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波茨坦廣場柏林電影節

波茨坦廣場柏林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4-06-13 15:23:20

① 波茨坦廣場的設計展示

波茨坦廣場的規劃建設很好地反映了現代城市設計實施的全過程。波茨坦廣場由總體城市設計到區塊城市設計,再到最後的建築設計的步驟,在不同階段中規劃師、建築師的分工、合作,以及與普通群眾的交流溝通.
旋轉門
這片過去位於兩條界牆之間的無人地帶,在東西德重新統一之後成為歐洲最大的建設項目之一。波茨坦廣場周圍全是由知名建築師設計的宏偉建築,從而成為一個新的市中心。索尼中心(Sony-Center)、戴姆勒城(Daimler-City)和柏林火車總站(Hauptbahnhof,歐洲最大的樞紐火車站)是幾大精彩的看點。在柏林,工作、購物、逛街或者娛樂不分晝夜。柏林國際電影節為許多大明星和導演們帶來榮耀。 每一個時代最雄偉的建築物都會採用最具體的形式。波茨坦廣場從來不是Piazza(義大利語,廣場),而是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一個高密度的交通樞紐,在這里安裝了歐洲第一個紅綠燈。4000個工人正在建造一個巨大的服務中心。廣場和賓館出現了,俱樂部和音樂劇場、地下停車場、地鐵隧道和汽車隧道也相繼出現了。

② 波茨坦廣場的雨水利用

波茨坦廣場是德國雨水利用的典範
每年2月舉行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享譽全球。每到那時,明星璀璨,記者雲集。他們聚集在柏林現代化的市中心波茨坦廣場,而廣場上的全球著名5星級飯店君悅大酒店是他們下榻和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地點。但是,那麼多的明星和記者或許並不知道,波茨坦廣場是德國雨水利用的典範。
日前,在君悅大酒店公關部的介紹下,酒店技術人員馬庫斯熱情地接待了記者的來訪。登上酒店頂層,波茨坦廣場一覽無遺。馬庫斯說,廣場上的很多建築,包括酒店本身以及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總部大樓等,都是「綠頂」。在賓館頂層,綠色草坪、藍天白雲,使客人們喜歡在此享受「日光浴」,呼吸城市中難得的新鮮空氣。
兩德統一前,波茨坦廣場是柏林牆分界地帶,一直是塊空地。統一後,戴—克公司和索尼公司投資開發此地。從1994年到1998年,拔地而起19座高樓,另建10條街道,兩個廣場,佔地50多萬平方米,總投資額高達40億歐元(1歐元約合10元人民幣)。波茨坦廣場遂成為新柏林最大的商業中心和最具魅力的場所之一,每天有7萬人次到此游覽,而這里的水景觀尤其給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國聯邦和各州有關法律規定,新建或改建開發區必須考慮雨水利用系統,因此,開發商在進行開發區規劃、建設或改造時,均將雨水利用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考慮,尤其在進行大面積商業開發區建設時,更是結合開發區水資源實際,因地制宜,將雨水利用作為提升開發區品位的組成部分。
由於柏林市地下水位較淺,因此要求商業區建成後既不能增加地下水的補給量,也不能增加雨水的排放量,以防雨水成澇。為此,開發商對雨水利用採用了如下方案:將適宜建設綠地的建築屋頂全部建成「綠頂」,利用綠地滯蓄雨水,一方面防止雨水徑流的產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發,起到增加空氣濕度、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對不宜建設綠地的屋頂,或者「綠頂」消化不了的剩餘雨水,將通過專門的已帶有一定過濾作用的雨漏管道進入地下總蓄水池,再由水泵與地面人工湖和水景觀相連,形成雨水循環系統。而地下總蓄水池又設有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和雨水處理系統。由於柏林整個大環境很好,雨水干凈,所以,一些流下來的雨水水質經過前期過濾後已經達標,可直接進入雨水循環系統;如果水質不達標,則自動進入雨水處理系統,經處理後再進入雨水循環系統。

③ 娉㈣尐鍧﹀箍鍦虹殑緇勬垚閮ㄥ垎

璁拌呯湅鍒幫紝娉㈣尐鍧﹀箍鍦虹殑姘存櫙瑙傜敱3閮ㄥ垎緇勬垚錛
涓鏄緔㈠凹涓蹇冨ぇ妤煎墠甯︽湁鍠鋒硥鐨勬按鏅瑙傘傚皬瀛╁瓙灝ゅ叾鍠滄㈡潵榪欓噷瑙傜湅鍠鋒硥姘存熅鍥涙簠錛
浜屾槸鎴粹斿厠鍏鍙告婚儴澶фゼ鍓嶇殑浜哄伐婀栥傛箹鍐呴賦楦鎴忔按銆侀噾楸兼父鍔錛岃礬榪囨父浜烘棤涓嶇暀榪炴瓏瓚籌紱
涓夋槸鏌忔灄鐢靛獎鑺傗滅數褰卞鈥濆墠鐨勯樁姊鐘舵按嫻侊紝姘存祦涓婁笌浜哄伐婀栥佷笅涓庢按娉電浉榪炪
浣滀負涓栫晫涓婇洦姘村埄鐢ㄦ渶鍏堣繘鐨勫浗瀹朵箣涓錛屽痙鍥界殑闆ㄦ按鐢ㄩ斿緢騫挎硾銆傞櫎浜嗕笂榪板緩閫犳按鏅瑙傚拰鏀瑰杽鐜澧冨栵紝闆ㄦ按榪樿騫挎硾鐢ㄤ簬鍐插埛鍘曟墍銆佹礂娑よ。鏈嶃佹祰鐏岃姳鍥鑽夊湴銆侀儴鍒嗗伐涓氱敤姘淬佺┖璋冨喎鍗寸敤姘淬佹竻媧侀亾璺絳夌瓑銆傛埓鈥斿厠鍏鍙告婚儴澶фゼ鐨勫伐浣滀漢鍛樺憡璇夎拌咃紝璇ュぇ妤煎氨鐢ㄩ洦姘存潵鍐插埛鍘曟墍錛屽苟鐢ㄤ簬絀鴻皟鍐峰嵈緋葷粺銆傛ゅ栵紝鍦ㄥ痙鍥戒紬澶氬煄甯傦紝灝ゅ叾鏄甯備腑蹇冪殑琛楅亾錛屼漢浠緇忓父鐪嬪埌涓浜涙按娌跨潃琛楅亾涓や晶鐨勬槑娌燂紝浠庨珮澶勬祦鍚戜綆澶勩傝繖鏄闆ㄦ按鍒╃敤鐨勫張涓鍏歌寖銆傚煄甯傝楅亾寤鴻炬槑娌燂紝鑺辮垂涓嶅ぇ錛屾棦鍐叉礂浜嗚楅亾錛屽張鏀墮泦浜嗛洦姘達紝涓涓懼氬緱銆傝屾敹闆嗗埌鐨勯洦姘磋繘鍏ヨ搫姘存睜榪涜屽啀澶勭悊鍚庯紝灝卞彲浠ヨ鐢ㄦ潵鍐插埛鍘曟墍銆佹祰鐏岃姳鍥鑽夊湴絳夈
寰峰浗姘磋祫婧愬厖娌涳紝涓嶅瓨鍦ㄧ己姘撮棶棰橈紝浣嗕負浜嗙淮鎸佽壇濂界殑姘寸幆澧冿紝寰峰浗鍒跺畾浜嗕弗鏍肩殑娉曞緥銆佹硶瑙勫拰瑙勫畾錛岃佹眰瀵規薄姘磋繘琛屾不鐞嗭紝鍚屾椂榪樿佹眰瀵歸洦姘磋繘琛屾敹闆嗗埄鐢錛屽苟鎶曞叆澶ч噺浜哄姏涓庤祫閲戝紑灞曢洦姘村埄鐢ㄧ殑鐮旂┒涓庡簲鐢ㄣ傚痙鍥借繖鏍風殑鍋氭硶寰堝煎緱鍊熼壌鍜屽︿範銆

④ 柏林景點

柏林景點介紹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

勃蘭登堡門,柏林僅存的城門,是柏林城的標志。以前由於緊挨著柏林牆,使它成為東西柏林分裂的代表建築。柏林牆倒塌後,於1989年12月22日勃蘭登堡門再次對外開放,成為統一的象徵。

這座以沙石為建築材料建造的柱廊式城門,於1788年至1791年由 C.G. 朗漢斯設計,仿照了雅典阿克波利斯(Akropolis)建築風格。兩側共有六個多立克式的圓柱,支撐著11米深的五條通道。1794年,勃蘭登堡門頂上裝飾了沙多(Schadow)塑造的四馬戰車及勝利女神塑像,指向東方的市中心。二次大戰期間,勃蘭登堡門四周的建築全部被毀。

巴黎廣場

巴黎廣場連接著勃蘭登堡門和富麗堂皇的菩提樹下大街。以前這里曾是一個練兵場,威廉一世在這個菩提樹下大街的盡端建造了這個四方廣場。之後,廣場由各式城市別墅、大使館和豪華的阿德龍飯店所環繞起來。

整個巴黎廣場及其周圍建築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柏林牆倒塌後,按其歷史原貌進行了重新修復。在修復過程中,這里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在勃蘭登堡門的左右兩側的Liebermann和Sommer兩座建築是現今新建的一對雙胞胎建築。其建築風格仿照了歷史上著名建築家Stüler的建築風格。德累斯頓銀行大樓的建造,避開了傳統的建築裝飾,同時又延續了巴黎廣場傳統的建築風格。

國會大廈 (Reichstag)

國會大廈(也稱「帝國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

國會大廈建於1884至1894年,是保羅·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為帝國議會建造的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

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並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國會大廈。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志。

聯邦總理府 (Bundeskanzleramt)

聯邦總理府是新建政府區最醒目的建築之一。這座白色大廈是「聯邦紐帶」的一部分。「聯邦紐帶」將新建建築連在一起,同歷史建築國會大廈遙相呼應。

1991年6月20日,重新統一的德國再次選擇柏林做為首都。之後,舉行了在施普雷河灣政府建築造型設計的投標活動。柏林建築師Axel Schultes和Charlotte Frank以他們的「聯邦紐帶」設計中標。「聯邦紐帶」橫跨施普雷河,將東西柏林連在了一起。作為「聯邦紐帶」組成部分之一的聯邦總理府由中間的九層主樓及較低向兩側延深的兩翼組成。建築上部18米高的半圓形是主樓的標志。

聯邦總理府的玻璃外牆使建築透明、寬闊,12米高的石柱使玻璃外牆結構清晰,並產生了內外響應的透視效果。

聯邦總理府兩翼為辦公區,主樓入口大廳寬闊宏大,用於接待貴賓。透過總理會見層的透明玻璃或站在陽台上,可以望到蒂爾加藤公園美麗的景色。用於接待國賓的貴賓接待庭院內,裝飾有西班牙藝術家Eardo Chillida的巨型鐵質雕塑「柏林」。

御林廣場 (Gendarmenmarkt)

御林廣場(也稱「憲兵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廣場之一,是遊客的必游之地。廣場由德國大教堂,法國大教堂和音樂廳所環繞,美麗、和諧,令人流連忘返。

廣場從1688年開始由J.A Nering開闢建造,最初被稱為菩提樹廣場,以後稱作弗里德里希城廣場或新廣場。1736年至1782年,廣場由軍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廣場」。1777年後,廣場由Georg Christian Unger進行了整體統一的設計和擴建。二次大戰期間,廣場毀壞嚴重。在紀念科學院250周年的慶典之際,廣場曾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又恢復了「御林廣場」的原名。

法國大教堂

法國大教堂是1701年至1705年由Cayart設計, 為從法國逃遷到柏林的胡格諾派教徒所建造的。長方形的中心建築在其長邊的兩側建有兩個半圓形建築。1780年至1785年,在御林廣場的改擴建工程中,教堂按Gontard及Unger的設計,被加上了一個醒目的塔頂。二次大戰中教堂毀壞嚴重,1977年被重建。

德國大教堂

著名的德國大教堂於1701年至1708年由M. Grünberg設計,Giovanni Simonetti建造,最初也叫做新教堂。1780年至1785年御林廣場的改擴建工程中,由Gontard設計,加建了圓頂。二次大戰中教堂同樣被毀。1996年10月2日,經過重新修繕的德國大教堂重新對外開放。

音樂廳(劇院)

由Karl Gotthard Langhans於1800年至1802年在這里建造的國家劇院,毀於1817年的一場大火。普魯士著名建築師申克爾在劇院原址的廢墟上進行新建,將原有建築的殘余部分融入了新的建築之中。建築中間部分高大、寬闊,前面突出,建有埃奧尼亞式圓柱。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毀之後,最初階段只是被保護了起來,系統地修復工作直到1979年才得以進行。1984年,建造由劇院改為音樂廳重新啟用。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柏林大教堂原為霍恩措倫王室的宮廷大教堂,做為新教教堂同羅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應。

1894年至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時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設計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舊的大教堂拆除之後,為霍恩措倫王族所建的宮庭及紀念教堂。不顧當時人們的反對,柏林大教堂上按照威廉二世的願望,建起了一座裝飾華麗、帶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圓頂。二次大戰期間,教堂毀壞嚴重,1975年至1993年間得到了重新修復,但其原有裝飾進行了簡化。

教堂內部修飾富麗豪華,於同一時期由同樣的建築家Raschdorff設計。其中最創珍貴的是大選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國王一世及王後索菲·夏洛滕的棺材價值連城。主聖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

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museum)。這組經過百年歷史建造完善起來的博物館群體建築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被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要對博物館進行重新修復,並將以前的藏品大部分物歸原處,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1999年,這組博物館群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五個博物館

老博物館建於1830年,由申克爾設計。內部的圓形大廳帶有高大的圓頂,將館內的古代藝術雕塑藏品籠罩在迷人的氛圍中。

新博物館建於1843年至1859年,由F·A· Stüler設計。新博物館是為分擔老博物館的藏品太多的壓力而建,曾展有人類發展史展覽,整個建築也依展覽內容,同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相呼應。二次大戰中的轟炸使新博物館成為一片廢墟,重建工程由建築家David Chipperfield設計,預計到2007年完成。

國家藝術畫廊,現稱老國家藝術畫廊,建於1867年至1876年,同樣由Stüler 設計,由Johann Heinrich Strack 完成。最初意在建造一個「科學家的殿堂」,建成之後卻成為德國十九世紀繪畫的收藏館。建築外層帶有高大、寬闊的階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騎馬銅像。整個建築於五十年代被重新修建。自1997年起再次得到重修。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建成的博德博物館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築強悍的圓頂和宏偉的入口大廳宛如橫跨在施普雷河上的一條大船。當時的博物館大臣威廉·馮·博德將內部的展廳按照各各時代的風格逐一進行設計。該館的修復工程將於2005年完成。館內的繪畫藏品現在可在文化中心的名畫陳列館內欣賞到。

島上最年青的建築是1930年建成的佩加蒙博物館,展有氣勢磅礴的宙斯祭壇,巴比倫的遊行大街Ischtartor及羅馬式的Milet大門。

電視塔 (Fernsehturm)

電視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築,深受遊客的喜愛。塔上的觀景台高203米,在觀景台上可飽覽市容風光。

電視塔由一創作小組集體設計,建於1965年至1969年,是「世界高塔聯合會」會員。塔身為鋼架水泥結構,高250米。塔身頂端的圓球為鋼架結構,圓球內共有七層。乘電梯40秒鍾可到達觀景台。觀景台上有天線咖啡廳,30分鍾自轉一周,遊客可以在此看到整個城市嘆為觀止的景觀,盡享柏林城的魅力。塔身上邊是118米高的電視天線。

1969年至1972年,由Walter Herzog和Heinz Aust設計,在電視塔腳下建起了亭式基座。基座由三個帶有褶狀房頂的側翼組成。其中之一,便是柏林旅遊營銷有限公司為遊客安排的旅遊信息咖啡館。

萊特車站 (Lehrter Bahnhof)

柏林新中央火車站是反響最為強烈的一項建設工程。到2006年足球世界盃時,工程將全部完成,成為歐洲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

原萊特車站在二次大戰中被毀,新的車站建在原址處,除東西方向的特快列車軌道外,還新鋪設了南北方向的鐵路,四通八達。這種十字路口式的交通功能,在建築設計中也得到了體現。車站東西方向貫穿著鋼架玻璃結構的頂蓋,兩座平行結構的大樓將南北方向的頂蓋騰空架起,南北方向的鐵路則從地下通過。由此萊特車站巨大的頂蓋將成為德國最大的玻璃結構的頂蓋。這種網狀透明的大廳結構是現代火車站建築的一個宏偉實例。

不僅由於其龐大的建築,同時也由於其前所未有的四通八達的鐵路連接,萊特車站成為柏林的建築史上一項十分重要的一項工程。

波茨坦廣場 (Potsdamer Platz)

波茨坦廣場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場所。其引人注目的建築集餐館、購物中心、劇院及電影院等於一身,使它不僅吸引著觀光的遊客,也吸引著柏林人經常到此一游。而以前的波茨坦廣場只成為現在廣場中的一小部分。

最初的波茨坦廣場只有一個十字路口。之後,在這里建起了波茨坦火車站,從而發展成交通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成了首都生機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詞。二次大戰中,廣場遭到嚴重毀壞。由於它地處美、英、法、蘇管轄區的交界處,並有柏林牆橫穿廣場,使這繁華一時的城市中心,在戰後被淪為沒有人煙的隔離區。

柏林牆倒塌之後,波茨坦廣場曾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1993年至1998年間,這里建起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區,其中有辦公樓、商店、飯店、居民住房、餐館以及Stella-音樂劇院和一個卡西諾賭場。22層高的德比斯大樓(debis-Haus)由累措·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其巨大寬闊的正廳內設有Jean Tinguely的機械雕塑"Meta-Maxi"。與其相連的是一家全景電影院和購物中心阿卡丹(Arkaden),內有各式商店,商品種類繁多。

2000年,座落在肯珀廣場(Kemperplatz)的索尼中心(Sony Center)正式開放,索尼公司的歐洲總部設置在此。七棟大樓環抱在一起,被圍成的中心區寬敞明亮,上有一帶皺褶的蓬式頂蓋。這組超時代的建築群還包括有一家新的電影博物館、兩家電影院、一家全景電影劇場、餐館和一個叫做「音樂箱」的觀眾與「展品」可以交流的展覽。

帶有紅磚外牆的克爾霍夫大樓(Kollhoff-Gebäude)內有歐洲最快的電梯,遊客可以乘此電梯上樓,飽覽市容風光。

東邊畫廊 (Eastside Gallery)

在1961年至1989年間柏林牆將當時的西柏林緊緊圍住,使西柏林同柏林東部地區和東德地區隔離開來。在1989年柏林牆倒塌及1990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牆被一段段拆除了。如今只有在很少的幾處還能看到一些柏林牆的殘跡。

分離期間,彩色裝飾畫家和藝術家以牆代紙,柏林牆西側一面曾是倍受青睞的做畫場所。柏林牆倒塌後,一些著名的噴畫藝術家在長期保留牆段的東側一面作畫,誕生了今日的畫廊。

1990年9月28日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正式開放了。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1316達米的柏林牆段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1991年,這段柏林牆被列為保護建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的「祖國」,Gerhard Lahr的「柏林-紐約」等。這些繪畫在過去的幾年中遭到嚴重破壞,目前正在修復之中。

奧林匹克體育場 (Olympiastadion)

奧林匹克體育場建於1935年至1936年,由建築家Werner March為1936年奧運會「帝國運動場」的主會場設計建造。體育場最初設計可容納10萬觀眾,現在可容 納7.5萬人。目前這里正在進行全面改、擴建,工程將於2004年完成。2006年足球世界盃決賽將在這里舉行。

體育場由兩層帶柱走廊組成,馬拉松大門和巨大的露天階梯通向上層看台。整個建築的設計深受納粹統治者巨型建築原則的影響,是巨型建築的一個典型實例。

今天奧林匹克體育場仍然是許多如國際田徑比賽(ISTAF)的決賽場。德甲足球隊柏林赫塔隊的比賽以及許多大型活動也都在這里進行。帝國運動場的組成部分之一五月國民大會會場,最初是做為政治宣傳活動的場所,現在這里是國際流行音樂會的主會場。另一部分,是相鄰的仿古希臘露天劇場的森林舞台。1936年奧運會,這里是體操比賽場。如今,人們在這個綠色環抱著的森林舞台舉辦露天音樂會,放映露天電影。

運動場上還有一個鍾樓。在樓頂可以遠眺柏林城。壯觀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五月國民大會會場和森林舞台也可盡收眼底,而森林舞台一般只有在舉辦活動是才能進行參觀。在鍾樓內懸掛有一新澆鑄的奧林匹克大鍾,上面寫著: 「我呼喚世界各地的青年 - 1936年奧運會」。

金艾撒塔

艾撒是德國人心中的勝利女神。上面的布蘭登堡門和金艾撒塔在同一條大街上,相隔一公里左右。

東西德合並紀念碑

東西德合並紀念碑坐落在柏林市中心最著名最繁華的大街KURFUERSTENDAMM上。其寓意是:東西德的分裂就如人身上血脈的斷裂。至今,東西德的合並只是經濟,地理上的合並,而不是德意志民族

⑤ 經過磨難後成功的例子3個

不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歷磨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經過磨難後成功的例子,歡迎閱讀!
經過磨難後成功的例子1:
他所關注的常常是這個世界不願被人曝光的角落,《在一起》之前,他甚至沒有一部能夠登上電影院線的作品。他說不清自己為何偏偏要關注這些令人痛苦的現實,“可除了這些,還能關注什麼?我想不出來”。

在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一棟極具朋克風的電影院里,當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在一起》放映結束後,等待導演趙亮的是500多名觀眾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在如此熱情的表達方式面前還不太自在的導演,甚至不由得感覺“讓我站在那兒半天,挺尷尬的”。

兩個月前,這部反歧視艾滋病紀錄片成為第61屆柏林電影節全紀錄單元中唯一的華語影片。“這是一部真誠的作品,”一名坐在觀眾席的德國記者贊嘆道,“它讓我看到中國人對艾滋病人的態度。”

當回到北京的最近一次放映,能容納100多人的影廳里座無虛席,僅僅85分鍾的影片結束,燈光緩緩亮起時,仍然沒有人起身離去。牆壁上貼著不太顯眼的電影海報:春天裡,漫山遍野開著粉白色的杏花,三個身患艾滋病的主人公在杏樹下微笑著談論生死和未來。

巨大的電影幕布上,是曾經被刻意忽視的感染者。雲南、黑龍江、上海、四川……趙亮幾乎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在這些城市尋找這個人群。防艾組織向他推薦感染者,上百個人與他在網路上聯系,他們因共用吸毒注射器、母嬰傳播、賣血、宮外孕手術輸血或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了這種可怕的疾病。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卑微而頑強地生活著。

看起來,那是一個和趙亮完全不同的世界。這個40歲的男人戴著黑框眼鏡,穿著黑色皮衣和米白色窄腿褲,即使安靜地坐在電影人扎堆兒的咖啡館里,也是打扮最潮的人。有時,他每分鍾就會用iPad“織條圍脖”,並不忘記用自己的iPhone4手機上傳“山花爛漫野長城”的照片。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用鏡頭記錄苦難。1995年,這個生長在邊境小城丹東的男人,從丹東電視台來到北京電影學院進修,認識了一些“主動放棄國家分配,以‘盲流’身份寄住在圓明園一帶的流浪藝術家”。在那裡,他記錄下圓明園畫家村被強制解散的事件。

此後,他又用12年的時間拍攝北京的上訪村。這個長發青年,每天騎著自行車尋找拍攝對象。苦難是那裡生活的主菜,他常常“一邊扛攝影機,一邊流眼淚”。

趙亮聲稱,就是在長達12年的拍攝過程中,他“變成一個老爺們兒了,不再輕易被感動,更多時候會在腦子里思考”。但那段回憶已經無法抹去,這個工作起來總是“苦瓜臉”的導演,曾經認真地問錄音師:“我十幾年都和這樣的人交流, 面相 都變苦了吧?”

三年前,顧長衛籌拍與艾滋病有關的電影《最愛》,並打算尋找到一些艾滋病人進入劇組。顧長衛找到了已經在獨立紀錄片界頗有名氣的趙亮,試圖為這些病人拍攝一部紀錄片。

對於趙亮來說,這幾乎是一個“完全不了解的小世界”。《最愛》和《在一起》兩個劇組的成員都難免會生出擔憂,布景部門的人擔心:“蓋房子、搭景常會有傷口,這會感染嗎?”還有人擔心:夏天男人們都打赤膊,流汗會不會引起傳染?

剪輯師馮章順還記得,第一次和感染者們吃火鍋,他心裡一直犯嘀咕,“吃完一頓飯,連菜是什麼味兒都不知道”。

“我們對艾滋病只有最粗淺的了解,一開始時,心裡難免會害怕。”導演助理耿軍回憶,那時趙亮只是扯著脖子喊了一句:“沒事,不傳染!”

“雖然沒人知道他心裡到底怕不怕。”耿軍笑著補充了一句。

漸漸地,這個“不K歌也不闖夜店”的導演發覺:“就這么在一起生活,像親人一樣,真沒什麼。”但當恐懼消除後,另一種更復雜的情感又出現了。“特別糾結!”他嘆了口氣,再一次在鏡頭之外產生焦灼的無力感。

2010年 除夕 ,趙亮前往山西臨汾拍攝胡澤濤的家鄉。全家只有這一個孩子是病人,母親早逝,父親續弦。在那個窮困的小山村裡,這種病足以讓家人難堪了。鏡頭中,煮著粉條、腐竹、青菜的火鍋就是這家人的年夜飯。但那一張臟兮兮的小臉吃得再起勁兒,也從來不敢把筷子伸進火鍋夾菜。

“爸,給我夾塊豆腐。”孩子舉著碗怯生生地喊著。

同行的人還記得,當時這個東北男人“氣極了”,他甚至大聲質問那位父親:“是你不讓他在鍋里夾菜嗎?”

如今,這個小男孩就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里那位童星一樣,坐上飛機,參加柏林電影節、香港電影節,和國際明星一起走過紅地毯。

但趙亮總還是會擔心,一旦他們回到家,將要面對的還是低矮的土房和破舊的土炕。可他相信:“盡管這部片子不可能一下改善個人的命運,但讓更多人看到他,逐漸或緩慢地讓感染者的生存處境稍微改善,總有些現實意義。”

而對於小男孩胡澤濤來說,影片拍攝結束後,他終於可以和家人同鍋夾菜了,這或許就是最現實的意義。

沒有人知道,這個仍然常常被稱為“新人導演”的40歲男人,究竟為什麼會如此執著地對灰暗的現實感興趣。因為在生活里,他無疑是鮮亮的,“挺時尚的一個小伙兒”。

工作夥伴們還記得,在拍攝《在一起》的四個月時間里,盡管那片山區甚至沒有網路,但這個導演從來沒有忘記“臭美”,“總穿特別緊的T恤,有點英倫范兒,一天一件新衣服,連顏色都不重樣”。

但是,當他扛起攝影機,一切就改變了。在同事們看來,他是“對待工作最認真的人”,漂亮的衣服“蹭得滿身泥也不在乎”。平日里,雖然“很真誠,掏心窩子”,可是一旦走進鏡頭的世界裡,就“常態性歇斯底里”。

“你傻啊,這么好的鏡頭,全被你毀了!”這個工作狂不只一次對不小心穿幫的工作人員大喊大叫。

可當他卸下自己的攝影機,卻常常感到精疲力盡,“做紀錄片真的太苦”。因為他所關注的常常是這個世界不願被人曝光的角落。《在一起》之前,他甚至沒有一部能夠登上電影院線的作品。他說不清自己為何偏偏要關注這些令人痛苦的現實,“可除了這些,還能關注什麼?我想不出來”。這個總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普通文藝工作者”的男人相信:“只要是個人,有點良知和正義感的話,都會去關注這些,否則,就是愚昧和懦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如今,他40歲了,他的紀錄片第一次真正走進電影院,排隊等候的觀眾將整個影廳坐滿。而在電影人聚集的咖啡館,這個男人在接受采訪時連續吸了五根香煙。一個朋友走過來調侃他:“喲,主流導演來啦!”

“馬上就回歸了。”他看著對方的眼睛一本正經地回答。

“每個人不都在遭受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嗎?”一個短暫的疑問句之後,他吐出一口煙,“這是一個多麼粗糙的世界啊!”
經過磨難後成功的例子2:
徐菊英的家在浙江上虞市章鎮江沿村。1987年1月,22歲的她與同村開 拖拉機 的24歲小夥子鄭惠忠戀愛結婚了。婚後,鄭惠忠在外跑運輸,徐菊英在家搞種養,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那年夏天,災難突然降臨這個家庭。一天,鄭惠忠在拉貨途中發生車禍,當即不省人事。在醫院里,徐菊英撲在丈夫身上,哭得死去活來。當時,他們結婚才半年。

此後,懷有身孕的徐菊英帶著丈夫,奔波於杭州、上海等地各大醫院求治。然而,幾家醫院一致診斷:鄭惠忠脊椎骨斷裂導致高位截癱,沒法治。無奈,徐菊英挺著大肚子,把丈夫帶回了上虞章鎮老家。

鄭惠忠頸部以下的身體全部失去了知覺,不僅下肢癱瘓,連雙手也動彈不得,吃飯要人喂,大小便要人料理,一個生龍活虎的強壯漢子轉眼間變成一個廢人。面對殘酷的現實,徐菊英擦乾眼淚,決心再苦再難也要撐起這個家。

想到自己將在床上度過一輩子,鄭惠忠實在無法接受,他的性格變得孤僻,脾氣暴躁。他用僵硬的手臂狠命擊打床頭櫃,用力摔碎杯子,還用頭部撞擊牆壁。他甚至幾次哀求徐菊英:“還是讓我死吧,我這樣活著比死還難受啊!”徐菊英忍著淚,一次次溫情地勸慰丈夫:“你死了,難道叫我守寡?讓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沒有父親?惠忠,你不要再煩躁,你越煩躁,我的心越痛。人生厄運誰都難料,我們一起面對現實吧!你放心,不管有多難,我一輩子也不會離開你!”

1987年12月16日,徐菊英在章鎮醫院順產生下一對雙胞胎男嬰。兩個小生命的到來,給這個愁苦的家庭帶來了歡樂和生機。徐菊英將雙胞胎兒子抱到鄭惠忠床前,鄭惠忠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的心裡有了希望,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徐菊英夫婦給雙胞胎兒子取名為鄭波、鄭濤。

有了雙胞胎兒子後,徐菊英更加忙碌了,常常是一邊哄孩子,一邊給丈夫端水喂飯、翻身擦背。有時難免顧此失彼,不是丈夫大小便弄臟了衣服,就是兩個孩子哇哇大哭,把徐菊英折騰得心力交瘁。

一段時間下來,徐菊英眼圈發黑,頭腦發暈,人一下子瘦了七八斤。她深深體會到了生活的辛酸與艱難。

含辛茹苦撐起風雨飄搖的家,

不離不棄照顧丈夫養育兒子

丈夫癱瘓在床,一對雙胞胎兒子要撫養,一個弱女子如何能扛起這個重擔呢?旁人都替徐菊英捏著一把汗。有幾個鄰居悄悄勸說徐菊英另做打算,徐菊英淡淡一笑,說自己要對丈夫和兒子負責,不會拋下他們不管的。

1988年秋,一位親戚偷偷為徐菊英介紹對象,還搬來徐菊英的母親當說客。徐菊英沖母親嚷道:“媽,你怎麼這么糊塗,我如果拋棄惠忠再嫁人,那我還是人嗎?”母親見女兒態度如此堅決,只好一聲不吭地走了。

為了掙錢養家,徐菊英重操舊業搞起了養殖。她請人在自家房屋旁搭起豬舍, 飼養 了3頭母豬,20隻白鵝。3頭母豬到了下崽的時間,徐菊英叫來妹妹幫忙照顧雙胞胎兒子,自己每天睡在豬棚里,親自為母豬接生。母豬一年生產兩窩,3頭母豬產下65頭仔豬,徐菊英有了850元收入,不由得喜上心頭。

1989年3月,徐菊英承包了村裡7畝責任田。農忙時節,她每天早晨4點半就起床,先給丈夫換尿袋、翻身揉背,接著煮好早餐喂丈夫吃,然後侍弄好兩個兒子。吃過早飯後,她帶著兩個兒子去上工,把他們放在田埂上,任他們自己玩鬧,她邊幹活邊照看。實在忙不過來時,不得不求助姑婆(丈夫的姑姑)幫她照看孩子,早上她把兩個孩子抱過去,晚上再把他們接回家。

徐菊英就這樣熬呀熬,熬過了一年又一年。看著兩個兒子一天天長大,盡管她每天都很勞累,但心裡充滿了無限的期望。

雙胞胎兒子上學後,徐菊英將家裡的電話放在丈夫的床頭,把自己的手機號碼輸入電話機。她出門幹活時,丈夫如有不適,就可以用手指或舌頭吃力地點擊電話機的免提和重撥鍵,她接到電話後便會快速趕回家。

鄭惠忠的暴躁脾氣有時仍會發作,這是長期卧床心煩意亂造成的。一天,徐菊英在田裡幹活回家有點晚了,鄭惠忠板起臉孔指責妻子:“你只管幹活,難道不顧我的死活?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面對丈夫的數落,委屈湧上徐菊英的心頭,一串淚珠忍不住從眼角滑落,但她很快平靜下來,擦乾眼淚賠著笑臉說:“惠忠,你耐耐性子,是我的錯!”接著,她趕快跑到廚房給丈夫做飯。

鄭惠忠每次發過脾氣,安靜下來後都會向妻子道歉。他深感內疚,恨自己拖累了妻子,內心一直在痛苦地掙扎。一次,他突然對徐菊英說:“趁你還年輕,再嫁個人吧! ”徐菊英一聽,直跺腳吼道:“你胡說什麼! 再說,我不理你!”

1993年,徐菊英為了多掙錢,擠出時間參加了鎮農業函授大學組織的培訓班。學到技術後,她在承包的農田裡種了4畝葡萄。剪枝、施肥、培土,徐菊英耗費了大量心血。她還不甘心,又種桑養蠶,桑樹下飼養“三黃雞”。徐菊英每天忙個不停,鄰居們都說她像一頭不知疲倦的牛。有時忙得實在抽不開身,徐菊英乾脆用手推車把丈夫帶到田間的草棚里,她好一邊幹活一邊照顧。

長期的勞累使徐菊英疲憊不堪。一次,鄭波、鄭濤兩兄弟放學到田間找媽媽,發現媽媽竟在“蠶寶寶”的床榻前席地睡著了,那布滿老繭的雙手還捏著桑葉,臉龐顯得憔悴蠟黃。兄弟倆忍不住“撲簌簌”地掉下眼淚,輕輕地推醒了媽媽。

1996年3月,徐菊英興奮地對丈夫說:“我們的老房子太破了,趁兒子還小,造新房吧!”“造新房,哪有錢啊?”丈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家裡湊一點,不夠我去借。”徐菊英語氣很堅定。“菊英,真是難為你了!”鄭惠忠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眼眶裡溢出了淚水。不久,在親戚朋友的資助下,徐菊英家的兩間二層樓房建好了。房子封頂那天,徐菊英卻累倒了,被人抬著住進了章鎮醫院。

23年艱辛付出感動世人,雙胞胎大學生帶給癱瘓丈夫歡顏

徐菊英用妻子的溫情悉心照料癱瘓丈夫,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續;用深沉的母愛養育雙胞胎兒子,使兩個兒子健康長大。無論生活多麼艱難辛苦,她從不叫苦喊累。

徐菊英的善良與堅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兩個兒子,鄭波、鄭濤從小就懂事。兄弟倆上學後,哥哥是班裡的文體委員,弟弟是班長。在學習上他倆暗暗較勁,成績都很優秀。每天放學回家,他們爭著幫媽媽做事。農忙時,兄弟倆還會幫媽媽下田干農活。見兩個兒子這樣懂事、勤快,徐菊英感到十分欣慰。

雙胞胎兒子是徐菊英的精神支柱,為了供兩個兒子上學,徐菊英節約到了苛刻的程度,10年時間都沒添過一件新衣。她把賺來的錢一分一厘地存起來,自己捨不得用一分錢。讀初一那年,鄭波獲得上虞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第一名,鄭濤物理考試奪得全市二等獎。徐菊英特別高興,分別獎勵兩個兒子一件開司米套衫和一條新褲子,兄弟倆如獲至寶。媽媽的艱辛和付出,鄭波兄弟全部看在眼裡,他們在疼惜媽媽之餘,恨不能快快長大,幫媽媽減輕負擔。

上初二時,鄭波、鄭濤的成績突然連續下降,有時竟連作業都不完成。班主任老師迅速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徐菊英,徐菊英沉著臉責問兩個兒子:“你們的學習出了什麼問題?”兩個兒子眼淚汪汪地說,他們不想讀書了,想幫媽媽幹活掙錢。徐菊英火了,她第一次罵兒子:“你們這樣沒出息,這么不爭氣,讓你們的爸爸知道,還不把他活活氣死!”兩個兒子含淚認了錯,表示今後要專心學習。很快,他們的成績又趕了上去。

2003年秋,徐菊英咬牙把兩個兒子轉學到上虞“浙江華維外國語學校”讀初三。兒子入學前,徐菊英裝上賣掉55隻三黃雞所得的600元錢,拉著兩個兒子來到縣城新華書店,給兩個兒子每人買了一個復讀機和一堆輔導書,只剩下3人回家的12元車費。

2004年夏,鄭波、鄭濤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維外國語學校的高中部。但是,家裡再也拿不出錢供他們讀書了。無奈之下,徐菊英准備向銀行申請貸款。2004年8月10日,上虞市一家民營企業的陳老闆了解到徐菊英家的困境,專程趕到徐菊英家,當場拿出鄭波兄弟所需的第一學期的學雜費共8000元,徐菊英一家感激不已。

2007年高考,鄭波、鄭濤雙雙考入了重點大學。鄭波被浙江師范大學錄取,鄭濤被浙江大學錄取。消息傳來,整個山村沸騰了。徐菊英手捧兩份大學錄取 通知書 ,百感交集,激動的淚水流個不停。躺在床上的鄭惠忠迫不及待地喊道:“快讓我看看!”拿到兩個兒子的錄取通知書,他雙手顫抖,熱淚橫流。

2009年12月,徐菊英被評為2009年度浙江省“感動浙江十大人物”。

2010年暑假,鄭波、鄭濤回到上虞老家,他們歡快地擁著媽媽,不約而同地吐露心聲:“媽,我們大學 畢業 參加工作後,掙來的工資全部交給你,讓你和爸爸過上好日子!”徐菊英飽經滄桑的臉上笑開了花,躺在床上的鄭惠忠也開心得笑出了聲。

如今,鄭惠忠仍然癱瘓在床,徐菊英在悉心照顧丈夫的同時,依舊家裡家外不停地勞作。雖然眼前的生活還是有些困頓,但徐菊英的心裡是甜的,因為她覺得日子有奔頭,幸福的生活離她越來越近……
經過磨難後成功的例子3: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 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

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 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

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徵,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 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嚮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

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 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於和聾疾苦戰。 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裡,藉以感受 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斗,通過斗爭去取得勝利 。”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與世長辭,那時他才57歲。

閱讀全文

與波茨坦廣場柏林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部電影演修車美女 瀏覽:825
最好的我們類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54
西班牙的一部病毒電影 瀏覽:897
全世界的人都不會說謊什麼電影 瀏覽:93
普通話版動畫電影網站 瀏覽:460
電影天堂毒誡下載 瀏覽:821
電影冷血狂宴講了什麼 瀏覽:864
一部韓國電影爸爸喜歡女兒 瀏覽:633
不中國大尺度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22
寶石微電影 瀏覽:1000
關於二戰的搞笑電影 瀏覽:106
豬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03
新婚之夜女的砍牛哪個電影 瀏覽:790
一天看一部電影英文 瀏覽:954
最新中國電影排名前十名 瀏覽:237
湖北法制微電影觀後感 瀏覽:191
鐵木真哪個電影廠拍 瀏覽:895
有哪些電影含有的旅遊景點多 瀏覽:264
一部叫什麼實驗的國外電影 瀏覽:659
一部講保險公司員工的電影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