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1)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
㈡ 中國電影和上海電影股價哪個更高
截至到2016年8月22日,中國電影收盤價為30.26元,上海電影收盤價格為19.53元,目前來說是中國電影價格高
㈢ 中戲、北影、上海電影學院都分別培養出了哪些明星
中央戲劇學院
1、鄧超
鄧超,1979年出生於江西南昌,中國內地男演員、電影導演、投資出品人。1995年考入江西藝術職業學院話劇班,199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編入中國國家話劇院 。
2001至02年主演情景喜劇《歡樂青春》及愛情喜劇《當愛情失去記憶》等 ,之後在《少年天子》中飾演順治皇帝成名,繼而走上和喜劇迥然不同的正劇之路,接著在《少年康熙》《明末風雲》《天下第一》中飾演皇帝而被稱為」皇帝專業戶「。
05年後主演《幸福像花兒一樣》及《甜蜜蜜》,成功飾演「高乾子弟」[10-13]。至12年相繼主演《少年包青天3》《女人不哭》《艱難愛情》《倚天屠龍記》《你是我兄弟》及《相愛十年》等劇。
2、唐嫣
唐嫣,1983年12月6日出生於上海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2001年,參加第三屆舒蕾世紀星選美比賽獲得冠軍。2004年,因被導演張藝謀選中成為「奧運寶貝」之一,參加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中國8分鍾」而被觀眾熟知。2009年,憑借古裝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三》獲得關注。
2011年1月22日,其主演的都市言情劇《夏家三千金》取得衛視年度收視冠軍,而唐嫣亦憑借該劇獲得國劇盛典年度網路最受歡迎內地女演員獎。2012年,成立唐嫣工作室 。
2013年,因主演動作劇《X女特工》獲得第13屆華鼎獎中國近代革命題材電視劇最佳女演員及國劇盛典年度極具商業價值演員。
2014年,憑借古裝劇《金玉良緣》獲得第5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最受歡迎女演員 ;同年,她還憑借愛情電影《露水紅顏》獲得第3屆國際華語電影節金騎士獎最佳女配角獎。
北京電影學院
1、黃磊
黃磊,1971年12月6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中國大陸男演員、導演、編劇、監制、製片人、歌手、教師、作家。
1990年黃磊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同年出演陳凱歌執導電影《邊走邊唱》。1996年憑借電影《夜半歌聲》獲得第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發行第一張音樂專輯《邊走邊唱》。
1999年出演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飾演徐志摩。2001年主演電視劇《橘子紅了》。2003年自編自導自演第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並發行同名專輯。2004年出版個人隨筆集《十七樓的幻想》。
2006年主演經典話劇《暗戀桃花源》。2009年主演電視劇《四世同堂》。2011年憑借電視劇《婚姻保衛戰》獲得第1屆亞洲彩虹獎最佳男喜劇演員。2013年與賴聲川等共同發起烏鎮戲劇節,同年領銜主演都市情感劇《我愛男閨蜜》。
2、劉亦菲
劉亦菲,1987年8月25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華語影視女演員、歌手,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02級表演系本科班。
200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金粉世家》,從而踏入演藝圈。2003年因主演武俠劇《天龍八部》嶄露頭角。2004年憑借仙俠劇《仙劍奇俠傳》趙靈兒一角獲得了高人氣與關注度。2005年因在武俠劇《神鵰俠侶》中飾演小龍女受到廣泛關注。
2006年發行首張國語專輯《劉亦菲》和日文專輯《All My Words》;同年,成為金鷹節歷史上首位金鷹女神。2007年當選「中國80後十大傑出代表人物」。2008年起轉戰影壇,並憑借好萊塢電影《功夫之王》成為首位榮登IMDB電影新人排行榜榜首的亞洲女星。
2009年在「80後新生代娛樂大明星」評選活動中獲封「四小花旦」之一。2011年,主演古裝電影《鴻門宴傳奇》。
上海電影學院
1、陸毅
陸毅,1976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歌手。
1999年,憑借海岩劇《永不瞑目》獲得第1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而他也因此正式進入演藝圈並受到關注。2001年,主演古裝劇《少年包青天2》。
2002年,因主演青春勵志劇《壯志雄心》獲得年度中央電視台電視劇十佳男演員;同年,他還憑借愛情片《一見鍾情》提名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2003年,其主演的都市劇《男才女貌》取得全國年度電視劇收視冠軍。
隨後,憑借專輯《非同尋常陸毅的音樂告白》獲得第五屆CCTV-MTV音樂盛典內地年度最佳男歌手。2005年,憑借愛情文藝電影《情人結》提名第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同年,他還憑借專輯《毅猶未盡》獲得第5屆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全能藝人。
2、胡歌
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於上海市徐匯區,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
1996年,14歲的胡歌便成為上海教育電視台的小主持人,2005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在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中塑造了「李逍遙」一角,並演唱該劇插曲《六月的雨》《逍遙嘆》。
2006年8月遭受嚴重車禍,2007年6月復出 。2009年主演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三》。2010年主演的穿越劇《神話》在央視八套播出。2011年參演歷史題材電影《辛亥革命》提名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
2012年主演玄幻劇《軒轅劍之天之痕》。2013年主演兩部話劇,憑借《如夢之夢》獲得北京丹尼國際舞台表演藝術獎」最佳男演員獎「 。
㈣ 中國電影起源地是上海還是浙江
中國電影起源地是上海。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
1905年,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自此,中國電影事業開始邁上發展的征途。
㈤ 全中國哪所大學的電影專業最好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學院正在籌建之中)現設3個本科專業、3個碩士專業和1個博士專業,即影視編導本科專業,藝術學專業輔修本科,文化藝術管理專業本科;藝術學專業碩士點、電影學專業碩士點、美術學專業碩士點;藝術學專業博士點。此外,藝術學系還從1998年起,陸續開始文化藝術管理、古代藝術品鑒定、文化經紀人、媒介經營管理、美術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藝術學系將依託北京大學雄厚的人文學科優勢,力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於1997年4月宣告成立,這標志著北大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研究在北大揭開了一頁新的歷史篇章。
藝術學系設四個教研室: 藝術學教研室、美術學教研室、音樂學教研室、影視學教研室。 設有四個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書法研究所、京昆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所、電視研究中心等。
藝術學系還設有數字影像實驗室、蘋果電腦實驗室和圖書音像資料室。目前,藝術學系建設成一座較大規模的圖書音像資料館,國內最大的數字電影研究資料庫。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還負責管理和輔導北京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工作。北大學生藝術團包括學生合唱團、學生管弦樂團、學生舞蹈團、學生民樂團等,近年來曾多次應邀出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國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藝術學習將努力把北京大學藝術團建設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大學生藝術團體,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並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藝術學系還先後聘請一批海內外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藝術學系致力於以下互相聯系的四項目標:一, 向全體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使他們具有較豐富的藝術知識,同時具有較高的趣味、格調和鑒賞力,從而成為有相當藝術修養的人才;
二, 培養一批藝術教育、藝術評論、藝術實踐和藝術研究的專門人才(包括一批藝術研究的高級人才),這些人才應在理論基礎、專業訓練、綜合素質等三個方面都達到較高要求;
三, 積極組織基礎藝術理論、各門類藝術、比較藝術和美育等方面的學術研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創建具有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的藝術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四, 通過面向社會的藝術教育、藝術評論,以及在藝術產業、藝術科技、廣告產業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注意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最快將於年內成立,初期計劃包括美術系、音樂系、影視藝術系、文化管理系四個系和戲劇研究所、書法藝術研究所、影視研究所等。
現有專業:本科(影視編導、藝術學、音樂學、文化藝術管理)
碩士(藝術學、電影學、美術學)
藝術碩士(MFA)
博士(藝術學)
可預計即將開設:本科(音樂表演、藝術設計)
碩士(戲劇戲曲學、設計藝術學、廣播電視藝術學)
博士(電影學、 廣播電視藝術學)
目前,藝術學院有電影學博士生導師1名:彭吉象 [教授],碩士生導師5名.影視學教研室 (主任:陳旭光 教授) 陳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陳 宇 [副教授] 邱章紅 [講師] 陳宇[講師]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書記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導導師
學術職務: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教美育研究常務副會長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分會副會長
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會長
開設主要課程:
藝術概論、影視鑒賞、中國藝術精神、
美學原理、影視美學
當前主要工作領域:
1. 主編"影視藝術叢書"(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寫的《影視美學》(35萬字),以及由國內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撰寫的《影視社會學》,《影視心理學》,《影視文化學》,《影視語言學》,《影視批評學》,《影視藝術傳播學》等,此套叢書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末開始陸續出版.
2. 研究課題《藝術學原理》擬在本人原來主編的《中國藝術學》(80萬字)與《藝術學概論》(30萬字)的基礎上,努力用現代觀念來闡述中國藝術傳統理論,運用打通學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來進行。
3. 承擔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組織一套影視藝術譯叢,其中包括本人帶領2000級影視專業研究生共同翻譯的〈Film Art >(第五版),該書是美國著名大學均採用的電影教材,而且是美國影視專業學生必修課的指定教科書。該書將於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同時發行的還將有另外兩本著作《電影文化》、《電影簡史》等。
研究課題:
1. 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藝術學》,本人為課題負責人。該項目在"八五"期間全國藝術科研10個重點項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為《中國藝術學》,本人主編,5位教授共同撰寫,歷時5年完成,共80萬字。
2 .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1 .《中國藝術學》(本人主編,高教出版社於97年12月出版,80萬字)1998年獲"中國圖書獎";1999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1999年獲全國文科最高獎,即第一屆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成果二等獎。
2 .《影視鑒賞》(本人主編,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萬字)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九五"重點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薦為全國普通高校美育與藝術教育重點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嵐清同志為這套重點教材寫序,倡導高校普及美育與藝術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為全國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第一批重點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後被北京市評為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以及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藝術學概論》(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別獲得北京大學第四屆與第六屆科研成果獎。
主要學術著作:
1. 《中國藝術學》,主編,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萬字。
2. 《影視鑒賞》,主編,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萬字。
3. 《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萬字。
4.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萬字。
5. 《影視美學》,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
1. 《散文詩電影的美學特色》,載《電影藝術》,1985年第7期
2. 《驚險片段的美學追求》,載《當代電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較藝術學》,載《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國戲曲與日本能樂美學特性比較略論》,載《文藝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華語電影》,載《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北京日報》2001年2月18日轉載摘要,《新華文摘》2001年第5期轉載
6.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載《現代傳播》2001年第2期
7. 《中華民族影視藝術與WTO》,載《電影創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指導導師
開設主要課程: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
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萬字)2004年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主要教學獲獎情況:
2003年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
主要學術著作(均為獨立署名):
1.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71萬字。
2. 《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27萬字。
3.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64萬字。
4. 《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4萬字。
5. 《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3萬字。
6. 《波德萊爾是怎樣讀書寫作的》,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34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均為獨立署名):
1. 《消費邏輯的建立與賀歲電影的進路》,《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尋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3.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 《建構中國電影文化史》《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5. 《意識形態氛圍與中國恐怖電影的不可預期》,《電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
7. 《電影啟蒙與啟蒙電影--鄭正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8.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喜劇片》(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3期(連載)。
9. 《新中國喜劇電影的歷史境遇及其觀念轉型》,《電影藝術》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識及其艱難浮現--影片<跆拳道>文化闡釋》,《當代電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場經濟呼喚重構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專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12. 《從中國電影的類型傳統看當前中國電影的發展機緣》,《文藝報》2003年7月17日。
13. 《心靈探詢與價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讀解》,《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導演的歷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
16. 《為生而死與向死而生--對侯孝賢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種讀解》,《電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父親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藝術》2002年第6期。
18. 《物戀悲劇與生存困境--影片<尋槍>的文化讀解》,《電影藝術》2002年第3期。
19. 《歷史·文化與個體·塵世--夏鋼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評析》,《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22. 《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1年第3期。
23. 《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1期。
24.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歌唱片》,《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25. 《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里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6.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當代中國電影:現實主義50年》(上、下),《電影藝術》1999年第5、6期(連載)。
28. 《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1998年第4期。
㈥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㈦ 中國電影發源地在上海的那個區
上海電影製片廠是上海電影的發源地。在上海徐匯區吳中路45弄5號。這是我在網上找的。
㈧ 上海電影節是中國唯一一個A類電影節,為什麼它的金爵獎卻不是中國電影三大獎
因為他前面還有3座大山
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其獲得的獎項,正如奧斯卡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電影獎項,而在華語電影上同樣有一些含金量較高的獎項,下面一起來看看華語電影獎項含金量排名。
華語電影獎項含金量排名
1、金像獎
2、金雞獎
3、金馬獎
4、金爵獎
5、百花獎
6、華表獎
1、金像獎
1、金像獎
台灣金像獎,創立於1962年,是華語三大獎項中歷史最長的,一年一屆,除了台灣的評審團還會有國外的評審團加入,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大陸地區沒有出參加,但國際化的金馬獎含金量是最高的。
2、金雞獎
創立於1981年,每兩年一屆,與百花獎隔年輪流舉辦,一般由專家組+中國影協+中國文聯+大眾評委組成,由於國內放映的電影審核制度比較嚴格,很多電影無法上映,也導致了其有一定的局限,但近年來表現逐漸要超越金像獎。
3、金馬獎
香港金馬獎,創立於1982年,金馬獎一般只頒發給香港地區的影片,擁有很強的地方保護色彩,而且香港電影逐漸下滑之後,其在華語電影獎項含金量排名也逐漸下降。
㈨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概述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業最繁榮的城市,上海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96年,中國第一場「西洋影戲」的放映在上海舉行;1913年,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製作完成;1921年,中國第一部正式意義上的電影故事片在上海誕生。從此,電影在上海迅速發展,並逐漸形成了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和民族風格。
1949年以前,中國電影的主要生產地便在上海,這使上海具有著大量的電影生產經驗、人才和物質實力。例如亞細亞影片公司、上海影戲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聯華影業公司、藝華影業有限公司等等一系列中國最早期最有影響的電影製作機構都建在上海。因此,把上海視作中國電影的發源地並不為過。上海電影製片廠正是在這個傳統上成立於1949年11月16日的。第一任正、副廠長為劇作家於伶和戲劇家鍾敬光。電影藝術家、劇作家陳白塵和張駿祥出任了藝術委員會的正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