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評價電影《斯大林之死》
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人(1924——1953),在他的鐵腕統治之下,蘇聯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關於他的死一直存在各種陰謀論,官方給出的結論是中風導致的自然死亡,但也有人堅信他是被投毒害死的,而兇手就是克格勃(蘇聯情報機構)頭子貝利亞。
此片是譏諷斯大林的。
B. 頭天晚上還在會客的斯大林,次日離奇中風,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斯大林不會想到,這將會是自己在世上的最後一頓晚餐。在晚餐開始前,他還是一個受人景仰、威武霸氣的一國之君;
然而幾個小時之後,他卻會以一個手無縛雞之力、任人宰割的凄慘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並在幾天後猝不及防地撒手人寰。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他在生前又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呢?本期為大家講述一代偉人——斯大林之死背後的故事。
1953年,蘇聯軍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統帥——斯大林在突發腦溢血後與世長辭,享年74歲。如今距離他的逝去已近70年。
在這漫長的悠悠歲月里, 歷史 早已對他的是非功過做了詳盡的點評,唯有他的死亡原因,遲遲沒有被蓋棺定論,甚至成為中外 歷史 學家們長期爭論不休、焦頭爛額的辯論話題。
而這一切的起源,都要從1953年2月28日說起。
那天是個星期六,斯大林興致大發,邀請了赫魯曉夫、馬林科夫、貝利亞和布爾加寧這四個跟他親近的政治局委員,來到克林姆林宮聚會。
他們一行人熱熱鬧鬧地看了電影,並在隨後一同前往斯大林位於孔策沃近郊的別墅享用晚宴。
晚宴上他們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尤其是斯大林,他當晚的狀態極好,甚至因著心情愉悅的緣故還小酌了幾杯。
就在這樣的推杯換盞下,這場晚宴來到了尾聲。見時鍾已經指向次日凌晨的四、五點種,頗覺盡興的斯大林才結束了這場聚會,並把客人們送走。
而在此期間,他都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的跡象,除了略有醉意外,一切如常。隨後他便回到自己的房間歇息。
別墅里的值班員知道斯大林的作息習慣與常人不同:他經常白天睡覺、夜間工作,臨近中午才起床也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而一旦他睡醒,便會拉動自己床邊的繩子,以此召喚服務員進入房間,為他奉上洗臉水等其它洗漱需要用到的東西。
起先他們對斯大林沒有在「特定時間段」里起床的情況不以為然,以為他是前一晚睡得太晚的緣故。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左等右等都沒能等到那個「鈴聲」的召喚時,便覺得不對勁了——這種時候怎麼樣都該醒了吧?
可即便如此,都還是沒有人敢前去一探究竟。原因無他,斯大林的脾氣實在是過於暴躁。
尤其作為他的貼身服務員,他們在面對斯大林時經常都是如履薄冰、膽戰心驚;
甚至在面對他所下達的指令時,更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態度,唯恐因為些許的行差踏錯而遭來他的雷霆之怒。
在這樣的極度畏懼下,他們茫然無措,只得打電話給昨天前來赴宴的高官們,想請他們定奪。
因為此事事關重大,所以貝利亞、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和布爾加寧很快便趕到了現場。他們安排了一個警衛員,以送郵件為由,去往斯大林的房間。
自覺倒霉的警衛員戰戰兢兢地敲門進去,壯著膽子喊了幾聲,卻始終沒有等到迴音。
他又往裡走了走,卻看見斯大林倒在地上——他得了很嚴重的中風,甚至到了右手癱瘓、雙腿失去知覺、無法說話且心臟和呼吸活動都出現嚴重障礙的地步。
見此警衛員趕忙叫人一起,把斯大林抱到了旁邊的小沙發床上。在這個過程中,他不經意地看到了斯大林摔碎的懷表,上面顯示的時間是凌晨六點半。
這就意味著斯大林在凌晨回房間後不久,便已經成為這副模樣了,他在地上足足躺了十多個小時才被人發現!
聞訊前來的貝利亞等高官,在目睹這一切後,命令在場的眾人都要對此守口如瓶,並警告他們絕對不能將斯大林的情況宣揚出去。眾人紛紛稱是。
緊接著,貝利亞等人便以要開機密會議為由,遣散了圍觀的眾人。
隨後荒誕的一幕就出現了——這些昨天還在宴席上與斯大林推杯換盞、以兄弟相稱的人,在面對眼前急需救助的斯大林時,卻並沒有採取任何的積極措施。
相反,他們是在漫長的七八小時以後,才吩咐人找來醫生診治,因而讓斯大林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如此消極又可疑的應對方式,不免讓人對他們的目的浮想聯翩。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
這是非常戲劇性的一幕——斯大林突患中風後,平日里跟他親密無間的幾位高官朋友,無一人為他找來醫生進行救助。
反而在長達七八個小時的時間里,漠視他的痛苦,並放任他自生自滅。他們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矛盾,因而做出如此有違人倫的行為?
1953年3月2日,中風二十多個小時後的斯大林終於迎來了醫生的救治,然而一切已是無力回天。
醫生診斷他是「因為高血壓和動脈粥硬化引發左腦半球出血」,並說他的死亡無可避免。
然而與發生在斯大林身上的悲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邊的蘇共高層不間斷地開會。
他們絲毫不關心生命垂危的斯大林,而是一門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他撒手人寰後,所空出來的那一大塊權力蛋糕上。
在一眾狂熱的人中,又以貝利亞、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對此最為積極。
他們推翻了此前在蘇共「十九大」時,斯大林所擬定的那份主要領導名單。隨後,這些主要的領導職務就成為了他們的囊中之物。
貝利亞主導了蘇聯內務部與國家安全部的合並過程,並任命自己為部長會議內的第一副主席兼內務部部長;
馬林科夫搶奪了斯大林部長會議主席的頭銜,因他深知這個頭銜在蘇聯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眼見著兩個同僚都得償所願、一步登天,赫魯曉夫也不甘示弱,他宣布自己要出任「第一書記」——他把此前被斯大林所廢除的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換了個名,隨後挪為己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名叫莫洛托夫的人,他在這次熱火朝天的會議中也是收獲良多:他的妻子曾因發表支持猶太人的言論而被斯大林迫害,甚至連他自己也因此被剝奪了外交部長的身份。
殺妻之仇和奪權之恨,斯大林兩樣都佔了。如今這種情況於莫洛托夫而言,無疑是雙喜臨門——仇人如今生不如死,行將就木;
他也在此次的利益分配會議上得以官復原職。
會議結束以後沒多久,斯大林便撒手人寰。他的女兒阿利盧耶娃目睹了他死亡的全過程,稱他在最後時刻里嚴重缺氧,臉色都因痛苦而扭曲變形,甚至到了無法辨認的地步。
她還說父親的垂死掙扎非常劇烈,但大家都幫不上什麼忙,只得眼睜睜看著他窒息而亡。
就這樣,一位影響了人類 歷史 進程的梟雄人物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當晚,以一個屈辱的形象與世長辭。他的「斯大林時代」也徹底終結於 歷史 的滾滾車輪下。
3月6日,蘇聯官方正式對外宣布斯大林的逝世,並稱他是死於高血壓所引起的腦溢血和胃出血。
「病逝」的觀點在斯大林剛去世時還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可兩個多月以後,「斯大林死於謀殺」的小道消息就陸續傳了出來,最後逐漸成為當時 社會 里的主流觀念。
經調查,原來是斯大林的長子瓦西里和小女兒阿利盧耶娃,率先提出了父親是被謀殺的言論。
不僅如此,阿利盧耶娃還在後期撰寫了一本名為《寫給孫輩的書》。
她在書中詳細闡述了斯大林被謀殺的原因,並列舉了諸多事跡加以佐證:例如貝利亞等人在事發時的見死不救和拖延治療;
例如斯大林死後,貝利亞那「難以掩飾的狂喜」表情等等,這些都成為她眼中有關父親死於非命的「鐵證」。
內容曝光後,她便獲得了大量民眾對其主張的「謀殺論」的支持。
那麼斯大林是否如他小女兒阿利盧耶娃在書中所說的那樣,是死於謀殺呢?
那些支持「謀殺論」的人,除了認為以貝利亞為首的政治局委員們態度消極具有嫌疑外,更是以他們當中的一員——赫魯曉夫的親自見證為重要依據。
在赫魯曉夫的回憶中,他稱斯大林剛病倒時,貝利亞就毫不客氣的對其發脾氣、辱罵和譏笑,用詞的誅心程度「簡直叫人聽不下去!」
而官復原職的莫洛托夫,也聲稱自己曾聽到貝利亞說過「我把他幹掉了」的話。如此一來,貝利亞的嫌疑指數便直線上升,成為這部分人心中殺害斯大林的「罪魁禍首」。
而對於另一邊認為「病故說」更可靠的人而言,他們雖然並不否認貝利亞的重大嫌疑,但認為他最多隻是有賊心、還來不及下手。
因為在他們看來,斯大林的晚年生活過得並不 健康 ,而這或許就是造成他患病並最終死亡的原因。他們對此的依據,是從斯大林的秘書——鮑里斯.巴扎諾夫口中而來。
他說自己跟隨斯大林有很長時間,發現他從來都不運動、還毫無節制地抽煙喝酒,且作息也極度不規律。
再加上30年代到40年代期間,斯大林還出現過嚴重的心律失常和血管痙攣等疾病,因而他最後的病發身亡似乎就顯得不那麼讓人意外。
鮑里斯.巴扎諾夫還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斯大林因為自己年輕時所犯下的殺戮太多,所以晚年時老是以為有人要害他,為此他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不但經常加固他住處里的防禦力量,同時還對一切入口的東西都高度警惕。
他甚至懷疑上了醫生。多年來他從不讓專家給自己看病,就算是生病了,也堅決不接受正規的治療,而是依靠一些偏方和葯丸來解決。
參與救助斯大林手術的醫生曾說,「斯大林在病倒前,從未求助過任何醫生。」甚至在他偌大的別墅里,「連存放必須葯品的急救葯箱都沒有。」
斯大林的隨身人員也證實說,早在病發前,斯大林就時常出現頭痛欲裂的症狀,但他寧願因此而影響工作,也「頑強地拒絕一切系統治療,甚至連最基本的體檢也不做。」
因而這么多年,沒有人知道斯大林真實的 健康 情況,也因此就沒有辦法對他進行針對性地治療和調養。
而斯大林對醫生的懷疑,到後來甚至發展成迫害的地步——在病逝前夕,他製造了一起臭名昭著的「克里姆林宮醫生案」。
當時,多疑的斯大林覺得所有醫生都是潛藏的敵人、蓄意謀害他的危險分子,所以他在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下,誣陷了包括自己私人醫生在內的一大批醫學界的泰斗人物,並將他們都下在了監里。
而他如此憎惡醫生的態度,也就致使他的警衛們在目睹他病發後,不敢擅作主張的去請醫生前來救助,最終延誤了他的病情,導致他無力回天。
對此,很多人說他是「自作自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最後,對於斯大林死亡的真實原因,中外始終是眾說紛紜。
對於後世的我們而言,隨著「斯大林時代」的遠去,和在當年與此事相關的人員的相繼離世,真相也就成為了那難以捉摸、可望而不可得的稀罕之物。
它被湮沒在浩瀚的 歷史 中,成為了無數未解謎題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