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舊影錄昔日的三大電影公司

上海舊影錄昔日的三大電影公司

發布時間:2023-08-06 06:35:37

❶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❷ 中國三大娛樂公司巨頭是什麼

1、華誼兄弟傳媒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民營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在過去22年間不但創造了多個票房奇跡,也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各大電影獎項,先後推出了百餘部深受觀眾喜愛的優秀電影作品。

其中包括曾占據國內票房領先的《手機》、《天下無賊》、《寶貝計劃》、《集結號》、《非誠勿擾》系列、《功夫之王》、《風聲》、《唐山大地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畫皮2》、《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私人訂制》等,總票房逾150億,是國內商業成績最好的民營影視公司。

(2)上海舊影錄昔日的三大電影公司擴展閱讀:

明星經紀公司排行

1、泰洋川禾

旗下藝人:周冬雨、金晨、尹正等

2、嘉行傳媒

旗下藝人:楊冪、迪麗熱巴、張雲龍等

3、壹心娛樂

旗下藝人:李現、白宇、馬思純等

4、歡瑞世紀

旗下藝人:楊紫、秦俊傑、任嘉倫等

5、悅凱影視

旗下藝人:楊洋、吳尊、宋茜等

6、和頌傳媒

旗下藝人:趙麗穎、陳學冬、李冰冰等

7、喜天影視

旗下藝人:張天愛、李光潔、宋祖兒等

8、歡娛影視

旗下藝人:許凱、吳謹言、白鹿等

9、華策影視

旗下藝人:胡一天、吳倩等

❸ 世界三大電影工業基地

說到電影工業基地,許多人都會想到現今最著名的好萊塢,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過好萊塢。下面就由我介紹世界三大電影工業基地,有時候我們也許不僅僅是看電影,還可以了解了解電影在哪生產的?

世界三大電影工業基地

1 好萊塢

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的電影工業,由於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故經常被與美國電影和影星聯系起來,好萊塢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每年在此舉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則是世界電影的盛會 。

好萊塢不僅是影視娛樂明星工廠,也是全球時尚發源地,世界上眾多商品是由於好萊塢的電影而成為奢侈品頂級品牌。好萊塢頂級品牌俱樂部HOLLYWOOD SUPER BRAND CLUB,是頂級品牌運營組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頂級品牌俱樂部。

然而當今的好萊塢已經風光不再。盡管還有一些後期製作工廠、電影技術支持公司和幾個大唱片公司仍然位於好萊塢,但昔年奠定好萊塢輝煌的各大電影公司卻只有派拉蒙一家還留在好萊塢。電影業絕大多數最富有和最成功的創作人員早在幾十年前就離開了好萊塢。從四、五十年代開始,好萊塢逐漸走向衰落,從一個風景如畫的住宅、創作和旅遊麥加蛻變為熙攘喧囂、淫亂低級、充滿罪惡的鬧市,到處充斥著低俗的旅遊紀念品商店、毒品販子、乞丐、遊民和妓女,到八十年代末這片衰敗景象達到谷底。

因此,再創好萊塢輝煌成為90年代的洛杉磯市長辦公室的頭等政治大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92年的暴亂和1994年的地震使洛杉磯得到了聯邦政府的大量撥款,使好萊塢的重整成為可能和必須。重建計劃頗見成效,自1993年以來,犯罪率下降了21%,骯臟破敗的街道煥然一新。許多地標建築被重修,包括好萊塢大道6712號的埃及大劇院。年久失修、具有傳奇色彩的電影宮殿。

埃爾·卡皮坦大劇院,也由迪斯尼公司出資重新裝修,成為迪士尼在洛杉磯的櫥窗影院,是全美票房最高的單銀幕影院。還有其他幾十個工程也都破土動工,包括新建的好萊塢娛樂博物館和好萊塢歷史博物館。加上原有的好萊塢山上的好萊塢標志、好萊塢大門、3.5英里長的明星大道、中國大戲院門前的明星腳手印、好萊塢蠟像館、好萊塢製片廠博物館以及好萊塢紀念公墓等招牌景點,好萊塢每年仍吸引著上千萬遊人,在此消費約十億美金。看來,金絲鎮的輝煌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風景名勝

杜比劇院

杜比劇院位於美國加州好萊塢的好萊塢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直至2033年,奧斯卡都會在杜比劇院舉行頒獎典禮。

杜比劇院,原名柯達劇院,2012年2月更名為“好萊塢高地中心,2012年5月更名為現名。

中國劇院

好萊塢最重要的景點之一就是位於好萊塢大道上的中國劇院,以知名明星的手印、腳印吸引各國遊客到此一睹明星足跡。中國戲院在1927年5月開幕,以其中國式建築的外觀得名,69呎高的青銅色屋頂高入雲霄,戲院內部也以中國藝術概念所設計。

比華利山

當年的名流巨賈離開好萊塢之後,大都搬到了比華利山,使之成為洛杉磯地區最豪華最富有的住宅區。

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一條商業街,它距離市中心1小時車程,位於Sunset出口和Fairfax大街附近。

這條街地處西好萊塢,時髦的服裝店,飯館及咖啡廳鱗次櫛比。而一到晚上,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像,各種夜總會,迪廳吸引了成群結隊的年輕人來到這繁華的霓虹燈下。在這條街,你能見到很多的好萊塢明星,但各個營業場所離得比較遠,你有必要打的或借一輛車前往。

環球影城

位於洛杉磯市區西北郊,好萊塢是世界著名的影城,20世紀初,一些製片商開始在這里拍片,到1928年已形成了以派拉蒙等八大影片公司為首的強大陣容。三四十年代以來,好萊塢成為美國的一個 文化 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影星就住在附近的貝弗利山上

星光大道

好萊塢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是條沿著美國好萊塢好萊塢大道與藤街伸展的人行道,上面有2000多顆鑲有好萊塢商會追敬名人姓名的星形獎章,以紀念他們對娛樂業的貢獻。第一粒星於1960年2月9日頒贈予瓊安·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截至2013年6月20日上面共有2500顆星。

野外劇場

建於1922年的這個圓形劇場位於好萊塢北端,是一個百色的演唱會專用場所,你經常都會在電視或電影看到這個圓形劇場,甲克蟲樂隊也曾在此演奏。

每年7月初到9月初這里有一個野外音樂會,由洛杉磯樂團和好萊塢野外劇場交響樂團共同演奏。到了周五和周六,你還可以在這盡情欣賞電影音樂,流行音樂以及爵士音樂等多種音樂的演出。

比華利山飯店

比華利山飯店是世界電影界最喜愛的聚會場所。飯店佔地12英畝,沿著棕櫚掩映的日落大道呈條狀鋪開,整個旅館呈粉紅色調,被業內稱為“粉房子”,由豪華套間、舞廳、酒吧、咖啡廳以及高級別墅套房和各色園林所組成,整個設計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

派拉蒙電影城

卓越(派拉蒙)電影公司所擁有的好萊塢僅存的片場位於Melrose大街上。這里有為一般人提供的游覽路線。這條路線需時兩個小時,你無需預訂門票,只要在Gower街上的入口處購得門票按指定時間進行參觀即可。

公司

二十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NewsCorporation)

華特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 (independent)

哥倫比亞:Columbia Pictures (隸屬SONY)

獅門影業公司:Lions Gate Films(independent)

新線影業:New Line Cinema(隸屬時代華納)

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隸屬維亞康姆)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s(隸屬通用電氣公司)

華納兄弟:Warner Bros. Pictures(隸屬時代華納)

溫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MGM distributes films)

頂峰娛樂:Summit Entertainment

夢工廠:DreamWorks Pictures(被維亞康姆收購)

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 Films(被華特迪斯尼公司收購)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被索尼電影娛樂公司收購)

雷電華:RKO(Radio Keith Orpheum)

塞繆戈溫電影公司:The Samuel Goldwyn Company

塞爾茲尼克國際影業公司: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

聯藝:United Artists(被米高梅收購)

頂級品牌俱樂部

好萊塢不僅是影視娛樂明星工廠,也是全球時尚發源地,世界上眾多商品是由於好萊塢的電影而成為奢侈品頂級品牌。好萊塢頂級品牌俱樂部HOLLYWOOD SUPER BRAND CLUB,是頂級品牌運營組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頂級品牌俱樂部。

2 寶萊塢

寶萊塢的製片廠外景寶萊塢(Bollywood)是對位於印度孟買電影基地的印地語電影產業別稱。寶萊塢時常被誤解為所有的印度電影,而實際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電影產業。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擁有數億觀眾。

印度人將“好萊塢”(Hollywood)打頭的字母“H”換成了本國電影之都孟買(Bombay)的字頭“B”,因而把“好萊塢”變成了“寶萊塢”(Bollywood)。

寶萊塢也被稱作是“印地語(Hindi)的影院”,其實烏爾都語(Ur)詩歌在這里也相當常見,同時英語的對白和歌曲所佔的成分也正在逐年增加。不少影片中的對白中都有 英語單詞 短語 ,甚至整個 句子 。一些電影還被製成兩種或三種語言的版本(使用不同語言的字幕,或者不同的音軌)。[1]

寶萊塢和印度 其它 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 Kollywood,特魯古語(Telugu),孟加拉語(Bengali) - Tollywoord,坎拿達語(Kannada)和馬拉亞拉姆語(Malayalam)等構成了印度的龐大電影業,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居全世界第一。寶萊塢對印度以至整個印度次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影片類別

寶萊塢的電影通常是音樂片。幾乎所有影片中都有 唱歌 跳舞的場面。印度的觀眾期望他們的花費物有所值,影片的表演者通常被稱作"paisa vasool",即“錢之所值”的意思。歌唱和舞蹈、三角戀愛、喜劇再加上超膽俠的驚險場面:一起混和在一部三個小時長的,包含一次幕間休息的,華麗鋪張的表演之中。這些影片稱作“masala”電影,以印地語代表混和香料的“masala”一詞命名。如“masala”香料一樣,這些電影實來是各種東西的混和體。

影片的情節多是通俗鬧劇,裡面有很多些公式化的成分,比如命運不佳的情侶,憤怒的父母親,腐敗的官員,綁匪,心懷陰謀的惡人,淪落風塵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親人和被命運分開的兄弟姐妹,戲劇性的命運轉折,還有方便的巧合。

當然也有些影片有著多些的藝術追求和復雜些的劇情(比如Satyajit Ray、Mrinal Sen、Guru Dutt、Shyam Benegal、Hrishikesh Mukherjee和Gulzar等人的電影),但這些電影往往在票房不敵口味更大眾化的電影。然而,寶萊塢正在轉變。他們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電影。

應該指出的是,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中也有不少是有價值的,或者作為精雕細琢的娛樂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著藝術上的成就。寶萊塢電影的任何一個影迷都能夠列出一系列超過普通masala電影的影片來。

剽竊指控

受到製作周期短和預算少的限制,一些寶萊塢的作者從西方成功電影中直接借來情節甚至場景,一些作曲者也從西方電影乃至其他印度電影中抄襲音樂旋律。多數對西方電影的抄襲都不會受到懲罰,因為西方人對此基本上一無所知;而且,許多印度觀眾本身也不熟悉西方電影和曲調。寶萊塢電影中終究存在多少抄襲是個廣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說是零星存在,有些人說相當頻繁。

獎項

印度銀幕雜志Filmfare在1953年舉辦了第一屆Filmfare獎(Filmfare Award)。該獎後來成為寶萊塢的奧斯卡獎。雜志的讀者進行投票,最後的頒獎在一個眾星雲集的盛大儀式上進行。該獎與奧斯卡獎一樣常被指責對影片商業成功的關注超過影片內涵。

其中受歡迎的一些獎項包括:

Zee Cine 獎

Star Screen 獎

星塵獎

這些獎項都有精心設置頒獎儀式,歌舞表演,有明星和嶄露頭角的新星參加。

以吸引海外的印度和外國觀眾。幾次典禮分別在阿姆斯特丹、新加坡、英國和南非舉行。

1973年以來,印度政府出資贊助了“國家電影獎”(National Film Awards),由國家出資的電影節管理局(Directorate of Film Festivals - DFF)頒獎。DFF所面向的不光是寶萊塢電影,還包括其他地區的電影和獨立電影/藝術電影。頒獎典禮由印度總統主持,所有人都因此而渴望獲獎。

影響力

很多人說,寶萊塢的電影形式單一,內容自娛自樂。看一部覺得新鮮,看第二部就覺得雷同,只有印度人才會如此推崇不已。但是對全世界來說,寶萊塢就像印度最美麗的一張名片,展現了印度人獨特的魅力。而今,印度的電影明星們在世界名流的圈子裡風頭日健,不少好萊塢明星開始往寶萊塢發展。寶萊塢明星的婚禮上,可以請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夫婦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就連美國總統到訪,還傳出了寶萊塢第一美女沒空見布希的消息,可見印度寶萊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

3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起源

1 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

1898年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

1901年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偷燒鴨》。

1913年,黎民偉和美國人布羅斯基合辦了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攝制了 故事 短片《莊子試妻》。

1923年,黎民偉又和他的兄弟等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資的製片機構──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攝的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電影製作

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內地、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 方法 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第二,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

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 春節 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

香港電影的主要類別有武俠片/動作片/功夫片、喜劇片、警匪片、黑幫片、文藝片、鬼片、情色片等等。

電影節

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亞洲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亞洲電影大獎

現狀

現在內地的觀眾普遍反映香港電影沒有過去的好看,首先是演員就沒有以前的那樣吸引人。香港目前新生代的女明星沒幾個能獨挑大樑,2015第34屆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中,王菀之佔了三個提名,可見香港電影新人演員已經到了匱乏的地步。這和過去張曼玉、林青霞、葉童、袁詠儀、王祖賢她們爭芳斗艷的時代已經是天壤之別,好的女演員實在是太少了,拍一部電影都找不到什麼好的女演員配戲。

男演員呢?香港電影眾所周知是以動作片打天下,現在的男演員演戲好的還是有不少,可是能打的就很少了。目前已經不年輕的甄子丹仍然是一枝獨秀,他的新作《葉問3》也已開機,但很明顯,甄子丹之後就很難再找到動作新人。像洪金寶、成龍那樣從小練功的武打演員,現在香港新生代明星中實在是太少了。畢竟洪金寶他們的年月,當時的父母還願意把小孩送去學武,這在今天看來已是很稀罕的事情。極度缺乏巨星和人才,缺乏創意是香港電影面臨的首要問題,如果香港電影想要再度輝煌,就必須有一大批新的電影人才給香港電影注入新的活力,就好像1979年發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一樣,只有這樣,香港電影才能起死回生。

現在香港電影一年當中都很難有30部電影開機,新演員就更難說出頭,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之所以能在金像獎上獲得12項獎杯,也是因為競爭中太弱的緣故,如果是《一代宗師》放到1990年代,就很難拿下這么多獎杯了。

缺乏新人,缺乏新作,倚靠中國內地拍攝電影,香港電影其實已經融入了內地電影,以後逐漸就是中國電影了,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的區分越來越不明顯。或許,香港電影不是走向了沒落,而是走向了融合。

❹ 中國三大導演投資最大的電影公司

中影集團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簡稱中影集團,成立於1999年2月。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而且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碟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單位組成。中影集團擁有全資分子公司15個,主要控股、參股公司近30個,1個電影頻道。.華誼兄弟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一家知名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由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創立,1998年投資著名導演馮小剛的影片《沒完沒了》、姜文導演的影片《鬼子來了》正式進入電影行業。 因每年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而聲名鵲起,隨後全面進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並且在2005年成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華誼兄弟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一家知名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由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創立,1998年投資著名導演馮小剛的影片《沒完沒了》、姜文導演的影片《鬼子來了》正式進入電影行業。 因每年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而聲名鵲起,隨後全面進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並且在2005年成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

❺ 哪個電影公司的標志是SB啊

是香港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電影·昨日】

1958年,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後30年間,邵氏電影漸漸長成華語影壇的一支奇葩,無論什麼時候,提起華語電影,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邵氏電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它在香港影壇處於霸主地位,無人能出其右。要緊的是,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局限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邵氏電影的影迷群遍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區。

[b]昔日輝煌{/b]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不過,上面說的還只是狹義中的邵氏電影,要說邵氏最早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製片廠拍片的時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製作,邵氏的光環開始層層隱去,當然,誰也不會否認,邵氏電影是影迷心底一塊永遠割捨不掉的珍藏,我們期待著它再回來,或者僅僅是老片的修復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風格在新時代的發展創新,總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編者按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黃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深受東南亞那些身在異鄉的華人喜愛。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不像張徹那樣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而且,胡金銓塑造的人物不像張徹的人物那麼強硬,性格大多比較含蓄。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與胡金銓和張徹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銓和張徹更現實一些,楚原則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他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了。

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邵氏文武女頭牌】
文:林黛
這個四屆亞洲影後,在30歲的年紀上自行結束了生命,留住了輝煌也帶給了影迷無限的唏噓感慨。她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禪》《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不算太多,但因為幾乎部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讓人感覺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邵氏。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現在,她正在籌拍《大醉俠》的續集。她現在有3個女兒1個兒子,大女兒原麗淇目前正在娛樂圈發展,她希望在《大醉俠》的續集中,原麗淇和她的三女兒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們來自邵氏】
吳思遠
吳思遠當年是從邵氏南國編導組培訓出來的,在他的身上難免帶上邵氏的影子。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他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場記、副導演這些崗位上都工作過。在離開邵氏之後,他並沒有忘記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後來創辦自己的思遠影片公司,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現在,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像吳思遠一樣,吳宇森也是從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畢業的,他是張徹的得意門生,張徹在臨死前非常希望能見吳宇森一面,只可惜吳宇森最終都沒能趕得上。
1946年,吳宇森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不過,他在邵氏的時間並不長,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吳宇森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重放異彩

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馬來西亞的Usaha Tegas Sdn 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3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明年,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的將軍澳影城將會竣工,到了那個時候,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天映娛樂大打邵氏牌

根據記者的調查了解,天映娛樂分為四大部分:邵氏片庫、天映頻道、天映製作和天映娛樂音像。在這四大板塊中,有三大板塊和邵氏電影有著密切聯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庫這個部分。這個片庫的資源就來自1999年被馬來西亞財團收購的760套邵氏電影的版權。這些影片被收購之後,天映娛樂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恢復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庫為天映娛樂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持。天映娛樂的中國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公映過的,有些雖然公映過,但卻沒有電視台取得它們在電視網路上的播放權,對邵氏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加以利用,對於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以35毫米膠片讓它們重現銀幕,其他的我們也會通過家庭影視產品、收費電視等平台推出,以饗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頻道和天映娛樂音像也和邵氏電影有著很深的淵源。天映頻道是一個收費電影頻道,現在,在這個頻道中播放的影片絕大部分都直接來源於邵氏片庫。天映娛樂音像現在主攻的方向同樣也是邵氏電影,汪之雄先生說:「我們將通過VCD、DVD和錄像帶的形式在市場上發行邵氏電影,我們現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計劃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預計到2007年,我們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發完了。」

經修復 影片煥然一新

經過歲月的洗禮,邵氏電影在底片上已經漸漸模糊,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據說,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

那麼,經過修復的邵氏電影的效果怎麼樣呢,鄭佩佩對修復之後的影片效果的評價非常高,她說過去想看自己的電影,只能買到那些槍碟版的錄像帶,畫面極其模糊,有很多畫面還不完整,但現在好了,她在看到經過修復的《大醉俠》之後興奮地說:「修復過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樣,連衣服上的顏色都看得很真切,說真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修復過的版本,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年穿得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了。」原來,邵氏那時拍的已經是彩色電影了,而不像我們想像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東南亞觀眾先有眼福

這樣一來,電影迷們就有兩個渠道可以欣賞到邵氏的經典影片,一個是收看天映頻道,一個是看音像製品。

天映頻道從今年3月開始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啟播,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國家的觀眾都能收看到這個頻道。據說,邵氏老牌演員鄭佩佩還會在這個頻道主持一個《邵氏大牌檔》的訪談節目,她的工作就是訪問一些曾經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她已經訪問過的人有凌波、金漢、蔡瀾等,因為鄭佩佩本人曾經是邵氏的紅人,所以她做起這樣的采訪會相對就比較容易,盡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點做這檔節目的難處,「因為過去了太長時間,有一些人已經不大願意再出來了露面了。」不過,鄭佩佩說她不會太勉強老同事,她也只是盡量去多訪問一些人物,節目本身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訪問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緣分了」,鄭佩佩說。

據汪之雄先生透露,他們已經向中國廣電總局申請天映頻道在內地落地,但結果還沒有出來,「截至9月份,今年內在內地落戶的頻道申請已經停止,我們已經遞交了申請,但我們現在正在等廣電總局的批復,還不知道結果怎麼樣。」

內地觀眾看碟解饞

雖然內地觀眾暫時還沒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邵氏電影,但是卻能通過音像製品來彌補這個缺憾。記者從廣州鴻翔音像製作有限公司處獲悉,天映娛樂已經與該公司達成了協議,鴻翔公司負責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國內地獨家發行邵氏影片。

因為邵氏片庫的儲量極為豐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時推出,到底先出什麼,後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選擇標准呢?對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內地地區的第一批音像製品已經在7月份投放市場,第二批的正在申請當中,基本上我們選片的標准就是每次選一些武打片再選一些言情片,邵氏的電影很多,有好有壞,我們會先發行好的影片。」

我們知道,邵氏電影出有很多傑出的導演,他們的影片都自成一個風格,而且在邵氏發展的不同時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幾個風格,比如說黃梅派、新武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娛樂會不會按照這些導演和派別進行歸類而推出音像製品呢,汪之雄回答:「我們暫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過150部之後,我們可能會考慮用這種方式。」

值得收藏的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來》
《紅菱淚》
《愛情的代價》
《哪吒》
《少林寺》
《鐵扇公主》
《傾城之戀》
《花團錦簇》
《妲己》
《西遊記》
《花街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燈籠》
《愛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劍》
《風流韻事》
《城市之光》
《金菩薩》
《萬古流芳》
《保鏢》
《方世玉與洪熙宮》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盤絲洞》
《楚留香》
《大醉俠》
《書劍恩仇錄》
《無名英雄》
《緣分》
《小雜種》
《刺馬》
《藍與黑續集》
《花田錯》
《如來神掌》

❻ 中國最早三個電影公司。明星 ,聯華,還有一個是什麼

中國最早三個電影公司,明星 ,聯華,還有一個是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是中國電影製片機構,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於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橫浜橋成立,專門從事影片的攝制與發行。

邵醉翁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負責製片兼編劇。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馬來亞開拓南洋市場。

(6)上海舊影錄昔日的三大電影公司擴展閱讀

天一影片公司發展歷史:

1925年6月,商人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曾在上海、天津、寧波等地經營過不少商號,因獲利甚微,後與人合作,創辦一個和平新劇社,上演新式文明戲劇。

1931年,利用美國人的有聲器材和技術,拍攝了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聲影片之一《歌場春色》。20世紀30年代在左翼電影運動影響下,相繼拍攝了《王先生》、《花花草草》、《飛絮》、《飄零》、《母親》等較有社會意義的影片。

❼ 邵氏電影是怎麼回事,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邵氏電影已經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7)上海舊影錄昔日的三大電影公司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❽ 邵氏是如何由輝煌走向沒落的

邵氏電影的創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 歷史 的塵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電影曾經是60、7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拳大師和方世玉與洪熙官等等電影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進入70年代後期,邵氏開始走向沒落我認為應該有一下三點:

一是香港影視的發展趨勢,50年代到70年代,當時電影很輝煌,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電影業的迅速發達,但到80年代後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出現,香港電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外部在快速發展,而邵氏的內部製片制度故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一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已經慢慢老去,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所以邵氏跟隨邵氏電影的沒落而慢慢走向沒落。

三是當邵氏在走向沒落時,錯誤的海外投資,使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的驕傲。由於八十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獨到,趕緊將重心向電視事業轉移,就是如今的TVB(無線電視),通過轉移之後影響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經典劇集陸續誕生,例如《射鵰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成果,因為任何行業有興就有衰,邵氏電影獨霸了20多年,也是一個奇跡了,不可能長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停產,但也不能定論為衰敗,只不過是一種轉型而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香港。

當時,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視圈聲名遠揚。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憑借雄厚的家產,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一邊讀書一邊給哥哥們幫忙。

在兄弟的合力經營下,「天一」一度成為舊上海的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又將事業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一家名揚海外的跨國公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此地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邨人卻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片方面,而是將興建戲院作為重點,很快遭到其競爭對手「國泰」的打壓。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

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

▲邵氏經典片頭。

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為了徹底奪取老二的製片權,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釋兵權」。他們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壽上,當眾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盡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斗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不斷。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業業,談起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

出自邵氏門下的導演張徹親眼見識過邵逸夫的敬業,據他回憶:

「(邵逸夫)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 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娛樂 。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質量,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斃掉的電影數不勝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口號絕非空話。

在邵氏艱難發展的同時,邵邨人出走帶來的問題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維瑛才能出眾,深受邵逸夫賞識。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後,邵維瑛依舊被六叔盛情挽留,擔任總經理,成為邵氏早期的骨幹,邵逸夫有意將其培養為邵氏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們擠走,心有不甘,不願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不願忤逆父親,只好向六叔遞上辭職信,遠走日本,從此默默無聞。

邵維瑛出走時,接任其總經理職務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願將大權託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發行領域,公司的大小事務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

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理,最高時僅為副總經理。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頭上。

鄒文懷很郁悶,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法獨當一面,更成不了股東。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

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林黛被導演李翰祥稱贊為影壇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五。

1964年,林黛因婚變自殺,年僅30歲。此後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紅顏薄命的美女,總會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後,於1958年出演電影《貂蟬》。這部影片在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導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學美術出身,痴迷於戲劇,年少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去報考大學,被發現後取消學籍。1948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卻在政權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過了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他擅長的黃梅調電影成為邵氏當時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編自導,取得票房佳績,在台北上映後,創下台北連映六十二日,票房總收入800餘萬新台幣的紀錄。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員凌波訪台時,引得萬人空巷,萬千市民排隊爭睹。她因此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之所以會有這個獎項,是因當時評審不知該頒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祝》讓台灣成為「狂人城」,此後30年,台灣電影市場一直唯香港馬首是瞻。如台灣演員張艾嘉所說,台灣片商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出演就是好電影。

正當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時,國泰將其策反,支持他到台灣組建國聯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業,在台灣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於經營不善,沒過幾年就瀕臨破產,到1971年只能狼狽重返香港。

聽聞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還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計前嫌,勸說道「咱們爭財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風雲再起,又開拓了騙術片、風月片、清宮片等新式商業電影。

就是拍情色片,後來的許多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成名於邵氏。胡金銓是個理科男,後來首創用彈簧床拍輕功跳躍,正是從學習理工科得到的靈感。

他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拍攝了《大醉俠》、《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大醉俠》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與邵氏也屢生齟齬。

1964年,胡金銓為邵氏執導抗日電影《大地兒女》,因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反種族法,該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刪除日軍暴行場面及中日兩軍對抗的鏡頭,特別是有國旗的場面都被剪光。胡金銓對此很不滿意。

之後,胡金銓編劇的電影《紅鬍子》,本來在台灣看好外景,鄒文懷也已經與台方簽約,卻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後由其他導演在台灣拍攝完,改名為《山賊》,胡金銓為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前往台灣。

與胡金銓共同開創武俠電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將,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早年從政,先在上海做「文運會」專員,後來去台灣得到蔣經國提拔。身在官場,張徹總想過過官癮,可是在權力斗爭中頻頻失利,只好退出政壇,從此縱情聲色,和女星李湄傳出緋聞,因此陰差陽錯當了導演。

初到香港,張徹先在國泰工作一年,之後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編劇主任時,張徹每日都會收到邵逸夫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好交辦事項,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人除了鄒文懷之外寥寥無幾,足見邵逸夫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採納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戰略,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俠世紀」。這一時期,邵氏終於超過對手國泰,電影事業達到巔峰。

張徹憑借武俠片獨挑大樑,其電影中的人物,與胡金銓擅長的女俠、儒俠不同,更像是先秦時便已存在的游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由張徹執導,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張徹的江湖地位。

《獨臂刀》編劇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再輾轉來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廠里打工,偶然間給《真報》投稿,沒想到陰差陽錯寫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一邊經營《明報》,一邊創作小說《天龍八部》,有事要出國一個月。如果《天龍八部》暫停連載,讀者勢必難以接受,可金庸實在分身乏術,只好請倪匡代筆。

走之前,金庸告訴倪匡,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寫死了。金庸前腳剛走,倪匡就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來,發現倪匡徹底放飛自我,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問,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成就較高,但他寫完一部作品,拿錢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內容常被導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毫不介意,他開玩笑說,《獨臂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寫的。在這部電影之後,他與張徹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片中的大俠英俊瀟灑,樸素的古裝扮相盡顯陽剛氣質,眉宇間常有抑鬱之色,上演了一個個悲情豪俠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姜大衛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

姜大衛出身演藝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後來取藝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又生一子,取名爾冬升。

演藝圈的兄弟並不罕見,可像秦沛、姜大衛、爾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還是兄弟的,估計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張徹御用男主角姜大衛。

張徹因《獨臂刀》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然而邵氏旗下還有一個導演號稱「楚千萬」。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電影,解放後在廣州讀大學,研讀不少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來想當演員,無奈個子太矮,只好向編劇、導演發展,或許是放不下對演戲的執著,楚原晚年時不時在影視劇里客串一把,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現在談及香港電影,很多人還以為小時候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片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是國語片的天下,李小龍的電影上映時配的是國語,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粵語。

楚原擅長的古龍武俠片在港台上映時也是國語配音,他表示:「古龍的對白,國語念來最有味道。」

但是讓粵語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執導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經上映,轟動全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在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香港電影的江湖,已經不是邵氏一家獨大。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將邵氏一軍,他給邵氏打了N年工,雖然備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年過六旬的邵逸夫本來心情大好,喜事接連不斷。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遠走台灣的「叛將」李翰祥經營艱難,早晚要關門大吉。

之後,邵逸夫又將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采購部。歌星出身的方逸華甘為「妾室」多年,直到62歲才正式嫁給邵逸夫,人稱「六嬸」,一說將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構大中華文化,他說:「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因為邵氏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人電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時,傳來壞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鄒文懷帶著一班邵氏舊將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嘉禾成立之初,並不成氣候,鄒文懷籌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俠大戰獨臂刀》,還請來《獨臂刀》的主演王羽繼續出演,有點兒噱頭。

雖說《獨臂刀》系列是鄒文懷參與製作的,但這不明擺著山寨邵氏嘛。《盲俠大戰獨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鄒文懷給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鄒二人為此對簿公堂,還花掉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影片映期結束,還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鄒文懷並非有樣學樣,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後就找到對付邵氏的武器,還是一個大殺器,他就是李小龍。

1970年,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片酬、劇本合適,將要回香港發展。邵氏率先與其接洽,結果不僅片酬少(2000美金),態度也很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很不滿。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個坑。

雖說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攬林黛等已成名的當紅明星,但在此後始終堅持家族企業的模式,實行月薪制,簽約邵氏的員工經常要忍受長期合約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但片酬不超過一萬。

那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師還低,混過武行的姜大衛就曾對張徹說,自己寧可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當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稱當時演員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員工談起老東家,經常會說一句「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很少誇邵氏福利多好。

反觀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還有所謂陰陽合同,有人因為逃稅,一判就是8個億。要是讓當時的邵氏演員知道,估計還以為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與李小龍。

和邵氏談崩後,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轉而跟嘉禾談。

鄒文懷看出李小龍的價值,豪爽地給出7500美金作為片酬,並承諾會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創造了香港的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邵逸夫只能在家裡生悶氣。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時卻一時糊塗,屢屢錯過良機。李小龍爭霸香江時,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麵笑匠」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找邵逸夫談合作,想要自導自演,甚至還想分紅。

分紅?門都沒有。

許冠文見邵逸夫太摳門,也跑到嘉禾,拍攝喜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針對香港人普遍好賭的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語編織笑料,自然大受歡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一次破紀錄,正好彌補嘉禾因李小龍去世造成的損失。

至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電影,全部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半斤八兩》海報。

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此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對電影公司來說,市場便是財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城、德寶、中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宣布正式停產,盡管在90年代曾與TVB合組「大都會」重出江湖,可是並沒有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末班車,而是很快歸於沉寂。

邵逸夫並未就此退隱江湖,而是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電影市場逐漸力不從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卻進入制度化時代,在收視競爭中高奏凱歌,在電視劇、音樂、綜藝各方面極具開創性。

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之初傳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此以後,每一個中國觀眾的記憶中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於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更是為華語影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走出。

1982年,兩個年當弱冠的年輕人同時報考無線藝員訓練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一個從小立志當演員,另一個只是被他拉來陪考。結果那個一門心思想做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陪考的那個反而因為相貌帥氣,被意外錄取為第11期學員。

落選的是周星馳,錄取的是梁朝偉。

不服輸的周星馳經過不懈努力還是擠進了TVB,常年在電視劇跑龍套,和成為「無線五虎將」之一的梁朝偉(其餘四人為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湯鎮業)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掘,周星馳的事業才步入正軌,成為我們熟知的 「喜劇之王」。

除此之外, TVB從1973年開始評選「香港小姐」。香港電影中那麼多絕代佳人,這一選美節目幾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鍾楚紅、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評選。

無論是訓練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一出道就帶著邵氏的印記,有人從跑龍套開始,吃苦耐勞,熬了許多年,有人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在於影視,還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業。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舉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家學習。

從1985年起,邵逸夫將目光投向祖國內地,他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一個邵逸夫,大陸多少逸夫樓?這是邵逸夫去世時,一些網友發出的疑問。

一名網友在微博貼出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結果近3萬座,幾乎遍布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幾乎都可以在他們當地的學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向內地捐助了40億港幣,在內地興建了六千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這個開創了一個影視江湖的百歲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動自如,談起 養生 秘訣,他說,一要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

當邵逸夫歸隱山林,頤養天年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衰敗。

90年代,台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撈一筆,於是從台灣片商手中爭取大量投資,粗製濫造。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壓低演員片酬協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資港片未如期交貨」。「爛尾」投資多不勝數,港片最終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灣市場。

1997年前後,曾在香港影視發揮重要作用的黑幫資本也接連撤出,香港電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本土市場日漸凋敝,似乎早已無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成為 歷史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趙衛防:《百年逸夫的 歷史 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劉琦:《論香港武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變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牌上兩個字母壞了風水,不怕生錯像,就怕起錯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不叫沒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難道不是星媽嗎?

偏安一隅 不衰都難

閱讀全文

與上海舊影錄昔日的三大電影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後天手機在線觀看 瀏覽:833
山西的農民題材電影 瀏覽:285
最佳獲獎微電影3分鍾 瀏覽:194
電影美麗上海在線 瀏覽:722
熱血街區5電影最新宣傳片 瀏覽:853
世間有她電影怎麼樣 瀏覽:7
關於麗江大理微電影 瀏覽:572
十八十九電影去哪裡看 瀏覽:767
手機錄屏無水印電影 瀏覽:707
溫暖人心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34
免費愛愛電影網迅雷下載 瀏覽:745
香草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79
調音師電影高清在線觀看西瓜 瀏覽:699
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幕後花絮 瀏覽:970
七個鬼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67
有個什麼叫神恃什麼的電影 瀏覽:627
肥女人手機電影 瀏覽:68
二戰逃離集中營電影有哪些 瀏覽:647
倪震北京電影學院 瀏覽:754
四川方言的火鍋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