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
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
關於編導闡述也叫導演注釋,在某些影視劇中,會有帶導演注釋的字幕,是導演對影片的拍攝技巧,鏡頭運用,演員,劇情等做的解說和評論,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內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第一節 劇本基本理論 :態度、主題
<<態度>>
寫故事最重要的是對故事的態度,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寫一個青樓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個淫穢、色情的態度去寫,故事自然集中於男女之間歡愛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個同情、尊重的態度去寫,故事便會集中於描寫青樓女子被迫賣身,身不由己的可憐、無奈……
<<主題>>
在下筆寫故事之前,你必須要問自己:你要講一個怎樣的故事?是朋友之間的友情(如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 boy),男女之間的愛情(鐵達尼號—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擊戰),還是一個控訴戰爭的故事(殺戮戰場—platon)等。這就是主題。
主題必須十分明確、貫徹、毫不懷疑。你不能寫一套戰爭片段,一時就懷疑戰爭,一時就歌頌戰爭。主題有如一支指南針,它會引導你創作故事,和貫穿故事中的枝節。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寫作中偏離主道。試舉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個殺弟、殺父奪位,q奸弟弟妻子的禽獸。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亞視播出的電視劇)作者筆下的雍正,卻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作者的主題是要寫一個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會見到雍正徹夜不眠批奏章、視察農民、減稅、推行德政等場面,並沒有殺弟、殺父等場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劇本是要讓觀眾看完後,清楚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主題。
第二節 創造角色沖突
角色沖突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沖突,角色和他自身價值觀的沖突等。
<<方法一: potogonist="" vs="" antogonist="">>
故事裡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如電影怒火風暴(Falling Down)故事中,主角剛剛經歷完痛苦的勞獄生涯,當他出獄時,他一心想見回自己的妻子,重過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他想追求的事)。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認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紀錄而歧視他(Antogonist,阻止他達到目的的力量)。
<<方法二: unbreakable="">>
當角色和角色之間存在沖突,而且有一個不能分開的結把他們拉在一起,好戲便來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個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親則是個守禮節的傳統婦女。因為環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須搬進家裡和媽媽一起住。試想兩個完全沖突的人:媳婦和奶奶被一個 unbreakable bond 拉在一起時,會是怎樣。
第三節 創造表面張力
<<方法一:讓你的觀眾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例如故事中的主角闖進了敵人的基地,有支槍在黑暗處伸出來瞄準著他(觀眾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敵人就快要開槍了,觀眾也為主角擔心。
<<方法二:讓你的觀眾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
主角的母親病了,他全身家只有一百元,於是他便去睹場碰碰運氣。很好運地,主角不停地贏錢,已有幾千元,有足夠的醫葯費了。但他竟然貪勝不知輸,繼續賭下去,結果輸了一局又一局(觀眾已知他已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最後連手上的一百元也輸了,竟然還去問大耳窿借錢(他用錯誤的`方法企圖達到目的)。
<<方法三:>>
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著時間的限制,或計時炸彈,能夠給觀眾一股緊張的情緒,並且這股緊張情緒能維持一段長時間。
還有十二個小時,隕石便會撞擊地球,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會死亡。(電影--隕石撞地球)
這輛巴士必須維持在時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則車上的炸彈便會爆炸。(電影--生死時速)
<<方法四:轉折點 turning="">>
使用轉折點能製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觀眾的預期心理,加強情節張力,從而持續觀眾對故事的興趣。轉折點最常出現於故事的前段和後段。劇本前段的轉折點一般用於開啟故事和陳列出主角即將面臨的各項選擇。至於後段的轉折點則指向主角解決危機,收攏故事。
例如著名電影「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主角在故事開始面臨第一個轉折點:是否要參加越戰。主角最後選擇參戰,走上戰場。但好景不常,在戰爭中主角被打破了雙腳,要終生坐輪椅。原本愛國主戰的他經歷了多件事件後,改變了他的想法。導致故事結局出現了很出人意表的轉折點,他由主戰派變成反戰派,從而帶出反戰的主題。
第四節 其它技巧
<< 伏筆 (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會知道什麼叫做伏筆吧!埋下伏線可以吸引觀眾追看劇情。例如在電影心計中,主角湯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簽名和行為的能力(伏線),到故事發展到他殺了有錢人迪奇後,觀眾憑借伏線已經估到主角會假冒迪奇。
<< 關鍵匙 (Payoff)>>
所謂 Payoff,就是最能象徵整個故事的對象。例如在電影」Apartment」中,那條門匙就是Payoff。又如著名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那張猶太人的名單也是Payoff。
<<蒙太奇>>
有兩個畫面,梅花間竹地播出,這就是蒙太奇。例如在電影教父中,畫面一邊播出教會里正在舉行的神聖儀式,如神父替孩子洗禮,向天主祈禱等。但另一邊畫面卻轉接地播出教會中邪惡的一面,例如教會中的領袖為求奪權,去反對他的人的住所,不停地大開殺戒。
蒙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沒有關系的畫面,當他們剪接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另一種意義,簡單來說,如第一畫面中有一隻手正在投球,而另一畫面是另外一隻手接到一個球,然而球不見得是同一個,但當兩個畫面前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把球投給另外一個人,注意/若中間再加入另外的畫面,這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註:這一段蒙太奇的文字解釋由網友「貝戈」提供)
第五節 劇本三大忌
<<寫劇本變寫小說>>
劇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綱。
但是,簡單永遠是最困難的:「 Simple is difficult。」
;2.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3. 電影的論文參考範例
電影藝術發展至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成為大眾休閑生活的一部分。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淺談光與影在電影中的作用
電影膠片就是通過多次的曝光,通過顯影液、定影液把光影儲存在膠片上,這只是對光影的初級運用。隨著技術的發展,色彩、聲音等在電影的運用,人們卻慢慢的忽視了光與影的作用。普通的觀眾一般觀看影片時,不會關注到電影中光與影,理解光影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影片。
一、光影具有幫助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我們一般不難發現在電影中出現這樣的畫面,像表現陰暗、恐怖、的情節,來表現緊張的心態,而且恐怖的節奏越開越快,心臟隨著光與影襯托出來的畫面節奏跌宕起伏,一直到影片的結尾。一般表現這樣的畫面運用黑色冷光 的光影環境,來引起心理上的共鳴。還有一般運用陰影來表現時間的流逝,像樹的陰影的變化,人影的位置的變化等都能對故事情節的發展具有推動的作用。在《瘋狂原始人》為了逃避地質災害,蓋帶領著瓜哥一家去尋找蓋所說的避難的地方,每當蓋提到這個地方,在畫面中這個地方發出強烈的散射光,吸引著人們,推動故事主線的發展。
二、光影能夠塑造人物的形象
光影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電影的黑白時期,光與影的應用非常的明顯,在我國建國早期的黑白電影時期,表現漢奸或者日本人的醜陋面目時,除了特寫的低角度鏡頭外,還需要頂光或低光來強化面部的輪廓,來突現出他們猙獰的面孔。在表現正氣、剛正不阿的形象時,運用低光和正面光。在影片《英雄虎膽》中土匪在燒殺山下的村民時,土匪表現出的面目表情,在低光的照射下,閑的能加的猙獰。
三、光影能夠製造懸念
在一部電影中懸念的設定,可以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故事的結構的預設、攝影機鏡頭的安排、道具等等都能製造懸念。而且光與影也能夠很好的變現懸念,這也是一些導演非常注重的表現運用的手段之一。但光與影的運用需要心理學的應用,使光與影在觀影人的內心產生共鳴。像【德國】於果?明斯特伯格提出的關於注意力、記憶、想像的情感等,在論證中進一步精細地處理主題的認知問題。明斯特伯格為不同的心理元素找到了對應的電影形式,這是電影處理時間和內心經驗的方式等等。這些所表達的理論需要和人們大致同一認同的心理認知。在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畫面多次出現湖對面一閃一閃燈的光影。讓人思索,製造懸念。
四、光影能夠營造不同的環境
在人工光與自然光的配合下,它能夠表現出不同的環境情調,傳達不用的心情,比如能夠傳遞溫馨、悲傷、恐怖、浪漫、的環境。導演或者製片人能夠運用光影表達出影片當時環境想要表達出的思想。觀眾一看畫面的環境,就知道給人的感覺,就能夠大概知道要表達的情感色彩,或者能夠在內心心中形成接下來可能要發出的事情。給自己一個預期。在這里就不在多說通過光的角度、光的型別以及燈光的運用等等,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夏洛特的煩惱》中,夏洛做夢回到高中時代的場景,在畫面中以黃色為底調,然後在教室外打進柔光,然後在通過光的散射使教室變成一個溫馨、憧憬的環境。
五、光與影能夠揭示人物多樣的心理
光也可以在電影中發揮它的表現非物資世界的那種不同尋常的感染力。在心裡的表達,光影的運用能夠表達出影視人物的心裡。在認識人物的心裡就必須運用電影心理學的研究。用陰暗的光,閃爍的影來表現人物內心飄忽不定、丑惡、陰險、等心裡,來丑畫人物的一面。應用強光或者柔光,無影的畫面來表現出純潔、崇拜的心理,美化人物。當然,我說的是約定俗成的,大眾一般認定的情況。也有特殊的情況下,非常規的運用也是有的,光影的運用也是可以多變的,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不同的光影展示不同的心理。在影片《夜訪吸血鬼》中,湯姆?克魯斯?布拉德走在晚上的的馬路上,路邊的幾盞路燈在霧的遮蓋下時隱時現,表現出湯姆?克魯斯?布拉德對當時自己的迷失,孤獨無助的心理狀態。
六、光影能夠美化畫面,產生詩意化
現在無論是攝像還是照像,對畫面的要求不斷地提高。雖然長焦距加特寫鏡頭能夠虛化背景,突出被射主題。但是如果沒有光參與下,拍攝的畫面只是將原有的畫面拍攝下來,只是有其型,而沒其神。但是加上光影之後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就會感覺畫面有了靈性一般。長鏡頭產生的朦朧感再加上光的促進作用,使我們在朦朧的畫面下產生無限的遐想,產生詩意化。在《猩球崛起》中,在影片的最後凱撒打敗了科巴,各種被破壞的景象,讓人感覺非常的雜亂。但是在黃色的光線在窗外照射進來,畫面頓時讓人感覺是那麼的靜謐、和諧,產生嚮往和平美好的詩意化。
「視覺戲劇的奧妙和偉大就在於運用光的無限變化來表現整個生活,包括人的各種思想感情、意願沖突和勝利,它只把人和物體當做光的具體形態來理解並且根據劇情的主導思想來和諧地安排它們」。借用卡努杜的話來說:「戲劇對光如此的重視,對我們來說具有借鑒和指導的意義」。我們應當重視光與影的作用,讓光影在電影中能夠起到應有的價值。
<<<下頁帶來更多的
4. 類型電影論文(2)
類型電影論文篇2
淺談中外災難類型電影比較
摘要:本文以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為參照標准,結合國產電影創作實際,以近期的兩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為例,分別從敘事、女性主義、植入式廣告及意識形態四個方面對國產類型電影和美國類型電影加以比較,提出類型電影尤其是國產類型電影以後的發展趨勢及需要改進之處。
關鍵詞:類型電影;敘事;女性主義;植入式廣告;意識形態
一、類型電影的特點
類型電影作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個客觀的電影現象。電影“類”的誕生較早,但電影類型的內涵如何界定,大師們的看法並不相同,美國學者羅伯特・考克爾認為:“電影一旦發展出一種敘事結構,從僅僅展示事物(如火車離開站台或兩個接吻的人)轉向講述故事,就開始形成類型。故事一旦被講述,它們就立刻進入了一定的類型:浪漫型、情節劇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劇型。”而澳大利亞學者理查德・麥特白則認為:“觀眾、製片人和批評家在討論電影的時候都在用類型的概念,但是他們每一個人使用這些概念的含義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魯・都鐸(Andrew Tudor)所說的,類型‘是我們共同相信的一些東西’。當看一部驚悚片的時候,我們知道什麼是驚悚片。事實上,在我們看之前就知道什麼是驚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不需知道影片的內容,就能認出這些有著廣泛的文化共同點的類型電影。”
災難電影作為類型電影的一種,除有其共性之外,還有其獨特之處。每一種類型電影都具有相對固定的題材和人物類型、特定的故事空間與造型語言、剪輯風格和音樂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虛擬的未來世界、外星人,戰爭片中的兩軍對抗、戰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強盜、警察、地下組織等。災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時常順應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更新而變化。《2012》是建立在瑪雅預言的基礎之上而創作的影片,該片上映時間是2009年,離2012年很近。與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攝也在汶川地震之後,群眾尚未從地震的陰影中恢復過來,汶川大地震讓人想起數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類型電影一般都迎合觀眾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滿足觀眾內心深處的娛樂心理。每一種類型電影雖呈現娛樂的方式不同,但營造娛樂情景並最終希望實現娛樂功能上是相同的。類型電影的娛樂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滿足人們的種種情感,另一方面是通過把奇觀融入情節,讓觀眾在賞心悅目中獲得審美的快感。災難電影尤其是好萊塢的災難片首先用宏大的災難場景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扣人心弦,觀眾的心情隨著影片情節的進展時而緊張時而放鬆,有如身臨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悅。中國的災難片場面明顯要遜色許多,敘事相對比較溫和,注重內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動人。
最後,類型電影還具有商業性特徵。不同的類型電影滿足各類不同愛好的觀眾的消費需求。如果市場對某種類型電影有良好的反應,有觀眾捧場,片廠便會繼續製作這類電影,否則,便會停止生產。《2012》上映後反響比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之後不久國產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許多觀眾是因為對《2012》的意猶未盡而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所謂國產災難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為災難片宣傳也是商業運作的一個手段。
二、敘事及其手法
《2012》講述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災難發生時極致視覺特效,這種強大的沖擊力讓觀眾震驚。但看完電影之後,腦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種不可思議的災難元素:地球板塊移動、火山、地震、海嘯、洪水集體肆虐,全球各種標志性建築全被毀滅,給人一種恐怖震撼的末日來臨之感。但這容易讓觀眾忽視其劇情,也難以啟人深思。此外,《2012》還被一些記者稱為寫給中國的情書,裡面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或許是導演被汶川地震發生時中國人民的精神所感動,故把中國描寫成人類的救贖之地,片尾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也是中國製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較有爭議的災難類型電影。准確的說,它應是一部典型的中國親情劇。片中的災難場景被一筆帶過,更多的是敘述一個四口之家悲歡離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種炒作手段。影片宣揚了超越一切的親情,正像馮導所期望的那樣“內容大於形式”:“災難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礎,而倫理片元素則是影片的靈魂。”
三、女性主義的折射體現
好萊塢類型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多處於被動和附屬的地位,或是作為家庭生活的象徵。西蒙・波伏娃說:“所有男人寫的關於女人的書都應加以懷疑,因為男人的身份就如訴訟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訴訟人。”《2012》中有一個細節,傑克遜開車來接孩子們去度假的時候,妻子給丈夫一包尿不濕,告訴丈夫七歲的女兒到現在還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覺前要穿這個,丈夫看到這個東西後滿懷質疑:還穿?顯然丈夫之前並不知道女兒還尿床的事情,這一細節充分體現了其“大男子主義”,女人才是這個家生活的主宰。在災難類型電影中,女性多處於危險境地,需要被保護。當海嘯和地震發生時,鏡頭會立即轉向女性們的反應:尖叫、恐慌、無助地四處逃竄。
而男性在遇到災難時則會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時,在西方電影中,女性又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她們之於男性的附屬地位是相對的。《2012》中的勞拉是一個聰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兒,是獨立女性的代表。面對災難的時候,勞拉表現出來的沉穩、堅強、鎮定完全不遜色於男性。當地球將要毀滅,傑克遜帶著全家逃亡的時候,他似乎是全家命運的主宰,妻子和兒女都必須在其保護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護而喪失了自我,她和兒女們同樣不能自保。輪船幾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滿海水的船中,他們被迫與傑克遜走散,這時,阿曼達飾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擔起保護孩子生命的責任。導演在此處對情節的描寫集中體現了在災難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擋的堅強,與前面的表現女性面對災難時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
《唐山大地震》對女性主義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與《2012》相似,影片對母愛的描寫顯然更為深刻。但相比西方類型電影中的女性主義,國產電影仍有傳統的保守主義傾向。片中元妮喪夫後,面對另一個男人的追求毫不動容,堅持一個人度過餘生,因為她知道,丈夫是為保護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沒有哪個男人會像丈夫那樣用生命來愛自己。但細想一下,元妮的這種做法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馮小剛在影片以女性形象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淚下的親情劇。元妮喪夫之後,一個人撫養兒子的艱辛,也體現了丈夫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頂樑柱,如果活著,她的生活就不會這么苦,顯然這並沒脫離中國家庭以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從社會角度看,女性是滄桑時代的見證,是命運多舛的個體:災難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並讓人同情。
四、植入式廣告在影片中的運用
隨著廣告業的發展,植入式廣告越來越多的受到廣告 主的重視。“植入式廣告,又叫急性廣告,是指廣告傳播一改往日單純依靠說教和推銷的營銷策略,將產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視覺性符號甚至服務性內容策略性地帶入電影、電視劇或其他電視節目及其他傳播內容中(隱藏於載體並與載體融為一體),使觀眾在接受傳播內容的同時,不自覺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繼而達到廣告主所期望的傳播目的。”上述兩片的植入性廣告分以下類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這是最傳統的植入式廣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視覺符號或商品本身作為影視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現。“視覺形式的形象性對於以說服為目的的傳播具有特殊意義。”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開的汽車標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飯桌上擺的劍南春酒是最明顯的植入性廣告標志,此外還有汽車、電視、銀行、運動品牌等。
2、對白植入型:就是在電影中通過人物的對話,巧妙地將產品、品牌、服務植入其中,成為電影中的台詞,以此來達到廣告效應。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開車回家帶兒女們去度假,在給愛人打電話的過程中,就提到“黃石公園”這個名字,這也是植入式廣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國人壽保險的廣告方式也屬於此類:方達作為旅遊公司的老總,當員工過來詢問這次旅遊保險用哪家時,方達說:“就選中國人壽吧,踏實。”
3、場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視作品的環境中去,品牌視覺符號或商品本身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或場景的一部分出現。如{2012}拍攝的場景中出現的海灘樓房以及主人公帶孩子們度假的公園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廣告元素。
國產類型電影與好萊塢大片在植入式廣告方面相差甚遠,好萊塢電影可不動聲色地把廣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為廣告主服務,又不影響觀眾對影片的欣賞。但國產電影在這方面做得有點兒欠妥。植入式廣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節,使其顯得順其自然,不影響影片的觀賞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但看過《唐山大地震》之後,觀眾對片中的植入式廣告批評聲不斷。植入式廣告應有效地給觀眾一種暗示效應,遵循內容第一,廣告第二的原則,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現廣告詞和任何不合理的廣告場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廣告都嵌入影片中。在進行植入式廣告之前,要分析產品及其品牌適不適合在該影片中表現,能不能達到廣告主想要的宣傳效果等因素。
五、結語
中西災難類型電影的差異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我們不能苛求中國的災難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審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內涵,巧妙的藝術處理與大眾的觀賞熱點結合起來。首先,中西方類型電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業性,它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也離不開使其更具有商業價值,觀眾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買的大多是娛樂享受,所以,電影的商業性和娛樂性是分不開的。
其次,中西方電影還要努力提高其講故事的水平。好萊塢電影重在場面的製作,掩蓋其情節的跌宕起伏,觀眾震撼之後難免會感覺少了點兒什麼。但中國電影講故事的過程多有漏洞,故事出來之後多有批評之聲。好萊塢類型電影在講述故事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電影應該注重宣傳,激發觀眾的類型期待。從某種程度上講,類型電影是預先出售給觀眾,在開發每一部類型電影時,往往就有相對的觀眾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適當的宣傳,從片名、廣告宣傳等每個運作環節將類型固著於觀眾的心靈,那麼,電影的春天就不會遠了。
最後,類型電影還應該注重整合生產和發行兩個環節。類型電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費者和賺取更多利潤的動機推動下向前發展的。好萊塢電影業總是力圖復制它最近的商業成功。在市場開發中,有意識地遮蓋其他方面來有選擇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觀眾更加註意那些製作商想要強調的方面。然而中國電影市場目前還處在半市場化狀態,院線體系雖已經逐步形成,但還要繼續完善院線發展模式。
注釋:
[1]唐晉先:《(唐山大地震):動人因親情,感人緣母親》,《電影文學》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淺議植入式廣告》,《今傳媒》2006年第4期.
[3]梅薩里:《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
[4]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78頁.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電影鑒賞論文
3. 關於電影論文參考
4. 有關於電影論文
5. 關於電影的論文
5. 電影的論文範文大全
電影最早是因為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緊接著大眾需要的娛樂產物。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淺析電影插曲與時代懷舊情懷的表達
一、《夏洛特煩惱》――一個時代,一首金曲
《夏洛特煩惱》作為2015年的一部票房黑馬影片,不但吸引了時下的觀影主流―90後群體,還吸引了更多曾經處在影片主體年代的80後、70後。影片的故事主線從90年代一直發展至今,圍繞著男主人公夏洛的夢中人生進行敘述,然而,其中貫穿時間點的方法就是運用故事發生當年的流行歌曲,從描述劇中男女浮誇愛情表演的《一剪梅》到充滿了文藝氣息的《那些花兒》,再到1998年大街小巷廣為傳唱的由港台音樂天後王菲和內地音樂天後那英演唱的《相約九八》,再到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的經典名曲《冰雨》,以及成為80後、90初時代記憶的周傑倫早期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都向觀影者展現了每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點,展示了當時的人們對社會、對人生、對愛情的認識。這些歌曲勾起了各個年齡層對青春、逝去的歲月的追憶。
在觀影過程中,當影片中響起《一剪梅》的前奏音樂時,不少觀影的60、70後都坐直身體仔細聆聽,對於部分80、90後來說,這僅僅是一首聽起來有些耳熟的歌曲,看著片中人物的浮誇演技哈哈大笑,但是對於60、70後而言,《一剪梅》代表著一個時代,代表著伴隨他們的青春追劇歲月的瓊瑤劇時代。片中人物浮誇的表演方式,在瓊瑤早期的電視劇中,曾經感動了很多當時還是青年男女的60後、70後、80後們,伴隨著這首歌,讓很多人開始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
本片中還有另一首歌曲讓人印象深刻,是1985年由新加坡拍攝後被中國引進的同名電視劇中的主題曲《人在旅途》。由於當時社會逐漸開放,港台以及東南亞電視劇在中國大陸曾經風靡一時,以其鮮明的節奏感和歌手極具時代特徵的演唱方式勾起了人們對港台劇、引進劇精良的製作和豐富的故事情節的回憶。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而言,這首歌讓他們回憶起了充滿家族勾心鬥角的家族倫理劇情以及現在依然在港台劇中常見的商戰戲碼。這首歌的歌詞具有時代特點,突出了當時中國的新興思想和新的精神追求,讓觀影者伴隨著極具節奏感的音樂回想起了70、80、90年代的舞廳。
當然影片是不可能不照顧到80後、90後這些主流觀影人群的懷舊情懷的。周傑倫,就是編劇和導演送給他們最大的懷舊大禮。周傑倫的歌曲隨便哪個80 、90後都能唱上幾首,那時的人們想到周傑倫,就是略帶憂郁的眼神加上吐字不清的奇怪唱法。對於學生們而言,周傑倫是他們學生時代的一個紀念碑,在這個紀念碑上刻滿了他們懵懂時期對愛情、音樂的理解,嘻哈風格也成了當時年輕人爭相模仿的時尚潮流。當片中前奏響起的時候,很多人開始伴隨著影片的畫面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回憶那些曾經在自己懵懂時期經過的他、她。
「夏洛」就這樣以他獨特的詮釋,帶著觀影者一點點回憶他們的青春瘋狂歲月,而徐崢導演、編劇的《港?濉吩蚴峭ü?直白的、大量的香港影視金曲帶領大家走近那個曾經在很多人眼中十分神秘、令人嚮往的HongKong。
二、對香港影視金曲的致敬
很多看過本片的觀眾都認為,徐崢將整部影片的插曲都獻給了香港經典影片中的歌曲,只要看過、鍾情於香港電視劇、電影的人都可以在本片找到可以勾起回憶的歌曲,這些歌曲讓觀影者伴隨著香港本地的畫面和粵語,一下子回到了那個四大天王、勁歌金曲的時代。在本片題目出現之前,男女主人公徐來和楊伊青澀的愛情中就插入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香港經典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兩個人在劇中不停地換著香港影片的海報。而《偏偏喜歡你》這首歌就成了兩人大學愛情生活的主題曲,這首歌中的歌詞和曲調是典型的香港80年代情歌模式,表現兩個人濃烈的愛情,導演用這首歌配合著兩位演員的表演,將曾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帶回了他們的初戀時代。緊接著由於楊伊的離開,一直默默付出的蔡波出現在徐來的視線里,蔡波的付出感動了徐來,兩個人結婚過起了正常但略感乏味的生活。在這部分,徐崢用了譚詠麟的《誰可改變》,這首歌就像是敘述徐來和蔡波的故事一樣,日久生情、順理成章、平平淡淡、白頭偕老,非常形象的展示男主人公的初戀和婚姻,這其實也是大多數人一生愛情的寫照,他們都曾經經歷過不顧一切的愛情,然後在進入婚姻之後回歸平淡。影片的片頭部分則是用了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張學友的《餓狼傳說》,這是非常具有時代代表性的香港歌曲,配合香港街景,導演就這樣引領觀影人走進了香港。
影片中的另一首歌的出現讓觀影者回憶起了一個充滿熱血和兄弟情義的時代,這首歌就是陳小春演唱的《亂世巨星》,也許很多人對這首歌的歌名不熟悉,但是只要旋律響起,80、90後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一個經典系列影片《古惑仔》,這個系列作為香港電影的代表作,對很多熱血青年們都有著很深的影響,裡面的歌曲代表著香港電影的全盛時代,每一個音符都跳動著對曾經共患難的朋友、兄弟、姐妹的情義。
影片很多影視金曲的應用是為了迎合影片突出節奏感,並製造環境的代入感,例如《拒絕再玩》《真的漢子》都是運用在長鏡頭或男主角的運動過程中,這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不僅僅可以讓觀影者回憶過去,還可以將觀眾通過音樂和香港老街的畫面帶入到劇情中,促使觀眾將自己融入劇情。
三、影視金曲――一個人一首金曲,一首金曲一段人生
其實很多電影導演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通過音樂來講述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引用了多首90年代流行音樂,與《夏洛》和《泰?濉凡灰謊?的是,賈樟柯用觀眾看起來土的掉渣的畫面和人物配合音樂向人們傳遞著對故鄉、故人的愛以及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在影片中《go west》這首迪廳音樂出現過兩次,分別在開頭和結尾,影片開頭一群年輕人伴隨著這個音樂跳舞,影片結尾年老的女主人公一個人在老家跳起了當年的舞蹈,就像賈樟柯本人說的一樣:「他是一段青春的記憶,有一些解讀會過度的詮釋這首歌,但是我覺得他能代表時間和漂泊。」賈樟柯用諸如此類的插曲像人們展示了他對時間、對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觸及觀影者內心深處的那些對前塵往事的追憶和感慨。
要說為什麼這么多電影開始通過音樂懷舊,其實原因並不難猜測。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人們不知不覺就失去了對時間流逝的注意,當人們放鬆思緒的時候,就很容易回想起自己的過去,那些在不經意間失去的時間和人,然而電影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一個追憶和安慰的作用,可是直觀的畫面和故事內容不能夠敘述每一個人的生活故事和時間軌跡,然而影視金曲的加入就可以將畫面和觀影者融為一體,觀影者聽到熟悉的音樂就可以回憶起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種種。如果說畫面是在敘述故事,那麼加入了這些音樂之後,觀影者在觀看這些畫面的時候就可以輕易地將自身故事帶入其中,畢竟歌曲相比較畫面更加的寬泛,每個人都可以對一首歌做出自己的理解,這時候在結合畫面去看就像是人生MV一樣,那些有關友情、親情、愛情的事情一點點浮現在他們的眼前,這些畫面對於觀影者而言,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是情緒的抒發,是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讓他們在這個高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尋找到內心的那一份感動和美好。
事實上,無論是電影也好,音樂也罷都是一種人類情感的表達,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對那些經歷過那些年代的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這些影視主題音樂、插曲以及每個時代的流行歌曲都訴說著每個人的人生故事和情感經歷,時隔多年,也許這些畫面、歌曲早已經被人們淡忘,當通過現代藝術形式再一次被表達出來的時候,於觀影者而言,這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內心塵封了多年的箱子,讓人們帶著眼淚回憶曾經的種種,珍惜現在。
<<<下頁帶來更多的
6. 淺談英雄電影的論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賴於電腦技術製作的影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其中,尤以超級英雄電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報率奇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論陳英雄電影的東方藝術 》
[摘要]陳英雄把恬淡冷靜的東方文化理念同西方電影藝術,通過獨特的思維方式相結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帶有故鄉情結也帶有歐洲式的東方情節中對越南文化的捕獵。他講求詩意的描述,運用電影語言,打動觀眾心靈,如詩一般。即使是面對飽含著苦難、淚水和絕望的土地,陳英雄依然葆有詩意。本文從陳英雄的電影文字出發,通過對陳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電影文字和文化內涵,從而在更高更廣的領域里加深了對陳英雄導演風格的理解。
[關鍵詞]東方文化;越南電影;導演風格
越南,這個曾被稱為「印度支那」的中國近鄰,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使它遠離了我們的視線,也使世人對它產生了誤解與好奇。90年代以後,越南又回到了我們的視線中。殖民地題材電影成為提供美麗幻象和慰藉現實的電影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異國情調的影片引起西方電影界關注的同時,一部《青木瓜之味》讓我們看到了更接近真實的越南。而這部電影的導演陳英雄雖然是法國文化培養出的電影導演,但是他具有越南傳統文化中的靜謐、羞怯的氣質,從而形成其獨特的觀察、表現事物的電影思維以及表現手法,一種恬淡靜謐、文雅敦厚的東方藝術。
一、陳英雄的文化背景
陳英雄導演是當今國際影壇上一位頗為著名的亞裔法國導演。他出生在越南,14歲移民到法國。最初研讀哲學,而後偶見一部讓他感動的越南裔導演拍攝的影片後,便決意改學電影。而這一決定開啟了他的電影人生。於是,陳英雄進入著名的專門培養電影攝影師的路易盧米埃爾學院,學的是攝影技術,因為他認為導演的場面排程能力應該從觀看影片中學習。就這樣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後開始了他的電影導演生涯。陳英雄在影視作品中逐漸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的影像表現手法。他在20年的時間里,僅拍攝了5部電影,但這卻毫不影響他成為亞洲電影界的著名導演,這得益於他的影片散發出的濃烈的個人風格。
電影在越南並不發達,以往越南電影也很少受到關注,提起有關越南的電影,不禁會想到美國經典電影《阿甘正傳》和杜拉斯鏡頭下的異國戀情――《情人》,然而這些影片的故事情節卻與越南無關,越南只是這些異國電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於其他電影中那個硝煙彌漫、窮苦落後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用他的鏡頭讓我們看到一個色彩斑斕,柔美恬靜的越南。樹隙中傾瀉下來的細碎陽光、中式庭院中枝繁葉茂的芭蕉樹、嬌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戰爭、除了貧窮,這里的越南以其獨有的詩意與讓人慨嘆的生活氣息,宛如一位身著奧黛的越南姑娘散發著東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為一位身在異鄉的越南人,陳英雄帶著對於家鄉懷有的一份鄉愁,在他的鏡頭下把越南拍攝得宛如其兒時夢境中一樣雋美。但是在其勾畫故鄉美好夢幻般的回憶的同時,依然不忘關注越南的社會現實,刻畫越南社會殘酷猙獰的現實,他把鏡頭對准泛著惡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層社會生存現狀,從而引發人們對於現實的思考。在陳英雄最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輪車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終執著地書寫著其對越南的情緒和情感,從恬靜日常生活的審美觀照、懷想期盼中如詩般的畫面語言、時而輕快時而沉鬱的詩情隱喻中抒發著陳英雄電影中特有的東方文化氣息與東方哲學,形成其鮮明的個人風格。
二、陳英雄導演的影片風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東方女性
恢巨集的歷史題材和激昂的偉大情懷從來都不是陳英雄影片的主題,在其作品中沒有眾人仰視的英雄,只著眼於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因為事實上這些卑微但堅韌的底層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臉上永遠是滿足的微笑的女傭梅,在一幕幕尖銳獰厲的境遇中依然溫性猶存的「三輪車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戀卻從容生活的三姐妹,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最為真實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簡約、朴實的溫情。陳英雄作品體現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風采,他追求朴實堅韌的生活氛圍,他把鏡頭始終對准現實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從小人物對待生活的態度中,詮釋著自己處事的東方哲學。《青木瓜之味》中靜靜地看著這個庭院里所發生的一切悲歡離合,臉上永遠是滿足的微笑的梅,《三輪車夫》里對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視的三輪車夫,《夏天的滋味》里,將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靜地消解、超然掩蓋的三姐妹,他們都詮釋著陳英雄面對一切超然堅忍的生活哲學。
陳英雄不僅願意瞄準普通人,在他的鏡頭中也贊美著著堅韌寬容、堅忍、平和、寧靜的東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陰柔軟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堅定聰慧,鎮靜隱忍。其影片中畫面無時無刻不表露著對這種女性的依戀。《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輪車夫》中的姐姐、老闆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無一例外是具有鮮明氣質的東方女性形象。這些影片中,陳英雄對女性的欣賞和贊美正是他對於兒時家鄉無限鄉愁的一種轉化,這些女性身上柔美、寬容、堅忍、沉靜、內斂的東方品格,體現了創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東方女性形象。同時,他用這種崇敬和贊美無聲地 *** 男權社會中男性的懦弱無能和不負責任。
二情節:溫馨與殘酷的交織
陳英雄這個離國多年的遊子從西方世界的觀影期待出發,又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自我的文化自覺意識結合,沖破西方世界對越南主觀壟斷的揣測和想像,通過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傳統與現代、溫情與殘酷、堅硬與柔軟。這是陳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著祖國的過去,也凝視著現在,更是深切關注著明亮的未來。溫馨過往與殘酷現實的交織,其影片中所有溼熱、陰郁和狂躁不安讓陳英雄以詩意的沉鬱,超脫的胸懷所平息。用沉靜來平息痛苦,讓溫馨與殘酷交織。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鏡頭從身著金黃色的高領長裙幸福地讀書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搖,出現的是一尊安詳的佛像。在這里,陳英雄以自然與和諧、清凈與祥和描述了另一種觀念與理想。以絕對虛靜的心靈進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絕對的自由,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拘束瓦解後,邏輯、理性已成負累,沒有了對物質慾望、對功名的角逐,於是,最終感悟到了生存意義和精神上的愉悅。 在影片《三輪車夫》的結尾,辭舊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間,一切都已改變,生活恢復了往昔的平靜。鏡頭掠過外面的斷壁殘垣,轉向高牆之內的網球場游泳池和身處其中的人們,又再次回到外邊突然變得陽光燦爛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輪車夫騎著滿載全家幸福的嶄新的三輪車向前滑行,然後鏡頭漸漸上升,還有那一群在教室里專注地學習彈琴的孩子們。貌似突兀的結尾讓人沉思,是什麼東西讓這些命運多舛的人在面對苦難時如此安穩,是什麼東西使得他們在輾轉流離的混亂中各歸其位?很顯然,這是一種沉默地生存狀態,不是通常的絕望的血淚交錯,而是屬於生命意義上返鄉之途中淡淡的憂傷,又是知其所來知其所終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蓮與弟弟出門為給父親的周年祭祀而准備,正好呼應著影片開頭中的他倆為准備母親的周年祭祀而出門,就連線下來的悠遠的鍾聲都一樣,彷彿一切的愛欲糾纏都未曾發生過。導演沒有沉迷於對人生的痛苦、對社會的憤怒的宣洩,而是以一種浪漫主義的風格作為影片的結尾,這無疑是東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審美理想與思維意識的形象體現。愛與死,幸福與痛苦同時並存,一切都是自生自滅,自然而然。在燦爛明媚的陽光之中,再陰暗再無望的生活,再悲傷再恐怖的歷程,都能夠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將它包容。
這其實就是陳英雄的人生之道。從佛像到鍾聲,早已暗示著東方式的圓滿。這樣一種詩意的描述,非線性的寫作,這種悲憫的情懷、達觀的精神超越了現實的苦難,使陳英雄的影片沉鬱而不凝重、壓抑而不絕望。
三畫面:畫意與詩情的結合
陳英雄的電影中充滿了詩情畫意,他更像一位詩人將心中的故事轉化為淡雅的文字一樣,把他電影畫面如詩般溫雅細致地表現了出來。東方詩畫色彩對陳英雄的影片視覺畫面的影響很深,並且陳英雄十分善於以表現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畫面來替代人物的語言,以唯美的視覺畫面和富有詩意的場景氛圍傳達不必言說之美,在有限的畫面內傳遞著無限的神韻。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態描繪手法表現出鄉村生活自然詩意,用飽和度較高的色彩畫面和慢節奏的平搖鏡頭,來展示畫面中環境和人物的每個精緻細節,從而使人物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顯現出一種朴實自然的魅力,鏡頭中也就讓一種贊美和詩意始終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著寧靜而自然的詩情畫意的古樸的庭院等情境,如詩如畫地表現生活中的自然狀態,如隨風而動的翠綠樹葉、陽光下的木瓜樹、陳舊的石板等。
三、東方文化在陳英雄電影的展現
陳英雄把恬淡冷靜東方哲學同西方藝術電影的個性意識,以意象為主的思維形式,常採取象徵、隱喻的手法,藉以流暢的電影語言完美地相互融合並完美呈現,使影片中的對於現實的揭示與世事的說教潛隱在毫不張揚的詩意鏡語中,東方哲學自然的富含於作品之中,形成陳氏影片中獨有的風格。電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義隱秘在詩一般的鏡頭之中,東方傳統理念、佛家的因緣色彩、道家的無為思想自然的融會貫通,陳英雄以自己的東方哲學理念敘述著他的情感,同時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詮釋了自己的東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輪車夫》中本是對立的兩種生活狀態,面對苦難的陰郁和狂躁不安與無奈平息痛苦的從容沉靜,在陳英雄的電影世界中被優雅地融合在一起,東方人對於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脫和平靜刻寫入世的情懷,世事雲淡風輕,時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處之。陳英雄電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凈、明亮、簡單的電影畫面來塑造電影觀感,以安靜、平和的意境,表現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賦予影像畫面獨特的人性關懷,這也正體現了陳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虛無為本的道學思想和以萬事皆空為本的佛學思想。
東方的文化背景與西方文化的薰染使得陳英雄在觀察越南時擁有獨特切入角度、觀察視點,同時對於文化的不同理解與本土情結的混雜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要遠遠多於單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極端地域色彩的彰顯,從而獲得了一種具有更大的文化相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隱性空間,是其能夠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述說一個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陳英雄使東方傳統藝術精神在電影這一最現代的藝術形式中得到張揚。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而且在越南國內,除被指責「陰暗面表現太多」,也是廣受歡迎。這些也都表明他不僅掌握了國際電影語言,並且抓住了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脈。
總而言之,陳英雄的東方文化背景以及後來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東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有機地融為一體,並成為他電影中的閃亮之處。如阿巴斯之於伊朗電影、侯孝賢之於台灣電影一樣,陳英雄成為越南電影的一面大旗,獵獵飄揚。雖然他的作品被少數人指責「陰暗面表現太多」,但是這並不能把陳英雄在電影藝術上特別是對東方藝術的完美詮釋給否決掉。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說明了他的電影作品的藝術價值。陳英雄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和對鄉土文化的真切感懷賦予了電影濃郁的東方色彩,編織成了一個柔美纖細的東方童話。陳英雄巧妙地將東西方文化相結合,其將世界電影藝術中的養分融合於東方傳統藝術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樣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現代意味的東方哲思電影的形式與風格。他的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東方藝術之感,依舊在漫漫電影長河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大衛・科波考爾.影視導演技術與美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3] 李顯傑.電影修辭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 金丹元.後現代語境與影視審美文化[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0.
[5] 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篇二《 色彩在電影《英雄》中人物設計的構成 》
[摘要]電影的發展和色彩藝術設計在電影中的應用是不斷促進和滲透的。在電影的藝術設計過程和電影的傳播發行過程中,電影的色彩藝術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影的色彩設計對人物場景的策劃和深入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提高了電影藝術的推行。此外,電影的色彩設計本身也對色彩設計藝術行業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主要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為例,詳細並深入地分析色彩藝術設計在電影人物場景中的構成。
[關鍵詞]電影;色彩藝術;人物場景;關系;構成
電影是導演等電影創作者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表達一種自我的情感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即「體物賦情」。電影語言和一般藝術的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畫面,而在畫面中色彩毫無疑問地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王國維曾經說過,「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電影《英雄》中色彩在人物場景的應用上可謂是深諳此道,對電影色彩的運用可稱之為大膽、奇妙。電影《英雄》靈活藉助電影色彩這一「道具」,巧妙地完成電影的敘事、情感的表達激發觀眾的情感世界,沖擊觀眾的視覺神經,色彩紛繁復雜但是又不失其純真和主題,濃重的色彩卻最典雅,盡情展現張藝謀式電影的華美藝術。
一、電影的定義和色彩設計的定義
電影的定義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作品,它是多種藝術形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結晶。電影,在我國的《現當代漢語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一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真實活動的形象。1872年,電影初現端倪,進入了萌芽時期,並從此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熟而「一發不可收拾」。迄今為止,電影已經有137個年頭了,而且在這期間電影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形式不斷發展。
色彩設計的定義
色彩設計,從通俗意義上講就是顏色的搭配。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色彩紛繁復雜,絢麗多彩,而色彩的設計就是將不同的顏色進行合理的搭配,以求得完美、更加漂亮的色彩。在色彩設計中,色彩的配色方案千奇百怪,千變萬化,但我們用我們的視覺、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我們所處的環境,首先闖入我們眼簾的就是色彩,這個大自然的魔術師,它產生著各種各樣的視覺效果,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享受和視覺的盛宴,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認知、情緒的變化乃至生活狀態和工作的波動、效率等。
二、電影《英雄》中的色彩在人物場景構成中分析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由色彩組成,色彩也就成了電影的重要藝術形式。作為我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中最閃亮的一顆星星——張藝謀,在他的電影中,色彩藝術的發揮可謂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借用中國的一句古詩來形容張藝謀對色彩的應用那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這的確是一點也不為過的。他的電影在色彩的應用方面正可謂是創造了一場壯麗的「色彩盛宴」。張藝謀運用極富創造性的色彩增強電影的藝術效果,構成了電影獨特的色彩藝術。那麼作為張藝謀色彩應用的極品之作——電影《英雄》在色彩的構成設計上,張藝謀又是如何運用其聰明才智和設計靈感的呢?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四個方面,即電影中人物服裝的色彩搭配、電影場景空間色彩配置、主要故事情節的色彩組合、全片時空段落色彩構成四個方面。我們僅就色彩藝術設計在電影《英雄》人物場景中的構成進行深入且詳盡的分析,具體如下:
在電影《英雄》中色彩設計在人物場景中的構成和配置表現在鏡頭上的主要有兩類,一個是,通過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的搭配,另一個是,純天然的,取材於天然的空間環境的場景色彩的搭配和設定。
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的搭配
在電影《英雄》中,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的搭配主要有秦宮、棋館、書館、殘劍居室以及藏書閣這五個空間場景。在這五個空間場景中,色彩的藝術設計正可謂是大膽且靈動。
秦宮的主色調是黑色,其寓意不言而喻,既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無法接近的盛氣凌人,又象徵著秦始皇的殘暴和凶惡,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暗示著這部電影《英雄》的悲慘結局和對英雄的哀悼之情;但是在黑色之餘又有星星點點的綠意在其中點綴,這種顏色的主要意義據筆者研究是象徵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不得民心,繼這些趙國劍客刺秦之後的後繼往來者、反抗者將綿延不絕。
棋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配合整部電影的基調——悲涼而成的。棋館的主要顏色是黑色、白色和灰黑色,這種色彩的搭配既在很大意義上符合了棋館本身的特徵——黑白相間,體現了浩浩乾坤、蒼茫大地本應和諧統一的八卦之意,又增加了這部電影的悲劇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有一種意念上的搏殺意義。
書館的主打色是鮮艷的紅色。紅色在中國的傳統意義上有著生機勃勃之意、有著喜慶歡喜之感,但是在此時,在周圍環境全部是暗色調、非黑即白的大環境下,突然出現的紅色則是一反常態的。在電影《英雄》中,紅色的寓意可謂是清晰明朗的,鮮紅的色彩,鮮紅的鮮血灑滿書館,給人一種極度的壓抑和悲涼之感,預示電影的悲劇結局。
殘劍居室和藏書閣是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搭配中最鮮艷的兩個場景色彩搭配,它們分別是紅色、綠色和紅色、藍色、白色。在中國的傳統色彩搭配上,紅色和綠色的搭配歷來就是一種「禁忌」,而在這部電影《英雄》中,則大膽將紅色和綠色巧妙地應用在一起,一起勾勒出殘劍居室的色彩圖景,這就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紅色和綠色的不相容,而正是這種不相容則巧妙地向觀眾揭示了一種抗爭和對抗,一種水火不相容的局面;那麼藏書閣紅色、藍色、白色三種顏色的運用在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搭配中可謂是最為復雜的,也昭示著電影中人物情節和人物心理的復雜和矛盾,同時,「黑」與「紅、藍、白」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國別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利用秦國所崇尚似鐵的「黑色」來強調秦國恃強凌弱的吞噬之心和統一全國的野心,還有「紅、藍、白」三色中的紅色尤其是要突出趙國劍客、劍俠誓死守衛家園、刻骨銘心的一洗國恥的國仇家恨,一種鐵骨錚錚的誓言,一種決心刺殺秦王的堅定立場和信念。無名「功夫十年」,練就「十步一殺」的絕技,單身赴會,直面秦王,視死如歸;長空、殘劍、飛雪等俠肝義膽,皆願割捨身家性命,助無名刺殺成功。 電影《英雄》中室外場景的顏色運用高度強化的單色配置,配置如此巨集大,設計如此縝密、冷靜,信念如此堅定,心靈如此純凈。我們通過前面的幾處室外場景色彩的設計,很容易發現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基本上都是單一的純色,根據筆者的理解,創作者應用一種純色的色彩是文化觀念層面上的冷靜的理性思考和藝術設計上的升華。
純天然的、取材於天然的空間環境的場景色彩的搭配和設定
純天然的、取材於天然的空間環境的場景色彩的搭配和設定主要指的是外界的環境,如金黃和全紅組成的胡楊樹林;如白水、綠山組成的高山瀑布;如土黃沙地和湛藍天空組成的漠北沙地;如青山藍天組成的翠色平湖;再如金黃土地和藍天組成的荒塬土丘,等等。
在中國的傳統意識上,黃色是典型的大地之色,而黃土又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所以,在電影《英雄》中黃色、黃土色的大面積、大程度應用使電影《英雄》在本身具有民族情感的同時更增加了它的民族情結和民族文化特徵。黃色正如我們所熟知的有一種「光芒四射」之隱涵,那麼在電影《英雄》中則是寓意著英雄人物的性情之高尚、心境情感之深遠。正如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之說中,黃是中央方位色彩,它對應的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臟,那麼不約而同的,在「五氣」中,「黃」又象徵「和」,因此我們中華民族把大地之色——黃,看作是崇高無上的色彩。
綠色,綠色在西方多出現在結婚的禮服上,象徵著後多生孩子之意,那麼在中國綠色則象徵重生、綿延不絕的生命之意,在電影《英雄》中,黃色的「中」與「和」的寓意與殘劍、飛雪綠色衣裝的巧妙構思,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不謀而合的異曲同工之妙,是一種文化上的遙相呼應和對電影影片哲理的思索。
我們從綠色領域轉接到藍色的天空之中,看殘劍本人由「誓殺」到「阻殺」秦王的表現,也是一種英雄的睿智和冷靜的思考;沙漠飛雪與無名在秦軍軍陣中挑戰博殺,皆功未成而身隕,死得其所,終以「小生命」個體、微小群體的毀滅換取並迎接「大生命」天下一統的即將誕生。
電影《英雄》的室內場景色彩多是原始自然,來源於大自然的寫意色彩。《英雄》全片的色彩在總體上是形成了電影寫意與寫實的有機融合和巧妙結合,色彩在電影人物場景的構成方面既為畫面的唯美攝取奠定了基礎,又為人物的情感表達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電影《英雄》而言,從導演張藝謀在不同場景空間使用不同的色彩配置和設計來看,我們很清晰地發現張藝謀色彩設計的創作思路:在室內場景空間色彩設計上,大多是純主觀的大寫意色彩表現;而在室外的場景空間色彩設計上,多採用純天然的自然設計,是借用一種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所以,我們說,張藝謀的電影《英雄》在色彩的運用上可謂是登峰造極,用筆不凡。
三、結語
電影是一門以視覺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藝術,因此對於一部好的電影來說,它的視覺美感一定要強烈,使觀眾從電影中得到享受,感覺舒服。對於畫面的描摹,色彩占著很大的成分,而張藝謀對色彩的應用可謂是到了一種極致,「淡妝濃抹總相宜」,在他的影片色彩中,我們能感知色彩本身的意義和導演張藝謀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電影《英雄》作為張藝謀電影色彩應用的經典之作,是一場色彩的盛宴,他通過對民間色彩、色彩細節、單純色彩的處理達到人物豐滿、畫面和諧、敘事完整、情感充沛的效果。電影《英雄》畫面色彩絢麗多彩,意義深刻,意境深遠。
[參考文獻]
[1][]城一夫.色彩史話[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160-162.
[2]余培敏,楊永軍.淡妝濃抹總相宜——淺析張藝謀電影的色彩藝術[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
[3]陳歡,袁筱華.紅的詮釋——論張藝謀電影色彩的運用[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
[4]王開慶,何培華.色彩設計三要素在電影海報中的運用[J]包裝世界,200911.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