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電影《三大戰役》有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範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電影:《三大戰役》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9.18」事變後,我國清朝腐敗無能,被日本帝國侵略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在戰爭中,中華人民死傷無數,他們盡自己所能哪怕犧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衛祖國,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誓死將敵人趕出全中國。
在幾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終於將敵人趕出了中國。革命烈士們為成立新中國,為中華人民未來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幾場戰役中,有傑出的將士們沖鋒陷陣,拚死突圍敵人的包圍圈。
戰士們冒著生命拚死包圍敵人,敵人被圍成一團,之後便被四周夾擊起來。敵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狽不堪,最終舉手投降。您還聽說過「狼牙山五壯士」嗎。
在日本軍隊圍剿狼牙山的時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擊敵人,那幾位英雄占據了有利地形,隨著敵人的不斷進攻,他們又沒有什麼增援力量,就靠著他們已有的武器儲備和險峻的地形消滅了許多日本士兵。
但敵人仍在源源不斷的進攻,英雄們在沒有子彈的時候,奮力拚搏。之後他們有用山上的石塊砸向敵人,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只有等待敵人到近處的時候,採用肉搏的方式殺死敵人,在敵人冒出頭的時候,他們用尖銳的石頭往敵人頭上砸、扔。
在一段時間的拼搏後,狼牙山五壯士全都犧牲了。他們是革命的一面鏡子,鼓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而獻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戰役》這部電影後,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的戰士們在抗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我們的戰士們總能化險為夷。
我們要學習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質,我們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必須學會在逆境中不能悲觀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㈡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觀《紫日》有感《紫日》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戰時期,殺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國大肆屠殺,無數的生命在他們的屠刀下變成了冤魂。許多仁人奮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後垂死的掙扎。一次巧合,一個堅強剛烈的俄國軍官,一個敦厚朴實的中國人和一個日本女孩秋葉子在戰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無人煙的白樺林中,只有這個日本女孩可以把他們帶出茫茫無邊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國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這個日本女孩卻時時刻刻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們帶到地雷區,帶他們繞回日本軍營……秋葉子不斷地迫害他們,但他們卻用純真和善良感化著她。後來,他們走出了森林,戰爭也結束了,日本人因為戰爭的失利而自相殘殺。秋葉子就成了日本自殺的犧牲品。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震驚:這個原本純潔無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蝕下已變得邪惡醜陋。一個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原本該多少爛漫,這本不該是她有的狠毒啊!當秋葉子在沼澤中絕望地陷入時,那是怎樣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還是……是不是只有當生命消逝的時候,在戰爭中的人們才會想到一絲絲溫情?無數次的背叛與拯救,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她的靈魂,當秋葉子想起中國人不計前嫌地幫助自己,當秋葉子看到俄國女兵把她當作親妹妹,她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根,終於戰勝了駕馭她的殘忍與冷酷,盡管溫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誠和友愛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點一滴地找了回來,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爭後的希望。然而秋葉子離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槍口下,至死也睜大著雙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對這個世界的控訴還是對自己人生的質問?她的離去,是不是對她所犯過錯的懲罰與彌補?出乎意料的結局,讓我難過不已。和平就是快樂,和平就是幸福!可秋葉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這也許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㈢ 抗日戰爭電影影片觀後感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抗日戰爭電影影片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推薦↓↓↓
抗日戰爭歷史資料300字
中國抗日戰爭有哪些大事
抗日戰爭各方戰損人數
中國抗日戰爭原因是什麼
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小兵張嘎》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他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而這時,八路軍的偵察連長鍾亮也正在張嘎家養傷,老鍾叔給張嘎親手做了一把木頭手槍,張嘎非常愛惜。而這時,奶奶為了掩護在她家的老鍾叔,英勇地犧牲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而老鍾叔也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張嘎為了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他找到了八路軍,並且當了一名小偵查員。他配合偵查排長羅金寶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
在一次戰斗中,他得到了日本鬼子的一把手槍,偷偷把手槍藏在了老鴰的窩里,沒有把手槍交給隊長。為了攻打敵人的崗樓,他的傷還沒有痊癒時,就偷偷離開了養傷的老鄉家,在歸隊的時候被捕。當日本鬼子拷問他時,他毫不理會。當他的部隊成功闖入日本鬼子的基地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最終把敵人打敗,並且救出了老鍾叔,而且為奶奶報了仇。戰爭結束後,張嘎把藏在了老鴰窩里的手槍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用,並且記他立了一大功。他心滿意足,便把木頭手槍送給了胖墩兒。
我覺得我們應該像主人公張嘎學習。學習他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像他那樣,頑強不屈。
抗日戰爭電影影片觀後感2這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 故事 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抗日戰爭電影影片觀後感3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雞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動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莊被鬼子掃盪了。鬼子把海娃抓走當帶路的。在這之前,一位八路軍隊長交給海娃一封雞毛信,裡面裝著重要信息。晚上,鬼子們又冷又餓,便把海娃的羊搶走殺了吃,海娃想:幸好領頭羊沒有被搶走,要不然雞毛信就完蛋了……。
為了把雞毛信及時送給張連長,海娃想出了一個辦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計劃開始實施,海娃跑呀跑,終於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揮動紅旗,海娃也跟揮手。結果,把信甩掉了,海娃過了關以後,便翻山越嶺,在休息的時候,發現信已經丟了,他便回去找信,雖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發現了,海娃只好硬著頭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騙鬼子說他知道一條捷徑,便帶領鬼子走進了山道狹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卻不擅長走山路,海娃呢?趁機跑了。隨後幾個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緊了,海娃對鬼子喊:「八路軍來了。」鬼子便信以為真,等他們反應過來,海娃早已跑遠了,正在這危機關頭,八路軍戰士從天而降,把海娃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最後,信安全地送到了張連長手裡。接著,張連長發動了攻勢,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領。
看完電影以後,我感覺海娃是個勇敢,機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辦法我們跟本想不出來。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險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敵當前時卻十分鎮定。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海娃學習。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㈣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
㈤ 戰爭的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關於戰爭的觀後感應該怎麼寫?
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這一天,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沉重的一天——為了這一天,中華民族付出了3500萬兒女的重大傷亡;這一天,也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慶祝的一天——在1840年以來的無數次反擊外敵入侵中,中華民族第一次也是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戰爭的勝利。
全面抗戰初期,中華民族面對的侵略者看起來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都更為強大:日本鋼產量580萬噸,中國僅為4萬噸;日本生產飛機1580架、坦克330輛,中國為零。
電影《the longest day》里有一句讓我時刻銘記的台詞:「自由是需要代價的。」自由是每個人生命存在所需要的空氣。一旦被粗暴剝奪,我們都會為自由去償付比如生命那樣高昂的代價而在所不惜。於是一個又一個充滿熱血的中國人佔了起來,拿起手中的武器,為了自由奮戰不已!
抗聯將士活躍在白山黑水,回民支隊讓日軍聞風喪膽;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等救亡組織紛紛成立,不同黨派、團體捐棄舊怨,共赴國難。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華僑認購國債、回國參戰……全民抗戰的大潮讓侵略者「三個月內nie亡中國」的妄言徹底破滅。「我們選擇回國,就是要跟日本人拼,隨時准備死!」當年在滇緬公路運送物資的南洋華僑王亞六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那個時候,才能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 民族大團結是抗戰精神的.核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感想。這既是抗戰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經驗。民族生存需要它,民族發展需要它,當前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華民族,更加需要它!
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反法西斯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動員程度如此廣泛,戰斗意志如此頑強。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就是這樣一個落後的國家,就是這樣一支以步槍、手榴彈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步兵部隊,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與強大的日本陸、海、空軍對抗了整整14年,在共產黨的帶領下運用一個個巧妙戰術,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令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當中華民族最終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血火淬煉的抗戰精神,在歷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恆。70年彈指一揮間,哲人說過,忘記歷史意味著一種背叛。
不忘國恥的中國人在這70年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了一個又一個新高潮。因為偉大的抗戰精神昭告我們:萬眾一心,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敢於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不僅能擊敗任何外來侵略,而且必將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偉大的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為豐富的內涵。這是一面旗幟,迎風招展,獵獵飄揚。這是永遠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加油!
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盧溝橋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他們曾叫囂:一個月佔領上海,三個月佔領中國。然而,事實上,經過八年的戰爭,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終遭到可恥失敗。中國人民付出慘重代價,但是最終得到了勝利。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中華民族意義重大。自從1840年yapian戰爭開始,中國在艱難的近代化過程中,被動挨打,屢屢戰敗;僅就中日之間而言,日本就多次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包括中日甲午戰爭,不僅力圖阻斷中國的近、現代化過程,而且試圖鯨吞中國。百年戰敗史,到1945年8月15日,終於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結束。中國人民也借第二次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機,從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掙脫出來,洗清了百年半殖民地的恥辱,一躍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人民的勝利是在世界正義力量支持下得到的,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
紀念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牢記和實踐這場勝利的制勝法則,勝利就永遠屬於中國人民:
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是勝利的根本。當初,日本之所以敢於以小小島國悍然對中國進行侵略,主要是看到中國在艱難的近、現代化過程中,中央政府軟弱無力,地方勢力割據而治,缺少凝聚力。但是,中華民族面臨死亡的絕境,沒有屈服,反而覺醒,組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以全民族的力量與日本軍隊血戰,直到勝利。取得這場勝利之後,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內部或外部的力量破壞中華民族的團結,也絕不允許任何人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自強不息才不會被動挨打,和平發展才能夠維護和平。當時日本之所以敢於向中國開戰,還與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遠強於中國有直接關系。1937年,日本工業產值為61億美元,中國為1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中國年產鋼不過4萬噸。落後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展需要穩定。
善於向歷史學習才能不讓前人的血白流。我們今天紀念這場勝利,是在清醒和理性的態度下,面對歷史。我們既面對所受的屈辱,也緬懷前人所做出的犧牲,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勝利,目的是面對未來,營造未來。在日本國內也有不少有識之士,理性面對這段歷史。但是,日本一些右翼勢力卻一再顛倒黑白,否認侵略罪行。所以,走和平發展之路,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篡改。日本政府應當正視歷史,吸取教訓,以實際行動取信於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
回顧中國人民抗戰史實和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放眼當今世界現實,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只有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中國人才會有尊嚴,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為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做出貢獻。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實現我們發展目標的可靠保障,也是我們紀念抗戰勝利62周年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㈥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㈦ 戰爭影片觀後感300字以人物形象為主
舉起手來》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周旋戰斗。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丑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
看完這部影片,不由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看過的電影,那個時候經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後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對壞蛋是切齒的恨,對英雄是由衷的敬。《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有過去那種風格,入木三分的誇張把敵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極點,放聲大笑的同時更明白了是非美醜,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正視戰爭,回歸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開懷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圖將出村的唯一路線——石橋炸毀,然後再在村裡慢慢搜查。當日本並點燃導火線,正在洋洋得意時,村民的驢
在片尾,一位倖存的日本兵蹣跚著走上山頭,看著落日發呆。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剛勁有力的話:「舉起手來!」被嚇呆了的日本兵緩緩地把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人民舉手投降了嗎?侵華日軍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就此終結;對中國人民殘暴的蹂躪和踐踏就此終結;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抵制和抗爭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終於可以不當亡國奴了。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感覺十分的暢快,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樣的日子看這樣的影片對我震動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讓戰爭遠離人類;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不會再受人欺負。拿破崙一世說過「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吧,因為當他醒來時,他將震撼世界。」是啊,現在,21世紀,中國終於向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了!
看完後,我心中感慨萬分,我想:做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擁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用我們努力的學習、用我們優良的品質、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㈧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甲午大海戰宣告了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我國的海上作戰能力大受打擊。當時的統治者還不以為然,只是一昧的妥協,顯示了其軟弱無能。說到這里,同學們知道怎麼寫電影《甲午大海戰》 觀後感 嗎?了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 文章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
這部影片筆者在小時候曾經看過數遍,片中的愛國人物鄧世昌的英勇行為一直激盪著筆者的愛國之心,今日特地讓筆者的兒子也在網上看了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戰中中方英勇反擊的光榮 事跡 ,但所有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後甲午海戰是以清政府為代表的我方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後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進一步拉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為以後中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提供了可能!
為什麼甲午海戰以我們失敗而告終,筆者認為並不是簡單的`北洋水師隊形的排列錯誤,更不是北洋水師的堅船利炮不夠先進,恰恰相反,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艦船,由此可見,戰爭的勝負不一定武器的先進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機制的原因,但看看當時腐敗的清政府,一切都處於混亂和飄搖之中,對外政策總是希望英美列強的調停來實現避免戰爭的目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國在世界大戰中沉醉在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上,結果是被德國繞過攻擊,英國也希望和德國和談,放縱波蘭被吞噬,蘇聯趕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呢?英國,法國,蘇聯全部和德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古往今來,說明一個道理,和敵人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試圖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不過是個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發展一旦形成趨勢,是很難改變其發展的進程的,試圖通過談判,等待,只會讓事情更加復雜化難以處理!
甲午海戰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面對外敵,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期待和平最終的結果是加速戰爭的到來!
筆者也希望眾多家長讓孩子多看看這樣經典的影片,早日讓他們接受這樣的愛國主義 教育 !對孩子的世界觀的培養有較大的益處。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東亞病夫了,不論任何國家,敢於挑釁我們,相信在英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都叫他有來無回!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
這一周,我看了《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看完後,我不禁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慈禧太後的懦弱而氣憤。
這部電影主要說李鴻章上書,建議光緒皇帝建立海軍學堂來培養海軍,光緒皇帝同意了。少年時期的鄧世昌和劉步蟾等人就在這里認識了。長大後,鄧世昌與他的兒時的同學們一起加入了北洋艦隊,並當上了致遠號鐵甲艦管帶。此時,日本正在密謀並吞釣魚島。可是,日本眾大臣認為中國已經有一個比美國艦隊還要恐怖的龐大的艦隊,如果開戰,可能會慘敗。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員從每月的俸祿中拿出十分之一來組成一支和中國一樣的艦隊。日本首先買了一艘新式快速艦——吉野號。這時,李鴻章發現導彈數量嚴重不足,有的艦艇上只能用打木頭船的導彈來打鐵甲艦,而從外國買一批導彈最快也要幾天後到達,劉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終,日本主動挑起事端,北洋艦隊被迫應戰。
這場戰爭最後以日軍勝利而告終。一位洋人曾說過:「中國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們以為他要干一番大事業,結果他伸了個懶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煙又睡著了。」
戰後日軍統領東鄉平八郎的助手問東鄉平八郎為什麼在清國境內的軍艦沒有過來救援?東鄉平八郎說:「這正是中國的特點,如果有朝一日他們能團結起來,那現在站在這里的就不是我們了。」
走出電影院,我不禁感到一陣陣失落和氣憤。清政府的腐敗才使這次海戰的失敗,慈禧太後意從北洋水師的軍餉中拿出幾百萬來修整頤和園,導致北洋艦隊導彈用盡。我對日本這種侵略他國的惡劣行徑深感憤怒。現在,日本還在對釣魚島蠢蠢欲動,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後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祖國更加強大,不再讓其他國家侵略我們。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3
剛剛看完甲午大海戰,每次看這種題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當時世界排名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竟如此輕易地就被我們不屑的彈丸小國日本摧毀,這個結果我們不想接受可是就是事實,也早已註定。
日本的掌權者為了自強為了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帶頭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國的掌權者們又在做著什麼呢?
當我們從德國買回的兩艘當時最大的軍艦回國時,所有人以為中國這個巨人要醒了,可是結果依舊是沉默,也許此時的「沉默」就在預告著未來的「沉沒」了吧。
軍艦回國時,曾去日本訪問,當時我們有機會將日本的海軍扼殺在萌芽之中,可是我們沒有去做,那個洋人指揮官說的對,我們總是固執己見,因此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懾日本震懾列強的機會,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機。
七年間,我們的軍艦的最大用途竟是為了幫慈禧運輸新鮮瓜果?這是怎樣可笑的一個事實啊!
中國的統治者慈禧為了自己的壽誕挪用北洋軍艦的軍費修建頤和園,原本即將到手的新型快速鐵甲軍艦與我們擦肩而過,被日本購去。而那些貪官們則為了私慾,將購置炮彈的經費聚斂於自己的腰包,有這樣的當權者,即使有像鄧世昌這樣有能力的愛國將領又如何?有這樣的當權者,我們又怎會不敗?不知道今天的國人在看到頤和園庄嚴秀麗的美景時,會否想到這里曾是用我們的軍費建造的呢?會否想到它背後的代價是整個北洋艦隊呢?
我們一直認為國賊的李鴻章,的確他是做過很多錯事,可是至少他曾為我們國家的富強努力過,為了軍費像慈禧爭取過,為了最後在馬關條約上不割讓領土而流下真誠的淚水,不管這淚水是為了自己從此留下賣國的惡名還是什麼,他已盡了自己最後的努力。
鄧世昌在最後一次回家時孩子說,也許要有一次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所以最後明知是必,敗的結局,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一死。而令我最感動的不是別的,是太陽,太陽只是一隻狗,可是它卻做了連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當時它已被救起,可是在它發現自己的主人還在海中時,它就那樣決然的跳下海去,最後與自己的主人一起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此外,提一句,近來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釣魚島,無論是劇中還是現實生活里任何有點常識的中國人或是日本人都應明白釣魚島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最後借用國防部曾說過的一句話做個終結,「吾國雖大,寸土不讓;犯我疆域,其遠必誅!」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4
看完《甲午大海戰》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心都不能平靜下來。這是一部能夠滌盪我的靈魂的電影,它讓我知道了這一段歷史背後的 故事 ,那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的時代——現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簡單明了地展現在我的面前,讓我對中國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也許以我的資格,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事實,但是多重線索的交織,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愛國的信仰是它的`大腦,不降的堅守是它的心臟,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被迎奉進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這些便構成了活生生的歷史。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我看著致遠艦沉沒的時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國人或許都應該擁有這樣的感性,歷史不是你在學校不學習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身體里流著中華祖先的血液。我們的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與自己流著同樣的血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為了祖國犧牲了自己。我們就有責任去了解我們的國家的每一段歷史,更有義務去熱愛我們的國家。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事實上,在致遠艦沉沒之後,鄧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這和當時那個官員各種中飽私囊各種花天酒地各種結黨營私要反差很大,這一切皆是因為他們信仰與理念的差異。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整日燈紅酒綠的官員並沒有明白:人活一世,並不是非要在乎錢在乎名在乎命,更應該是尋求一種氣節,去追逐靈魂深處的堅持。但是像鄧世昌這樣的人意識到了這些,並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無畏。
從演員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員將這位英雄人物的悲壯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海軍是一個紳士的軍種,講求知識、堅毅與風度。而陸毅扮演的鄧世昌恰是一名極優秀的海軍將領,據說是「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個長相清秀,又略帶書生意氣的演員可以很好地刻畫這位海軍英華的風采。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陸毅對鄧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極成功的。這也使我們明白:英雄不應該只為歷史記,更要為天下人記。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情節線中詳盡地說明了日本對釣魚島覬覦的由來,並讓鄧世昌率艦隊巡遊釣魚島、台灣及南海諸島。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這些情節並不相去史實太遠,它記錄了我們的先輩對於疆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同樣體現在1945年民國海軍南海宣示主權,同樣體現在1974年人民海軍西沙海戰和1988年南沙海戰,以及此後許多次的保釣、護漁、對峙事件中。無論到什麼時候,這種責任感在真正的華夏子孫的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絕不退讓,這是我們的海洋!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感5
這天,我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深有感觸。
電影主要講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致遠艦全體官兵奮力抗敵,連破敵方三艘艦船。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擊沉。
看完這個電影,我的眼角濕濕的,致遠艦官兵那滿腔熱血保衛祖國的情感打動了我。彈盡糧絕、孤寡無助的艦船,在面臨敵方圍剿時,沒有舉手投降,沒有賣國求榮,而是毅然組織了反擊。
在當下社會,中國人逐漸變得麻木,只為自己而努力,從來不為國家著想。想想都可悲!試想以後若有強敵來犯,中國該如何自衛!所以,不要讓悲劇發生,從現在做起,時時以國家利益為先,以民族未來為重,有所作為而報效祖國,告慰昔日致遠艦壯烈犧牲的壯士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