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美麗新世界赫胥黎電影

美麗新世界赫胥黎電影

發布時間:2023-08-03 15:58:16

① 《美麗新世界》作為一部經典小說,它都講了些什麼內容

② 跪求1980版的美麗新世界布爾特·布林克霍夫導演的全集百度雲資源頻鏈接全網求分享免費地址

鏈接: https://pan..com/s/1zDHrbKrxPB4S4n4ut984xw 提取碼: v7aj

導演:布爾特·布林克霍夫

編劇:多蘭·威廉·坎農/阿爾多斯·赫胥黎
主演:JulieCobb/巴德·庫特/凱爾·杜拉/朗·奧尼爾/瑪西亞·斯特拉斯曼/迪克·安東尼·威廉姆斯/瓊內爾艾倫/珍內塔·阿爾內特
類型:劇情/科幻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80
片長:184分鍾
又名:BBC電視電影:美麗新世界/美麗的新世界 本片改編自「阿道司·赫胥黎」同名小說。一個在原始社會長大,通過閱讀莎士比亞自學的野蠻人,突然有一天加入了他父母所在的未來社會。然而,他不能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 。

③ 《美麗新世界》| 陳楸帆工作室解讀

關於作者

阿道司·赫胥黎,多產的英國作家,來自著名的頂級科學世家赫胥黎家族,著有《美麗新世界》《島》等。

關於本書

《美麗新世界》虛構了公元2532年的社會,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的社會。在這個「美麗新世界」里,由於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的發展,人類從胎兒開始就接受工業社會的肉體和心靈馴化,成為社會機器的完美螺絲釘,人類的獨立個性被徹底抹殺。

核心內容

本書講述了在虛構的「新世界」里,一位來自「野蠻人保留區」的野人約翰闖入新世界。他身上的傳統觀念與新世界的道德發生劇烈沖突,試圖以自己的力量「喚醒」新世界的人們,但最後他意識到毫無意義,最終自縊身亡。

作者警示我們,隨著工業化生產分工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性將會受到越來越強的擠壓。對人性的扭曲可能不是來自外力的壓迫,而是藉助於為我們量身定製的享樂。

這期音頻給你介紹的小說是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這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的影響力卻遠遠超出了科幻圈。

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自己的書《娛樂至死》的前言里寫道: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為什麼「我們熱愛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赫胥黎的預言到底是什麼?要討論這一點,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美麗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赫胥黎出身於英國一個非常有名的科學世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還是達爾文的支持者,寫過一本著名的書《天演論》。他有一個兄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創始人之一,另外一個兄弟獲得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從他的這些親人取得的成就上,你就能看出,赫胥黎從小生活在科學環境里,對生物學、神經科學的前沿理解,是當時的普通作家比不了的。

在寫《美麗新世界》之前,赫胥黎寫的都是更現實主義的社會諷刺小說。當他把科技前沿進步和社會矛盾結合在一起,開始探討兩者可能出現的交互關系的時候,這篇《美麗新世界》就誕生了。

《美麗新世界》屬於反烏托邦小說。所謂反烏托邦,可以理解為「烏托邦」的反面。烏托邦這個詞的意思,指的是「不存在的好地方」。本來烏托邦這個詞寄託的是人們對理想世界的嚮往,但是到了二十世紀,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劇變,知識分子開始探討社會和科技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於是誕生了反烏托邦小說。這篇《美麗新世界》就是這一類小說的代表作。

顧名思義,反烏托邦就是「不存在的壞地方」,你可以理解成通過虛構一個可怕的世界,來提醒人們關注現實中的問題。如果說烏托邦是寄託了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幻想,那反烏托邦則是寄託了作者對未來的擔憂,因為作者覺得「還不存在的壞地方」將來非常有可能到來,所以必須要警示大家,讓大家一起來避免這樣的世界。

那麼,我們現在就進入正題,分三部分來解讀這位頂級科學世家出身的作家的恐怖預言。

首先第一部分,我們先看看這個「可怕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然後第二部分,我們通過小說的故事來探討一下,為什麼這個可怕的未來叫這個好聽的名字,「美麗新世界」。

第三部分,美麗新世界裡面的所謂的幸福生活,為什麼讓我們感到恐懼。

下面就先給你介紹一下「美麗新世界的可怕未來」。

第一部分

反烏托邦小說既然是用可怕的未來來警醒世人,那最重要的自然就有這個關於未來的設定了。這篇小說的設定即使今天看來,也是相當驚悚,甚至到了奇葩的程度。小說的基礎設定是這樣的:

到公元26世紀左右,科技發展已經讓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高度流水線化的超級精細分工社會。通過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拋棄了自然生育,後代則是通過人工授精、體外培養的方式來繁殖。胎兒的整個發育過程根本不在母體進行,而是體外試管授精之後在培養瓶中開始發育。通過「繁育中心」這種工廠化機構,培養瓶以流水線的方式提供營養、氧氣、激素的供給。胚胎從小瓶子換到大瓶子里,最後嬰兒就像產品出廠一樣出生。

通過這樣的流水線方式,新生兒在出生前就像工業產品分級一樣劃分為五種「種姓」,從高級到低級分別叫做: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

這個種姓制度很像印度,但比印度的種姓制度還要可怕得多。印度種姓制度下,至少大家先天還是一樣的人類,但在「美麗新世界」,五種種姓出生前就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胚胎繁育中心在胚胎發育早期就篩選過胚胎健康程度,然後在發育過程中還根據不同種姓提供不同的營養供給。低種姓不光營養少,連氧氣供應都限制,就是為了讓低種姓嬰兒出生的時候智力就很低下。

印度種姓制度是社會限制高種姓從事好職業,低種姓從事差職業,美麗新世界是在天生的智力和體力上,限制了低種姓根本不可能從事高級職業。

這只是開始,既然嬰兒都不是從母體出生的,當然也不會接受家庭教育,兒童都通過社會教育中心進行集體教育。通過類似條件反射、睡眠洗腦的方式,保證不同種姓的人只會喜歡社會規定讓他們喜歡的東西。比如最低種姓厄普西隆(ε),專門讓他們一摸到鮮花就電擊,讓他們形成想到大自然植物就惡心恐懼的反射,這樣避免他們在野外娛樂浪費時間和社會資源。

總之,通過胚胎繁育控制、兒童洗腦教育的多重手段,美麗新世界裡面所有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會變成社會一個完美的螺絲釘。不管高種姓還是低種姓,各個階層的人都非常適合,也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社會流水線中,大家都各就其位,整個社會因此非常穩定。

不僅如此,美麗新世界裡面的社會還給所有人提供了大家滿意的娛樂。每個人都可以吸食一種叫做「唆麻」的精神葯品,讓你產生幻覺而快樂。同時,社會上電影、音樂、運動各種娛樂非常齊全,因為社會規劃穩定,物質豐富,戰爭、飢餓、疾病基本都被消除了。可以說,所有人都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甚至整個小說裡面沒見過一個人加班。

這是小說非常不同尋常的一點。在其他反烏托邦小說里,普通人民生活很痛苦,都憋著想要推翻這個社會。但是《美麗新世界》裡面,幾乎所有人覺得自己過得非常幸福美滿,別說推翻這個社會,連離開現代社會去外面旅遊一天,整個人都不好了。可以說,美麗新世界裡面,幾乎解決了人的一切需求,沒有矛盾。

當然,如果沒有矛盾,小說就沒有故事了。怎麼辦呢?作者只能從「美麗新世界」的外面引入矛盾進來。小說裡面,一個最高種姓阿爾法(α)的學者, 名叫伯納,他和自己一位貝塔(β)種姓的性伴侶,出去旅行。——注意,是性伴侶,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了婚姻,也沒有獨占式的愛情,只有為了玩樂而臨時結成的性伴侶。

他們去哪兒旅行呢,去「野蠻人保留區」。說是「野蠻人保留區」,其實就是類似我們當前的文明社會。保留區的人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生活、結婚、自然生育、家庭教育,在美麗新世界的人看來,就是原始的野蠻人了。

這兩個高種姓的「新世界人」在這個保留區意外發現了一位本來不屬於保留區的女人,叫做琳達。琳達本來也是「新世界人」,是貝塔(β)種姓,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在保留區旅行的時候,意外和其他人走失,就被困在了保留區,一困就是二十多年。本來「新世界人」是拋棄了自然生育的,但是琳達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兒子叫做「約翰」。

這個約翰不是和「野蠻人」生出來的,約翰的父親是當年琳達來保留區旅行時候的性伴侶,是阿爾法種姓。本來在新世界不允許自然生育,琳達本來應該墮胎,但是「保留區」沒有墮胎中心,琳達連家回不去,更別說墮胎,約翰就生了下來。

在這里,作者創造了「約翰」這個非常珍貴和獨特的樣本。他的基因來源是文明的「新世界」高種姓,但從小在「野蠻」的「舊世界」長大,接受的是舊世界的文化觀念。伯納見到約翰之後,馬上就明白這個「野蠻人」的珍貴之處,這是一個天然的研究對象。所以他打報告,把約翰和他母親琳達都帶回了新世界。

母親琳達重返新世界當然很高興了,生活品質重新恢復,關鍵是又有了唆麻這種迷幻劑可以服用。但是約翰來到新世界以後,卻發現哪裡都不順眼,哪裡都不對頭,哪裡都覺得無法接受。這種沖突在約翰愛上了一個新世界的女人之後發展到無法調和,約翰覺得對方濫交式的情感關系非常骯臟,對方覺得約翰獨占式的慾望野蠻又恐怖。

在約翰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的時候,他的母親琳達又因為過量服用唆麻死亡了。因為幾十年沒有享用過唆麻,琳達對迷幻劑產生過度迷戀,服葯過量。在雙重打擊下,約翰認定這個「新世界」走上了歧途,他試圖去拯救新世界這些「迷途的人」,勸大家起來拒絕迷幻劑,拒絕濫交,改變這個「不道德不合理」的世界,但沒有任何人接受他的拯救和勸導。

最後約翰逃到了一個角落,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這種生活反過來成了新世界人眼中的景點,大家結伴來圍觀這個奇葩的野蠻人,來圍觀他拒絕接受文明洗禮的可笑生活,看稀奇。

最後,約翰在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下,無法忍受這個世界的道德觀和自己人性的沖突,自縊身亡。但是這個悲劇登上了「新世界」的所有娛樂新聞媒體,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一句談資。

小說的背景設定和故事就是這樣,你對這個反烏托邦的新世界大概心裡有數了,那我們就先簡單探討一下,這個世界到底可怕在哪裡?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思考,「美麗新世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種姓這種東西通過生物工程化固定起來,然後再通過條件反射教育、洗腦教育、睡眠教育進一步固化,完完全全把一個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適合流水線」的工業產品。

這樣,新世界一來就定下基本原則:人人生而不平等。

這個生而不平等和印度種姓、以及美國的黑奴制度的不平等完全不一樣。印度的種姓制度和美國的黑奴制度,是社會後天限定的不平等,人們在生理上是平等的,所以被壓迫的人們是有突破這種不平等的能力的。但是美麗新世界直接就是釜底抽薪,從物質基礎上斷絕了平等的可能,低種姓根本失去追求平等的基礎。

對《美麗新世界》的認知很容易就停留在這里,很多人認為作者就是想警示大家隨著科技的發展,統治者會運用科技固化自己的高級地位。認為作者是站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立場,批判高種姓對普羅大眾的壓迫。這樣想,那恐怕就把這本書想淺了。

實際在小說中,作者反復強調這么一個觀點:所有種姓在這個世界中都相互需要,所有階級不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而是社會分工專精不同。所有人都是社會這個巨大流水線上的螺絲釘,最低等級的厄普西隆(ε)固然做的是最簡單最重復的工作,卻不一定是最累的工作;最高等級的阿爾法(α)做的是高級的腦力勞動,但也承擔更大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

各個種姓的職位不同,但並沒有賦予高級種姓壓迫低級種姓的特權。在整個美麗新世界中,包括「總統」在內,都沒有一個真正壓迫下層人民的特權階級,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整個新世界又稱得上是相當平等的。

這才是這個小說里蘊含的真正可怕之處,這裡面一切不是為了少數人的特權,不是為了讓統治者更好地壓榨下層人民,為了統治者的野心慾望服務。從不平等的出生開始,到後面那些不平等的洗腦教育,都是為了給這個高度分工的高效工業化社會創造出最合適的螺絲釘,保證社會高效運轉。

也就是說,效率壓倒一切。不光壓倒低種姓,一樣也壓倒高種姓。在美麗新世界的這個「現代社會」看來,聰明、優雅、強壯的高種姓跟低種姓沒有區別,只是機器的一個零件,只不過高種姓這種零件數量少、造價高而已。高種姓和低種姓一樣是生產線出品,一樣是接受洗腦教育,都是螺絲釘。

現在你明白小說真正的可怕之處了吧?如果說別的反烏托邦是警示大家,不要讓一些人壓迫另一些人。那麼《美麗新世界》說的是:哪裡有什麼人,他們只不過是造價不一樣的零件而已。

第二部分

到這里,我們基本講清了這本書設想的可怕未來。下面我們探討一下更深入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可怕的未來叫做「美麗新世界」,難道只是為了反諷么?

這一節的名字叫做「美麗新世界的幸福人生」,小說裡面,這個社會中人人都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我們來探究一下究竟為什麼新世界的人認為自己很幸福,而那個「野蠻人約翰」和我們覺得那不僅不是幸福,還很可怕?

小說裡面,作者通過不同種姓視角的描寫,表達了各個種姓的人對新世界生活的滿意。上至阿爾法,下至厄普西隆,大家都認為自己的生活極為幸福,對現在的生活極為滿足,包括最底層的厄普西隆也認為生為厄普西隆是最幸福的,讓他們變成阿爾法他們也不願意。頗有「乞丐的吃穿,給個皇帝當也不換」的勁頭。

聽起來似乎很不合理,但我們只需要稍微分析一下幸福的本質,你就會明白作者的構想無比巧妙。新世界中不管哪個種姓,他們從事的工作是自己最擅長的,從胚胎到接受教育,都在為這個工作做准備,人們長大以後都從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然後物質生活也極大富足,因為高效的社會分工提供了足夠的物質,來滿足大家的各種物質慾望。

同時人們的慾望在早期教育中就被管理了起來,比如厄普西隆種姓接觸自然的成本很高,所以就條件反射洗腦,讓他們不喜歡野外。無法滿足的慾望就不會產生,產生的慾望都會滿足。不管是生理慾望,還是心理慾望,幾乎全部都通過發達的社會生產得到了滿足。如果有少量難以滿足的慾望,還有「唆麻」這種精製的致幻劑能給人帶來幸福的感覺,而且沒有副作用,任何人隨時都能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精神旅行」。

如果用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來分析,我們就能更好理解這種幸福。這個理論把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從低到高的層次,認為人的心理是從低到高追求五個層次的實現,而幸福就是這種需求的實現。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五個層次。

第一層級是生理需求,就是最基本的活下去。有吃有喝有穿,有地方睡覺。很多反烏托邦小說的設定里,底層人民就是這一層都不滿足,活都活不下去,當然要反抗。但是美麗新世界裡面的最底層人民完全滿足這個需求。

第二層級是安全需求,要覺得人生安全有保證,生活穩定,不會有痛苦疾病。人民生活有安全感。同樣美麗新世界也完全滿足,整個社會的構建就是為了穩定和繁榮,這個繁榮是所有人享用的,不是只給高種姓。

第三層級是社交需求。在小說設定里,教育中心就會教育大家要多和人交往接觸,甚至不推薦獨自一個人的娛樂。社會生活中專門安排了社交時間,和社交性質的娛樂活動,保證整個社會人們「相互需要」。不加班,又專門提供了各種門類的社交娛樂,大家的朋友關系、同事關系異常和諧。

第四層級是尊重需求,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在新世界裡面,不光低種姓從小就尊重高種姓的能力和智力,高種姓也從小不斷被提醒「即使厄普西隆也是有價值的,每個人都需要別人」。正是這種「所有人都是社會大機器中的不可缺少的螺絲釘」的認知,讓所有人都獲得尊重。

第五層需求,已經是最高層的需求了,叫自我實現。不是讓別人贊賞自己,而是我自己覺得實現了我的夢想。馬斯洛認為有這種需求的,已經是很頂級的了,只有少數人才有機會走到這一層。那在美麗新世界中實現了么?在很大程度上也實現了,只是實現方式不太一樣。

怎麼實現的呢?通過前期教育降低人們的自我期待。換句話說,讓夢想比較現實,讓人們只期待自己基本能實現的事情。比如貝塔種姓只是技術人員,就只夢想做好手上的技術活,不夢想開創什麼學術新領域。「開創新領域」的夢想在阿爾法種姓教育中被鼓勵,但是在貝塔種姓的教育中,開創新領域就跟負面的條件反射聯系在一起。通過「限制夢想」的前期手段,來保證後期人們的夢想都是離自己能力范圍不遠的東西,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夢想,感到滿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1954年提出,如果不是這個理論比《美麗新世界》出版晚了二十年,簡直讓人懷疑這小說是不是照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創作出來的。

我們可以自己對照需求金字塔五個層次看一下,我們自己能滿足到哪個層次?所以可以不客氣地說,美麗新世界的生活看上去比我們現在要幸福得多。「美麗」和「新世界」,這兩個詞,好像還真不是一句反諷。

這就尷尬了,這到底是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還是虛構了可怕的世界呢?分析到這里,我們就繞不過這個問題:為什麼這個看上去完美幸福的世界,我們卻覺得異常可怕?我們本能地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幸福,為什麼呢?

第三部分

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第三點:為什麼這樣的幸福生活令我們恐懼?

其實,赫胥黎自己在小說里就已經通過野蠻人約翰的視角,提出了這個問題。野蠻人約翰對著新世界的人拚命地呼喊:「你們這個世界不對,你們這個世界道德敗壞,你們這個世界男女濫交,吸毒,人們沉迷於廉價的幸福,沒有真正的追求,是邪惡的世界!」但是大家卻把他當作奇葩瘋子來圍觀。

赫胥黎借約翰之口直接唾棄這個世界,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也這樣總結:「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大家都認為這樣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很簡單,因為這個世界為了效率,徹底剝離了我們這個時代普遍認可的人性。小說中不斷提到,新世界是一個分工精細的巨型流水機器,所有人都是機器中一顆很小的螺絲釘。這樣的分工給社會帶來了極強的效率,但是完全抹殺了其中個人的個性存在。這個提法在如今我們看來,可能不是什麼新東西。但是在1932年成書的時候可不是這樣。

小說裡面信仰一個叫「福帝」的精神導師,福帝是誰呢?小說里明確說,就是流水線的發明者,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赫胥黎在布魯內爾-蒙德化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美麗新世界》序言里提到,這段經歷是他創作的來源。我們可以認為流水線的高效給了作者一個震撼,而流水線操作的「反人性」又給了他第二次震撼。整個小說的思考,都是致力於解決這么一個問題:用什麼樣的辦法能讓大家願意接受「反人性」的流水線操作,把社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流水線機器,讓整個世界變得像福特汽車生產線一樣高效?

對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來說,流水線早就是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了,那麼對我們來說,流水線工作反人類么?

毫無疑問,反人類。亨利·福特大規模推廣的流水線基於這么一個基本思想,「讓一個工作單元只專注處理一個簡單重復的片段工作。」簡單重復的工作不僅能降低工人的培養周期,還能極大提高生產效率。於是工人的工作就被限定在了永無休止的重復勞動上,而且這個工作本身和整個產品是割裂開的,自己的工作只是產品中微不足道的螺絲釘。

流水線的需求是格式化,每個人都完全一樣,可替代,工業品化。但是我們人類的天性並不適合流水線,億萬年的進化要求我們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尋找「意義」。我們相信人不光是為了實現「工作」而存在的螺絲釘,每個人有自己的慾望和想法,不應該日復一日地去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我們需要在工作中感到自己做到了什麼事情,自己有成就感,自己不可替代。所謂的人性,很大程度上正是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獨立精神。

這才是美麗新世界的幸福和我們沖突的根本。美麗新世界以工業品的方式繁殖和養育人類,讓人類成為工業社會的組件,為了達到完美零件的標准,必須要滿足人們的幸福需求。這個社會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相反,滿足人們需求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為流水線社會服務。 「讓人類感到幸福」變成了「人」這種零件的出廠標准,新世界為了達到這個標准,在繁育工廠和教育工廠粗暴地「格式化」了人類。

我們以為世界應該是這樣的:社會是客體,人是主體,社會為人自身的追求服務,發達的社會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需求,從而讓人們感到幸福。社會越發達,就會有越多人的夢想得到滿足。而美麗新世界告訴我們,人是客體,社會是主體,人為社會服務,把人變得越統一,越一樣,去掉千奇百怪的夢想,用廉價統一的幸福感一起填充,社會運轉越高效,世界越強大。

這才是美麗新世界讓我們膽寒的根本矛盾,人應該是人類社會的主體,還是零件?

毫無疑問,本書作者阿道司·赫胥黎,《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都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才是主體,社會應該為人服務。

這正是尼爾·波茲曼和阿道司·赫胥黎真正恐懼美麗新世界的地方,害怕有一天這個世界會用廉價的幸福讓我們變成社會的零件,而不是社會的主人。《娛樂至死》序言中提到的,「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就是這個意思。

總結

好,《美麗新世界》這本書就給你解讀到這了,我們再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所告訴我們的三層意思。

第一,人類社會在追求高效的道路上,選擇了流水線精細分工,而這種分工導致大量標准化職業崗位出現,為了滿足標准化的職業需求,社會通過工業化繁殖和教育的方式將人類人格進行「標准格式化」。新世界的可怕不是一群人壓迫另一群人,而是所有人成為社會的螺絲釘,為了社會的高效,徹底犧牲了人性的復雜多樣,獨立個性。

第二,幸福是人的一種需求滿足,這種需求是一種多層次的復雜心理追求。但這種心理需求是可以通過社會教育養成來塑造的,可以洗腦,可以改變,所以並不應該單純用「是不是幸福」作為好壞的判斷標准。

第三,我們害怕的《美麗新世界》裡面這種所謂的幸福生活,是因為害怕有一天這個世界會用廉價的享樂讓我們變成社會的零件,而不是社會的主人。就是所謂的「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④ 《美麗新世界》完結了嗎

《美麗新世界》完結了,其最終結局是來自蠻族保留區的「野人」約翰對新世界也由崇拜轉為厭惡,與新世界激烈沖突後自縊身亡。

《美麗新世界》由阿道司·赫胥黎所寫,描繪了統治者運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消滅人性創造所謂的「美麗新世界」,人類被剝奪自由意志卻不自知的現象,其原因在於政治、技術、人性三者之間在發展中產生了矛盾。

《美麗新世界》結局的啟示

最後,具有反抗意識、不願沉迷於享樂而放棄思考與自由的幾位主人公都遭到了放逐;同時,以享樂主義為代表的、能給人帶來即時性滿足的生活方式也總是能夠戰勝那些延時滿足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赫胥黎以這種悲劇性的結尾,表達了他對人類工業文明前景的悲觀,對現實社會中享樂主義的來勢洶洶以至難以阻擋的絕望,對享樂主義危害人類精神世界的擔憂。

閱讀全文

與美麗新世界赫胥黎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票房演員實時排行榜 瀏覽:656
夢想校園微電影劇本 瀏覽:717
一點就到家電影票房貓眼 瀏覽:341
英語電影資源百度網盤 瀏覽:1000
我是如何認識電影的 瀏覽:717
王珞丹電影悲傷片段 瀏覽:860
游戲魔獸世界電影 瀏覽:286
掃圖片識別電影名稱 瀏覽:967
泰國減肥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性晚上看的電影網站 瀏覽:290
獵殺紅色十月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07
八大組合段電影分析 瀏覽:765
28歲如何考上海電影學院 瀏覽:964
電影獵人游戲下載 瀏覽:518
電影吾棲之膚免費看 瀏覽:526
唐人街3電影票房總排行 瀏覽:483
有個跑酷游戲跟電影名字一樣 瀏覽:730
搞笑泰國電影叫什麼拳 瀏覽:155
錢小豪哪些電影好看 瀏覽:237
黃樹棠電影圖片 瀏覽:222