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世界上電影的第一次大變革

世界上電影的第一次大變革

發布時間:2024-06-13 05:47:00

① 綜合藝術的綜合藝術的主要種類

從廣義上講,戲劇包括話劇、中國戲曲、歌劇、舞劇、乃至目前歐美各國影響廣泛的音樂劇等。從狹義上講,戲劇主要是指話劇。這里所講的戲劇即指話劇,是從狹義理解的。話劇在歐美各國通常被稱為戲劇。
戲劇是在舞台上由演員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為觀眾當場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門綜合藝術。戲劇藝術作為二度創作的藝術,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作為舞台演出基礎的戲劇文學和演員創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藝術。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照作品題材不同,可以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兒童劇等;按照作品的樣式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大類型。
作為戲劇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悲劇歷來被認為是戲劇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悲劇常常通過正義的毀滅、英雄的犧牲或主人公苦難的命運,顯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人格,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正是通過毀滅的形式來造成觀眾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人們從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凈化。
戲劇除了具有綜合藝術共同的審美特徵外,還有自身獨具的特徵。在戲劇的所有特徵中,戲劇性無疑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謂戲劇性,就是戲劇藝術通過演員扮演的角色之間的沖突來展開劇情、刻畫人物,藉以吸引觀眾,實現其藝術效果和審美作用的特性。構成戲劇性的中心環節是戲劇動作和戲劇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必須通過角色之間的對話和動作,來展開激烈的沖突和交鋒,使戲劇情節得以進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在富於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和曲折起伏的情節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的優秀戲劇作品,無不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在綜合藝術中,戲劇和戲曲需要演員在舞台上為觀眾多次進行現場表演,而電影和電視則是一次性演出,用膠片或錄相帶將這種表演固定下來。因此,劇場性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另一個特點。這種劇場性對戲劇演員的表演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們常把劇本、演員和觀眾稱作戲劇藝術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質的要素自然是演員。因此,戲劇的中心應當是演員的表演藝術。戲劇表演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觀眾欣賞的過程。戲劇演員在進行二度創造時,首先要深刻挖掘劇本的內涵,掌握角色豐富的思想情感,通過情感體驗與藝術分析,克服自我與角色之間的距離,然後才能通過藝術化的表情、語言和形體動作,在舞台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員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真實感人的舞台形象,這就要求演員的表演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傳達出角色獨特的性格氣質和內心世界。正因為戲劇藝術對表演有著很高的要求,因而戲劇理論家們都十分重視對戲劇表演藝術的研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戲劇體系,分別被稱之為「體驗派表演藝術」和「表現派表演藝術」兩大類型。戲劇在演出時,劇場中演員與觀眾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觀眾一方面欣賞舞台上演員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情緒情感的反應直接影響著演員的表演,這種當堂反饋的現象構成了戲劇藝術的重要特點。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的總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有三百多個劇種,其中包括全國性的劇種如京劇,也包括地方戲如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被稱為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藝術,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既具有戲劇的共同特徵,又因其獨特的表現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徵,從而有別於其它戲劇形式。尤其是戲曲藝術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屬於一種表現性的綜合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僅舉中國戲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與西方戲劇「以多見一」之間的比較和區別,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巨大影響,中國戲曲藝術形式美的基本特徵是以「一」為起點,如戲曲的角色行當上是「一行多用」(生、旦、凈、丑),表演動作上是「一式多用」 (唱、念、做、打),戲曲聲腔與音樂上是「一曲多用」 (基本曲牌),舞檯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兩椅),服飾臉譜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藝術上,還有「一人千面」 (一套程式、萬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態」、「一笑百媚」等,充分體現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戲曲「以一求多」的美學追求。
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中國戲曲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是經過漢唐直到宋金即12世紀的末期才算形成。中國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俳優、百戲。唐代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戲」和「曲」進一步融匯,表演形式也更為多樣。宋、金時期,戲曲藝術真正趨於成熟,宋雜劇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劇中角色也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國戲曲表演分行當的體系。元代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堪稱世界戲劇藝術的不朽作品。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傳奇作品大量涌現,包括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劃時代的浪漫主義傑作,湯顯祖的《牡丹亭》等。
古典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長期農業社會的產物,中國戲曲深受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又深刻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美學追求。
中國戲曲具有自身的審美特徵。尤其是表現在綜合性、程式化、虛擬性這三個方面。當然,這些特徵並非中國戲曲所獨有,許多東方戲劇也具有這些特點。
戲曲藝術高度的綜合性、程式化和虛擬性,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電影藝術是通過畫面、聲音和蒙太奇等電影語言,在銀幕上創造出感性直觀的形象,再現和表現生活的一門藝術。由於電影誕生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劇、建築之後,所以常被人們稱作「第七藝術」。在迄今為止的所有藝術種類中,只有電影和電視是人們知道其誕生日期的兩門藝術。
1895年 12 月 28 日晚,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們自己拍攝的《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短片,這一天被電影史家們定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標志著無聲電影時代的開始。在此之後,電影這年輕的藝術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電影誕生於10年之後,即 1905 年,當時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嚴格意義上講是一部戲曲舞台紀錄片。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 (1913) 。
從總體上講,電影的樣式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四大部類。
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和電視作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首先是新技術的發明,然後才導致新藝術的誕生。完全可以這樣說,影視藝術是迄今為止唯一產生於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姊妹藝術。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部歷史來看,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在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三次重大的變革,都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最初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被稱為「默片」。一般認為,有聲電影誕生的標志,是 1927 年美國的《爵士歌王》,這部影片其實是在無聲片中加進四支歌、一些台詞和音樂伴奏,但不管怎樣,它標志著電影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電影由純視覺藝術成為視聽綜合藝術,大大豐富了自身的表現力,使得音樂、音響和語言都成為電影重要的藝術元素。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紅牡丹》。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最初的電影都是黑白片,早期電影曾經採用人工上色的辦法,即在黑白電影的膠片上塗顏色,如前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 (1925 年),就是經過人工上色,使銀幕上起義後的戰艦升起一面紅旗,顯然這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1935年,使用彩色膠片拍攝的美國影片《浮華世界》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
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這一發展趨勢目前正有增無減、愈演愈烈,包括計算機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極富想像力的藝術手段和極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電影藝術的魅力。如在美國影片《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居然與肯尼迪總統促膝談心;《真實的謊言》中,龐大的戰斗機在一座座摩天大樓之間橫沖直撞;《侏羅紀公園》里奔跑的恐龍和始祖鳥;《泰坦尼克號》里巨大的輪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總動員》這部三維動畫片,完全是由電子計算機製作的1,500個鏡頭組成。可以說,電子計算機高科技給影視藝術帶來的巨大影響,現在僅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為電影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技術手段和藝術語言,而且直接影響到電影美學各個流派的產生和發展。聲音引入電影,促成了戲劇化電影美學觀的誕生;輕便攝影機、高速感光膠片和磁帶錄音機的出現,使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得以實現「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美學追求,這些事實都是被世界電影界所公認的。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引入,給電影美學帶來了嶄新的課題。可以預見,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在21世紀必將發生更大的變化。
電影藝術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電影藝術的綜合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其一,它是各門藝術的綜合;
其二,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
其三,它是美學層次上的綜合。
電影藝術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紀實藝術與表演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有機地綜合到一起。特別是電影藝術綜合吸收了各門藝術的長處和特點,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這種綜合性,使得影視藝術成為一種集體創作的藝術,將編、導、演、攝、美、錄、音、道、服、化等多個職能部門集合在一起,在導演的總體構思和製片人的宏觀策劃下來共同完成攝制任務。
第一,電影和電視劇都與戲劇有著密切的關系。戲劇既是綜合藝術,又是表演藝術,戲劇藝術多年來在編劇、導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藝術規律,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許多可貴的經驗。一些電影作品的編、導、演或者來自舞台,或者兩棲於戲劇藝術和電影藝術,例如好萊塢的著名影星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等均是從舞台走向銀幕;中國從老一代演員趙丹、白楊到新一代演員鞏莉、章子怡等也是如此。
第二,影視藝術也受到文學的極大影響。影視藝術的成功首先取決於劇本,對於故事片、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來講,影視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與此同時,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曾經直接對電影產生過巨大影響,出現過詩電影、戲劇電影、散文電影和小說電影。
第三,影視藝術從繪畫、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藝術的規律和特點,使得造型性成為影視藝術重要的美學特性之一。造型藝術善於處理光線、影調、色彩、線條和形體,為影視藝術的畫面造型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我國電影觀念的更新,突出表現在對造型性的重視與探索上,如《黃土地》畫面上大半黃土、小半藍天的構圖、《紅高粱》片尾無邊無際的紅彤彤的高粱,都顯示出電影藝術造型性的巨大生命力。
第四,影視藝術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成為影視作品概括主題、抒發情感、渲染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尤其是廣為傳唱的影視歌曲更是成為影視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影視藝術與攝影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甚至認為,電影的基本特性就是照相性。當然,我們必須強調指出,以上各門藝術的多種元素進入影視之後,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被影視藝術所同化和吸收,使得電影和電視藝術成為與眾不同的獨立藝術。
影視藝術特性,體現在運動著的畫面、聲音以及完成畫面、聲音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視藝術語言主要就是畫面、聲音和蒙太奇。
影視「畫面」主要是通過攝影 ( 像) 機的鏡頭拍攝記錄下來的,對於影視畫面來講,景別 ( 包括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焦距 (包括標准鏡頭、長焦鏡頭、短焦鏡頭、變焦鏡頭等)、鏡頭運動 (包括推、拉、搖、移、跟、降、升等幾種基本形式和運動鏡頭等)、角度 (包括平視鏡頭、俯視鏡頭、仰視鏡頭等) ,以及光線、色彩和畫面構圖等,共同組成了畫面造型。
對於影視「聲音」來講,人聲 ( 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 、音樂、音響這三大類型,共同組成了聲音造型,並且與畫面相互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組合、構成等,在影視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其一,從技術層面上講,蒙太奇就是剪輯;
其二,從藝術層面上講,蒙太奇應當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其三,從美學層面上講,蒙太奇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創作方法。蒙太奇不僅體現在後期剪輯,而且也體現在前期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乃至各個創作部門合作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太奇思維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法。
影視藝術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商品性與文化性。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多棱鏡與社會的萬花筒,又總是展現出一幅幅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此外,中外優秀影視作品,無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獨特的藝術追求,從而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獨特的藝術創新,具有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 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視與電影、廣播相比,是更為年輕的傳播工具,然而它的發展之快、影響之大,卻是此前其他傳播媒介所無法比擬的。
發展迅速的電視,誕生至今僅有 60 多年歷史。1936年 11 月 2 日,英國廣播公司 (BBC) 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規模盛大的歌舞,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正式開播,人們普遍這一天作為電視事業的開端。此後,法國於 1938 年,美國與前蘇聯於 1939 年相繼開始正式播出電視節目。世界電視事業的真正發展,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1954年,美國正式開辦彩色電視節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的國家。我國第一座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於1958年5月1日開始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開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中國電視藝術也從此誕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電視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具有多重功能。一般認為,電視具有新聞信息功能、文藝娛樂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務功能,但主要是前兩種功能。目前,電視藝術已經遍及我國城鄉,成為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門藝術,電視藝術所擁有的觀眾數量,在所有的藝術種類中遙遙領先,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電視藝術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電視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類文藝節目,其中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文藝節目,以及音樂電視(MTV),電視文藝談話類節目,電視娛樂節目 ( 如游戲類,益智類,乃至新近出現的真人秀節目) 等等。與此同時,電視文藝還應當包括直播或播映的電視文學、電視音樂、電視舞蹈、電視曲藝雜技、電視戲曲、電視戲劇、電視電影,乃至於諸多藝術類型的電視節目如藝術體操、冰上舞蹈、時裝表演等等。電視劇是電視藝術的主要類型。
電視劇的品種較多,主要包括單本劇、連續劇、系列劇或小品等。
單本劇,是電視劇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它具有獨立的故事或情節,基本上一次播完(或分上中下三集),情節緊湊,人物不多,時間大致在半小時至兩小時之間。
連續劇,是電視劇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故事情節常常較為曲折復雜,劇中人物往往數量較多,主要人物和情節都是連貫的,每集演播全劇中的一段故事,並在結尾處留有懸念,吸引觀眾連續收看,如《四世同堂》(28集)、《紅樓夢》(36 集)等。
系列劇,是一種類似於電視連續劇的形式,它有幾個主要人物貫穿全劇,但故事情節並不連貫,每集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故事,觀眾可以連續收看,也可以任意選看其中的幾集,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編輯部的故事》等。
電視小品,是電視劇中的輕騎兵,播映時間短,人物、情節都比較單純,常常擷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人物的一個特徵,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的某個側面。
從審美特徵上看,電視與電影作為姊妹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都是綜合藝術,又都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都採用畫面、聲音、蒙太奇等藝術。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因此,人們常常將影視並提。電視又有自己獨具的特徵:
首先,電視的技術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特性,由於電視和電影分別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原理,加上電視熒屏較小的特點,因而,電視畫面的面積較小,清晰度較差難以表現眾多的人物和較大的場面,在鏡頭運用方式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寫,少用遠景和全景,場景轉換不宜太快,以便讓電視觀眾弄清人物和劇情。
其次,電視的介入性形成了這門藝術的觀賞特點,由於電視觀眾一般都是在家裡觀看,觀眾可以隨意選擇收看並當場評論,因此電視劇應當照顧到觀眾對劇情內容的興趣,調動各種藝術手段來吸引觀眾,在情節、場景、表演諸方面根據觀眾的審美心理作特殊的藝術處理,給觀眾以想像的空間和介入的機會,盡量使觀眾對劇中人物產生移情和共鳴,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再次,電視的迅速性形成了這門藝術更加生活化的特點,許多電視節目和晚會可以現場直播;電視劇製作周期短,成本較低,又擁有輕便靈巧的技術設備,室內戲較多等特點,因而能夠深入生活,及時將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問題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與此同時,電視劇在劇情內容、演員表演、服裝道具、環境布置等方面,都要求更加親切、自然和生活化,直接和逼真地反映生活。
總之,由於電視的傳播特性、技術特性和藝術特性,以及電視觀眾獨特的收視環境、收視條件和收視行為,尤其是電視藝術僅僅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使得電視藝術從創作、傳播到接受都有許多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值得人們去認真加以研究。

② 為什麼說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均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三次重大改革和政治有關的話那就是 從蘇維埃新經濟政策 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講了 高中政治講過人類文化大系統的法杖,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 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影作為藝術的一部分,電影文化與這種變革相互關系表現在 電影藝術會受到科學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響,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電影包含於藝術,藝術又是精神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發揮著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再者說,藝術又必然受到體制的制約。。先說改革開放: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思想又帶動文化,文化映射出藝術,不同體制有用不同體制的特點。再說羅斯福新政(高中的時候經常拿羅斯福新政和改革開放做對比辨析題的)新政時期為大蕭條的過渡時期時期。在此期間,美國的藝術市場也在劫難逃藝術家的作品忽然沒有了買主,即使有,價格也被壓得很低,在這種惡劣的環境里,藝術家的境況可想而知,美國政府在大力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文化藝術的政策,不僅救藝術家於水火,更為日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躋身西方藝術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府頒布按管工的工資付給藝術家報酬,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們已經意識到他們尚未真正參與到我們的國家和文明目前正在經歷的社會變革中去,因而如果能夠得到政府的協助的話,他們可以以一種長期存在的藝術形式表現我們的社會理想。他們將以生動有力的紀念性作品表現和弘揚您為之奮斗的社會理想。由於藝術觀點和政治態度不同,美國的電影文化變現的針對點也不同(我覺得國外的文化可以被一些現實因素統治但不會被體制統治,中國就杯具了....)
蘇維埃新經濟政策忘了。。。我看看書再寫 科技革命的內容也忘了。。

③ 世界電影的發展階段及代表作

1、開端,1888年10月14日,路易斯·普林斯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2、電影初期成長為藝術,1896-1912年,代表作——《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3、電影藝術初期,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4、電影藝術重要發展期,1946-1959,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等。

5、電影多樣化,1960年,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

④ 電影的五次變革是哪五次

1.第一次變革,1872年,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

2、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

3.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4、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5、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4)世界上電影的第一次大變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

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⑤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⑥ 簡述電影發展史上三次重要的變革

1、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

2、電影藝術史上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

3、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

電影誕生

在我們眼前每秒鍾以24格畫面(從前是16格畫面)的速度轉動的影片,之所以能給我們以運動的幻覺,是因為反映在我們眼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我們眼睛的這一特點——或者說這一缺點——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滯留性,可以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

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在17世紀和18世紀,牛頓和達賽爵士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開通向電影的道路,則還有待於在瑞士出生的英國人彼德·馬克·羅傑特的研究。

閱讀全文

與世界上電影的第一次大變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禪變微電影 瀏覽:700
電影世界之合成系統txt下載 瀏覽:143
戰爭電影主題班會 瀏覽:362
樂高幻影忍者大電影主題曲下載 瀏覽:294
2019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視頻 瀏覽:72
電影怨靈完整版 瀏覽:739
電影恐龍時代哪裡能看 瀏覽:852
電腦4k電影哪裡看 瀏覽:337
日本電影重生在哪裡可以看 瀏覽:726
電影天堂更新時間 瀏覽:957
最新搞電影 瀏覽:762
去哪裡找看電影 瀏覽:249
六天七夜國語電影完整版 瀏覽:368
愛之漩渦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618
唐唐說電影恐怖全集 瀏覽:249
電影奔跑的少年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724
嗶哩嗶哩在哪看小電影 瀏覽:416
能存小電影網盤 瀏覽:806
大尺度床戲有哪裡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398
手機otg電影如何下載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