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單說明電影發展史上的幾次重要突破
電影史上的三次重大突破都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密切聯系:
1、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突破是從無聲到有聲。
2、電影藝術史上第二次大突破是從黑白到彩色。
3、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突破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
『貳』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發展歷程
從默片到有聲電影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採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鍾。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採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採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採用的標准。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1932年,製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准,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色電影,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叄』 中國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大致過程及其特點
中國的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的轉變,起步比西方先進國家晚得多,也經歷了更長得多的時間。它經過從蠟盤發音到片上發音,從部分段落有聲,到只配音樂、音響、歌唱而無對白的配音片,最後再到完全的有聲電影的過程,時間長達五六年。
中國初期有聲電影探索主要表現在人們對聲音的真實感和環境展現等方面並不十分重視和強調,而把較多注意力放在聲音在創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現性應用方面。在這里,聲音首先是被作為一種蒙太奇因素來看待的。這與這些創作者在默片後期的視覺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後,有聲電影完全取代默片。從此對有聲電影藝術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聲畫蒙太奇的結合方面。
『肆』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哪些變化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4)電影如何從無聲變成有聲擴展閱讀:
電影節
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單獨舉辦或輪流舉辦的各種名目的國際電影節已超過三百個。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過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提起「國際電影節」,也許不少人會以為「奧斯卡金像獎」就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其實「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國的電影獎而已。為了增加國際性,奧斯卡從1948年起又增設了一個「最佳外語片獎」。從上世紀70年代起,每年頒獎儀式都由通訊衛星向全世界作實況轉播,「奧斯卡金像獎」就更具全球性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