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電影學院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一、北京電影學院在哪裡 北京電影學院地址在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4號,該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是亞洲電影學術交流的中心。
二、北京電影學院介紹
北京電影學院是一所有著電影歷史傳承和深厚電影文化積淀的高等藝術院校,學校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表演藝術研究所,1951年遷址並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為四年本科建制的北京電影學院。建校近七十年,名師薈萃,學派傳承,創作了眾多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在學科建設、教學創作、師資培養、人才選拔各方面都引領著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方向。
學校秉承「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校訓,「修身、勤學、精藝、踐行」的校風,以及「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學校精神,堅持「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的藝術觀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專業能力扎實、富有藝術創新精神、具備較深厚的人文素養、藝術素養、科學素養和職業素養,符合文化事業發展需要的的藝術人才。學校始終堅持遴選和培育精英人才,強化教學中心地位,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建立了完備的電影教育教學體系,形成了以教育教學為主體,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藝術創作為支撐,教學、科研、創作「三位一體」的辦學格局, 支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藝術創作和社會服務。
學校現有文學系、導演系、攝影系、電影學系、影視技術系、表演學院、聲音學院、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管理學院、攝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視聽傳媒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高職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15個院系及研究生院和基礎部,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每一個行當,囊括了電影創作的全部環節,是唯一能獨立進行故事片長片、動畫片長片創作的院校。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出品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
學校以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作為學科建設核心,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電影學學科體系,發揮其引領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以藝術學門類下的美術學和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學科,與電影學學科互補共進,適當發展與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其他學科交叉的學科。注重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緊緊圍繞北京「四個中心」特別是文化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定位,服務電影強國建設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面向世界電影發展前沿,深入推進國際化戰略, 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
截止到2018年9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027人,其中本科生2083人。學校有教職工561人,其中專任教師336人,外聘教師85名。學校擁有一支政治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精於教書、勤於育人的師資隊伍,現有國家「」和「*」入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宣部及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高創計劃」領軍人才、全國及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先鋒、長城學者等人才百餘人次。此外,學校有多位教授在國內外重要電影(電視)節擔任主席、評委,在國內專業學術團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的教師數量眾多。
學校擁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專業教室和專業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多媒體影音設備實現全覆蓋。擁有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動畫新媒體技術實驗室、數字影視動畫創作工程研究中心、聲音創作與工程中心等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校有放映廳、劇場、報告廳、攝影棚等設施,教學設備配置總值高,生均值約15.28萬元,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和師生藝術創作的需要。24小時圖書館館藏文獻以電影為核心,藝術類為重點,館藏資源豐富。學校薊門橋校區佔地105畝,懷柔校區佔地面積667畝(一期在建),將會為學校師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和創作環境。
學校獲批「國家電影智庫」「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北京市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基地」「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及「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刊核心期刊、 北京大學 核心期刊入選期刊。近三年,學校連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2項、獲得科技部「十三五」時期唯一面向電影行業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影視製作虛擬預演關鍵技術研發與系統集成)。學校匯集了國內外研究團隊102人,其中包括海內外院士5人、*2人,近年來5篇論文入選了世界計算機圖形圖像和互動技術領域頂級會議(SIGGRAPH大會),取得了比肩清華北大的優秀成績,實現了電影科技研究在國際頂尖學術舞台上「零的突破」和「跨越式提升」。
北京電影學院始終在實踐中努力探索有電影教育道路,提出「建設世界一流電影學院」的戰略目標。始終紮根中國大地,作為中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電影專業教育高等學府,持續處於全國千餘所開設影視教育專業高校的領軍地位;始終以中國電影人才培養為己任,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始終站在世界電影教育的最前沿,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專業設置最全面的電影專業院校,連續多年入選全球影視院校排行榜第三名。學校是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CILECT)理事單位,學校代表擔任亞太地區執委會副主席。
學校在建校近七十年的辦學歷程中,為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數萬名優秀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研究、電影數字技術、文化事業管理及與之相關的專業人才,在國內外電影教育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培養的藝術人才中有陳強、謝添、龐學勤、於洋、吳貽弓、謝飛、鄭洞天、李前寬、郭寶昌和翟俊傑等老一代藝術家;也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唐國強、宋春麗、張鐵林、張豐毅、王志文、許晴、蔣雯麗、黃磊、陸川、賈樟柯等中青年電影人代表;還有徐靜蕾、寧浩、趙薇、陳坤、黃渤、周冬雨、關曉彤、王俊凱等一大批電影新銳。師生和校友在每個時代都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20世紀60年代的《白求恩大夫》《劉三姐》《大鬧天宮》;70年代的《櫻》《小花》《哪吒鬧海》;80年代的《紅高粱》《駱駝祥子》;90年代的《開國大典》《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陽光燦爛的日子》;2000年後的《可可西里》《瘋狂的石頭》《讓子彈飛》《老炮兒》《我不是葯神》《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均由學校校友擔任主創。歷屆「華表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獲獎作品中,學校畢業生占獲獎者的比例高達80%以上。在戛納、威尼斯、柏林國際電影節等重大A類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影片,其主創人員大多是北京電影學院校友。學校畢業生還是全國千餘所開設影視相關專業的高校中影視師資最重要的來源,大部分已成為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
學校多年來積極服務於國家戰略和北京市各項重大活動,圓滿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國慶周年慶祝活動,連續承辦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評獎工作,助力「一帶一路」倡議,承辦兩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評獎工作,承辦2018「光影未來雄安新區首屆電影周」活動,2018韓國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鍾節目預演技術研發工作,2022北京冬奧會形象宣傳動畫設計、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晚會創意設計與預演等重大項目。學校發動數百名師生尤其是本科生,深入國家及北京市大型影視文化活動的最前線,憑借師生的專業水平和學術能力,向世界展示了學校在電影創作、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的高端水準。
2. 青年導演有哪些
王小帥(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青紅》;陸川(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尋槍》;賈樟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三峽好人》《世界》;萬瑪才旦(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靜靜的瑪呢石》;方剛亮(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師)——《上學路上》;顥然(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青春愛人事件》。
其實大量青年導演如賈樟柯,張元等都並非出身導演系,但是導的片子很不錯的。也具有代表性。
3. 考北京電影學院的要求
呵呵,你好,你要准備一段3分鍾的台詞,和一首歌曲最好不要是流行歌曲噢,在就是一段舞蹈,這是你考試前要准備的,至於表演,這個不是靠學也不是靠模仿的,這個需要一個感受的問題,而且每年的考試題目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也沒有辦法准備,只有你要有一個很好的邏輯思維和表現里,這個才可以抓住老師的眼球噢,在和你介紹一下表演吧,要給老師一個落落大方的感覺,不要緊張,而且不要說些和考試無關的東西,有問有答,不要話很多,讓老師覺得你不成熟。每年都會有幾個考生在進考場後和老師提出一些放鬆之類的要求,這樣的低級錯誤千萬不要犯噢,只要不要害怕,不要羞澀,表現出你是有準備而來的,是自信的,給老師你很棒的感覺。面帶微笑即可。在就是考台詞,當然是要背下來拉,如果拿著原槁讀的話老師怎麼注意你的形態和肢體語言啊,最好是3分鍾以內的,不要很長,因為老師是不會聽你讀完的,也許幾句就會讓你停下來,所以前面不要有太多的不進入主題的話。在就是考聲樂,這個是復試才會有的,是清唱噢,呵呵,只有這樣才可以聽到原生態的嘛,有音樂自然是最好,因為可以覆蓋很多缺點,但是電影學院是需要清唱的,老師是想聽聽你的聲音和看你是否有無音不全的,最後,希望你加油。 你說的應該是北京電影製片場,明星都是老師介紹或者推薦在就是導演來學校選演員落,我覺得你這個還不用關心,可以先考上在說,一般進去讀書的都會拍幾部系的。可以看出你想考表演系吧。其實表演系每年考試要求都會不太一樣 但一般都會考小品 和才藝展示 。其實成名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還要靠實力加機遇 有些是自己出去找 有些是靠家裡的關系或學校老師推薦,沒有誰是一畢業就是大明星的。你剛上初三建議你現在還是以學文化課為主 可以找老師學學表演和鋼琴之類的。 表演專業
培養目標:為電影、電視部門培養能從事表演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要求:學生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國有關的方針、政策、法規;系統掌握電影、電視表演專業的基礎理論及電影、電視藝術基礎理論;具有獨立塑造熒幕(屏幕)人物形象的創作能力;初步掌握影視製作工藝過程;具有較強的外語水平,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同時具備初步的聽、說、寫的能力。本科生畢業要求具備本專業教學工作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影片分析、戲劇名著分析、音樂作品分析、美術作品分析、文學作品分析、電影聲音、心理學、藝術概論、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電影編導概論、影視表演分析、美學概論、影視製作、電影造型、語言技巧。音樂、形體、表演藝術等。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表演業務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
談表演專業入學考試
每年,甚至每一天,我們都要收到許許多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信件。在信中,大家除了表達自己對表演事業的熱愛和追求外,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由於電影表演藝術基礎知識並非普及教育內容,很多想投身表演藝術的有志者,對表演藝術最基本的問題知之甚少。由於電影學院所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要求報考電影表演專業的考生,應該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表演天賦、藝術修養和相當水平的文化知識。
那麼報考電影學院表演系,到底需要具備怎樣的專業條件呢?
形象要求:
為了培養未來的專業電影演員,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形象。這是由電影表演藝術自身獨具的特點所決定的。長的漂亮當然很好!但是生活中的美並不等於人物藝術形象的美。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體現著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人的理想、願望、意志和愛憎,同時也反映著當時社會大眾審美趨向。電影藝術家總要給自己喜愛的人物,找到一個理想的外形和生動的面貌。這種外型和面貌反映著角色獨有的氣質和性格,並能給觀眾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為觀眾所認同、使人產生共鳴。所以選擇那些符合角色性格和氣質,但同時外形和美貌又好的演員來飾演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始終是「生理和社會的要求的一種表現」(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語)。這也是為何形象作為電影表演專業招生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的原因。總之,對形象的要求從根本上講是要有特點的。當然,電影藝術所要反映的現實生活是紛繁復雜的,其中要塑造的人物也必然是各式各樣、類型不同、形象各異的。因此,在我們招生時,要考慮在外形上「生、旦、凈、末、丑」行行俱全,也要注意各電影製片廠對各種形象類型演員的需求。
總之,外形和容貌沒有標準的模式。
形象和氣質是挑選演員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未來要做一個專業的電影演員,還要通過各種考試,考察考生是否具備起碼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也就是常說的具備不具備做演員的素質。
專業素質要求:
一、形體
外部條件是指包括容貌在內的身體條件,要求五官四肢不能有任何生理上的缺陷。電影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要通過熒幕傳達給觀眾。他們是依靠人物的行為和形體動作,來反映劇情的發展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所以我們常說形體是表演藝術的基石。
為了讓老師能更好的了解考生的身高、四肢、肩寬和髖骨比例,讓身體線條的表現力完全展示出來,形體考試時要求考生穿緊身或貼身的衣褲。復試時考生不能化妝進入考場。在考試時,考生先要表演一段自己事先准備好的舞蹈、武術、體操等。形體考試時,教師將考察考生形體造型美和運動協調性,考察考生肌肉能力和形體的靈活性,考察考生動作的表現力和形體的可塑性等等。形體教師往往還在最後的綜合考試時。即興出一些形體的練習題目,來考察考生的身體素質和動態感。例題如下:
基本形態和基本條件的考察:通過正常站立、下蹲、踢腿、下腰、跳躍等,考察考生的基本形態端正,無生理缺陷,要有基本的輕度和力度。
聽伴奏音樂,或跑步,或跳躍。並要求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變化,相應改變自己行進的速度節奏。
一般造型練習:聽擊掌號令,每拍一掌做一個造型,再聽見掌聲立即改變姿勢,反應要快,令行禁止,造型姿態不能重復也不能近似。
模仿動作練習:老師做上肢、下肢、頭部、腰部等單項或組合動作,考生要立即模仿。
綜合練習:要求考生通過對不同的音樂旋律、節奏的感受,展開想像即興做動作練習,以考察考生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和形體表現能力及形體的基本素質。
二、語言
熒幕人物形象除了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以外,還有聽,即人物的語言和聲音。這是表達角色內心世界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電影作為視聽藝術,演員創造的人物形象必須和聲音形象高度統一起來,角色才能栩栩如生,藝術形象才能完美動人。
首先,作為一名演員必須說好普通話,即指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一規范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北方話、吳話、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粵語。如果考生只能說家鄉話,而且又極難糾正為普通話,是很難成為演員的。那種自己表演,別人配音的做法,會損害角色的藝術感染力,這樣的創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語言考試的初試,是通過考生表達自己事先准備好的一段詩歌、散文、小說、寓言或者話劇、電影中的一段獨白來了解考生的聲音、語言的規范程度、清晰度,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力,對作品情景和人物形象的感受力、表現力。
電影對白,區別於生活語言,也不同於話劇台詞。由於「麥克風」和擴音器的作用,顯露出演員的聲音形象以及人物情感的質。朗誦切忌大喊大叫,不要拿腔拿調,反對一切矯揉造作和虛偽作態。從規定情景和人物性格出發,生活、自然、感人----這才是電影表演所需要的語言
除了自己准備的朗誦外,老師針對考生語言及聲音上的問題,還可能要加試一些內容,當場即興出題考察考生。
1.正音練習:有些考生z、c、s和zh、ch、sh不分,或L和N不分,或字不正腔不圓。老師當場給一段有關的練習,比如短文或繞口令,讓考生朗讀。
除了自己准備的朗誦外,老師針對考生語言及聲音上的問題,還可能要加試一些內容,當場即興出題考察考生。
1.正音練習:有些考生z、c、s和zh、ch、sh不分,或L和N不分,或字不正腔不圓。老師當場給一段有關的練習,比如短文或繞口令,讓考生朗讀。
.模仿練習:有些考生由於方言習慣性的讀錯字,一經老師示範,考生馬上能聽出正誤並能當即改正。而那些聽不出正誤、又改不過來,讀字的錯誤習慣根深蒂固的人,是不可取的。
3.即興練習:教師當場給定詩歌、散文、小說等小片段,考生稍作準備,當即朗讀,以考察考生各方面的真實能力。
4.強弱聲練習:電影語言要生活化,不等於發聲沒有音。老師讓考生大喊:「失火了---!」或大喊「XXX(人名)!」或改變音量:如對十個人講話、對一百個人講話、對一千個人講話等。要求考生聲音要洪亮,要持久達遠,要有穿透力。也可能老師讓考生遠遠的說悄悄話,又要讓教師聽見。
5.特殊練習: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教師當場即興出考題,以全面了解考生。
三、音樂
在電影藝術中,許多宏大的場面,如單純用解說詞去闡明,則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如加用了合適的氣勢磅礴的樂曲、合唱、領唱,那就可以發揮語言所發揮不了的作用了。作為一名電影演員應該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所以在聲樂考試中列舉以下題目供考生參考練習:
1.考生要事先准備一至兩首歌曲,從演唱歌曲中我們了解考生的音質、音準、樂感、節奏等。
2.節奏模仿:老師有節奏的拍掌兩遍,考生在很短的時間里正確記憶下來,然後模仿拍掌。例如:([]代表下劃線)[XX][[XX]X]|[XX]X|[X[XX]][XX]|XO‖
3.音階琶音練習:考生隨老師彈奏鋼琴的音階進行音階琶音練習。
4.模唱:老師在鋼琴上彈奏出一首短曲兩遍,考生在很短時間里正確記憶下來,然後進行模唱。
5.特殊練習:根據考生具體情況,老師即興出題,了解考生音樂方面的情況。
四、表演
表演考試是對演員內、外部素質的綜合考察。除了對形象氣質有一定的要求外,更主要的還是對演員內部素質的考核。對內部素質的考核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想像力、理解力、表現力、信念、激情和應變規定情景的能力。
參考練習:
1.以道具命題的練習
茶杯 電話(手機) 提包 一束鮮花 一面鏡子 一把椅子 一本書一個相機電視 一輛自行車。
2.單人小品練習
雨夜等車 夜晚迷路 發現案情 護理病嬰 誤闖他家 無法逃脫整容過後急著赴約 東西丟失。
3.雙人小品練習
電梯奇遇 狹路相逢 夜晚相間 約錯了對象 幸福的分手 痛苦的相遇。
4.多人小品練習
迎親 送別 接待 相認 野炊 看榜 行軍 過河 班裡來了女同學舞會上的相遇馬路上的相逢 大雨中的不期而遇看電影時的一見如故。
5.根據地點命名的小品練習
女生宿舍 火車站 電影院 公園里 產房外 電話亭 報攤前侯機大廳餐廳里。
6.強調感覺的練習
寒冷 酷熱 飢餓 驚恐 感傷 甜蜜 幸福 驚喜 奇癢 疼痛。
7.一句話練習
1)「是你?」
2)「我恨你!」
3)「我喜歡你......」
4)「我錯了!」
5)「對不起!」
6)「天黑了,怎麼辦?」
五、口試要求
除了上述專業主課的考試外,實際上進入三試者所參加的口試,也是專業考試的重要內容。
口試:是要了解考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文藝修養、興趣愛好、形象思維能力、語言概括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的邏輯和思考的深度。
按照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專業考試的一般程序,電影表演專業的考試內容通過上述考察暫時告一段落。三試通過者可參加體格檢查。
這是北京電影學院崔新芹教授的訪談,基本代表了北電表演系的要求,看看吧
4. 北京電影學院的北影淵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延安與八路軍》的影片後,電影團團長袁牧之奉黨中央的指派於1940年夏攜帶該片的全部底片赴蘇聯莫斯科進行後期製作。袁牧之在蘇聯期間考察了莫斯科全蘇國立電影學院後,受到了很大啟發,產生了中國要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也需要辦一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初衷。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進展,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積蓄幹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事業的唯一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從1947年初開始,先後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先後培養了520餘名幹部,其中440名幹部參加了電影工作,70餘名參加了部隊及地方文化工作。這些訓練班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事業積累了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周楊、夏衍以及袁牧之、陳波兒等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領導人,面對舊中國遺留給電影園地的斷壁殘垣,規劃對它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農兵、寫工農兵的電影專業人才。在一時還沒有條件辦起「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情況下,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規劃實施。於是人民電影教育事業開始了它的初創階段。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於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
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號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佔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
演員一班於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
在當時,專業教師多是來自解放區、部隊和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革命文藝工作多年藝術家。任課教師先後有:王逸、嚴恭、謝鐵驪、陳懷愷、巴鴻、李露玲、肖龍、石聯星、唐遠之、耿西、許之喬、王震之、吳天、林藝等。當時在教學方面,開始學習已經介紹到中國來的蘇聯劇作及表演理論,並編寫了《演劇教程》等專業課教材。同時聘請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別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由王震之講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史東山和蔡楚生講授《電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揚、馮雪峰、陳荒煤、於敏、俞平伯、丁玲、聶甘駕、孫家琇、艾青、老舍、盛家倫等著名文學藝術家,都來校進行專題講授。
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專業教師雖不多,教學計劃也比較單一,然而講授的課程卻涵蓋了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學生接受的知識面很廣闊。這一時期,無專門教學設備,條件簡陋,練功就在四合院內磚地上,影片觀摩要到電影院去買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燒煤球爐子。學生實行供給制,條件雖艱苦,學風卻是團結、緊張、活潑、嚴肅。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范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至此,電影學校成為具有藝術系科和技術系科的綜合學校。它標志著中國電影教育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與此同時,學校遷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墳新建的校舍。新校舍佔地3.3公頃,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其中排練廳300平方米、劇場(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實驗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邊設置的簡易操場15000平方米。
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制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9次政務會議上做出決定。「……電影局應積極准備條件,爭取四至五年內創辦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事業管理局制定的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列有在北京電影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劃。文化部並根據政務院的決定為解決建院後的師資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學生去蘇聯和民主德國等地學習電影編劇、電影攝影、電影美術及電影工程;組織專人到蘇聯考察電影教育;同時聘請蘇聯電影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培養師資。1955年11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柯主持授課,以培養師資為重點舉辦了導演、演員、攝影、製片四個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具有相當實踐經歷的創作和製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學制二年。學校同時配備了一部分師資力量協助蘇聯專家工作並隨班學習。
蘇聯專家在專修班的講授中,除了理論講授外,更重視課間影片作業的實習,學校為此在原來演出科的基礎上建立了實習辦公室,增添了影片實習設備和教學輔助力量。四個專修班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先後拍攝了《小白旗的風波》、《眾叛親離》等九個聯合作業影片片斷,演員專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劇《仇敵》和《第十二夜》。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並接見蘇聯專家與學員,對專家的教學和學員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小組「關於籌建北京電影學院工作的報告」,經文化部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於7月24日親自批示給高等教育部並由綜合教育司於8月4日正式列人計劃。
從表演藝術研究所第一個演員班到專修班這一電影教育的初建的歷史階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急需與發展輸送了576名名專業的畢業生。這其中,如:酈子柏、印質明、趙聯、龐學勤、李孟堯、孫羽、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於彥夫、董克娜、楊靜、於洋、張桂蘭。李文化、魏鐸、沈傑、常彥、阿達等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汪流、余倩、劉國典、孔祥竺、韋彰等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批准北京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王闌西兼院長,建院後,校址設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專業學系設置為電影導演系、電影演員系、電影攝影系和放映師范專修科。同時參加了全國統一招生。三個本科系(四年制)還要進行專業考試(含初試和復試),招收了86名學生。他們正是新中國電影隊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學生。放映師范專修科招收了29名大專科學生。三個系的課程設置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講座課。在共同課方面又分:政治課、文藝史論課、外語、體育課。教材、劇目、參考書目等方面雖也有中國民族藝術教育傳統的內容,但教學計劃的框架基本上採取的是蘇聯電影教育體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
1959年,增設了電影美術系,本科五年制。並進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工程學院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轉人電影學院,建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電影文學系,由文化部文化學院轉來二年級15名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於九月初開學。
1963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撤消後,美術系在校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美61屆)繼續學習。
從1960年到1965年,由實驗電影製片廠組織的本科生各屆畢業班攝制的聯合畢業作業,短故事片20部、71本,紀錄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龍》、《大木匠》、《父子倆》三部短故事片、《高爐電花》、《裝卸之歌》二部紀錄片曾在中國國內發行上映。
這一時期,教學對象主流是本科系各專業,但仍堅持著為電影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在職幹部。1959年曾建立過短訓部,為各電影製片廠培訓了「新聞編導」、「新聞攝影」、「錄音」、「洗印」四個專業的學員273名;這一年還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聘請蘇聯表演藝術家尼·潘可娃來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師資進修班結業,演出了蘇聯話劇《樂觀的悲劇》。攝影系舉辦了「電視攝影幹部短訓班」、「科教電影攝影短訓班」,導演系舉辦了「科教影片導演進修班」,工程系舉辦了「放映師范專修班」。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1960年表演系試招收了一屆初中畢業生的六年一貫制的兩個教學班。
從1960年開始,學院攝影系先後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派來的學習電影攝影的留學生,導演系也接受了阿爾及利亞的留學生。
1959年3月,北京電影學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託,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攝制定期的新聞雜志片《北京新聞》,以反映北京市各條戰線的建設、發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兩期。與此同時,還攝制了《建設密雲水庫》及北京工業、北京農業等方面的大型紀錄片多部。
《北京新聞》於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到1962年秋共發行了63期,由於電影膠片進口銳減,市委決定暫停攝制。
六十年代初期,課程設置加強了史論課的建設,增設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藝術概論》,制定了《學生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完全陷於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工下放部隊農場勞動,接著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設備、影片資料、圖書移交出去,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這一時期,電影學校在壓力下先後招收了「工農兵學員」的大專、中專、進修班等22個專業班。
「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了原建制北京電影學院。
文化部為迅速重建北京電影學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長王闌西任組長,盧夢、 鍾敬之、申伸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撥亂反正,恢復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本科的招生,文學系先以舉辦進修班主逐步恢復本科招生。舉辦表演師資進修班,各系並舉辦幹部專修班。為給民族地區 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內蒙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專業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羅光達、周傳基以觀察員身份赴澳大利亞參加 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絡中心)會議之後,學院先後派出考察團考察了東、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電影電視教育的現狀。
繼學院學術委員會恢復、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之後,建立了電影理論研究室,並先後組織了一系列有關電影美學、中國電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國優秀影片的創作實踐、電影與電視等專題研討會。教師們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及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300餘篇。各專業教師先後完成的理論專著有70餘種,其中《攝影曝光控制》、《攝影鏡頭的性能與選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一級),《元美學》、《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987年-1992年間獲國家及部級優秀教材獎共9種。
在史論課的建設方面,重建了7個國家的「電影研究」課程以及35門選修課程。
實行「學年學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兩年後根據學分成績,少數學生按大專畢業,其餘繼續學習)並在1985年級6個專業的新生班試行。
畢業生在教師指導的畢業演出中,其畢業作業《中彩》、《童年往事》、《隨風而去》分別獲得國際大學生奧斯卡電影節獎和東京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的特別導演獎等。
北京電影學院於1984年被吸收為CILECT的會員學校,並於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託,由學院主持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電視培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等影、視院校代表。
1984年,電影學院受權招收碩士研究生,並逐年擴展研究方向和擴大招生人數。此後又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研究方向為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
1991年5月,學院制定了《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學院決定建立「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為獎勵在校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和職工;後者則為表彰學院師生及歷屆校友在電影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作品而設立的榮譽獎,以弘揚電影教育並推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獎七項,1993年5月5日,舉行了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頒獎大會,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以金字鐫嵌在校園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建立了跨校雙學位學制班。從1994年開始並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計劃。
1995年,與中國攝影家學會合作辦學,成立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另外北京電影學院董事會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國家廣電總局簽約共建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共建協議,北京電影學院還將在通州區建設佔地面積500畝的新校區,建成後可保障6000名學生在校學習,將比目前的學生培養規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建校65周年慶典活動; 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學院簽署了關於聯合辦學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電影學院相關專業的二級學院將陸續遷址到位於河北香河的中信國安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