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歷史觀後感300字以上
近代歷史上,中國和日本經歷了相似的災難,但結果卻大不相同。有人於是說,中國對待外來文化的方式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而日本則採取「全盤西化」的策略。這導致兩國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難看出,這一定是全盤西化論者。那麼,中日之間出現差別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先談中國的失敗
1、中國的封建制度比日本完善,經濟上自給自足和自我恢復能力更強。
中國畢竟是一個有著兩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大泱泱大國,船大難調頭,這是中國在改革面前非常遲緩的原因。而日本小國寡民,如果滅亡那必然是非常徹底的。加上幕府將軍實行的不是王道仁政,而大清畢竟剛剛經過康乾盛世,所以人民的態度也不一樣。尤其是我們的封建自然經濟,幾千年來非常穩定,所以缺少改革的必要。
2、中國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原則是正確的,但對於精華和糟粕的定義不太正確,導致了後來很多運動的失敗。
我們知道,我們對於西方,先學技術,後學政體,最後學文化。但學習技術,我們一直沒有真正學習工業生產;學習政治,我們也沒有真正調動人民參政;學習思想文化,那就僅僅是盲目的批判老祖宗。一句話,光看著人家搞,搞得好,不知道人家為什麼好。我們需要的是肥皂,然而洋人帶來的卻是手紙,當然用不好。五四運動之後,國民應該才算是真正醒悟,各派有識之士認識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一點,才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有人總是認為日本是成功的,可拋開高樓大廈、汽車手機,讓我們看看日本人的骨頭和大腦是什麼樣的。
3、日本也並沒有全盤西化,而是建立了武士道精神,事實上是為軍國主義和壟斷大資本家服務的。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是日本基本的社會架構,也就是貴族統治的架構沒有變。小人得志便猖狂,日本是這樣的民族,資本家是這樣的動物,小地主是都有這樣的通病的,三者結合在一起(明治維新的主力是中下級武士),你就不難想像日本的資本家是多麼的可惡,近幾年豐田公司的丑惡行徑,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惡習。我們知道,日本小國寡民,缺乏資源,要活命,最省錢(注意,不是好,僅僅是省錢)的辦法就是擴張。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打仗反而能夠給國內壟斷企業提供足夠的市場和資金。君不見美國隔幾年打一次,就是軍火商人搞得鬼。事實上,武士道精神由來已久,當年的倭寇就是秉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子罵的精神侵擾我東南海防的。所以,那些說日本全盤西化的人,是沒長腦子的,甚至日本人自己都不承認全盤西化。
4、日本現在道德淪喪的很厲害,最明顯的性服務泛濫,日本現在是小節很死板,大事喪天良。
日本有很多骯臟的行業,這里不便多談。日本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承認黑社會組織團體合法的國家之一。每年日本的捕鯨行為招致世界人民痛恨……前幾天北京書店裡流行一本《格林童話原版》,是日本的一位女作家寫的,裡面加入了很多暴力、色情、亂倫的內容。日本,是希望摧毀國民殘存的價值觀(甚至包括外國人的價值觀),來為他們最丑惡的軍國主義鋪墊。
以史為鑒,在今天,我們該怎麼做呢?
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或多或少引進了西方價值觀,導致中國人普遍沒有信仰。鄧小平說,要永遠讓社會主義價值觀占統治地位,否則中國就有滅亡的危險。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人只知道當年帝國主義殘殺共產黨人,殊不知他們為什麼。共產黨為多數人謀福祉,必須打擊少數人的利益,少數人當然反對。但是帝國主義國家就是少數人控制的,怎麼辦?殺。他們認為。1989年,歐洲絕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崩潰。帝國主義國家後現在這些不算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樹立他們唯利是圖的價值觀,然後再煽風點火顛覆他們。1989年,我們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動亂,最後因為鄧小平的「打屁股政策」平息了。當時的中國比蘇聯還強大,朝鮮、越南就在中國邊上,古巴在美國自己家門口,打仗容易傷了美國人,就這樣,僅有的四個社會主義國家得以保全。如果我們從骨子裡全盤西化,那麼我們幾十年來建立的成果就會毀於一旦。那時,中國滿地都是文強,而老百姓只能淪落到連「開胸驗肺」都不如的地步。
6、清朝和民國的吸收沒有真正結合基本國情,沒有重視人民的力量,而是簡單的照搬西方歷史。古代佛教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外來文化只有在結合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吸收,才能有生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在中國危難最重的時候,佛教來了,馬克思主義來了。就像一個血癌患者,給她體內注入新的血液,它就能恢復。當然,佛教是在三教合一之後才真正成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最初沒有中國化的佛教導致多少朝代滅亡;馬克思主義是好的,但如果不把它中國化,就會像博古李德一樣死板,最終差點導致人民革命失敗。共產黨之所以成功,因為共產黨重視人民力量。人民是最強大的,中國人民是最多的,只要中國人民站起來,世界上就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戰勝中國。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一條結論:任何事情,都要在立足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辦,否則只能失敗。
⑵ 歷史影片觀後感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⑶ 世界電影史第二版讀後感500字5篇
克里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夫婦二人合著的皇煌大作《世界電影史》儼然已是電影史學界的案頭必備,被譯成了數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其中也包括中文版(第一版)。筆者翻譯的是本書的第二版。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兩位原作者做了大量的修訂和校正,並增補了1980年代之後至二十一世紀初世界各地電影的發展狀況。作者認為,盡管數字環境下的媒介融合是必然趨勢,但電影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行業和重要的藝術形式,活動影像——無論是模擬的還是數字的,無論是在影院里、在家中或在手掌上——都依然保留著自己的力量,依然激發著無數觀眾的激情與迷戀。這也正是譯者所認同的。因為有了電影,世界才為我們顯現出真正的豐富與無限,因為「是電影,讓我們變成了更善良、更包容的人。」
從本書的厚度和涉及問題的廣度即可看出,撰寫這樣一部浩瀚的著作,必定是一項艱巨而繁復的工程。翻譯此書亦大抵如是。
首先,要感謝好友周彬先生,他也是此書和眾多優秀電影書籍的策劃者和責任編輯。沒有他的敦促、理解、鼓勵以及在時間上的一再寬容,要完成此書的翻譯工作,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他的認真細致以及廣博的專業知識更是本書質量的根本保證。
非常感謝我的恩師、北京電影學院的楊遠嬰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的戴錦華教授於百忙之中撥冗為此書撰寫了封面推薦語。楊老師淵博深厚的學識以及爽朗溫良的個性一直令眾多學子敬仰不已,也對我的學習和生活道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戴老師對青年學子的提攜有目共睹,她關於電影文化的精彩看法贏得了眾多影迷的景仰,而她那些奧妙華美的著作亦帶給了譯者無數的啟發。
重慶大學電影專業碩士研究生劉楠楠同學參與甚多,她的協助不可或缺。此外,王斯馬、肖闈、任嘉霖同學也參與了少許工作。還有一些同事及朋友也對此書的翻譯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特別要感謝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為我提供了最為強大的後盾。而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在本書即將譯竣之際,小女歌悅降生於世。她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讓我得以重新理解生命並再次體驗成長的奇妙意義。
為電影著史,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與詩歌、戲劇、文學、舞蹈、音樂,以及世人印象中的歷史著作本身不同,電影誕生得是如此之晚,以至於其出生年月、流變過程、甚至細枝末節都清晰可考;而若要放手著述一本電影史,其最大的窘境可能還包括:大部分的讀者也許也曾經歷、乃至正在經歷電影史的某個斷片、脈絡乃至時代。
於是乎,電影史的困境就在於,作者必須時刻同海量的包括資料、檔案、膠片、回憶錄、來往信札、軼事傳聞的「礦藏」中,縷出歷史那隱秘、扭捏而又充滿欺騙性的「礦脈」,同時還要面臨著數不勝數的歷史親歷者們的指摘、譏刺和不滿。
與此同時,在電影研究方興未艾的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也是人文社科學科在思想、方法論和視野上狂飆突進的時期,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批評、新文化史,人類在第一次經歷思想和認識的全球化過程中,迸發出了難以計數的新觀點和新思路。其中相當多新鮮的理論方法,不是由電影媒介所激活啟發,就是對正在長成的電影研究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
而初版於1994年,再版於2002年的《世界電影史》,無疑就是一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淵渟岳峙般的鴻篇巨制:它坐擁翔實的史料基礎、秉持著具有權威性的學界共識,但又不乏作者個人的品味與視角。而本書的作者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夫婦,作為美國電影學界的泰山北斗,以學者的嚴謹態度、淵博學識、獨特眼光,同時卻以讓大眾讀者能看懂、理解為己任的寫作策略,完成的這部從電影創世紀之初,一直延展到當今3D時代的電影史著作,毫不取巧、而又舉重若輕地直面處理了電影史寫作所面臨的種種先天困境,在最繁難處迎刃而解。
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無疑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電影學者。
僅從著述上來說,大衛•波德維爾的《好萊塢的敘事方法:現代電影中的故事與風格》與《電影詩學》早已是學界經典,任何研究好萊塢和電影理論的人,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他的觀點,都不得不正視他的觀點,或借重他的理論,或受到他的啟發,或在他的思路上拓展發揚,或被迫與他的觀點正面對話。總而言之,你可以不同意他,但不能忽視他。
而其夫人克里斯汀•湯普森在學術上的成就,也絲毫不遜色。其名著《新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深入淺出,通過對十部影片的精讀,准確地提點出了1970年代之後美國電影席捲全球的電影視聽敘事的秘密。此書與她早期的《輸出娛業:世界電影市場中的美國1907-1934》,堪稱是她研究早期好萊塢和新好萊塢的兩部典範之作。
而波德維爾夫婦二人還一同合著過三本書,其中初版於1979年的《電影藝術》,自刊行以來,經歷了7次修訂,重印了將近20次,在學術觀點更新極快、且電影研究達到鍾鳴鼎盛的20世紀最後二十年,仍然行銷海內、長盛不衰,其理論範式的堅實和實證研究的經典性,不言而喻。他們坐鎮美國電影研究重鎮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十年,所憑的就是本本都分量極重、但卻極為明了悅讀的學術經典。
更令人嘆服的是,作為身在全世界電影產量最高、名氣最盛、工業鏈最為成熟的美利堅的兩位根正苗紅的北美學者,他們並沒有將自身的目光局限在好萊塢,而是用一種更為全球化的眼光,尊重、了解乃至關心世界其他角落的電影和電影工業。克里斯汀•湯普森最早研究蘇聯電影,其博士論文就是關於蘇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伊凡雷帝》。而波德維爾更是涉獵廣泛,《德萊葉的電影》針對的是這位丹麥導演,而《香港電影的秘密 : 娛樂的藝術》、《小津安二郎和電影詩意》更是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國度。其夫婦二人電影研究的世界視野,雖然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電影這門最易超越國界和語言限制的藝術其自身的特點,但也同樣是本學科的學者輕易所不能企及的。
而這所有的一切,無論是理論架構,還是史料儲備,以及全球化的治學范圍,抑或還有如陳年佳釀一般學術沉澱之後的某種通透,都像是為醞釀這本厚達千頁的《世界電影史》,而在自覺不自覺中所做的歷經數十載的萬全准備。
⑷ 求歷史題材的影片觀後感,800字左右。寒假作業,要開學了,急!!!
《上甘嶺》
誰沒有年輕的生命?誰不珍惜這寶貴的年華?誰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戰場上,我們的英雄,卻用他們年輕的熱血與生命去換取了戰斗的勝利。
電影《上甘嶺》講的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抗擊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八連已經在山上抗道里堅持戰鬥了一個月。由於敵人的封鎖,部隊嚴重缺水,戰士們的嘴唇都乾裂了。上級領導派來送水的小分隊,隊員們一個個犧牲。為了保存實力,八連戰士們又得下山去搶水。但是,戰士們剛裝好水,就被敵人的流彈打中了。後來,師長派人歷盡千辛萬苦才送上一些蘿卜,並特意送給連長兩個蘋果。雖然連長自己是那樣乾渴,卻把兩個蘋果分成許多片,分別送到全連每個戰士的手上……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戰士們在那樣飢渴的情況下,沒有忘記自己的戰友,這種階級友愛是多麼高尚。他們真正做到了「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我靜靜地坐在電視旁觀看。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心好像被無數的鋼針刺著一樣疼。我想起自己平時對同學的態度不好,心裡難受極了,感到自己臉紅,羞愧。
過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個「吵架、打架王。」我不是找這個吵嘴,就是找那個打架,根本談不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在跑步的時候不小心踩了我一腳,他一邊跑一邊說:「對不起!」我卻故意刁難他,把他一推,大聲說:「對不起值幾個錢,你把我的鞋子弄臟了,你賠!」那位同學一邊道歉,一邊說:「我不是有意弄臟你的鞋,我幫你洗。行嗎?」可我還是要他賠,並舉起拳頭要打他。旁邊的同學聽到我的叫罵聲,圍了上來。了解情況後,個個都不滿意,眼睛怒視著我,好象說:「如果你再欺負這個同學,我們就去告訴老師。我一看這嚇人的架勢,不敢再說什麼,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嶺》的英雄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情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同學和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而像我平時那樣,就會沒有朋友,會變成「離群之雁「。
電視演完了,爸爸和媽媽津津有味地談論《上甘嶺》電影中的精彩情節,可是我這個平時愛鬧的人,卻在一旁默默地思考著……
⑸ 《世界歷史》讀後感500字(急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真是一句不可改變的真理。
世界幾萬年歷史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時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候。馬克思是近代一個著名哲學家,曾寫過《資本論》一書,這本書揭露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克服的矛盾,給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但是,1883年3月,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逝世了,雖然後來恩格斯繼承他的思想革命事業,但是沒了馬克思,那些資本家會趁勢加大力度地剝削無產階級,世界也將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其實,不僅是馬克思在世的那時候存在這種資本主義,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卻是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制度國家。那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呢?資本主義的特點是私有制,也就是一條道路可以是一個人擁有的,自己的。這叫做「壟斷」。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公有制,就像公家學校、公家醫院,所有的這些都由政府管理,不能出現私人擁有的現象。現在,歐洲、美洲國家基本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亞洲國家卻是社會主義制度。
從小小的資本時代中,我卻看出了許多道理:沒金錢,沒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