸福是在很多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實現的。這也說明了幸福的來之不易,以及悲慘世界裡面的悲情人物,大多都太孤獨。他最感動我的就是朋友都犧牲後,他來到那個亂糟糟的戰場,看著傢具和鮮血,以及混亂的一切。他的歌聲裡面除了對朋友的哀悼以及內心的痛苦,還有堅定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豪情。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形象。
第八個片段,革命。
率領革命的小夥子們一個個都是血氣方剛,激情盎然。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戰,但是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我很感動於頗帶喜劇色彩的那段路障,人們紛紛丟下自己的傢具作為路障,這是最快捷最簡單的方式設置路障,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捨得扔下自己的傢具,不是每個人都是熱血的實踐者,更多的是觀望,觀望結果,順從於結果。他們為了革命而犧牲,為了革命無怨無悔。這裡面有窮人,有富人,但是他們目標一致,心一致,他們沒有了貧與富的區別,他們有的僅僅是一致的決心和鬥志。
第九個片段,小男孩。
從他的開場便顯示出他的精明能幹,小小少年,成熟而勇敢,當他迎著敵人毫無畏懼的高歌,走在所有革命著的最前面,用激昂的歌聲對敵人送上最具諷刺的唾棄。一槍,嚇不倒他,再一槍,還是打不到他的意志,終於,最後一槍直接擊穿胸口,小男孩應聲倒下,睜開的雙眼,面不改色的表情,他在看著,在等待著他們的勝利!
第十個片段,賈納爾。
他把逮捕冉阿讓作為他的目標。直到最後自殺,他僅僅認為這是自己對自己的褻瀆,卻不曾想過,他已經具備了良心的判斷。他的愚忠是致死的毒葯。他兩次站到屋頂邊緣高歌,第一次的歌聲裡面,他發誓逮捕冉阿讓,並誓死忠誠。第二次的歌唱,聲音裡面很矛盾,糾結著自己的行為和自己一直以來堅守的目標。最後無法逃離內心的煎熬,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自殺。他沒有弄清自己,沒有弄清自己的周圍,他不應該被感動,他不應該猶豫,因為他不懂得轉變,不懂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必須做的。總是以一成不變的觀點審視一切。
那些容易別忽略的場景。
當冉阿讓背著馬瑞斯從骯臟不堪的下水道裡面出來,賈納爾正站在出口出等待著他們。一個在下水道裡面,只能清晰的看到堅定的眼神和泛紅的嘴唇,一個高大而權威,站在出口處以審判者的姿態向下看著。冉阿讓祈求他往下看,祈求他的憐憫,但是他的眼神裡面,卻是那麼冷酷。
妓女們的表情。電影中,妓女那段,她們的臉色全是慘白,凸顯出她們如同行屍走肉,喪失靈魂的軀殼。
芳汀臨時前乾裂的嘴唇以及她紅腫的眼睛,直到死前夢到自己的女兒,在電影中,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兒,在生命最後一刻,想像女兒的身影。
革命者中一個年輕人的父親,他坐上馬車看著馬車的窗外,一臉的愁苦和無奈。
領導者麻木的表情,以及對待苦命人時誇張的張揚和血腥。
芳汀被驅逐時市長的故作鎮定。
革命的歌聲飄盪於影片的最後等等。
總之,這是一部很宏大而唯美的電影,影片中有很多的畫面和場景一時間不能一 一道來,每次回憶都會有新的畫面令你感動。盡管音樂劇的形式有點不太適應,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時間的關系我也不想再啰嗦什麼。
如果你想欣賞一部優秀的電影,我推薦《悲慘世界》。

Ⅵ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5篇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悲慘世界》的導演想告訴人們的,雖然人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那麼你知道《悲慘世界》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有關於《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1

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刻化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年輕勤勞的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在難忍的飢餓驅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麵包而前後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獄後,為了報復,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棚衫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著鐵釺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於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並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台給了冉阿讓,並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為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帶仿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我認為神父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後來他改名換姓,在一個城市裡搞了一項工業的工藝改革,發了財,做了市長,在那裡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而冉阿讓也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為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裡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讓和珂賽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2

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後,他過得並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闆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准備逃跑時原諒他,並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台――「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著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發和牙齒,最後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說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後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縱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溫暖!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蠢和纖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3

他活著,盡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這四句詩是《悲慘世界》的附錄,「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冉阿讓生在布里地區的貧苦農家裡,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後因多次越獄,在苦役場呆了十九年才刑滿釋放。因為持黃色通行證,所以沒有旅店敢留他過夜。後來,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化名為馬德蘭,為黑玻璃製造業取得了大進步,又當上了市長,經常幫助一些窮人。後因種.種原因,他成為了珂賽特的父親,又因曾經犯下的罪四處躲藏。

珂賽特長大了,認識了馬呂斯。最後他們結了婚。因為冉阿讓告知了馬呂斯他的真實身份,冉阿讓只能從此離開珂賽特。卑鄙下流的德納第企圖告發冉阿讓,卻剛好成全了冉阿讓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後,珂賽特和馬呂斯急切看望冉阿讓,卻成了最後的見面。

這本書看完後,我哭了。是冉阿讓感動了我。原來,人是那麼偉大、勇敢、寬容、堅強。居然在那麼黑暗的社會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不同罷了。其實,人並沒有好壞之分,難道可以因為冉阿讓偷了一塊兒麵包就說他是壞人嗎?不對,這不是他的錯,只因當時社會的黑暗。難道可以因為德納第救了彭邁西上校就說他是好人嗎?不對,德納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財物,碰巧救了彭邁西上校。

冉阿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遠都不會磨滅。冉阿讓,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叫彼埃爾莫。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4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始終與丑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電影觀後感5

讀完《悲慘世界》這本書,覺得這本書非常好,把它介紹給大家。主人翁冉阿因為偷一塊麵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獄後,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為馬德蘭。查得。克莫,從此他立地成佛、處處行善,關心窮人,為貧苦人打抱不平,結交了很多貧民朋友,馬呂斯。芳汀、瑪賽特等窮苦人,在這期間,他為保護窮苦人的利益,與警察沙威發生過數次沖突,幾經厄運,最後被迫在孤獨中死去。

讓我感興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講了冉阿被旅店趕出來後,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導下,來到了主教,主教用豐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來,把主教家的銀餐具全部偷走,當警察把它抓起來時,主教主卻謊稱銀餐具是他的一個遠方親戚偷走並且送給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顆寬宏大度的心,盡管在那種封建舊社會、舊制度的殘酷迫害下,沒有貧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氣的主教主用他那顆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貧窮的冉阿。這本書也揭露了外國封建社會的黑暗。


Ⅶ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一千七百字

老師布置的?網上看見的電影評語,應該有點用。

1815年10月初,法國南部小鎮迪涅。一個光頭長須、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異鄉人,敲開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門。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盡辱罵與恐嚇。阿爾卑斯山的夜風,刺過衣褲的破洞,從四面八方襲擊他。他有一張黃色身份證(當時帶有前科、案底的假釋證明),一百零九法郎積蓄,以及一個在痛苦與仇恨中翻滾煎熬的靈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異鄉人。「您不用對我說您是誰。這並不是我的房子,這是耶穌基督的房子。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卻要問他有沒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並且不應當謝我,不應當說我把您留在我的家裡。您是過路的人,我告訴您,與其說我是在我的家裡,倒不如說您是在您的家裡。這兒所有的東西都是您的。我為什麼要知道您的名字呢?並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訴我以前,您已經有了一個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這樣,苦役犯冉阿讓的救贖之路開始了。

《悲慘世界》是怎樣的作品?童年時候,以為是一個壞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學時代,以為是一篇宣揚階級斗爭的小說;直至今日,才會意識到,這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真正的史詩不僅有時代,更有人的靈魂。靈魂的波瀾壯闊,不遜色於最激烈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悲慘世界》開篇,大段描寫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開啟整部作品的鑰匙。雨果將這部構思四十載、完成於晚年的百萬字巨著,稱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創作靈感,緣於一位叫彼埃爾•莫的農民。在1801年的法國,彼埃爾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生活維艱,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彷彿永久烙身的該隱記號,將他從整個社會隔絕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僅僅譴責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會現實,《悲慘世界》將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於憤怒的作品。書寫苦難只為控訴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難的深重?更寬闊的小說,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開始搜集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他想讓現實中的彼埃爾,與現實中的米奧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說世界裡相遇。這就是《悲慘世界》的胚胎。它將是一部始於苦難,終於救贖的作品。
寫作的准備工作極其扎實。雨果參考了好友維多克年輕時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大量材料,參觀了土倫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監獄,並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這樣的扎實體現於細節。閱讀過程中,我不斷驚訝:雨果講述每一個社會局部,都有著新聞記者似的准確,田野調查般的詳實。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獄的「大蘇」(即將一個蘇的硬幣縱向剖開,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紋,再置入一截彈簧);又比如匪徒間的黑話,黑話的流派、變種、口音特色、使用者個性……敘述得有條不紊,錯落生動。
《悲慘世界》描寫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寫濱海新興工業城鎮,但花費筆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幾乎是一部關於巴黎的網路全書。在這里,可以目睹監獄、街壘、貧民窟、下水道……還能看見粗魯但善良的野孩子,聖潔卻刻板的修道院,詭詐而不擇手段的犯罪團伙,以及如蛆一般活著、似牛一般勞作的苦役犯。我們隨著雨果,徜徉在街道,迂迴於巷弄,呼吸每塊磚瓦的氣息,觸摸每扇百葉窗背後的秘密。
《巴黎聖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鳥瞰》;《悲慘世界》中,充滿對巴黎街景的不厭其煩的描述。這些文字恍若情書: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細部、巴黎的白晝、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樓房、巴黎的路燈、巴黎的酒館、巴黎的看不見的地下世界……在飽滿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滄桑、衣衫破舊的中年女人,散發著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讓的巴黎。
雨果的寫作既恢弘、又細膩,經得起顯微鏡似的審讀:歷史→時代→人物→細節,無論置於哪種倍數之下,《悲慘世界》都是一部臻於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資料,小說構思已然清晰。但真正開寫,要到二十年之後。在此期間,雨果完成了其他幾部長篇,一些詩歌和戲劇。是什麼使他一再擱置?是否他已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作品,必須給予更多時間、深慮乃至磨難,等待它成熟和豐富?
1845年11月,雨果動筆,初命名為《苦難》。創作至近五分之四,他捲入政治漩渦,被迫流亡。小說於1848年2月停筆,一晃又是十二年。在大西洋的蓋納西島,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難,重拾《苦難》。經過大幅修改增添,於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寫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其中,滑鐵盧戰役與1832 年巴黎起義,描述得詳盡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鐵盧戰役,與敘述主線游離得較遠,且在情節推動上,產生了一個強行中斷。但雨果寧願犧牲流暢感,為的是完成闡述歷史的野心。
當然,雨果的野心不止於歷史。他時時放下冉阿讓,錯開筆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討不同議題。他談革命、戰爭、拿破崙、起義與暴動……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卻不鼓吹暴力,他說:「人民,深愛著炮手的炮灰」;他認為無知與罪惡是硬幣之兩面,卻依然心懷同情:「對無知識的人,你們應當多多教給他們;社會的罪在於不辦義務教育;它負有製造黑暗的責任。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裡滋長。有罪的人並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製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4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他留給母親的只有1.2萬法郎)」
人道主義與基督信仰矛盾嗎?不矛盾。人道主義反對教會桎梏、宗教迫害。但信仰和宗教是兩回事。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關系;宗教則是人的組織,只要有人,就有罪惡。在《悲慘世界》中,論及僧侶制度,雨果有過精彩的評論:「每次當我們遇見道存在於一個人的心中時,無論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們總會感到肅然起敬。聖殿、清真寺、菩薩廟、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人類心中的靜觀和冥想是了無止境的,是照射在人類牆壁上的上帝的光輝。」人的內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與黑暗滋生的惡。無論在聖殿,還是在街頭,無論在監獄,還是在警所,人性永遠是灰色的、曖昧不明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雨果筆下,野孩子伽夫羅什勇敢善良,卻臟話連篇,喜歡小偷小摸;愛潘妮鍾情於馬呂斯,如聖女一般為他犧牲,同時又出於嫉妒,將他誘入街壘同歸於盡;冉阿讓在從善之後,也曾因發現養女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戀情,而產生嫉妒、幸災樂禍,與瘋狂的佔有欲;甚至那場悲壯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贊美起義者英勇高尚的同時,不忘描寫混水摸魚、瞎湊熱鬧、怨氣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終導致失敗的集體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惡的一面,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也有它卓絕的一面,是我們所崇敬的。」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這種透徹的洞悉力,集中表現在沙威這個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在監獄長大,與罪犯為伍,造就嫉惡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觀念,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他的風格,用我們經常被教導的語言形容就是:對待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乍看之下,確實很難指摘他,因為沙威也是嚴以律己的。他指證馬德蘭爺爺即苦役犯冉阿讓,當以為錯認之時,立即一再請求引咎辭職。在沙威的世界裡,他從不懷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讓是壞人,直至街斗之中,壞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驚又迷惑,對救命恩人冉阿讓喊道:「您真使我厭煩,還不如殺了我。」(他第一次下意識地對冉阿讓使用「您」)此後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敵的好機會,卻幫忙救送馬呂斯,並最終放走冉阿讓。
在我看來,《悲慘世界》所有人物內心獨白之中,有兩場最為驚心動魄:一場是冉阿讓受卞福汝主教感動而由惡變善;另一場是沙威放走冉阿讓之後,在塞納河邊沉思自省。
沙威發現自己為忠於良心而背叛社會,簡直吃一驚;又意識到冉阿讓饒恕了他,他也饒恕了冉阿讓,更是嚇得發呆。他一生將法律視為至高,此刻居然出現比法律更高之物:愛和寬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讓,更不知怎樣面對內心,以及這個瞬間變為迥異的世界。雨果寫道:「他(沙威)有一個上級,吉斯凱先生,迄今為止他從沒想到過另外那個上級:上帝。這個新長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亂。」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價值觀崩潰了。「他(沙威)被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他覺得自己空虛、無用,脫節……毀了。他跳入陰冷的塞納河中。
雨果將沙威的正直,稱為「黑暗的正直」。為何「黑暗」?因為沒有光,這光就是愛。《聖經》說,一切誡命的總綱是愛,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比如一生從未撒謊的散普麗斯姆姆為救冉阿讓,向沙威撒了謊。撒謊是罪,救人則出於愛。雨果對此評價道:「呵,聖女!您超出凡塵,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攏了您的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願您的這次謊話上達天堂。」

在此意義上,《悲慘世界》是大時代的史詩,更是冉阿讓個人心靈的史詩。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賽特令他懂得愛,隱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謙卑,救護馬呂斯讓他戰勝惡念,最終完成靈魂的救贖。相比改變制度,改變靈魂是一項更艱難、也更根本的工作。願更多中國人喜愛《悲慘世界》。

閱讀全文

與悲慘世界十周年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種西瓜的當守門員的電影 瀏覽:955
惡搞舒淇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4
能脫單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75
葛優電影手機結束後的旁白 瀏覽:775
ipad迅雷下載不了電影 瀏覽:417
如何做電影校園宣傳海報 瀏覽:147
開頭怎麼講電影敘述 瀏覽:69
我的姐姐電影主題曲歌詞 瀏覽:362
電影孩子們的秘密神馬 瀏覽:285
電影游戲規則製片人是誰 瀏覽:357
電影開始百度雲資源 瀏覽:163
海邊吻戲微電影 瀏覽:59
素媛電影講的是什麼 瀏覽:319
天外來客免費電影 瀏覽:644
戰爭之王電影在線國語完整版 瀏覽:89
為什麼狗電影 瀏覽:563
如何拿到電影拷貝 瀏覽:720
葉德嫻演婆婆兒媳婦被鬼哪個電影 瀏覽:117
鄭州中原百姓廣場電影院 瀏覽:357
哪些有肉的男男電影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