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歷史
北京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北三環中路77號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創建於1949年,1948年北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關懷人民電影事業的成長,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了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第三電影製片廠,並從延安及各革命根據地抽調了一批從事電影工作和文藝工作的幹部,於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同年10月1日改名為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為田方,1951年由汪洋繼任。
1956年原建制中拍攝新聞紀錄片的部門分出,另行組建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為拍攝故事片的專業廠,汪洋繼續擔任廠長。1956年改為故事片專業廠後,在影片創作和生產管理上開始大膽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導演、表演、攝影、美術各方面都有創新。
北京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了《祝福》、《林家鋪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風暴》、《紅旗譜》、《洪湖赤衛隊》、《停戰以後》、《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影片。改編拍攝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等多部傳統戲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電影製片廠受到摧殘,大批藝術家、技術專家遭到迫害,廠房、設備被擱置,除拍攝少量「樣板戲」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開始恢復故事片生產,但受到「四人幫」多方刁難。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北京電影製片廠重獲新生。拍攝了《大河奔流》、《傷逝》、《知音》、《駱駝祥子》、《包氏父子》、《寒夜》、《雙雄會》、《邊城》等多部歷史及文學名著題材影片,同時也拍攝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影片,《小花》、《淚痕(1979)》、《瞧這一家子》、《夕照街》、《良家婦女》受到觀眾好評。為配合國家改革形勢,先後拍攝了《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相思女子客店》、《迷人的樂隊》等多部改革題材的影片,受北京電影製片廠多年來在漫長的影片創作、生產道路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影片清新、質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編文學名著方面具有獨特之處,在改編、導演、攝影、音樂、美術各方面都有創新。
1949-198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共拍攝故事片180部、舞台藝術片58部、新聞紀錄片17部,共計255部。此外,還譯制了外國影片10部,協助各兄弟電影製片廠拍攝、加工影片多部。這些影片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受到觀眾的喜愛。80年代以來,還與國際製片廠、商合作,拍攝了故事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立體故事片《俠女十三妹》,並協助拍攝了《馬可·波羅》、《末代皇帝》。北京電影製片廠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和技術專家,具有年產30部故事片、200餘集電視劇的能力。建廠至今,有百餘部影片在國內外電影節獲獎。有將中國文學名著搬上銀幕的優勢和傳統;並有與國際合作拍片的雄厚力量和經驗,其合作拍攝的影片中有50餘部多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北京電影製片廠擁有先進的設備和雄厚的實力,全廠職工1350人,是中國三大電影基地之一。廠內除設有文學部、統籌部、導演室、演員劇團等創作部門之外,還設有攝影、美術、錄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妝、服裝、道具等工作車間及電影藝術、電影技術、電影經濟研究室。廠區建有4個攝影棚、1個特技棚、2個對白錄音棚、1個音樂錄音棚、1個效果錄音棚、1個混合錄音棚,並設有電視節目製作部。配備有世界最新或較新的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強大,設備配套完善,工藝技術先進,從劇本創作到拷被貝製作,均可獨立完成。年生產量為20-25部故事片。北影廠建廠初期為綜合性電影製片廠,以拍新聞紀錄片為主,兼拍故事片。第一部紀錄片為《毛主席蒞平》,隨後又拍攝了大型紀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拍攝的故事片有《新兒女英雄傳》、《智取華山》、《龍須溝》等影片。
② 中國最早的三大電影製片廠
1、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成立於1945年10月1日,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中國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拍攝了《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作品。
③ 59年前的經典電影《小兵張嘎》中已經去世的15位演員
《小兵張嘎》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講述的是 北白洋淀,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在目睹奶奶慘遭日本人毒手之後,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故事。
這個影片是一個以兒童為第一視角的故事,加上故事本身比較幽默,因此成為了絕大多數人的童年回憶。這部影片上映於1963年,距今已經過去了59年。在此過程中有15位演員已經去世。
鍾連長是八路軍的一名連長,開篇他端掉了日本鬼子的一個炮樓,負傷在嘎子家裡養傷。後來為了救鄉親們承認了自己八路軍的身份,隨後被鬼子逮捕,後來被大部隊所救。鍾連長的扮演者是張平。
張平解放前曾經在 魯藝實驗劇團演員兼劇務科長,解放後到中央戲劇學院進修。張平所飾演的角色不少,但是絕大多數都是配角。1986年10月17日,張平去世,終年69歲。
衛生員是給鍾連長和張嘎子看病的醫務人員,在劇中戲份不多。衛生員由袁其勵飾演,袁其勵在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在特殊的年代裡,被迫害致死。
村長在片中為老鍾叔弄大米,幫助嘎子去找隊伍,在結尾的時候摟住嘎子。村長由 李孟堯飾演。李孟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在李夢堯的職業生涯主要集中在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主要以中國的農民形象為主。除此之外,李孟堯還是一個電影評論家和書畫家。 2012年10月19日,李孟堯去世,享年86歲。
奶奶與嘎子相依為命,為掩護鍾連長,寧死不屈,被敵人的刺刀架在脖子上,被敵人毆打都沒有透露鍾連長的消息,最後被龜田殺害。奶奶的扮演者是李健。
李健是北影四大老旦之一,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是以老大娘、奶奶的形象出現,而且都是配角。 2008年12月1日,李健在京去世,享年91歲。
羅金寶是偵察排排長,經常化妝成漢奸進行偵查,也算是張嘎子在革命上的領路人,據鍾連長介紹,羅金寶能用笤帚繳獲敵人的武器,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羅金寶由張瑩飾演,張瑩1945年參加革命,曾在 東北文工團一團任演員兼分隊長,後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張瑩的表演朴實、剛毅、內在感情豐富,是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公認的硬派小生,然而在特殊的年月,張瑩遭受到迫害,1969年6月3日離世,年僅45歲。
龜田少佐是劇中日軍的最高司令,殺害嘎子奶奶的劊子手,最終被張嘎點燃了炮樓而死。龜田少佐的扮演者名叫葛存壯。葛存壯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的反派演員,演員葛優的父親,葛存壯在一生所出演的幾十部電影中大多數都是反派,晚年的時候曾經演過幾個正面人物,2016年3月4日,葛存壯在京去世,享年87歲。
區隊長是劇中八路軍最大的領導,也是嘎子在革命路上的指路人,幫助嘎子樹立了革命的思想,讓嘎子真正地成長為一名戰士。區隊長的扮演者名叫於紹康,於紹康早年在八一電影製片廠演特務等角色,1962年之後,於紹康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為演員,1966年之後於紹康被下放。1975年之後,於紹康回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時於紹康已經51歲處於職業暮年,在最後的一段時間里於紹康出演了《20餘部影片的拍攝。1994年5月3日,於紹康逝世,享年69歲。
快板劉是一名八路軍戰士,在休息的時候打快板給大家助興,從快板劉的身上能夠感受到那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快板劉的扮演者叫於中義。於中義 1945年入華北大學戲劇系學習,1950年入中央實驗話劇院當演員,1953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工作。 於中義曾經出演過 《林家鋪子》、《紅旗譜》、《耕雲播雨》等作品,晚年從事編劇和導演方面工作,2004年於中義在家中去世,享年75歲。
王翻譯官是龜田的一名翻譯,在羅金寶和張嘎的行動中被抓捕,他那句「別說吃你幾個爛西瓜老子在城裡下館子也不問價」成了這部片子中最經典的台詞,王翻譯隨後投誠成為我軍卧底,為八路軍解救鍾連長和張嘎子做出了貢獻。翻譯官的扮演者名叫王澍,王澍早年曾經擔任蘇聯紅軍的翻譯, 東北電影製片廠翻譯兼副組長、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蘇聯教師的授課翻譯等職。1963年 王澍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曾經出演了《內蒙春光》、《兵臨城下》等作品,但是王澍的主要任務是給前蘇聯、前東德、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影片擔任翻譯, 2003年03月04日 王澍去世,享年75歲。
偽軍是張嘎離開玉英家找隊伍的時候,追趕嘎子的兩個偽軍之一,由封順飾演。封順是北影廠著名的反派演員, 1997年,封順被查出患有肺癌,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堅持在1998年出演了電影《洗澡》,他飾演了其中的老吳,這成了封順生命中的最後「影像」。電影拍完不久的1999年1月18日,北影反派演員封順因病去世,享年78歲。
偽軍甲是抓獲嘎子的偽軍之一,嘎子給偽軍點煙也是片中的經典鏡頭之一,最後偽軍甲被嘎子殺死。偽軍甲的扮演者是陳志堅。陳志堅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配角,曾經在《智取華山》、《海霞》、《小兵張嘎》、《生財有道》等影視作品中有過精彩演出。2016年6月16日,陳志堅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楊大伯是嘎子養傷的地方的男主人,由周森冠飾演。周森冠 1951年考入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前身)表演班。1954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 周森冠所參演30多部影片中幾乎都是配角,1994年周森冠去世,享年74歲。
楊大娘是嘎子養傷的地方的女主人,由黃素影飾演。黃素影在解放前曾經 在上海救亡演劇宣傳隊、中國藝術劇社、中華劇藝社從事演劇活動,建國後 黃素影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是北影廠四大老旦之一,黃素影曾經在2004年的電視劇版《小兵張嘎》中扮演了嘎子的奶奶, 2017年11月21日 黃素影去世,享年99歲。
老滿叔是與嘎子打架胖墩的父親,老滿叔雖然因為胖墩和嘎子打架找到部隊,但是還是心裡向著部隊的,在嘎子被偽軍追趕的時候,將嘎子藏在屋裡。老滿叔的扮演者叫王炳彧。王炳彧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曾經參演過《停戰之後》、《海霞》、《地道戰》等影片的攝制,1978年後王炳彧去了香港,參與了 《通天臨記》、《密殺令》、《泰山屠龍》等影片的製作,1982年 王炳彧在港去世。
通訊員是區隊長的警衛員和通訊員,由 侯冠群飾演。侯冠群1960年考入北京電影學校表演班,兩年後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小兵張嘎》是侯冠群的第一個熒幕角色,後來又出演了《紅石鍾聲》、《紅色郵路》等影片。侯冠群晚年出演了一些電視劇,參演了一些影片的配音,2009年侯冠群去世,享年66歲。
④ 雷明哪裡人,雷明與雷格生是父子嗎,老演員雷明的
一、老演員雷明(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和雷恪生不是父子關系。
二、雷明(1939—2010-04-23),男,曾用名雷鳴,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2010年4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71歲。代表作品有《特高課在行動》、《紅雨》。
2004年參演《聖水湖畔》飾演韓老實。2005年參演《喬家大院》飾演天下第一摳「陸大可」。2006年參演《女人不哭》飾演老申頭 。2007年參演《結發夫妻》飾演鄭萬年 。2008年參演《暗香》飾演七叔 。2010年參演《狹路兄弟》飾演章一糊 。2011年參演《戰火西北狼》飾演馬祖寓。2012年參演十八大獻禮影片《雨中的樹》 。
2014年與秦漢,曾江,牛犇,劉燁一起出演中國版《花樣爺爺》節目。
⑤ 求六七十年代經典電影
66~76年流行的國產電影及譯製片2012-04-04 18:34《艷陽天》長春電影製片廠1968
《節振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
《年青的一代》大陸1965
《紅燈記》(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
《智取威虎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0
《紅色娘子軍》(舞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1
《沙家浜》(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1
《白毛女》舞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2
《海港》(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
《龍江頌》(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
《奇襲白虎團》(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2
《海港》(京劇,重拍)北京電影製片廠1973
《青松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3
《戰洪圖》長春電影製片廠1973
《半籃花生》(越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杜鵑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渡江偵察記》(重拍)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鋼鐵巨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火紅的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金光大道-下集》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南征北戰》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南征北戰》(重拍)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平原游擊隊》(重拍)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平原作戰》(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沙家浜》(粵劇)珠江電影製片廠1974
《閃閃的紅星》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無影燈下頌銀針》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向陽院的故事》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一副保險帶》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園丁之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74
《偵察兵》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阿勇》西安電影製片廠1975
《碧海紅波》西安電影製片廠1975
《草原兒女》(舞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長城新曲》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春苗》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第二個春天》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渡口》(河北梆子)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沸騰的群山》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烽火少年》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海霞》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紅雨》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黃河少年》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激戰無名川》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揀煤渣》(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金光大道-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決裂》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雷雨之前》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難忘的戰斗》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人老心紅》(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沙漠的春天》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小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小螺號》珠江電影製片廠1975
《沂蒙頌》(舞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戰船台》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阿夏河的秘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長空雄鷹》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春潮急》峨嵋電影製片廠1976
《反擊》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楓樹灣》珠江電影製片廠1976
《海上明珠》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歡騰的小涼河》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寄託》峨嵋電影製片廠1976
《江水滔滔》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金光大道-中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金鎖》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開山的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連心壩》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芒果之歌》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南海長城》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
《南海風雲》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
《南疆春早》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牛角石》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青春似火》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山村新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山花》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山裡紅梅》珠海電影製片廠1976
《鎖龍湖-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新風歌》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雁鳴湖畔》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征途》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主課》廣西電影製片廠1976
譯製片:
1966年
《大地的兒子》(二、三集)(朝鮮)
《一個戰士的故事》(朝鮮)
1970年
《森林之火》(越南)
《琛姑娘的松林》(越南)
《達吉亞人》(羅馬尼亞)
《血海》(上下集)(朝鮮)
《看不見的戰線》(朝鮮)
1971年
《腳印》
《勇敢的人們》
《戰斗的早晨》
《第八個是銅像》
《天亮的時候》
《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朝鮮)
《戰斗在繼續》(越南)
《在鐵道線上》(朝鮮)
《前方在召喚》(越南)
《鮮花盛開的村莊》(朝鮮)
《摘蘋果的時候》(朝鮮)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聖母院》
《簡愛》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羅馬尼亞)
《記者》(上下集)(蘇聯)
《勞動家庭》(上下集)(朝鮮)
《戰爭與和平》(四集)(蘇聯)
《賣花姑娘》(寬)(朝鮮)
《回故鄉之路》(越南)
《冷酷的心》
1973年
《綠色的群山》
《空中舞台》(朝鮮)
《賣花姑娘》(普)(朝鮮)
《禿魯江畔之花》(朝鮮)
《軋鋼工人》(寬)(朝鮮)
《原形畢露》(朝鮮)
《氣球上的旅行》(法國)
《永生的戰士》(朝鮮)
《軋鋼工人》(普)(朝鮮)
《一個護士的故事》(朝鮮)
《烈火行動計劃》
1974年
《在那些年代裡》
《沉默的朋友》
《火》(越南)
《延豐湖》(朝鮮)
《警察局長的自白》
1975年
《戰斗的道路》
《送信人》(英國)
《為了新的一代》(朝鮮)
《特羅塔》(聯邦德國)
《紐約奇談》(美國)
《巴布希卡歷險記》(羅馬尼亞)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朝鮮)
《三妯娌》(朝鮮)
《潔白的道路》(阿爾巴尼亞)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戀》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羅馬尼亞)
《哥白尼》(波蘭)
《火車司機的兒子》(朝鮮)
《石油贊歌》(阿爾巴尼亞)
《多瑙河三角洲》(羅馬尼亞)
《初春》(阿爾巴尼亞)
《礦山的主人》(朝鮮)
《貝尼自己走》(阿爾巴尼亞)
《在燦爛的陽光下》(朝鮮)
《高山之鷹》(朝鮮)
《最後冬天》(阿爾巴尼亞)
《斬斷魔爪》(阿爾巴尼亞)
⑥ 經典的六七十年代的老電影有哪些
《春苗》、《海霞》、《創業》、《決裂》 、《青松嶺》
一、《春苗》
《青松嶺》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劉國權、姜樹森執導,李仁堂主演,於1974年上映。該片根據河北省承德地區話劇團的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青松嶺生產大隊的青年社員秀梅、大愣等人在模範飼養員張萬山大叔帶領下與破壞生產的富農分子作斗爭的故事。
⑦ 60年代22大電影明星之外,還有哪些演員讓你難以忘懷呢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崔嵬,就是一個標準的山東漢子,他身形魁梧,體格健壯,性情豪爽,為人大氣,正因為這樣,不管做演員,還是做導演,塑造的人物大多都離不開那股正直、豪爽、粗獷勁兒。對此,趙丹就比較認可,他說:“崔嵬的氣質厚實,熱情奔放,豪邁、粗獷,真可謂氣勢磅礴又不乏細膩,是不可多得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然而,給崔嵬夫婦以沉重打擊的,則是他們26歲的兒子崔智的不幸身亡。1973年1月1日,本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崔智和幾個朋友相約去爬長城,崔智不小心從長城跌下山,1.91米大個頭的他當場沒了性命。崔敏說:“爸爸從此幾乎變成了一塊石頭,話更少了。”
曾經的批鬥、過度的勞累,再加上老年喪子,崔嵬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他患上了肝癌,後卧床不起,1979年2月7日,著名表演藝術家、導演崔嵬因病在北京去世,終年僅僅67歲。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九十周年活動中,他被授予中國電影世紀獎男演員獎。
⑧ 經典中國老戰爭電影
下面這60部最經典的革命老電影,你看過幾部,又還記得幾部呢?
01.《鐵道游擊隊》
電影《鐵道游擊隊》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的鐵道游擊隊與日軍鬥智斗勇的故事。
02.《地道戰》
《地道戰》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至今為止,《地道戰》已創造出共18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03.《永不消逝的電波》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作品,是一部表現我黨地下斗爭生活的影片。著名演員孫道臨在片中扮演的李俠的形象深入人心。
04.《閃閃的紅星》
《閃閃的紅星》是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1974年上映。該影片講述了在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05.《雞毛信》
電影《雞毛信》,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4年。
主要劇情為:抗日戰爭期間,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給八路軍送雞毛信,半道上遇見了日本鬼子和偽軍,海娃利用老綿羊的尾巴保住了雞毛信。
鬼子被海娃引進山裡,八路軍全殲了敵人;根據雞毛信里報告的情況,八路軍又襲擊了一個日本鬼子的據點,活捉了貓眼司令。
06.《冰山上的來客》
該片1963年上映,曾獲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的最佳導演獎。
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描繪了邊疆地區軍民驚險的反特斗爭生活,驚險緊張、引人入勝。
07.《地雷戰》
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在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
08.《小兵張嘎》
196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小兵張嘎》改編自當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自1961年發表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
小說和電影中的「張嘎」,因其「英氣」與「嘎氣」,已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童年記憶中的最燦爛的一部分。
09.《紅色娘子軍》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60年,著名導演謝晉執導。
影片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斗爭業績為素材,圍繞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用寫實的手法突出反映了舊社會婦女在反抗和斗爭中成長的典型事例
⑨ 60年代22大電影明星之外,還有哪些演員讓你難以忘懷呢
1962年的中國22大電影明星,是在當時的四大電影廠提交上來的名單中選定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電影廠並沒有把最好的演員全部提交上去,造成了很多明星遺憾出局,因此,這次評選是不太公平的。
首先,這是評選新中國的影星,那些在解放前大放異彩,但已經離世,或者建國後沒有太大作為的老牌影星就都沒有計算在內。這一點是沒問題的,畢竟我們選的是新中國影星。
建國前就已經去世的胡蝶,阮玲玉肯定是被排除在外了,不過像金焰、石揮、周璇、藍馬和張伐等著名演員也被排除在外,也確實比較可惜。比如藍馬在1959年,還曾主演了反映紅軍長征題材的電影《萬水千山》。
當時的評選結果,是由文化部發布文件通告的,包括:上影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祝希娟,北影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於洋、謝芳,長影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共22個人,定名為“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俗稱“22大明星”。
這22名演員,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如果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演員中既有演技派,也有偶像派。有一身正氣的主角,也有甘作綠葉的配角。
但其中也有一些演員的入選充滿了爭議,比如祝希娟,當時只主演了一部《紅色娘子軍》,金迪也只演了一部《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張圓塑造的角色比較多,但這些電影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角色也沒有給人留下過深刻印象。他們的入圍,也稀釋了“22大影星”的號召力。
另外同樣落選的還有出演《奇襲》中方連長的張勇手,出演《女籃五號》的老演員劉瓊等人。而那些入圍的演員,也並沒有因為入選而多發一分錢的工資,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當選。更多人是從各大影劇院懸掛著的大幅照片中才知道自己入圍的。
不得不說,現在看來有很多經典的影片,都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生產出來的。無論資金和技術,都無法與現在相比。但那個年代的影片帶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卻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
⑩ 電影小兵張嘎什麼時候拍的
1958年拍的。
1958年,徐光耀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同時創作出《小兵張嘎》的小說與劇本。北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搬上銀幕。
徐光耀把改好的劇本交給了崔嵬,崔嵬卻沒看劇本,便出國訪問了。而北影廠的另外一位導演歐陽紅櫻看了《小兵張嘎》的小說之後,決定籌拍《小兵張嘎》。
徐光耀告訴歐陽紅櫻,電影劇本已經送給崔嵬導演了。歐陽紅纓在崔嵬處找到劇本後,兩人都想執導影片,最後兩個導演決定合作拍攝該片。
該片拍攝中運用了運動長鏡頭,這些鏡頭是在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用手工業式的土辦法拍攝的。
(10)60年代北京電影製片廠擴展閱讀:
《小兵張嘎》動畫版電影
2006年6月9日,由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牽頭、600多人耗費6年時間製作的中國原創動畫電影《小兵張嘎》,在完成近一年仍舊無緣影院之後,終於被當作第五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漫畫節的開幕影片,在校園里舉行了簡朴的首映式,第一次有機會正式面對觀眾。
《小兵張嘎》動畫版是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北京電視台等聯合攝制的動畫電影,由反映抗戰的愛國主義現實題材電影《小兵張嘎》改編而成。
影片講述的是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華北、華東等地異常激烈的戰斗。本片榮獲2005年第11屆中國政府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