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電影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文化

電影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文化

發布時間:2023-09-07 19:43:40

❶ 電影是如何對群眾文化生活和社會產生影響的

大多數的電影都是除了具有基本的娛樂功效,還能做到寓教於樂,以情感人,用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向人們揭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教育人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用好人終有好報,壞人壞事終有報應等結局告誡人們要做好人好事,教誨人們害人終究害己等道理。
如電影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通過講述媽媽秋霞艱辛養育小強的艱難及失去小強後成為瘋子後仍深深思念小強的牽掛向觀眾展示了偉大的母愛,同時,通過小強對媽媽的眷戀和孝順傳達了要孝順父母的口號。這種母子之間割捨不斷的親情強烈的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洗滌了受社會浮躁喧囂、急功近利的作風污染的靈魂,有效的換回了大眾對親情、家庭的愧疚與回歸。據演「媽媽」的演員楊貴媚說,在《媽媽再愛我一次》播放後,她因為擁有了極高的支持度———去打車,司機不肯收錢;去住店,服務生搶著要幫她買單。由此可見,這位「偉大的媽媽」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以致於在現實中也受到了尊敬和愛戴,觀眾對她尚且如此,不難想像對自己的母親會有多溫情。再如電影《馮志遠》通過對真人真事馮志遠老師在寧夏省中寧縣教書育人42年,培育出上萬名學生的感人事跡的講述,歌頌了馮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讓觀眾在媒體大量揭發師德淪喪的局面下看到教師還有正面的形象,讓人們認識到我們教師這個行業雖然存在害群之馬,但是我們社會高尚的師德依然存在,教師這個稱謂依然是那麼的高尚,依然值得我們尊敬。
(2)文化方面,電影能促進一文化的流行與發展
先說台詞方面。一部電影經過熱播後,其中一些經典的台詞往往會被人們記住並廣泛流傳,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這些幽默詼諧又不失道理的話語讓人們加以利用,或自嘲,或懺悔,或狡辯…..大大了豐富人們的生活,甚至會成為一時的流行文化,這也是電影成功的標志之一。如《少林寺》中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走如風,立如松,坐如鍾,睡如弓」;再如《大話西遊》中的「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都是經典台詞中的經典,至今都被人廣泛應用。再談談電影內容方面。再以《少林寺》為例,1982年的拍攝的《少林寺》向世人展現了少林功夫的魅力,致使社會上掀起了學武熱潮,甚至波及海外。這事少林寺聲名遠揚海內外,從以前的破爛不堪,門可羅雀到現在的恢弘氣派、門庭若市,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這不得不歸功於電影《少林寺》的積極影響。

❷ 電影應如何更好傳播中國文化

電影首先應做到質量沒問題,多拍一些有中國內涵,中國文化的片子,讓看電影的人,從影片中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到最後才能弘揚和傳波!

❸ 什麼是電影文化

電影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屏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既然影片反映的是生活,無論是對生活的寫實,回憶還是預測幻想,總是離不開特定的人文因素的.也就是說電影和文化有著很深的聯系.
關於電影與文化的聯系,我們比較一下三部影片:《哈姆雷特》《夜宴》和《喜瑪拉雅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的作品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特點, 《夜宴》是中國漢族文化的代表,而《喜瑪拉雅王子》則是中國藏族文化的代表.它們在電影的情節中同樣是王子的父親被叔叔害死,原本的皇後改嫁給了叔叔,王子要為父親復仇.同樣的復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復仇,是人類幾乎各民族都盛行過的歷史和文化現象。這種歷史文化現象同時也成為各民族文學的寵兒,我們在人類文學寶庫中可見人們以各種紛然雜呈的方式演繹著這個近乎永恆的主題.而現在它同樣成為了電影的寵兒.
《哈姆雷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這個復仇悲劇家族中的一員,同時也是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員。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把充滿鮮血與死亡的動態復仇行為拋在腦後,而中國古代的文化記載中復仇的故事多以堅定的復仇信念為引導,主要寫動態復仇行為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哈姆雷特》劇中王子的思考成為了主題,主要演繹了他的矛盾的思想。當然,這個矛盾也不是簡單的復仇與否,而是關於復仇的方式、手段及其目的的思考.哈姆雷特的復仇之志並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父死母嫁的突變使他震驚和悲傷.他的母親在父親去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嫁人了,而且她嫁的竟然是父親的弟弟,現在的皇帝, 他感到這一切太不應該了.他曾經抱怨: 「葬禮上的烤肉尚有餘溫就被端上了婚禮的宴席」.這個時候他像一個不接受後父的孩子.他憤怒他厭世他絕望:「但願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他想到了死,但並沒有仇恨;他沒有找到仇恨的依據,只是美好的生活被擊碎了。直到值班哨兵告訴哈姆雷特,已故國王的鬼魂一連幾個晚上在城堡出現,他親自去看,見到父親的鬼魂,聽到父王被害真相:「那毒害你父親的蛇,頭上戴著王冠呢」這時,他開始有了復仇的信念.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的最終形成是經過反復思考的.自從見到父親的亡魂,為父復仇的念頭就沒有離開過他.但是,這位丹麥王子在思索復仇計劃的過程中,並沒有單純地考慮殺仇凶雪父恥。按照中國文化的邏輯,在裝瘋試探、演戲證實後,哈姆雷特應該立即舉劍復仇,殺死奸王,而且他是有機會這么做的。但是哈姆雷特卻一再猶豫,放棄復仇良機.他將復仇同解救丹麥的責任結合起來,審慎地思索更適合的時機、更准確的途徑去實現既定的目標.「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從這句話來看就可以發現哈姆雷特的心中的矛盾與目的. 西方寫復仇,注重個體性格成熟的過程、人格的變化與完善;中國則偏好於倫理目標實現的社會效果.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價值觀念為內核,偏重個體尊嚴及其人格價值,異於中國文化以家族、社會為本位,復仇乃是行孝盡倫的社會使命。這種價值取向在復仇文學中直接表現為復仇者精神世界的沖突的不同,復仇時所採取的態度不同.
再看《夜宴》. 弒君的葛優深愛著搶來的嫂嫂章子怡,甚至願意為她去死;身為母後的章子怡愛王子更愛江山,她的目標是成為女皇、君臨天下;被父皇搶了戀人的王子重回宮中本該為了復仇,卻更像是來尋找失去的愛情,對幕後訴說著他的孤獨;最後,以當上女皇的章子怡被一把無名劍擊斃為結局,章子怡一臉困惑的表情在電影中別有深意. 《夜宴》說是《哈姆雷特》的中國版,但這個故事遠比我們熟悉的哈姆雷特要復雜得多.而且增添了中國特色的皇權之爭,把勾心鬥角的權利之爭,皇後在愛情與權利之間的取捨,各個人為自己所愛的人或權利所做的虛偽的醜陋表演做為影片的重點.而不像《哈姆雷特》中把王子做為影片的重心. 這個故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打鬥和場面上,也是做為中國現在一個階段的本土大片流行的一個表現. 中國自古以來皇室的感情就很淡漠,為了權利弒父弒兄殺自己的親人朋友眼睛都不眨一下.這也是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了. 比如「九人組合」暗殺太子未遂,在回來的途上被厲帝的人馬截住,要集體自殺謝罪。在這樣段落處理上,導演剪了很多慢鏡、大特寫,從另一個側面渲染出厲帝的殘暴.這也是皇室的特點與漢族文化的悲哀.
相比《夜宴》中的陰謀、角斗,《喜瑪拉雅王子》中卻充滿了親情與愛情。 《喜瑪拉雅王子》中王子的矛盾同樣的並沒有用太多的時間來演繹.《喜瑪拉雅王子》中包含很多藏族的文化特色.例如他們特別尊敬的人所得到的葬禮是在很高的地方讓禿鷲吃掉死者的身體,讓他更接近自然接近天空.例如王子與他的愛人的哥哥決斗時,兩個人都不肯先動手,甚至在無法再拖延下去的時候他們採取了先用刀背砍對方的方法.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先用刀傷人皮膚的是得不到他們的神明的認可的,他們的靈魂將受到懲罰.王子所愛的女人的死同樣也是一種對信仰的尊敬,她選擇的死法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清洗.而影片中與其他兩部最大的區別在於王子並不是王的兒子,他所謂的叔叔才是他的父親.而他父親弒兄是為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女人,即王子的母親.這里在藏族的文化中不貞的女人受到的懲罰是很嚴重的,例如將腿骨抽出做鼓錘,或者用皮膚做骨面.影片中幾乎所有人的作為都是為了愛.叔叔弒兄為了保護最愛的女人,後面叔叔登基是為了保護自己親生的兒子不遭受戰亂.甚至原本的王要懲罰王後也是因愛生的嫉恨.當然,在以愛和殺戮為主題的本片中,有著另外兩部電影所沒有的主題: 「不要以愛為借口而進行殺戮.」
相比《夜宴》在布景、美工上的做作,《喜瑪拉雅王子》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讓人感受到了民族性的東西。 在音樂上《喜瑪拉雅王子》的音樂可以用絕美來評價,而《夜宴》中譚盾的音樂則略嫌西洋化了.(除了《越人歌》我國古代的)這也表明現在我國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具有東方的特色和西方的特點.
三個影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在同樣的復仇的主題上演繹了西方文化,漢族文化,藏族文化的不同.電影以它獨特的手法記錄著我們的文化並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看外國的電影是對外國文化的學習與了解,而看本國的電影同樣是對本國文化的學習與感受.當然不同的時期電影所表達的文化也是不相同的,它可以代表一個時期,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夢想.

❹ 看電視劇或者電影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看電視劇和電影從中可以學到人物的生活方式,學到一些各領域,各方面的知識。還能學到人物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哲理和情商,智商的一些理論。尤其是一些宮廷劇可以提高一些心機,能多點心眼,所以我我覺得看電視劇是非常好的選擇。但是要有度,適可而止!

❺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的產生使人們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它使得人們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縱觀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電影中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電影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
,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
。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lAo
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閱讀全文

與電影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電影用哪個播放器沒廣告 瀏覽:783
亞洲視頻電影免費觀看迅雷下載 瀏覽:510
終結者3電影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93
陳妍希演了哪些電影 瀏覽:600
電影在線欲 瀏覽:967
這個電影票房第一 瀏覽:397
關於僵屍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69
你在哪裡嗎韓國電影 瀏覽:564
兩個頭的鹿是什麼電影 瀏覽:949
電影死路免費 瀏覽:572
播放歐洲的二戰電影 瀏覽:286
有哪些二戰電影 瀏覽:151
1969年電影金剛山姑娘主題曲 瀏覽:406
南方小鎮微電影 瀏覽:232
電影可以上傳哪裡看 瀏覽:68
手術室微電影一等獎 瀏覽:62
4k的電影哪裡下載軟體 瀏覽:106
教唱動畫電影獅子王主題曲 瀏覽:867
女電影導演票房最高 瀏覽:178
電影白蛇傳說哪裡可以下載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