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電影家協會的獲得獎項
上海電影家協會於1 998年、2005年兩次榮獲全國影協「優秀團體會員單位」稱號;並榮獲新落成的中國電影博物館布展領導小組頒發「布展工作紀念獎」和「展品徵集紀念獎杯」;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信息工作先進等多項榮譽。五位會員榮獲「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
上海電影家協會將在中國電影新的百年中,傳承開拓,繼往開來,努力使協會創建成為「充滿活力、富有魅力、和諧溫馨的會員之家」。
Ⅱ 周莉資料
周莉
生於武漢。原湖北省沙市市有線廣播電視台節目主持人,1994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現為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國電影家學會會員和上海電影家協會會員。
2002年獲第8屆「華表獎」女演員新人獎(電影《聲震長空》中飾殷佳茹);
2002年獲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提名獎(電影《聲震長空》中飾殷佳茹);
2003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風雨十二年》飾宋慶齡)。
Ⅲ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社會評價
這屆電影節的論壇部分,沒有曝出什麼大新聞,也沒有敏感話題被延伸為公眾議題,不少論壇被互聯網大企業承包,做了不少廣告。電影節被過多地捆綁於產業身上不是好的跡象,電影節要提供的應該是作品和價值導向。本屆上影節也有一大亮點,那就是它在價值取向方面比往屆要更清晰明確。《烈日灼心》是部爭議作品,評委會給了它兩個大獎,大有「舉賢不避親」的自信。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單元里,口碑好但票房差的《十二公民》獲得多項大獎,這本身就是立場堅定的表現。 (《京華時報》評)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日票房便破千萬,展映9天期間,觀影人次超30萬,票房近1800萬元。然而,熱門排片臨時被取消、展映電影字幕錯亂、影展期間組織混亂的消息卻也如影相隨。 (《21世紀經濟報道》評)
因上海電影節沒有外片進口權,進口權都被中影公司把控,上海電影節國際檔次未能到位,市場做得還不行。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評)
Ⅳ 葉丹全部的個人資料
葉丹(1929—)
葉丹,原名張維邦,1929年出生,河北玉田人。
1949年進華北人民文工團任演員。1954年於北京中央電影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前身)編劇班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在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文化部秘書室工作。
1956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1965年參加大型藝術紀錄片《大慶戰歌》的集體創作。
葉丹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
主要作品:
《火紅的年代》《沙漠駝鈴》
《好事多磨》(與黃進捷合作)《飛向太平洋》(與高型合作)
《禍起蕭牆》(與祝鴻生合作)《相思女子客店》
《非常大總統》(與孫道臨合作)《女兒經》
《上海舞女》(上、下集)
Ⅳ 上海有沒有知名的電影導演
上海知名的電影導演有兩位,分別是徐崢和王家衛。
1、徐崢
徐崢,1972年4月18日出生於上海,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編劇、監制。199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1988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旺角卡門》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1990年,執導劇情片《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執導劇情片《重慶森林》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1997年,執導劇情片《春光乍泄》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並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得主。
2013年,執導劇情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 。2019年5月15日,擔任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項目」的評委會主席。
Ⅵ 原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朱永德去世了,致其去世的原因是什麼
有關電影的故事,很多,而電影的興起,可能是非常短暫的,人類發展至今,也就是幾百年的歷史。
電影從黑白變成彩色的電影,也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過去電影是不被重視的一個藝術形式,尤其是黑白的,甚至連聲音都沒有。也就是說無聲的電影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隨後才有了有聲電影,最開始的都是黑白顏色,不管是無聲還是有聲。
而其實,在當初那個時代,老一輩藝術家,尤其像朱永德這位廠長兼拍攝的不多,不僅要想著電影廠的發展前途,還要想著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影視追求。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兢兢業業,如今老先生離開我們,是值得我們去尊敬和緬懷的。
當然,他的去世,有點突然,但是我們也無能為力,根據媒體報道,朱永德國家一級攝影師,上海電影協會副主席、於2021年2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8歲。
Ⅶ 石川的人物履歷
石川,1967年出生,現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西南大學(原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2001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文學(電影學)博士學位,並分別於1998年、2006年到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做訪問學者。目前擔任的主要社會職務有: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辦公室文學顧問,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專家評審委員、上海市文廣局電影電視劇審查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藝術專業碩士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電影博物館學術總監,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專家評委,中國電影傳媒大獎評委等。
石川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包括中國電影史、電影批評、影視工業、亞洲電影等。近年來在《文藝研究》、《當代電影》、《電影藝術》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另主編、出版《中國新文學大系·電影卷》(第五輯,1976-2000),《謝晉電影選集》、《踏遍青山人未老:徐桑楚口述自傳》、《電影史學新視野》等9部學術著作。其譯著《影視導演》(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2000年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石川教授曾赴美、英、日、韓、紐西蘭、馬來西亞以及香港、台灣、澳門多所大學進行交流訪問和講學。
石川教授也是上海著名的影視批評家,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與評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京報》、《南方人物周刊》、《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電影報》、《新民周刊》、《南方都市報》、《環球時報》、《香港文學》、《電影欣賞》(台灣)、《上海經濟》、《外灘畫報》以及英文雜志《ASIAN CINEMA STUDIES》、《THAT』S SHANGHAI》等中外報刊媒體發表影視評論文章300餘篇,並在上海藝術人文頻道《光影空間》、星尚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紀實頻道《風言鋒語》、陝西衛視《開壇》等電視欄目擔任策劃或特約評論員,錄制影視評論節目近百期。
除教學、科研之外,石川教授還參與影視創作、策劃。1996年編導10集電視紀錄片《四川人在西藏》榮獲1998年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優秀紀錄片二等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優秀紀錄片一等獎;1997年擔任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系列片《院士風采》之《錢偉長》、《徐匡迪》編導;2004-2007年編導、撰稿、策劃大型文獻電視片《中國電影在上海》(40集)、《記憶電影》(60集)、《大師謝晉》(18集)、電影故事片《櫻桃》等。其中,2005年擔任策劃人的影院紀錄片《記憶電影》於次年榮獲夏威夷電影節「紀錄片特別貢獻獎」;2007年首次擔任故事片《上海公園》監制,該片於2008年6月入圍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2009年擔任故事片《到阜陽六百里》策劃人,該片獲2010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第4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配角兩個大獎,以及2012年中國電影傳媒大獎評委會大獎;2012年擔任總策劃的故事影片《甜心巧克力》獲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之風」單元最佳影片提名;2013年獲第13屆韓國光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
石川教授同時也是上海著名的電影活動家,策展人。2012-2013年受聘擔任上海電影博物館籌備組首席策展人,負責上海電影博物館展陳內容、文物、文獻的策劃、設計和布展。2013年6月,上海電影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後,石川教授受聘擔任上海電影博物館學術總監,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作,組織策劃了上海電影博物館首次影展「子歸海上」,讓1940年費穆導演拍攝於上海,後經香港電影資料館搶救修復的經典影片《孔夫子》,70餘年後重返上海展映。
Ⅷ 《巨齒鯊》是中美合拍片的正確打開模式嗎
8月10日,中美合拍片《巨齒鯊》在中國內地和美國同步上映。上映短短三天,中國內地票房已經突破3億,超過以往許多中美合拍片的成績。而其在北美提前場的票房表現也比同為中美合拍片的《長城》高出三倍多,並遠超近年的「鯊魚」題材代表作《鯊灘》和《鯊海》。根據數據推算,《巨齒鯊》北美首周末票房有望沖擊4000萬美元,這比開畫前的業內預期高出近一倍。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美合拍片往往因為種種原因被觀眾詬病,甚至一度成為「爛片」的代名詞。如今,「牆內」「牆外」均飄香的《巨齒鯊》,是否可以算中美合拍片的正確打開模式?
事實上,合拍片合作的難點,並非資金、演員或者某特定元素。跨國文化的差異、劇本、拍攝方式、溝通等,都是橫亘在兩個團隊之間的巨大障礙,在這種差異之下,很容易導致合拍片照搬他國觀影習慣和審美範式,再加入幾個特定元素,出現不倫不類的情況,也導致了許多中外合拍片的「水土不服」。2016年十大虧損影片排行榜中,中美合拍片佔了3部。其中,《搖滾藏獒》以預估凈虧損4億排行榜首,《勇士之門》虧損達3億多,就連躋身2016年內地票房前20的合拍片《長城》也處於虧損狀態。
另一方面,由於受合拍片政策紅利的激勵,更多的中美合拍片淪為資本層面的合作,直奔市場收益而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表示:「為了以合拍片身份進入中國市場,不少影片都想方設法地填入中國元素,如在中國城市取景、起用中國流量明星充當配角等,但這些都是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一種策略,並不是因為某個角色只能由某個明星演繹,更多是出於商業層面的考量。」
比照這些,最新上映的這部《巨齒鯊》,確實實現了一定的突破,但中美合拍片未來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來源:上觀新聞
Ⅸ 上影出品很牛嗎
上海電影櫛風沐雨、與時俱進的歷程,上海電影人奮發圖強、砥礪前行的精神,見證呼應了祖國的滄桑巨變。70多年來上海出品的諸多反映中國社會奮進、時代風雲變革的電影佳作,更可見出上海電影對中國的重要影響。」上海社科史志界「四史講堂」系列講座現場,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聚焦「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上海電影」作主旨講座。
無論是《渡江偵察記》《曙光》《南昌起義》等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展現了無數革命先烈為新中國成立前仆後繼的艱辛過程。21世紀以來,《生死抉擇》《緊急迫降》《高考1977》《西藏天空》《廉吏於成龍》等影片,更是從各個角度切入中國大地的現實土壤,引發巨大反響。
「中國電影發展到一個關鍵時刻,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盡管今年受疫情影響,但疫情一旦得到緩解以後,中國電影再次體現了強勁的力量,依然生命頑強。」任仲倫指出,經過高速發展,中國電影越來越講究品質,上海電影人應抓住機遇,通過影片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